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主标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副标题:通过考点分析高考命题方向,把握高考规律,为学生备考复习打通快速通道.‎ 关键词: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知识总结备考策略 难度:5‎ 重要程度:5‎ 内容:一、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 ‎1.当a≠0,可考虑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有 ‎①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②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 ‎③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离.‎ ‎2.当a=0,b≠0时,即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则直线l与圆锥曲线E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①若E为双曲线,则直线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②若E为抛物线,则直线l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重合.‎ 二、圆锥曲线的弦长 ‎ 设斜率为k(k≠0)的直线l与圆锥曲线C相交于A、B两点,A(x1,y1),B(x2,y2),则|AB|=|x2-x1|=|y2-y1|.‎ 思维规律解题:‎ 考向一:中点弦、弦长问题 例1. 已知F1(-1,0)、F2(1,0),圆F2:(x-1)2+y2=1,一动圆在y轴右侧与y轴相切,同时与圆F2相外切,此动圆的圆心轨迹为曲线C,曲线E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 ‎(1)求曲线C的方程;‎ ‎(2)设曲线C与曲线E相交于第一象限点P,且|PF1|=,求曲线E的标准方程;‎ ‎(3)在(1)、(2)的条件下,直线l与椭圆E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M在曲线C上,求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解析 (1)设动圆圆心的坐标为(x,y)(x>0)‎ 因为动圆在y轴右侧与y轴相切,同时与圆F2相外切,所以|CF2|-x=1,‎ ‎∴=x+1,化简整理得y2=4x,曲线C的方程为y2=4x(x>0);‎ ‎(2)依题意,c=1,|PF1|=,可得xp=,‎ ‎∴|PF2|=,又由椭圆定义得2a=|PF1|+|PF2|=+=4,a=2.‎ ‎∴b2=a2-c2=3,所以曲线E的标准方程为+=1;‎ ‎(3)(方法一)设直线l与椭圆E交点A(x1,y1),B(x2,y2),A,B的中点M的坐标为(x0,y0),‎ 设直线l方程为y=kx+m(k≠0,m≠0),‎ 与+=1联立得(3+4k2)x2+8kmx+4m2-12=0,‎ 由Δ>0得4k2-m2+3>0;①‎ 由韦达定理得x1+x2=-,‎ ‎∴x0=-,y0=,‎ 将M代入y2=4x,整理得m=-,②‎ 将②代入①得162k2(3+4k2)<81,令t=4k2(t>0),则64t2+192t-81<0,∴0<t<.‎ ‎∴-<k<且k≠0.‎ ‎(方法二)设直线l与椭圆E交点A(x1,y1),B(x2,y2),A,B的中点M的坐标为(x0,y0),‎ 将A,B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中,得 两式相减得3(x1-x2)(x1+x2)+4(y1-y2)(y1+y2)=0,‎ ‎∴=-,‎ ‎∵y=4x0,∴直线AB的斜率k==-y0,‎ 由(2)知xp=,∴y=4xp=,∴yP=±,‎ 由题设-<y0<(y0≠0),‎ ‎∴-<-y0<,‎ 即-<k<(k≠0).‎ 考向二 :最值与范围问题 例2(2013·课标全国卷Ⅱ)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椭圆M:+=1(a>b>0)右焦点的直线x+y-=0交M于A,B两点,P为AB的中点,且OP的斜率为.‎ ‎(1)求M的方程;‎ ‎(2)C,D为M上的两点,若四边形ACBD的对角线CD⊥AB,求四边形ACBD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1)设A(x1,y1),B(x2,y2),P(x0,y0),‎ 则+=1,+=1,=-1,‎ 由此可得=-=1.‎ 因为x1+x2=2x0,y1+y2=2y0,=,‎ 所以a2=2b2.‎ 又由题意知,M的右焦点为(,0),故a2-b2=3.‎ 因此a2=6,b2=3.‎ 所以M的方程为+=1.‎ ‎(2)由解得或 因此|AB|=.‎ 由题意可设直线CD的方程为y=x+n,设C(x3,y3),D(x4,y4).‎ 由得3x2+4nx+2n2-6=0.‎ 于是x3,4=.‎ 因为直线CD的斜率为1,‎ 所以|CD|=|x4-x3|= .‎ 由已知,四边形ACBD的面积 S=|CD|·|AB|= ,‎ 当n=0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所以四边形ACBD面积的最大值为.‎ 考向三 [158] 定值、定点问题 例3.设M、N为抛物线C:y=x2上的两个动点,过M、N分别作抛物线C的切线l1、l2,与x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l1与l2相交于点P,若|AB|=1.‎ 图8-9-1‎ ‎(1)求点P的轨迹方程;‎ ‎(2)求证:△MNP的面积为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解析 (1)设M(m,m2),N(n,n2),则依题意知,切线l1,l2的方程分别为y=2mx-m2,y=2nx-n2,则A,B.‎ 设P(x,y),由得①‎ 因为|AB|=1,所以|n-m|=2,‎ 即(m+n)2-4mn=4,将①代入上式,得 y=x2-1.‎ ‎∴点P的轨迹方程为y=x2-1.‎ ‎(2)证明 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b(b>0).‎ 联立方程 消去y,得x2-kx-b=0.‎ 所以m+n=k,mn=-b.②‎ 点P到直线MN的距离 d=,|MN|=|m-n|,‎ ‎∴S△MNP=d·|MN|‎ ‎=|k-mn+b|·|m-n|‎ ‎=·(m-n)2·|m-n|=2.‎ 即△MNP的面积为定值2.‎ 备考策略:1.涉及弦的中点与直线的斜率问题,可考虑“点差法”,构造出kAB=f(y1-y2,x1-x2)和x1+x2,y1+y2,整体代换,求出中点或斜率,体现“设而不求”的思想.‎ ‎2.在利用代数法解决最值与范围问题时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利用判别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2)利用已知参数的范围,求新参数的范围,解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3)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5)利用函数的值域的求法,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