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单元阶段综合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单元阶段综合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

阶段综合测评(第一、二单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  ) ‎ ‎【导学号:14322111】‎ 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 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 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 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 C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下,“礼仪”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调整人的行为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继承了西周的意识形态,把它发展成一套礼乐文明,创立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因此C项说法符合题意。]‎ ‎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必须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 ‎【导学号:14322112】‎ A.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A [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A项符合史实;B项出现在汉代以后,可以排除;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的现象,可以排除。]‎ ‎3.“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 【导学号:14322113】‎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11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D [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D项正确;法家思想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维护等级秩序”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是宋明理学时期的内容,与董仲舒思想不符,错误。]‎ ‎4.《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D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 ‎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 ‎【导学号:14322114】‎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B [A项说法不够恰当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C、D两项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 ‎6.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 A.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C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错误。]‎ ‎7.“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 11 -‎ ‎ 【导学号:14322115】‎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A [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8.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 ‎【导学号:14322116】‎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宋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本原,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C正确;A显然错误,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9.“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 ‎ ‎【导学号:14322117】‎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C项说法正确;A项是朱熹的观点,B项是陆九渊的观点,D项是顾炎武的观点,可以排除。]‎ ‎10.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 【导学号:14322118】‎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A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A项符合题意。]‎ ‎11.某位思想家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重视物质也重视功利,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这位思想家是(  ) ‎ ‎【导学号:14322119】‎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C - 11 -‎ ‎ [李贽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不必遵循圣人的三纲五常,故选C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不可能放弃正统的儒家观念,故A项错误;王守仁是心学代表,以儒家思想为主,故B项错误;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12.“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  ) ‎ ‎【导学号:14322120】‎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符合题意,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A项是孟子的观点,B项是荀子的观点,D项是陆九渊的观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李贽也自称为“异端”。这主要是因为他(  ) ‎ ‎【导学号:14322121】‎ A.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B.倡导君民共主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倡经世致用 A [明末清初思想家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挑战正统儒学权威,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李贽的思想,排除;C、D两项符合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观点,不符合李贽的思想,排除。]‎ ‎14.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 ‎【导学号:14322122】‎ 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 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C.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 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普遍使用,排除A项;“互相印证”说法错误,排除B项;结合材料“武帝病”“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可知使用纸不晚于西汉,故C项正确;“当持纸蔽其鼻而入”中的纸不是绘图用纸,排除D项。]‎ ‎15.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下列对“现代世界”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不包括(  ) ‎ ‎【导学号:14322123】‎ A.指南针 B.浑天仪 - 11 -‎ C.印刷术 D.火药 B [浑天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创制的一件天文仪器,并未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 B [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变革,故B项正确;A、D两项只是说了西方的影响,与材料的主题意图不符,排除;C项只是材料意思的一个方面,排除。]‎ ‎17.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 ‎ ‎【导学号:14322124】‎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C.王祯的《农书》‎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A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氾胜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B项不符合题意;《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C项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是总结性著作,不是最早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18.“(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在此苏轼形容的书体是(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A [结合材料“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可知是指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意趣在将发未发”可知不是挥洒自如的草书,排除B项;由“离方遁圆”可知不是方方正正的楷书,排除C项;隶书的特点是左右伸展,“蚕头燕尾”,与材料“离方遁圆”不符,排除D项。]‎ ‎19.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 - 11 -‎ ‎ 【导学号:14322125】‎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B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故B项正确;A项是草书,C项是隶书,D项是行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 ‎【导学号:14322126】‎ A.君主专制强化 B.市民阶层兴起 C.思想控制加强 D.百家争鸣出现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出现的原因是市民阶层兴起,故B项正确。]‎ ‎21.两宋时期风俗画出现并且日益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导学号:14322127】‎ A.画家要摆脱隋唐的画风 B.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影响 C.宋徽宗大力倡导的结果 D.商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 D [风俗画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画家的主观想法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故B项错误;“宋徽宗大力倡导”最多只是北宋风俗画出现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这一绘画特色出现的原因是商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故D项正确。]‎ ‎22.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逐渐走向成熟。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  )‎ A.元杂剧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A [元代杂剧的出现,使我国戏曲出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昆曲被看作是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百戏之祖,是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为后来的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顶峰,排除C项;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 11 -‎ ‎23.“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材料表明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 ‎【导学号:14322128】‎ A.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 B.思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 C.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D.我国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C [材料“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表明在两淮地区商业发达的地方,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戏曲得到发展,C项符合题意。]‎ ‎24.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孔子整理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B.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C.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D.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D [A、B、C三项是对《诗经》概况的准确描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诗经》语言朴实,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5.《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艺成就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  )‎ A.汉赋 B.楚辞 C.辛弃疾的词 D.白居易的诗 A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主要描写西汉王朝大一统的气魄和声威,A项正确;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无法体现“大一统”的气度,B项错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分裂,C项错误;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主要是讽喻诗,无法体现“大一统”的气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 12分,第27题 12分,第28题 14 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129】‎ 材料一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范畴。“人要‘立于礼’,‘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与稳定。”“仁者爱人”、“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便会相得益彰。”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 11 -‎ 材料二 董仲舒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糅合其他学说,建立起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 汉代以后,在魏晋玄学(以《老》《庄》解儒,探讨有无本体,“自然即名教”,儒道渗透)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经过本未有无、自然说及佛教哲学等命题的深入探讨实现了由宇宙论到本体论的哲学升华。到了宋代,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唐甄)“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儒学增添了哪些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儒学这一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观点。(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古代儒学基本特征。(3分)‎ ‎[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人要‘立于礼”,“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仁者爱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总结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为礼、仁、中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2)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在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实现了……升华”“……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信息“‘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可以总结出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先秦、汉代、宋明和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出答案为政治伦理型、积极入世、兼容性、实用性、趋时更新。‎ ‎[答案] (1)思想:仁、礼、中庸(任两点)。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原因:魏晋玄学,儒道渗透;隋唐开明的文化政策;儒学家以儒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重建儒学新体系。‎ - 11 -‎ 观点:历代帝王皆贼,君主专制是祸乱的根源;民本思想;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给地方以自主权;工商皆本;富商大贾应当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3)政治伦理型、积极入世、兼容性、实用性、趋时更新。‎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130】‎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集》‎ 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4分)‎ ‎[解析] 第(1)问首先概括出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然后分析二者的不同点。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气浩然,风骨铮铮”进行概括。‎ ‎[答案] (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而不必外求。‎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 ‎28.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纸一直是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131】‎ 材料一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卷五十一《纸赋》‎ 材料二 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793年 大马士革开办了造纸厂 ‎1405年 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900年 造纸术传入埃及 ‎1494年 传入英国 ‎1150年 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起了造纸厂 ‎1567年 传入俄国 - 11 -‎ ‎1189年 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 ‎1586年 传入荷兰 ‎1276年 阿拉伯人在意大利建立了造纸厂 ‎1694年 由荷兰传入美国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编制 材料三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1)材料一中“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各指什么?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5分)‎ ‎(2)请指出材料二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5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解答关键是对“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的正确理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二小问,须依据所学知识逐一排除;第三小问应从对欧洲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来思考。第(3)问可从18世纪后欧洲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分别分析。‎ ‎[答案] (1)“作契以代绳”是指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造纸以当策”是指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地位和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错误: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理由:因为1776年美国才建国。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3)欧洲: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阶段。‎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132】‎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 - 11 -‎ 材料三 这种特色,不仅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各分支中表现出来,在工程技术、农学、医药学等方面更突出地显示出来。譬如,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声学知识是与乐器制造、音乐娱乐活动、礼乐制度的推进、特殊需要建筑的建造以及军事活动等紧密相关;热学与物理学知识则与冶炼业和炼丹术、火药、火箭的研制,气象、气候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等相联系;电学与磁学知识则与雷电现象的观察、防避,冶铁业的发展,地形测量,航海事业,军事,医学以及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照相、火的利用、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连。‎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历史现象,并说明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并指出3-15世纪和15世纪后两个时期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的走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走势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这种特色”。(2分)‎ ‎[解析] 第(1)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归纳现象,主要原因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书量的增加来加以说明。第(2)问考查对曲线图示的解读和概括能力,同时审题要把握比较并指出走势、原因等关键,答案中要体现中西两时期的走势,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来分析。第(3)问注意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来概括“这种特色”。‎ ‎[答案] (1)现象:宋代士大夫大量藏书。原因: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 ‎(2)走势: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科举制阻碍了大多数读书人对科技进步的追求;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海禁政策则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重道轻器”观念也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3)特色: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