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论文之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内容摘要: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引导   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兴趣   学习时空   探究学习   体验性学习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空间,即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意义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和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体验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领略地理知识。1、结合学校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时,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也只有学生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要我学”真正转变为“我要学”‎ 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地理学好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掘好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如我们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作息时间表。我们可以从作息时间表引进,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抽象和难懂的内容。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我在课堂中提问学生:“这个学期,同样是18点30分上晚自习,为什么开学初时天仍大亮,而学期末时天已暗下来了?”‎ 同学们自然会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样,把身边鲜活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了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教学过程生活化是知识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富多彩,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句俗话说:社会生活才是真正的大课堂,所以,作为与社会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地理课堂,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适时的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到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水资源”的问题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本镇的5个水库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蓄水和放水情况、再上网搜索一些关于东莞水资源利用的资料,然后分析东莞水资源在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我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发现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工业废水的污染。所以,最后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节约用水,杜绝浪费用水的现象。这一过程就因势利导的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爱护资源、节约和保护资源。3、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实践、调查、研究感知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以及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在体验性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为学生营造体验性的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并且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活动,由切身的活动生发出体验性的学习,并由此感知地理,最终产生对地理知识的个性化的、独特的认识。例如,轰轰烈烈的“限塑令”颁布之初,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 关于校园使用塑料袋的问卷调查研究”(抽样调查:发了300份问卷,收回280份)。 (调查问卷附表) 校园塑料袋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一. 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1.(  )知道   2.( )不清楚   3.( )不知道                  二.你一天使用多少个塑料袋? 1.( )2个或以下  2.( )2个以上,5个以下 3.( )5个或5个以上 三.你怎样处理塑料袋? 1.( )扔进垃圾桶  2.( )随处乱扔   附:在( )内打勾                          大岭山中学环保调查小组 ‎ ‎ 经过我们调查得出全校平均每人每周要扔塑料袋5个,全校约有学生1900人,则全校每周要扔塑料袋约9500个。再上网搜查,按每个塑料袋2克计算,全校每年要扔塑料袋约重1000千克。一间小小的学校就要扔掉那么多塑料袋,全国有十三亿多人,那要扔掉多少塑料袋呀?目前,对于塑料袋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填埋在地里、二是焚烧。据了解,填埋在地里的塑料袋,需要约300年以上才能腐烂,这将破坏多少宝贵的土地资源呀,会对土地带来极大的危害;如焚烧,将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混入空气中,就会形成酸雨,直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几个事实:①、校园内存在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和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②、学校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我们中学生也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在社会上适时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4、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的衍生性,引导探究学习因为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边缘学科,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衍生性。这种衍生性,为学生提供了质疑和思考的广阔空间。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定格在地理学科与生活案例边缘地带的时候,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①、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了;②‎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了,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了。所以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接着我提问第二个问题:当珠三角的优势不在处于绝对地位时,港澳的产业扩散目标应选向哪里?为什么?学生又马上投入到新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讨论了。所以,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来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以及思维品质。5、利用“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在应试教育阶段,我们的老师常常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鼓励学生要专心读书,但是,这种理念很难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了。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还要渗透一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若能适时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许多事情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有较强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久而久之,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如中东是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始动工,“西气东输”已开始向上海、郑州等地市送气,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并开始发电,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并通车,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发射成功,“汶川”‎ 大地震的发生,第十六届亚运会吉祥物的揭晓和会徽的发布,神舟七号载人出仓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的胜利建成,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预计今年开工。等等。还有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以上几点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之,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贯彻和落实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要在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只有这样,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才能扎扎实实地搞下去,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等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网络学习:《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 》 http://www.pep.com.cn/gzdl/jszx/jxyd/jxyj/200411/t20041105_130035.htm 江西省大余中学 俞先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