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返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 高三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下列项中,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A.“道术将为天下裂’’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D.“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2.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3.据宋朝《春明退朝录》记载:“(宋)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警夜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这则材料可用来佐证宋朝 A.商业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B.“市”突破时间上的限制 C.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D.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4.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下列有关宣政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B.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班禅” C.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 D.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5.有学者评论明清政治时说:“一种历史的偶然,它是在……中枢决策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在靖难之役(朱棣与朱允炆争夺帝位战争)结束之时新君佐助无人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该学者评论的是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宦官参政 D.设军机处 6.深切的家国怨恨,凝重的历史反思,使一位思想家写出了一部学术名著,“是书旨在以无法丕显于当世的经世建策记录,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其经世致用思想流溢于笔头心底。” 这部学术名著是 A.《船山遗书》 B.《天下郡国利病书》 C.《宋论》 D.《明夷待访录》 7.明后期的何良俊说:“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己六七分去农。’’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②官僚及豪强侵夺农人财产和土地 ③农业立国之“本”地位发生改变 ④农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低于商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 19世纪60年代伊始,中国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和实业一体化浪潮,其背后的指导思想使古老的体用范畴被赋予了时代的命题。下列项中,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况我之所效西人者,但师其长技而已,于风俗人心固无所伤也”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9.张謇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状元,后投身商海,成为一代工商巨擘。他涉及的领域包括 ①面粉 ②轮船 ③纺织 ④冶铁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 1903年,某报纸发表《康有为》-文,说“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党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 “革命之宣言,殆已为全国之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 “今日之新社会,已少有康有为立锥之地’’。该报最有可能是 A.《时务报》 B.《昭文新报》 C.《苏报》 D.《民报》 II.孙中山以总统名义颁行的禁烟令说: “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束修自好,百姓与能,其有饮鸩自安,沉缅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齿。”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项禁烟令可能颁行于1912年5月 B.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 C.孙中山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 D.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习俗变革 12.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回望历史,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大事件。今年是新文化运动发生 A. 95周年 B.100周年 C.105周年 D. 110周年 13.据国民党军-O师徐建铭回忆,早在双堆集战斗中,基层官兵便表现出明显的厌战情绪,想着如何尽快回家过太平日子。及至徐州撤退,喊叫声、哀叹声、哭泣声充斥于行伍之中。到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已不战自溃。他回忆的是 A.日军占领徐州 B.解放军跃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4.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项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5.中共的一次会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权利的义务的法人。改革计划体制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6.学好历史需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的趋势是 A.宗教和神话——自然——人 B.自然——宗教和神话——人 C.自然一一人一一宗教和神话 D.人——自然——宗教和神话 17.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十日谈》和《哈姆雷特》,我们可以看出 A.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B.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反对宗教迷信 C.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到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D.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18.观察右图,对图中所示世界文化遗产描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大的新教教堂 B.大圆顶的设计者为布鲁内列斯奇 C.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D.体现了世俗爱好、教廷权威和宗教寓意的融合 19.有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 “当联邦制宪会议一一被责成‘使联邦宪法更适合于处理联邦之紧急事务’一一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时,联邦主义运动的领袖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每个人都承认邦联的权力尚不足够,因此必须加强;但在另一方面,当时的主要关注点仍是限制邦联政府的权力”。该学者意在表达 A.邦联制使美国面临着政治体制危机 B.美国宪法须协调授权与限权的关系 C.美国国内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 D.“制约与平衡’’原则利于美国稳定 20. 18世纪中后期,产业化使英国棉纺织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棉纺品大受欢迎。不过,原棉的供应和价格成为制约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为当时将棉籽从棉花中分离出去是手工进行,成本高且费工费时,问题直到1793年才得到圆满解决。这主要归功于 A.哈格里夫斯 B.克隆普顿C.惠特尼 D.瓦特 21.有历史著作写道:“19世纪前半期,工业革命伴生的贫民窟、矿井和工厂中的悲惨景象激发了另一种倡导变革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最可能是 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 22.观察右图,图中的曲线最可能是 A.苏俄1918-1922年的国有企业比重 B.德国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积在全世界的占比 C.美国1935-1939年的失业率 D.中国1959-1963年的经济增长率 23.有学者评价二战中的一个重要文献:高扬起国际合作、惩恶扬善的正义旗帜,宣示了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第一个明确承认台湾力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为中国保持对台湾的领土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国际法根据。该文献是 A.《开罗宣言》 B.《德黑兰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4. 1947年5月24日,中国的《世界知识》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并配以文字加以说明:美国代替着英国,拿起了地中海上的钥匙(注:指援助“自由”国家),旧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美洲的事;新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欧洲的事。漫画描述的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 D.经济互助委员会 25.《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定稿时将不同时期的疆域拼凑成一个“极盛疆域”,是为了显示中国从来就拥有辽阔领土,谁要根据史料提出应缩小一些就有“卖国’’之嫌,主张尽可能大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无论何时,中原皇朝边界都要画在长城之外,至少比长城更外,是为了反驳中苏论战中的苏方观点,证明长城从来不是中国的边界。对此,有学者认为,敏感的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被夸大和曲解了,决定国家领土大小和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现实而不是历史,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也只是最近数十年,至多一二百年。这说明 A.历史研究若只是翻故纸堆便无意义,发挥史鉴功用为现实服务要置于首位 B.家国情怀是史学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对彰显历史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C.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和处于什么境况,历史研究对真实的追求都是无条件的 D.历史一旦发生了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史实客观性和解释主观性矛盾难调和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材料二 中国政府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积极、负责任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此后,中国正式提出要做“负责任大国”。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维护亚洲安全、全球问题治理等方面更积极地树立这一形象。今天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对捍卫全人类利益负有重要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所瞩目。因此,中国寻求复兴之路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与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以上材料据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整理 (l)“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什么思想的归纳?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在表中 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4分) (2)阅读材料二,以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21世纪以来维护亚洲安全的成就,阐述“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一句话概括近年中国的“探索与思考”。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关贸总协定(GATT)实施的最初年代里,经过6个回合谈判,各国关税税率大幅度 下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第7(东京)回合谈判,贸易谈判的领域扩大到几乎所有非关税壁垒,使总协定的实体法日益朝着“国际贸易行为规范”的方向发展。1987年开始的第8(乌拉圭)回合,总协定的谈判范围又有新的突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材料二 总协定第19条规定,当进口增加对国内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时,允许缔约方对该项进口加以紧急限制。但未具体规定如何确立损害,也未就“国内生产者”下定义,这就给该条款的实施造成很多的困难和麻烦。总协定还规定,遇有冲突优先适用本国法。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l、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一一以上材料摘自赵维田《论关贸总协定的运行机制》、《WTO与国际法》等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GATT的宗旨及地位。(5分)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WTO相较于GATT的进步之处并概括指出两者的相同点。(5分) 28.观念史研究人类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表现、保持和变迁的历史,君臣观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春秋公羊传注疏》有如下一段记事:冬,戎侵曾,曹羁出奔陈……戎将侵曾,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曾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注引孔子日:“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上述史料表明,先秦时期儒家描述的君臣关系不是单纯地服从与效忠,而是一种有条件的理性配合。 ——据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胡宝华《从“君臣之义”到“君臣道合”》整理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日:“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翼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在士大夫的言论与主张上常常透露出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肩负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它让人明显感觉到先秦以来以父子君臣、尊卑贵贱为主要表征的君臣观念,正在向以君臣道合为基础、具有一定平等色彩的新君臣观念转移。余英时先生认为打破秦汉以来“士贱君肆”的成局自始至终是宋代儒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一据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等整理 (l)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有关君臣关系的主张,阐述“有条件的理性配合”。(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太宗的观点,请以魏征为例对此予以说明。(6分) (3)在对君臣观的研究中有以下两种认识,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作答:①有学者认为,论及唐宋时期,“贞观故事”一度成为与三代相媲美的治国典范,是理想政治的现 实代表,但是宋明理学家却对唐朝政治多有批评。试对这种“批评’’予以论述,并指出朱 熹认为如何才能国治、天下平?②有学者提出,“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 现”。试以午门为例,对此予以说明。(5分) 29.探究历史人物,可以从他的出身、经历、成就等方面入手,同时要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加以认识和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大约是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承袭了马其顿王的御医的职位。亚里士多德大约是十八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学园里一直居留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公元前348-347年柏拉图逝世为止。 一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代表作中道出了希腊成为哲学和科学发源地的原因。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第二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第三是“自由”,哲学知识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一一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整理 材料三阅读亚里士多德,有必要从两方面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人和参考他的后人。就前一方面说,他的优点极其巨大:就后一方面说,缺点也巨大。他死之后的漫长时期,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一样地不容置疑,而且它在科学方面是对于进步的一个障碍。自起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来,几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开始的。 一一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l)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亚里士多德博学的原因。从“博学’’的角度,一句话概括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写出“哲学代表作”及为希腊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提供“闲暇”和“自 由”条件的制度保障。概括指出古希腊城邦文化的特点o (5分) (3)阅读材料三,以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为例,结合近代科学的相关史实论证加着重号文句的观点。(5分)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 高三历史学科试题(解析版)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下列项中,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A. “道术将为天下裂’’ B.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 “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D. “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答案】D 【解析】 【详解】D项意为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不符合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需要,符合题意,故选D;“道术将为天下裂”意味着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出自《论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礼乐制度被破坏,符合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明井田制已有瓦解的迹象,私田出现,符合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 2.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 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 【点睛】 3. 据宋朝《春明退朝录》记载:“(宋)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警夜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这则材料可用来佐证宋朝 A. 商业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B. “市”突破时间上的限制 C. 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D. 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置冬冬鼓(警夜鼓)”到“不闻街鼓之声”,表明“市"突破时间上的限制,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下列有关宣政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B. 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班禅” C. 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 D. 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便于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A项正确;宣政院主管院事的高级 长官称“国师”(“帝师”),不是“班禅”,B项错误;宣政院不是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C项错误;宣政院不负责新疆地区的行政、赋税等事务,D项错误。 5. 有学者评论明清政治时说:“一种历史的偶然,它是在……中枢决策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在靖难之役(朱棣与朱允炆争夺帝位战争)结束之时新君佐助无人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该学者评论的是 A. 废除丞相 B. 设置内阁 C. 宦官参政 D. 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废除,出现“中枢决策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皇帝事务缠身,工作效率低下,朱棣刚上台,出现“新君佐助无人”的情况下,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故选B,排除A;宦官参政历史久远,与材料“明清政治”不符,排除C;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D错误。 6. 深切的家国怨恨,凝重的历史反思,使一位思想家写出了一部学术名著,“是书旨在以无法丕显于当世的经世建策记录,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其经世致用思想流溢于笔头心底。” 这部学术名著是 A. 《船山遗书》 B. 《天下郡国利病书》 C. 《宋论》 D. 《明夷待访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带着“深切的家国怨恨”,反思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其经世致用不是为了当世(清政府),而要“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与《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寓意相符,D项正确;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与“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无关,A项错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不能体现“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的创作宗旨,B项错误;王夫之的《宋论》不能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造访”的宗旨,C项错误。 7. 明后期的何良俊说:“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己六七分去农。’’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②官僚及豪强侵夺农人财产和土地 ③农业立国之“本”地位发生改变 ④农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低于商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可知,明代不少农民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是因为商业比农业获得更大的利益,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主要是官僚及豪强侵夺农人财产和土地,②正确;在古代,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③错误;在明朝农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高于商人,④错误。通过分析可知①②正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 19世纪60年代伊始,中国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和实业一体化浪潮,其背后的指导思想使古老的体用范畴被赋予了时代的命题。下列项中,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 “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 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 “况我之所效西人者,但师其长技而已,于风俗人心固无所伤也” D.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自强”、“求富”可知,实业一体化浪潮为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B的意思是立国的根本准则,在于崇尚礼仪礼节而不能崇尚权谋欺诈;国家根本希望,在人心而不再技巧奇巧。明显是反对学习西方技艺。即与洋务思想不相符,故选B;ACD都体现了学习西方技艺的洋务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9. 张謇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状元,后投身商海,成为一代工商巨擘。他涉及的领域包括 ①面粉 ②轮船 ③纺织 ④冶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謇是状元实业家,所涉及的行业包括①面粉②轮船③纺织④冶铁,故D正确,排除ABC。 10. 1903年,某报纸发表《康有为》一文,说“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党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 “革命之宣言,殆已为全国之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 “今日之新社会,已少有康有为立锥之地’’。该报最有可能是 A. 《时务报》 B. 《昭文新报》 C. 《苏报》 D. 《民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该报宣扬革命思想,认为康有为已少有“立锥之地”。结合时间“1903年”可知正确答案是《苏报》,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国内第一份报纸。故C正确;《时务报》是维新派的报纸,不会反对维新思想,故排除A;《昭文新报》不是政论性的报刊,不会对政治思想提出看法,故排除B;《民报》1905 年在东京创刊,排除D项。 11. 孙中山以总统名义颁行的禁烟令说: “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束修自好,百姓与能,其有饮鸩自安,沉缅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齿。”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此项禁烟令可能颁行于1912年5月 B. 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 C. 孙中山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 D. 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习俗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中山于1912年4月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可知,孙中山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BC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禁烟令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习俗变革,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回望历史,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大事件。今年是新文化运动发生 A. 95周年 B. 100周年 C. 105周年 D. 110周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根据计算可知2020年是新文化运动发生105周年,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据国民党军-O师徐建铭回忆,早在双堆集战斗中,基层官兵便表现出明显的厌战情绪, 想着如何尽快回家过太平日子。及至徐州撤退,喊叫声、哀叹声、哭泣声充斥于行伍之中。到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已不战自溃。他回忆的是 A. 日军占领徐州 B. 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词“双堆集”、“徐州”、“陈官庄”、“解放军”可知,此次战役是淮海战役,故选C;根据“解放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解放军跃进大别山、平津战役与“徐州”“陈官庄”等地点无关,排除BD。 14.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项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方针是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选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科技的方针,排除A;“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排除B;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排除D。 15. 中共的一次会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权利的义务的法人。改革计划体制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次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可知,这次会议是1984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故选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没有涉及具有企业改革内容,排除A;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当时企业已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方式,排除C;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排除D。 【点睛】 16. 学好历史需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的趋势是 A. 宗教和神话——自然——人 B. 自然——宗教和神话——人 C. 自然一一人一一宗教和神话 D. 人——自然——宗教和神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由宗教和神话到自然再到人,人文主义起源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故选A;BCD不符合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的发展顺序,排除。 【点睛】 17.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十日谈》和《哈姆雷特》,我们可以看出 A. 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B. 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反对宗教迷信 C. 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到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D.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文学《十日谈》和《哈姆雷特》,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发展,从“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人性”(质朴)发展到“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高雅精致),C项正确;把人主义文精神发展到“对理性崇拜”的是启蒙运动,A项错误;《十日谈》和《哈姆雷特》均没有体现反对宗教迷信,B项错误;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与《十日谈》无关,D项错误。 18. 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世界文化遗产描述正确的是 A. 世界上最大的新教教堂 B. 大圆顶的设计者为布鲁内列斯奇 C.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D. 体现了世俗爱好、教廷权威和宗教寓意的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图片所示为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圆项设计者是米开朗琪罗,教堂设计体现了世俗爱好、教廷权威和宗教寓意的融合,故选D;圣彼得大教堂不是新教教堂,排除A;大圆顶的设计者为米开朗琪罗,排除B;14世纪开始建造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排除C。 【点睛】 19. 有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 “当联邦制宪会议一一被责成‘使联邦宪法更适合于处理联邦之紧急事务’一一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时,联邦主义运动的领袖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每个人都承认邦联的权力尚不足够,因此必须加强;但在另一方面,当时的主要关注点仍是限制邦联政府的权力”。该学者意在表达 A. 邦联制使美国面临着政治体制危机 B. 美国宪法须协调授权与限权的关系 C. 美国国内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 D. “制约与平衡’’原则利于美国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关键信息“承认邦联的权力尚不足够,因此必须加强”、“限制邦联政府的权力”可知,美国宪法须协调授权与限权的关系,故选B;材料讲述的参加制宪会议的联邦主义运动领袖的认识,非宪法实施的效果,排除ACD。 20. 18世纪中后期,产业化使英国棉纺织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棉纺品大受欢迎。不过,原棉 供应和价格成为制约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为当时将棉籽从棉花中分离出去是手工进行,成本高且费工费时,问题直到1793年才得到圆满解决。这主要归功于 A. 哈格里夫斯 B. 克隆普顿 C. 惠特尼 D. 瓦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将棉籽从棉花中分离出去”、“1793年”可知解决这一问题的是1793年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故选C;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缪尔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排除ABD。 【点睛】 21. 有历史著作写道:“19世纪前半期,工业革命伴生的贫民窟、矿井和工厂中的悲惨景象激发了另一种倡导变革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最可能是 A. 社会主义 B. 资本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前半期”,即“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的“悲惨景象”和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激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导致了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画未来理想社会,倡导变革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要解决的不是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B项错误;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D项错误。 22. 观察下图,图中的曲线最可能是 A. 苏俄1918-1922年的国有企业比重 B. 德国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积在全世界的占比 C. 美国1935-1939年的失业率 D. 中国1959-1963年的经济增长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在1935年取得一定成效,失业率明显下降,而1937年经济政策调整导致1938年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1939年后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失业率再度下降,与图中曲线的发展趋势一致,C项正确;苏俄在1918——1921年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有企业一律国有,国有企业比重不仅20%左右,A项错误;一战后,德国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后,即1959到1963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率达不到15%——20%,D项错误。 23. 有学者评价二战中的一个重要文献:高扬起国际合作、惩恶扬善的正义旗帜,宣示了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第一个明确承认台湾力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为中国保持对台湾的领土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国际法根据。该文献是 A. 《开罗宣言》 B. 《德黑兰宣言》 C. 《雅尔塔协定》 D. 《波茨坦公告》 【答案】A 【解析】 【详解】《开罗宣言》向世人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士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故选A;《德黑兰宣言》主要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雅尔塔协定》是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波茨坦公告》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BCD三个文献不符合“第一个明确承认台湾力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排除。 24. 1947年5月24日,中国的《世界知识》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并配以文字加以说明:美国代替着英国,拿起了地中海上的钥匙(注:指援助“自由”国家),旧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美洲的事;新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欧洲的事。漫画描述的是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北大西洋公约》 D. 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欧洲的事”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在1947 年3 月向国会发出照会,提出援助“自由”国家,主要就是希腊和士耳其。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故选B;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6月提出来的,A 错误;C是1949年签订的,排除;D是1947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排除。 25. 《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定稿时将不同时期的疆域拼凑成一个“极盛疆域”,是为了显示中国从来就拥有辽阔领土,谁要根据史料提出应缩小一些就有“卖国’’之嫌,主张尽可能大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无论何时,中原皇朝边界都要画在长城之外,至少比长城更外,是为了反驳中苏论战中的苏方观点,证明长城从来不是中国的边界。对此,有学者认为,敏感的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被夸大和曲解了,决定国家领土大小和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现实而不是历史,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也只是最近数十年,至多一二百年。这说明 A. 历史研究若只是翻故纸堆便无意义,发挥史鉴功用为现实服务要置于首位 B. 家国情怀是史学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对彰显历史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C.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和处于什么境况,历史研究对真实的追求都是无条件的 D. 历史一旦发生了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史实客观性和解释主观性矛盾难调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讲述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定稿时受到现实因素的干扰,未能实事求是地绘制中国古代的疆域,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被夸大和曲解了。尽管不能百分百复原历史,求真仍是历史学的本质,是史学学术性的根本原则。史学可以“致用”,但若没有对历史现象与历史真相的追求与说明,历史学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故选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史鉴功用,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历史教育功用,B错误;历史一旦发生了就再也不可能重现,但是史实客观性和解释主观性矛盾难调和说法绝对化,D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材料二 中国政府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积极、负责任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此后,中国正式提出要做“负责任大国”。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维护亚洲安全、全球问题治理等方面更积极地树立这一形象。今天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对捍卫全人类利益负有重要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所瞩目。因此,中国寻求复兴之路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与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以上材料据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整理 (l)“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什么思想的归纳?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2)阅读材料二,以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21世纪以来维护亚洲安全的成就,阐述“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一句话概括近年中国的“探索与思考”。 【答案】(1)思想: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史实:①朝贡贸易: 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得分)。 (2)闸述:在一些西方大国冷眼旁观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竭尽全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概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1)思想:顾炎武认为,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梁启超将其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史实:材料一提供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家身份和国际责任内容,要求写出相对应的国际责任表现。根据“朝贡责任”、“反对帝国主义、 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是关键信息,可列举朝贡贸易、抗美援朝等,但要注意写的是“国际责任”,不能答国内方面的史实。 (2)阐述: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经济滑坡,货币贬值。在一些西方大国冷眼旁观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竭尽全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21世纪以来维护亚洲安全的成就,主要就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概括:根据“不断探索与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得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 体。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关贸总协定(GATT)实施的最初年代里,经过6个回合谈判,各国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第7(东京)回合谈判,贸易谈判的领域扩大到几乎所有非关税壁垒,使总协定的实体法日益朝着“国际贸易行为规范”的方向发展。1987年开始的第8(乌拉圭)回合,总协定的谈判范围又有新的突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材料二 总协定第19条规定,当进口增加对国内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时,允许缔约方对该项进口加以紧急限制。但未具体规定如何确立损害,也未就“国内生产者”下定义,这就给该条款的实施造成很多的困难和麻烦。总协定还规定,遇有冲突优先适用本国法。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l、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一一以上材料摘自赵维田《论关贸总协定的运行机制》、《WTO与国际法》等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GATT的宗旨及地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WTO相较于GATT的进步之处并概括指出两者的相同点。 【答案】(1)时间: 1947年。 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 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写出一个即可,答“最惠国待遇”也得分) 地位: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或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 (2)进步: WTO还涉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等内容(写或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 : WTO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无“严格”两字不得分)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WTO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 相同点:宗旨和原则基本相同。 【解析】 【详解】(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宗旨:根据“各国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所学得出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 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地位:根据“日益朝着‘国际贸易行为规范’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2)阅读材料二,可知GATT的某些条款尚有不足之处,不利于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对比之下,WTO进步不少,根据“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概括得出WTO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WTO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还可从WTO还涉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等内容作答。相同点:根据所学可知,WTO和GATT宗旨和原则基本相同。 28. 观念史研究人类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表现、保持和变迁的历史,君臣观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公羊传注疏》有如下一段记事:冬,戎侵曾,曹羁出奔陈……戎将侵曾,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曾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注引孔子日:“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上述史料表明,先秦时期儒家描述的君臣关系不是单纯地服从与效忠,而是一种有条件的理性配合。 ——据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胡宝华《从“君臣之义”到“君臣道合”》整理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日:“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翼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在士大夫的言论与主张上常常透露出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肩负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它让人明显感觉到先秦以来以父子君臣、尊卑贵贱为主要表征的君臣观念,正在向以君臣道合为基础、具有一定平等色彩的新君臣观念转移。余英时先生认为打破秦汉以来“士贱君肆”的成局自始至终是宋代儒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一据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等整理 (l)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有关君臣关系的主张,阐述“有条件的理性配合”。 (2)概括材料二中太宗的观点,请以魏征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3)在对君臣观的研究中有以下两种认识,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作答:①有学者认为,论及唐宋时期,“贞观故事”一度成为与三代相媲美的治国典范,是理想政治的现实代 表,但是宋明理学家却对唐朝政治多有批评。试对这种“批评’’予以论述,并指出朱熹认为如何才能国治、天下平?②有学者提出,“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现”。试以午门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答案】(1)阐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或“邦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2)观点:正主与正臣相遇才能天下太平。 说明:唐太宗善于纳凍,魏征为人刚直进谏纠正唐太宗的偏失(或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 (3)选择阐述①。理学家批评唐代政治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三纲五常”,正君心。 选择阐述②。午门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文武大臣和宗室王公分别由东、西两门进出。午门之上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解析】 【详解】(1)材料一中的故事是: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结合“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可知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这里的“有条件”主要是指“有道”。 (2)观点:根据材料二“正主”、“正臣”、“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天下于太平”,可得出观点是正主与正臣相遇才能天下太平。“以魏征为例对此予以说明”,需要注意写出唐太宗(正主)的一面、魏征(正臣)的一面,进谏和纳谏的积极影响(天下太平)。 (3)选①,承接着上一问的贞观之治。宋明理学家“批评”,可从理学家批评唐代不重视儒家的纲常伦理,导致女后专政、权臣跋扈、藩镇割据等局面进行阐述。选②,根据“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现”,结合所学故宫一课,可从午门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午门之上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等进行说明。 29. 探究历史人物,可以从他的出身、经历、成就等方面入手,同时要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加以认识和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大约是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承袭了马其顿王的御医的职位。亚里士多德大约是十八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学园里一直居留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公元前348-347年柏拉图逝世为止。 一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代表作中道出了希腊成为哲学和科学发源地的原因。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第二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第三是“自由”,哲学知识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一一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整理 材料三阅读亚里士多德,有必要从两方面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人和参考他的后人。就前一方面说,他的优点极其巨大:就后一方面说,缺点也巨大。他死之后的漫长时期,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一样地不容置疑,而且它在科学方面是对于进步的一个障碍。自起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来,几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开始的。 一一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l)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亚里士多德博学的原因。从“博学’’的角度,一句话概括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写出“哲学代表作”及为希腊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提供“闲暇”和“自由”条件的制度保障。概括指出古希腊城邦文化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以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为例,结合近代科学的相关史实论证加着重号文句的观点。 【答案】(1)原因:作为医学世家的后代,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少年时,经常同做御医的父亲出入马其顿王官,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在阿卡德米学园,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柏拉图的教诲;不为了暂时的利益背弃自己的主张(或坚持真理不盲从老师)。 地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答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或恩格斯的评价“古代最博学的人物”亦可) (2) 著作:《形而上学》。制度保障:奴隶制和民主制。 特点: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 (3)论证:在中世纪的欧洲,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长期被教会举为教条。他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或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伽利略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创立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一中的“御医”、“柏拉图的学生”等信息和教材所述,可从为医学世家的后代、经常同做御医的父亲出入马其顿王官,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在阿卡德米学园,博览群书、柏拉图的教诲等回答“博学”的原因。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哲学代表作”:结合所学可知是《形而上学》。“制度保障”:根据“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结合所学得出奴隶制和民主制。“城邦文化的特点”:根据“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 (3)材料三的“缺点”和“障碍”等信息,对应了选修教材的一句话: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很多观点,特别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结论,有的被时代证明是错误的。论证观点,要注意材料中的多个信息:“权威性”、“障碍”、“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真的知识进步”等。可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长期被教会举为教条、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伽利略创立的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等进行论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