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有感于地理课堂教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有感于地理课堂教改

地理论文之有感于地理课堂教改 ‎ ‎   新课程改革在河北省已进行了三年,现在三个年级已全部进入新课程的教学,为了使课改的观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高级教师特色教学展示课、一轮教师特色课堂展示课等,老师们从中受益匪浅。‎ ‎  一、目标落实在能力上 ‎  过去的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课程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过去课程的功能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 ‎  在高级教师展示课中,李莉老师在讲“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时,通过“热力环流”这个基本理论引入,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自己得出了全球的一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过程,当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出现问题时老师没有直接给解决,而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冲突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  二、知识生成在过程中 ‎  说到备课应该是每位老师上课前都要去做的事,但是这节课到底备好还是没备好呢?这好像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可以衡量了。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每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我觉得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  李先辉老师在讲“中国的交通”一节内容时,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把中国的铁路网直接呈现给学生,下面就是“记、背”环节了。李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把“中国地形图”、“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两幅图叠加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这些知识把中国的铁路干线自己设计出来,“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设计的线路和实际线路出现矛盾时,学生的知识就生成了,他的印象也会特别深。‎ ‎  三、创新体现在方法上 ‎  教育仅靠学习过去、重复再现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理教育必须强化“面向未来”的观念,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并且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创新的关键我觉得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 ‎  比如老师们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郭立敏老师在讲“地理环境差异性”一节内容时,把学校高三老师外出旅游的我国不同区域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区域植被的不同,学生特别兴奋。再如李先辉老师在一次外出讲课时,用做实验的形式把“外力作用与地貌”一节主体内容完成,学生踊跃参与,并学到了知识。‎ ‎  再比如李先辉老师因为用的是其他班级,所以开始上课前李老师对这个班级进行了客观性评价,得到夸奖学生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都带有激励性的评价,师生在和谐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  四;今后课堂的增分点 ‎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习目标需要再丰满,应该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定性的东西应该少些,检验性强。一节课结束后应及时反馈到目标上。板书的引领要进一步增强,不能让课件前者人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来。下段课堂教学几点建议:‎ ‎  1.新的课堂模式一定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反思中应注意反思每堂课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2.请老师们认真学习学校下发的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对学生的评价既要中肯又要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切忌太随意。‎ ‎  3.要把握好讨论时间,讨论不是一种形式或走过场,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达到生生间思维对话的目的,所以要给足学生时间,讨论彻底。‎ ‎  4.要是设计对小组评价打分的话,要确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确保及时的阶段性总结,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效果。教师在分配讲解任务时,要确保题目的层次性,让同一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展示,确保小组学习过程中人人有事做。‎ ‎  最后,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去展示我们的课改课堂,希望以后能一直把活动举行下去,不仅对本组的青年教师,对老教师来说同样是值得学习的,现在还是展示课,相信以后一定会转变成常态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