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A.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 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A正确;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正确;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正确;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交融不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总体上愈益趋向公平公正。有古谚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最可能指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说早晨还是田舍郎,晚上就登上天子殿堂,说明是科举考试制度下殿试制度,C正确;A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世官制;B是西汉时期选官制度,主要选官标准是孝和廉;D是魏晋时期实行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门第。 【点睛】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 A.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始终 B.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始终以郡县制为基础 C. 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发展 D. 权力分化与制衡的原则对后世制度有重要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主要地方制度中始终以郡县制为基础,B正确;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A错误;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经济措施,材料论述的是政治措施,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并不是论述权力分化与制衡问题,D错误。 【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4.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特权,其中与下图“D”区域被割占的相关条约是 A. 《马关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南京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中D区是香港岛,是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D正确;《马关条约》割让的是台湾以及附属岛屿,A错误;《望厦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问题,B错误;《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位于图中C区域,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香港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英国割让,注意几个时间,1842,1860年以及1898年。 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应该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B. 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C. 黄海海战将士同仇敌忾歼敌 D. 反割台斗争中悲壮无奈的场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说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布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天山”“玉门关”都是新疆的地方,可得出“大将军是左宗棠”,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林则徐,A错误;黄海和台湾不符合材料中“天山”信息,C和D项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湖湘子弟满天山”即可知道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6.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日本裕仁天皇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英美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 ①日本主动放弃其侵略计划 ②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抵抗 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④海外华人华侨的大量援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主观因素是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客观因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以及外华人华侨的支持,②③④正确;此时日本并没有主动放弃侵华的计划,排除①,选择C项正确。其它选项排除。 【点睛】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7.太平天国运动被看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以下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 颁布追求天下大同的《天朝田亩制度》 B. 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C. 在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D. 在反封建中承担起了反侵略的历史重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清王朝的同时,也担负起反封建的任务,D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反封建,A错误;《资政新篇》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属于反封建的内涵,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可知答案。 8.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是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这最能体现民国政府宣扬的 A. 民主共和思想 B. 主权在民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法制博爱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对于中央地方各官厅仍采用旧时称呼感到惭愧,体现出民国政府宣扬自由平等思想,C正确;材料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A错误;主权在民和法治博爱思想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B和D项错误。 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到:“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 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 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D. 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说明的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C项正确;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A错误;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B错误;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是指中国革命道路探索,D错误。 10.下图为我国某时期政权结构示意图,从中可知当时 A. 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确立 B. 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图示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说明当时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代行人大的职能,B正确;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确立应该是1954年,A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1956年,C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是文革时期,D错误。 【点睛】依据图片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人大的职能。 11.福保村是云南省小康示范村。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一村之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明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得更对百姓负责。”材料表明 A.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B. 村委会主任只需对广大百姓负责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D. 我国民主性质由此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基层民主政治选举,“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得更对百姓负责”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C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错误;村委会主任并不是只对百姓负责,B错误;我国民主性质仍然是人民当家作主,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D错误。 12.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香港进行商谈,并取得了共识,称之为“九二共识”,其具体含义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海峡两岸可以实行“一国两制” C. 海峡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 D. 海峡两岸应该和平解决争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正确;“九二共识”并不是说海峡两岸可以实行“一国两制”,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海峡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C错误;“九二共识”的含义也不是和平解决争端,D错误。 【点睛】 “九二共识”——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1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其中“另起炉灶”是指 A. 在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之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 B. 在否定了国民政府屈辱外交后再和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C. 在两极格局之下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 在废除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后再考虑和他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以前国民政府签订的屈辱外交,然后重新和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B正确;A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C是“一边倒”外交政策;D与材料中内容不符合,排除。 【点睛】1.“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及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也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4.“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问题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的这段讲话是在 A. 日内瓦国际会议 B. 中印边境谈判会议 C. 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D. 中苏建交谈判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求同”“受着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是指求同存异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C正确;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印度支那问题;B主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是中苏建交问题。 15.1971年11月15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一位智利代表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到联合国来,就好像他们是从月球或者火星上来——是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由此可知 A.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刚得到恢复 B. 拉美国家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由衷赞叹 C. 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 D. 新中国开始加入联合国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1年10月25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说明联合国其他成员国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陌生,A正确;材料不是赞同中国的科技问题,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亚非拉国家建交问题,C错误;中国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D错误。 16.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谈后两国同时发表了公告。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由此 A. 两国关系开始实现了正常化 B. 两国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C. 两国关系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 D. 两国矛盾由此得到顺利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基辛格访华是为尼克松访华奠定基础,可见此时中美关系已经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C正确;两国关系开始实现了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A错误;两国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建交,B错误;中美两国并不是因为关系正常化导致矛盾顺利解决,D错误。 【点睛】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17.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始创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这种新型国家关系是指 A. 相互和平共处 B. 彼此信任支持 C. 结伴而不结盟 D. 团结反殖反霸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属于睦邻友好组织,是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相互信任不符合上合组织国家关系特点,A错误;彼此相互信任不符合上合组织新型国家关系的特点,B错误;团结反殖反霸是万隆会议的宗旨,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概念型选择题,熟知概念的内延和外延是解答试题的关键,本题中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倡导成立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成员有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上海合作组织凸显中俄两国的主导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 18.如图所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交情况,其中与第三个高峰相应对的外交情况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数轴可知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是1990年左右,第三次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正确;A是第一次高潮事件;B是第二次建交高潮事件;C属于经济政策,不是外交政策以及活动。 19.罗马法是古罗马给后世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长达1000多年,其法律形式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其中作为成文法开始的标志是 A. 习惯法 B. 自然法精神 C. 《十二铜表法》 D. 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C正确;习惯法是成文法颁布之前法律,A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法律条文,B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的汇编,D错误。 2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相互制约并友好相处,如果用它来形容代议制的一些特点,最贴近的是 A.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执政者的整体素质 C. 完善的法律体系 D. 合理的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代议制最大的特点是分权制衡,“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体现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执政者的素质,B错误;材料论述的政治体制,不是法律体系,C错误;选举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1.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1952年——今)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原因之一。与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王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可有可无 B. 国王代表国家游离于政党纷争之外 C. 这种“虚君”传统始于“光荣革命” D. 此传统至伊丽莎白二世才真正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下,国王只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正确;国王是国家元首,不是可有可无,A错误;“虚君”传统始于“责任内阁制”确立,C错误。国王“统而不治”是18世纪责任内阁制之后正式确立,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2.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展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为帝制。古代罗马的历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保持共和制。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总统共和制原则 D. 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保持共和制”符合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D正确;联邦制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人民民主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总统共和制是美国政体的特点,C错误。 23.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画家纳斯特的漫画中,分别以“驴”和“象”讽刺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索性被两党作为本党的代表。“驴象之争”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这两个政党 A. 根本利益相同 B. 执政政策相同 C. 形成于独立战争时期 D. 代表了各个阶层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驴”和“象”分别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派是美国利益集团竞争表现,实质上都代表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两党的根本利益相同,A正确;两党的执政政策不一定相同,B错误;两党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C错误;两党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是各个阶级利益,D错误。 【点睛】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来适应民众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的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两党竞争、互相诽谤等弊端。 24.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由此一直稳定下来直至二战期间没发生过根本变动,其根本原因是 A. 法国经历了暴风骤雨的革命洗礼 B. 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力量 D. 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阶级力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说明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强大和巩固,根本原因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阶级力量变化,D正确;法国经历了暴风骤雨的革命洗礼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属于思想方面影响,B错误;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力量与材料和事实都不相符,C错误。 25.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包围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是 A. 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B. 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 C.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出二元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立宪制是虚,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出代议制的特点,C正确;A属于德意志国家管理体制;A和D体现出专制主义的特点,排除。 2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了前人思想智慧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与智慧创造,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这些前人的成果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法启蒙思想 D.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 马恩创立的科学科学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A、B和D正确;英法启蒙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C错误,符合题意。 27.《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因此 A. 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发生 B. 无产阶级无需进行暴力革命 C. 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 D. 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D正确;材料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不是论证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发生,A错误;《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夺权必须进行暴力革命,B错误;“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属于无产阶级斗争手段,不是结果,C错误。 28.巴黎公社政权中,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公社委员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废除了代议制民主 B. 是新型的工人政权 C. 践行平均主义的理想 D. 失败具有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对于公职人员的工资、任用以及公社委员会组成方法,可知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巴黎公社废除了代议制,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对于平均主义的践行,C错误;材料并不是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D错误。 29.1917年3月(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这次革命的结果是 A. 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 俄国随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建立起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权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7年3月(俄历2月23日)”“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可知本次革命斗争的对象是沙皇,可知是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A正确;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并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错误;此次革命后出现两个并存的政权,其中临时政府掌握国家实权,C和D项错误; 30.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 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摧毁旧制度 B. 走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C. 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 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是指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正确;材料中是指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斗争方式,A错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材料中“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信息,B错误;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斗争属于十月革命指导意思,不符合材料“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主旨,D错误。 31.“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思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这一演说标志着 A. 冷战正式开始 B. 冷战序幕的揭开 C. 马歇尔计划实施 D.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信息是指1946年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这一演说标志揭开冷战的序幕,B正确;A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标志;C是冷战在经济方面表现;D是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建立标志。 3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此说法的依据是 A. 美苏进行的冷战只是表面形象 B. 美苏的合作大于分歧 C. “冷战”期间没有爆发过战争 D. 美苏势均力敌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苏冷战期间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导致“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D正确;美苏冷战并不是表面现象,涉及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领域,A错误;美苏冷战期间是分歧大于合作,B错误;冷战期间也发生过局部战争,如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等,C错误。 33.法国和德国是两个有复杂宿怨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每5年就开战一次。二战后,在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他们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相近的语言文化习俗 C. 美苏威胁的外在推动 D. 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德和解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开始,西欧经济一体化主要原因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促使各国为了壮大实力进行合作,A正确;相近的语言文化习俗属于地域因素,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美苏威胁的外在推动属于客观因素,C错误;领导者的远见卓识不属于根本原因,D错误。 34.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如果没有人管他们,这个世界就是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这种看法 A.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 为霸权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 C. 符合广大中小国家发展的共同愿望 D. 对霸权主义国家的企图提出警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意思是说强大国家拥有霸权属于合法行为,显然是为霸权主义提供理论支持,B正确;这种理论属于霸权主义者理论,显然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A错误;这种理论符合发达国家霸权主义者愿望,C错误。材料是为霸权主义者提供理论支撑。D错误。 35.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从中可看出生肖纪年 A. 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B. 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C. 反映了古代复杂的饮食结构 D. 是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有力证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生肖与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说明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A正确;材料现象并不是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B错误;饮食结构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业基础地位,D错误。 36.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有了重大发明,这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土地的耕种。这一重大发明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农用动力革新工具是曲辕犁,D正确;A是西汉时期二牛一人耕作方式;B是灌溉工具翻车,出现于西汉时期;C是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于唐朝。 37.“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戏词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是 A. 丰衣足食 B. 自给自足 C. 赋税承重 D. 烂漫凄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黄梅戏,“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体现出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B正确;小农经济生活非常脆弱,并不是丰衣足食,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小农经济模式下赋税沉重,C错误;烂漫凄美不是材料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排除D项。 38.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合称而来。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在空间上逐渐突破了原先的限制,这“一定时期”的典型是 A. 战国大梁 B. 汉代长安 C. 南朝建康 D. 北宋汴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市坊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是在北宋时期,D正确;战国、汉代以及南朝时期城市依然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规定的交易时间,A、B和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9.汉代贾谊《论积贮疏》说:“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积蓄足而人乐其所矣。”作者强调的主要思想是 A. 勤俭节约 B. 重农抑商 C. 重视积蓄 D. 工商皆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说明重视农业作用,“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主张重农抑商政策,B正确;勤俭节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视积蓄,C错误;工商皆本与材料主旨背离,D错误。 40.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生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古人以多种形式保存着自己的历史记忆,下列各种历史记忆形式最能直观反映历史原貌的是 A. 口传历史 B. 历史遗迹 C. 文字史料 D. 神话传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历史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遗迹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能直接反映出历史原貌,B正确;口传历史、文字史料以及神话传说都属于二手史料,不能直接反映历史原貌,A、C和D项错误。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两道主观题41、42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答题范围严格限制在答题卡给定的方框内,并不得随意更改题号。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处理内政、外交、军防事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公民开放。20岁以上的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做出决议。 材料二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并说明材料二“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的具体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与深远影响。 【答案】(1)①特点:主权在民;民主程度很高。②具体含义: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排除在外,民主范围有限。 (2)①优势: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便于民众对政府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②深远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 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可以得出主权在民以及民主程度高;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性质、参政方式以及民主范围等局限性。 (2)第一小问优势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等,第二小问深远影响依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影响。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门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造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能生产车床、气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兼并。 ——摘自《历史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894年,张謇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据唐闸镇(大生纱厂所在地)的老人回忆,大生纱厂开工前夕,当地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因此不愿进厂做工。张謇让人把工厂门打开,开动安装好的机器,任由当地农民前来观看。村中的孩子都对这种飞转的纺纱机器十分好奇,胆子大的还动手学接线头,干满七天者,每人还能领到几串钱。农民们一算,进厂做工比在家织布挣钱多,纷纷前来报名。 ——摘自《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岳麓书社) (1)方举赞和张謇在开办工厂过程中都有优势和困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謇的人生选择和解决困难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1)①方举赞:优势:方举赞本身经营手工作坊,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地处上海,便于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具有更好的交通和市场条件。 困难:资金投入较少,发展慢;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外国;力量薄弱,竞争不过外商。②张謇:优势:状元出身,社会地位高,可以更容易获得社会政治资源;国家政策调整,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困难:传统社会因素干扰阻碍,是发展中不小的阻力;弃官从商,与重农抑商的传统相悖,对企业发展有有较大风险。 (2)张謇状元出身,却放弃了大好前程,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身许国,投入到兴办实业的浪潮中,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遇到困难时,张謇不退缩,因地制宜的引导处理,这种办事风格值得每个遇到困难的人学习。(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可以得出方举赞创办企业的优势,困难依据材料一“发昌机器厂自身的力量还很薄弱”“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归纳出困难。第二小问优势依据材料二“张謇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可以得出答案;困难依据材料二“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可以得出社会因素和观念的干扰。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二张謇从商之路和所学从创办实业的思想起源、创办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创办企业过程中精神品格阐述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