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表格评价型实验学案
高考热考题型攻关(十五)表格评价型实验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中,考查实验的题目新颖灵活,变化多端,其中表格评价型实验题出现频率较高。该类题目常常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并以拼盘形式出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
1.(2018·全国卷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NaOH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A
项错误;Fe3+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B项正确;H2最后通过KMnO4溶液,H2中含有水蒸气,C项错误;NaHSO3与双氧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
答案:B
2.(2017·全国卷Ⅱ)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 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
一支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I)<Ksp(AgCl)
NaCl和NaI溶液
解析:向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Fe3+完全转化为Fe2+,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可证明还原性:Fe>Fe2+,A项正确;燃着的金属钠能在装有CO2的集气瓶中反应生成Na2CO3和C,说明CO2具有氧化性,B项正确;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的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只能说明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确定NH4HCO3的酸碱性,C项错误;根据题中描述可知黄色沉淀为AgI,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AgCl析出,可证明Ksp(AgI)
I2
C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Cl>C>Si
D
将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紫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A项,在饱和Na2CO3溶液中c(CO)较大,加入少量BaSO4粉末,溶液中会有部分BaSO4转化为BaCO3,因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但是Ksp(BaCO3)>Ksp(BaSO4),错误。B项,有机层出现紫红色说明有I2生成,即发生反应:2Fe3++2I-===2Fe2++I2,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正确。C项,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需要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所以用盐酸是错误的,错误。D项,碳与浓硫酸产生的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现出还原性,错误。
答案:B
3.(2019·济南模拟)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
CH3COOH
CH3COOH
1 mol·L-1的CH3COOH和1 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NO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
Ksp[Cu(OH)2]
解析: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B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也可能为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或Na2SO3或NaHSO3,C错误;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 Ksp[Cu(OH)2]结论,D正确。
答案:C
4.(2019·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投入水和乙醇中
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在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5 min,加入NaOH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完全水解
C
向Fe(NO3)2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稀H2SO4和KSCN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能氧化Fe2+
D
向10 mL 0.1 mol·L-1Na2S溶液中滴入2 mL 0.1 mol·L-1ZnSO4溶液再加入0.1 mol·L-1CuSO4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Ksp(CuS)H2CO3
B
向含有淀粉的FeI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I->Fe2+
C
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
Ksp(CuS)HCO,错误;B项,向含有淀粉的FeI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反应方程式是2FeI2+3Br2===2FeBr3+2I2,所以溶液变蓝色不能证明还原性:I->Fe2+,错误;C项,一种难溶物容易转化为比它更难溶的沉淀,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说明没有生成FeS沉淀,所以Ksp(CuS)HCO
D
无气泡冒出
不能证明酸性:碳酸
向饱和硼酸溶液中滴加少量Na2CO3粉末
>
硼酸
解析:A项,向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因不知道原溶液中两离子的浓度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二者溶度积常数大小,错误;B项,溶液逐渐褪色,可知生成不饱和烃,可验证石蜡油裂解生成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错误;C项,碳酸钠溶液中红色更深,说明碳酸根离子水解能力大于碳酸氢根离子水解能力,所以阴离子水解常数Kh: CO>HCO, 正确;D项,硼酸溶液中硼元素最高价+3价,碳酸中碳元素最高价+4价,因此二溶液混合后无气泡冒出,说明硼酸不能制备碳酸,可以证明酸性:碳酸>硼酸,错误。
答案:C
8.(2019·金华模拟)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BaSO4固体中加入浓Na2CO3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
有气泡产生
说明:
Ksp(BaCO3)<
Ksp(BaSO4)
B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C
向尿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说明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D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无法证明溶液X中是否存在NH
解析:A项,向BaSO4固体中加入浓Na2CO3溶液,部分BaSO4因浓Na2CO3溶液中高浓度的CO转化为BaCO3,因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但是Ksp(BaCO3)>Ksp(BaSO4),错误;B项,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溶液颜色褪去,二氧化硫不体现漂白性,而体现酸性氧化物性质,错误;C项,在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之前,先用氢氧化钠中和尿液的酸性,形成碱性环境,这样Cu(OH)2才会与醛基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才能检测出葡萄糖,错误;D项,检验NH需要用浓NaOH溶液并加热,稀NaOH溶液不能使NH3挥发出来,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