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南通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化学试题(必修)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化学试题(必修)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化学(必修)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a 40 Cl 35.5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2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7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下列可回收垃圾中其材质为金属的是 A. 废报刊 B. 碎玻璃 C. 易拉罐 D. 塑料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如烟头、 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等。 【详解】A. 废报刊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碎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 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金属; D. 塑料瓶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 综上所述,材质为金属的只有易拉罐,选 C 项。 2.下列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A. 明矾——CuSO4·5H2O B. 小苏打——NaHCO3 C. 熟石灰——CaCl2 D. 大理石——BaCO3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B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D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详解】A、CuSO4•5H2O 为胆矾,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含有铝离子和钾离子两种阳离子, 属于复盐,其化学式为 KAl(SO4)2•12H2O,故 A 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 NaHCO3,故 B 正确;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 Ca(OH)2,故 C 错误; D、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常见物质的俗名,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 - 2 - 类题的关键,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3.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A. 22.4 L B. 32 g·mol-1 C. 22.4 L·mol-1 D. 32 mol·L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是 22.4 L·mol-1。 【详解】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分子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在标准状况下任何任何 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大致相同,约为 22.4 L·mol-1,选 C 选项。 答案选 C。 4.下列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酿酒成醋 C. 高炉炼铁 D. 伐薪烧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 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详解】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 A 正确; B、酿酒成醋是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有新物质的产生,是化学变化,故 B 不选; C、高炉炼铁是把铁的氧化物还原为单质铁,是化学变化,故 C 不选; D、伐薪烧炭的过程中木材加热有新物质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不选。 答案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侧重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Ca 可用于研究中药的钙拮抗作用及机理,这里的“45”是指该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质量数 D. 电子数 【答案】C 【解析】 45 20 - 3 - 【分析】 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 Ca 中位于元素符号 Ca 的左上角的“45”,表示的是该原子的质量数,左下角的 “20”表示的是其核内质子数。所谓质量数就是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因此,本题 答案选 C。 6.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 H2SO4 B. NH3 C. CO2 D. K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非金属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易形成共价键,含离子键的化合物 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详解】A、H2SO4 是由氢元素、硫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不含有离子,属于共价 化合物,故 A 错误; B、NH3 是由氢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故 B 错误; C、CO2 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故 C 错误; D、KOH 中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所以氢氧 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关系,明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内涵是解本题 关键,根据化合物中存在的化学键判断,注意不能根据元素来确定化合物类型,如铵盐全部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为离子化合物,氯化铝由金属元素组成,但为共价化合物,为易错点。 7.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35Cl 和 37Cl B. CH3CH2OH 和 CH3OCH3 C. O2 和 O3 D. CH3CH2OH 和 CH3CO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45 20 - 4 - 【详解】A、35Cl 和 37Cl 互为同位素,不是单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 A 错误; B、CH3CH2OH 和 CH3OCH3 都是化合物,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是同分异构体,故 B 错误; C、O2 和 O3 是氧元素的不同单质,故其互为同素异形体,故 C 正确; D、CH3CH2OH 和 CH3COOH 都是有机物,不是单质,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同素异形体的判断,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 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8.下列气体可用如图所示方法收集的是 A. NO2 B. CH4 C. SO2 D. NH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气体不溶于水,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图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收集的气体不溶于水。题中各选项所给的物质中,NO2 可 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 NO,SO2 可以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NH3 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 应生成一水合氨。只有甲烷不溶于水,故其可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气体的收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气体的性质 以及实验方法。 9.下列关于 Cl2 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C. 与石灰乳反应可制取漂白粉 D. 与铁粉共热生成氯化亚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A、氯气为黄绿色气体;B、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 - 5 - 制取漂白粉;D、Cl2 与铁粉共热生成氯化铁。 【详解】A、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有毒的气体,故 A 错误; B、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故 B 错误;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反应为 2Cl2+2Ca(OH)2=CaCl2+2H2O+Ca(ClO)2,故 C 正确; D、Cl2 与铁粉共热生成氯化铁,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O 可用作供氧剂 B. 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取金属钠 C. Fe2O3 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 D. 铝槽车可用于贮存运输稀硝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不是氧化 钠,故 A 错误; B、要得到钠和氯气需要电解熔融的 NaCl,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故 B 错误; C、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故 C 正确; D、浓硝酸的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铝、铁钝化,稀硝酸能够与铁、铝反应,不能发 生钝化,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含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性质决定用途,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苯的结构简式:C6H6 B. N2 的电子式: C. Al3+的结构示意图: D. 氯化钙的电离方程式:CaCl2===Ca2++ Cl22-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苯的结构简式应该能够体现苯的结构,苯的结构简式为: ,故 A 错误; B、氮气分子中每个氮原子含有 1 对未成对电子,氮气的电子式为 ,故 B 错误; - 6 - C、Al3+的核外电子总数为 10,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 C 正确; D、CaCl2 的电离方程式为:CaCl2=Ca2++2Cl-,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涉及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结构示意图、 电离方程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 12.下列反应能量变化与图一致的是 A. CaCO3 高温分解 B. Na 与 H2O 的反应 C. NaOH 与 HCl 反应 D. Al 与 Fe2O3 的铝热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象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应为吸热反应,常见吸热反应有 Ba(OH)2•8H2O 与 NH4Cl 晶体混合反应、水解反应、电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 C、CO、H2 作为还原剂 的反应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碳酸钙的高温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 A 符合题意; B、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B 不选; C、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C 不选; D、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D 不选。 答案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量,注意把握能量的变化以 及常见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13.在含有大量的 Ba2+、OH-、NO3-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CO32- B. Cl- C. H+ D. Fe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若离子间能相互反应,便不能大量共存,据此判断。 - 7 - 【详解】CO32-与 Ba2+生成 BaCO3 沉淀,H+与 OH-生成水,Fe2+与 OH-生成 Fe(OH)2 沉淀,它们 都不能大量存在。而 Cl-与 Ba2+、OH-、NO 都不反应,能大量共存。 本题选 B。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铁钉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 Cu(OH)2 与 H2SO4 溶液的反应:OH-+H+=H2O C. 铝与烧碱溶液反应:Al+2H2O+2OH-=AlO2-+2H2↑ D. MgCl2 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NH3·H2O = Mg(OH)2↓+2NH4+ 【答案】D 【解析】 【详解】A、Fe 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Fe+2H+=Fe2++H2↑,故 A 错误; B、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2++2OH-+Ba2++SO42-=BaSO4↓+Cu(OH)2↓,故 B 错误; C、选项中原子不守恒,铝与烧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2H2O+2OH-=2AlO2-+3H2↑,故 C 错误; D、MgCl2 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g2++2NH3•H2O═Mg(OH)2↓+2NH4+,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 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 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15.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极是正极 B. B 极发生还原反应 C.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 电子由 B 极通过导线流向 A 极 - 8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中,负极上通入燃料,正极上通入氧化剂;正极发 生还原反应;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详解】A、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 A 为负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则 B 为正极,故 A 错 误; B、B 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 B 正确; C、燃料电池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 C 错误; D、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所以应该由 A 极流向 B 极,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氢氧燃料电池,根据原电池概念、原电池正负极电极反应、电子流向等 知识点来分析解答即可。 16.下列图示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或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 B. 蒸发结晶 C. 制少量蒸馏水 D 检验钾元素 为 . - 9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蒸发时不断搅拌;.蒸馏时冷却水下进上出; 观察 K 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详解】A、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应将浓硫酸注入水中,故 A 错误; B、蒸发时不断搅拌,图中蒸发操作合理,故 B 正确; C、蒸馏时冷却水下进上出,图中冷水方向不合理,故 C 错误; D、观察 K 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图中操作不合理,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实验操作、混合 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 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酸钾(K2FeO4) 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其工业合成原理为: ①2Fe(OH)3+3NaClO+10NaOH=2Na2FeO4+6NaCl+8H2O ②Na2FeO4+2KOH K2FeO4↓+2NaOH 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生成 Fe(OH)3 胶体和氧气等。 17. 关于反应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OH)3 得到电子 B. NaClO 失去电子 C. NaClO 被还原 D. NaOH 是氧化剂 18. 反应②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 应 19. 关于反应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减小 Na2FeO4 浓度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B. 增大 KOH 浓度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C. 升高温度可以减慢反应速率 D. 加入足量的 KOH 可以使 Na2FeO4100%转化为 K2FeO4 20. NaClO 属于 是 . - 10 - 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 【答案】17. C 18. D 19. B 20. D 【解析】 在反应①次氯酸钠将氢氧化铁氧化成高铁酸钠,自身被还原为氯化钠,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 析,每生成 1molNa2FeO4,有 1molFe(OH)3 参加反应,转移 3mol 电子;反应②是复分解反应, 因为高铁酸钾的溶解度更小,以沉淀形式生成,所以满足发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7 题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Fe(OH)3 失去电子,NaClO 得到电子,NaClO 被还原,NaOH 既不是氧化剂也 不是还原剂。 答案选 C。 【18 题详解】 反应②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高铁酸钾的溶解度更小,以沉淀形式生成,所以满足发分解反 应的发生条件。 答案选 D。 【19 题详解】 A、减小 Na2FeO4 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 A 错误; B、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 B 正确; C、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故 C 错误; D、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即使加入足量的 KOH, Na2FeO4 也不能 100%转化为 K2FeO4,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20 题详解】 NaClO 由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次氯酸根构成,属于盐。 答案选 D。 21.关于 Fe(OH)3 胶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粒子直径大于 NaCl 溶液中溶质粒子 B.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 属于纯净物 D.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 11 - 胶体是微粒直径在 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属于混合物,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有较大的表 面积,有吸附作用。 【详解】A、胶体是粒子直径在 1nm-100nm 之间,溶液中溶质微粒直径小于 1nm,故 A 正确; B、胶体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 B 正确; C、胶体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 C 错误; D、光线通过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发生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于检验胶体,故 D 正确。 答案选 C。 22.下列关于各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烷属于烃类 B. 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C. 乙醇可与 NaOH 溶液反应 D. 乙酸可与 NaHCO3 溶液反应生成 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烷的分子式为 CH4,只含有碳和氢元素,属于烃类,故 A 正确; B、苯为平面型分子,所有原子共平面,故 B 正确, C、乙醇是非电解质,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因此,其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故 C 错误; D、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所以可与 NaHCO3 溶液反应生成 CO2,故 D 正 确。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有机物的性质,涉及到甲烷、苯、乙酸、乙醇,难度较小,明确有机 物中的官能团来分析性质、结构决定性质即可解答。 23.下列有机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CH2=CH2+H2O CH3CH2OH B. nCH2=CH2 C.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D.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2 - 取代反应指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替代的反应,特点是“有上有下”。 【详解】A、反应 CH2=CH2+H2O CH3CH2OH 中 C=C 键转化为 C-C 键,为加成反应,故 A 不 选; B、碳碳双键转化为单键,且生成高分子,为加聚反应,故 B 不选; C、有机物的官能团由-OH 转化为-CHO,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 C 不选; D、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为取代反应,故 D 选。 答案选 D。 2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浓硫酸除去 NH3 中的水蒸汽 B. 用灼热的 CuO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C. 用加热法除去 Na2CO3 固体中的少量 NaHCO3 D. 用饱和 NaCl 溶液除去 Cl2 中的少量 HCl 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除杂的基本原则是:除去杂质,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原理要简单,过程要简洁;一般试剂 的选择尽量不要用主要成分相同状态且生成物也不是该状态的;对于给定方案和试剂的除杂 题只需要直接分析方法和试剂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而无需过问有无其他方法或者更合 适的方法的问题。 【详解】A、用浓硫酸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氨气是碱性气体,很容易和硫酸发生反应, 所以不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氨气。反应为:2NH3+H2SO4=(NH4)2SO4,故 A 错误。 B、氧化铜能够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把一氧化碳除去了,故 B 正确; C、NaHCO3 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可用加热的方法除杂,故 C 正确; D、氯化氢易溶于水,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法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故 D 正确。 答案选 A。 【点睛】由于类似题目往往是一字之差的问题,如二氧化碳混有一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有二 氧化碳,它们的解决方法就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练习时要注意审题,另外不妨就考虑一下另 外的一种形式该怎么解决,做到一题多变。 - 13 - 25.X、Y、Z、W 属于 1~20 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与 Z 同主族,Y 与 W 同主族。X 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3 倍,Y 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金属性:Y>W B. 原子半径:r(X)>r(Y)>r(Z) C.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X D. 由 X 和 Y 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20 号元素 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 3 倍,则 X 含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 6 个电子,为 O 元素;X 与 Z 同主族,则 Z 为 S 元素;Y 在同周期主 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且原子序数比 O 大,推出 Y 为 Na 元素;Y 与 W 同主族,W 为 K 元素。 【详解】A、Y 为 Na 元素,W 为 K 元素,K 的金属性更强,所以金属性 W>Y,故 A 错误; B、X 为 O,Y 为 Na,Z 为 S,则原子半径应是 r(Y)>r(Z)>r(X),故 B 错误; C、X 为 O, Z 为 S,O 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更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Z,故 C 错 误; D、X 为 O,Y 为 Na,它们组成的氧化钠或过氧化钠都是离子化合物,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 律内容。 26.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化学式可表示为(NH4)xFey(SO4)z· nH2O。用 FeSO4 溶液与(NH4)2SO4 饱和 溶液混合可析出硫酸亚铁铵晶体,过滤后取滤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⑴向滤液中,滴加氯水, 再滴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⑵向滤液中滴加 MgCl2 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⑶向滤液中滴 加 NaOH 溶液,加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式中 x=y=z B. 滤液中含 Fe2+ C. 滤液中不含 SO42- D. 滤液中含 NH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硫酸亚铁铵晶体化学式可表示为(NH4)xFey(SO4)z· nH2O,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判断 x、y、z 是否相等;再根据相关离子的检验方法判断是否有这些离子。 - 14 - 【详解】A、由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可知,应满足 x+2y=2z,y、z 一定不相等,故 A 错误; B、向滤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 Fe3+。由于先加了氯水,故无 法判断滤液中是否含有 Fe2+,故 B 错误; C、向滤液中滴加 MgCl2 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不能判断滤液中不含有 SO42-,因为硫酸镁易 溶于水,就算有 SO42-,也无白色沉淀生成,故 C 错误; D、向滤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加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证明有 氨气生成,则滤液中含有 NH4+,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此题考查物质的鉴定,能熟悉常见结晶水合物的颜色;溶液中各种水合离子的颜色; 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操作。 27.香豆素( )是一种天然香料,常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 ⑴香豆素的分子式是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⑵香豆素能使溴水褪色,因为结构中含_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其与 Br2 发生___反应(填 反应类型)。 ⑶香豆素具有还原性,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加入足量的香豆素,充分振荡,实验现象为___。 【答案】 (1). C9H6O2 (2). 有机化合物 (3). 碳碳双键 (4). 加成反应 (5). 紫色褪去 【解析】 【分析】 根据香豆素的结构简式可判断分子式;根据其结构中的官能团判断能发生的反应。 【详解】(1)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 C9H6O2,为有机化合物,故答案为:C9H6O2;有机化合 物; (2)香豆素中有碳碳双键官能团,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故答案为:碳碳双键;加成反 应; (3)香豆素具有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加入足量的香豆 素,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会褪去;故答案为:紫色褪去。 28.化学学习小组模拟侯德榜制碱法制取 Na2CO3 的过程如下: - 15 - 已知:①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O2=NH4HCO3 ②滤液含 NH4Cl 等溶质 ⑴反应Ⅱ为复分解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⑵验证滤液中含 Cl-离子的实验方法和现象为______。 ⑶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1). NH4HCO3+CO2=NaHCO3↓+NH4Cl (2). 用试管取滤液少许,加稀硝酸酸 化,滴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 Cl-离子 (3). 2NaHCO3 NaHCO3+ CO2↑+H2O 【解析】 【分析】 NaCl、CO2、NH3、H2O 发生反应生成 NaHCO3 和 NH4Cl;受热条件下,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 二氧化碳和水;Cl-的检验常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 AgCl 沉淀。 【详解】(1)CO2、NH3 和 H2O 反应生成 NH4HCO3,因为 NaHCO3 溶解度较小,所以 NaCl 和 NH4HCO3 反 应 生 成 NaHCO3 和 NH4Cl , 即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 故 答 案 为 :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2)Cl-的检验常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方法为:用试管取滤液少许,加稀硝酸酸化,滴 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 Cl-离子;故答案为:用试管取滤液少许,加 稀硝酸酸化,滴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 Cl-离子; (3)NaHCO3 对热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 Na2CO3、H2O、CO2,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HCO3 +CO2↑+H2O,故答案为:2NaHCO3 NaHCO3+CO2↑+H2O。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制备,涉及物质制备、物质分离提纯等知识点,明确物质性质及物质 制备原理是解本题关键。 29.过氧化钙晶体(CaO2·8H2O)常温下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是一种温和的 氧化剂,常用于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等。 ⑴过氧化钙晶体可用下列方法制备:CaCl2+H2O2+2NH3+8H2O=CaO2·8H2O↓+2NH4Cl。 用如下制取装置制备过氧化钙晶体。 - 16 - ①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仪器 X 的名称为______;Y 是______。 ③为提高 CaO2·8H2O 产率,装置 B 的温度需控制在 0℃,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⑵测定产品中 CaO2·8H2O 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准确称取 0.5000g 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 KI 晶体,再滴入 2 mol·L—1 的硫酸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二: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逐滴加入浓度为 0.200 mol·L—1 的 Na2S2O3 溶液 至反应完全,滴定至终点,消耗 Na2S2O3 溶液体枳为 20.00 mL。求产品中 CaO2·8H2O 的质量分 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 已知:CaO2·8H2O+2KI+2H2SO4=CaSO4+2K2SO4+I2+10H2O I2+2S2O32-=2I-+ S4O62- 【答案】 (1).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 分液漏斗 (3). 稀硫 酸 (4). 将 装 置 B 置 于 冰 水 浴 中 (5). n(Na2S2O3)=0.200 mol·L - 1×20.00 mL×10﹣3=0.004 mol, 由 关 系 式 “CaO2·8H2O ~ I2 ~ 2S2O32-” 可 知 , n(CaO2·8H2O)= 0.5×0.004mol=0.002 mol,m(CaO2·8H2O)=0.002mol×216g·mol - 1=0.432 g , 则 样 品 中 CaO2·8H2O 的质量分数为:ω(CaO2·8H2O)= =86.4%。 【解析】 【分析】 根据装置图可知,A 是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制氨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仪器 结的 Δ 0.432 100%0.5000 g g × - 17 - 构和性能确定仪器 X 的名称;利用反应 Ca2++H2O2+2NH3+8H2O═CaO2•8H2O↓+2NH4+,在碱性环境 下制取 CaO2,常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 0℃左右,其可能的原因为:温度低可减少过氧化氢的分 解,提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 CaO2•8H2O 产率;根据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CaO2+4H++2I-═Ca2++2H2O+I2,I2+2S2O32-→2I-+S4O62-,可得关系式“CaO2·8H2O~ I2~2S2O32-”,并以此进行计算。 【详解】(1)①根据装置图可知,A 是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 2 CaCl2+2NH3↑+2H2O,故答案为:2NH 4Cl+Ca(OH) 2 CaCl2+2NH3↑+ 2H2O; ②仪器 X 为分液漏斗,Y 是稀硫酸,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氨气;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稀硫酸; ③装置 B 的温度需控制在 0℃,可采取的方法是将装置 B 置于冰水浴中,故答案为:将装置 B 置于冰水浴中; (2)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O2+4H++2I-═Ca2++2H2O+I2,I2+2S2O32-→2I-+S4O62-,可得关系 式 CaO2~2S2O32-,n(Na2S2O3)=0.200 mol·L-1×20.00 mL×10﹣3=0.004 mol,由关系式 “CaO2·8H2O~I2~2S2O32-”可知,n(CaO2·8H2O)=0.5×0.004mol=0.002 mol, m(CaO2·8H2O)=0.002mol×216g·mol-1=0.432 g,则样品中 CaO2·8H2O 的质量分数为: ω(CaO2·8H2O)= =86.4%。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含量测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应用等,充分考查分 析理解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Δ Δ 0.432 100%0.5000 g g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