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  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 培养更多的跨世纪人才, 关注地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努力寻找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一条新的地理教育教学思路, 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明确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 认真学习高中地理新教材, 领会课改精神, 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  一、 关注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我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可见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 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能力, 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 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 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 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 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 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 ‎  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清理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 使之系统化,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 ‎ 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 做到图文结合, 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 使之技能化。实现上述过程, 实际上就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形成过程。‎ ‎  二、 关注教学中素质教育功能的加强 ‎  素质教育功能的体现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 它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 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所以, 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强学习是非常迫切的。就这一个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改革方面去理解: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是条件, 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 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 节约能源, 减少废物,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是目的,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  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 我们必须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改革, 采取以人为中心, 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教学中我们要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 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 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 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 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当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 ‎ 我们要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 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也许按照这种思路教学, 用传统的眼光看, 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 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  三、 关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 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 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比如在教学地球公转运动内容时, 我们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相关载体中,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 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 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 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的三维动画。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抽象知识时, 我们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检测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 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 ‎ 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 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 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 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  四、 关注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的开拓 ‎  高中地理教学强调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 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毋庸置疑,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现在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企业家。故此学生了解些生存地的未来规划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 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 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 在小区域规划中, 交通线应如何选择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 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 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 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 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 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在讲工业区位时, 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 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 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 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 ‎ 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 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  五、 关注教学中学生对身边环境的思考 ‎  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 也要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唤起学生对身边环境的思考。为配合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也适时地提出以四大环境, 即国际宇航会议将陆地、海洋、大气、外层空间称为人类的第一、二、三、四环境, 取代原有的宇宙和四大圈层, 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知识体系, 这一革新堪称为高中地理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教学内容也作了作大幅度的更改。这样, 对中学地理教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 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就成为胜任地理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学生, 树立环境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 则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地理素质。同时为配合环境教育人文地理内容也做了较大变化, 大纲制定的人文地理内容显示了三大特点。‎ ‎  首先人文地理比重超过自然地理, 重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历史性突破;其次打破传统部门地理的模式, 不讲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本身的知识, 鼓励少讲一点经济地理学理论, 多讲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 先探讨区位因素, 然后从发挥区位优势的角度了解它们的发展类型与分布, 其中把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 ‎ 称作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是一种创新。最后, 人类活动最关心的是人的衣、食、住、行、康乐问题的解决, 教材据此精选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 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关注这些微妙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