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疫情过后,请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疫情过后,请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一)

疫情过后,请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 ‎ 疫情过后,请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疫情过后,请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近期,医患关系上了微博热搜,王辰院士曾经在央视新闻视频连线时介绍到:武汉方舱医院里大部分是新冠肺炎轻症病人,在这里,医护人员组织人文活动,对舒缓病人紧张情绪,对病情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患者之间互相帮助,医患之间高度协调,有医生感慨,感觉二十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一、疫情之下的“最美逆行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出于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与植根人性的善良本能走向抗疫一线,**.*万名白衣天使勇赴荆楚,各地医务工作者同心聚力,不顾危险,不辞劳苦,不畏艰辛,化身对抗病魔的“白色长城”,立下战“疫”头功,也付出了巨大惨痛代价,李文亮、夏思思等优秀医护人员离我们而去。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们作为集体表现得有多么不堪,但是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引这个民族渡过苦海的纤夫。 除夕之夜,他们坚守在一线。累了只能趴一会。“虽然我们没有立生死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我们一直在坚守!”“不需要点赞,需要N95口罩、防护衣、防护罩!”……隔屏都能感觉出来的他们的疲惫,也感觉到了他们无奈的呼吁与救助,他们就是前线最勇敢的战士啊。 他们渴了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穿着成人纸尿裤继续奋战。他们不敢脱下防护服。因为病人在排着长队,因为物资告急,脱下了就没有新的可以穿了。 他们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因为怕认不出彼此,便在背后为对方写上名字,相互加油打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客观上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尊医爱护教育课。经历过这场疫情灾难的洗礼,人们普遍更懂得生命的宝贵,更深层次的理解医护人员的伟大和医者仁心,更明白:医者是生命的“摆渡人”,善待医护人员,就是善待生命;尊重医护人员,就是尊重生命。全社会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 医护人员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爱,无不以发自内心的爱心和暖心致敬医护人员。全国很多景区、民宿、酒店对医护人员及其亲属实行免门票、免费住房优惠,很多餐饮企业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各级政府出台关爱医护人员的暖心政策,各省以高规格“花式接待”迎接凯旋返乡的援鄂医护人员……这应该是最近关于医患关系难得的好消息了。 二、疫情前,医患关系一度紧张,伤医事件频繁发生2020年2月14日,民航总医院杀医案接近尾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孙文斌故意杀人上诉案并当庭宣判,依法裁定驳回孙文斌的上诉,维持原判,对孙文斌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事件回顾: 20XX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凌晨。大部分人都和爱人、或是家人度过了一个温馨的夜晚,正在安睡。而一些特殊岗位上,还有人在坚守。51岁的杨文,是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急诊科的重症监护室工作。那一天正轮到她值班。 早上6点多,差不多再过两个小时,杨医生就可以结束夜班,回到家里和刚从美国飞回来的儿子一起过圣诞节。 ‎ ‎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一贯对待病人温柔又细致的杨医生,竟然被一名患者家属持刀刺死。 一段2分53秒的急诊抢救室监控视频,清晰地记录了杨文医生遇害的情形。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凶手先是和杨文医生短暂交谈了几句,随即从腰间拔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尖刀,反复割、扎刺杨文医生的颈部,没有丝毫的犹豫。 杨文医生甚至来不及反应,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抢救时杨文医生满身是血,颈部有多处刀伤。其中一刀砍断了她右侧颈全部肌肉,砍断了食管、气管、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通往身体的神经,连颈椎骨都断了。经过长达***个小时的奋力抢救,杨文医生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第二个伤医事件:2020年的1月20日,大寒,真的是让人寒心的一天。 1月20日下午14点左右,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一起医生被袭击事件,有医生被砍伤。 ‎ 被砍的眼科主任医生陶勇医生受伤严重,后脑勺、胳膊等多处被砍伤。陶医生手臂的正中神经和齿神经很可能断了,也许就此告别手术台了。我们失去了一个顶尖的眼外科医生,这是中国眼科的巨大损失。 不到5天时间,两次伤医事件,叫人触目尽心。殊不知,大医院招临床医生,博士起步,仅学校培养就长达27年,如果要培养成主治医生,还要临床再干十几二十年,这样优秀的医生就这样丧失了救病治安人的机会。 有网友写了一篇《如何培养一个陶勇教授》的长文,首先你需要碾压**%的高中同学,考入北大医学部,再超过**%的本科同学,有幸遇到一个行业大宗师当导师……这还只是个开始。你必须一路优秀下去,不仅仅是努力和拼命,还有独一无二的天赋。而怎样让以上统统付诸东流呢?差不多就是一个医闹吧。 难道医患关系就真的“水火不容”,天生是冤家吗?三、疫情期间,和谐的医患关系疫情期间,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换来了这久违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 前两天,一张照片备受关注,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治愈出院时,向护士姐姐鞠躬,护士也立马还了个礼,大家都被这张照片暖到了。 无论是方舱医院里医生患者共跳广场舞,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2020年最治愈的照片”,还是患者给医生手写感谢信,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医患关系的新的可能。 李兰娟院士也表示,“由于此次疫情展示了中国广大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勇气与担当,让病患更好地理解医护工作人员的初衷,以及医疗救助的科学规律,知道病人与医护人员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病毒,这将大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医患关系。”可是,长期来看,医患关系真的可以从此改善吗?疫情发生后,很多地方出台了对医护人员的奖励政策,也许更完善的医疗制度是对他们更好的回报。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到的,是给予医护人员最基本的尊重。 总体来说,疫情之下的医患关系在持续向好。 四、引起医患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花钱可以买来很多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第二、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解有关。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于是,很多人对医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人类已经具备了跟自然规律抗争的能力。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于是,科学技术被推上了神坛,医学朝着错误的方向高歌猛进。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新特贵药,误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结果,很多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忘记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医患之间立刻就会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 ‎ ‎ 所以医患关系不是消费行为,也不是普通的服务行为,而是一种救治与被救治的专业照护行为,正如王辰院士所言“大家必须认识到,社会有一点误区,就是认为医患关系的医疗行为好像是一种服务,甚至有点像商业服务,这在根本上是不对的,医疗问题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这个照护和服务在本质和内涵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大家对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疗的本质给予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未来,我想通过发展卫生事业,通过提高卫生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医患双方共同理解,我们一起真正形成非常友善的医患关系,这是建立美好社会和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方面。”五、疫情会结束,但医患关系会长久存在,也许医生的故事和经历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对医患关系有一点新的认识有人说,鱼是世界上最健忘的动物。因为鱼的记忆只有7秒,做过的事情,游动几下就会立刻忘记。很多时候人比鱼更健忘。比如,忘记灾难,忘记伤害,忘记感恩……但有些事,有些人,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比如,这次疫情和疫情中的逆行的医护人员。无论今后疫情过去多久,都请不要忘记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平日一直以来的付出。 ‎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医生被称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一个不懂得尊重并感恩医生劳动的患者,是不会懂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 医患之间,应彼此尊重,才能共赢。 愿“只有患者信任医生,才会安心让医生处理他的健康和生命问题。只有医生相信患者会客观看待医疗结果的时候,他才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提供帮助。”愿“医院里只能有手术刀,而不应该有屠刀。医院是救治病人的地方,而不应该变成杀人现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