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同步课堂人教必修二测试: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历史同步课堂人教必修二测试: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 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 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 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 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解析: 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 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 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 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 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 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 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 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 理,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 B 项; 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 D 项 不正确。 答案:A 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 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 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 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通宵 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 C 项。宋朝商业 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 两项排除;B 项错在“普 遍”。 答案:C 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 城中。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 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 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答案:A 5.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 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 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784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只 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 选 B 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 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 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 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 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 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 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 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 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 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 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 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 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 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 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 2005 年在合肥召开,至 2017 年,已召开八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在清朝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答案:(1)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 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 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 与封建政府的关系。障碍: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 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 扩大合作领域。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 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 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解析:题干中“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 人经营自主性增强,故选 C 项;题干中提到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 度瓦解的原因,A 项错误;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 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说明重商政策的实施,B 项错误;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 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D 项错误。 答案:C 2.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 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 ( ) 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 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 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 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 解析:专营专卖表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好,政府也希望能够通 过专卖制度获取利益,故选 C 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一直持 续到明清,唐代只是出现某种松动,A 项错误;盐、铁、茶、丝专营 专卖并不能反映国家财政困难与否,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商业, 而非官营手工业,D 项错误。 答案:C 3.16 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 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 料反映 ( ) A.晋商的勃兴 B.徽商的崛起 C.粤商的发展 D.闽商的衰落 解析:由材料中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徽 商的崛起,故选 B 项。 答案:B 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 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 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 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材料信息“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表明 A 项合理;“先 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表明 B 项合理;“多财”说明 C 项合理。D 项信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不合理。 答案:D 5.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 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中国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是在两 宋时期,故选 C 项。 答案:C 6.元代马祖常诗云:“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 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代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代中外交流 通畅,故选 C 项;该诗歌与战争往事无关,A 项错误;该诗歌与对疆 土的热爱无关,B 项错误;桑麻是元朝与波斯贸易的商品,材料没有 反映出元代桑麻质量好坏,D 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7.《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 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 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 身于商贾家庭。”这表明( ) A.重义轻利开始改变 B.商人地位普遍提高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解析:义利观为传统道德的一对范畴,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趋 利的现象就会存在,重利轻义的现象早已有之,故 A 项错误;在传统 社会中就地位而言,儒高商低,而弃儒就贾且士人出身商贾之家成为 一种普遍的新现象,说明贾人地位普遍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 提及商人地位提高,不足以说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故 C 项错误;明 清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与政府加大抑商力度并存,而非重农 抑商名存实亡,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 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 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 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解析:“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 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 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可以看出跨区域间的商业贸易繁荣,故 A 项 正确;“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不能体现其竞争“异常激烈”,故 B 项错误;“以徽商、晋商、粤商、 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其 商业行为无法体现地缘意识,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 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不能体 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 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 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宋神宗时,(汴京)商业活动的状况,商业税收 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商 业交易额比较大,但没有和其他古都市的比较,也就无法得出汴京的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宋神宗时, (汴京)商业活动的状况,而不是说市场上都出售什么商品,故 C 项错 误;据材料“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 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可知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 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 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 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 村流向城市”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 增强的趋势,故 A 项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 争之后,故 B 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升 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 C 项错误; 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单 单“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 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 9 世纪(早 在唐代)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 品……1023 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 担保的纸币。 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 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 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 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大概是道光初年天津日升昌颜料铺的经理雷履泰,因为 地方不靖,运现困难,乃用汇票清算远地的账目,起初似乎是在重庆、 汉口、天津间,日升昌往来的商号试行成效甚著。第二步乃以天津日 升昌颜料铺为后盾,兼营汇票,替人汇兑。第三步在道光十一年(1831) 北京日升昌颜料铺改为日升昌票庄,专营汇兑。 ——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 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2)依据材料二指出票号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票号产生的条 件。 答案:(1)说明:宋代已出现政府担保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 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等近代经济现象。说明宋 代已含有近代商业因素。(任答 3 点即可) 看法: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商业因素,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 旧占统治地位,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变。 (2)职能:经营汇兑业务。条件:清朝商品经济繁荣,区域间长途 贩运发展快,货币流通量增加;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发挥了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