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宁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一主张 A. 凸显了主权在民的理念 B. 契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C. 渗透出森严等级意识 D. 强调了君主德行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孟子看来,必须君主率先做到了仁、义、正,国家统治才能安定,这一主张强调了统治者德性的重要性,D项正确;孟子并不主张“主权在民”,A项错误;强调道德修养的儒家思想,与战国时期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追求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和等级意识,C项错误。‎ ‎2.战国时期,针对先代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义”,孟子提出“仁义”;墨子用“兼爱非攻”取代“亲亲尊尊”;韩非子强化“尊尊”排斥“亲亲”。这体现当时诸子 A.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分野 B. 完全否定西周的政治理念 C.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 重视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孟子、墨子、韩非子从各自所属学派的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进行解读与发挥,体现出诸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各自学派的思想特色,A项正确;“完全否定”西周的政治理念与材料中孟子等人对“亲亲尊尊”的解读不符,B项错误;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而非地主阶级的利益,C项错误;重视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汉武帝时,丞相十二人,以明经出身只有一人。汉昭帝至汉哀帝时期,十九任丞相中以明经出身者十位,另外几位也有从经师受儒学的经历。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 官员素养提高 B. 丞相权势扩大 C. 儒学地位上升 D. 察举制被废除 ‎【答案】C ‎【解析】‎ - 15 -‎ ‎【详解】汉代以明经出身的丞相由少到多,反映出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C项正确;丞相出身明经或师受儒学不能说明官员“素质”有所提高,也不能说明汉代丞相“权势扩大”,AB两项错误;丞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汉代废除了察举制,D项错误。‎ ‎4.黄宗羲反思明朝覆灭的原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否定维护一家之利的“非法之法”,批判“是非皆自君主出”。其出发点是 A. 发展商品经济 B. 弘扬先秦法家精神 C. 构建理想社会 D. 强调君主主体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黄宗羲从构建理想社会的角度出发,批判了“是非皆自君主出”,“ 君为客”和否定维护一家之利的“非法之法”等君主专制现象,C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针对的是政治和法治问题,出发点不是发展商品经济,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不是在弘扬先秦“法家”精神,B项错误;强调君主主体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5.“将文字及图案刻在木板上,施墨,覆纸,刷纸,如此,木板上的文图转化为纸上的正字文图,是谓印刷。”按此原理,“马”字在刻板上应呈现为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按照篆刻和雕版原理,木板上的字,经过施墨,覆纸等手续,转化为纸上的正字,D项正确;为最后转化到纸上的正字,不是刻板上的字,A项不符合题意;、转化到纸上,与马字的正字方向不符,BC两项错误。‎ ‎6.馆阁体盛行于明清,用于朝廷的诏诰、奏章、公文往来及科举考试等。它集多种字体的优点于一身,形成规范、匀称的特点。馆阁体的盛行反映了 A. 明代开启大一统的局面 B. 书法艺术自明代逐渐湮灭 C. 政治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D. 经济发展助推书法个性化 ‎【答案】C - 15 -‎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基于诏诰、奏章、公文和科举考试等使用的需要,馆阁体产生并盛行于世,反映了政治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C项正确;开启了大一统局面的是秦朝,不是明朝,A项错误;明代以后书法艺术并未逐渐湮灭,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助推了书法的“个性化”,D项错误。‎ ‎7.元朝人胡祗遹提到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为母则慈贤,为妇则贞孝……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此语意在 A.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B. 赞赏元杂剧舞台艺术成就 C. 说明女性地位提高 D. 揭露元朝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肯定杂剧演员的表演塑造出了道、僧、儒等人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等,意在赞赏元杂剧舞台艺术成就,B项正确;宣扬儒家伦理道德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错误;女演员表演的成功不能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并未揭露元朝尖锐的社会矛盾,D项错误。‎ ‎8.薛福成写道:“泰西耶稣之教,起源盖出于墨子,虽体用不无异同,而大旨实为相近。”奕指出,“西法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这些言论 A. 开创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B. 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思想 C. 有利于减少变革的阻力 D. 准确分析了中西文化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薛福成和奕提出的基督教和西法源于中国等观点,有利于减少中国社会的变革阻力,C项正确;开创“经世致用”学风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A项错误;反思中国传统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西学中源等说法没有准确分析出中西文化关系,D项错误。‎ ‎9.1915年起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争辩中,杜亚泉认为这是“中外性质之争”,主张“中西调和”;陈独秀则认为这是“古今之别”,主张“文化取代”。这反映出 A. 尊孔复古已成为时代主流 B. 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并生互补 C. 民主共和历程的重大突破 D. 时人对民族复兴的不懈求索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主张调和中西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陈独秀希望用西方近代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民族复兴的多种探索和不懈追求,D项正确;尊孔复古在当时是逆流而非时代主流,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文化的争辩,不能说明东西方文化并生互补,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历程”取得重大突破,BC两项错误。‎ ‎10.如图为五四期间《新青年》、《晨报副刊》刊登马克思主义译文篇数统计柱状图,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 A. 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力 B. 成为当时世界主流思想 C.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 取代民主和科学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期间,进步书刊翻译、刊印了数量众多的各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并非“世界”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取代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张,D项错误。‎ ‎11.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 火箭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行列 B.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且成果卓越 C 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蓬勃开展 D. 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答案】A ‎【解析】‎ - 15 -‎ ‎【详解】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说明当时中国的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B项错误;1970年处于“文革”时期,并没有出现“蓬勃开展” 经济建设的局面,C项错误; 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才标志着我国进入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阶段,D项错误。‎ ‎12.21世纪以来,《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文学作品先后被搬上荧屏,获得高收视率。这些文学作品最早出版于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等优秀文学作品先后出版,B项正确;20世纪40年代《红日》等文学作品尚未创作成功,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不是这些作品“最早出版”的正确时间,CD两项错误。‎ ‎13.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基于此,国家 A. 发展工科院校 B. 恢复全国高考 C. 普及义务教育 D. 开展扫盲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为解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A 项正确;恢复全国高考是在1977年,B项错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C项错误;开展“扫盲”运动,不能解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D项错误。‎ ‎14.苏格拉底说:“最大的乐趣将是把时间花在考查观察那里的人上,如同我在这里所做的那样,找出他们当中谁真的智慧,谁自称智慧其实不智慧。”可见,他主张 A. 思想自由 B. 美德即知识 C. 法律至上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把时间花在考查、观察“人”上,找到真正有智慧的人等观点,体现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主张,D项正确;花时间考察谁更有智慧与“思想自由”、“美德即知识”不符,AB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法律和社会的关系,C项错误。‎ ‎15.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费奇诺认为,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子女”,“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的力量来经营家庭”,“从家庭中得到甜蜜的安慰”。此观点 A. 体现对理性的追求 B. 否定了专制王权的权威 C. 倡导了家长制作风 D. 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指出人是在按自己的形象塑造子女,经营家庭并享受现世的幸福,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项正确;追求理性与经营家庭、追求幸福等不符,A项错误;否定“专制王权的权威”是启蒙运动的主张,B项错误;倡导“家长制作风”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16.马丁·路德指出,“赎罪票的宝藏是他们(教会)现在用以获得人的财富的网。基督徒须知,应该把钱留作家庭必需的开支,决不可浪费在购赎罪票上。”这一主张 A. 发扬勤劳节俭的美德 B.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推翻了教会在德国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实质,主张把钱用在家庭开支上,不要购买赎罪票,这一主张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项正确;发扬勤劳节俭美德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家庭消费与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无关, C项错误;反对赎罪票的主张并不能推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D项错误。‎ ‎1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遭到欧陆学者的质疑,经历了1740年法国科学院的实测和1759年哈雷彗星回归观测等科学活动,牛顿学说最终成为欧陆学术的核心。由此可见 A. 社会价值观念遭到颠覆 B. 学术观念转变是个缓慢过程 C. 欧陆学者放弃学术分歧 D. 科学评判标准受国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以后,历时将近百年,经过实测、观测的证实,牛顿学说才改变受质疑的处境,成为了欧陆学术的核心,这体现了学术观念转变是一个缓慢过程,B项正确;牛顿学说成为学术界的核心,不能说明社会价值观念遭到了颠覆,也不能得出欧洲学者不再有学术分歧,AC两项错误; 科学评判标准受“国家”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8.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物种起源》‎ A. 研究生命运动过程 B. 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C.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 D. 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物种起源》指出生物物种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所以遭到宗教势力的打击和抵制,C项正确;研究生命运动过程的是细胞学说,不是《物种起源》,A项错误;宗教势力反对进化论原因不是其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B项错误;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之前,细胞学说已经形成,D项错误。‎ ‎19.1773年开始,富翁博尔顿陆续为蒸汽机研发投入四万多英镑。177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同意将瓦特的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据此可知 A. 科学技术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B. 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技术创新 C. 制度突破是发明的必要条件 D. 当时英国成为科技结合的典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1770年代投资人和专利保护政策为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提供了条件,说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技术创新,B项正确;科学技术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制度突破是发明的必要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科技结合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错误。‎ ‎20.如表:2008-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年份 图书 报纸 电视 电脑 手机 ‎2008年 ‎17.70‎ ‎22.83‎ ‎98.29‎ ‎26.16‎ ‎4.66‎ - 15 -‎ ‎2009年 ‎14.70‎ ‎21.02‎ ‎—‎ ‎64.09‎ ‎6.06‎ ‎2010年 ‎16.78‎ ‎23.69‎ ‎98.90‎ ‎42.73‎ ‎10.32‎ ‎2011年 ‎14.85‎ ‎22.00‎ ‎95.41‎ ‎47.53‎ ‎13.53‎ ‎2012年 ‎15.38‎ ‎18.91‎ ‎98.85‎ ‎46.77‎ ‎16.22‎ 由如表可知 A. 人们主要通过电脑获取信息 B. 电视在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C. 手机已经基本取代传统媒介 D. 现代技术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 ‎【答案】D ‎【解析】‎ ‎【详解】2008-2012年我国国民接触电视、电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远远多于接触图书和报纸等旧媒体的时间,反映出现代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D项正确;人们主要通过电脑获取信息与人均接触电视的时间高于电脑不符,A项错误;电视在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手机已经基本取代传统媒介与报纸和图书依然是人们接触的媒体形式不符,C项错误。‎ ‎21.19世纪初期,某一流派更敏感地体察和感受到了代表着“无限”的理想与表征着“有限”的现实的冲突。这一流派的文学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民族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初期,通过“体察和感受”,表达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文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流派,A项正确;揭露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主义和强调个性、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均与“敏感地体察”、体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创作风格不同,BCD三项错误。‎ ‎22.某作品描写了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完整时期,向世界控告腐蚀人们良心的金钱的罪恶,它所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真实感。该作品应是 A. 《巴黎圣母院》 B. 《雾都孤儿》‎ C. 《百年孤独》 D. 《人间喜剧》‎ - 15 -‎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描写了法国社会现实,批判了拜金主义,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D项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A项错误;《雾都孤儿》和《百年孤独》是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BC两项错误。‎ ‎23.19世纪,一群年轻画家呼吁走出画室,关注真实的“人性”,模糊地记录下稍纵即逝的风景和光线。他们的代表作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记录下稍纵即逝的风景和光线”的是印象画派,其代表作品是《日出·印象》,C项正确;《掷铁饼者》、《蜷坐者》分别是人物雕塑和立体派绘画,没有强调光线变化,画的也不是风景,AB两项错误;《白底上的黑色方块》是现代主义作品,D项错误。‎ ‎24.柴可夫斯基经常运用俄罗斯古典民歌中常见三段式结构形式,对作品的情感意蕴进行强化,还将民间热烈奔放的舞曲节奏融入钢琴曲中。可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A.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B. 对世界音乐产生深远影响 C. 开启了交响乐的先河 D. 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运用俄罗斯古典民歌中常见的三段式结构形式”创作,并“将民间热烈奔放的舞曲节奏融入钢琴曲中”,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B项错误;开启了交响乐先河的是海顿,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不满,D项错误。‎ - 15 -‎ ‎25.1994年的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的改动和删减,将阿甘这个角色加入到真实事件的纪录片画面中,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的历史。这体现了影视艺术 A. 成为政治宣传手段 B. 对构建历史记忆的作用 C. 丰富民众日常生活 D. 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叙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电影《阿甘正传》中用历史影像资料,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的历史,说明影视艺术具有构建历史记忆的作用,B项正确;成为“政治宣传手段”材料主题不符,A项错误;丰富民众日常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影视艺术并不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叙述”,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在理学的建构过程中,理学家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向朝廷宣传理学,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南宋后,朱熹的《四书》被列为官学的指定教材,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此外,宋代理学家大力创办非官学的书院,编写蒙学读物和普及教材,在乡里讲学、授徒和道德示范。‎ ‎——摘编自朱汉民《理学、<四书>学与儒家文明》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答案】(1)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遭到破坏;统治者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局限。‎ ‎(2)特点:理学发展手段多样化(借助多种途径传播理学);政治化(理学发展与政治相结合);世俗化(注重民间传播理学)。‎ - 15 -‎ 评价:稳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规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但也成为维系专制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性。‎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可知,佛、道挑战引发了儒学危机;由“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可得出儒家纲常遭到破坏; 从“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可知,统治者需要维护大一统的理论;从“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可概括出儒学自身的局限。‎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理学家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向朝廷宣传理学”,“宋代理学家大力创办非官学的书院,编写蒙学读物和普及教材”等,可知传播途径多样化;由“朱熹的《四书》被列为官学的指定教材,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不断政治化;“在乡里讲学、授徒和道德示范”等可知,儒学家注重在民间传播理学。评价: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稳固儒学正统地位、规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系专制统治和禁锢人性等方面,评价宋代理学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这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提出,要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来改造企业,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立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考核制度。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他还强调,关起门来不行,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 ‎——摘编自鲍江权《邓小平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北方谈话的内容。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优秀品质。‎ ‎【答案】(1)观点:城市革命和农村革命并重。‎ - 15 -‎ 依据:中国的国情;国内外革命的经验教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2)内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对外开放。‎ 品质:实事求是。(若答“与时俱进”亦可)‎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农村斗争的发展……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这也是错误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要城市革命和农村革命并重。依据:根据材料一出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在总结中外革命的经验教训和井冈山革命斗争即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观点。‎ ‎(2)内容:根据材料二中“1978年……建立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考核制度”可知要进行国企改革;由“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可知要改革分配制度; 从“关起门来不行,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等可知,要实行对外开放。品质: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等,可知中国共产党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提倡国民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他在《关于波兰政府的建议》中要求儿童到十六岁时,就应该了解并熟知本国的历史、物产、地区状况、法规以及本国的美好事迹和光辉人物等。同时明确地表态不喜欢把贫富不同的人划开两种学校进行教育。为了确保这种平等,卢梭主张国家应给予教育事业部分补贴。‎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人们优良的政治品德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热爱法律与祖国”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旭东《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1)强调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注重儿童教育;强调爱国教育;蕴含平等理念。‎ - 15 -‎ ‎(2)构建未来教育的蓝图(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良好公民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卢梭提倡国民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联系材料二中“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可知,两人卢梭和孟德斯鸠都强调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中“要求儿童到十六岁时,就应该了解并熟知本国的历史、物产……等”,对比材料二中“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热爱法律与祖国’的教育”,可知两人都注重儿童教育,强调爱国教育;根据材料一中“为了确保这种平等,卢梭主张国家应给予教育事业部分补贴”,对比材料二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可概括出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中蕴含平等理念。‎ ‎(2)影响:根据材料一、二中两人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发展、思想解放、公民培养、国家观念形成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1895—1898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维新思想传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必须源自材料,明确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信息: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 15 -‎ 论述:东部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势力侵略,较早受到西方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维新派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多在此进行思想宣传,所以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学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示例二:信息:报刊是主要传播手段。‎ 示例三:信息:严复传播了维新思想。‎ 示例四: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1895—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学堂、学会、报馆分布》图表,从图表中提取维新思想传播的信息,比如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地区、主要阵地,主要形式和主要人物的观点等,选择其中的一个,将其确定并明确表达出来;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从该信息相关的时代背景、原因、历史表现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回答过程中,注意信息出于材料,表述明确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 - 15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