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唐代 2.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3.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 。据此可知,租佃制 A.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C.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 4.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5.据图1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 ,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南方相对安定 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7.“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B.切断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 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产物 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8.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9.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10.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一现象表明 A.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 B.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 D.自由贸易生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11.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A.生产关系近代化 B.实行衙门式管理 C.分配方式平均化 D.强化封建性剥削 12.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13.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救急要图,当通谕各省的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当时清政府 A.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在华列强利益 B.应对时局变化,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思想趋于保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14.1936年,西南地区开办了21个重工业厂矿,陇海铁路延伸至宝鸡,湘桂、黔桂、湘黔、川滇、滇缅等铁路在1937年前后也相继破土兴建。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A.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B.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C.积极准备对日持久防御 D.试图强化国共对峙实力 1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不缠足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放足运动也受到不小的嘲弄。南京国民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才得以彻底消失。据此可知 A.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渐进性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16.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电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最初接触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因其空间狭小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上海电车初次运行的时候,因国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冷淡。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A.交通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B.交通近代化不可能实现 C.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弊端太多 17.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对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 A.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18.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调整了工业布局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 D.完全由苏联援建 19.1961年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据表中信息推断最合理的是 时间 会议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年3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年8月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年10月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中央已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B.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后果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979年,粮食部下发通知,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除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价格外,出现了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粮食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D.国家经济体制有所调整 21.1992年8月9日凌晨,深圳市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120万股民手拿身份证和钱涌入深圳争相购买。不到半天,500万张认购表一售而空。与该现象有直接关联的因素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完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22.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国家鼓励企业竞争和垄断行为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 D.应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3.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很快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私有化改革中,包括钢铁、电信、汽油、航天等领域,许多国有企业都转变为私有制,卖给个人。这主要因为当时英国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形势好转经济复苏 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 D.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4.该政策通常被认为是一项过渡性政策,并且不为布尔什维克政党中的激进分子所热衷。他们视之为与资本主义的妥协甚至是对共产主义信条的一种背叛。材料所指的“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工业化 25.1927年底到1928年春,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反映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在我国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即粮食收购问题上,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进攻,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B.富农是粮食收购危机的始作俑者 C.斯大林对当时形势评判完全正确 D.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26.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这一规定说明 A.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 B.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 C.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7.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这一举措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B.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D.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 28.勃列日捏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但许多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 A.军备竞赛增加了经济负担 B.注重发展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C.苏联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9.1971年12月,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 B.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C.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D.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30.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组织或协定。这表明 A.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 B.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面临破裂 D.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面临挑战 第Ⅱ卷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 3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了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度,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发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意义。(12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10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C B A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C A C D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C A C B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31.(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每点2分,任意回答三点即可,共6分) 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西方殖民扩张;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入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有利于美洲的经济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每点2分,任意回答四点即可,共8分) (2)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点2分,任意回答四点即可,共8分) 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每点2分,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共4分) 32.(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每点2分,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共4分) (2)主张: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每点2分,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共4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每点2分,任意回答三点即可,共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