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津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四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也没有“重商”。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 2.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答案】B 【解析】 - 9 - 试题分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决策程序规范化 3.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 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B. 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 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D. 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指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容易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平等”思想,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包括:①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②民主范围的狭隘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中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③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好误用。 4.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么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 B. 人民主权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破坏”反映的是国家主权完全属于人民,所以是人民主权思想,故B正确;根据“社会本身也不例外”可知材料反映的应该不是社会契约思想,故A错误;自由平等反对的是专制和等级制度,故C - 9 - 错误;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平衡,故D错误。 5. 1689年,詹姆士二世积极谋求爱尔兰天主教力量的支持。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法国胡格勒信徒—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到法国。这场战争 A. 捍卫了英国的立宪政体 B. 实质上只是一场宗教战争 C. 阻止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D. 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的时间信息“1689”“1690”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威廉三世击败复辟势力詹姆士二世,捍卫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这场战争实质上是争夺王位的战争,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本身就是君主制的一种形式,故C项错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是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689”“1690”,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排除即可。 6.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那么强大……假如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怀民族的危机,那么如此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 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那么强大”可以看出作者重视民力,主张有限制的君权,符合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故A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民力,反对君主专制,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BD不符合“最早”,排除。 7.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 9 - C.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北伐战争是近代史第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由国共合作领导,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与题干要求“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B项没有发动广大农民,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CD两项与题干要求“开始”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8.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部农民的居住地离优良的机械商店至少有几百里之遥,但他们依然放心地使用复杂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经销商机械及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的机械部件。这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推动了通讯与交通的发展 B. 美国率先开始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美国工业水平发展己经领先于世界 D. 美国工业革命依托标准化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机器零部件可以互相替换,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故D选项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BC材料无法体现。 9.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还是觉得,他们不能正确地划清个人和社会的界限。他们忘记了,削弱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其言论是针对( ) A. 罗斯福新政 B. 凯恩斯主义 C. 斯大林体制 D. 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材料强调的是由于重视集体、社会忽视个人,造成自由的缺失。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B、D属于资本主义的体制或思想,重视个人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0.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 9 -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 11.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 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 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 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即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 9 - 。通过《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195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中共八大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主要有如下七条:第一,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第二,广州——澳门——长崎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第三,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第七,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摘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这些事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 (3)材料二的“历史事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古老国家”经济方面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东西方贸易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特点:对外贸易范围广,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是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或以生丝、瓷器、茶叶等为主);进口商品以白银和当地土特产为主(或白银大量输入)。 - 9 - (2)原因: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或清政府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中国对白银资本的需求大大增加。 (3)事件: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影响: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附庸;瓦解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近代化 (4)国家的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把握历史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切忌骄傲自大,固步自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得出对外贸易范围广,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根据“主要有如下七条:第一,广州……”等信息可得出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是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根据“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可得出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或以生丝、瓷器、茶叶等为主);根据“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得出进口商品以白银和当地土特产为主(或白银大量输入)。 (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或清政府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中国对白银资本的需求大大增加等方面概括。 (3)事件:根据“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可得出是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附庸、瓦解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近代化等方面概括。 (4)结合前几个问题,并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的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把握历史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切忌骄傲自大,固步自封等角度概括。 1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天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限易公司。 - 9 -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 (2)在这三种学说中任选两种学说进行阐释:该学说被哪个国家率先采用?在该国实施的最主要利、弊分别是什么? (3)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请问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其效果如何? 【答案】(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2)阐释:甲: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但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乙: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但造成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盛行;苏联采用社会主义,迅速实现工业化,但造成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3)药方: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以其为指导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详解】(1)根据“应该自由天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限易公司。”得出甲是自由主义;根据“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得出乙是民族主义;根据“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得出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2)阐释:甲:根据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但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乙:根据所学可得出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但造成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盛行;苏联采用社会主义,迅速实现工业化,但造成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3)药方:根据所学可提出是三民主义。根据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关活动,可得出资产阶级以其为指导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9 - 材料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客观上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主要影响。这场战争也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正是这场战争,无论从力量的显示与积累,还是从结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都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所以,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冯绍雷《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答案】(1)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产生了矛盾. (2)原因:从爆发的背景上看,是一次东西方力量的直接较量;从战争规模来看,是一次以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从影响来看,客观上反映了19世纪末世界国际格局的转变,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都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 (1)依据材料“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这场战争也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的分析解读,结合明治维新及东北地区角逐的相关知识,概括归纳日俄战争发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主要影响”“正是这场战争,无论从力量的显示与积累,还是从结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都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阐释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