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一中2019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2019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考历史四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 汉代儒学的发展 C. 宋明理学的兴起 D. 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其中天人感应有约束君权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思想的统一。结合材料“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意识形态化”“思想一致的时代”可知是汉代儒学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与思想一统相矛盾,A选项排除。宋明理学未凸显君主的意义,强调的是“理”,C选项排除。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 15 -‎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2.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 A. 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 B.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D.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道理”,说明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故A正确;“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宋代封建等级制度并未趋向解体,而且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展的信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答案。‎ ‎3.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A. 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 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 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 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国家“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说明昆腔艺术深受社会欢迎,符合社会需求,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昆剧发展是否走上专业化道路,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是戏剧等市民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C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D。‎ ‎4.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 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 家子身分与公民身分对立 C. 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 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 “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可知,家子以公职人员处理公务时,抛开了家子服从家长身份,执行对涉案家父的审判惩罚,说明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故C项正确。罗马法分公法和私法,两者是不能混淆融合的,A项错误;古代罗马社会“法不入家门”,在家庭中家子隶属服从家长,在公务中同为公民的家长与家子服从法律,家事国事分开,并非简单的对立,B项错误。在家庭之外,公职人员服从法律而不是家长权威,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削弱,D项错误。‎ ‎5.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A. 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B. 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C. 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D. 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 15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可以得出严复、胡适等人的言论促进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故答案选A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救国道路,B项排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思想主张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C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夸大了严、胡等人思想言论作用,排除。‎ ‎6.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A. 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 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节制资本”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发展影响民生和政治,而材料中则是阐述了建立垄断性组织,这与“节制资本”的思想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为官僚资本,依据所学它们利用政治优势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成立,而无法直接体现出其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影响的程度,依据所学官僚资本的膨胀是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原因之一,官僚资本膨胀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及滥发纸币等共同导致民族资本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官僚资本的发展而非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 - 15 -‎ ‎7.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A. 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 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这一认识打破了传统认识。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所论述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于21世纪初初步确立,排除。‎ ‎8.如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A选项排除。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优势只不过是其中之一,C选项排除。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全球迎来了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决定权力使用,中国亚投行的建立冲击了原先经济秩序,故B正确;亚投行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A错误;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平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D中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事实。‎ ‎10.如图是某人绘制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 15 -‎ A. 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 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 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 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地圆学说”就开始盛行,并且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因此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A选项正确,故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中的世界地图是平面的,不是“地圆说”,故排除C选项;地图中并没有画出美洲、澳洲等地,并不能全面描述世界面貌,故排除D选项。‎ ‎11.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签订表明:‎ A.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 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答案】A ‎【解析】‎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体现的是欧共体和非加太国家之间的协议,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依赖加强,故选A项;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选。‎ - 15 -‎ ‎12.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 A. 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 B. 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 C. 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 D. 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具有现代主义特色,故D项正确;这一文学艺术是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是不一致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故C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83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 15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教育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答案】(1)变化: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率先逐步完成,工业优势地位确立;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垄断技术的突破。‎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 ‎(3)意义: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有助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到182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一年就达到60万英镑”得出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抓住“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从区欧洲大陆国家的努力、自由主义观念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2)原因:根据“甲午战后”“《西学富强丛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加深、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作答。表现:根据“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据此归纳作答。‎ - 15 -‎ ‎(3)意义:抓住“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等,结合时代背景,可从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等角度分析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现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现象: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 说明:经营地主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以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地主阶级在变化,出现了和市场有密切联系、使用雇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地主。(“示例”只做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阅读材料中的事例,依据常熟人谭晓的经营活动,说明叙述的是明朝后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也可以依据“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等,说明叙述的是明朝后期土地私有权的进一步发展和雇佣关系的出现,也即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还可以依据“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人复三倍’”等,说明突破自然经济生产转向商品生产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即商品经济出现新发展。然后,说明从新现象的表现和特点等方面,结合所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说明。‎ - 15 -‎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学为根柢。‎ 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请举新教育之合于此主义者数端。托尔斯泰之自由学校,其学生无一定之位置,或坐于凳,或登于棹(同“桌”),或伏于窗槛,或踞于地板,惟其所欲。其课程亦无定时,惟学生之愿,是也。杜威尝著《学校与普通生活》一书,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附设一学校于芝加哥大学,即以人类所需之衣食住三者为工事标准,即由此而授以学理,如因烹饪而授以化学,因裁缝而授以数学,因手工而授以物理学、博物学,是也。蒙台梭利之儿童室,即特设各种器具以启发儿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其他类是之新说,为鄙人之未知者,尚不知凡几,亦足以见现代教育界之进步矣。‎ ‎——摘编自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1918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理念。‎ ‎【答案】(1)科举制的弊端;实验教育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倡导“自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启发受教育者的心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可以得出是科举制的弊端;依据材料“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学为根柢”可知是实验教育学的发展;依据所学还可以知道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依据材料“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以得出是崇尚自然、发展个性;依据材料“其课程亦无定时,惟学生之愿,是也”可知是倡导“自由学校”;依据材料“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可以得出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依据材料“即特设各种器具以启发儿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可以得出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心理。‎ ‎【点睛】注意设问角度“背景”与“原因”的区别。背景的范围要比原因广得多,它既包括原因,‎ - 15 -‎ 也包括不属于原因的大的时代特征。而原因只是背景中对事件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那部分要素。因此,在回答背景时角度一定要广泛而全面。‎ ‎16.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上台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和平战略”计划。其基本内包括:寻求与苏联对话,既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又认为对苏政策应坚持在对抗中寻求某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城进行有限的合作;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要有实施的具体计划,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特别强调经济技术援助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摘编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计划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肯尼迪“和平战略”计划作用的认识。‎ ‎【答案】(1)美苏冷战形势加剧;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可得出美苏冷战形势加剧;根据材料“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联系中苏、美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得出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根据材料“寻求与苏联对话”可得出在冷战格局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根据“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队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可得出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17.‎ - 15 -‎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 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 ‎(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 ‎【答案】(1)成就及评价: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学术思想,有助于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注重考据,有利于弥补理学的空谈,但也助长了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的社会风气;尊崇理学,束缚了思想且从汉学中找实据具有保守性;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著书立说,使中国古文达到顶峰。‎ ‎(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不大;西学东渐影响有限;姚鼐自身尊崇理学思想。‎ ‎【解析】‎ ‎(1)成就及评价:根据“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避免空泛”“《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分析归纳。‎ ‎(2)可根据姚鼐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姚鼐自身尊崇理学等方面分析。‎ ‎ ‎ - 15 -‎ - 15 -‎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