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会范文10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 会范文 10 篇 第一篇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 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 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什么这么说?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 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 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 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 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 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 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 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 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 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 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 有问题; 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 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 2020 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保持经济 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 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7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 “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 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 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 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 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经济 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展的“系 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 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 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 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 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 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 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 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 为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成果优势,有效发挥统计职能,深入 发掘统计服务潜质,区统计局采取六项措施,加强与相关课题应 标单位的沟通,为全区“十三五”规划课题提供信息和人员保障。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人员配备到位 统计局领导牵头主抓“十三五”规划课题工作,选拔各专业 科室负责人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分别负责《经济发展及主要指 标变化规律与“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和《六 大高端产业集群及重点功能区评价指标及产业发展效益研究》课 题研究工作,并与相关课题的应标单位建立合作机制。 二、接洽应标单位,沟通协调到位 为确保统计服务职能与课题应标单位实际需求的完美对接, 统计局组织了两次课题组成员与应标单位的接洽会议,对应标单 位初步的课题规划和投标计划书进行分析探讨,听取了应标单位 对今后工作的合作意见和方案,掌握了对方研究工作的思路和要 求,并从吃透区情、整理发展脉络、利用统计规则等三个层面对 应标单位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三、细化课题模块,职责分工到位 依据两个课题的背景、意义、内容和特点,区统计局对课题 进行细化分解,结合各专业科室的业务特点,进行模块化分工, 实现课题细化标准、职责分工明确、专业运用合理的分工目标。 四、发掘信息优势,服务共享到位 为帮助应标单位掌握有效信息,把握发展规律,制订出科学 严谨的课题研究方案,区统计局利用专业分工优势,整合相关信 息、梳理发展脉络、总结规律特点,向课题应标单位提供了详实 的参考资料。充分发挥了统计职能作用,实现了统计信息价值, 为“十三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 五、创建联动机制,统筹指导到位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课题取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区统 计局联合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创建联动机制,整合“十二五”规划 资料,针对课题研究需要选取参考资料,统筹协调应标单位与政 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内容与政府规划需要的无 缝对接。选派专人向应标单位课题组成员讲解数据资料中的统计 术语、专业内涵、口径标准,帮助研究人员掌握统计数据的运用 规则。 六、加强对比研究,创新优化到位 为实现全区“十三五”规划与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充分 对接,体现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发展特点,统计局要求应标单位 要加强与全市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规划对比,既要突出区域特 点,又要实现横纵协调。总结“十二五”规划的优势和不足,确 立考核指标科学化、规范化、灵活化的研讨思路。针对区域经济 发展特点和未来规划特色,要求应标单位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引 入高端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引进计划等研究内容,制定出反映特 点、体现发展规律、突出改革思路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十三 五”规划课题创新显著、全面优化、特色鲜明的研究目标。 第三篇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的新 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 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 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 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 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 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 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 “十三五”乃至更 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 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 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 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 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 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 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 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 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 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 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 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 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 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 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 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 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 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 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 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 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 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 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 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 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 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 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 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 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 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 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 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 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 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 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 现 27 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 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疑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 年 10 月出版的《习 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国观察以习近平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迄今己发行 500 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 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 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 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 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 享发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 论述等。因此,通过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 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第四篇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门和 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气”的征 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人先后有幸在 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工 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 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 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间的矛盾, 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件、上访事件, 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 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 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 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 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 访、上访考核指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 严格执法。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 法改革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 政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选拔方 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建议借鉴 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群众参与到干 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止于公开”;组织 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文章和政策调研占了 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泛 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强 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 “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 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不够 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尤其是 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方的经办机构出 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构的政策和要求(如最 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是),极大地损害了全省社 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 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业,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 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专业,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 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参照市、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 为二级局(省社保中心现有 49 名工作人员,下含设 10 个科室, 却和其他 3、4 个人的普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 升格),增加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 权责不等、权威不够的尴尬地位。 第五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20 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 10 月在北京 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 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 平主持会议。 “十二五”临近结束,“十三五”即将开启,下一个“五年” 如何规划?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十三 五”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当如何认识“十三五”规划的伟大战略意义?众所周知,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期限,是我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形势严 峻。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当今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不会 出现大的改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大有可为的重大 战略机遇期,必须对当前的形势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必须紧紧抓 住当前转瞬即逝的时机,必须坚定信心,站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 的坚实基础上,把“十三五”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的决定性 阶段,集中力量、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紧紧围绕民生这个核心 主题科学规划“十三五”。 规划“十三五”需紧紧围绕民生。当前全国各地方正向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发起全面动员,进行全面冲刺。与此同时,各地方 实施全面精准扶贫攻坚,确保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同步实现。 “十三五”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中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的经济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升级阶段,更是“四个全面” 同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各级执政者所面临的任务异常沉重, 必须以党的最新理论为思想武器,在以习总书记为党中央的领导 集体带领下,紧紧抓住当前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民生。可以说, “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 本转变,从大国到强国的质的升级,人民的幸福安康的基础将得 到更加厚实的保障。 紧紧围绕民生,还需科学规划、科学举措、坚定不移的执行。 “十三五”必然是一个新时期,会遇到新挑战、新形势,会进入 到新常态,必须认清这一点,不但要善于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 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存在问题、突出矛盾,还要创新理念、 思路、举措,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将民生这一核心突出体现 在顶层设计当中、纳入到具体的规划细节、政策、举措当中,把 全面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作为整个“十三五”一切工作的重 中之重抓牢抓实抓深,确保民生问题质的改善。 第六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重点 和亮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发展新 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坚定决心与历史担当。我们要深刻领会 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根本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建 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 念的具体行动,是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 体的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战略。这是党中央在 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 现实逻辑。 (一)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人均 GDP 接近 8000 美元。但同时,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 阱”的紧要关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 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 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只有 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 现了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 竞争的新优势,从而提升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势。未来 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 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 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二)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 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 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 出现,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等产生深刻影响, 甚至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 键。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德国工业 4.0 战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新成长战略、高技术战 略等应运而生。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 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 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 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 主动权。 (三)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 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 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 转移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22.93,-0.28,-1.21%)和尖端人才流向 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近 500 年以来, 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 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一跃而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 强国;反之,我国却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 之交臂。面向未来,只有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 命力量和有力杠杆,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 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创新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 力显著增强,科研体系日益完备,整体水平正处于从量的增长向 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战略高技术领域, 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企业创新能力快速 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企业申请占 60%以上。产业 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 压输变电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 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完备产业体系、多样化消费需求,与移动智 能时代创新效率提升相结合,为技术、产品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广 阔空间,使我国创新驱动具备了动力转换、发力加速的基础。同 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仍然十分急 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产业 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 体制机制的障碍迫切需要革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现实挑战,今天的中国比历 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二、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 《建议》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 了崭新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 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 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使我们党对创新的认识、发展的认识达到了 历史的新高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需求无限性和能力有限性之间 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 力水平,一直都是各国长期努力的方向。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下, 土地包括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 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而创新驱动的基本特征是, 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成为推动经 济增长的基本方式。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中,土地、资本等传 统要素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创新上升到了第一位。创 新不仅能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还能够创造新的生产要素, 形成新的要素组合。特别是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 方面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和传统要素形成新组合,实现从土地、 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自然资源会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等 创新要素却会越用越多。世界上拥有资源禀赋差不多的国家,由 于创新能力的不同,综合国力截然不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 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创新对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 质量、效益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 作用,才能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局中 来思考和谋划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为国家意 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构建有利于促 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要加 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 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 新创业投资规模。 (二)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 新等各方面创新 我们讲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理论创新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 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 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文 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 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要通过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 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 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 大的发展潜能。 (三)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创新发 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 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倡导敢为 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 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 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 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 型发展 《建议》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 “十三五”期间战略任务予以部署,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基点放在 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 展。这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领先和领跑是保持高端、赢得优势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过去几十年比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 迹。但长期以来不少产业和产品处于跟踪仿制阶段,路越走越窄。 目前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逐步缩小,需要创造自己的先发优势, 培育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形成高端引领的发展 格局。 (一)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技术、信息、制度、人才和企业家才能为代表的创新要 素比重不断提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必须高度重视聚集高新 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等,发展以技术、品牌、 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特别要做好创新转化为 产业活动的“加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 合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 和培育新增长点。 (二)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 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要紧紧抓住经济 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 挑战,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 兴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加 快“互联网+”行动的落实,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 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围绕“中国制造 2025”,发展智能绿 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国家能源战略, 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进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三)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必须聚焦国家区域 发展战略,配置创新要素,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增长极。要推进京 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推动区域 一体化协同发展;瞄准“一带一路”建设等,统筹国内外创新资 源,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创新产能合作。 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重 要载体,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逐步提高我国经济 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 位变革,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最 困难、最具挑战的也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都具有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 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 得优势。”为此,《建议》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 领作用。 (一)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要稳定支持重点学科方向的自 由探索,切实加强重大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强化创新源头 供给。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 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并凝聚一批走在世界 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团队。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 大科学工程,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要采取差 异化策略和非对称性措施,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 发,实现弯道超车。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 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 心技术。着眼保障国家安全,加强深海、深地、深空和信息安全 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城镇化、环境治理、人口健康、公 共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促 进民生改善。面向未来,还要在量子通信、新一代信息网络、类 脑机器人、纳米等领域,尽快部署启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 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跨越。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企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能力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企业创 新能力快速提升,但依靠科技创新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业仍然不 多。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 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支持行业领 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 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 平台,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研发 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 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 (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着眼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 开展深度合作,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 活力。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 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 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建立 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 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 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 (五)构建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 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 新团队。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 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要为科研人员营 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 动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 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六)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良好创 新生态 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抓宏观、 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更加注重向创新链 前后端延伸,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更加注重营造良好创新生 态,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国家高层次创新决策 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改革中央 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更加聚 焦国家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 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领域和市场 失灵的公共领域要积极作为,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形成一 系列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工具箱,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 和保护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 环境。 (七)坚持全球视野,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 当前全球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显著增强,为我国有效利用国 际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起点提供了有利条件。要紧跟世界科技发 展趋势,加强科技外交和科技国际化布局的顶层设计,统筹国内 国外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支持企业面向全球 布局创新网络,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 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 力。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支持外资机构在中国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技、引智 相结合。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 深化创新对话机制,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共同 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等 全球性挑战。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 力弘扬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 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七篇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 革、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四化同步” 发展。主要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2%以上,农业增加 值年均增长 2.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200 万吨。 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 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强调指出,“坚 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 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 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 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 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 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 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 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 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 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 2020 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保持经济 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 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7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 “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 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 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 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 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经济 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展的“系 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 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 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 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 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 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 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 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八篇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 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 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是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重点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制改造等三项改革,积极培育农村产权 交易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 市、区 (市)、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搭建资产评估、 产权交易、抵押贷款担保等改革平台。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 作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积极 探索合作社间的资金互助,创新政银农合作、担保机制,营造金 融支农的良好环境。 二是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现代 农业。以 XX 市国家级、XX 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大 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乡镇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农业建 设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启动吨粮市 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石榴、长红枣、樱桃等 10 个优势特色 农产品。 三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认真贯彻《关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意 见》,促进龙头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壮大、经营能力提升。重 点培育发展跨国采购中心、祥和乳业等 10 大农业龙头企业,培 植石榴、马铃薯等 10 大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扶持 XX 杏花村等 10 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 大户、农业企业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创办社办企业, 探索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从市、区(市)、乡镇到 村的“四级”监管队伍。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 定点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和农产品追溯体系 建设,加大农产品例行抽检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 以现代种业、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物联 网信息化为重点,加快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的技 术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农民 阳光工程培训、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合作社带头人及农业企业、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六是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 业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发 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打造一批集民俗文化、乡村体验、购物美 食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 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 收的“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七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重点 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保险等“三补一保” 政策,稳步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加快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 资源均衡配置。 第九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圆满闭幕。 亲临会议的 xx 书记带领 xx 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十八届五中 全会精神。 学习“十三五”会议精神,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会议主要提到 了距“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只剩下 5 年的时间,“十三五” 实行的结果,直接决定了"第一个百年计划"目标的实现,“十三 五”任重而道远…… 中国一直不断朝着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方向发展。 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已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规划未来的五年将是本届全会的主题。 首先,我对国家对未来的五年的规划,定位表示称赞。这五 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 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 支撑。为了能够让“第一个百年计划”如期实现,政府极度重视 十三五的开展,从科技,文化,卫生,农业,教育等方面详细阐 述了接下来五年的发展要求,且都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 也告诉了我,在工作中要进步和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 地,要多思考,做到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服务,才 能保证在工作中更好更快的发展。 现在的社区工作都重视创新,例如 xx 各个居委会参与的微 创投公益活动的开展,我觉得这也是在为国家实行“十三五”做 出一点点贡献。“十三五”,说到底还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 所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国家的引导,以 及政策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机制来根治社会的问题。只有人民富 起来,国家才富裕。 五中全会还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 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 深远历史意义。我希望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身边一切都是正 能量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我的国家而自豪。 第十篇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门和 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气”的征 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人先后有幸在 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工 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 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 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间的矛盾, 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件、上访事件, 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 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 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 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 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 访、上访考核指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 严格执法。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 法改革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 政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选拔 方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建议借 鉴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群众参与到 干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止于公开”;组 织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文章和政策调研占 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 泛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 强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 “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 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不 够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尤其 是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方的经办机构 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构的政策和要求(如 最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是),极大地损害了全省 社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 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业,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 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专业,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 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参照市、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 为二级局(省社保中心现有 49 名工作人员,下含设 10 个科室, 却和其他 3、4 个人的普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 升格),增加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 权责不等、权威不够的尴尬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