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韶关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教学摸底自测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化学线上教学摸底自测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宫一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B. 石英玻璃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可制作化学精密仪器 C. 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是科学家研究的方向 D.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纤维,主要成分为碳单质,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石英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不是硅酸盐,故B错误; C.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热效应。合适的催化剂能使水分解产生氢气,但反应过程仍需要吸收热量,故C错误; D.苏轼的《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分析题意可知,这种“气”是指乙烯,因为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绝大多数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3H2(g)+N2(g) ⇌ 2NH3(g) ΔH= -92 kJ·mol-1,当放出9.2 kJ热量时,转移电子0.6NA B. 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C. 1 mol·L-1氯化铜溶液中,若Cl-的数目为2NA,则Cu2+的数目为NA D. 标准状况下,NO和O2各11.2 L混合充分反应,所得气体的分子总数为0.75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3H2(g)+N2(g)⇌2NH3(g)△H=-92 kJ/mol转移6mol电子,转移电子数6 NA,当放出热量9.2 kJ时,转移电子0.6 NA,故A正确; B.FeI2溶液中,I - 的还原性大于Fe2+的,通入适量氯气,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溶液中I -已经完全被氧化,由于不知道FeI2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转移的电子数,故B错误; - 14 - C.只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其中所含离子的数目,故C错误; D.标况下,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和O2各11.2 L,物质的量各为0.5mol,2NO+O2=2 NO2,反应后生成二氧化氮0.5mol和0.25mol氧气,共0.75mol,分子数目为0.75NA,二氧化氮能自身转化为四氧化二氮,2NO2⇌N2O4,导致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小于0.75NA,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NO和O2反应时要考虑量的关系,还要考虑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换。 3.在酸性介质中,往MnSO4溶液里滴加(NH4)2S2O8(过二硫酸铵)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Mn2++S2O82﹣+H2O→MnO4﹣+SO42﹣+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利用该反应检验Mn2+ B 氧化性比较:S2O82﹣>MnO4﹣ C. 该反应中酸性介质可以为盐酸 D. 若有0.1mol氧化产物生成,则转移电子0.5mol 【答案】C 【解析】 A、在酸性条件下,加入(NH4)2S2O8,如果溶液变为紫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Mn2+,故A说法正确;B、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根据反应S2O82-为氧化剂,MnO4-为氧化产物,因此S2O82-的氧化性强于MnO4-,故B说法正确;C、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Cl-氧化成Cl2,因此酸性介质不能是盐酸,故C说法错误;D、氧化产物是MnO4-,因此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1×(7-2)mol=0.5mol,故D说法正确。 4.甲、乙、丙三种有机化合物的键线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的化学式均为C8H14 B. 乙的二氯代物共有7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 丙的名称为乙苯,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 甲、乙、丙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14 -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结构简式判断; B.乙的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可在相同或不同的C原子上; C.苯为平面形结构,结合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分析; D.乙与高锰酸钾不反应。 【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甲、乙的化学式均为C8H14,故A正确; B.乙的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可在相同或不同的C原子上,如在不同的C上,用定一移一法分析,依次把氯原子定于-CH2或-CH-原子上,共有7种,故B正确; C.苯为平面形结构,碳碳单键可以旋转,结合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知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故C正确; D.乙为饱和烃,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5.对实验室制得的粗溴苯[含溴苯(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156.2℃)、Br2和苯(沸点80℃)]进行纯化,未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思路:除溴(利用SO2的还原性)à分离出苯和溴苯的混合液(分液)à - 14 - 分离出溴苯(蒸馏)。 【详解】A.除去Br2可以用SO2,原理是:Br2+ SO2+2H2O = H2SO4+2HBr,故A正确; B.苯和溴苯的混合液与无机溶液互不相溶,分液可得苯和溴苯的混合液,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不涉及到过滤操作,故C错误; D. 溴苯的沸点是156.2℃、苯的沸点是80℃,分离出溴苯用蒸馏,故D正确; 答案选C。 6.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Ca(NO2)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已知:2NO+CaO2===Ca(NO2)2;2NO2+CaO2==Ca(NO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入N2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B. 装置B、D中的试剂可分别为水和浓硫酸 C. 将铜片换成木炭也可以制备纯净的亚硝酸钙 D. 借助装置A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可以分离CO2和CO 【答案】C 【解析】 A、装置内的空气会将NO氧化为NO2,影响产物的产量,所以通入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A正确;B、由于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在A中生成的NO气体中会含有少量HNO3蒸气,可用装置B中的水除去,为防止CaO2与水反应,用装置D中的浓硫酸对NO气体进行干燥,故B正确;C、将铜片换成木炭,由于木炭与稀硝酸不能反应,所以得不到要制备的产物,故C错误;D、装置A中盛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进气管通入CO2 和CO的混合气体,CO2 被NaOH吸收后生成Na2CO3,在出气管口即可收集到CO,然后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滴入A中,与生成的Na2CO3反应再释放出CO2,达到分离的目的,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电化学固氮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氮气的还原合成氨,某课题组提出一种全新的电化学固氮机理——表面氢化机理示意图如下,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14 - A. 在表面氢化机理中,第一步是H+的还原反应 B. 在表面*H原子与催化剂的协同作用下,N2与表面*H原子反应生成*N2H4中间体 C. 电化学固氮法较传统工业合成氨法,具有能耗小、环境友好的优点 D. 若竞争反应(析氢反应)的活化能显著低于固氮反应,则析氢反应的速率要远远高于固氮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H+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反应为第一步反应,故A正确 B..N2与2个表面*H原子反应生成N2H2中间体,故B错误; C.传统工业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下实现,电化学固氮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故能耗减小,节能减排对环境友好,故C正确; D.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反映化学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小则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答案选B。 8.我国某科研机构研究表明,利用K2Cr2O7可实现含苯酚废水的有效处理,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为该电池的负极 B. 该电池可以在高温下使用 C. 一段时间后,中间室中NaCl溶液的浓度减小 D. M的电极反应式为:C6H5OH+28e-+11H2O=6CO2↑+28H+ - 14 -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图可知Cr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N为正极, A项错误; B. 该电池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反应,不耐高温,B项错误; C. 由于电解质NaCl溶液被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隔离,使Na+和Cl-不能定向移动,所以电池工作时,负极生成的H+透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NaCl溶液中,正极生成的OH-透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NaCl溶液中与H+反应生成水,使NaCl溶液浓度减小。C项正确; D.苯酚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结合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知电极反应式为C6H5OH-28e-+11H2O=6CO2↑+28H+,D项错误; 答案选C。 9.某种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X、Y、Z、Q、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Q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Y核外电子总数相同,X的原子半径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元强酸 B. WX的水溶液呈中性 C. 元素非金属性顺序为Y>Z>Q D. 该化合物中与Y单键相连的Q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可根据信息推出X、Y、Z、Q、W分别为H、C、N、O、Na。 A.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硝酸,是一元强酸,故A正确; B.WX为NaH,溶于水会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故B错误; C.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Q>Z>Y, 故C错误; D.该化合物中,与C单键相连的O,两者共用一对电子,另外,O原子还得到了一个电子,故其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D错误; 答案选A。 - 14 - 10.为研究用AgNO3溶液将混合溶液中的Cl-和CrO42-沉淀分离,绘制了25℃时AgCl和Ag2CrO4两种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曲线。其中,pAg+= -lgc(Ag+),其余离子类推。两条相交的溶解平衡曲线把图像分成了X、Y、Z、M四个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sp(Ag2CrO4)约为1 ×10-12,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 M区域内可析出Ag2CrO4沉淀,而不析出AgCl沉淀 C. 向Cl-、CrO42-均为0.1 mol/ 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银溶液,先析出AgCl沉淀 D. 向Ag2CrO4、AgCl混合固体和水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水,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据图象曲线上的数据结合溶度积常数概念计算得到;曲线上的点是沉淀溶解平衡,Ag2CrO4的沉淀溶解平衡为:Ag2CrO4(s)2Ag+(aq)+CrO42-(aq);Ksp(Ag2CrO4)=c2(Ag+)·c(CrO42-)=12•10-12=10-12,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为:AgCl (s)Ag+(aq)+Cl-(aq);Ksp(AgCl)=c(Ag+)·c(Cl-)=10-3•10-7=10-10,A正确; B.在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曲线下方的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大于其Ksp,可以形成该物质的沉淀,在溶解平衡曲线上方的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小于其Ksp,不可以形成该物质的沉淀,M区域在AgCl溶解曲线上方而处于Ag2CrO4沉淀下方,所以M区域内可析出Ag2CrO4沉淀,而不析出AgCl沉淀,B正确; C.向Cl-、CrO42-均为0.1 mol/ 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银溶液,形成AgCl沉淀需要Ag+的浓度c(Ag+)==10-9mol/L;形成Ag2CrO4沉淀需要Ag+的浓度c(Ag+)==3.162×10-6mol/L>10-9mol/L,形成AgCl沉淀需要的Ag+小,因此会先析出AgCl沉淀,C正确; D.向Ag2CrO4、AgCl混合固体和水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水,其中仍然存在Ag2CrO4 - 14 - 、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温度不变,所以不变,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二、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还含有少量FeS2)为原料,生产氧化铝并获得Fe3O4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加入CaO可以减少SO2的排放同时生成建筑材料CaSO4 B. 向滤液中通入过量HCl气体、过滤、洗涤、灼烧沉淀可制得Al2O3 C. 隔绝空气焙烧时理论上反应消耗的n(FeS2):n(Fe2O3)=1:5 D. 烧渣分离可用磁选法 【答案】BC 【解析】 【详解】A.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还含有少量FeS2,FeS2焙烧会生成SO2,SO2会污染空气,加入CaO会与SO2、氧气反应生成CaSO4,硫酸钙可以做建筑材料,故A正确; B.滤液中含有偏铝酸根,通入过量HCl会使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解成AlCl3,难以分离得到Al2O3,应该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根据流程写出隔绝空气焙烧的方程式FeS2+16Fe2O3=2SO2+11Fe3O4,所以反应中FeS2与Fe2O3消耗的物质的量比为1:16,故C错误; D.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故可以用磁选法进行分离,故D正确; 答案选BC。 12.在常压,Ru/TiO2催化下,CO2和H2混合气体(体积比1:4,总物质的量a mol)进行反应,测得CO2转化率、CH4和CO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CH4或CO的百分比)。 反应I CO2(g)+4H2(g) ⇌ CH4(g) + 2H2O(g) △H1 反应II CO2(g) + H2(g) ⇌ CO(g) + H2O(g) △H2 - 14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1小于零 B. 温度可影响产物的选择性 C. 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少 D. 其他条件不变,将CO2和H2的初始体积比改变为1:3,可提高CO2平衡转化率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结合题目的两幅图,可知在350-400℃ CH4的选择性为100%,也就是CH4仅发生反应I,看左图得知在此温度区间升高温度,CO2转化率下降,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反应I的△H1小于零,故A正确; B.图象2分析可知,图象变化趋势随温度升高到400℃以上,CH4和CO选择性受温度影响,随着温度升高,甲烷的选择生减小,一氧化碳的选择性增大,温度可影响产物的选择性,故B正确; C.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只发生了反应I,由于△H1<0,可知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C错误; D.上图是CO2和H2混合气体体积比1:4时得到的曲线,若要增大CO2的平衡转化率,应提高H2所占的比例,故D错误; 答案选CD。 13.常温下,在新制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水(H+)与 NaOH溶液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14 - A. 用 pH 试纸测定 E 点对应的溶液,其 pH=3 B. G 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Cl-)>c(ClO-)>c(OH-)>c(H+) C. 常温下加水稀释 H 点对应的溶液,溶液pH 减小 D. F、H 点对应的溶液中都存在:c(Na+) = c(Cl-) + c(ClO-) 【答案】BC 【解析】 【详解】往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会使平衡Cl2+H2O ⇌HCl+HClO正向移动,生成NaCl和NaClO,图中四个关键点的溶质E点为HCl和HClO,F点为NaCl、HClO和NaClO,G点为NaCl和NaClO,H点氢氧化钠过量,溶质有NaCl、NaClO和NaOH。 A.E点溶液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故A错误; B.G点溶液的NaCl和NaClO的量1:1,NaClO部分水解显碱性,c(Na+)>c(Cl-)>c(ClO-)>c(OH-)>c(H+),故B正确; C.对H点的溶液加水稀释,过量的NaOH大量存在,稀释对OH-浓度减小的影响比对NaClO水解的促进作用大,所以pH减小,故C正确; D.分清F、H点的溶质,便可知F点溶液显中性,而H点溶液显碱性,c(Na+) =c(Cl-) + c(ClO-)只能在溶液显中性时成立,故D错误; 答案选BC。 【点睛】判断出E,F,G,H的溶质成分是解本题的关键。 14.叠氮化钠用于汽车的安全气囊中,当发生车祸时迅速分解放出氮气,使安全气囊充气,其与酸反应可生成氢叠氮酸(HN3),常用于引爆剂,氢叠氮酸还可由肼(N2H4)制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O2、N2O与N3-互为等电子体 B. 氢叠氮酸(HN3)和水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C. NaN3的晶格能小于 KN3的晶格能 - 14 - D. HN3和 N2H4都是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CD 【解析】 【详解】A.N3-含3个原子、16个价电子,因此与CO2、N2O互为等电子体,故A正确; B.HN3的分子结构为,HN3和水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故B正确; C.由于钾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半径,所以NaN3的晶格能大于 KN3的晶格能,故C错误; D.HN3和 N2H4都是极性分子,故D错误; 答案选CD。 15.化合物Y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由X制得。 下列有关化合物X、Y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X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 B Y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X C. X、Y均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 D. 室温下X、Y分别与足量Br2加成的产物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相等 【答案】CD 【解析】 【详解】A.X分子中,1mol羧基消耗1molNaOH,1mol由酚羟基形成的酯基消耗2molNaOH,所以1molX最多能与3molNaOH反应,故A错误; B.比较X与Y的结构可知,Y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X,故B错误; C.X和Y分子中都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均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故C正确; D.X和Y分子中碳碳双键的位置相同,分别与足量Br2加成后产物的结构相似,所以具有相同数目的手性碳原子,都有3个,故D正确; - 14 - 故选CD。 - 14 -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