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数学(文)试题 解析版
济南一中2017年10月阶段性考试 高二数学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 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则( ) A. B. -1 C. D. 【答案】C 【解析】由条件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 故 故选C. 2. 已知△ABC中,a=4,b=4 ,∠A=30°,则∠B等于( ) A. 30° B. 30°或150° C. 60° D. 60°或120° 【答案】D 【解析】已知三角形中a=4,b=4 ,∠A=30°,根据正弦定理得 因为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故 ,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得到角 或 . 故答案选D.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等于( ) A. 12 B. 18 C. 24 D. 4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成等差数列,因此若,则; 考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性质; 4. △ABC中, a,b,c分别是内角A,B,C的对边,且 则角B的大小为( ) A. 30° B. 45° C. 60° D. 120° 【答案】A ............... 化简得到,可以得到 ,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得到 . 故答案选A. 5.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 则 等于( ) A. 18 B. 36 C. 54 D. 7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6.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有,. 考点: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7.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 ) A. -1 B. 3 C. -3 D. 1 【答案】C 【解析】因为数列是等比数列故满足 , , 代入得到 故答案选C. 8. 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则( ) A. B. 5 C. 10 D. 【答案】A 故 故结果为. 故选A. 9. 在中,若,则的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答案】B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则,解得,所以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故选B. 【方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判断三角形形状,属于中档题.判断三角形状的常见方法是:(1)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3)根据余弦定理确定一个内角为钝角进而知其为钝角三角形. 10. 在中,,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故,因为大边对大角,所以中,边最短.在中由正弦定理,. 考点:1、大边对大角;2、正弦定理. 11.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a8>0,且S9<0,则S1、S2、…S9中最小的是( ) A. S5 B. S6 C. S7 D. S8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数列为递减数列,前5项为负数,因此最小的是 考点:数列性质 12. 已知为等比数列,,则( ) A. 7 B. 5 C. -5 D. -7 【答案】D 【解析】因为为等比数列,所以.又,所以或.若,解得,此时;若,解得,仍有.综上,.选D. 13. 已知数列则 ( ) A. B. C. 或1 D. 【答案】B 【解析】由条件可知,两边去倒数得 是等差数列,故 ,故得 故答案选B. 点睛:已知数列要求通项,可以两边取倒数,得到是等差数列,已知 可以求出 ,再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取倒数可以求出,代入n=7,求得结果即可. 14. 已知数列的首项,,则为 ( ) A. 2015 B. 2014 C. 1008 D. 1009 【答案】D 【解析】由条件知 ,所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故 ,故= 故答案选D. 15. 在等比数列中,,则其公比=( ) A. B. C. 或1 D. 或-1 【答案】C 【解析】因为是等比数列,所以考虑公比等于1,此时 成立; 当公比不是1 时, 化简得 解得公比为, 故公比=或1. 故选C. 点睛:这个题目考查的很好,是个易错题,首先题目中说明了等比数列,故要求等比数列的和时要先考虑公比等于1.这是易错点,再求当公比不是1时的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得即可. 二、填空题(每题5分) 16. 在钝角中,已知,则最大边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是钝角三角形的最大边,所以是最大角.即,或(舍),又,,故应填. 考点:余弦定理. 17. 在中,角A,B,C新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则角B=___. 【答案】 【解析】在△ABC中,由b2+c2﹣a2= bc,可得cosA= ,∴A= . ∵a cosB+b cosA=csinC,∴由正弦定理得sinAcosB+sinBcosA=sinCsinC, 即sin(A+B)=sinC=sinCsinC,∴sinC=1,即C=, 故B=π﹣A﹣C=, 故选:B. 点睛:已知三角形满足,由正弦定理得到sin(A+B)=sinC=sinCsinC,从而得到C=,可以知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 ,可以根据余弦定理得到A=,根据三角形三角和关系,得到B=π﹣A﹣C=. 18. 数列,满足,,则的前10项之和为______ 【答案】 【解析】∵anbn=1,an=(n+1)(n+2), , ∴{bn}的前10项之和 故选D. 19. 在1与4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则这三个数分别是________. 【答案】,2, 2或-,2,-2. 【解析】1与4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设这五个数为 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到 这几个数为 根据等比数列性质得到 ,当公比小于零时这三个数为-,2,-2 当公比大于零时三个数为,2, 2. 故结果为,2, 2或-,2,-2. 点睛:注意5个数为等比数列,可以设出五个数,其中中间3项是有特定关系的,引入了两个未知数,而不是直接设三个未知数;还有根据数列等比的性质得到因为等比数列根据隔项同号的性质,得到a>0.之后根据等比中项的性质得结果. 20. 下面图形由小正方形组成,请观察图1至图4的规律,并依此规律,写出第 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图像得到当 时,个数为 ,当 时,个数为 当时,个数为 .当 时,个数为 综上归类为.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 21.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和: 【答案】(1) ,(2)630. 【解析】试题分析:(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求通项,求出首相和公差即可. (2)由第一问知道,根据这个式子去掉绝对值,分段求和即可. (1) 所以 (2)当 当 代入前N项和公式得 故结果为630. 点睛:这个题目是较为常见的题型,第一问已知前N项和求通项,因为 ,可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可直接求出首项和公差;第二问求的是绝对值之和,首先要根据通项的正负去掉绝对值,再根据正负分段求和,最终求得结果. 22. 在锐角三角形中,边是方程的两根,角满足:,求(1)角的度数,(2)的面积. 【答案】(1) ∠C=60°;(2).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和为锐角三角形可确定的度数,则角的度数可知;因为是方程的两根,根据韦达定理可求出,再由余弦定理求出的长度,再用正弦定理得面积公式可求得面积. 试题解析:解:由,得,∵为锐角三角形, ∴,,又是方程的两根, ∴,,∴. ∴,. 考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函数与方程. 23. 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数列是等差数列,且,,,. (Ⅰ)求通项公式; (Ⅱ)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 ;(2) . 【解析】试题分析:由等比数列中的 的值用基本量法可求出其通项公式,可求得 也就是 的值,再结合 可求出等数列的通项公式;(Ⅱ)由知,可利用分组求和的方法,将其转化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 试题解析:(Ⅰ)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 所以,, 所以.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因为,, 所以,即, (Ⅱ)由(Ⅰ)知,,, 所以. 从而数列的前项和 . 点睛: 数列求和是高考必考的知识,常用五种方法:裂项相消法,倒序相加,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并项求和法等.其中对于分组求和要求:如果数列中的每个项是由两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是不同数列构成,或者数列的奇数项与偶数项对应不同类型的数列,这时一般将数列中的项分为几组分别求和或者项分为几组求和. 24.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公差,且,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 ;(2) . 【解析】试题分析:(1)由数列为等比数列,可以化基本量,再求得a1=3,d=2,最终出通项. (2)由第一问知的通项,根据错位相减的方法得到Tn=n•3n (1). ∵S1+S3=18,a1,a4,a13成等比数列. ∴4a1+3d=18, 解得a1=3,d=2. ∴an=3+2(n﹣1)=2n+1. (2)bn=(2n+1)•3n﹣1. ∴数列{bn}前n项和Tn=3+5×3+7×32+…+(2n+1)•3n﹣1. 3Tn=32+5×32+…+(2n﹣1)•3n﹣1+(2n+1)•3n, ∴﹣2Tn=3+2×(3+32+…+3n﹣1)﹣(2n+1)•3n= +1﹣(2n+1)•3n ∴Tn=n•3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