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阶段测试七
阶段测试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 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 场。这一变化说明( ) A.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解析:选 C 意识形态仅仅是影响国际关系,不起决定作用,故 A 项错误;杜鲁门的政策是为了本国利益,不是其政策的摇摆,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由准备承认到朝鲜战争后的对立,是出于对自身利益 的考虑,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格局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故 D 项错误。 2.“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 或修改,或重订”。下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 B 材料中“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 订”体现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 B 项正 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 A 项错 误;不结盟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清除帝国主义特权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 D 项 错误。 3.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 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 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 基 调 一 致 的 外 交 方 针 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解析:选 B “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帝 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无关,A 项排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 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故选 B 项;C 项是 1955 年周恩来针 对万隆会议上的争议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D 项是 1953 年周恩 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的,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 问题”无关,排除。 4.1950 年,美国操纵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向新中国禁止运 输武器、弹药、原子能材料、石油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 有用的物资的决议。材料表明 ( ) A.新中国外交环境较恶劣 B.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变化 C.西方达成联合制华共识 D.联合国未能促进世界和平 解析:选 A 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华不利的决议,这说 明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是很恶劣的,故 A 项正确;美国对华政策是从 新中国成立开始变化的,故 B 项错误;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导致西 方联合制华,不是西方的共识,故 C 项错误;虽然联合国在某个特 定时期被大国操纵,但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故 D 项错误。 5.毛泽东认为:“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 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 解析:选 B 根据“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 现的帝国主义侵略”,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国家利益和意识 形态的结合,故选 B 项;材料只体现了与苏联结盟,没有体现包容 性和开放性,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为毛泽东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的认识,不能显示外交政策的结果,排除 C 项;此时中国的 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排除 D 项。 6.1951 年,政务院和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 宴会请柬应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 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这些规定( ) A.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遵循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D.参照了国际外交礼仪规范 解析:选 D “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 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体现了我国外交礼仪中充分考 虑了国外的礼仪习俗,故选 D 项;题中只是强调外交礼仪,并不涉 及外交政策的调整,排除 A 项;“避 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 己右手边的女宾”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排除 B 项;新中国最初建交 的国家中,既有欧洲国家,也有亚非国家,不能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 系的缓和,排除 C 项。 7.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 ( ) 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 特点 1949 年 11 月~12 月,中国政府在 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 议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 际会议 1950 年 5 月,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 政联盟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 际组织 1952 年,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 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 战的议定书》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 际公约 A.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 C.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 D.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 解析:选 B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体现了在 “一边倒”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在坚持外交政策原则性的同 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仍坚持“一边 倒”的外交方针,故 C 项错误;我国已经是联合国成员国,故 D 项 错误。 8.1954 年 4 月 3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了此前 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 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协定达成直接相关的是 ( ) A.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中国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解析:选 A 1954 年中印谈判达成协定是由于 1953 年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项正确;印度支那问题与印度无关,故 B 项错 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1955 年,故 C 项错误;中国 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 D 项错误。 9.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 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 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 映了中国 (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外交不再单纯以 意识形态为标准,故选 A 项;同理,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发生改变, 排除 B 项;建国之初,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对打破西方国家的 包围封锁起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冲破,排除 C 项;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排除 D 项。 10.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两句话的临时提案。第 一句是:与会国成员愿意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继续努力;第二 句是: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另行商定。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 D.二十六届联大 解析:选 A 由题干中“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可以判断 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日内瓦会议,故 A 项正确,B、C、 D 三项错误。 11.“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 议”召开的初衷是( ) 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解析:选 B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的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 B 项; 针对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排除 A 项;1955 年,万隆会议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的 联系加强,排除 C 项;谋求国家不结盟,是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 排除 D 项。 12.有学者通过比较《人民日报》中的战争、和平、建设三个词 汇的使用频率,来研究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 是( ) A.1949 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 合法席位 B.1950 年:“和平”使用频率较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 广泛认可 C.1953 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 D.1956 年:“建设”使用频率较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良好 国际环境 解析:选 D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国 际环境,建设频率较高,故选 D 项;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排除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排除 B 项; 1955 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 C 项。 13.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 1950 年的 3.6 亿美元提高到 1957 年的 7.67 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 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 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 解析:选 D 题干中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额从 1950 年到 1957 年 翻番,这主要与万隆会议后中国与亚非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相关, 故选 D 项;西方国家此时正在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排除 A 项;全 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 B 项;此时我国优先发展 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友好关系,排除 C 项。 1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 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 C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 C 项;新中国成立后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1971 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B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 D 项。 15.1969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44 个,到 1972 年底达到 88 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1972 年底达到 88 个”并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 A 项;根据所学,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 B 项;1972 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 C 项;根据所学,1953 年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D 项。 16.下图为新闻照片《乔之笑》,它定格的历史瞬间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解析:选 B 《乔之笑》反映的是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后的一个场景。故选 B 项。 17.1971 年,有位美国学者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 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 步。”这主要表明 ( ) A.美苏关系缓和具有战略意义 B.美苏军备竞赛负担沉重 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较为明显 D.苏联力图破坏中美关系 解析:选 C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该学者看来,苏联的“让步” 是这一时期中美积极接触,谋求双方关系缓和所带来的“红利”,可 见中美关系缓和对当时美苏争霸的影响明显,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 材料主旨;B、D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8.1971 年 7 月 15 日,新华社公布的一条公告震动了世界。世 界上所有的电波都在载送的这个消息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C.尼克松即将访华 D.《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解析:选 C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于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大 会第 26 届会议上通过决议,不是新华社公布,故 A 项错误;据所学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是 1971 年 4 月,故 B 项错误;1971 年 7 月基 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并发表了《公 告》,故 C 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于 1972 年,故 D 项错误。 19.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 )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解析:选 B 在美国尼克松访华后,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 国建立外交关系,故选 B 项;尼克松访华对日本虽然产生极大的震 动但并不至于结束日美同盟关系,排除 A 项;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日本并未认真执行,且也没有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反思,排除 C 项; 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后,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排除 D 项。 20.下面是两幅反映中美关系的漫画,图中的山姆大叔即代表美 国,龙代表中国。那么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变化 ( ) A.推动了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B.是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C.受益于日内瓦会议上达成了共识 D.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选 D 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A 项错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 70 年代末,故 B 项错误;日内瓦会 议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故 C 项错误;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导致中日建交,故 D 项正确。 21.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 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 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 ) 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不结盟 解析:选 A 1973 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 “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 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 出于 1953 年,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C 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D 项错误。 22.1973 年 5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 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 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解析:选 C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 《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 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选 C 项;台湾问题至今依然没 有解决,排除 A 项;材料是美国尼克松总统向国会作的外交报告, 不能体现美国外交原则,排除 B 项;1979 年中美建交,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是中美建交的前提,排除 D 项。 23.从 1990 年 3 月至 1991 年 8 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 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 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 A.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 D.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 独立。但直到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 宣布承认三国独立”,可知我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故 A 项正确;独立自 主的对外政策,强调的是自主性一面,故 B 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 外交属于双边外交,故 C 项错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与题意不符, 故 D 项错误。 24.外交大事记 1981 年底 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 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 年 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 战监督组织”。 1988 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 年 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 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解析:选 A 从表中“维和行动”“停战监督组织”“维和特委 会成员”“积极参加”,可推断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 A 项;B 项错在“全面”二字,排除 B 项;中国是维和的重要 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必须”,排除 C 项;这是全球性的活动并 不是区域关系,排除 D 项。 25.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 择”主要指 ( )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解析:选 C 上海合作组织是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而不仅 仅是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排除 A 项;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 同盟关系,排除 B 项;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 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 新型区域组织,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 交政策,与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相符合,故选 C 项;政治 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已经体现,与材料中“另 一种温和的选择”不相符,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8 题 16 分, 共 50 分) 26.(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 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 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 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 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 《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 年 3 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 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 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 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 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 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 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 《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 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外交政策,通过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 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 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可以得出建 国之初,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峙格 局,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 第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第四,中 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第(2)问,第一小问重大变化,通过材 料二“1969 年 3 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可知中苏 关系彻底破裂;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使中美 两国的战略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 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 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 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 形态上有一致性。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的战略外交 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 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 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7.(16 分)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 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 年 11 月 4 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 签订。条约签订后,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批评说:“今日甚嚣尘上之 《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 分之百的政治问题。”在此前后,国民党政府还同美国签订了其他一 系列条约。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一卷》 材料二:1971 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 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 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 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 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 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由于长时间的 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 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简述这一系列条约对中 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结 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政治目的,结合材料一中所提供的时间, 即 1946 年 11 月,说明是在二战之后,结合材料中所签订的《中美友 好通商航海条约》主要是经济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治目的 是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 优势;第二小问主要影响,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可 知,其影响是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因素,结合材料二“在美国方面”和“在中国 方面”这两方面的阻碍因素可知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 因素包括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隔阂;第 二小问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1971 年 3 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第二,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第三,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1)政治目的: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 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优势。影响: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 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 隔阂。过程:1971 年 3 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 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 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 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8.(16 分)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两国关系曲 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 约……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 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 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 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 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 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 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 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 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关条约》侵犯中国领土 主权的内容,并列举中国军民为此抗争的史实。(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日联合声明》发表 的因素,简述“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的影响。(8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第二、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得出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小问史实,结合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得出,邱逢甲、徐骧领导 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第(2)问,第一小 问因素,结合中日建交的原因得出,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政府对战 争的反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承认台 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推 动;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日本方面 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 刻的反省”,得出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 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 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1)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史实: 邱逢甲、徐骧领导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因素: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日本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推动;符合中日两国的根 本利益。影响: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 了两国陸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 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