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真题及答案
2014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真题及答案 第一章 导论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 2.自由物品 3.经济物品 3.机会成本 4.生产可能性边界 5.自给经济 6.计划经济 7.市场经济 8.混合经济 9.微观经济学 10.宏观经济学 11.实证分析 12.规范分析 13.存量 14.流量 15.局部均衡 16.一般均衡 17.理性人 18.内生变量 19.外生变量。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三、简述题: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2.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3.经济学中的均衡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章 参考答案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计划经济:即国家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其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管理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8.市场经济:即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9.混合经济:即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也是垄断与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制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能够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较好的协调。 10.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1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12.实证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市政分析要求,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13.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14.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1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16.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生产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7.一般均衡: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 18.理性人: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19.内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20.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二、单选题: 1.D 2.B 3.B 4.C 5.B 6.B 7.B 8.B 9.B 10.C 11.C 三、简述题: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答: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也就社会消费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现象。 2.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经济理想主义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最大。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该是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3.经济学中的均衡的含义是什么? 答: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物体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方向的不同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会有其它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即衡定的均衡。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定理 2.需求曲线 3.供给定理 4.供给曲线 5.均衡价格 6.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 7.供给的价格弹性 8.需求(价格)弹性 9.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0.需求的收入弹性 11. 恩格尔系数 二、单项选择: 1.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 )。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 2.在下述的原因中哪个不是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 )。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3.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 )。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4.如果一条线性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A.不相同 B.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D.根据切点的位置而定 5.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6.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 A.正 B.负 C.0 D.1 7.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将(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视具体情况而定 8.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9.均衡价格一定随着(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和供给减少而上升 10.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 )。 A.适当降低价格 B.适当提高价格 C.保持价格不变 D.不断地降低价格 11.已知一条线性需求曲线,a点为AB线段的中点,如图,则( )。 A.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B.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C.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D.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 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 A.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B.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C.随着偏好的增加而减少 D.随着互补品价格下降而减少 13.对西红柿需求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消费者认为西红柿价格太高了 B.西红柿的收成增加 C.消费者预期西红柿将降价 D.种植西红柿的技术有了改进 14.某种商品沿着供给曲线运动是由于( )。 A.商品价格的变化 B.互补品价格的变化 C.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 D.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的变化 E.产量的变化 15.某消费者的收入下降,而他对某商品的需求却增加,该商品为( )。 A.高档商品 B.低档商品 C.替代商品 D.互补商品 16.需求完全无弹性可以用( )。 A.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示 B.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线表示 C.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表示 D.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表示 17.若某产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当该产品的需求增加时,则(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增加 B.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减少 C.均衡产量增加但价格不变 D.均衡价格上升但产量不变 18.图中A点的价格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为( )。 A.1/3 B.2/5 C.2/3 D.3/2 19.如果某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为一通过原点的直线,那么该商品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 A.不确定 B.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C.等于斜率值 D.总是为1 20.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些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小( )。 A.食盐 B.衣服 C.化妆品 D.小汽车 21.下面那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上升?( ) A.居民收入的下降 B.牛奶价格的下降 C.良好的气候条件 D.鸡蛋价格的增加 22.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为常数( )。 A.个人收入 B.其余商品的价格 C.个人偏好 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23.需求量和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是因为( )。 A.替代效应的作用 B.收入效应的作用 C.上述两种效用同时发生作用 D.以上均不正确 24.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25.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2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A.购买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27.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8.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29.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 )。 A.供给增加 B.供给量增加 C.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30.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31.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32.下列哪一种弹性是度量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曲线本身的移动( )。 A.需求的价格弹性 B.需求的收入弹性 C.需求的交叉弹性 D.需求的预期价格弹性 33.若X和Y二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34.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 )。 A.会使销售收益增加 B.该商品销售收益不变 C.会使该商品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35若需求曲线为向下倾斜一直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卖者的总收益( )。 A.不断增加 B.在开始时趋于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减少 C.在开始时趋于减少,达到最小值后趋于增加 D.不断减少 36.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37.对一 斜率为正且先与价格轴(纵轴)再于数量轴(横轴)相交的直线型供给曲线,其供给价格弹性( )。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1 D 小于1 38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 A.黑市交易 B.大量积压 C.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D.A和C 39.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40.均衡价格随着( )。 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41.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以上无一正确 42.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对茶叶的需求量将(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不确定 43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C.垂线 D.水平线 44.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引起( )。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有可能保持不变 45.民航机票经常价格大这说明飞机旅行需求( )。 A.富有价格弹性 B.单位弹性 C.价格弹性不足 D.缺乏收入弹性 46.下面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的上升( )。 A.居民收入的下降 B.牛奶价格的下降 C.良好的气候条件 D.鸡蛋价格的增加 47.若需求曲线为正双曲线,则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引起买者在商品上的总花费(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上述均可能 48.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3元降到2元,需求量将从9单位增加到11单位,则该商品卖者的收益将( )。 A、保持不变 B、增加 C、减少 D、增减不确定 49.已知当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1美元的时候,均衡交易量为1000单位,现假定买者收入的增加使这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了400单位,那么,在新的价格水平上,买者的购买量是( ) A..1000单位 B.多于1000单位但小于1400单位 C.1400单位 D.以上均不对 50.下面那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上升?( ) A.居民收入的下降 B.牛奶价格的下降 C.良好的气候条件 D.鸡蛋价格的增加 三、问答题: 1.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2.下图中有三条为直线的需求曲线。(a)试比较a、b和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b)试比较a、d和e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3.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方法?为什么? 4.讨论下列问题: (1)某城市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估计为1.6,城市管理者问你,为了增加大量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增加还是应该降低,你应当怎样回答? (2)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要涨价,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 (3)Q=5000-0.5P这一需求函数中的价格弹性是否为常数?为什么? 5.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2)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6.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四、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表2—5 某商品的的需求表 价格(元) 1 2 3 4 5 需求量 400 300 200 100 0 (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假定表2—6是供给函数Qs=-3+2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表2—6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 1 3 5 7 9 (1)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4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4.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如果降价至0.8元一公斤,此时的销售量是多少?降价后总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5.某商品价格为9美元时,需求量为11;价格为11美元时,需求量为9。请计算(1)P=9,Qd=11作为基数时的需求弹性;(2)P=11,Qd=9作为基数时的需求弹性。 6.某君对消费品X的需求函数为P=100- ,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 7.某君消费商品X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M=1000Q2,计算当收入M=6400时的点收入弹性。 8.设需求函数为Q= ,式中M为收入,P为价格,n为常数,求需求的点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9.在英国,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 ,需求的收入弹性Ex= 3.0,计算: (a)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b)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c)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的数据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10.设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15,其价格现为每加仑1.20美元,试问汽油价格上涨多少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第二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定理:是说明某种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越低,其需求量越大;相反,某种商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小。 2.需求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3.供给定理:是说明某钟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供给量越小;相反,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越多。 4.供给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5.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6. 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点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运动。 7.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 8.供给(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1.恩格尔系数 :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二、选择题: 1.D 2.C 3.B 4.B 5.C 6.B 7.C 8.B 9.B 10.A 11.B 12.B 13.C 14.A 15.B 16.B 17.C 18.C 19.D 20.A 21.D 22.D 23.C 24.C 25.B 26.B 27.D 28.A 29.B 30.A 31.A 32.A 33.D 34.C 35.B 36.C 37.C 38.A 39.C 40.D 41.A 42.C 43.A 44.B 45.A 46.D 47.B 48.C 49.B 三、问答题: 1.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指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时的市场价格。设某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若均衡状态遭到破坏,某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将增加,需求则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出现过剩的供给,这样必然会引起供给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压低的力量。价格的下降,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进而使供给量减少,供给和需求差额逐渐缩小,直到达到均衡。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将增加,供给则减少,需求超过供给,出现需求过度,这也必然会引起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提高的力量。价格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的增加,进而使需求量减少,供求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 2. 下图中有三条为直线的需求曲线。(a)试比较a、b和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b)试比较a、d和e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答:(a)用Ea,Eb和EC分别代表a、b和c点的需求弹性,则由于Ea=aG/af=jO/jf,Eb=bH/bf=jO/jf,Ec=cI/cf=jO/jf,因而Ea=Eb=Ec (b)用Ea,Ed和Ee分别代表a、d和e点的需求弹性,则由于Ea=aG/af=KG/KO,Ed=dH/df=KH/KO,Ee=eI/ef=KI/KO 又由于KG<KH<KI,因而Ea<Ed<Ee 3. 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方法?为什么? 答: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的办法;对电视机、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对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所以,为了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对农产品这类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于电视机、录像机这类需求富于弹性的高级奢侈品应该采取降价的办法。 4.讨论下列问题: (1)某城市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估计为1.6,城市管理者问你,为了增加大量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增加还是应该降低,你应当怎样回答? (2)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要涨价,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 (3)Q=5000-0.5P这一需求函数中的价格弹性是否为常数?为什么? 4.答:(1)运输价格应该降低。因为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1.6,即其需求富于弹性。而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者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若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是富于弹性的(缺乏弹性的),则降低价格将为销售者带来较多的(较少的)收入,而提高价格会使销售者的收入较前减少(增加)。因此,这里为了增加富于弹性的大量运输的收入,应当降低运输价格。 (2)气候不好对农民是否有利就是要看农民的总收入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变动。显然气候不好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歉收,即农产品的供给减少,这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假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即需求曲线固定不动,那么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由于一般地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故在需求状况不因气候不好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气候不好引致的农业歉收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当然,若需求状况也同时发生变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弹性,那么农民将不因气候不好而得更多的收入。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弹性系数及需求状况所作的假设,一般不能笼统下判断。 (3)不是常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一般表达式为Ed=(dQ /dP)·(P/ Q)。因这里Q=5000-0.5QP,故(dQ/dP)=-0.5Q,这样此曲线之点弹性系数, Ed=-0.5×(P/ Q)=-0.5×(P/(5000-0.5P))=f(P), 它是随价格P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可表示为Q的函数),也就是说它随着需求曲线上所取点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它并不因其需求函数为线性关系,其斜率固定不变而为常数。 5. 讨论下列问题: (1)某城市大量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估计为1.6,城市管理者问你,为了增加大量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增加还是应该降低,你应当怎样回答? (2)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要涨价,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 (3)Q=5000-0.5P这一需求函数中的价格弹性是否为常数?为什么? 答:(1)“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这是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所致。 (2)同样的道理,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在短期内缺乏弹性,因而如果能使得价格提高,则销售收入相应地会增加。 6.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预期价格、消费者偏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等 四、计算题: 1. 已知某一时期内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解:(1)根据均衡价格模型 Qd=50-5P Qs=-10+5P Qd=Qs 解之得:Pe=6,Qe=20 (2) Qd=60-5P Qs=-10+5P Qd=Qs 解之得:Pe=7,Qe=25 (3) Qd=50-5P Qs=-5+5P Qd=Qs 解之得:Pe=5.5,Qe=22.5 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表2—5 某商品的的需求表 价格(元) 1 2 3 4 5 需求量 400 300 200 100 0 (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解:(1)Ed弧=-· (2)Ed点=- 3. 假定表2—6是供给函数Qs=-3+2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表2—6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 1 3 5 7 9 (1)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4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解:(1)Es弧=(ΔQ/ΔP)·=(7-3)/(5-3)·(3+5/3+7)=(4/2)·(8/10)=8/5 (2)Es点=(dQ/dP)·(P/Q)=2·(4/5)=8/5 4. 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如果降价至0.8元一公斤,此时的销售量是多少?降价后总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解:Q=1480 TR 2=1480·0.8=1184 TR1=1000 ∴ΔTR=184 5.某商品价格为9美元时,需求量为11;价格为11美元时,需求量为9。请计算(1)P=9,Qd=11作为基数时的需求弹性;(2)P=11,Qd=9作为基数时的需求弹性。 解:(1) ed=(9/11) (2)ed=11/9 6.某君对消费品X的需求函数为P=100- ,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 解:由P=100-得Q=(100-P)2, 这样,Ed= 于是,Ed|p=60=(-2×60)/(100-60)=-120/40=-3 Ed|p=40=(-2×40)/ (100-40)=-80/60=-(4 /3) 即,当价格为60和40时的价格点弹性系数分别为-3和-(4/3)。 7.某君消费商品X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M=1000Q2,计算当收入M=6400时的点收入弹性。 解:由M=1000Q2,得Q = ,这样,dQ/dM=(1/2)·(M/1000)-1/2·(1/1000) 于是,E M=(dQ/dM)·(M/Q)=(1/ 2)·((M/1000)-(1/2)·(1/1000)·M/(M/1000) -(1/2)= 即:实际上不论收入是多少,该消费者需求函数的收入点弹性恒为。 8.设需求函数为Q= ,式中M为收入,P为价格,n为常数,求需求的点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解:由Q= E= Ep= 9.在英国,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 ,需求的收入弹性Ex= 3.0,计算: (a)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b)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c)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的数据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解:由题设,E=1.2,E=3.0 (a)由于E=(ΔQ/Q )/(ΔP/P)=Q/p,故Qd=Ed·P=-1.2×3%=-3.6%,即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b)由于EY=(ΔQ/Q)/(ΔY/Y)=QY/Y,故QY=EY·Y=3.0×2%=6.0%,即价格提高2%将导致需求减少6.0%。 (c)由P=8%,Y=10%及Q=800,得 Q′=(Qd+QY+1)·Q=(Ed·p+EY·Y+1)·Q =(-1.2×8%+3.0×10%+1)×800 =963.2(万辆) 10.设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15,其价格现为每加仑1.20美元,试问汽油价格上涨多少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解:由题设,Ed=-0.15,P=1.20,假设汽油价格上涨ΔP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则由点价格弹性公式 Ed=-0.15=(ΔQ/Q)/(ΔP/P)=-10%/(ΔP/1.20)=(-1/10)/(ΔP/1.20) 得ΔP=(1/10)×1.20÷0.15=8/10=0.8(美元)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效用 2.总效用 3. 边际效用 4.消费者均衡 5.消费者剩余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7.消费预算线 8.替代效应 9. 收入效应 10.正常物品 11.低档用品 12.吉芬物品 13.无差异曲线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单项选择: 1.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 )。 A.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B.为正值,但不断减少 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 为正值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2.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X为:( )。 A. 正值 B.负值 C.零 D.不确定,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3.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 A.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线运动 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线 4.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 A.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线运动 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线 5. 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 A.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C.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D.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6. 当吉芬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 )。 A. 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B. 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C. 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7.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 A. MUx/Px<MUy/PY B. MUx/Px>MUy/PY C. MUx/Px=MUy/PY D. 以上都不对 8. 以下哪种情况指的是边际效用( )。 A. 张某吃了第二个面包,满足程度从10个效用单位增加到了15个效用单位,增加了5个效用单位。 B. 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共获得满足15个效用单位 C. 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平均每个面包带给张某的满足程度为7.5个效用单位 D. 以上都不对 9.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若张某买了7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30和20个单位,则( )。 A. 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 B. 张某应该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 张某应当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 张某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10. 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2元,商品Y的价格为1元。如果消费者在获得最大满足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是30元,那么商品X的边际效用是( )。 A.20 B.30 C.45 D.60 11. 根据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均衡是( )。 A.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切之点 B.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交之点 C. 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 离原点最近的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一点 12. 若张某消费牛奶和面包时的边际替代率为1/4,即一单位牛奶相当于1/4单位的面包,则( )。 A. 牛奶价格为4,面包价格为1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B. 牛奶价格为1,面包价格为4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C. 牛奶价格为10,面包价格为2时,张某应增加牛奶的消费 D. 以上都不对 13.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 A.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 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 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同时下降 E. 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不变 14. 某低档商品的价格下降而其他情况不变时( )。 A.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C. 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其需求量 D. 替代效应倾向于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增加其需求量 E.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5. 一个消费者想要一单位X商品的心情甚于想要一单位 Y商品,原因是( )。 A. 商品X有更多的效用 B. 商品X的价格较低 C. 商品X紧缺 D. 商品X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16.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 A. 消费者偏好 B. 消费者收入 C. 所购商品的价格 D. 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 17. 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 )。 A. 可以替代的 B. 完全替代的 C. 互补的 D. 互不相关的 18.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 A. 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 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不同 C. 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D. 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19.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是等于它们的( )。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20. 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 A.消费者的收入 B.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21. 预算线反映了( )。 A.消费者的收入约束 B.消费者的偏好 C.消费者人数 D.货币的购买力 22.在消费者均衡点以上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 A.大于预算线的斜率 B.小于预算线的斜率 C.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D.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预算线斜率 23. 假定X、Y的价格Px、Py已定,当MRy>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 )。 A. 增购X,减少Y B. 减少X,增购Y C. 同时增购X、Y D. 同时减少X、Y 24. 若无差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 dY/dX = - 1/ 2 ,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X时,他愿意放弃( )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A. 1/2 B.2 C.1 D.1.5 25.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 A. MUx/Px=MUy/ Py = MUz/ Pz=……=λ B.货币在每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C.MUn=λPn D.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26. 消费者剩余是( )。 A. 消费过剩的商品 B. 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 C. 消费者买商品所得到的总效用减去支出的效用的货币的总效用 D. 支出的货币的总效用 27.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 A. 实际所得 B. 主观感受 C. 没有购买的部分 D. 消费剩余部分 28. 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结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29. 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诸均衡点的线称为( )。 A. 收入-消费曲线 B. 需求曲线 C. 价格-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30. 需求曲线从( )导出。 A. 价格一消费曲线 B. 收入一消费曲线 C. 无差异曲线 D. 预算线 31. 需求曲线斜率为正的充要条件是( )。 A. 低档商品 B. 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 C. 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D. 低档商品且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32.假设某消费者对商品X、Y的效用函数是U(x,y)=5x+5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是完全互补品 B.商品Y的恩格尔曲线的位置与X 的价格无关 C. 商品Y的恩格尔曲线的位置同时取决于X与Y的价格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简答题: 1.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 /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2. 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3. 基数效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4. 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5. 用图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6. 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7. 某消费者原来每月煤气开支为50元,煤气的某些用途如取暖等可用电替代。现在煤气价格上涨100%,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政府给予消费者50元作价格补贴,试问该消费者处境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为什么? 8. 假设某君花费一定收入消费两种商品X与Y,又知当X的价格下跌时,某君对X消费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请指出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和不正确的命题。并说明理由。 (1) X是正常商品 (2) X是劣质商品 (3) X不是吉芬商品 (4) Y是正常商品 (5) Y是劣质商品 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0.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四、计算题: 1. 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所示。其中,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 求消费者的收入; (2) 求商品2的价格P2; (3) 写出预算线方程; (4) 求预算线的斜率;(5) 求E点的MRS12的值。 3.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各应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总效用是多少? 4. 某消费者赵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斜率为dy/dx=-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x、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那么此时赵某将消费多少x和y? 5. 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B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QdA=20-4P和 Q =30-5P。 (1) 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2) 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6. 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4+Y。原来他消费9单位X、8单位Y,现X减到4单位,问需消费多少单位Y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 7. 设无差异曲线为U=x0.4y0.6=9,Px=2,Py=3,求:(1)X、Y的均衡消费量;(2)效用等于9时的最小支出。 8.已知效用函数为U=㏒aX+㏒aY,预算约束为:PXX+PYY=M。求: ① 消费者均衡条件 ② X与Y的需求函数 ③ X与Y的需求的点价格弹性 9.一位大学生即将参加三门功课的期末考试,她能够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只有6小时。又设每门功课占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的成绩如下: 小时数 0 1 2 3 4 5 6 经济学分数 30 44 65 75 83 88 90 数学分述 40 52 62 70 77 83 88 统计学分数 70 80 88 90 91 92 93 现在要问:为使这三门功课的成绩总分最高,他应该怎样分配复习时间?说明你的理由。 第三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至观满足程度。 2.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3.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4.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及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心获得最大的效用。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差额。 6.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 7.商品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公式:MRS12= -(△X2△X1)。 8.消费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9.替代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0.收入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导致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1.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12.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13.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二、选择题: 1.D 2.C 3.A 4.B 5.C 6.B 7.C 8.A 9.C 10.D 11.A 1 2.B 13.C 14.C 15.A 16A 17.B 18.B 19.C 20.B 21.A 22.A 23.A 24B 25.D 26.C 27.B 28.C 29.C 30.A 31.D32.B 三、问答题: 1.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 /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答:若(MU1/P1)≠(MU2/P2),消费者没实现均衡,须重新调整其购买组合,原则是增加单位货币边际效用较大的商品购买和消费,同减少单位货币边际效用较小的商品购买,例如(MU1/P1)>(MU2/P2),则理性消费者应增加商品1的购买,同时减少商品2的购买量,原因是一方面,增加一元钱商品1的购买使总效用增加量大于减少一元钱商品2的购买使总效用的减少量,保证消费者在总支出不变的条件下总效用是增加的,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增加而递减,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减少而递增,这样MU1/P1和MU2/P2最终会相等,即最后一元货币购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总效用最大,消费者实现均衡。当(MU1/P1)<(MU2/P2)时,则反之。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答: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为MRS12=(P1/P2),即消费者为实现最大的效用,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当MRS12>(P1/P2)时,如MRS12=(1/0.25)>(1/1)=(P1/P2),从不等式右边看,减少一单位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增加一单位商品1的购买,而从不等式左边看,减少一单位商品2,只须增加0.25商1就可以保证消费者满足程度(偏好)不变,这样消费者就会因多得到0.75单位的商品1而使其效用水平增加。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必然持续地减少商品2而同时增加商品1的购买,以便增加其效用,反之,当MRS12<(P1/P2)时,就会减少商品1的购买而同时增加商品2的购买。同时,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以上调整过程中,序数均衡条件就会最终成立。 3.基数效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答:基数效用论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来推导需求曲线。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其边际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为购买一单位该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降低,因此,商品价格和其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需求曲 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分析。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P=λ。它表示消费者最优购买选择应使最后一元货币购买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应和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等式表明,随着同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加,由于其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需求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下降。 4.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答:在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唯一的预算线AB和某一条无差异曲线I2的切点E实现均衡(如图a),在均衡点E,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最优要素组合是(X1*,X2*),实现的最大效用水平由I2所代表。均衡条件为MRSX1X2=P1/P2。序数效用论使用价格—消费曲线(P.C.C.)推导需求曲线,从图b到图c说明了X1商品的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图b里面与X1商品不同价格相应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P.C.C.即是价格—消费曲线。原均衡点为E2,X1价格下降,均衡点变为E3,X1的需求量由X12增加到X13,X1价格上升,均衡点变为E1,X1的需求量减少到X11,把X1商品价格和需求量相应点描绘在C图(纵轴为X1的价格PX1,横轴为X1的数量X1)里就得到X1商品的需求曲线图形。DX1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用图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答:假定消费者收入、X2商品价格不变,X1商品价格下降,则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所示,图中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为X1′-X1″,收入效应为X1″-X1,总效应为X1′-X1″′,由于X1价格下降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都为正值,因此,其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即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6.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答: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即由P=(MU/λ)决定。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极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昂贵. 7. 某消费者原来每月煤气开支为50元,煤气的某些用途如取暖等可用电替代。现在煤气价格上涨100%,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政府给予消费者50元作价格补贴,试问该消费者处境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为什么? 答:该消费者处境改善了,因为该消费者得到50元补贴后,可以多消费电来替代消费煤气,由于电价未变,他完全可以用多消费电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如果煤气价格上涨100%,价也上涨100%,他处境就不会改善,如图所示。 在图中,MN代表原来的预算线,MN′代表煤气涨价100%Q但未给补贴的预算 线,AB代表给了50元补贴后的预算线,由于煤气涨价100%Q,从而该消费 者仍要消费x1的煤气,必须支出100元,而现在给50元补贴,正好是100元,因而仍可以消费x1的煤气。因而AB必和MN相交于E1点,又由于电价未变,因而AB必和MN′平行,在AB预算线上,消费者找到了新的均衡点E2,在E2点上,消费者得到的效用为U2,大于在原来均衡点E1得到的效用U1,从图中可见,该消费者用多消费电来代替煤气的消费. 8.假设某君花费一定收入消费两种商品X与Y,又知当X的价格下跌时,某君对X消费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请指出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和不正确的命题。并说明理由。 (1) X是正常商品 (2) X是劣质商品 (3) X不是吉芬商品 (4) Y是正常商品 (5) Y是劣质商品 答:(1)“X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正常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 (2)“X是劣质商品”,正确,因为非吉芬商品的劣质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3)“X不是吉芬商品”,不正确,因为x 不是吉芬商品,可能是正常商品,也可能是劣质商品。如果是正常商品,其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能会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 (4)“Y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正常商品无关。 (5)“Y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劣质商品无关。 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答: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曲线的斜率为负;(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4)同一坐标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10.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答:从几何意义上讲,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四、计算题: 1.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 解:设肯德基为x,衬衫为y,则,MRSxy=Px/Py=20/80=1/4 2.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所示。其中,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 求消费者的收入; (2) 求商品2的价格P2; (3) 写出预算线方程; (4) 求预算线的斜率;(5) 求E点的MRS12的值。 解:(1)根据I=P1X1+P2X2,令X2=0,则I=P1·X1=2元·30=60元 (2)同理令X1=0,则I=P2·X2,所以P2=I/X2=60元/20=3元 (3)60=2X1+32X (4)kAB=MRS1,2=-P1/P2=-2/3 (5)MRS1,2(E)=P1/P2=2/3 3.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各应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总效用是多少? 解:根据预算方程和均衡方程,得以下联立方程: 540=20X1+30X2 3X22/20=6X1X2/30(其中MU1=dU/dX1=3X22,MU2=dU/dX2=6X1X2) 解之得,X1=9,X2=12 U=3X1X=3888 4.某消费者赵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斜率为dy/dx=-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x、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那么此时赵某将消费多少x和y? 解:根据预算方程和序数论均衡条件得联立方程: 2x+5y=270 MRSxy=dy/dx=-20/y=-Px/Py=-2/5 解之得:x=10 y=50 5.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B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QdA=20-4P和 Q =30-5P。 (1) 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2) 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解:(1)A消费者需求表: P(元) 0 1 2 3 4 5 Q 20 16 12 8 4 0 CD为消费者A的需求曲线P=5-(1/4)Q B消费者需求表: P(元) 0 1 2 3 4 5 6 Q 30 25 20 15 10 5 0 EF为B消费者的需求曲线P=6-(1/5)Q (2) Q=QA+QB=50-9P 市场需求曲线为ABC折线,在B点左,市场需求曲线为B消费者的。 6.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4+Y。原来他消费9单位X、8单位Y,现X减到4单位,问需消费多少单位Y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 解:当X=9,Y=8时,U=4+Y=4+8=20 当U=20,X=4时, 由U=4+Y得,20=4+Y,进而可得,Y=12 可见,当X减到4单位时,需消费12单位Y才能与原来的满足相同。 7.设无差异曲线为U=x0.4y0.6=9,Px=2,Py=3,求:(1)X、Y的均衡消费量;(2)效用等于9时的最小支出。 解:(1)U=x0.4y0.6,那么,MUX=0.4x-0.6y0.6 MUy==0.6x0.4y-0.4 即为: 解: x0.4y0.6=9 (2)最小支出=Px·X+Py·y=2×9+3×9=45(元) 8.已知效用函数为U=㏒aX+㏒aY,预算约束为:PXX+PYY=M。求: ① 消费者均衡条件 ② X与Y的需求函数 ③ X与Y的需求的点价格弹性 解:(1)由U=㏒aX+㏒aY,MUX=(1/X)lna; MUy=(1/y)lna; 均衡条件为MUX/PX= MUy/PY,即,(1/X)lna/PX=(1/y)lna/ PY,X PX=Y PY (2)由PXX+PYY=M;X PX=Y PY,得X与Y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X=M/2PX;Y=M/2PY (3)Edx=dx/dPx·Px/x=-M/2Px2·P/M/2Px=-1 同理,Edy=-1 9.一位大学生即将参加三门功课的期末考试,她能够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只有6小时。又设每门功课占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的成绩如下: 小时数 0 1 2 3 4 5 6 经济学分数 30 44 65 75 83 88 90 数学分述 40 52 62 70 77 83 88 统计学分数 70 80 88 90 91 92 93 现在要问:为使这三门功课的成绩总分最高,他应该怎样分配复习时间?说明你的理由。 解:参见下表: 小时数 0 1 2 3 4 5 6 经济学边际分数 14 21 10 8 5 2 数学边际分数 12 10 8 7 6 5 统计学边际分数 10 8 2 1 1 1 根据边际效用均等原则,经济学用3小时,数学用2小时,统计学用1小时满足复习功课6小时的条件,此时,总成绩为75+62+80可获总分数217分。但上表经济学用4小时,数学用3小时,统计学用2小时,边际效用也相等,但4+3+2=9小时,已超出6小时的条件,超预算不可行。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 2.短期生产函数 3. 长期生产函数 4. 生产要素 5.总产量 6.平均产量 7.边际产量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9.等产量曲线10.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1.等成本线 12.等斜线 13.扩展线14.规模报酬 15.规模经济 16.规模不经济 17.外在经济 18.外在不经济 二、选择题: 1.生产函数表示( )。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以上都对。 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与( )相交。 A.平均产量曲线 B.纵轴 C.横轴 D.总产量曲线 3.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何者首先发生( )。 A.边际产量下降 B.平均产量下降 C.总产量下降 D.B和C。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生产技术不变 C.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A和B 5.当总产量下降时( )。 A.AP为零 B.AP为负 C.MP小于或等于零 D.AP递减 6.等产量线( )。 A.说明了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 B.除非得到了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画出该曲线 C.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表示了无论投入数量怎样变化,产量都是一定的 7.生产的第二阶段( )开始于APL开始下降处。 A.总是 B.决不是 C.经常是 D.有时是 8.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 A.预算线的斜率 B.等成本线的斜率 C.边际技术替代率 D.边际报酬 9.若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劳动,减少两个单位的资本,仍能生产相同产量,则MRTSLk 是( )。 A.1/2 B.2 C.1 D.4 10.在生产有效区域里,等产量线( )。 A.凸向原点 B.不能相交 C.负向倾斜 D.以上都对 11.等成本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 )。 A.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了 D.以上都正确 12.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意味着(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素X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在以横轴表示生产要素X,纵轴表示生产要素Y的坐标系中,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2,这表明( )。 A.Px/Py=2 B.Qx/Qy=2 C.Py/Px=2 D.上述都不正确 14.已知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此时,要达到等产量线所表示的产出水平,应该( )。 A.增加投入 B.保持原投入不变 C.减少投入 D.或A或B 15.若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交,表明要生产等产量线所表示的产量水平( )。 A.还可以减少成本支出 B.不能再减少成本支出 C.应该再增加成本支出 D.上述都不正确 16.规模收益递减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 )。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上述都正确 17.生产理论中的扩张线和消费理论中的( )类似。 A.价格一消费曲线 B.Engel曲线 C.收入一消费曲线 D.预算线 18.当某厂商以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产量时,他( )。 A.一定获得了最大利润 B.一定没有获得最大利润 C.是否获得了最大利润,还无法确定 D.经济利润为零 19.已知在等产量曲线的某一点上,以生产要素X替代Y的边际替代率是2,这意味着( )。 A.MPy/MPx=2 B.MPx/MPy=2 C.APy/APx=2 D.Qy/Qx=2 E.Px/Py=2 20.当生产函数Q=f(L,K)的APL为正且递减时,MPL可以是( )。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以上均正确 21.生产函数为Y=L+2K+5,则有( )。 A.规模报酬递增 B.规模报酬不变 C.规模报酬递减 D.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22.若生产函数为Q=100L0.4K0.6,则L对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 A.2K/3L B.3K/2L C.2L/3K D. 3L/2K 23.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增加20%的劳动量,但保持资本数量不变,则总产量将( ) A.增加20% B.减少20% C.增加大于20% D. 增加小于20% 24.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了最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为0.4,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则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 A.2 B.1 C.3 D.5 三、是非判断: 1.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2.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生产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3.可变要素的报酬总是递减的。 4.边际产量可由总产量线上的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来表示。 5.边际产量总是小于平均产量。 6.边际技术替代率为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其值为负。 7.产出增加时,总成本亦上升,即为规模不经济。 8.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将不断递增,边际产量开始时递增然后递减。 9.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10.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在减少。 11.随着某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同时趋于下降。 12.边际产量线一定在平均产量线的最高点与它相交。 13.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 14.规模收益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造成的。 15.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收益递减造成的。 16.利用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组合都可以生产出同一数量的产品。 17.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旦确定,等成本曲线斜率随之确定。 18.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纵轴表示的生产要素Y的价格与横轴表示的生产要素X的价格之比。 19.假如以生产要素X代替Y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3,这意味着这时增加1个单位X所增加的产量,等于减少3个单位Y所减少的产量。 20.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四、简答题: 1.写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1-α关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的生产函数. 2.如果企业处于MRTSLK> (W/r)或MRTSLK< (W /r) 时,企业应该分别如何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 五、论述题: 1.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3.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4.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Ⅱ阶段生产? 5.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6.用图形解释“脊线”的概念。 7.试述规模经济产生原因。 8.简述等产量线的特征。 六、计算题: 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少成本时的L、K和C的值。 2.已知生产函数Q=-L3+24L2+240L,求: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上,L的投入量分别应为多少? 3.已知生产函数Q=KL- 0.5L2-0.32K2,若K=10,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劳动的投入量。 (3)证明当APL达到极大值时,APL=MPL。 4.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在表中填空。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10 3 24 4 12 5 60 6 6 7 70 8 0 9 63 5.生产函数Q=f(L,K )的要素组合与产量的对应图,如图所示,这张图是以坐标平面的形式编制的。其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虚线交点上的数字表示与该点的要素投入组合对应的产量。 (1)图中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 (2)图中是否存在边际报酬递减? (3)图中那些要素组合处于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 6.已知生产函数Q=f(L,K)=2KL- 0.5L2-0.5K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L、劳动平均产量APL和劳动边际产量MPL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厂商劳动的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L=MPL?它的值又是多少? 7.已知生产函数为:(a)Q=4,(b)Q=min(3K,4L).分别求厂商的扩展线函数。 8.已知生产函数为。判断:(1)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属于哪一种类型?(2)在短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是否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 第四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短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短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 3.长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变化产量,产量是全部要素的函数。长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4.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5.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6.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7.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8.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9.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0.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11.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2.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13.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14.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5.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6.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17.外在不经济:是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会使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 二、选择题: 1.C 2.C 3.A 4.D 5.CD 6.A 7.A 8.C 9.B 10.D 11.B 12.C 13.A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C22.A 23.D 24.A 三、判断是非: 1.T 2.T 3.F 4.T 5.F 6.T 7.F 8.F 9.T 10.F 11.F 12.T 13.T 14.F 15.F 16.T 17.T 18.F 19.T 20.T 四、简答题: 1.写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1-α关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的生产函数。 答:APL=Q/L=ALαK1-α/L=ALα-1K1-αMPL=∂Q/∂L=A·K1-α·α·Lα-1 2.如果企业处于MRTSLK> (W/r)或MRTSLK< (W /r) 时,企业应该分别如何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 答:当MRTSLk>W/r时,意味着MPL/W>MPk/r,企业应该增加对劳动的投入,减少资本投入,当MRTSLk<W/r时,意味着MPL/W<MPk/r,企业应该减少劳动的投入,增加资本的投入。 五、论述题: 1.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1)总产量线TP,边际产量线MP和平均产量线AP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参考第4题图。 (2)平均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曲线。因此,总产量线上的各点与原 点连线的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通过原点所作直线与总产量线的切点(图中C点)就是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见图中C ′点)。 (3)边际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因此,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拐点(图中B点),便是边际产量线的最高点,(图中B ′点)。 (4)总产量线的最高点(图中D点),斜率为零,这时边际产量为零,边际产量线与横轴相交(见图中D ′点)。 (5)平均产量线的最高点,一定是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交点C ′点。 (6)平均产量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曲线一定高于平均产量曲线;平均产量线下降的部分,边际产量线一定低于平均产量线。 2.利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答:在图中,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等成本线AB的位置和斜率决定于既定的成本量C和既定的已知的两要素的价格比例-(ω r)。由图中可见,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 (四.2题图) 入量分别OL1和OK1,这样,厂商就会有2图中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获得最大的产量。 3.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答:图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惟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三条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表示两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但代表三个不同的成本量,其中,等成本线AB代表的成本大于等成本线A ′B ′,等成本线A ′B ′代表的成本大于等成本线A ″B ″。惟一的等产量曲线Q与其中一条等成本线A′B′相切于E点,这就是生产的均衡点或最优要素组合点。它表示:在既定的产量条件下,生产者应该选择E点的要素组合(OK1,OL1),才能实现最小的成本。 4.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Ⅱ阶段生产? 答: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所示。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5. 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答:等产量线是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为保持一定产量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各种可能性组合。与无差异的曲线相比较,相同点:(1)在有效的区域内,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负。(2)等产量线凸向原点。(3)两条等产量线决不相交。不同点:(1)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相同效用,而等产量线则是反映生产者相同产量。(2)等产量线不能像无差异曲线那样,将两端无限延长则与坐标轴无限接近,而是到一定限度则向两坐标轴上方翘起,这表明任何两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完全替代,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互相替代。 6.用图形解释“脊线”的概念。 答: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等产量线斜率可以为负也可以为正。当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值时,表明两种要素可以互相替代,如下图中A与A′之间的线段。当等产量线斜率为正值时,表明两种要素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保持产量不变,如下图中A点和A′点以外的部分。图中经过A点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无穷大,A′的斜率为零。把所有类似A点和A′点的集合,就叫作脊线。如图中A、B、C点的连线,A′、B′、C′点的连线形成了两条脊线。厂商只有在这两条脊线所形成的区域内从事生产,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区域(两条脊线所围成的区域)也称为“生产区域”。 7.试述规模经济产生原因。 答:规模经济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机器设备这类生产要素有其不可分割性。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大型的先进设备才能充分发挥起作用,使产量更大幅的增加。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大规模的生产中,专业可以分的更细,分工也会更细,这样就会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大规模生产所需各种生产要素多,产品也多,这样,企业就会在生产与产品销售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从而可以压低生产要素收购价格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从中获得好处。 8.简述等产量线的特征。 答:等产量线具有以下特征:(1)在有效的区域内,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负。(2)等产量线凸向原点。(3)两条等产量线决不相交。(4).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四.6题图) 六、计算题: 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少成本时的L、K和C的值。 解:(1)MPL=∂Q/∂L=(2/3)L-1/3K1/3 MPk=∂Q/∂K=(1/3)L2/3K-2/3 2L+K=3000 MPL/2=MPk /1 2L+K=3000 (2/3)L-1/3K1/3 /2=(1/3)L2/3K-2/3/1 2L+K=3000 L=K ∴L=1000=K Q=10002/3·10001/3=1000 (2)800=L2/3K1/3 L=K L=800K=800 C=2L+K=3×800=2400 2.已知生产函数Q=-L3+24L2+240L,求: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上,L的投入量分别应为多少? 解:在第Ⅰ阶段,APL应达到极大值,即APL′=0 APL=(Q/L)=-L2+24L+240 APL′=-2L+24=0 ∴L=12检验当L<12时,APL是上升的。 在第Ⅱ阶段,MPL应该等于零 MPL=(dQ/dL)=-3L2+48L+240令MPL=0即-3L2+48L+240=0 解得L=20当L>8时,(dMPL/dL)=-6L+48<0 所以,MPL对于所有的L>20均小于零 因此,第Ⅰ阶段0<L<12;第Ⅱ阶段12<L<20;第Ⅲ阶段L>20。 3.已知生产函数Q=KL- 0.5L2-0.32K2,若K=10,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劳动的投入量。 (3)证明当APL达到极大值时,APL=MPL。 解:根据已知条件Q=10L-0.5L2-32 (1)APL=(Q/L)=-0.5L+10-(32/L); MPL=(dQ/dL)=10-L (2)当MPL=0时,即10-L=0时,TP有极大值解得L=10 令APL′=0时,即-0.5+32/L2=0解得L=8,AP达到极大 MPL′=-1,说明MPL 处于递减阶段 (3)当APL达到极大值时,L=8 APL=-0.5+8+10-32/8=2 此时的 MPL=10-L=10-8=2 所以,当MPL=APL时,APL达到极大值 4.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在表中填空。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10 3 24 4 12 5 60 6 6 7 70 8 0 9 63 解:(1)填表如下: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0 2 12 6 10 3 24 8 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35/4 0 9 63 7 -7 (2)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第5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此时,平均产量开始大于边际产量。 5.生产函数Q=f(L,K )的要素组合与产量的对应图,如图所示,这张图是以坐标平面的形式编制的。其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虚线交点上的数字表示与该点的要素投入组合对应的产量。 (1)图中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 (2)图中是否存在边际报酬递减? (3)图中那些要素组合处于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 解:(1)图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与不变。 如70=f(1,2)与130=f(2,4),此时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为2,而产量增加比例为130/70,小于2,因此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又如,50=f(1,1) 与 100=f(2,2) 此时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为2,而产量增加比例为 100/50,等于2,因此存在规模报酬不变。 (2)图中存在边际报酬递减。如k=1保持不变,当L发生改变时,在0→1、1→2、2→3、3→4四段中,边际产量分别为50、20、10、5,可以看出边际报酬递减。 (3)f(2,1)与f(1,2)、f(3,1) 与f(1,3)、f(4,1) 与f(1,4)、f(3,2) 与f(2,3)、f(4,2) 与f(2,4)、f(4,3) 与f(3,4)分别处于Q=70、Q=80、Q=85、Q=120、Q=130、Q=165等产量曲线上。 6.已知生产函数Q=f(L,K)=2KL- 0.5L2-0.5K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L、劳动平均产量APL和劳动边际产量MPL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厂商劳动的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L=MPL?它的值又是多少? 解:(1)短期生产中K是不变的,短期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2)当时,即时,达到极大值 当时,即,时,达到极大值 ,说明处于递减阶段 (3) 7.已知生产函数为:(a)Q=4,(b)Q=min(3K,4L).分别求厂商的扩展线函数。 解:(a)对于生产函数(a)Q=4, MPK=2L1/2K-1/2 MPL=2K1/2L-1/2 ∵MPK/ MPL=PK/PL ∴2L1/2K-1/2/2K1/2L-1/2= PK/PL 即 L/K= PK/PL 则 K= L为厂商的扩展线函数。 (b)生产函数Q=min(3K,4L)是定比生产函数,厂商按照K/L=4/3固定投入比例进行生产,且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直线K=L上,即厂商的扩展线函数为K=L。 8.已知生产函数为。判断:(1)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属于哪一种类型?(2)在短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是否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 解:(1) 所以,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 (2)假定资本的投入量不变,用表示,投入量可变, 所以,生产函数,这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说明:当资本使用量即定时,随着使用的劳动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同理,,,说明:当劳动使用量即定时,随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 综上,该生产函数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9.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f(K,L)=15KL/(2K+L) 求解 ①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及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 ②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减性。 解:(1)MPL=dQ/dL=[15K(2K+L)-15KL·1]/(2K+L)2=30K2/(2K+L)2 APL=Q/L=15K/(2K+L) (2)令K不变,由MPL=30K2/(2K+L)2,得, MPL′=[-30K2×2(2K+L)]/(2K+L)4<0,即MPL函数为减函数。 10.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L3/7K4/7 又设PL=3元,PK=4元。求如果该厂商要生产150单位产品,那么他应该使用多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才能使其降到最低? 解:根据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原理,即MPL/=MPK=PL/PK,则, (3/7)K4/7L-4/7/(4/7)L3/7K-3/7=3/4,得,K=L 代入Q=150=L3/7K4/7,得,K=L=150 最小支出为M=L·PL+K·PK=3×150+4×150=1050 11.已知生产函数Q=L0.5K0.5,试证明:该生产过程规模报酬不变。 证明:(λL)0.5(λK)0.5=λQ 故,生产过程规模报酬不变。 第五章 成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2.显性成本 3.隐性成本 4.经济利润5.正常利润 6.不变成本 7.可变成本 8. 总成本 9.平均成本 10 .边际成本 二、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 1.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 A.1年之内 B.2年之内 C.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D.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成本的时期 E.以上均不正确 2.固定成本是指( )。 A.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B.厂商要增加产量所要增加的费用 C.厂商购进生产要素时所要支付的费用 D.厂商支付的工资 3.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 A.高层管理者的薪金 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D.库存费用 E.原料、燃料方面的支出 4.已知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 A.5元 B.10元 C.15元 D.20元 E.以上均不正确 5.如果生产10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100美元,第11单位的边际成本是21美元,那么:( ) A.第11单位产品的TVC是21 B.第10个单位的边际成本是21 C.第11单位的平均成本是11 D.第12单位的平均成本是12 6.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 A.土地的租金 B.折旧 C.财产税 D.营业税 7.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有可能增加,有可能减少 E.以上均不正确 8.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平均固定成本( )。 A.在开始时减少,然后趋于增加 B.一直趋于减少 C.一直趋于增加 D.不变 E.在开始时增加,然后趋于减少 9.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按一定的固定比率在增加D.保持不变 E.不按一定的固定比率在增加 10.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后( )。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C.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D.MC′>MP′ E.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 11.假如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一定(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处于最低点 E.以上都不正确 12.当AC达到最低点时,下列哪一条是正确的( )。 A.AVC=FC B.MC=AC C.P=AVC D.P=MC E.MR=MC 13.假定两个人一天可以生产60单位产品,4个人一天可以生产100单位产品,那么( ) A.AVC是下降的 B.AVC是上升的 C.MPL<APLD.MPL=40 E.APL是下降的 14.已知产量为10单位时,总成本为500;产量为11单位时,平均成本为51,那么边际成本为( )。 A.51 B.50 C.52 D.61 E.1 15.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时,总成本曲线开始( )。 A.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B.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C.以递减的速率下降D.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E.先递减后上升 ) 16.一个企业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应该停止营业( )。 A.AVC的最低点大于价格 B.AC的最低点大于价格 C.发生亏损 D.MC>MR E.MC>AVC且MR=P=AVC 17.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是( )。 A.AC的最低点 B.等于MC C.是AVC与AFC之和 D.以上都成立 18.企业使其利润最大化意味着:( )。 A.使其亏损最小化 B.使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C.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来决定产出水平 D.以上都是 19.经济成本与经济利润具有以下特征:( )。 A.前者比会计成本大,后者比会计利润小 B.前者比会计成本小,后者比会计利润大 C.两者都比相应的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小 D.两者都比相应的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大 20.某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利润收入为200元,现在改为生产产品B,所花的人工、材料费为1000元,则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是( ) A. 200元 B.1200元 C.1000元 D.800元 三、是非判断 1.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1年以内。 2.在短期内,所有生产要素均不能调整。 3.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4.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 5.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都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6.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7.停止营业点就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 8.长期平均成本实际上就是平均可变成本。 9.平均收益就是单位商品的价格。 10.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利润为零。 11.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12.MC一开始递减是因为生产中的边际收益递增引起的。 13.LAC曲线的上升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引起的。 14.固定成本与产量的变动无关。 15.在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厂商的正常利润为零。 16.只要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17.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AFC也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 18.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可以表达为P=MC。 19.可变要素的边际成本总是递增的。 20.LAC曲线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 21.短期总成本总是大于长期总成本。 22.如果产量减少到零,短期内总成本也将为零。 23.企业运用生产要素A和B生产商品X,如果:MPa=10,MPb=7,Pa=4,Pb=3, 企业就应该增加B的使用量。 24.如果生产要素A的边际实物产量MPa与A的使用量之积总是等于要素B的边际实物产量MPb与B的使用之积,那么,如果A的价格是B的两倍,则一个追求成本最小化企业,应该使用两倍于A的B要素量。 四、简答题: 1.某人决定暑假去参加一个计算机培训班,这样,他就不能去打工赚20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学费2000元,书本费200元,生活费14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2.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请解释它们成u形的原因有何不同? 3.分析为何SAC的最低点一定在AVC的最低点的右侧? 4.述利润最大化原则。 5.说明AVC和APL,MC和MPL之间的关系? 6.说明AC、AVC和MC关系 。 7.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状,请解释它们形成U形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五、计算题: 1.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3-10Q2+17Q+66,求: (1)指出该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固定成本部分; (2)写出下列函数:TVC、AC、AVC、AFC、MC。 2.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 3.一个企业每周生产100单位产品,成本状况如下:机器200元,原料500元,抵押租金400元,保险费50元,工资750元,废料处理费100元,求企业总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4.假设某厂商的边际成本函数MC=3Q2-30Q+100,且生产10单位产量时的总成本为1000。 (1)固定成本的值。 (2)总成本函数、总可变成本函数,以及平均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5.假定一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AC=(160/Q)+5-3Q+2Q2,求边际成本函数。 6.如果某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并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函数为Q=-0.1L3+3L2+8L,其中,Q 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问: ①要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 ②要使劳动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其应该雇佣多少工人? ③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生产多少产量? 7.若某企业短期总成本函数为STC=1200+240q-4q2+(1/3)q3. 问: ①当SMC达到最小值时,它的产量为多少? ②当AVC 达到最小值时,它的产量是多少? 第五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自然人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利润。这里总成本是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5.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6.不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叫不变成本 7.可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可变成本 8.总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短期总成本能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 STC=FC+VC=C0+F(Q)。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厂商生产每一产量,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支付的最低成本总额。 9.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或均摊的成本。其公式可写为: 10.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短期总成本的增量,等于总成本增量 (ΔTC)与产量增量(ΔQ)之比,公式为: 二、选择题: 1.D 2.A 3.BDE 4.A 5.C 6.D 7.B 8.B 9.A 10.BD 11.B 12.B 13.BCE 14.D 15.B 16.AE 17.D 18.D 19.A 20.A 三、判断题: 1.F 2.F 3.T 4.T 5.F 6.T 7.T 8.T 9.F 10.F 11.F 12.T 13.F 14.T 15.F 16.F 17.F 18.T 19.F 20.F 21.F 22.F 23.F 24.T 四、简答题: 1.某人决定暑假去参加一个计算机培训班,这样,他就不能去打工赚20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学费2000元,书本费200元,生活费1400元。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该人参加计算机学习班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他为了参加学习所放弃的打工收入和学习所需的费用。但应该注意生活费不应包括在学习费用中,因为他不参加学习班也需要这笔生活费用(假定他无论是学习还是打工,生活费用都一样)。因此,机会成本就是2000元+2000元+200元=4200元。 2.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请解释它们成u形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虽然SAC和LAC都呈u形,但形成原因是不同的。SAC先下降后上升的原因是: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的增加,固定要素的效能得到提高,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SAC必将上升,而LAC呈u形,是由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决定。产出水平位于LAC递减阶段,意味着企业在长期内资源利用不足,此时若扩大规模,LAC就会递减,但若产出水平超过了LAC最低点,意味着企业被过度利用,规模报酬递减,LAC必然上升。 3.分析为何SAC的最低点一定在AVC的最低点的右侧? 答:因为平均成本AC是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之和。当AVC达到最低后开始上升时,AFC仍在下降。只要AFC下降的幅度大于AVC上升的幅度,AC就会继续下降;只有当AVC上升的幅度和AFC下降的幅度相等时,AC才达到最低点。故AVC总是比AC先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AC的最低点总是在AVC的最低点的右边。 4.述利润最大化原则。 答:利润π=TR-TC,利润取极大值的条件是: (dπ/dQ)=0及(d2π/dQ2)<0,而(dπ/dQ)=[dTR/dQ]-[dTC/dQ]=MR-MC 令[dπ/dQ]=0得MR=MC 由此,可得出结论:厂商要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必须满足MR=MC这个条件,且当MR=MC时,利润的二阶导数小于零。这是因为当MR>MC时,扩大产量可以增加利润,随着产出的增加,MR下降,MC上升,当两者相等时,利润达到最大;当MR<MC时,表明增加产量只会使亏损增加,而如果减产,就可以使MR上升,MC下降,从而使利润增加,同样在MR和MC相等之处使利润达到最大。 5.说明AVC和APL,MC和MPL之间的关系? 答:AVC=(TVC/Q)=(PL·L/Q)= PL/(Q/L)=(PL/APL) 可见,AVC是APL货币化后的倒数,APL曲线先上升达到最大后下降,必然伴随着AVC先下降达到最少后上升的过程。 MC=(ΔTVC/ΔQ)=(PL·ΔL/ΔQ)=PL·(1/MPL) MC是MPL货币化后的倒数,MPL先上升达到最大后下降的过程,必然是MC先下降达到最小后上升的过程。 6.说明AC、AVC和MC关系 。 答: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随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映,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敏感的多。即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和AVC曲线。 7.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状,请解释它们形成U形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虽然SAC和LAC都是呈U状,但两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SAC先下降后上升,是因为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率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SAC曲线必将上升;而LAC呈U形则是由规模的经济和不经济决定。产出水平位于LAC递减的阶段,意味着在长期内企业资源利用不足,此时若扩大生产规模,其长期平均成本就会递减。但若产出水平超过了LAC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过度利用,LAC上升必对应着规模报酬的递减。 五、计算题: 1.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3-10Q2+17Q+66,求: (1)指出该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固定成本部分; (2)写出下列函数:TVC、AC、AVC、AFC、MC。 解:(1)已知TC=Q3-10Q2+17Q+66 TVC=Q3-10Q2+17QTFC=66 (2)AC=TC/Q=Q2-10Q +17+(66/Q)AVC=(TVC/Q)=Q2-10Q+17AFC=(TFC/Q)=(66/Q) MC=TC′=TVC′=3Q2-20Q+17 2.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 解:因为STC=0.04Q3-0.8Q2+10Q+5所以TVC=0.04Q3-0.8Q2+10Q AVC=(TVC/Q)=0.04Q2-0.8Q+10 AVC有最小值时,AVC′=0 即0.08Q-0.8=0Q=10 把Q=10代入AVC=0.04Q2-0.8Q+10Q=0.04×100-0.8×10+10=6 3.一个企业每周生产100单位产品,成本状况如下:机器200元,原料500元,抵押租金400元,保险费50元,工资750元,废料处理费100元,求企业总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解:TFC=200+400+50=650元 AVC=(500+750+100)/100=13.5 4.假设某厂商的边际成本函数MC=3Q2-30Q+100,且生产10单位产量时的总成本为1000。 (1)固定成本的值。 (2)总成本函数、总可变成本函数,以及平均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解:(1)根据边际成本函数,对其进行积分,可得总成本函数为 TC=Q3-15Q2+100Q+C(常数) 又知道 当Q=10时,TC=1000,代入上式可求得 C=500 即 总成本函数为 TC= Q3-15Q2+100Q+500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而变化的部分,因此 固定成本为500。 (2)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化的部分,因此,总可变成本函数 TVC=Q3-15Q2+100Q 平均成本函数 AC=TC/Q= Q2-15Q+100+500/Q 平均可变成本函数AVC=TVC/Q= Q2-15Q+100 5.假定一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AC=(160/Q)+5-3Q+2Q2,求边际成本函数。 解:∵AC=(160/Q)+5-3Q+2Q2 ∴STC=AC·Q=160+5Q-3Q2+2Q3 MC=STC′=5-6Q+6Q2 6.如果某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并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函数为Q=-0.1L3+3L2+8L,其中,Q 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问: ①要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 ②要使劳动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其应该雇佣多少工人? ③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生产多少产量? 解:(1)APL=O/L=-0.1L2+3L+8, MPL=-0.3L2+6L+8, 当APL= MPL时,APL最大。 则,由-0.1L2+3L+8=-0.3L2+6L+8,得L=15 (2)当MPL′=0时,且MPL〞=-0.6<0,MPL最大。 则,由-0.6L+6=0,得L=10 (3)当APL最大时,AVC最小。 将L=15代入Q,得-0.1×153+3×152+8×15=457.5 7.若某企业短期总成本函数为STC=1200+240q-4q2+(1/3)q3. 问: ①当SMC达到最小值时,它的产量为多少? ②当AVC 达到最小值时,它的产量是多少? 解:(1)当MC′=0,且MC〞>0时,NC有最小值。 MC=240-8q+q2, MC′=-8+2q=0,得q=4 (2)当MC=AVC时,AVC最小。即240-8q+q2=240-4q+(1/3)q2 得q=6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与厂商均衡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厂商与行业 2.完全竞争市场 3.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4.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5.总收益 6.平均收益 7.边际收益 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9.收支相抵点 10停止营业点 11.成本不变行业 12成本递增行业 13.成本递减行业 14.生产者剩余。 二、选择题: 1.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列哪个行业是接近完全竞争行业( ) A.自行车行业 B.玉米行业 C.糖果行业 D.服装行业 2.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 ) A.完全竞争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影响商品价格 B.完全竞争厂商只能接受市场价格 3.在MR=MC的均衡产量上,企业( ) A.必然得到最大的利润 B.不可能亏损 C.必然得到最小的亏损 D.若获利润,则利润最大;若亏损,则亏损最小 4.如果在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上,AR小于SAC,但大于AVC,则厂商( ) A.亏损,立即停产 B.亏损,但继续生产 C.亏损、生产或不生产都可以 D.获得正常利润,继续生产 5.在厂商的停止营业点上,应该有( ) A AR=AVC B,总亏损等于TFC C.P=AVC D.以上说法都对 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是( ) A.SMC曲线上超过停止营业点的部分 B.SMC曲线上超过收支相抵点的部分 C.SMC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和超过停止营业点以上的部分 D.SMC曲线上的收点相抵点和超过收支相抵点以上的部分 E.SMC曲线的上升部分 7.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必然有( ) A.MR=LMC≠SMC,其中MR=AR=P B.MR=LMC=SMC≠LAC,其中MR=AR=P C.MR=LMC=SMC=LAC≠SAC,其中MR=AR=P D.MR=LMC=SMC=LAC=SAC,其中MR=AR=P 8.当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实现长期均衡时,每个企业( ) A.都实现了正常利润 B.利润都为零 C.行业中没有任何厂商再进出 D.以上说法都对 9.某完全竞争行业的价格和供给量在长期内成同方向变动,则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呈( ) A.水平的 B.向右下方倾斜的 C.向右上方倾斜的 10.假如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 A.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B.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 C.新的厂商进入了该行业; D.原有厂商退出了该行业。 1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 A.p=AVC B.p=TC C.p=MC D.p=AC 12.假定完全竞争行业内某厂商在目前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平均收益=1美元,则这家厂商( )。 A.肯定只得到正常利润; B.肯定没得到最大利润; C.他是否得到最大利润无法确定; D.一定亏损。 1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 )。 A.固定不变; B.经常变动; C.1; D.0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取决于( )。 A.S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B.S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C.L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D.L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15.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成本不变的行业中,产量的增加量( )。 A.完全来自新企业; B.完全来自原有企业; C.要么来自原有企业,要么来自新企业 ;D.部分来自新企业,部分来自原企业。 16.若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变化方向相同,则该行业是( )。 A.成本不变行业; B.成本递增行业; C.成本递减行业; D.以上任何一个。 17.对一个完全竞争企业来说,平均收益曲线( )。 A.和企业的需求曲线一样,边际收益曲线在企业的需求曲线之下; B.在企业的需求曲线之上,边际收益曲线在企业的需求曲线之下; C.在企业的需求曲线之上,边际收益曲线与企业的需求曲线相同; D.和边际收益曲线都与企业的需求曲线相同。 18.如果一个竞争企业生产的产量使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那么( )。 A.将停止营业; B.收支相抵; C.仍然会获得经济利润; D.处于有经济亏损状态。 19.在短期中,企业所能出现的最大经济亏损是( )。 A.零; B.其总成本; C.其可变总成本; D.其固定总成本。 20.如果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一个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就是( )。 A.在市场价格时的水平线; B.在零产量时的垂线; C.和边际成本曲线一样; D.和平均成本曲线一样。 21.长期中,企业会发生的最大亏损是( )。 A.零; B.其总成本; C.其可变成本; D.其平均可变成本。 22.在新技术进步引起完全竞争行业新的长期均衡时,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价格将降低; B.行业产量将增加; C.企业利润将增加; D.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了新技术。 23.总利润达到最大是在( )。 A.TR=TC处; B.TR曲线和TC曲线斜率平行且TC超过TR处; C.TR曲线和TC曲线斜率平行; D.TR曲线和TC曲线斜率平行,且TR超过TC处 24.在任何市场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可以由( )。 A.他的产品的供给曲线表示; B.他的产品需求曲线表示; C.行业的产品供给曲线表示; D.行业产品需求曲线表示 25.当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都处于长期均衡时( )。 A.P=MR=SMC=LMC; B.P=MR=SAC=LAC; C.P=MR=LAC的最低点; D.以上都对。 26.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均衡时可能是( )。 A.AVC下降; B.AC下降; C.MC下降; D.一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上升。 27.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取决于( )。 A.S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B.S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C.MC≥AVC中的那部分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28.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 )。 A.水平直线; B.自左向右上倾斜; C.垂直于横轴; D.自左向右下倾斜。 三、分析讨论题: 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叠的? 2.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3.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4.说明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计算题: 1. 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成本函数如下表所示,当价格分别为13、14、15、16、17美元时.厂商的产量将各是多少? 总产量 0 1 2 3 4 5 6 7 总成本 20 30 42 55 69 84 100 117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O.1q3-2q2+15q+lO,试求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3.某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的代表性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Q3-60Q2+1500Q,产品价格P=975美元,市场需求函数为P=9600-2Q,试求: (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厂商的产量。 (3)用图形表示上述(1)和(2)。 (4)若市场需求曲线是P=9600-2Q,试问长期均衡中留存于该行业的厂商人数是多少? 4.假设在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为6美元,产量为500单位;当工厂产量为550单位的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7美元;还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是:QD=80000-5000P、QS=35000+2500P (1)求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长期还是在短期处于均衡?为什么? (2)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家厂商? (3)如果市场需求函数发生变动,变为Q′d=95000-5000P,试求行业和厂商的新的短期的均衡价格及产量,厂商在新的均衡点上,盈亏状况如何? 5.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6.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12Q2+40Q。 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是P=100,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量。 7.已知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Q3-20Q2+200Q,市场的产品价格为P=600。 求:(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2)该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为什么? (3)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4)判断(1)中的厂商是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还是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第六章 参考答案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厂商与行业:厂商是指根据一定目标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行业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厂商与行业是成员与集体的关系。 2.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厂商价格既定;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 3.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为该行业所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之和。 4.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价格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这条线既是需求曲线,又是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三线重合。 5.总收益: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乘以销售数量。 6.平均收益: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7.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 9.收支相抵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10.停止营业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11.成本不变行业:指行业产量扩大时,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未引起要素价格上涨,或要素需求增加引起了要素价格上涨,但正好被产量扩大时取得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影响所抵消,则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产品价格不会随产量扩大而上升,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不变行业。 12.成本递增行业:指行业产量扩大时,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引起了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提高,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增行业。 13.成本递减行业:指行业产量扩大时,由于存在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以及技术进步等,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不但未引起要素价格上涨,反而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增行业。 14.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二、选择题: 1.B 2.B .3.D 4.B 5.D 6.C 7.D 8.D 9.C 10.B 11.C 12.A 13.A 14.C 15.A 16.B 17.D 18.B 19.D 20.C 21.A 22.C 23.D 14.B 25.D 26.B 27.A 28.D 三、分析讨论题: 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叠的? 答: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价格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价格在任何市场条件下均相等,即AR=TR/Q=P·Q/Q=P。边际收益MR=P=AR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才能成立,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产品价格是常数,MR=dTR/dQ=dP·Q/dQ= P·dQ/dQ=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叠。 2.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均衡条件:MR=MC 均衡状态:取决于P与AC的比较。当P>AC时,有超额利润存在,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当P=AC时,厂商收支相抵,只得正常利润;当AC>P>AVC时,有亏损存在,厂商追求亏损最小。如图所示: 3.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答:厂商的供给曲线是指在不同的销售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生产和销售的产量变动曲线。它表示的是短期内厂商最有利润可图(或亏损最小)的产量水平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厂商为使利润最大,必将遵循MR=MC定理,使自己产品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即均衡的产量点总在边际成本曲线上变动。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为该厂商边际成本曲线停止营业点以上(P>AVC)的那部分线段。参见教材133页图6-6。 4.说明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为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之叠加,即由所有厂商的停止营业点以上部分的MC线段在水平方向相加而成。它表示相对于各种价格水平来说,行业内所有厂商将提供的产量之总和。为简化起见,假设市场由两个厂商组成,则行业的供给曲线S=∑MCn=MC1+MC2。参见教材133页图6-6。 四、计算题: 1.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成本函数如下表所示,当价格分别为13、14、15、16、17美元时.厂商的产量将各是多少? 总产量 0 1 2 3 4 5 6 7 总成本 20 30 42 55 69 84 100 117 解:设总成本函数TC=aQ3+bQ2+cQ+d,根据上表数据,得: a+b+c+d=30(当Q=1时) 8a+4b+2c+d=42(当Q=2时) 27a+9b+3c+d=55(当Q=3时) 256a+16b+4c+d=69(当Q=4时) 解上述四元一次方程组,得:a=0;b=0.5;c=10.5;d=19 故,TC=0.5Q2+10.5Q+19 MC=Q+10.5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即,MR= Q+10.5,则TR=0.5Q2+10.5Q,由于TR= P·Q, 所以,P·Q=0.5Q2+10.5Q,即P=0.5Q+10.5 当P=13时,Q=5 当P=14时,Q=7 当P=15时,Q=9 当P=16时,Q=11 当P=17时,Q=13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O.1q3-2q2+15q+lO,试求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由STC=O.1q3-2q2+15q+lO,得:MC=dSTC/dq=0.3q2-4q+15; AVC=VC/q=0.1q2-2q+15 当MC=AVC时,厂商开始提供产品,即:0.3q2-4q+15=0.1q2-2q+15,得:q=10,即产量在10以上时,MC曲线为短期供给曲线。故,P=0.3q2-4q+15(q≥10)为厂商短期供给函数。 3.某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的代表性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Q3-60Q2+1500Q,产品价格P=975美元,市场需求函数为P=9600-2Q,试求: (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厂商的产量。 (3)用图形表示上述(1)和(2)。 (4)若市场需求曲线是P=9600-2Q,试问长期均衡中留存于该行业的厂商人数是多少? 解:(1)LMC=dLTC/dQ=3Q2-120Q+1500 当LMC=P=MR时,利润极大。 故,3Q2-120Q+1500=975,得Q1=5(舍);Q2=35 LAC=LTC/Q=Q2-60Q+1500=352+60×35+1500=625 π=TR-TC=P·Q-AC·Q=975×35-625×35=12250 (2)行业长期均衡时,LAC最小,当LAC′=0,且LAC〞>0时,有最小值。 即,(Q2-60Q+1500)′=2Q-60=0,得,Q=30,LAC〞=2>0 当Q=30时,P=LACmin=302-60×30+1500=600 (3)如图所示: (4)若市场需求曲线是P=9600-2Q,又知长期均衡价格P=600,则, 行业产量Q=(9600-P)/2=(9600-600)/2=4500 厂商人数N=行业产量/厂商产量=4500/30=150家 4.假设在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为6美元,产量为500单位;当工厂产量为550单位的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7美元;还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是:QD=80000-5000P、QS=35000+2500P (1)求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长期还是在短期处于均衡?为什么? (2)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家厂商? (3)如果市场需求函数发生变动,变为Q′d=95000-5000P,试求行业和厂商的新的短期的均衡价格及产量,厂商在新的均衡点上,盈亏状况如何? 解:(1)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为:QD=80000-5000P和QS=35000-2500P,市场均衡时QD=QS即80000-5000P=35000-2500P,所以市场均衡价格P=6(美元),这与代表性厂商LAC曲线最低点的值(6美元)相等。故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2)长期均衡价格P=6美元时,则长期均衡产量QS=QD=80000-5000×6=50000(单位)而长期均衡时每家厂商的产量为500单位,故该行业厂商人数为n=50000/500=100,即该行业有100有厂商。 (3)新的需求函数为Q′d=95000-5000P,但供给函数仍为QS=35000+2500P。新的市场均衡时Q ′D=QS,即95000-5000P=35000+2500P,因而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8美元(也即行业短期均衡价格),行业短期均衡产量为:Q′d=QS=35000+2500×8=55000。在短期,厂商数不会变动,故仍是100家,因此,在新的均衡中,厂商产量Q/N= 55000 /100=550。从题中假设知道,当产量为550单位时,厂商的SAC为7美元。可见,在短期均衡中价格大于平均成本,厂商有盈利,利润为 π=(P-SAC)Q=(8-7)×550=550(美元) 5.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1)P=MR=55 短期均衡时SMC=0.3Q2-4Q+15=MR=55 0.3Q2-4Q-40=0 ∴Q=20 或 Q=-20/3 (舍去) 利润=PQ-STC=55×20-(0.1×8000-2×400+15×20+10)=790 (2)厂商停产时,P=AVC最低点。 AVC=SVC/Q=(0.1Q3—2Q2+15Q)/Q= 0.1 Q2-2Q+15 AVC最低点时,AVC′=0.2Q-2=0 ∴Q=10 此时AVC=P=0.1×100-2×10+15=5 (3)短期供给函数为P=MC=0.3Q2-4Q+15(取P>5一段) 6.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12Q2+40Q。 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是P=100,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量。 解:(1)LTC′=LMC= 3 Q2-24Q+40=MR=P=100 此时,3 Q2-24Q+60=0,∴Q=10或Q=-2(舍去);LAC= Q2-12Q+40=20;利润=(P-LAC)Q=800 (2)LAC最低点=P LAC′=2Q-12=0,∴Q=6 LAC最低点=4 即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为4,单个厂商的产量为6 (3)成本不变行业长期均衡时价格是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市场需求为Q=660-15×4=600,则厂商数量为600/6=100 7.已知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Q3-20Q2+200Q,市场的产品价格为P=600。 求:(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2)该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为什么? (3)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4)判断(1)中的厂商是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还是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解:(1)单个厂商总收益TR=PQ=600Q, 边际收益MR=TR’(Q)=600 单个厂商边际成本MC=3Q2-40Q+200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MC,即 600=3Q2-40Q+200,解得Q=20或Q=-20/3(舍去) 此时对应的平均成本LAC=LTC/Q=Q2-20Q+200=20×20-20×20+200=200 利润=TR-TC=600×20-(203-20×202+200×20)=8000 (2)完全竞争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利润为0,现在还有利润存在,因此没有实现长期均衡。 (3)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价格为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 LAC=LTC/Q=Q2-20Q+200, LAC 对Q 求导为0时,LAC出现极值, 即 LAC’(Q)=2Q-20=0,Q=10时候实现长期均衡,此时每个厂商的产量为10 平均成本LAC=102-20×10+200=100 利润=(P-LAC)*Q=(100-100)*10=0 (4)(1)中厂商的产量为20,高于长期均衡时的产量,因此,厂商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与厂商均衡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垄断 2.自然垄断 3.垄断势力 4.差别价格 5.价格歧视 二、分析讨论题: 1.解释为什么垄断企业总在需求曲线上弹性充足的地方进行生产。 2.试说明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差距会随着产量增大而增大。 3.为什么垄断势力会随着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少?请用数学式子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4.与产品销售相比,劳务的销售中价格歧视或称差别价格的现象更普通,如医疗服务可按人们收入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交通运输服务可按年龄不同定价。请解释这种现象。 三、计算题: 1.假定一个垄断者的产品需求曲线为P=10-3Q,成本函数为TC=Q2+2Q,求垄断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某垄断者的需求与成本函数分别为:P=100-3Q+4,C=4Q2+lOQ+A,这里A为垄断者的广告费用支出。求解利润最大时的产量Q,价格P和广告费用A值。(提示:π为利润,利润最大时满足等π/A=0)。 3.已知垄断者成本函数为TC=6Q+0.05Q2,产品需求函数为Q=360-20P,求: (1)利润最大的销售价格、产量和利润。 (2)如果政府试图对该垄断企业采取规定产量措施使其达到完全竞争行业所能达到的产量水平。求解这个产量水平和此时的价格,以及垄断者的利润。 (3)如果政府试图对垄断企业采取限价措施使其只能获得生产经营的正常利润。求解这个限价水平以及垄断企业的产量。 4.假设某垄断者的一家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分割的市场出售.产品的成本函数和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TC=Q2+10Q,Q1=32-0.4Pl,Q2=18-0.1P2 试问: (1)若两个市场能实行差别价格,求解利润极大时两个市场的售价、销售量和利润;并比较两个市场的价格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 (2)计算没有市场分割时垄断者的最大利润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并与(1)比较。 5.一垄断企业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TC=1/3Q3-30Q2+1000Q,产品在实行差别价格的两个市场上出售。第一个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1=1100-13Q1,在利润极大时产量为48;第二个市场需求曲线上,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的弹性为-3。试问该企业的纯利润为多少? 第七章 参考答案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垄断:即卖方垄断,与竞争相对立,是指市场上指存在一个厂商的一种市场结构 2.自然垄断:由规模经济所引起的垄断,一般称为自然垄断,如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其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3.垄断势力:指市场中厂商能够定价高于竞争价格的能力。垄断势力越大,说明厂商越有可能对市场形成垄断。厂商定价高于竞争性价格时,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并不能弥补厂商利润的增加,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势力越大,社会福利的损失越高。 4.差别价格:指同一种产品由于成本不同而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5.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分析讨论题: 1.解释为什么垄断企业总在需求曲线上弹性充足的地方进行生产。 答:因为垄断厂商的MR=P(1-),当e>1 时,MR>0,TR处于上升阶段,增加产量可以使总收益增加:另外厂商按照MC=MR的原则降低价格,增加产量,当>1 时,MR>0,总收益增加,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厂商总是在其需求曲线上弹性充足的地方进行生产。如图所示。 2.试说明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差距会随着产量增大而增大。 答:如图所示: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为直线D,则边际收益曲线也是一直线MR,当产量为Q1时,P=P1,MR=MR1;当产量为Q2时,P=P2,MR=MR2;P1-MR1=A1A′1,P2-MR2=B1B′1,从图中可直观可见,A1A′<B1B′1。 还可证明如下:设需求函数为P=a-bQ,则MR=a-2bQ,因此P-MR=a- bQ-a+2bQ= bQ,b为常数,故bQ随产量Q增大而增大,即边际收益与价格的差距随着产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3.为什么垄断势力会随着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少?请用数学式子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答:西方经济学理论衡量某个企业是否有垄断势力,主要看该企业所定价格是否大于边际成本,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垄断力有多大,也就是计算出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有多大。当价格高出边际成本越多,垄断势力也越大;反之亦然。垄断势力也可以用量化公式来测评。 首先我们从垄断企业定价原则中可以得出边际成本加价原则公式: 公式中P为企业制定价格,MC为边际成本,MR为边际收益,假定MC=MR时,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 Ed为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有了边际成本加价原则公式后,我们可以推出测评垄断企业的垄断势力的公式 : 公式中L即为垄断势力,这种测评垄断势力的方法是由西方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首先使用的,因而称之为勒纳垄断势力度(Lerner’s Degree of Monopoly Power),或者称勒纳指数(L)。 勒纳指数值是在0与1之间。一个完全竞争企业,由于P=MC,所以L=0;而在其它企业里,L数值越大,垄断势力也越大,当价格高出边际成本很多,勒纳指数接近于1时,市场则完全垄断。 勒纳指数作为测评企业垄断程度的量化指标之一,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价格产量曲线图中需求变动等动态效果情况。而且,当企业定价低于最大利润价格时,无法测评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L)也可以用产品需求弹性来表示: 其中,L为垄断势力,P为企业定价,MC为边际成本, Ed为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上述垄断势力公式表明,企业的垄断程度与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呈反向变化,企业的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企业的垄断程度越小;反之,产品需求弹性越小,企业的垄断程度越大。 4.与产品销售相比,劳务的销售中价格歧视或称差别价格的现象更普通,如医疗服务可按人们收入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交通运输服务可按年龄不同定价。请解释这种现象。 答: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的不同价格,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 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如果按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生产者将尽量把商品价格买得高些。但是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了,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如何采取一种两全齐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青壮年是能挣钱的社会群体,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就低得多。以较高的价格赚得了青壮年这个社会群体的钱,再以较低的价格向退休工人提供服务;航空公司以正常票价向公差人士提供服务,同时用低得多的机票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入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伦理。当然,“价格歧视”也有更好听的说法和理由。如在中国,“尊老爱幼”被说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美国,“尊老爱幼”被标榜为体现他们文明社会的温馨。 “价格歧视”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包括边界分割、距离分割和身份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如果生产者能够分割市场,区别顾客,而且要分割得不同市场具有明显不同的支付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商品价格,尽最大的可能实现企业较高的商业利润。 大学生要放假要回家,如果铁道部坚持价格无歧视,取消学生票半价,结果可想而之。 三、计算题: 1.假定一个垄断者的产品需求曲线为P=10-3Q,成本函数为TC=Q2+2Q,求垄断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解:TR=P·Q=10Q-3Q2,则MR=10-6Q,由TC=Q2+2Q,得,MC=2Q+2 当MR=MC时,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即10-6Q=2Q+2,得,Q=1 P=10-3×1=7; π= TR-TC=7×1-12-2×1=4 2.某垄断者的需求与成本函数分别为:P=100-3Q+4,C=4Q2+lOQ+A,这里A为垄断者的广告费用支出。求解利润最大时的产量Q,价格P和广告费用A值。(提示:π为利润,利润最大时满足等π/A=0)。 解:=TR-TC=PQ-TC=100Q-3Q2+4Q-(4Q2+lOQ+A)=90Q-7Q2+4Q-A 最大化需: 得: Q=15, A=900 P=100-3×15+4√900=175 3.已知垄断者成本函数为TC=6Q+0.05Q2,产品需求函数为Q=360-20P,求: (1)利润最大的销售价格、产量和利润。 (2)如果政府试图对该垄断企业采取规定产量措施使其达到完全竞争行业所能达到的产量水平。求解这个产量水平和此时的价格,以及垄断者的利润。 (3)如果政府试图对垄断企业采取限价措施使其只能获得生产经营的正常利润。求解这个限价水平以及垄断企业的产量。 解:(1)利润最大时,MR=MC。 由Q=360-20P,得P=18-0.05Q,则,TR=18Q-0.05Q2,MR=18-0.1Q 由TC=6Q+0.05Q2,得MC=6+0.1Q, 18-0.1Q=6+0.1Q,得Q=60,P=15,π=360 (2)政府对垄断企业限产,使其达到完全竞争行业所能达到的产量,则需MC=P, 即,6+0.1Q=18-0.05Q,得Q=80,P=14,π=320 (3)政府限价,当LAC=P时,垄断企业只能得正常利润。 即,6+0.05Q=18-0.05Q,得Q=120,P=12 4.假设某垄断者的一家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分割的市场出售.产品的成本函数和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TC=Q2+10Q,Q1=32-0.4Pl,Q2=18-0.1P2 试问: (1)若两个市场能实行差别价格,求解利润极大时两个市场的售价、销售量和利润;并比较两个市场的价格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 (2)计算没有市场分割时垄断者的最大利润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并与(1)比较。 解:(1)实行差别价格的两个城市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是MR1=MR2=MR=MC。 由Q1=32-0.4Pl,得Pl=80-2.5Q1,则MR1=80-5Q1;由Q2=18-0.1P2,得P2=180-10Q2,则 MR2=180-20Q2;由TC=Q2+10Q,得MC=2Q+10。 从MR1=MC,得80-5Q1=2Q+10,所以,Q1=14-0.4Q。 从MR2=MC,得180-10Q2=2Q+10,所以,Q2=8.5-0.1Q。 因为Q=Q1+Q2,即Q=14-0.4Q+8.5-0.1Q,所以Q=15 把Q=15代入Q1=14-0.4Q中,得Q1=8,Q2=15-8=7 把Q1=8代入Pl=80-2.5Q1中,得Pl=60,同理,P2=110 π=TR1+TR2-TC=60×8+110×7-152-10×15=875 市场1价格低,需求弹性小,市场2价格高,需求弹性大。 (2)无市场分割时,价格相同,即P1=P2=P,由Q1=32-0.4Pl,Q2=18-0.1P2,得 Q=Q1+Q2=32-0.4Pl+18-0.1P2=50-0.5P,则P=100-2Q,MR=100-4Q。 当MR=MC时,利润极大。则,100-4Q=2Q+10,得Q=15,代入P=100-2Q,得P=70, π=TR-TC=675 与有市场分割相比较,产量相等,价格低,利润少。 5.一垄断企业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TC=1/3Q3-30Q2+1000Q,产品在实行差别价格的两个市场上出售。第一个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1=1100-13Q1,在利润极大时产量为48;第二个市场需求曲线上,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的弹性为-3。试问该企业的纯利润为多少? 解:MC=Q2-60Q+1000,当Q=48时,MC=424,从市场1的需求曲线导出,MR1=1100-26Q1=424, 得Q1=26,P1=762 Q2=Q-Q1=48-26=22,由ED=-3,在实行差别价格时,MR2=MC=424 由MR2=P2(1-1/ED),即424=P2(1-1/3),得P2=636 TR=TR1+TR2=26×762+22×636=33804, TC=483/3-30×482+1000=15744 故,π=TR-TC=33804-15744=18060 第八章 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3.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4.拐折需求曲线 5.卡特尔 6.价格领导 7.成本加成定价 8.先行者利益 9.纳什均衡 10.多余的生产能力 二、选择题: 1.如果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5,商品的价格P=6,则相应的边际收益MR为 ( ) A.7.5 B.4.8 C.1 D.24 2.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时。( ) A.厂商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 B.厂商一定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C.只能得到正常利润 D.取得超额利润.发生亏损及获得正常利润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3.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发生于( ) A.边际成本等于实际需求曲线中产生的边际收益时 B.平均成本下降时 C.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相交,并有边际成本等于主观需求曲线中产生的边际收益时 D.主观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时 4.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点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 ) A.上升阶段 B.下降阶段 C.水平阶段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5.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 ) A.同质的 B.有差异的 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的 D.以上都不对 6.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 ) A.双头垄断者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相互依赖性 B.每个双头垄断厂商都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 c.每个双头垄断者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D.均衡的结果是稳定的 7.在拐折需求曲线模型中,拐点左右两边的需求弹性是( ) A.左边弹性大,右边弹性小 B.左边弹性小,右边弹性大 C.左右两边弹性一样大 D.以上都不对 8.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 ) 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 三、问题讨论: 1.某垄断竞争厂商的DD’需求曲线与dd’需求曲线在价格为lO美元处相交。这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能否在12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均衡,为什么? 2.试述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用图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3.折拐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模型是否意味着没有一个厂商在行业中占支配地位? 4.在一个有支配厂商的价格领导模型中,除支配厂商外,是否其他所有厂商的行为都像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一样? 5.为什么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会要求生产相等的产量?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9400-4Q,成本函数为TC=4000+3000Q,求该厂商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的长期(集团)均衡价格P1,是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相切之点。已知代表性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和需求曲线分别为: LTC=O.0025Q3-O.5Q2+384Q P=A-O.1Q 上式中,A是集团内厂商人数的函数,求解长期均衡条件下代表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A的数值。 3.假设有两个寡头厂商行为遵循古诺模型,其成本函数分别为: TCl=O.1Q21+20Q1+10000 TC2=O.4Q22十32Q2+20000 这两个厂商生产同一质量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 Q=4000-10P 根据古诺模型,试求:(1)厂商l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厂商1和厂商2的均衡产量;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4.某公司面对以下两段需求曲线: P=25-O.25Q(当产量为O~20时) P=35-O.75Q(当产量超过20时) 公司成本函数为: TCl=200+5Q+0.25Q2 试求: (1)说明该公司属何种市场结构的行业; (2)公司最优价格和产量是多少?这时利润(亏损)有多少? (3)如果成本函数改为TC2=200+8Q+0.25Q2,最优价格和产量是多少? 5.一个实行支配型价格领导的寡头垄断行业中,行业的需求曲线为P=300-Q,其中P是支配型厂商制定的能为其他厂商接受的产品价格(按单位美元计),Q是总需求量,其他厂商的总供给量为Qr,Qr=49P。支配型厂商的边际成本是2.96Qb,Qb是该厂商的产量。若该厂商想达到最大利润,应生产多少?产品价格应为多少?在这一价格上整个行业的产量将是多少?(Q、Qb 、Qr都以百万单位表示) 第八章 参考答案 一、简释下列概念: 1.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和垄断兼而有之,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结构。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有两条:一条是主观需求曲线d;另一条是实际需求曲线D。厂商主观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而其他厂商价格保持不变时,厂商的销售量随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要比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坦得多,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厂商实际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时,其他厂商也对价格作同样变动,厂商的销售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小。 3.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争取销路、占领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形式;非价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它推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 4.拐折需求曲线:即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的用以说明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现象的寡头垄断模型。它又被称作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拐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拐折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面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5.卡特尔:是寡头垄断厂商用公开或正式的方式进行互相勾结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到明确的协议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6.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开始变动价格时,其他厂商均随之变动。 7.成本加成定价:是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此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8.先行者利益:表现为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的垄断地位,对后发国家产业的市场进入设置障碍,或是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有利的国际分工领域的先行占据,获得比后发国家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使后发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 9.纳什均衡:一般可以这样定义,如果决策组合处于这样的状态,即给定别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决策,那么这个决策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10.多余的生产能力: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且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二、选择题: 1.B 2.D 3.C 4.B. 5.C.6.C 7.A 8.B 三、问题讨论: 1.某垄断竞争厂商的DD’需求曲线与dd’需求曲线在价格为lO美元处相交。这时该 厂商的产品价格能否在12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均衡,为什么? 答:不能。垄断竞争厂商均衡时,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价格一定等于实际需求曲线和主管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因为只有这一价格,才是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主观需求曲线上的价格),又是市场竞争允许的价格(实际需求曲线上的价格)。因此,如果这两条需求曲线交点所对应的价格为10美元,就不能再在12美元水平上达到均衡。 2.试述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用图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参见“简释下列概念”2。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D=d;上述两交点位于同一垂线上。均衡状态取决于P与AC的比较。当P>AC时,有超额利润存在,厂商追求利润极大化;当P=AC时,厂商盈亏相抵,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当AC>P>AVC时,厂商有亏损存在,只能得到一部分正常利润,力求亏损最小。如图所示。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LMC;在D=d的交点上,d=LAC。均衡状态只有一种情况,即厂商收支相抵,每个厂商都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如图所示。 3.折拐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模型是否意味着没有一个厂商在行业中占支配地位? 答:是的。折拐需求曲线的提出,就是假定某厂商以外的其他厂商不跟着它提高价格,只跟着它降低价格,因此该厂商并不占支配地位。 4.在一个有支配厂商的价格领导模型中,除支配厂商外,是否其他所有厂商的行为都像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一样? 答:是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建立在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厂商所能决定的。在价格既定条件下,每个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价格这一原则决定自己的产量。在价格领导制模型中,价格由支配型厂商决定,非支配型厂商只是根据已定的价格出售他们想出售的数量。因此,这些非支配厂商的行为和完全竞争者一样。 5.为什么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会要求生产相等的产量? 答: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之所以会结成一个卡特尔,就是因为它们愿意根据整个行业的产品的需求状况和各厂商的成本状况,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品价格和全行业的产销量。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决定就与独占行业一样。为使行业利润最大,各厂商协商一致决定,根据全行业产品需求曲线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全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来决定全行业产量和价格,然后再由行业边际收益与各厂商的边际成本相等来瓜分产量,出售产品。由于各厂商成本情况不一样,势必造成各厂商产量不相等,并且由于是按卡特尔统一价格出售产品,因此,有些厂商会盈利多些,有些厂商会盈利少些,甚至发生亏损。为防止供过于求情况发生时各厂商削价竞争带来的损失,盈利多的厂商会根据协议让出一部分利润给盈利小的或亏损的厂商。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9400-4Q,成本函数为TC=4000+3000Q,求该厂商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解: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MR=9400-8Q,MC=3000,得Q=800,P=6200, π=TR-TC=2556000 2.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的长期(集团)均衡价格P1,是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相切之点。已知代表性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和需求曲线分别为: LTC=O.0025Q3-O.5Q2+384Q P1=A-O.1Q 上式中,A是集团内厂商人数的函数,求解长期均衡条件下代表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A的数值。 解:由LTC=O.0025Q3-O.5Q2+384Q,得LMC=O.0075Q2-Q+384,LAC=O.0025Q2-O.5Q+384, 由P1=A-O.1Q,得MR=A-O.2Q, 长期均衡时,满足LMC=MR;LAC=P1, 即,O.0075Q2-Q+384=A-O.2Q (1) O.0025Q2-O.5Q+384=A-O.1Q (2) 联立(1)和(2)得,Q=80,P=360,A=368 3.假设有两个寡头厂商行为遵循古诺模型,其成本函数分别为: TCl=O.1Q21+20Q1+10000 TC2=O.4Q22+32Q2+20000 这两个厂商生产同一质量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 Q=4000-10P 根据古诺模型,试求:(1)厂商l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厂商1和厂商2的均衡产量;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解:(1)Q=Q1+Q2=4000-10P,则,P=400-Q1/10-Q2/10,所以, TR1=P·Q1=400Q1-0.1Q21-0.1Q1Q2,MR1=400-0.2Q1-0.1Q2,同理,MR2=400-0.1Q1-0.2Q2 由TCl=O.1Q21+20Q1+10000,得MC1=0.2Q1+20, 由TC2=O.4Q22+32Q2+20000,得MC2=0.8Q2+32, 当MR1=MC1时,Q1=950-0.25Q2,即厂商1的反应函数。 当MR2=MC2时,Q2=368-0.1Q1,即厂商2的反应函数。 (2)解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得,Q1=880,Q2=280 均衡价格P=400-0.1Q=400-0.1(880+280)=284 (3)π1=TR1-TC1=144880,π2=TR2-TC2=19200 4.某公司面对以下两段需求曲线: P=25-O.25Q(当产量为O~20时) P=35-O.75Q(当产量超过20时) 公司成本函数为: TCl=200+5Q+0.25Q2 试求: (1)说明该公司属何种市场结构的行业; (2)公司最优价格和产量是多少?这时利润(亏损)有多少? (3)如果成本函数改为TC2=200+8Q+0.25Q2,最优价格和产量是多少? 解:(1)该公司属斯威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行业。 (2)P1=25-O.25Q,→MR1=25-0.5Q(当产量为O~20时) P2=35-O.75Q,→MR2=35-1.5Q(当产量超过20时) 当MR=MC时,产量最优。MC1=5+0.5Q,由MR1=MC2,得Q=20,由MR2=MC2,得Q=15(舍) 故,最优产量Q=20 π=TR-TC=20×20-(200+5×20+0.25×202)=0 (3)当TC2=200+8Q+0.25Q2时,MC2=8+0.5Q, MR1=MC2时,25-0.5Q=8+0.5Q,得Q=17, MR2=MC2时,35-1.5Q=8+0.5Q,得Q=13.5(舍) 故,最优产量Q=17,P=25-0.25×17=20.75 π=TR-TC=17×20.75-(200+8×17+0.25×172)=-55.5<0,发生亏损。 5.一个实行支配型价格领导的寡头垄断行业中,行业的需求曲线为P=300-Q,其中P是支配型厂商制定的能为其他厂商接受的产品价格(按单位美元计),Q是总需求量,其他厂商的总供给量为Qr,Qr=49P。支配型厂商的边际成本是2.96Qb,Qb是该厂商的产量。若该厂商想达到最大利润,应生产多少?产品价格应为多少?在这一价格上整个行业的产量将是多少?(Q、Qb 、Qr都以百万单位表示) 解:在这一行业中,行业需求量Q=300-P(从P=300-Q而来)。其他厂商总供给量为Qr=49P,而Q=Qr+ Qb。因此,Qb=Q-Qr=300-P-49P=300-50P。由此,得P=6-0.02Qb。这是支配厂商的需求函数,由此可求得MRb=6-0.04Qb.已知支配厂商的边际成本为2.96Qb,因此,求支配厂商利润极大时产量,只要令MRb=MCb,即6-0.04Qb=2.96Qb,得Qb=2。 将Qb=2代入P=6-0.02Qb,得,P=5.96。这是支配厂商的定价。 其他厂商供给量Qr=49P=49×5.96=292.04。 行业总产量为Qr+Qb=292.04+2=294.04。 第九章 生产要素和收入分配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收益产品 2.边际要素成本 3.准租金 4.经济租金 5.级差地租用6.洛伦茨曲线 7.基尼系数 二、选择题: 1.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系指( )。 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 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D.以上均对 2.某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的时候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的时候每周挣105美元,由此可以断定( )。 A.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B.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有发生作用; D.无法确定。 3.如果政府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机器来替代劳动,这将导致( )。 A.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D.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既要提高工资又要避免失业增加,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实现?( ) A.劳动的需求富有弹性; B.劳动的供给富有弹性; C.劳动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D.劳动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5.当要素A供给价格弹性为零时:( )。 A.该要素的供给量是固定的且与该要素价格无关; B.该要素的需求曲线单独决定均衡价格; C.要素A的全部支付都为租金; D.以上全对 6. 准租金( )。 A.等于企业的总利润; B.比企业的总利润大; C.比企业的总利润小; D.以上都有可能 7. 设甲、乙两类工人,甲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250元/月,乙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200元/月。某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雇佣所有甲、乙两类工人,并支付每个工人250元/月的工资。由此可知,甲、乙两类工人得到的月经济租金( )。 A.分别为250元、200元; B.均为250元; C. 分别为0元、50元。 D.均为50元; 8.使地租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A;土地的边际产量递增 B.土地的供给不变,而需求日益增加; C.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同时增加; D. 以上都对 9.假定某球星的年薪8万元,但他若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2万元,那么该球星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 )。 A.6万元 B.8万元 C.2万元 D.不得而知 10. 在以下基尼系数中,哪一个说明了收入分配最不平均( ) A. 0.35; B. 0.5; C. 0.42; D. 0.7 11.如果甲行业的利率高于乙行业的利率,则( ) A.甲行业的资本供给应该比乙行业的资本供给更缺乏弹性 B. 甲行业的资本供给将逐渐减少,而乙行业的资本供给逐渐增加,直到利率相等为止 C. 甲行业的资本供给将逐渐增加,而乙行业的资本供给逐渐减少,直到利率相等为止 D. 甲行业的资本供给应该比乙行业的资本供给更富有弹性 12.如果( ),居民将增加他们的储蓄量. A.预期的未来收入小于现期收入,或利率下降 B.预期的未来收入小于现期收入,或利率上升 C.预期的未来收入大于现期收入,或利率下降 D.预期的未来收入大于现期收入,或利率上升 13.在短期内,厂商所面临的资本供给曲线是( ) A.向右上方倾斜 B. 向右下方倾斜 C.完全无弹性 D. 完全有弹性 14.经济租的含义是( ) A.使用一单位资本所支付的价格 B. 使用一亩土地所支付的价格 C.某种生产要素量的支付大于所要求的那部分收入 D.某种生产要素量的支付小于所要求的那部分收入 1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 B.经济租金使用于长期分析,而准租金属于短期分析 C.一种要素在短期内存在准租金不意味着长期中存在经济利润 D.经济地租对特定要素而言,而经济利润是对厂商而言的 16.要素供给曲线( ) A.总是向右上方倾斜 B.并不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C.总是一条垂直线 D.总是一条水平线 17. 如果对闲暇的需求增加,则( ) A.工资率会下降,劳动的雇佣量会减少 B. 工资率会下降,劳动的雇佣量会增加 C.工资率会上升,劳动的雇佣量会减少 D. 工资率会上升,劳动的雇佣量会增加 18.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是因为( ) A.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B. 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C.总的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 D.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并不影响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三、是非判断题: 1.如果仅考虑劳动的替代效应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如果既考虑劳动的替代效应,又考虑劳动的收入效应,那么劳动的供给曲线先向右上方倾斜,再向左上方倾斜。 3.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厂商继续借款进行投资仍有利可图。 4. 一种要素在短期内存在准地租,并不意味着长期中存在经济利润。 5. 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它用途,则该资源对该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 6.任意一种资源对其用途的供给曲线在其机会成本水平之上垂直的。 7.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必然引起失业。 8. 如果一个熟练工人每小时的生产量是不熟练工人的两倍,并且假定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和长期均衡的,则这个熟练工人的工资率将是不熟练工人的两倍。 9.买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着,但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0.如果经济学家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对经济学家的需求是无弹性的,那么经济学家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全体经济学家收入的增加。 四、简答题: 1.试述消费者要素供给原则? 2.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3.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 4.土地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5.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五、论述题: 1.试述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的决定。 六、计算题: 1.假定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SL=100W DL=6000-100W 则: (a)均衡工资为多少? (b)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c)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 (d)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 2.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 3.一个垄断厂商只用劳动Z来生产Y,它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商品。价格固定为1元。生产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为: Y=12Z-6Z2+0.2Z3 W=6+2Z 请计算厂商利润最大时的Z 和W 值。其中成本函数为C=12Z+6Z2。 4.假设某垄断者只使用一种可变投入要素L 生产单一产品,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PL=5,产品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P=85-3Q,Q=2(L)1/2。请分别求出该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的劳动L、产品数量Q 和产品价格P。 第九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从而所增加的收益。 2.边际要素成本:边际要素成本 (Marginal Factor Cost,MFC),它是指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的厂商总成本的增加量。 3.准租金: 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4.经济租金: 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5.级差地租:由于土地在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而引起的地租在经济学上称为级差地租(rent differences)。 6.洛伦茨曲线: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将任意累计百分比人口与对应收入的累积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进行绘制所得的线。如图: 7.基尼系数:如图,等于即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面积之比。 二、选择题: 1.C 2.A 3.D 4.D 5.D 6.B 7.C 8.B 9.A 10.D 11.C 12.B 13.C 14.C 15.A 16.B 17.C 18.C 三、是非判断题: 1.T 2.T 3.T 4.T 5.T 6.T 7.T 8.T 9.F 10F. 四、简答题: 1.试述消费者要素供给原则? 答:消费者又是要素所有者,其要素供给原则可以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由于要素所有者拥有的资源总是一定的,全部既定资源中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剩下部分即“自用”,因而要素供给问题其实是要素所有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上将其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了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两种用途上分配的原则应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 2.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答:主要反映了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的情况。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受两种效应的支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工资率提高到底是刺激人们增加劳动时数还是促使人们减少劳动时数,取决于由此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当替代效应占主要地位时工资率的提高将使人们增加劳动量,这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为正斜率的区域,当收入效应占主要地位,工资率提高将促使人们减少劳动的供给量,这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负的区域。若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则劳动时数不变,这就是劳动供给曲线不是单调递增而有可能向后弯曲的原因。 3.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 答:要素供给曲线一般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即向右上方倾斜。下面以劳动这一要素为例,说明其形成。根据要素供给原则,“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劳动供给”的边际效用为=。若劳动供给者人数极多,因而要素的边际收入即要素价格,这里假定为工资率W。因此,=W·;劳动者“保留自用”资源(实指闲暇)用L表示的话,则闲暇的边际效用为。于是,劳动者供给要素时效用最大化条件为:=W·,或/=W,即闲暇边际效用与劳动收入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工资率(劳动价格),此即要素供给原则。显然,收入的边际效用一定时,W上升,闲暇边际效用增加,而闲暇边际效用只有闲暇减少即劳动供给增加时才会增加。可见,劳动供给一般随工资率上升而增加。 4.土地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赋予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即地租的变化而变化。仍然考虑,土地所有者如何将既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在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这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土地所有者供给土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土地收入,而土地收入可以用于各种消费目的,从而增加效用。一般来说,自用土地的消费性使用只占土地一个很微小部分,不象时间的消费性使用占去全部时间的一个较大的部分。如果不考虑土地消费性使用这个微小部分,即不考虑土地所有者自用土地效用,则自用土地的边际效用等于0,从而效用只取决于土地收入而与自用土地数量无关。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使土地收入达到最大。(因为效用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为了使土地收入最大又要求尽可能地多供给土地(假定土地价格总为正数)。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为既定的,例如为,故它将供给 量的土地—无论土地价格R是多少,因此,土地供给将在的位置上垂直。 5.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答:资源所有者的资本供给问题可归结为如何将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资源所有者进行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有可能在将来进行更多的消费。所以,既定收入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利率越高,资源所有者放弃现在消费而增加未来消费(即储蓄)。从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五、论述题: 1.试述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的决定? 答:和产品价格决定一样,要素价格是整个要素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均衡的结果,即由要素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但在厂商面临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时,厂商对要素要求曲线由VMP=MPP·P曲线给出。又由于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厂商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高度为要素价格,即厂商按既定价格可以购买任何数量的要素。VMP=W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之点。如下图:市场要素需求和要素供给决定了要素价格。 六、计算题: 1.假定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SL=100W DL=6000-100W 则: (a)均衡工资为多少? (b)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c)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 (d)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 解: (a)均衡时DL=SL,由6000-100W=100W,得W=6000/200=30美元。 (b)若课以10美元税收,则劳动供给曲线变为S=100(W′-10), 由S=DL,即100(W′-10)=6000-100W′,得W′=35美元。 (c)由厂商与工人两方面分担。厂商与工人平均承担了政府征收的10美元税款。 (d)征税后的均衡劳动雇佣量为QL=100(W′-10)=100×(35-10)=2500,由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款为: 10×2500=25000美元。 2.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 解:由题意P=10,Q=100,AVC=5,AFC=4,得准租金Rq=TR-TVC =P·Q-AVC×Q=(P-AVC)·Q=(10-5)·100=500元; 经济利润=TR-TC=TR-(YVC+TFC)=P·Q-(AVC-AFC)·Q =(P-AVC+AFC)·Q=(10-5+4)·100=900元;两者不相等。 3.一个垄断厂商只用劳动Z来生产Y,它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商品。价格固定为1元。生产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为: Y=12Z-6Z2+0.2Z3 W=6+2Z 请计算厂商利润最大时的Z 和W 值。其中成本函数为C=12Z+6Z2。 解:方法一:TR=PY·Y=1×(12Z-6Z2+0.2Z3) MR=12-12Z+0.6Z2 TC=12Z+6Z2 MC=12+12Z 由MR=MC,即12-12Z+0.6Z2=12+12Z,得,Z=40 代入W,W=6+2×40=86 方法二:MRP=dTR/dZ=12-12Z+0.6Z2 MFC=dTC/dZ=12+12Z 根据MRP=MFC要素均衡使用原则,由12-12Z+0.6Z2=12+12Z,得,Z=40 代入W,W=6+2×40=86 4.假设某垄断者只使用一种可变投入要素L 生产单一产品,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PL=5,产品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P=85-3Q,Q=2(L)1/2。请分别求出该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的劳动L、产品数量Q 和产品价格P。 解:方法一:TR=P·Q=85Q-3Q2,则,MR=85-6Q; TC=PL·L=5×Q2/4,则,MC=2.5Q 根据MR=MC,由85-6Q=2.5Q,得,Q=10 带入P=85-3Q,P=85-3×10=55 L= Q2/4=102÷4=25 方法二:TR= P·Q=85Q-3Q2, 将Q=2(L)1/2代入Q, 得,TR=170(L)1/2-12L, 所以,MRPL=dTR/dL=85(L)-1/2-12, 由于此要素按固定价格出售,故MFCL= PL=5, 由MRPL=MFCL,即85(L)-1/2-12=5,得,L=25 代入Q=2(L)1/2,得,Q=10 带入P=85-3Q,P=85-3×10=55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3.帕累托标准 4.帕累托改进 5.帕累托最优状态 6.帕累托最优条件 7.契约曲线 8.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选择题 1.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变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2.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 3.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的条件为( ) A.不使某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4.在两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换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对甲和乙,MRTxy=MRSxy; B.对甲和乙,MRSxy=Px/Py; C.(MRSxv)甲=(MRSxY)乙; D.上述所有条件。 5.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MRTSLK=PL/PK, B.MRTSLK=MRSxy; B.C.MRTxy=MRSxy; D.(MRTSLK)x=(MRTSLK)y。 6.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发生在( )。 A.MRTxy=Px/PY; B.A与B的MRSxy=Px/PY; C.(MRSxy)A=(MRSxY)B; D.MRTxy=(MRSxY)A=(MRSxv)B。 7.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xY)A=(MRSxy)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LK)x=(MRTSLK)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Sxv=MRTxv;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8.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 D ) 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契约曲线。 9.帕累托最优实现的市场条件是( )。 A.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三个市场均是。 10.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 A.转换曲线; B.消费契约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效用可能性边界。 三、问答题 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有何区别?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4.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1,那么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7.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1)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 (3) 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第十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即考虑把这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市场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2.一般均衡:考察在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相互可联系情况下,这些市场是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即一般均衡,即考虑了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帕累托标准:在两人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与B 是任意两种状态)中的一种选择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 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 优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 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 与B 无差异 ,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4.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存在帕累托改进。 5.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再存在任何变动,会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6.帕累托最优条件:讨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7.契约曲线:包括交换契约曲线和生产契约曲线,前者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的轨迹,后者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集合的轨迹。 8.生产可能性曲线: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从生产契约曲线导出的所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产出的集合的轨迹。曲线任意一点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两种产品的最大产出组合点的轨迹。 二. 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6.D 7.D 8. D 9.B 10.C 三. 问答题 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有何区别? 答: 局部均衡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在这种研究中, 该市产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之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一般均衡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的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3.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答:因为交换的最优只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是各自独立的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 4.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一般性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满足)极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极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将使经济社会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就是说完全竞争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兹分别说明如下: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极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故有 =MRS1XYMRS2XY=…=MRSmXY=。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生产均衡时有:MRTSjLK= ,j=1,2,…,n。 (3)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故有:MRTxy=== MRS1xy MRS2xy=…=MRSmxy。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能够实现为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答: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由生产的契约曲线推导出来的,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可通过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来说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机会成本递增),具体可做图说明。 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1,那么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答:会发生乙用X向甲交换y. 7.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1)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 (3) 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答:(1)替代品市场的需求会增加,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替代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市场需求会减少,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互补品的价格下降。(2)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不确定。(3)市场最终形成新的均衡。 第十一章 微观经济政策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市场失灵 2.公共物品 3.私人物品 4.免费乘车 5.私人成本 6.社会成本 7.外部性 8.科斯定理 二、选择题: 1.市场失灵是指( )。 A.市场没有达到可能达到最佳结果 B.市场没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C.市场未能达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D.以上四种都是。 2.公共产品具有以下哪个特征?( ) A.外部性 B.排他性 C.竞争性 D.以上都是 3.可用下面哪一个术语来描述一个养蜂王与其邻近的经营果园的农场主之间的影响。( ) A.外部不经济 B.外部经济 C.外部有害 D.以上都不是 4.解决外部不经济可争取以下哪一种方法( )。 A.通过征税的办法 B.通过产权界定的方法 C.通过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方法 D.以上各项都可行 5.关于科斯定理,正确的论述是( )。 A.科斯定理阐述的产权和外部性的关系 B.科斯定理假设没有政府的干预 C.科斯定理一般在涉及的交易主体数目较少时才较为有效 D.以上各项都正确 6.公共产品的定价主要方法是( ) A.由市场供求决定 B.由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决定 C.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 D.由购买者决定 7.以下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是( )。 A.收入不平等 B.自然垄断 C.外部性 D.以上全是 8.下列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 )。 A.反垄断立法 B.政府失灵 C.垄断 D.以上全是 9.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是:( )。 A.税收 B.反托拉斯法 C.外部性 D.以上全是 10.当厂商的生产污染了环境,而又不负担其成本时:( )。 A.其边际成本变低 B.其边际可变成本变低 C.其平均总成本变低 D.以上全对 11.有关社会成本的正确论述是:( )。 A.它不包括私人成本 B.它包括私人成本 C.与私人成本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对 12.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是因为产品价格( )边际的成本。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不等于 13.由于垄断会使效率下降,因此任何垄断都是要不得的,这一命题( )。 A.一定是正确的 B.并不正确 C.可能是正确的 D.基本上是正确的 14.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厂商的垄断行为( )。 A.是限制的 B.是提倡的 C.不管的 D.有条件地加以支持 15.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部门的垄断行为是( )。 A.不管的 B.加以管制的 C.尽量支持 D.坚决反对 16.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 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17.某人的吸烟行为属( )。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8.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 ),问题就可能妥善解决。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D.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19.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 )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可能 20.政府提供的物品( )公共物品。 A.一定是 B.不都是 C.都不是 D.以上都可能 21.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22.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一些情况,是由于( )。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一些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费成本太高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三、计算题: 1.设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1000-10P,成本函数为C=40Q,试问: (1)若该产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利润极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和价格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时损失了多少? 2.假定某社会只有A、B两个公民。A对某公共物品的需求是Q=100-PA,B对该公共物品的需求是Q=200-PB,每单位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120元。问: (1)该物品的社会最优产出水平是多少? (2)如果该物品由私人厂商生产,产出会有多少? 3.在一个社区内有三个集团,他们对公共电视节目小时数T的需求曲线分别为:W1=100-T,W2=150-2T,W3=200-T,假定公共电视是一种公共物品,它能以每小时100美元的不变边际成本生产出来。(1)公共电视有效率的小时数是多少?(2)如果电视为私人物品,一个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会提供多少电视小时数? 4.设一个公共牧场的成本是C=5x2+3000,其中,x是牧场上养牛的头数,牛的价格为P=1000元。(1)求牧场净收益最大时的养牛数。(2)若该牧场有5户牧民,牧场成本由他们平均分担,这时牧场上将会有多少养牛数?从中会引起什么问题? 5.假设有10个人住在一条街上,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盏路灯支付2美元,而不管已提 供的路灯质量。若提供x盏路灯的成本函数为c(x)=x2,试求最优路灯安装只数。 四、简述题: 1.市场经济有哪些缺陷? 2.公共物品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公共物品只能靠政府来提供? 4.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最优产量决定上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成本—收益分析? 6.垄断会带来哪些危害? 7.举例说明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8.如何克服外部不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章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市场失灵: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导致市场机制在很多方面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配置效率降低,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花宏观经济波动等现象。 2.公共物品:指提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一般由政府提供,如国防、道路和广播电视等。 3.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其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如,用于吃的水果、用于穿的衣服以及火车上的座位等。 4.免费乘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5.私人成本:厂商为生产而必须直接投入的费用,即私人成本。 6.社会成本:厂商作出一项行动,他本人不一定要承担全部费用或收取全部利益。他承担的部分叫作私人成本,他不承担的部分叫做外在成本,这两者的总和组成社会成本。 7.外部性:又叫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能获得或承担的。 8.科斯定理:是由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在1966年出版的《价格论》中首次提出和使用的,当时,斯蒂格勒将这一定理简单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换句话说,只要不存在交易费用,外部效应将自动趋于消失。科斯本人并没有陈述和证明任何定理,只是以例子来阐述其论点,后来的经济学家将其论文的主要结论称之为科斯定理,这一定理可表述如下:在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的条件下,受外部性影响的各方将会就资源配置达成一致意见,使这种资源配置既是帕累托最优的,又独立于任何事先的产权安排。 二、选择题: 1.D 2.A 3.B 4.D 5.D 6.C 7.D 8.C 9.C10.D 11.B 12.A 13.B 14.A 15.B 16.B 17.D 18.B 19.A 20.B 21.B 22.D 三、计算题: 1. 设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1000-10P,成本函数为C=40Q,试问: (1)若该产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利润极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和价格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时损失了多少? 解:(1)该产品为垄断厂商生产时,市场需求函数即厂商的需求函数, 由Q=1000-10P得P=100-0.1 Q 边际收益函数MR=100-0.2 Q 由成本函数C=40Q得MC=40=AC 利润极大时,MC=MR,即40=100- 0.2 Q 解得Q=300,P=70,π=70×300-40×300=9000 即产量、价格和利润分别为300,70和9000。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即 P=100-0.1 Q=40=MC 解得Q=600,P=40 (3)当Q=300,P=70时,消费者剩余为: CS =(100-0.1Q)dQ-PQ =|100×300- 0.05×300×300|-70×300 =4500 当Q=600,P=40时,消费者剩余为: CS= (100-0.1Q)dQ-PQ=18000 社会福利的纯损失为:18000-4500-9000=4500 在此,18000-4500=13500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其中9000转化为垄断者利润,因此,社会福利的纯损失为4500。 2. 假定某社会只有A、B两个公民。A对某公共物品的需求是Q=100-PA,B对该公共物品的需求是Q=200-PB,每单位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120元。问: (1)该物品的社会最优产出水平是多少? (2)如果该物品由私人厂商生产,产出会有多少? 解:(1)社会对共用品需求函数:P=PA+PB=300-2Q 因为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120,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高度为120的水平的直线。 该社会公用品最优数量为社会对共用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数量,即 当300-2Q=120时,Q=90………最优数量 (2) 如果由私人生产,则A的产量一定满足P=MC,即100-QA=120,QA=-20 B的产量200-QB=120,QB=80。 总产量Q=QA+QB=-20+80=60 3.在一个社区内有三个集团,他们对公共电视节目小时数T的需求曲线分别为:W1=100-T,W2=150-2T,W3=200-T,假定公共电视是一种公共物品,它能以每小时100美元的不变边际成本生产出来。(1)公共电视有效率的小时数是多少?(2)如果电视为私人物品,一个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会提供多少电视小时数? 解:(1)公共电视的需求函数为 W=W1+W2+W3=100-T+150-2T+200-T=450-4T 令450-4T=100 T=87.5小时 (2) 如果电视为私人物品,100=100-T T =0 100=150-2T T=25.5 100=200-T T=100 T=0+25.5+100=125.5 小时 4. 设一个公共牧场的成本是C=5x2+3000,其中,x是牧场上养牛的头数,牛的价格为P=1000元。(1)求牧场净收益最大时的养牛数。(2)若该牧场有5户牧民,牧场成本由他们平均分担,这时牧场上将会有多少养牛数?从中会引起什么问题? 解:(1)牧场净收益最大的养牛数由P=MC给出.C=5x2+3000 P=1000 MC=10x 即10x=1000 x=100 (2)每户农民分摊的成本是(5x2+3000)/5=x2+600 于是养牛数是1000=2x x=500 从中引起的问题是牧场因放牧过渡,数年后一片荒芜. 5. 假设有10个人住在一条街上,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盏路灯支付2美元,而不管已提 供的路灯质量。若提供x盏路灯的成本函数为c(x)=x2,试求最优路灯安装只数。 解:这里路灯属公共产品,每人愿为增加的每一盏路灯支付2美元,10人共20美元,这可看成是对路灯的需求或边际收益,而装灯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2x,令MR=MC,即20=2x,解得x=10(盏),此即路灯最优安装只数。可用图1表示。 四、简述题: 1.市场经济有哪些缺陷? 答: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影响,使稀缺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第三,市场中垄断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第四,市场本身无法正当地解决外差因素给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五,信息不完全也会阻碍市场经济有效运转;第六,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无法兼顾社会的非市场目标,缩小贫富差别。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表明,利用价格的自动调节并不能使社会经济资源的运用达到最优状态,因而不得不由政府活动加以补救。 2.公共物品有什么特点? 答:与私人物品相对照,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在不付费的情况下,想享用商品的消费者很难或者不可能被排除在消费群体之外。第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上,还具有非竞争性。从生产方面来说,商品的非竞争性指的是,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为什么公共物品只能靠政府来提供? 答: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只能主要靠政府提供。这同政府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追求目标有关。从第一个特点来说,政府可以让所有的消费者都当免费搭车者,因为政府的目的不是自身利润最大化,至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经费,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通过税收来获得,这样表面上看起来的免费搭车者,从整体上来看都间接地买了票;从第二个特征来说,政府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基于此目标,政府希望消费者越多越好,如此才会增大社会福利,所以政府有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结论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4.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最优产量决定上有什么区别? 答:参见教材第222-223页。 5.什么是成本—收益分析? 答:所谓成本—收益分析,简单地说就是要将一项公共建设项目预期所能产生的收益的现值加以估计,然后再将它与预期所需支出的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收益率,根据成本收益率进行投资决策。如果某个投资项目的成本收益率大于或等于1,此项投资计划可行。如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各个不同方案计算出成本收益率,按成本收益率数值的大小排列,可评定各个方案的优劣,数值越大的方案越优。 6.垄断会带来哪些危害? 答:从一般的意义来说,垄断的确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一种危害。 第一,浪费经济资源。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厂商不会把生产扩大到成本最低之点。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必然将生产进行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时才达到长期均衡,也就是生产效率可发挥到最大限度,而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则产生于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时。这决不是长期平均成本最低之时。结果,生产效率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资源没有最好地利用,产量少了,价格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第二,社会福利损失。由于价格较高,因此垄断价格下的消费者与完全竞争下的消费者相比,损失了消费者剩余。 7.举例说明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答:外部经济可以看成是积极的外部影响。积极外部影响的例子很多,如种花人家使周围邻居都享受到了芳香和美丽;美味餐馆传出的香味也使过路人感到舒服;科学家的发明为全人类造福;人们种防疫苗,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得传染病,也减少了对他人的传染;一个大戏院的建立也给周围饮食店带来了生意。诸如此类,都是一个经济主体活动给他人带来的利益,而自己并没有获得这种利益。 外部不经济可以看成是消极的外部影响。消极的外部影响例子很多。例如,奔驰的汽车排出废气,发出噪声,引起交通阻塞;一个游泳池里的人太多了,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他人的障碍。 8.如何克服外部不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答:解决外部不经济对社会影响的措施之一是实行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两种方法来抵消消极外部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产生消极外部影响的厂商征课税金或罚款,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污染等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的部分,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化,促使它们消灭或减少消极的外部影响。必要的时候,政府也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要求厂商限期整治。这类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消极外部影响的问题,但是,这类政策不能完全杜绝消极的外部影响,而且它的实施需要相当大的机会成本。内部化的合并也是解决外部性的一种途径。如甲企业的生产污染了乙企业的环境,给乙企业带来了损失,若能把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则合并后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就自然会考虑污染造成的损失,把生产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因为这时本来污染给乙企业造成的损失(社会成本)现在成了自己的损失,即社会成本内部化为私人成本的一部分了。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9.最终产品 10.中间产品 二、选择题: 1.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当年生产的一辆汽车;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C.某人去年收购而在今年专售给他人的汽车;D.一台报废的汽车。 2.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农民生产的小麦; C.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 D. 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消耗的电。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 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 D. 政府的转移支付。 4.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有形的产品; B.无形的产品; 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自产的可用的农产品。 5.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 A.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 B.个人购买的游艇; C.个人购买的服装;D.个人购买的住房。 6.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核算:( )。 A.国民收入 ; B.国内生产总值 ; C.国民生产净值; D.个人可支配收入 。 7.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 折旧; D.公司未分配利润 。 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是:( )。 A.间接税 ; B.直接税; C.折旧额 D. 个人所得税。 9.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 A.净出口; B.折旧 ; C.转移支付; D.国家债务。 10.社会保障支出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 ; B.转移支付; C.税收 ; D.消费。 11.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 ; B.转移支出 ;C.税收 ; D.消费。 12.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 A.租金收入; B.福利支付; C.工资; D.利息 。 13.如果2006年底的物价指数是128,2007年底的物价指数是134,那么,1988年的通胀率是( )。 A. 4.2% ; B.5.9%; C.6.25% ; D.6% 。 14.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 A.一年内一个经济的所有交易 ;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 15.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N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 A.因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所以是正确的; B.因为重复记账导致过高衡量; C.因为重复记账导致过低衡量; D.由于各种原料起初都是生产者存货的一部分故没有影响 。 16.下列哪一项不是要素成本( ) A.业主收入; B.雇员报酬; C.公司转移支付; D.个人租金收入。 17.下列项目应计入GDP的是( ) 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 B.购买普通股票 ; C.政府转移支付; D.购买一幢当年生产的房屋 。 18.今年的名义GDP增加了,说明( ) A.今年的物价上涨了; B. 今年的物价和产出都增加了; C.今年的产出增加了; D.不能确定。 三、判断题: 1.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用作钢铁厂炼钢用的煤和居民烧火用的煤都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穿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5.某人出售一幅旧油画所得到的收入,应该记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6.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7.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8.一栋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10.作为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指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可获得的最好统计数据。 四、简答题: 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4.说明在证券市场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5.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 五、计算题: 1.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万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4800 总投资:800 净投资:300 消费:3000 政府购买:960 政府预算盈余:30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万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a.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b.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c.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共计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4.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见表)。 单位:10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雇员酬金 1 866.3 企业支付的利息 264.9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3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0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转移支付 347.5 个人消费支出 1 991.9 请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5.假定某经济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 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C买2 000,其余2 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 000,其中 3 000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6.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猪肉和青菜。它们在2000年和2006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表。试计算: 2000年 2006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房子(平方米) 猪肉(千克) 青菜(千克) 100 1000美元 200 4美元 500 0.2美元 110 1050美元 200 6美元 450 0.5美元 (1)2000年和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2000年作为基期,则2000年和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多少百分比? 7.根据上题数据,用2000年作为基期: (1)计算2000年和2006年的GDP折算系数; (2)计算这段时间的通胀率。 8.现有如下资料: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小麦 100 — 面粉 120 面包 30 要求计算: (1)把空格填上。 (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多少? (3)如果不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按各个阶段的产值计算,总产值为多少? (4)在各个阶段上增值共为多少? (5)重复计算即中间产品成本为多少? 第十二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简写为GNP。 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4.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为D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即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9.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10.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二、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B 7.A 8.C 9.D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C 17.D 18.D 三、是非判断 1.F 2.F 3.F 4.T 5.F 6.T 7.T 8.F 9.T 10.F 四、简答题: 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的GDP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如果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甲地区出售出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4.说明在证券市场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答:一方面,虽然购买债券和股票对购买这而言可以成为一种“投资”,但经济学上规定的投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投资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投资使之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具体而言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和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计算GDP时,采用的是总投资而不是净投资。 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核算的是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购买债券和股票的资金,在购买时还没有用于生产,不能产生最终产品,更谈不上价值,但是购买股票和债券时支付的佣金和未来可能产生的股息和利息,应归国民收入的核算。因为前者是经纪人的劳务支出,而后者则是资金利用后的增值。 5.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 答:购买公司的债权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用于生产,例如购买机器设备,提供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的债券利息可看作是资本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益,当然要计入GDP。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是用纳税人身上取得的税收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五、计算题: 1.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万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4800 总投资:800 净投资:300 消费:3000 政府购买:960 政府预算盈余: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1)NDP= GDP-折旧=4800-(800-300)=4300 (2)NX= GDP-I-C-G=4800-800-3000-960=40 (3)T-TR=G+BS=960+30=990 (4)DPI=4300-990=3310 (5)个人储蓄=3310-3000=310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解:(1)S=DPI-C=4100-3800=300 (2)I=S+(T-G)+(M-X)=300-200+100=200 (3)G=GDP-C-I-NX=5000-3800-200-(-100)= 1100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万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a.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b.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c.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共计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a.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b.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c.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 (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40-10-5)=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 (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算的GDP是相同的。 4. 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见表)。 单位:10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雇员酬金 1 866.3 企业支付的利息 264.9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3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0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转移支付 347.5 个人消费支出 1 991.9 请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 866.3+264.9+34.1+164.8+120.3=2 450.4(1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2 450.4+266.3=2 716.7(10亿美元)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 716.7+356.4=3 073.1(10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2 450.4-(164.8+253.0)+347.5+105.1+66.4 =2 551.7(10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 551.7-402.1=2 149.6(10亿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 149.6-64.4-1 991.9=93.3(10亿美元) 5.假定某经济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 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C买2 000,其余2 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 000,其中 3 000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 A的价值增加为:5 000-3 000=2 000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 C的价值增加为:6 000-2 000=4 000 合计价值增加为:2 000+300+4 000=6 300 (2)最终产品价值为:2 800+500+3 000=6 300,式中2 800、500、3 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 300-500=5 800。 6.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猪肉和青菜。它们在2000年和2006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表。试计算: 2000年 2006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房子(平方米) 猪肉(千克) 青菜(千克) 100 1000美元 200 4美元 500 0.2美元 110 1050美元 200 6美元 450 0.5美元 (1)2000年和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2000年作为基期,则2000年和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多少百分比? 解:(1)200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00×1000+200×4+500×0.2=100900(美元) 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10×1050+200×6+450×0.3=116835(美元) 这两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15.79%。 (2) 如果以2000年作为基期, 2000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0×1000+200×4+500×0.2=100900(美元) 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10×1000+200×4+450×0.2=110890(美元)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09.9%。 7. 根据上题数据,用2000年作为基期: (1)计算2000年和2006年的GDP折算系数; (2)计算这段时间的通胀率。 解:(1) 2000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00900/10900=100% 2006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16835/110890=105.36% (2) 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率为:105.36%-100%。=5.36% 8. 现有如下资料: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小麦 100 — 面粉 120 面包 30 要求计算: (1)把空格填上。 (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多少? (3)如果不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按各个阶段的产值计算,总产值为多少? (4)在各个阶段上增值共为多少? (5)重复计算即中间产品成本为多少? 解:(1)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小麦 100 -- 100 面粉 120 100 20 面包 150 120 30 (2)面包的价值是150 (3)总产值为370 (4)增值共为150 (5)220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均衡产出或收入 2.消费函数 3.边际消费倾向 4.平均消费倾向 5.边际储蓄倾向6.平均储蓄倾向 7.投资乘数 8.直接税 9.间接税 10政府购买 11.政府转移支付 12.政府支出乘数 13.税收乘数 14.转移支付乘数 15.通货紧缩缺口 16.通货膨胀缺口 二、选择题: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可能( )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3.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则消费支出( ) A.可能大于零 B.可能小于零 C.等于零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4.在短期内,居民的( )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A.储蓄 B.消费 C.所得税 D.转移支付 5.直线型的消费函数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使收入水平增加? A.自发性支出增加 B.自发性税收下降 C.自发性转移支付增加 D.净税收增加 7.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净税收和政府购买增加同一数额时,则( )。 A.(C+I+G)上移 B.(C+I+G)下移 C.(C+I+G)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假定净出口函数是X=X-mY,净出口余额为零,则增加投资支出将( )。 A.使净出口余额和收入增加 B.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C.收入增加,净出口余额不受影响 D.收入不受影响,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9.边际进口倾向上升( )。 A.对乘数的影响和MPC一样 B.对乘数没有影响 C.使乘数变大 D.使乘数变小 10. 引致消费取决于:( )。 A. 自发消费 B. 边际储蓄倾向 C. 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11.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 )。 A. 价格水平下降 B. 收入增加 C. 储蓄增加 12. 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 A. 收入增加 B. 利息率提高 C. 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要上升 13. 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原因是:( )。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14.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 A. 边际消费倾向为0.6 B. 边际消费倾向为0.4 C. 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D. 边际消费倾向为0.2 15. 在两部门经济中,当投资增加100万元时,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 A.100% B.10% C.90% D.20% 16.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是:( ) A.4 B.5 C.6 D.8 17.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 0.8 (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 A. 0.8 B. 1.25 C.4 D.5 18. 下列哪项经济政策将导致收入水平有最大变化( )。 A. 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 B. 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 C. 税收减少50亿元 D. 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由增加的税收支付 19.下列哪一项不是恒等式( )。 A.Y=C+I+G B.C+I=C+S C.S+T=I+G D.S=F(Y) 20. 已知:国民收入总额=10亿美元,政府预算有1亿美元的赤字,国际收支有1亿美元的逆差,储蓄额=2亿美元。下列哪项测度准确( )。 A.消费额= 7.5亿美元 B.政府支出额=1.5亿美元 C.消费+政府支出=8亿美元 D. 投资=2亿美元 21. 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 A.平均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边际消费倾向 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22. 如果平均储蓄倾向为负,那么( )。 A.平均消费倾向等于1 B.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 C.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小于1 D.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 23.在一个私人部门(C+I)模型中,收入的均衡水平发生在( )。 A.计划投资等于计划消费时 B.总供给等于计划投资时 C.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 D.储蓄等于投资 24.假设总供给是540美元,消费是460美元而投资是70美元,在该经济中( )。 A.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B.存货中包含有非计划投资 C.存在非计划储蓄 D.非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及非计划投资 25.政府支出乘数( )。 A.等于投资乘数 B. 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C.比投资乘数小1 D. 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26.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唯一区别是( )。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 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27.如果MPS为0.2,则税收乘数(税收为定量税)值为( )。 A.-5 B.0.25 C.-4 D. 2 28.如果政府支出乘数为8,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为定量税),税收乘数为 ( )。 A.-6 B.-8 C.-7 D.-5 29.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 ) A.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0.依据哪种消费理论,社会保障金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 ) A.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1.依据哪种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影响最大?( ) A.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2.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 ) A.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3.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 A.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三、是非判断题: 1.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2.当经济处于均衡时,边际消费倾向必然等于边际储蓄倾向。 3.既然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那么实际经济至少在理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4.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那么储蓄函数比消费函数陡。 5.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为定量税),那么投资乘数为4。 6.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为定量税),政府支出乘数为4。 7.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平衡预算上升100,那么实际收入上升75。 8.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上升100,那么实际收入下降300。 9.在均衡公式S+T=I+G中,储蓄一定等于投资,税收一定等于政府支出。 10.税收和政府的转移支付都将由于它们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影响消费。 11.政府购买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但税收和转移支付则是通过它们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间接影响总需求。 12.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 13.增加转移支付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14. 若所得税不是同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相同数额,政府购买的增加将导致预算赤字的增加。 15.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增加。 16.边际消费倾向上升将减少收入。 17.在没有所得税条件下,增加政府购买同时减少等量的转移支付,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政府购买相同的量。 18.在存在所得税条件下(税收为定量税),增加政府购买同时减少等量的转移支付,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政府购买相同的量。 19.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就越大。 20.若一国可支配收入的92.2%用于消费支出,则7.8%用于储蓄。 四、分析讨论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3.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常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4.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5.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五、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l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a+b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的第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十0.8YD,意愿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10亿美元),税率t=0.25,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①用增加政府购买;②或减少税收;③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实现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要多少数额?(均不考虑货币市场作用,即不考虑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从而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4.假定在上题中加入进口因素,并假定净出口函数为NX=50-0.05Y,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并与上题中求出的乘数作比较,说明这些乘数的值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为什么? 第十三章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均衡产出或收入: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消费函数: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是C=C(Y)。 3.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4.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1单元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7.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之比。 8.直接税:即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工资税、个人所得税、公司利润税、资本收益税以及财产和遗产赠与税。 9.间接税:即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向前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向后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进出口税等。 10.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 11.政府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险、公债利息及其他转移支付,它把购买力从纳税人转移到得到转移支付的接受者手中。 12.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3.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4.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5.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小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16.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二、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B 7.A 8.C 9.D 10.C 11.B 12.A 13.A 14.C 15.C 16.A 17.D 18.A 19.D 20.D 21.C 22.B 23.C 24.B 25.A 26.B 27.C 28.C 29.A 30.D 31.C 32.D 33.C 三、是非判断题: 1.F 2.F 3.F 4.F 5.T 6.F 7.F 8.T 9.F 10.T 11.T 12.T 13.T 14.T 15.T 16.F 17.T 18.T 19.F 20.T 四、分析讨论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图。 假设消费函数C=a+bYD 税收函数T=T0+tY,则AD=C++=[a+++b(-T0)]+b(1-t)Y,如图所示,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时的需求线,B=[a++b(-T0)]+b(1-t)Y时的需求线,AD线和B线的纵向距离为。图中450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450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于计划投资,这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或MPC=dC/dY),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即MPC=ΔC/Δ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ΔC/ΔY+ΔS/ΔY=1,所以,ΔC/ΔY=1-ΔS/ΔY。只要ΔS/ΔY不等于1或0,则0<ΔC/ΔY<1。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中可见,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的联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C/Y>1。 3.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常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答: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者收入水平高,边际消费倾向低,而贫者收入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高。如果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则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通过消费增长,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 4.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来描述: 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上移;b变小,表示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5.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基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营销方式类似于税收,时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但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这两个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成为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五、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l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y=c+I=100+0.8y+50 0.2y=150 y=750, c=100+0.8×750=700, s=750-700=50 (2)IU=800-750=50 (3)y=c+I=100+0.8y+100 0.2y=200 y’=1000, Δy=1000-750=250 (4)y=c+I=100+0.9y+50 0.1y=150 y=1500, s=-100+0.1×1500=50, y=c+I=100+0.9y+100 0.1y=200 y’=2000, Δy=2000-1500=500 (5)乘数变大,由5变为10。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a+b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的第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解:当s=-1000+0.25y,,I=300时,Y=(1000+300)/0.25=5200 当投资增至500时,Y=(1000+500)/0.25=6000 若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函数,则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第1、2、3、4期收入分别是: Y1=0.75×5200+1000+500=5400; Y2=0.75×5400+1000+500=5550; Y3=0.75×5550+1000+500=5662.5; Y4=0.75×5662.5+1000+500=5746.875 (提示:上述各期收入也可以通过差分方程的通解中直接解出)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十0.8YD,意愿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10亿美元),税率t=0.25,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①用增加政府购买;②或减少税收;③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实现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要多少数额?(均不考虑货币市场作用,即不考虑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从而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解:(1) YD=Y-T+TR=Y-0.25Y+62.5=0.75Y+62.5 Y=C+I+G=100+0.8×(0.75Y+62.5)+50+200 0.4Y=400 Y=1000 (2) K=1/1-b(1-t)=1/1-0.8(1-0.25)=2.5 Kg=1/1-b(1-t)=1/1-0.8(1-0.25)=2.5 Kt=-b/1-b(1-t)=-0.8/0.4=-2 Ktr=b/1-b(1-t)=-0.8/0.4=2 Kb= Kg+Kt=2.5-2=0.5 (3) ΔY=1200-1000=200, ①ΔG=ΔY/Kg=200/2.5=80, ②ΔT=Δy/Kt=200/-2=-100, ③ΔG=ΔT=ΔY/Kb=200/0.5=400 4.假定在上题中加入进口因素,并假定净出口函数为NX=50-0.05Y,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并与上题中求出的乘数作比较,说明这些乘数的值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为什么? 解:(1)Y=C+I+G+NX=100+0.8×(0.75Y+62.5)+50+200+50-0.05Y=0.55Y+450; 0.45Y=450;则Y=1000 或:Y=[1/1-b(1-t)+m]·(C+ b·TR+I+G+M) =[1/1-0.8×(1-0.25)+0.05]×(100+0.8×62.5+50+100+500 =(1/0.45)×450 =1000 (2)KI=1/1-b(1-t)+m=1/1-0.8×(1-0.25)+0.05=1/0.45︽2.22 KG=1/1-b(1-t)+m=1/1-0.8×(1-0.25)+0.05=1/0.45︽2.22 KTR=b/1-b(1-t)+m=0.8KG=0.8×2.22︽1.78 KT=-b(1-t)/1-b(1-t)+m=-0.8×(1-0.25)/1-0.8×(1-0.25)+0.05=︽-1.333 KB=1-b(1-t)/1-b(1-t)+m=1-0.8×(1-0.25)/1-0.8×(1-0.25)+0.05=︽0.889 本题中各乘数(绝对值)比上题中的各乘数值小,这是因为总需求的变化会“溢出”到国外,即与封闭经济相比,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进口商品上了。 第十四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存量 2.货币流量 3. 货币创造乘数 4. 自动稳定器 5.基础货币 6.法定准备率 7.再贴现率 8.公开市场业务 9. 功能财政 10.年度平衡预算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项主要目标之一( )。 A.政府预算盈余 B.充分就业 C.价格稳定 D.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是( )。 A.税收 B.举债 C.发行国库券 D.公债 3.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产生( )。 A.预算赤字 B.预算盈余 C.物价上涨 D.失业减少 4.弥补赤字的途径有( )。 A.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B.增加转移支付 C.货币升值 D.促进经济增长 5.再贴现是指( )。 A.商业银行之间的借款 B.商业银行给厂商的贷款 C.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 D.商业银行给居民户的贷款 6.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工具是( )。 A.控制法定准备率 B.调节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道义劝告 7.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 A.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税收 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政府债务 9.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 A.发行货币 B.向银行提供贷款 C.向企业提供贷款 D.主持全国各银行的清算 10.如果银行想把存款中的10%作为准备金,居民户和企业想把存款中的20%作为通货持有,那么,货币乘数就是( )。 A. 2.8 B.3 C.4 D.10 11.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12.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3.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14.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 D.活期存款 15.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6. 假如商业银行没有保留超额贮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将使商业银行的储备( ) A. 变得不足 B.增加一倍 C.变得过剩 D.维持在原有水平 17.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有( )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支出 E.以上均不对 18.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 A.20000货币单位 B.80000货币单位 C.15000货币单位 D.60000货币单位 19.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2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 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21.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 ) A.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 B.实现充分就业 C.实现经济增长 D.增加人们的收入 22.挤出效应越接近100%,财政支出政策( ) A.使支出乘数的作用受到微弱的限制 B. 使支出乘数的作用不受影响 C.越有效 D.越无效 23.在哪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停止实行收缩货币的政策( ) A.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 B.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 C.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 D.利率已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24.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2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运动的?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如何运用? 4.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5.为什么货币乘数会随市场利率水平而提高,随贴现率提高而下降? 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7.如果经济衰退,政府打算用一种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方法来刺激产出,那么政府更喜欢用什么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 8.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9.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10.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四、计算题: 1.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 ,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 ,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2.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 ,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3.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c=100+0.8yd, i=50, g=200, tr=62.5,(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5)若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4.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 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第十四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存量 :某一时期累计的货币数量。 2. 货币流量:某一时期内货币存量的变动数量。 3. 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 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6. 法定准备率: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7.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购的放款利率。 8.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9. 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10.年度平衡预算:指每个财政年度政府预算的收支相等,达到收支平衡。 二、选择题: 1.A 2.A 3.B 4.A 5.C 6.C 7.C 8.A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D 16.A 17.BC 18.C 19.D 20.C 21.A 22.D 23.B 24.B25.C 三、分析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运动的?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政府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这些政策工具,通过有关的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动的目的。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多种措施并用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出现通胀时,政府就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或多种措施并用以抑制总需求。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有: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策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计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人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支出数值的差额决定子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控制稳定量越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乘数公式1/[1—b(1—t)]中得出,当t越大时,该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越大。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如何运用?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已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当出现通胀时,政府应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准备率和准备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 4.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大多是中央银行主动采取的,中央银行可及时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3)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 5.为什么货币乘数会随市场利率水平而提高,随贴现率提高而下降? 答: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持有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上升,因而会降低准备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贴现率提高,银行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使准备率提高,并使货币乘数变小。 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7.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购的放款利率。 答:如果经济衰退,政府打算用一种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方法来刺激产出,也许政府更喜欢用投资税优惠这样的减税措施。这种措施比扩张货币、降低利率的刺激投资的办法可能好一些,因为扩张货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而通胀不利于经济稳定与增长。削减个人所得税可刺激消费并促进投资,但这种促进作用比较有限。增加政府支出会刺激产出,但可能出现挤出效应。相比之下,投资税优惠可能是政府更喜欢采用的措施。 8.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指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一些货币措施,即变动货币供给水平以稳定通货,同时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以及总需求,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9.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按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两种:(1)年度平衡预算要求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2)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功能财政思想则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可根据反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可见,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否定。两者区别在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 10.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M:通货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公式为M/H=(rc+1)/(rc + rd + re),其中rc为现金一存款比率,rd为法定准备率,re为超额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对存款的比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及市场借款利率有关。 四、计算题: 1.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 ,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 ,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1)货币供给M=1000+( 400/0.12 )=4333.33亿美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 0.2 ,则存款变为4000/0.2 =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 ΔM=10×(1/0.12)=83.3 亿美元 2.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 ,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货币乘数=( 1+ 0.38)/( 0.38+0.18 )=2.4643 货币供给增加ΔM=100×2.4643=246.43亿美元 3.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c=100+0.8yd, i=50, g=200, tr=62.5,(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5)若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1)y=c + i + g=100+0.8×(y—0.25y+62.5)+50+200 解得:y=1000 (2)BS= ty – tr —g=0.25×1000—62.5—200= —12.5 (3)投资增加100时,y=c + i + g=100+0.8×(y—0.25y+62.5)+100+200 解得:y=1125 BS= ty – tr —g=0.25×1125—62.5—200= 18.75 由于投资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所以预算盈余改善。 (4)投资为50时, BS*=t(y*—y)十BS=0.25×(1 200—1 000)—12.5=37.5 投资为100时,BS*=t(y*—y)十BS=0.25×(1 200—1125)+18.5=37.5 (5)投资为50,政府购买为250时, y=c + i + g=100+0.8×(y—0.25y+62.5)+50+250 解得均衡收入:y=1125 BS= ty – tr —g=0.25×1125—62.5—250= —31.25 BS*=t(y*—y)十BS=0.25×(1 200—1125)—31.25= —12.5 (6)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是因为: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如(1)、(2)小题中随投资的不同,实际预算亦不同],从而能准确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财政政策是扩张的。在(5)小题中,原先的充分就业盈余变为充分就业赤字,可见,政府实施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4. 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 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解:解:财政支出减少后均衡收入变化:: Δy=Δg×kg= -200/[1-0.8×(1-0.25)]= -500(亿美元) BS= -75+0.25×(-500) - (-200)=0 可见,政府支出减少后刚好消灭了赤字,预算平衡。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一、名词解释: 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3.IS曲线 4.货币需求 5.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 6.交易动机 7.谨慎(预防)动机 8.投机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10.凯恩斯陷阱 11.LM曲线 12.IS—LM模型 二、单项选择题: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美元 B.左移10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 (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 (即K÷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6.如果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中时,有可能:( )。 A.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B.利率上升,收入不变 C.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7.IS曲线是描述(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C.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D.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8.LM曲线是描述( )。 A.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B.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C.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D.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9.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0.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1.一般地说,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 A.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B.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C.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D.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12.根据IS-LM模型( )。 A.自发总需求增加,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B.自发总需求增加,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货币量增加,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D.货币量增加,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保持不动 D.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14.IS曲线为Y=500-2000r,下列哪一个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IS曲线上?( )。 A.r= 0.02 ,Y=450 B.r= 0.05 ,Y=400 C.r= 0.07 ,Y=360 D.r= 0.10 ,Y=300 15.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 A.一个 B.无数个 C.一个或无数个 D.一个或无数个都不可能 16.净税收和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等量增加,使得IS曲线( )。 A.不变 B.向右平移Kb·ΔG单位 C.向左平移Kb·ΔG单位(这里Kb指平衡预算乘数) D.向右平移Kb单位 17.如用Kt表示税收乘数,则自发税收增加ΔT会使IS曲线( )。 A.左移KtΔT B.左移KgΔT(Kg为政府支出乘数) C.右移KtΔT D.右移ΔT 18.若LM方程为Y=750+2000r,当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为( )。 A.r=10% ,Y=750 B.r=10% ,Y=800 C.r=10% ,Y=950 D.r=10% ,Y=900 19.如果货币市场均衡方程为r= - ,则引致LM曲线变得平坦是由于( )。 A.k变小,h变大 B.k和h同比例变大 C.k变大,h变小 D.k和h同比例变小 20.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出现于( )。 A.各种收入水平和利率上 B.一种收入水平和利率上 C.各种收入水平和一定利率水平上 D.一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上 21.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r上升,货币需求将( )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D.均不对 22.给定消费C=40+0.8Yd 净收入Tn=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线(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2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 ) A.交易动机 B.谨慎动机 C. 投机动机 D. 以上都对 24.货币交易需求可由下列哪一种函数关系表述( ) A.L1=f(p) B.L1=f(r) C.L1=f(y) D.L1=f(n) E.均不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2.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3.LM曲线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时,反映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5.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6.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7.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8.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计算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 0.20 ,h=10;k= 0.20 ,h=20;k= 0.10 ,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k= 0.20 ,h=0,LM曲线形状如何? 2.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假定: (1)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2)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3)消费函数为c=50+0.75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1)求(1)、(2)、(3)的IS曲线; 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4.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价格水平不变(P=1)。 (1)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并与(1)中的LM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3)对于(2)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非均衡,利率该如何变化。 5.假定某经济中有:C=100+0.75Yd,I=125-600r,G=50,T=20+0.2Y,TR=0 (1)推导IS方程; (2)IS曲线斜率; (3)当r=15% 时,Y是多少? 6.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0.8(1-t)Y,税率t=0.25 ,投资函数为I=900-50r,政府购买 G=800,货币需求为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 M/P=500,试求: (1)IS曲线; (2)LM曲线; (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7.假定经济是由四部门构成,且Y=C+I+G+NX,消费函数为C=300+ 0.8Yd,投资函数为I=200-1500r,净出口函数为NX=100-0.04Y-500r,货币需求为L=0.5y-2000, 其政府支出为G=200,税率t=0.2 ,名义货币供给为M=550, 价格水平为P=1,试求: (1)IS曲线; (2)LM曲线;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第十五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 益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 3.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利率和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4.货币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5.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大的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 6.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活动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7.谨慎(预防)动机:人们为预防意外风险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前者指由货币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 它是收入的增函数;后者指由于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10.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11.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L=M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12.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 其数学方程为: i(r)=s(y) m=L1(y)+L2(r)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D 7.A 8.B 9.A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B 21.B 22.D 23.D 24.C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答: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LM曲线不变),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会引起货币投机需求下降而使货币市场均衡。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LM曲线不IS曲线右移,收入和利率同时增加。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利率将下降。从产品市场看,在IS曲线上,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不降会导致投资和国民收入增加,表现为IS不变,LM曲线右移,促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 2.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于是当坐标图形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IS曲线就必然向右下倾斜。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水平状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再如,如果储蓄不随收入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则IS曲线也成为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假定IS曲线为向右下倾斜的。 3.LM曲线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减少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即认为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再不愿去买债券),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 4. 为什么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 时,反映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答: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是指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 在IS曲线右上方的任何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之 所以都表明储蓄大于投资,这是因为相对于一定 收入而言,利率太高了,从而使该收入提供的储 蓄超过了该利率所导致的投资,或者是相对于一定利率而言,收入太高了,从而该利率所导致的投资水平低于该收入所提供的储蓄,这些Y情况可用图5表示。 在图5中,A点位于IS曲线之上,相对于收入Y1,利率r2太高了,若利率为r1,则I=S,然而r2>r1,由r2所决定的投资小于r1决定的投资,从而使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r2决定的投资。S>I的情况也可以这样说,相对于利率r2而言,收入Y1太高了若收入为Y 2,则I=S,然而,Y1>Y2,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Y2决定的储蓄,从使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r2决定的投资。 5.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已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l/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 6.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在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故在以利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其构成为L=L1(y)+L2(r), 其中L1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L2(r) 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于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M/P=L=L1(y)+L2(r)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表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7.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处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好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货币量越大。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谨慎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关系可表示为L1=L1(y).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用L2表示,L2=L2(r) 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L=L1(y)+L2(r). 8.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答:凯恩斯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3)消费倾向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乘数与边际费倾向有关,由于边际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是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不足来自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成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四、计算题: 1. 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 0.20 ,h=10;k= 0.20 ,h=20;k= 0.10 ,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k= 0.20 ,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1)LM方程为:r= + ·y,斜率为k/h。 (2)k= 0.2 ,h=10时,LM斜率为 0.02 ;k= 0.2,h=20时,LM曲线斜率为 0.01 k= 0.1 ,h=10时,LM曲线斜率为 0.01 (3)k变小,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k变小,每一元国民收入中用于交易需求的比例减小,表示利率不变时一定收入变化所需货币(交易需求)变化越小,或一定货币交易需求所需收入变化大,货币市场均衡时一定货币供给所要求收入变化越大,因此IS曲线更为平坦;h增加时,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h增大,L2(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r)反应敏感,收入不变时,r较小变动会引致L2较大变化,或者说,一定货币需求(投机需求)所要求的利率变化小,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更平坦。 (4) LM曲线垂直于横轴。 2.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IS曲线:y=c+i=100+0.8y+150-6r y=1250-30r (1) LM曲线:令m=L, 150=0.2y-4r y=750+20r (2) (2)解(1)、(2)联立方程,得ye=950,re=10 3.假定: (1)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2)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3)消费函数为c=50+0.75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1)求(1)、(2)、(3)的IS曲线; 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1)的IS曲线:y=c+i=50+0.8y+100-5r y=750-25r 即r=30-y (2)的IS曲线:y=c+i=50+0.8y+100-10r y=750-50r 即r=15-y (3)的IS曲线:y=c+i=50+ 0.75y+100-10r y=600-40r 即r=15-y 2)(2)与(1)比较,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弹性更大 3)(3)比(2)边际消费倾向变小,IS曲线斜率绝对值增大,更加陡峭,弹性更小。 4.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价格水平不变(P=1)。 (1)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并与(1)中的LM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3)对于(2)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非均衡,利率该如何变化。 解:(1)在价格水平不变P=1时,若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则LM曲线为:0.2Y-5r=150 即 r=-30+Y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同样根据(1)中所用的方法可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为:0.2Y-5r=200 即 r=-40+Y 与(1)中LM曲线r=-30+Y相比会发觉,(2)的LM曲线位于(1)的LM曲线的右下方,且两者平行,这说明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致LM曲线向右下平行移动。 (3)当r=10,Y=1100时,货币需求量为L=0.2×1100-5×10=170,对于(2)中LM曲线 来讲,货币供给200,此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利率下降的压力. 5.假定某经济中有:C=100+0.75Yd,I=125-600r,G=50,T=20+0.2Y,TR=0 (1)推导IS方程; (2)IS曲线斜率; (3)当r=15% 时,Y是多少? 解: (1)Y=C+I+G=100+0.75 (Y-20-0.2Y)+125-600r+50=260+0.6Y-600r ∴Y=650-1500r……IS方程 (2)IS的斜率为:1/1500=0.000667 (3)r=0.15时,Y=650-225=425 6.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0.8(1-t)Y,税率t=0.25 ,投资函数为I=900-50r,政府购买 G=800,货币需求为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 M/P=500,试求: (1)IS曲线; (2)LM曲线; (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这是一个引入政府的三部门经济模型,因为在已知C=0.8(1-t)Y, t=0.25,I=900-50r和G=800的条件下,由恒等式Y=C+I+G可得IS曲线为: Y=0.8(1-0.25)Y+900-50r+800 0.4Y=1700-50r Y=4250-125r (2)LM曲线为 0.25Y-62.5=500 Y=2000+250r (3)解方程 Y=4250-125r 得: r=6 Y=2000+250r Y=3500 7.假定经济是由四部门构成,且Y=C+I+G+NX,消费函数为C=300+ 0.8Yd,投资函数为I=200-1500r,净出口函数为NX=100-0.04Y-500r,货币需求为L=0.5y-2000, 其政府支出为G=200,税率t=0.2 ,名义货币供给为M=550, 价格水平为P=1,试求: (1)IS曲线; (2)LM曲线;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这是一个引入外贸的四部门经济模型。在C、I、G、NX已知的条件下,由Y=C+I+G+NX 得 Y=300+0.8Yd+200-1 500r+200+100-0.04Y-500r 又Yd=(1-t)Y=(1-0.2)Y 则Y=300+0.8(1-0.2)Y+200-1 500r+200+100-0.04Y-500r 整理化简得IS曲线为:Y=2000-5 000r (2)在名义货币供给为550和价格水平为1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为550,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得LM曲线为:550=0.5Y-2000r 即Y=1100+4000r (3)由IS和LM方程联立得: Y=2 000-5000r Y=1100+4000r 解方程组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1500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凯恩斯极端 4.古典主义极端 5.挤出效应 6.货币幻觉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二、选择题: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Δm·,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 LM陡峭,IS也陡峭; B. LM和IS一样平缓; C. LM陡峭而IS平缓; D. 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Δ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 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5.“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6.在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 曲线的弹性大( ) A.财政政策的效果好 B.货币政策的效果好 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样好 D.无法确定 7. 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 曲线的弹性大( ) A.财政政策的效果好 B.货币政策的效果好 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样好 D.无法确定 8在凯恩斯区域内(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 9.在古典区域内(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 10.在其他条件不变, 增加自主性净税收会引起( ) A.国民收入增加 B. 国民收入减少 C. 国民收入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1.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相关 12.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的国民收入还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在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 13.在IS-LM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 ) A.在价格水平确定后才能确定 B.仅由货币和财政当局确定 C.总能确保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上 D.以上均不对 三、计算题: 1.假设LM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 0.20 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 0.8y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 0.8 y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c=90+ 0.8yd,t=50,i=140 -5r,g=50。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3.假设货币需求为L= 0.20y-10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 0.8 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4.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亿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亿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亿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 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即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 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 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5.假定某两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亿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 y-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6.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 0.8yd,投资i=140亿美元-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7.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y,投资i=15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 (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3) 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 四、论述题: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3.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第十六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是政府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极端. 4.古典主义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此时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极端.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为实现收入与利率的不同组合,将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二、选择题: 1.C 2.C 3.A 4.D 5.C 6.B 7.A 8.BC 9.AD 10.B 11.B 12.B 13.A 三、计算题: 1.假设LM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 0.20 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 0.8y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 0.8 y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1) 1)IS:Y=950-50r LM:Y=500+25r IS=LM 500+25r=950-50r r=6 Y=500+25×6=650 I=140-10×6=80 2)IS:Y=800-25r LM:Y=500+25r IS=LM 500+25r=800-25r r=6 Y=500+25×6=650 I=110-5×6=80 (2) 1) Δg=80-50=30 Δy=·Δg= × 30=150 ∴IS: y=950+150-50r=1100-50r LM:Y=500+25r 1100-50r=500+25r r=8 Y=500+25×8=700 2) IS: y=800+150-25r=950-25rLM:Y=500+25r 950-25r=500+25r r=9 Y=500+25×9=725 (3) 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斜率的影响。(2)中的IS曲线比(1)中的IS曲线陡峭。在 (1)中,IS曲线比较平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2)中,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c=90+ 0.8yd,t=50,i=140 -5r,g=50。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 I=S 140-5r=-90+ 0.2(y-50)∴IS为 y =1200-25r 令M=L ∴LM为200 = 0.2y y=1000 r=8 i=140-5×8=100 2) Δg=20 Δy=20×=100 ∴IS方程为 Y=1200+100-25r LM方程为0.2y=200 i=140-5×12=80 3)存在完全挤出 4) 如图2.4: 图2.4 3.假定: (1)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2)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3)消费函数为c=50+0.75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1)求(1)、(2)、(3)的IS曲线; 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C=60+ 0.8Yd ∴S=-60+ 0.2(y-100) 令i=S 150=-60+ 0.2y-20 0.2y=230 IS: y=1150 令L=M 0.20y-10r=200 LM: y=1000+50r 2)令IS=LM 则1150=1000+50r r=3 y=1150 i=150 3) Δg=20 Δy =×20=100 ∴IS曲线为 y=1150+100=1250 LM: y=1000+50r 令IS=LM 则1250=1000+50r r=5 Y=1250 i=150 4)不存在“挤出效应”。 5) 如图3.5: 4. 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亿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亿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亿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 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即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 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 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解:(1)(a) 图中的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750+20r=1250-30r r=10 y=950 (b) 图中的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750+20r=1100-15r r=10 y=950 (2)m=170 L=0.20y-4r 令M=L 则LM为:170=0.20y-4r 即y=850+20r (a)图中的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850+20r=1250-30r r=8 y=1250-30×8=1010 (b)图中的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850+20r=1100-15r r=7.14 ≈7 y=995 (3)(a)图中的均衡收入变动多 ,(b)图中的均衡利率变动多。由于(a)的IS曲线比 (b)平缓,即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大,所以货币供应增加引起均衡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 (b)比 (a)陡峭,相同的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利率较大幅度下降。如图:4.3 5. 假定某两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亿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 y-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解:(1)LM为: 0.20y-4r=150 y=750+20r IS: Y=1250-30r 均衡时:1250-30r=750+20r r=10 y=950 当L=0.25y-8.75r时 LM为:0.25y-8.75r=150 y=600+35r 均衡时:1250-30r=600+35r r=10 y=950 如图:5.1 (2)当货币供给增加到170美元时; 当货币需求为L= 0.20y-4r时 LM为:170=0.20y-4r y=850+20r 均衡时:1250-30r=850+20r r=8 y=1010 当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 LM为:170=0.25y-8.75r y=680+35r 均衡时:680+35r=1250-30r r=8.7≈9 y=1250-30×9=980 由于情况(a)的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比情况(b)小,即前一种情况种LM曲线比较陡峭,因此一定的货币供给增量便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对投资和均衡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大。 6.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 0.8yd,投资i=140亿美元-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 C=100+ 0.8Y ∴S=-100+0.2y I=S IS为: -100+0.2y=140-5r y=1200-25r 当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时LM为:200=0.2y y=1000 如图:6.1 (2)当货币供给为220美元时 LM为:220=0.2y y=1100 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0单位 令IS=LM 1100=1200-25r r=4 y=1100 C=100+ 0.8×1100=980 i=140-5×4=120 (3)因为LM曲线是垂直的。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说明人们不愿为投资需求而持有货币,收入水平会提高到正好将所增加的货币额全部吸收到交易需求中。所以均衡收入的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7. 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y,投资i=15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 (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3) 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 解:(1)IS为:150=-100+ 0.2y y=1250 LM为:200=0.2y-4r y=1000+20r 如图:7.1 (2)IS=LM 1000+20r=1250 r=12.5 y=1250 C=100+ 0.8×1250=1100 i=150 (3)LM为:220=0.2y-4r y=1100+20r IS=LM 1250=1100+20r r=7.5 y=1100+20×7.5=1250 i=150 C=100+ 0.8×1250=1100 (4)因为IS曲线是垂直的。即投资的利率敏感系数为零,所以当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时,投资不受影响,均衡收入保持不变。 四、论述题: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答: 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为了保护充分就业水平的国民收入不变,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可采用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前者可使LM向右移动,导致利率r下降,以增加私人部门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为了保持总需求水平不变,抵消国民收入增加超过潜在国民收入的状况,政府应配合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因为当增加税收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政府税收增加的幅度以国民收入正好回到潜在的国民收入为限,见图四、1。图中Y1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1移至LM2,利率由r1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1左移至IS2,国民收入维持在Y1水平。在上述行为中,私人投资增加了,而私人消费相应下降了。 2. 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答:见图四、2 (1)政府减税,会使IS0曲线向右上移动至IS1,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加至Y1,为了使利率维持在r0水平,政府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至LM1处,从而利率仍旧为r0。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曲线不变,这时减税使IS0曲线向右移至IS1的效果是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至Y1,均衡点为LM0与IS1的交点E2。 3.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答: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都属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一样,因而在IS-LM图形上表现也不相同,现在分别加以说明。先说取消投资津贴。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其直接影响是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在四.3图(a)中,投资需求曲线从I0左移到I1。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减少I1I0,即从I0减少到I1,然而,投资减少以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要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即LM曲线不变动)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在四.3图(b)中,设IS曲线因投资需求下降而从IS0左移到IS1,结果使收入从y0降到y1,利率从r0降到r1,在四.3图(a)中,当利率降为r1时,实际的投资就不是下降到I1,而是下降到I1′,因此少降低I1I′1的数额。 再说增加所得税。增加所得税会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支出,这同样会使IS曲线左移。假定左移情况也是四.3图(b)中的IS0到IS1,则收入和利率分别从Y0和r0降到Y1和r1,由于所得税率提高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仍为I0,但是由于利率从r0降到r1,因而投资得到刺激,投资量从I0增加到I′,这就是说,所得税提高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如图四.3题图(a) (b)所示。 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答: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是:IS和 LM相交所决定的均衡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收入,而且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依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具体做法是:当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当经济膨胀时,采用紧缩性政策。两种政策可单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且不同情况有不同组合方式。实质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移动IS和LM曲线的位置,使他们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理论上来讲,两种政策的使用可以实现人们设想的结果,而且比较精密,似乎是可控的。但在实际运行中,两政策的假设前提并非与实际相符,IS与LM并非完全独立,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并非完全独立。如:总需求变动会影响价格,价格变动又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会带来通货膨胀,从而影响两政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两政策运行的环境因素多数是不可控的,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黯然失色。美国 1948—1996年推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也表明,两政策虽对国民收入稳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消除它的波动。 对待两政策效果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对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经济有一定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另一方面,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像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完美。因此不要把它当作教条,生搬硬套,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 名词解释: 1.总供给 2. 总需求 3.总需求函数 4. 宏观生产函数(总量生产函数) 5.潜在产量(充分就业产量) 6. 总供给曲线 7. 劳动市场均衡 8. 潜在就业量 9.利率效应 10. 实际余额效应 二、 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 1. 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C.私人投资的减少 D.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E.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 当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增加的总供给曲线是( ) A.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长期总供给曲线 D.以上都是 3. 下列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的是( ) A.消费 B.投资 C.出口 D.政府需求 E.进口 4.假定价格水平为 1.0 时社会需要1000亿元货币从事交易;当价格水平为0.8 时,为了维持同样规模的交易量,则社会需要的从事交易的货币量为( ) A.800亿 B.1250亿 C.1000亿 D.1800亿 E.不确定值 5.下面那种说法正确解释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 A.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实际余额,导致LM下移,收入水平提高。 B.物价水平下降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LM下移,收入水平提高。 C.物价水平下降诱使政府减税,导致LM下移,收入水平提高。 D.以上都正确。 6.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 ) A.经济中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B.经济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 C.经济中产量水平处于潜在产量水平上 D.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E.价格上升时,总供给增加 7.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表示( ) A.价格水平上升,总供给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增加 C.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增加 D.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减少 E.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 8.短期总供给曲线上某点向右上方移动表示( ) A.价格水平上升,总供给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增加 C.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增加 D.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减少 E.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 9.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中,总供给增加引起的变化可能是( )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上升 E.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不变 10.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的总供给曲线是( ) A.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长期总供给曲线 D.不可能发生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的情况 11.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 ) A. 价格水平与实际国民收入是负相关的 B. 价格水平与实际国民收入是正相关的 C. 产出的价格与投入的价格是负相关的 D. 短期内实际产出与价格无关 12.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之间的相同点有( ) A.保持收入不变 B.用替代效应解释需求 C.用货币供给效应解释需求 D.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E.保持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 13.下列预期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的是( )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劳动力参与减少 D.采用先进生产技术 E.人民币贬值 14.下列预期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是( )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劳动力参与减少 D.税收增加 E.货币供给量减少 15.下列经济现象可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是( )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投入劳动力减少 D.采用先进生产技术 E.人民币贬值 16.假如经济运动正处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若政府支出增加,这一政策的长期效果是 ( )。 A.价格上升,产出上升 B.价格上升,产出不变 C.价格上升,产出下降 D.价格下降,产出上升 E.价格下降,产出不变 17.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效果是( ) A.价格上升,产出上升 B.价格上升,产出不变 C.价格上升,产出下降 D.价格下降,产出上升 E.价格下降,产出不变 18.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减少引起的变化是( ) A.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不变 C.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 D.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下降 E.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19.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的变化是( )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20.总供给曲线对经济的调节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 A.它连接了货币需求与劳动力市场 B.它连接了利率与商品市场 C.它连接了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 D.它连接了宏观经济需求与价格水平 21.在一个宏观经济模型中,下列情况最可能被认为是外生变量的是( ) A.进口 B.出口 C.利率 D.税收 22.总需求曲线向右变动以适应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冲击,则产生的结果应该是( ) A.国内石油价格下降 B.国内石油价格上升 C.产出保持不变,价格水平较高 D.产出应当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E.国内石油价格不变 23.若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AD-AS模型的变动情况应是( ) A.AS曲线向左移动 B.AS曲线向右移动 C.AD曲线向左移动 D.AD曲线向右移动 E.AS曲线和AD曲线同时移动,但移动方向无法确定 24.下列变动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和实际国民收入下降的情况是( ) A.AD曲线在给定的短期AS曲线上移动 B.短期AS曲线在给定的AD曲线上移动 C.长期AS曲线右移 D.AD曲线和短期AS曲线同时移动 25.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 ) A.任何价格水平下,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都是一致的 B.产出仅仅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C.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不能确定 D.价格水平仅由总供给确定 26.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之为( ) A.实际余额效应 B.投资效应 C.产出效应 D.投入-产出效应 E.利率效应 27.当( )时候,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指出对利率的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28.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扩大总需求会使( )。 A.国民收入增加 B.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利率下降 D.物价水平下降 三、 问答题: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2. 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3. 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4. 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之间有什么不同? 5. 画图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6.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7.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8.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四、计算题: 1. 设AS曲线方程为ys=500,AD曲线方程为yD=600-50P。 (1) 求供求均衡点。 (2) 如果AD上升 10% ,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2. 设AS函数为y=2350+400P,AD函数为y=2000+ ,试求供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设IS曲线为r= 0.375-0.000015y+0.00008G ,LM函数为 r= 0.000025y-0.00008 ,求总需求函数,并计算G=40000,M=800000, P= 1 时收入值。 4.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 T=tY =0.25Y, I=200-50r, G=200, =0.4Y-100r, Ms=900,求:(1)总需求函数;(2)P=1时的收入和利率。 5. 设某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描述: 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函数为 i=15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单位:亿美元)试求: (1)需求函数。 (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若该经济中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五、论述题: 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第十七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愿意生产并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2.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愿意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包括家户部门的消费需求、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的需求。 3.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依存关系。 4.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既定的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下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5.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6.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映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7.劳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决定的均衡实际工资和均衡就业量,条件是:Ns() =Nd(),即充分就业的状态。 8.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10.价格水平上升,使人民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二、选择题: 1.BD 2.A 3.ABCD 4.A 5.A 6.BC 7.C 8.A 9.B 10.B 11.B 12.D 13.B 14.A 15.D 16.B 17.B 18.C 19.A 20.C 21.B 22.C 23.C 24.BD 25.A 26.E 27.A 28.A 三、问答题: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其理论来源是IS-LM 模型。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是一个常数,在价格水平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由于m=,但价格发生变动时会引起m变动,m得变动又会引起LM曲线移动,随着价格的变动,使得国民收入和利率都发生变动,IS曲线和LM曲线会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P和y得组合,从而构成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2.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我们可以用IS-LM模型来解释AD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原因:货币供给量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名义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使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3.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答:因为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图像见教材528页。总需求曲线不仅在允许价格变动的条件下概括了IS-LM模型,而且还较为直观地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旨在影响总需求的所谓需求管理政策。 4.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从而成本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凯恩斯学派认为AS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他们认为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口和闲置资源,完全有可能使实际的GDP大幅度增加而不会对价格造成任何压力,古典学派认为AS曲线是一条处于潜在GDP水平的垂直线,他们认为经济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能把任何失调现象(如失业)调节到长期均衡状态。 5. 画图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答:在右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2是初始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线,两者的交点E2,价格和产出水平分别是P2、Y2。现在由于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到AS1,与AD交于E2,新的价格是P1,高于原来的价格,产量是Y1,低于原来的产量,表示经济已经处于滞胀状态。 6.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均衡。因为要导出总供给曲线,必须了解总供给,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在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个合适的工具是生产函数。而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包括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其中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改变,二者被认为是不变的常数,那么,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并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而经济中的总的就业水平又是由劳动市场决定的,所以有必要引入劳动市场。 7.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答:按照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的长短,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三种,即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按照西方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线,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理由一是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二是在短期中由于时间很短,工资和价格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其政策含义时,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常规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见教材529页图。 8.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答: 四、计算题: 1.设AS曲线方程为ys=500,AD曲线方程为yD=600-50P。 (1) 求供求均衡点。 (2) 如果AD上升 10% ,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解:AS=AD 即YS=YD 500=600-50P ∴P=2 (1)供求均衡点P=2 YS=YD=500 (2)YD′=(1+10%)YD=660-55P , 由YD′=YS 得500=660-55P ∴P= ,新供求均衡点P=, YS=YD=500 2. 设AS函数为y=2350+400P,AD函数为y=2000+ ,试求供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解:AS=AD 即2350+400P=2000+ , 解得 P=1 或P=- (舍去) 收入y=2750 价格水平P=1 3.设IS曲线为r= 0.375-0.000015y+0.00008G ,LM函数为 r= 0.000025y-0.00008 ,求总需求函数,并计算G=40000,M=800000, P= 1 时收入值。 解:IS=LM 即 0.375-0.000015y+0.00008G=0.000025y-0.00008 0.00004 y=0.00008G+0.00008 +0.375 y=2G+2 +9375 当G=40000,M=800000,P= 1.0 时, y=80000+1600000+9375=1689375 4. 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 T=tY =0.25Y, I=200-50r, G=200, =0.4Y-100r, Ms=900,求:(1)总需求函数;(2)P=1时的收入和利率。 解:(1)产品市场均衡时,Y=C+I+G=1400+0.8(Y-0.25Y)+200-50r+200 =1800+0.6Y-50r 解出IS方程为: Y=4500-125r 货币市场均衡时,Md=Ms 即 (0.4Y-100r)P=900 解出LM方程为:r=0.004Y-,代入IS方程得: Y=4500-125(0.004Y-), 总需求函数为: Y=300+ (2)当P=1时,Y=3000+750=3750 r=0.0043750-9=6 5.设某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描述: 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函数为 i=15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单位:亿美元)试求: (3)需求函数。 (4)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若该经济中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解:(1)y=100+0.8y+150-6r y=1250-30r IS方程由=L得=0.2y-4r 代入IS方程得需求函数为y=500+ (2)P=1时,150=0.2y-4r y=750+20r LM方程 解IS、LM方程组 y=1250-30r y=750+20r 得r=10% y=950(亿美元) (3)解AD、AS方程组 y=500+ y=800+150P 得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P=1 五、论述题: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答:(1) IS-LM模型是由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S(y)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1(y)+L2(r) 在IS—LM模型中,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把P看作常数,求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函数关系。该模型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AD-AS模型是由四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S(y) …………………………①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1(y)+L2(r)……………………②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 …………③ h(N)= …………………………④ 总量生产函数: y=y(N,)…………………………⑤ 在AD—AS模型中,W是常数,P和y、r、都是未知数。方程①和②联立,消去r,得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价格P和产出y的关系。方程③、④联立,求得充分就业的 N,把N代入总量生产函数,消去N,可以得到另一个关于价格P和产出y的方程,即AS函数。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联立决定了均衡价格P和均衡产出y ,表示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水平。 (2)示意图: (3)在IS—LM模型中,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把P看作常数,反映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AD-AD模型反映的均衡水平是更高层次的,该模型表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均衡时,及资源状况、价格水平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3.菲利普斯曲线 4. 牺牲率 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6.失业率 7.摩擦性失业 8结构性失业 二、选择题: 1. 未预期到通货膨胀会使财富发生如下转移( )。 A.从年轻一代到上一代 B.从穷人到富人 C.从债权人到债务人 D.以上都不对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 )。 A.需求结构的变化加上不易改变的工资和价格 B.使价格上升的过度需求 C.生产成本的增加 D.大型企业的垄断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 )。 A.工会和厂商把工资和产品的价格定在超出它们应有的价值水平上 B.由于过多的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价格上涨 C.由于超额的总需求引起的价格上涨 D.由于商品价格上涨而不是实际交易量的增加而引起的销售额的增加 4.“滞涨”是指( )。 A.产出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时上涨 B.产出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时下降 C.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实际产出和就业下降 D.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同时实际产出和就业增加 5.设原先的物价指数为100,6个月后物价指数为102,则通货膨胀率为( )。 A.2% B.4%C. C.5% D.12% 6.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7.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 8.应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方法是( )。 A.人力政策 B.收入政策 C.财政政策 D.三种政策都可以 9.收入政策主要用来对付(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需求结构性通货膨胀 D.成本结构性通货膨胀 10.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指( )。 A.收入结构变化 B.收入普遍上升 C.收入普遍下降 D.债权人收入上升 11.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 A.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1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 A.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B.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有效 C.经济主体存在货币幻觉 D.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 13.按照( )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所阐述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不存在的。 A.凯恩斯主义 B.货币主义 C.供给学派 D.理性预期学派 14.通胀率怎样才能迅速下降?( ) A.一次严重但短暂的衰退 B.一次轻微而短暂的衰退 C.一次大的经济复苏 D.以上都不对 三、是非判断题: 1.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通货膨胀用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 2.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 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不断追逐利润的垄断厂商们对价格拥有决定权。 4.货币政策对付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会比对付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更为有效。 5.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大家均受其害。 6.通货膨胀发生时,退休金领取者,借款人和工资领取者是仅有的受害人。 7.我们通常用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所以,有多少种物价指数就会有多少种对通货膨胀的衡量。 8.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有所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9.在通货膨胀时期,使用大量已有资本进行商业活动,要负担相对更多的税。 10.弗里德曼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1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实质上是同样的概念,因为都造成货币工资和物价的上涨。 12.菲利普斯曲线的左移使得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改进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的相机抉择。 四、计算题: 1.若价格水平1950年为54,1960年为69,1970年为92,1980年为178,试问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通货膨胀各为多少? 2.若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7.9 ,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 ,试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计算(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3.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率参与率;(3)失业率. 4.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0.5(-0.06 ),问: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五、问答题: 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4.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6.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公交车? 7.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8.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第十八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指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交替关系的曲线。 4.牺牲率:是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积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6.失业率是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就业的波动情况。 7.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8.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由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 二、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6.B 7.A 8.C 9.B 10.A 11.C 12.A 13.D 14.A 15.C 三、判断题: 1.F 2.T 3.F 4.F 5.F 6.F 7.F 8.T 9.T 10.T 11.F 12.T 四、计算题: 1.若价格水平1950年为54,1960年为69,1970年为92,1980年为178,试问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通货膨胀各为多少? 解:5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π50 π50= (P1960-P1950)/P1950×100%= (69-54)/ 54 ×100%=27.8% 同理类推:(π60=(92-69)/ 69 ×100%=33.3% π70=(178-92)/ 92 ×100%=93.5% 2. 若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7.9 ,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 ,试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计算(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解: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π1985 π1985=(P1985-P1984)/P1984×100%=(111.5-107.9) /107.9×100%=3.34% 同样:π1986=(114.5-111.5)/ 111.5×100%=2.69%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πet为前两年的平均值,即: πe 1987=(πt-1+πt-2)/2 = (π86+π85)/2 =(3.34%+2.69)/2 =3.015% 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有: 实际利率 1987=名义利率1987-πe1987 =6%-3.015%=2.985% 3. 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率参与率;(3)失业率. 解:(1)就业人数加失业人数为劳动力数,故劳动力人数为:1.2+0.1=1.3(亿) (2)劳动力占可工作年龄人口数的百分比为劳动力参与率,故劳动参与率为 1.3/1.9=68.4%. (3)失业率为:0.1/1.9=5.26% 4.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0.5(-0.06 ),问: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解: (1)自然失业率为6%, (2)0.05=- 0.5(-0.06 ) =4% 五、问答题: 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 答:一般说来, 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些,因为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 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加强失业服务机构,,增强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可是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求失衡造成的,一些劳动部门需要劳动力,既有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而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难对付一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答:不能.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 会等于0,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如果空缺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型失业等于0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答:自然失业率就是当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失业率,当失业率等于自 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失业持续的时间和失业频率是自然失业率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 失业持续的时间和失 业频率: 失业持续的时间取决于经济周期及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劳动力市场结构看,劳动力市场组织,劳动力人口构成,失业者就业意愿和能力以及失业救济金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失业持续的时间. 失业频率是工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失业者的平均次数,一般来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越大, 失业频率越高,新工人增长速度越快, 失业频率也会越高. 4.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短期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存在着替换关系,其政策含义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指从长期来看, 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一致的,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再存在替代关系,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政府应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一是再分配效应: 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国家得利,居民受损.二是产出效应:三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6.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公交车? 答:一般说来,坐公交车比较费时间,坐出租车比较省时,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相对格变得极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极大地加快。人们手中的货币像烫手的山芋必须越快越好地把它使用出去,否则很快贬值,人们坐公共汽车所节省的钱,也许远比因坐公共汽车所耗费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要少得多,而坐出租车虽多费钱,但可以少受自己所拥有的货币贬值的损失。这样,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人们就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费时的公交车。 7.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见教材613页的图像分析. 8.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答:在论述总供给曲线时,无论是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还是常规总供给曲线,都是以图形的方式来阐述的,并没有明确地写出或推导出总供给曲线的方程,利用菲利浦斯曲线可以从代数上推倒总供给曲线方程. 根据预期附加的菲利浦斯曲线方程 -=-(-) 用P-P-1代替,用Pe-P-1代替,这里P为党旗价格水平, P-1为前一期价格水平, Pe为预期价格水平,则上式变为P-Pe=-(-),另一方面,根据奥肯定律,有:=- (-)将上式带入P-Pe=-(-)替换(-) 得P-Pe=() 记=,则上式可写为y=yf+(P-Pe)即为总供给方程.这 一方程可以同时代表古典的,凯恩斯的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而三者的差别在于参数的取值及对的解释.具体来讲,当=0时,总供给方程化为y=yf,此为古典的总供给方程,当=,总供给方程化为P=Pe,在Pe已知的情况下,这一方程即为凯恩斯总供给方程;对取有限正数的情况,方程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方程.根据这一方程,总产出与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 3.可持续发展 3.经济周期 4.谷底 5.顶峰 6.扩张 7.衰退 8.朱格拉周期 9.基钦周期 10.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1.库兹涅茨周期 12.加速数 13.卡尔多模型 14.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二、选择题: 1.根据现代经济周期的意义,经济周期是指( ) A.GN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人均GN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N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各项均对 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不能确定 3.根据经济统计资料,经济周期性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 A.资本品的生产 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D.没有一定的规律 4.加速原理断言( ) A.GN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 B.GN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NP数倍增加 D.投资的增加导致GNP数倍减少 5.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 ) A.乘数作用 B.加速数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D.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6.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扩张时,其增加将因下列哪项因素而放慢( ) A.加速系数下降 B.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失业的存在 D.充分就业 7.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下降时,其减少将受下列哪项因素而放慢( ) A.失业增加 B.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C.加速系数上升 D.总投资降为零 8..经济增长的最佳定义是( )。 A.投资和资本量的增加 B.因要素供给增加或生产率提高使潜在的国民收入有所提高 C.实际国民收入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D.人均货币收入的增加 9.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 10.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极好指标,是因为( )。 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 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 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 D.以上说法都对 11.投资(资本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投资可以给新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提供设备使他们可以进行生产 B.投资可以为现有工人提供更多的机器设备,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C.投资可以为新技术提供装备 D.以上都是 12.如果国民收入在某个时期内保持稳定,则净投资很可能( )。 A.为零 B.持续增加 C.持续下降 D.不稳定 13.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但增长率趋于下降,则( )。 A.净投资持续增加 B.净投资持续下降 C.总投资持续增加 D.重置投资持续下降 14.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投资主要是( )。 A.存货投资 B.固定资产投资 C.意愿投资 D.重置投资 15.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则净投资肯定是( )。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大于零 D.小于零 16.在一个达到均衡增长的经济中( )。 A.没有资本品的生产 B.净投资不可能为零 C.净投资超过总投资 D.重置投资超过总投资 17.下列各项中( )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实行劳动专业化 C.规模经济 D.电子计算机术的迅速应用 18.下列各项中( )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投资的增加 B.就业人口的增加 C.人才的合理流动 D.发展教育事业 三、分析讨论: 1.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的界限? 3.简述政府可以如何采取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4.为什么说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 5.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的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6.哈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7.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剑桥学派增长模型有什么不同? 8.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四、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边际消费倾向b=O.75,加速数V=2,每年自发投资I=900亿美元,1994年国民收入水平为6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400亿美元,求1995年和1996年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 2.假定人均资本以2%的速度增长,再假定资本的收入份额为35%,技术进步速度为1.1%。试求人均产量增长速度。 3.已知资本增长率为2%,劳动增长率为0.7%,产出或收入增长率为3.1%,资本产出占国民收入份额a=O.25,劳动产出占国民收入份额b=0.75,在以上假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 4.已知资本-产量比率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5.假设国民收入中资本的份额a=0.4,劳动的份额b=0.6,资本供给增加了6%,而劳动供给下降了2%,对产业的影响会怎样? 第十九章 参考答案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 2.经济发展:既包括产出总量增长和人均增长,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的变改。 3.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4.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5.谷底:指整个经济周期的最低点。 6.顶峰:指整个经济周期的最高点。 7.扩张:指总需求和经济活动的增长时期,通常伴随着就业、生产、价格、货币、工资、利率和利润的上升。 8.衰退:指总需求和经济活动的下降时期,通常伴随着就业、生产、价格、货币、工资、利率和利润的下降。 9.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认为,平均每一周期的长度为9至l0年,又称中周期。 10.基钦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小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大周期则是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可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这种小周期也可称为短周期,因为它是由基钦提出的,又称“基钦周期”。 11.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认为,经济有一种较长的循环,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这种50年左右的长周期,是以各时期的主要发明、新资源的利用、黄金的供求等作为其标志的。它也跟发现者的名字相联系,被称为“康德拉捷夫周期”。 12.库兹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菠在一项有关生产和价格长期运动的研究中,着重分析了美、英、法、德、比等国从19世纪初叶和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工业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波动的时间序列资料,以及有关序列的长期过程,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长度从15年到22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论点。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13.加速数:指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 14.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如果自发投资为一固定量,则经济本身的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从高峰到谷底的摆动,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的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提出的,故此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二、选择题: 1.C 2.B 3.A 4.A 5.C 6.D 7.D 8.B 9.B 10.A 11.A 12.A 13.B 14.B 15.C 16.B 17.A 18.C 三、分析讨论: 1.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数倍减少。 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如何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 可见,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2.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的界限? 答: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中将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和收缩进程所组成,但是,即便依靠经济本身的力量,经济波动也有一定的界限。 经济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一条界限,它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经济扩张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产量停止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上限。 经济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再下降的一条界限,它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因为总投资将至最小时,即为本期厂商不购买任何机器设备,即总投资等于零,它不可能小于零。这就构成了衰退的下限。又因为从加速原理来看,它是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原理就不会起作用了。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3.简述政府可以如何采取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答: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在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下,经济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波动,但政府在这种经济波动面前仍可有所作为。政府可以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测,采取预防性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而政府的措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1)调节投资。经济波动是在政府支出及自发性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政府及时变更政府支出或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从而达到控制经济波动的目的。例如,在行政投资下降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或采取减税、降低利率及银行储备率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不致于因行政投资的下降而降低,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增长。 (2)影响加速系数。如果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加速系数与资本-产出比率是一致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影响加速系数以影响投资的经济效果。例如,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投资能够增加更多的产量,从而对收入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3)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例如,当经济将要下降时,政府可以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才;而增加行政投资,进而促使下期收入的增加。 4.为什么说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 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即为了使经济在充分就业下保持均衡的增长,投资及储蓄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之间应保持什么关系。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理论认为: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是,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厂商准备进行的投资即意愿投资恰好等于该收入水平上人们提供的储蓄。均衡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有效需求。由于凯恩斯采取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因此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考察了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投资一旦形成,就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在这方面,凯恩斯未予以考察。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沿袭了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以储蓄等于投资这一基本公式为依据,把分析方法长期化、动态化,考察长期内(即人口、资本和技术可辨的时期内)社会经济实现均衡增长所需要的条件,提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中三个变量即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即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三者的关系应为: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因此,哈罗德模型不仅考虑了投资对总需求的作用,而且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考虑了收入增加后对投资的加速作用。 5.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的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答: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哈罗德增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时取分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概念。 均衡增长率也称有保证的增长率(QW)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率V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QW是由储蓄率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决定的,QW=S/V。 实际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率下社会实际储蓄率。 自然增长率QN是指长期种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满足G=GW=GN。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了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再乘数的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累积性持续扩张。 (2)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果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3)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有序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 (3)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所以,只有当G=GW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只有当GW=GN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事业或通货膨胀。当G=GW=GN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6.哈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于1939年和1946年在他们各自的论著中研究了长期内一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哈罗德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这三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G=S/V (1)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储蓄率;同样,要使一定储蓄率下的社会储蓄量为投资所全部吸收,也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而在多马模型中,投资增长率、储蓄率及资本生产率(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I/I=S·δ (2) 即投资必须按什么比率增长,经济才能始终充分利用资本积累所扩大的生产能力。 在(2)式中,δ为每单位投资所能增加的产量,所以,δ=⊿Y/I,显然,它是(1)式中的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即δ=1/V,因此有: ⊿I/I=S·δ= S/V=G 即多马模型中的投资增长率实际上就等于哈罗德模型中的产量增长率。 总之,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的异同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它们都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并把凯恩斯的分析方法扩展到长期的、动态的分析,尤其是明确提出了投资扩大生产能力的作用。 第二,它们都说明为了使经济保持均衡增长,收入、投资应按一定比例增长。但在论述长期均衡增长的困难时,多马的解释是投资不足,而哈罗德的解释是缺乏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相等的机制。 第三,它们都论述了均衡增长的不稳定性,一旦经济偏离均衡增长,其差距会越来越大。 第四,它们在假设中均包含了劳动和资本相互之间不能替代的约束,即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第五,要有两个模型研究的方法、内容基本一致,经济学家将它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7.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 答: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n+)k,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K项,(n+)k项可以这样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等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总计为(n+)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这一公式可写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1)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总产出;(2)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量增加;(3)降低人口出生率。 8.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参见教材第380-381页。 四、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边际消费倾向b=O.75,加速数V=2,每年自发投资Id=900亿美元,1994年国民收入水平为6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400亿美元,求1995年和1996年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 解:由题意及已知条件,1993年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Y93=Y94-⊿Y94=6000-400=5600亿美元 则,C94=b×Y93=0.75×5600=4200亿美元 C95=b×Y94=0.75×6000=4500亿美元 根据加速原理,1995年的行政投资为: Ii95=V×(C95-C94)=2×(4500-4200)=600亿美元 则,1995年的总投资为: I95=Id+Ii95=900+600=1500亿美元 1995年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Y95=C95=I95=4500+1500=6000亿美元 同理,C96=b×Y95=0.75×6000=4500亿美元 ⊿C96=C96-C95=0 则,Ii96=V×⊿C96=0 I96=Id=900亿美元 Y96=C96+I96=4500+900=5400亿美元 2.假定人均资本以2%的速度增长,再假定资本的收入份额为35%,技术进步速度为1.1%。试求人均产量增长速度。 解:根据题意,⊿K/K=2%, a=0.35, ⊿A/A=1.1%; 若不考虑劳动的收入份额,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即 ⊿Y/Y=a×⊿K/K+⊿A/A=0.35×2%+1.1%=1.8% 3.已知资本增长率为2%,劳动增长率为0.7%,产出或收入增长率为3.1%,资本产出占国民收入份额a=O.25,劳动产出占国民收入份额b=0.75,在以上假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 解:由题意, 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a=0.25,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b=0.75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者两种要素的增加取得的综合增长率为: a×gk+b×gl=0.25×2%+0.75×0.7%=0.5%+0.525%=1.025% 而实际的产出增长率已知为3.1%,两者的差额即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长率,即因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生产率,而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因此,在本体中,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为2.075%。 4.已知资本-产量比率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解:已知 Y=1000亿美元,C=800亿美元则:S=1000-800=200亿美元 储蓄率S=S/Y=200/1000= 20% 为了使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有保证的增长率Gw应为: Gw=20%/4= 5% 此时,如果第二年的增长率达到 5% Y2=1000×(1+ 5%)=1050亿美元 ΔY=Y2-Y1=50亿美元 由V=4,则投资I=ΔY×V=50×4=200亿美元 即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正好在第二年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实现均衡增长。 5.假设国民收入中资本的份额a=0.4,劳动的份额b=0.6,资本供给增加了6%,而劳动供给下降了2%,对产业的影响会怎样? 解: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者两种要素供给的变化对总产出的综合增长率的影响为:a×k+b×l 由题中已知条件a=0.4,b=0.6;k=6%,l=-2%; 则,a×k=0.4×6%=2.4% b×l=0.6×(-2%)=-1.2% a×k+b×l=2.4%-1.2%=1.2% 即资本供给的增加使总产出增长了2.4%,而劳动供给的减少使总产出下降了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相抵后,总产出增长了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