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春含单项选择题(第1题一第25题,共25题50分)材解析题(第26题一第28题,共3题40分)问答题(第29题,10分)共三部分,考生答题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表上无就。本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来后,请将本试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来面,等待监考员收回 ‎2.答题前,请务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宇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考员在答題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持合 ‎4.单项选择题必须用2B4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業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掉皮擦干净后,再选其它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必须用黑色字速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五,在其他位五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有位思想家曾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是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故选D。老子为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孔子为主张德治的儒家,墨子为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三者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根据不同思想流派的特征即可作出判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长期以来,史学界根据董仲舒的天人对策,认为“罢黜百家”最早由董仲舒提出。但现代学者陈业新经过史料考证认为:“罢黜百家”一语最早出自丞相卫绾。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历史记述年代久远不可信 B. 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可靠 C. 史料变化会影响历史认识 D. 历史解释具有很大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原因在于双方依据的史料不一样,前者是依据董仲舒的天人对策这一经典文本,后者则依据其他方面的史料考证得出了新的结论,这说明史料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历史认识,故选C。历史是后人对于往事的记录和综述,由于年代的久远,难免会造成个别细微的失误,但不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就更可靠,B项说法错误,排除;现代学者陈业新得出新的结论是经过史料考证的,并不是随意的猜测,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方法论,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只需在平时多积累一下史学研究方法常识即可。‎ ‎3.《朱熹集》中记载:“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据此可知,朱熹主张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格物致知 C. 三纲五常是天理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可知,朱熹通过反问的方式明确了三纲五常是天理的论点,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要克制人的欲望,排除A;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知行合一为王阳明的主张,排除D。‎ ‎4.古代有位思想家曾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笑问:“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时天热,他叫贼脱光上身衣服说:“还太热,为什么不脱掉裤子呢?”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此思想家可能是 A. 程颐 B. 陆九渊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故选D。程颐、陆九渊、朱熹都与材料中致良知的主张无关,排除ABC。‎ ‎5.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近代某类工业时指出:这些兵工厂和造船局设立时好像商业组织,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为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下列属于这类工业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发昌机器厂 D. 继昌隆缎丝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可知,这类工业是不与市场发生关联的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选项中只有江南制造总局符合,故选B。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排除A;CD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要迎合市场需求,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学生可根据民族企业的不同性质作出判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6.1936年3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据此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一度 A. 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C. 形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D. 重视对重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可知,国民政府曾经非常重视对重工业的发展,为此专门拟定了一份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书,故选 D。材料仅涉及重工业的发展,全面控制一说属于过度解读,排除A;国民政府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但并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要知道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排除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并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以及解析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材料的过度解读。‎ ‎7.建国后农村包产到户几经波折,1956年最初出现,1957年因反右派斗争扩大被迫中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出现,受中央肯定向全国推广,由此可见 A.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一成不变 B. 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经济政策一直受“左”倾影响 D.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建国后农村包产到户几经波折”可知,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选B。“几经波折”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并非一成不变,经济政策也并非一直受“左”倾影响,排除AC;公有制的地位从始至终并未改变,生产关系是在不断地进行局部调整,而不是根本性变化,排除D。‎ ‎8.1956年,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思想 A. 适应了一五计划的制定 B. 放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契合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符合中共八大反保守和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说明它契合了中共八大的精神,故选C。一五计划期间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而材料主要是针对农业方面,因此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直到改革开放前未曾改变,排除B;材料强调要将“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的问题,故要对其有所限制,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学生需结合中共八大的会议精神来理解材料的内涵,除此之外,“1956年”这一时间信息也是诱导解题方向的重要线索。‎ ‎9.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最早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这符合材料“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的描述,故选D。ABC均是国家主导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对于历史材料中出现的陌生名词,学生心理上一定要沉着冷静,方法上要学会跳读、抓住关键词句,如本题中“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10.1978年,邓小平曾说: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话。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改变“固步自封”实施对外开放始于 A. 创立经济特区 B.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 开发开放浦东 D. 成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最早从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开始,故选A。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后逐步兴办,不是最早,排除B;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排除C;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成立,排除D。‎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实行计划内商品价格单轨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体系变化本质上反映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B. 完全实行由行政来配置资源 C.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 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内商品价格单轨制”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和“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则是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结果,故选C。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行政配置资源能力逐步弱化的过程,排除B;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是具体的表现,而不是本质,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解题的过程一定要牢牢抓住设问中的“本质”,做好现象与本质的区分。‎ ‎12.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 A. 强调善是人内在的灵魂 B. 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 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D. 主张人要用理性思考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自然与社会的中心,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选C。A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这一主张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这肯定了人的主观感受,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理性的思维方式,排除D。‎ ‎13.14世纪,西方某文学作品以爱情和机智为主题,刻画天主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嘲笑教士及封建贵族的不学无术和虚伪,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赞美青年男女之间的真爱情。这部作品体现了 A. 感性主义 B. 人文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4世纪”“刻画天主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嘲笑教士及封建贵族的不学无术和虚伪”可知,这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故选B。西方思想史上并未出现感性主义这一思想或文学流派,排除A;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哲学,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材料显然未着眼于此,排除C;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理论,时间为17到18世纪,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学生根据所学文艺复兴时间和主要诉求即可作出判断。‎ ‎ ‎ ‎14.1510年,马丁・路德刚赴罗马时惊呼:“向你致意,神圣罗马!殉道者的血使你神圣光耀!”但罗马最终令他失望。他说:“谁第一次往罗马去,他去找骗子;第二次去,他染着骗子气;第三次去,他自已就成了骗子。“由此可见他 A. 反对宗教信仰 B. 倡导圣像崇拜 C. 维护教皇权威 D. 主张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谁第一次往罗马去,他去找骗子;第二次去,他染着骗子气;第三次去,他自已就成了骗子”可知,马丁・路德认为罗马教会已经非常腐朽,因此他主张宗教改革,故选D。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会,但不反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排除A;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人可直接和上帝沟通,这说明他是不提倡圣像崇拜的,排除B;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谁第一次往罗马去,他去找骗子;第二次去,他染着骗子气;第三次去,他自已就成了骗子”。‎ ‎15.近代西方有思想家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他主张 A. 人民主权 B. 社会契约 C. 三权分立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可知,这一思想家反对权力的过分集中,必须要将权力分散,这与三权分立的主张一直,故选C。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社会契约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天赋人权是指每个人都有与生惧来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此种基本人权不能被剥夺,也不能被转让,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 ‎16.有学者认为: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导致意大利经济强国地位丧失的“外部因素”是 A.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D.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处于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因此大受影响,逐步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故选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是它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排除B;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是意大利丧失经济强国地位之后,排除C;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发生价格革命,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这与意大利商业中心地位的丧失没有关系,排除D。‎ ‎17.17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这一规定引发了 A. 英西战争 B. 英荷战争 C. 英法战争 D. 英德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海条例》的这一规定矛头指向海上马车夫荷兰,英荷战争由此爆发,英国逐步确立海上世界霸权,故选B。英西战争爆发于16世纪,排除A;英法战争发生于18世纪,排除C;英德矛盾在二十世纪才较为突出,由此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D。‎ ‎18.阅读《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此表反映此时英国 项目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A. 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B.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C.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D. 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标题“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及表格数据可知,英国此时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大国,而主要得益于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故选D。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建立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进出口贸易,而不是金融状况,排除C。‎ ‎【点睛】表格类题目,一看标题,二看对比项,三看数据演变趋势。‎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引领这次工业文明的主要国家是 A. 荷兰、英国 B. 英国、法国 C. 美国、德国 D. 英国、美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美国和德国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故选C。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排除ABD。‎ ‎20.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的政策这表明胡佛 A. 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实行了政府干预 C. 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D. 推行“混合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的政策”可知,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开始部分干预经济,故选B。材料表明胡佛并没有完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排除C;混合经济是英国在二战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排除D。‎ ‎21.阅读下图《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中财政赤字状况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A. 1930年金融市场崩溃 B. 1931年放弃金本位制 C. 1932年实行以工代赈 D. 1933年推行社会救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这引发了政府的财政赤字,故选D。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的金融领域,金融市场已经崩溃,排除A;放弃金本位制和实行以工代赈都是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的措施,排除BC。‎ ‎22.阅读《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材料反映了英国的福利政策 A. 加剧财政负担 B. 消除贫富差距 C. 调节收入分配 D. 体现社会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知,月收入越高的家庭需要缴纳的税收也越多,领取的津贴较少,而收入较低的家庭则相反,最终使家庭的实际收入不会相差太大,这说明福利制度可以调节收入分配,故选C。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排除A;英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平,与平等无关,排除D。‎ ‎23.霍布斯鲍姆指出:“(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解体,这才有了材料“国中无主的茫然”,故选D。彼得一世改革是在19世纪,苏联还未建立,排除A;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均未使苏联解体,排除BC。‎ ‎24.钱乘旦在《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能体现“修正民族国家”的是 A. 成立货币基金组织 B. 建立欧洲共同体 C.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 发展“新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补资本主义主要指修正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修正民族国家主要指修复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朝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欧洲共同体就是修正民族国家的典型事例,B项符合题意。ACD均为修补资本主义,排除。‎ ‎25.2014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曾对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违背贸易自由化原则 B. 阻得世界经济一体化 C. 规范国际贸易行为 D. 保护贸易大国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可知,世贸组织旨在规范国际贸易行为,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故选C。违背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相悖,排除A;世贸的这一行为组织了美国的不正当竞争,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B;美国也是贸易大国,但世贸也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裁决,故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济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百家争鸣时期没有主流思想。秦帝国崇尚法家,汉初尊黄老,汉武帝独尊儒本开始树立儒家思想的官学地位……宋代讲究经世致用,理学处于边缘地位,到南宋末年才被重视。理学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并将其普及到社会下层民众,明清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观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仅仅是昙花一现。‎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題解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被奉上独尊地位”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产生的新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趋势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汉代以后长期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 ‎【答案】(1)因素:儒家思想具有二重性;新社会秩序的巩固。‎ 措施:采用儒学家参政;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 ‎(2)问题: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新发展: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3)特征:官方化、普及化、哲学化。‎ 原因:儒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解析】‎ ‎【详解】(1)因素:由材料“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特征是儒家思想在西汉“被奉上独尊地位”的有利因素;由材料“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济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可知,新社会秩序巩固的需求也是其有利因素。‎ 措施: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列举。政治上是采用儒家学者参政;文化上是将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将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2)问题:由材料“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可归纳为理学日益僵化;由材料“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 新发展:结合所学联系李贽、黄宗羲等人的观点,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角度进行作答。政治上是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是提倡工商皆本;文化上是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学术上是经世致用。‎ ‎(3)特征:由材料“汉武帝独尊儒本开始树立儒家思想的官学地位”可知其往官方化方向发展;由材料“理学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并将其普及到社会下层民众,明清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可知,儒学往普及化和哲学化方向发展。‎ 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儒学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对统治者统治需求的契合等方面入手分析。‎ ‎2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荡开……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缝慢慢渗开。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93—1910年中国出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构成比重变化示意图(%)‎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28﹒4‎ ‎0﹒1‎ ‎53﹒4‎ ‎2﹒5‎ ‎1910‎ ‎13﹒1‎ ‎11﹒9‎ ‎28﹒3‎ ‎6﹒9‎ ‎ ‎ ‎——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摘编自全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何时开始“慢慢渗开”,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其“慢慢渗开”的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1893—1910年中国出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构成比重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947年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外部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答案】(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因素: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 ‎(2)趋势:手工制品比重下降,机器制品比重上升。‎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3)特征:遭受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原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认识:艰难发展,夹缝生存;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双重作用。‎ ‎【解析】‎ ‎【详解】(1)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因素:由材料“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荡开”可归纳为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由材料“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可归纳为自然经济的解体;由材料“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可归纳为洋务运动的诱导。‎ ‎(2)趋势:对比1910年和1893年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手工制品比重下降,机器制品比重上升。‎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政治上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上是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思想上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3)特征:由材料“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可知,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原因:由中美贸易的漫画可知,天津民族工业的困境是因为当时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对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认识:依据材料首先要看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它们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其次结合所学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它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压制,也要看到它对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刺激诱导作用。‎ ‎28.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 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 ‎(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因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 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积极性。‎ ‎【解析】‎ ‎【详解】(1)政策:由材料“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可知,强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可知,围攻指的是新经济政策。‎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根本原因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面入手分析。‎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表现主要是租让制和租借制。‎ ‎(2)不同:由材料“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可知,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两者不同的经济体制入手分析,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由材料“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可归纳为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由材料“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可归纳为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由材料“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可归纳为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 启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可得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经济政策的实行要符合国情,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认识;由普京揭示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得出要注重经济均衡发展,要重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方面的认识。‎ 三、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1题,10分 ‎29.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早期表现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推动其最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什么措施阻碍了世界市场发展?‎ ‎(3)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两大体系?其有何特点?‎ ‎(4)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政治因素是什么?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 原因:世界由相对孤立到形成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措施:贸易保护(提高关税)。‎ ‎(3)体系: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特点:美国主导、体系化、制度化。‎ ‎(4)因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理解: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解析】‎ ‎【详解】(1)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得益于新航路开辟。‎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市场和世界一体化两方面分析。‎ ‎(2)时间与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其最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纷纷打起了关税战,这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3)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大体系虽说是以美国为主导,但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4)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为世界带来了有利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这样就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理解: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积极层面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消极层面也会带来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恐怖主义猖獗等方面的问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