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 2.“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与“士”字原初含义一致的是 A.进士 B.“士、农、工、商” C.士大夫 D.“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4.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5.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祭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6.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泰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7.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 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 8.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 A. 三公 B. 宰相 C. 郡守 D. 刺史 10. 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2.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13.唐太宗要求立法“务求宽简”,所有的死刑案件均需经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卿合议,反复确认后再“覆奏皇帝”。贞观四年,全国处死刑者仅29人。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 B.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的思想 C.权力制约,中央官制成熟 D.法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 14.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做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 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 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 15.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16.表1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明 4位 唐 182位 清 0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17.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的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城特色文化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18.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19.清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有利于社会稳定 20.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21.公元前430年,雅典有三分之二的公民居住在农村,四分之三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地产。雅典耕地缺乏,公民内部有约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外邦人可以在雅典经商、生活、可以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不能购置田产、买卖房屋,因此拥有土地是公民权的重要标志。这说明 A.拥有土地是享有公民权的必要条件 B.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C.农业和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D.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下,农民地位较高 22.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B.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 C.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D.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 23.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克里斯提尼 A.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 B.按地区原则划分基层组织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设“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 24.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利克里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A.不利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 C.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础 D.激发了居民参政的热情 25.公元前415年初,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出兵远征西西进行表决,在大多数赞成少数反对的情况下通过了出兵决议,结果大败而回,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说明 A.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希腊民主制在雅典的完美体现 C.直接民主易导致群体非理性决策 D.决议有利于雅典向海外扩张 姓名: 班级: 考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2分)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 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B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7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8分) 28.【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枣庄八中东校高二年级2018年4月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D 3.B 4.D 5.D 6.C 7.C 8.B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A 16.B 17.B 18.D 19.B 20.B 21.C 22.A 23.C 24.B 25.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20分) (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4分) (2)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2分)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4分,答出2点即可) (3)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3分)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3分) (4)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2分) 27.(15分) (1)政治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平等。(7分)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6分) 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3分) 28.(15分) (1)特点: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备官员;适应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8分) (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人才基础;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政治上统一;促进了文化教育繁荣;加强了思想控制。(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