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_技能知识(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_技能知识(1)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像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九节:人格 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 ‎ 在现代社会中,“凡是没学过心理学的人都不算是受过完好教育的人”。——Dennis Coon ‎ “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心理学” 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 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处于愚昧状态,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如:灵魂、精神等,处于困惑思索阶段,并在哲学界开展讨论和争论。‎ *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二大分支(1)‎ ‎ 一、基础心理学 ‎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   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对一般 正常成人 各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探讨; ‎ ‎ ‎ 心理学二大分支(2)‎ * 二、应用心理学 ‎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学科。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及研究学生在学习知识、个性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一节 绪 论 *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内容 ‎ *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实质 *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 第四单元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 正常 成人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人除了熟睡之外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构成图 补充知识: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 ‎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879年诞生,至今128年的历史;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思想一直存在(属于哲学)。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家,他的《论语》一书蕴藏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灵魂论》一书,也对人的心理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补充知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 * ‎(一)认知 ‎ *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 *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2)‎ * ‎(二)需要和动机 ‎ *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 ‎ *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3)‎ *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 *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4)‎ *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 *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 *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 *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5)‎ *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 *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 ‎ 动物心理的演化 * 无脊椎动物: 感觉 * ‎ 脊椎动物: 知觉 * 灵长类动物: 思维萌芽人: 思维、 意识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 心理是脑的机能,‎ ‎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观的反映 ‎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1)‎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 *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 * 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 *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 从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 * 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 *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 ‎ *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 ‎ *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4) ‎ *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5) ‎ *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879年 冯特(德国 1832---1920)‎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墨菲:在冯特创立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样,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心理学早期有影响的学术流派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1) ‎ * 教材(基础知识)P5-8‎ *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 *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1-1冯特)‎ 参考资料标题 专栏1-1 冯特 * 描述: 冯特(‎ Wilhelm Wundt,1832~1920)1832年8月26日生于德国的曼海姆。从1851年起攻读医学,185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海德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858年受聘作H.von.赫尔姆霍兹的助手,得以受赫尔姆霍兹的指导,从此转入精神科学领域。1874年应聘担任苏黎世大学,1875年又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4年创办《哲学研究》;1905年又出版了《心理学研究》。 ‎ * ‎1889年任莱比锡大学校长。在莱比锡大学共任教45年,直到1920年8月31日逝世。‎ * ‎  冯特说他的心理学是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他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冯特以前的心理学实验大都在生理学实验室中进行,由于冯特的努力,才使心理学既脱离了哲学,又不附属于生理学,在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学者们都把他看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它和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应该用能够测定直接经验方法,即实验内省的方法 来进行研究。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 * ‎ 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 ‎ 冯特一生著作非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有1874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生理心理学纲要》;1889年出版的代表冯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精华的《哲学的体系》;1896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从1900年起,他用了十年时间出版了有4000多页的代表他社会心理学思想的10卷《民族心理学》。1920年写成自传《经历与认识》一书。 ‎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2) ‎ * 二、学派的纷争(1)‎ * 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 *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3)‎ * 二、学派的纷争(2)‎ *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 *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 * 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4)‎ * 二、学派的纷争(3)‎ *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 *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4)‎ * 二、学派的纷争(4) ‎ *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 *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5)‎ *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1)‎ * 对心理学来说,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 * ‎20世纪30年代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束了; ‎ * 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 *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得到迅猛发展。 ‎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5)‎ *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 *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 *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 *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6)‎ * ‎(二)认知心理学 ‎ *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 *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 *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 * 域。‎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7)‎ * ‎(三)生理心理学 ‎ * 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 * 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 ‎ * 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 * 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 有科学的手段;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方法 教材(基础知识)P9-11‎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 *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 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 * 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 ‎(一)观察法 ‎ *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 ‎ * 用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 ‎(二)调查法 ‎ *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 *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 ‎ * 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 ‎(三)个案法 ‎ *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 *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 ‎(四)实验法 ‎ *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 *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 ‎ *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1)‎ *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 *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 *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2)‎ *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 ‎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迷走神经等。 ‎ * ‎ 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 * ‎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 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 * 脑 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 * 脑干 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 间脑 位于脑干之上,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4)‎ *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1) ‎ *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 ‎ *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6)‎ *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 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 巴甫洛夫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 ‎ ‎ * ‎ 一、兴奋和抑制; ‎ * ‎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 ‎ * ‎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 * ‎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 *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 * ‎(一)兴奋和抑制 ‎ *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 *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 *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 *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 *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 *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 *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 *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 *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 *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 *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 ‎ *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 ‎ * 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 ‎(二)扩散和集中 ‎ *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 ‎ *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 ‎ * 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的。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 ‎(三)相互诱导 ‎ *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 ‎ *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 ‎ * 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 ‎(四)动力定型 ‎ * 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 巴甫洛夫 ‎ 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28日生于俄罗斯的梁赞。1870年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贡献获诺贝尔医学与生物学奖。1936年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                              ‎ ‎   巴甫洛夫继承了R..笛卡儿的反射论思想,并受到俄国反射学的先驱И.М.谢切诺夫《脑的反射》一书的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 * 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是反射,即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所发生规律性反应。有机体生而具有,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人的心理、人的一切智力活动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巴甫洛夫通过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探讨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无论兴奋和抑制过程,在大脑两半球内发生之后,都要从原发点向外扩散,然后再向原发点集中。在兴奋或抑制发生的时候,可以使原发点周围相反的神经过程加强;也可以在神经过程停止后,在原发点处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加强的现象,这叫相互诱导,前者叫同时诱导,后者叫相继诱导。为了区别人和动物的行为,巴甫洛夫又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以现实的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巴甫洛夫根据多年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即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在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神经过程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他还确定有四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类型相当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一般认为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个别性 *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没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属性都加以认识,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 ‎ *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最大刺激量的区间叫感觉阈限。 ‎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 *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韦伯定律 *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 用公式表示就是ΔI∕I = K。‎ * ΔI是差别阈限;‎ * ‎ I是原刺激强度;‎ * ‎ 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 ‎ 费希纳定律 * S = K lg 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 S: 心理量 ‎ K: 常数 ‎ Lg: 对数 ‎ R: 物理量 感觉适应 *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 * 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 心理学在对感觉适应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暗适应受到了特别的注意。‎ 感觉后象 *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 * 看到的灯光是亮的,灯灭以后留下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这种后象叫正后象; ‎ * 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 ‎ 感觉对比 *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 *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 *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 * 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等。 ‎ 联觉 ‎ * 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 * 看到红颜色我们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 * 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蓝、绿等冷色调。‎ ‎ 视觉(1)‎ *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 *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 * 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 ‎ * 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 视觉(2)‎ * 二)视觉器官 ‎ *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 *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 ‎ *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 视觉(3)‎ 颜色的特性 * ‎ 色调: 光波的波长 * ‎ 明度: 光波的物理强度 * 饱和度: 彩色中灰色的比例 颜色视觉 * ‎1.颜色的特性 ‎ ‎ 在较强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分辨颜色。 ‎ * ‎2.颜色混合 ‎ ‎ 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 * ‎3.色觉异常 ‎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听觉(1)‎ *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 听觉器官 *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 ‎ *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 ‎ * 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 ‎ * 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引起听觉。‎ 听觉的特性 *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 *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 * 分布在舌面、上颚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 ‎ ‎ *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 *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皮肤感觉 *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 *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 ‎ *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 *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平衡觉 * 平衡觉又叫静觉, 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 * 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 * 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 运动觉 ‎ * 运动觉又叫动觉, 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 *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前回产生运动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 ‎ ‎ *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 ‎ * 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痛觉 *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 ,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痛的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 知 觉 *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直接性、整体性)‎ ‎ ‎ * 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 ‎ ‎ *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知觉的基本特性 * 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 * 选择性: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 ;‎ *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 ‎ * 理解性:就是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两可图形 两可图形 一、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和方位知觉; ‎ *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 * 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 *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 *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 ‎ * 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 ‎ * 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的变化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 三、运动知觉 *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 * 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 *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 * 补充知识:1、真动 2、似动 3、诱动 4、自动 ‎ 四、错觉 *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 *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 ‎ * 错觉的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感觉与知觉 * 感觉、知觉、分析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感觉适应、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知觉选择性、知觉恒常性、单双眼线索、直观、观察力、变式 第四节  记忆 * 一、记忆的定义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 *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 *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 *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 *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 *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 *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过程 *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过程。 ‎ *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 *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 *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 记忆的特征 遗忘及遗忘规律 *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遗忘; ‎ *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记忆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是记忆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 * 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 ‎   (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24日生于波恩附近,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又到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73年获博士学位。1880年起相继在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哈雷大学任副教授和教授。直至1909年2月26日在哈雷逝世。    艾宾浩斯在柏林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分别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1890年和A.柯尼希合创《感官心理、生理杂志》。    艾宾浩斯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于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其研究方法对此后记忆的研究,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为了在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对所有的被试者来说难度都一样大,他制作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他以一次能够正确回忆学习材料所需要的学习遍数,作为测量记忆效果的指标,这叫完全记忆法。他还用达到学会标准后,间隔不同时间再来学习原来的材料,达到学会的标准所节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的遍数,作为测量记忆效果的指标,这叫节省法或叫重学法。他比较了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和有意义的材料,以及不同长度学习材料的学习速度;考察了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效果。后人用他的实验结果绘制的,不同间隔时间对记忆保存量影响的曲线,就叫做艾宾浩斯保持曲线。他发明的填充实验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智力测验和作业测验。‎ 表象 * 一、表象的定义 *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 * 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的分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 ; ‎ *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 表象的四特征:‎ ‎ ‎ * 直观形象性; ‎ * 片段不稳定性; ‎ * 可操作性; ‎ * 概括性 ‎ ‎ 表象的三作用 * 积累感性知识 * 为想像提供素材 * 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三个记忆系统 *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 *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 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 * 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9~20比特;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图象0.25~1秒,声象1~4秒; ‎ * 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 。‎ ‎(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 *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9个项目。语言文字多为听觉编码;其它是形象记忆; ‎ * 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 经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 * 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 * 不是有意回忆,意识不到;长时记忆可以提取到短时记忆系统中; ‎ *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三个记忆系统及特征 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2‎ * 记忆 * 记忆、记忆表象、记忆过程、记忆阶段、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回忆、追忆、记忆广度、联想、遗忘曲线、图象记忆 声象记忆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 *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 间接性表现在,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 *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 * ‎(二)抽象与概括 ‎ 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1 ‎ *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 *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 *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 思维的种类2 ‎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 *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辐合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 *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思维的种类(3)‎ *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 *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的掌握 ‎ *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 *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与外延成反比。 ‎ *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2)‎ *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 *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等; ‎ *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3) ‎ *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 *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 *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 ‎ 逆向搜索策略、‎ ‎ 计划简化策略 问题解决的定义 ‎ *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思维活动的规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语言与言语 ‎ *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 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 ‎ 言语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的种类 ‎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 *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 *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 *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想象(1)‎ * 一、想象的定义 ‎ *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 *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 *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象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 *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 * ‎(二)有意想象 ‎ *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想像的种类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 思维与想象 * 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概念、判断、推理、定势、原型与原型启发、迁移、功能固着与变通、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灵感、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 意识与注意 * 一、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 * ‎ (习题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 的作用。 ‎ 意识与注意 * 二、无意识 ‎ * 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也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意识控制之下; ‎ *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 ‎ *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 *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一)睡眠 *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 *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 *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 * ‎(考点)睡眠的4个阶段  教材P53‎ 睡眠的四阶段 ‎(二)梦 ‎ *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 *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一、注意的定义 ‎ *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 *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 *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意广度 *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 ‎ *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 ‎ *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 注意稳定性 ‎ *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 *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 *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 *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注意 *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 注意分散、注意动摇、‎ 需 要 *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机 ‎ * ‎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 需要 * 激发动机的因素 : 内驱力 ‎ 诱因 ‎ 情绪 动机的种类 *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 ‎ 兴趣 爱好 *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 *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要点)‎ *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 *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 * ‎(考点)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 * ‎ (考点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需要是( )‎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 *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内心体验; ‎ * 从外部表现看到人的情绪变化,却看不到他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 *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 *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 *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 ‎(一)适应功能 ‎ * 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 * 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 ‎(二)动机功能 ‎ *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 * 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 * 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 ‎(三)组织功能 ‎ *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 *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 * 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 ‎(四)信号功能 ‎ *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 *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 ‎ * 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 ‎ * 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 情绪理论(1) ‎ *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 詹姆斯认为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 * 兰格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 *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 ‎ ‎ 情绪理论(2)‎ *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 * 坎农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理的变化慢; ‎ *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 *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 情绪理论(3)‎ ‎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 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情绪理论(4)‎ *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 *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 *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考点) ‎ *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 * 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 * 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成了对立的情绪情感的两极。‎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 *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 *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 *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 *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1)‎ * 教材(基础知识)P65-66‎ *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 *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情绪、情感的种类(2)‎ *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 ‎ * 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 *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 ‎ * 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 * ‎(三)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 ‎ * 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情绪与情感 * 情绪与情感、需要、表情、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绪情感两极性 * 意志 * 意志、意志行动、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动机、目的、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准备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3)‎ *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 * 美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 *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 要点): ‎ * ‎1.双趋式冲突;‎ * ‎2.双避式冲突;‎ * ‎3.趋避式冲突;‎ * ‎4.双重 趋避式冲突 ‎ *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 (一)意志的自觉性 ‎ 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 (二)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 ‎ (三)意志的坚韧性 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 ‎ (四)意志的自制性 任性、怯懦 第九节 人格 人格概述 ‎ * 一、人格的定义 * 二、人格的特性 ‎ * ‎(一)独特性 ‎ * ‎(二)整体性 ‎ * ‎(三)稳定性 ‎ * ‎(四)功能性 ‎ *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 三、人格的结构(考点)‎ 人格的结构 * ‎(考点)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 *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 *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人格(个性)概述 *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心理状态、兴趣、价值观、信念、世界观 第二单元 能力(1)‎ * 教材(基础知识)P71-75‎ * 一、能力概述 ‎ * ‎ (一)能力的定义 ‎ *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 * 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像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第二单元 能力(2)‎ *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 *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 *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第二单元 能力(3)‎ * ‎(三)能力的分类 ‎ *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 *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 *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单元 能力(4) ‎ * ‎ 二、能力结构理论 ‎ *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 *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 *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第二单元 能力(5) ‎ *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知识点 要点) ‎ *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 *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第二单元 能力(6)‎ *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 * ‎(一)遗传的因素 ‎ *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 补充知识:胎内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能力 * 能力、智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才能、天才、知识、知识掌握、技能、遗传素质、能力二因素说、能力三维结构说、量表、智商、常模、信度、效度、年龄智商、离差智商 气质(1)‎ *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 * ‎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 气质(2)‎ * 气质类型学说 ‎ *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 * 体型说: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 * 血型说: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 ‎ * 激素说: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 *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 *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 *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考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 *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 *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 *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 *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 气质 * 气质、气质类型、神经过程和神经类型、气质的体液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性格(1)‎ *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 *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的是性格 的差异。 ‎ 性格(2)‎ * 二、性格的结构 ‎ * 性格的态度特征 ‎ * 性格的意志特征 ‎ * 性格的情绪特征 ‎ * 性格的理智特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性格 * 性格、性格类型、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内向和外向、性格的结构、‎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 *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 ,遵循快乐原则; ‎ *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 ,遵循现实性原则; ‎ *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遵循道德原则。 ‎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 容格(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 *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 *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 *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 *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 *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神经质 、精神质 ; ‎ * 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的一个直角坐标系。‎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 神经质(N)、‎ * 外倾性(E)、‎ * 经验开放性(O)、‎ * 宜人性(A)、‎ * 认真性(C); ‎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人格理论 * 自我、本我、超我、特质 共同特质和 个人特质P84 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P85‎ * 神经质 精神质 复习题 ‎ (多选)记忆是指( )。 A.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 ‎ ‎ B.改造信息和知识经验的过程 ‎ 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 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B(单选).‎ ‎ 错觉一般按照( )等所形成的错觉来分类。 A.线段、面积、方向、面孔识别、记忆的准确性 ‎ * B.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 ‎ * C.线段、面积、图形、方向、方位、形重、视听、螺旋 * ‎ D.感觉、知觉、思维的特点和意志的品质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态度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 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反社会行为 ‎4. 人际合作与竞争 ‎5.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B = f( P , E )‎ 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 靳温: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 社会刺激 → 社会心理 → 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简史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表现出的特征 ‎1. 研究领域拓宽。‎ ‎2.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提出许多 ”小理论”。‎ ‎3. 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4. 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 人的过程。‎ ‎ 1. 早期社会化 ‎ 2. 继续社会化 ‎ 3. 再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角 色 冲 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主体,多个角色。‎ 角色间冲突:同一角色,多个期待。‎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我、客我 镜我 自我的结构:‎ ‎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 自我概述的形成:‎ ‎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尊 = 成功 / 抱负 詹姆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 物知觉 ‎ 知觉 人际知觉 ‎ 社会知觉 ‎ ‎ 自我知觉 ‎ 归因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板印象 ‎ ‎ ‎ 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第三单元 归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 罗特 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 内控者:( 符合社会期待)‎ 归 因 原 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 折扣原则 凯利 协变原则 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 特异性信息 ‎ 共同性信息 ‎ 一致性信息 若 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都高, 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 1、社会视角 ‎ 自我防卫策略 ‎ 2、自我价值保护 ‎ 动机性归因偏差 ‎ 3、观察位置 ‎ 4、时间因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 自然动机 ‎ 动机 ‎ 社会动机 二、动机过程 ‎ ‎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 动机过程。 ‎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 功能 ‎2、指向 功能 ‎3、维持 功能 ‎4、调解 功能 四、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2、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内曲线;‎ ‎3、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4、每种活动都有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比较简单任务的中,活动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 亲合动机 二、 成就动机 三、 权力动机 四、 侵犯动机 五、 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 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 依恋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 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 情绪因素 ‎ 高恐惧 , 高亲合;‎ ‎ 高焦虑 , 低亲合。‎ 出生顺序 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 ‎ ‎(美) 麦克利兰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 1.积极的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 ‎ 2.消极的权力动机 ‎ 1.社会控制的需要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 ‎ 2.对无能的恐惧 ‎* 四、侵犯行为 ‎(一)侵犯的构成 ‎ 1.伤害行为 侵犯 2.侵犯动机 ‎ 3.社会评价 ‎ 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广义的侵犯 2.亲社会的侵犯 ‎ 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 1、本能论的解释 ‎ 弗洛伊德:‎ 人有生本能 和死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升级”,应当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2、挫折-侵犯学说 ‎ ‎ 多拉德 ‎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 米勒 ‎ 挫折也可以引起挫折以外的结果(如退缩), 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 伯克威茨 ‎ 挫折导致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2、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的唤起水平 ‎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 增加 侵犯行为 五、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二)利他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1. 外部因素 ‎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 ‎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 社交焦虑 ‎2. 嫉妒 ‎3. 羞耻 ‎4. 内疚 第五节 态度 ‎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特点:‎ ‎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 ‎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 1. 认知成分 (C)‎ ‎ 2. *情感成分 (A) 3. 行为倾向成分 (B)‎ ‎ (三) 态度 与 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一) 工具性功能 ‎(二) 自我防御功能 ‎(三) 价值表现功能 ‎(四) 认知功能 三、 态度的属性 ‎1. 方向 ‎2. 强度 ‎3. 深度 ‎4. 向中度 ‎5. 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 (美) 凯尔曼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说服模型)‎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差异 ‎2. 畏惧 ‎3. 信息倾向性 ‎4. 信息的提供方式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原有态度与信念 ‎2. 人格因素 ‎3. 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 情境 ‎1. 预告警告 ‎ ‎2. 分心 ‎3. 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 平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论 ‎(三)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1. 量表法 ‎2. 投射法 ‎3.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沟通 与 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概念 ‎ 1. 人际沟通 沟通 ‎ ‎ 2.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 与 背景 七 个要素构成。‎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4.单身沟通与双向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五、 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 (双向、双箭头)‎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单身、单箭头)‎ 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单线式 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 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 ‎ 二、 身体运动和触摸 ‎ 三、 姿势与装饰 ‎*四、 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 ‎2.个人距离0.5—1.2米 ‎3.社交距离1.2—3.5米 ‎4.公众距离3.5—7.5米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 ‎ ‎ 特点:1. 个体性 ‎ 2. 直接性 ‎ 3. 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 ‎ 1、定向阶段 ‎ 2、情感探索阶段 ‎ 3、情感交流阶段 ‎ 4、稳定交往阶段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 ‎ 1、情趣爱好方面 ‎ 2、态度 ‎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 1、包容需要 ‎ 2、支配需要 ‎ 3、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 1、主动包容式 ‎ 2、被动包容式 ‎ 3、主动支配式 ‎ 4、被动支配式 ‎ 5、主动情感式 ‎ 6、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人际需要的满足 对成年后的影响 ‎ 1、包容需要 ‎ 2、支配需要 ‎ 3、情感需要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1、熟悉与邻近 ‎ 2、相似性 ‎ 3、互补 ‎ 4、外貌 ‎ 5、才能 ‎ 6、人格品质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 合作 ‎ 竞争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 )‎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概念 功能 类型 ‎ 1、真从众 ‎ 2、权宜从众 ‎ 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 1、群体因素 ‎ 2、个体人格因素 ‎ 3、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 ‎ 1、结伴效应 ‎ 2、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概念 意义 ‎ 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发展 塔尔德《模仿律》‎ ‎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 概念: ‎ ‎ 分类:‎ ‎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 三、社会感染 ‎ 概念 ‎ 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 分类:个体间 大众传媒 大型开放群体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概念 爱情与喜欢 发展阶段 形式 三角形理论 第二单元 婚姻 概念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夫妻关系的类型 ‎1. 爱情型 ‎2. 功利型 ‎3.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 建设型 第四单元 家庭 ‎ 家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 ‎3、夫妻数量 家庭结构模式 ‎1. 核心家庭 ‎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 ‎4. 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 ‎1. 经济功能 ‎2 性的功能 ‎3. 生育功能 ‎4. 抚养赡养功能 ‎5. 教育功能 ‎6. 感情交流功能 ‎7. 休闲与娱乐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 ‎ ‎ ‎ 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 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 ‎ 发展心理学 ‎ 如果,你有幸乘坐时空穿梭机,你可以看到你的过去和未来……‎ ‎ 如果,现在就想了解你的过去与未来,那么学习《发展心理学》, 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 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 ‎ ‎ 从摇蓝 到 坟墓。‎ ‎ 推动摇蓝的手,在推动着世界。‎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 ‎ ‎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五个基本性质 ‎1、方向性和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普遍性和差异性 ‎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1、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关键期和印记 ‎ 关键期是对环境(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短时期,在这段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可能对此后的发展依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一些特定事件必须在关键期内发生,这样才能保证人或动物的正常发展。‎ ‎ 印记——快速的、早期习得的永久性行为模式。‎ ‎ 大多数鸟类的印记关键期非常短。小鸭子的印记关键期是30个小时之内,之后就再也不会形成。对许多动物来讲,这种印记效果会持续一生。‎ 关键期和印记 ‎ 人类婴儿会对他们的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形成依恋情绪。这种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大致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为了婴儿能够健康发展,依恋的形成必须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因为依恋能帮助婴儿与妈妈保持亲密关系,而妈妈会给孩子提供安全保证、刺激环境和一个“基地”,使婴儿能够依靠基地向外探索。‎ 动物印记与人类关键期 洛伦茨 鹅妈妈的故事 人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 语言、动作、感知能力: 0~6岁 ‎ ‎ 秩 序: 2~4岁 ‎ 细微事物: 2~6岁 ‎ 书 写: 3.5~4.5岁 ‎ ‎ 阅 读: 4.5~5.5岁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1、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 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 ‎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2、福禄贝尔 “恩物”‎ ‎3、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 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 普 莱 尔 ‎ 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形成和发展期 研究途径— 霍尔:复演说 ‎ ‎ 比 内:智力测验 ‎ 格塞尔:儿童发育常模 理论派别——霍 尔:复演说 ‎ ‎ 施太伦:人格主义学派 ‎ 杜 威: 机能主义、儿童中心说、行为主义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 ‎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维果斯基: 文化-历史发展观 从儿童心理学到 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 ‎ ‎ ‎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 ‎ 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 作为章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 横断研究 定义: 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优点:大样本、大资料、低成本 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 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 组间异可能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 定义: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考察,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 纵向研究 也叫 追踪研究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 ‎ 便于发现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缺点: 样本少且易流失 ‎ 时间长,产生新变量 ‎ 反复测量,易导致重复效应 ‎ 成本高 ‎ ‎ 交叉研究 先从横断方向上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再按一定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 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 取长补短。‎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 霍 尔 ‎ 詹 森 ‎2.环境决定论 华 生 二因素决定论 施太伦 (德国) ‎ 心理发展是内在本性与外在条件 复合的结果(相加)。‎ 吴伟士 (美国)‎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的关系(相乘)。‎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 ‎ 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 ‎ 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遗传与环璋的相互作用 ‎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人适应环境)。‎ 二、*各主要派别的心理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和心理发展观 ‎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 心理起源与动作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 心理发展是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 ‎ ‎ ‎2.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建构学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 ‎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图 式 同 化 顺 应 平 衡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生理的发育过程,尤其是大脑和高 级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语言、教育 、社会生活 平衡: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 ‎ 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的后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 婴儿前期(0~2岁):儿童一出生就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人们的关怀与爱抚,得到生理满足的需要,就会感到安全,形成对人的信任感;反之就会对人产生怀疑、不信任,形成怀疑感。这个阶段的基本矛盾就是信任对不信任,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的品质。最有影响的人是母亲(抚养者)。‎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2‎ ‎ 婴儿后期(2~4岁):儿童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走路、说话、独立穿衣、吃饭等)。得到大人的允许、承认,就会感到有自控能力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出现自主感;反之,如果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出现意外时遇到大人的粗暴对待,或过分溺爱加以拦阻,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的品质。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亲式的人物。允许儿童有活动的自由,鼓励他们的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十分必要,但也要让儿童接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其为将来参加法制活动有所准备。 ‎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3‎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儿童在这时开始进行各种活动,并在无父母控制下,运用自己“良心”的内部声音去支持和引导行为,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从事各种运动性游戏,家庭成员对他们智力上表现主动性而提出的种种怪问题,给予耐心回答,不嘲笑、不禁止,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获得主动感;如果大人认为他们以上的活动是坏的、笨拙的、讨厌的,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会以父母为榜样,争取异性父母的爱。如不能如愿以偿,也会产生过度的内疚。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的品质。这个时期,影响最多的是家庭。‎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4‎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了语言与文字工具以后,不仅获得大量知识、技能,而且具有演绎推理及按规则做游戏和学习的能力,特别爱问穷根究底的问题。当儿童的创制活动受到家长及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其勤奋感就会产生并得到加强;反之,大人把这种活动当作捣乱,或者他们在学习上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的品质。这一阶段对其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师、同学和伙伴。‎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5‎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期):进入青春期,除产生爱情的新觉醒,去寻找异性朋友外,还发展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和方法。青年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角色同一性,发展角色同一性,对于接受成人期的生活挑战十分重要,不然会产生角色混乱。如自我肯定的混乱,不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混乱,过分的紧迫感或故意拖延时间;工作瘫痪,不能认识努力工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两性混乱,对两性之间的同一性认识不清,不愿接触异性或乱搞男女关系;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的品质;影响最多的是同辈集体或校外集团。‎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6‎ ‎ 成人早期(18~25岁):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产生亲密和团结的感情。亲密除爱情之外,包括友谊、与人合作、承担义务、相互关怀等,如果这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夫妻或朋友之间建立友爱关系,就会产生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影响较多的是一起工作与生活的伙伴。 ‎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7‎ 成年中期(25~50岁):这是成家立业的时期。人们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开始对整个世界和社会,表现出关心和操心,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中,获得繁衍感;另一个是掉进自我专注的状态,只关心个人舒适与需要,使得能力、责任受到阻碍,形成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的品质;影响大的是社会分工与承担家务的情况。 ‎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8‎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是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善和抱孙子的阶段。当他回顾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但看到过去没有把握机会或是走了弯路时,看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失落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的品质;影响较大的是生活伴侣(老伴或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朋友)。 ‎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婴儿前期(0~2岁)‎ ‎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品质 ‎2.婴儿前期(2~4岁)‎ 自主感----羞耻感 意志品质 ‎ 3.幼儿期(4~7岁) ‎ 主动感----内疚感 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5.青少年期(12~18岁)‎ 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繁衍感----停滞感 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 ‎ 人的内部因素、行为、环境影响 观察学习 ‎ 替代强化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 低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的实质: 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 动作 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 ‎1、婴儿动作发展始于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动作发展受成熟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3、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一、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 (1)头 尾 原则 ‎ (2)近 远 原则 ‎ ‎ (3)大 小 原则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 通常在5~6个期间出现。‎ ‎(二)独立行走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1.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 习惯化范式 ‎ 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2.视觉的发展 ‎ 出生3周婴儿视焦点:26厘米 ‎3.听觉的发展 ‎ 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4.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 嗅觉:出生就有,一周能辨别不同气味 ‎ 肤觉:出生就有温觉反应 ‎5.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 ‎ (2)深度知觉 ‎ (3)方位知觉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 四、言语的发展 ‎(一) 言语发展的理论 ‎ 1.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操作条件反射,强化, 斯金纳 社会学习说: 选择性模仿 班杜拉 ‎ 2.先天成熟理论 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LAD 乔姆斯基 ‎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  1.语音的发展 简单发音0~4月;多音节4~9月;学话萌芽9~12月 ‎  2.词汇的发展 ‎1~1.5岁 50左右; 3岁 1000左右 ‎  3.句法的发展 ‎1~1.5岁不完整句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1.5岁~2岁简单句 ; 3岁完整句.‎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 1.自发性微笑(0~5周)‎ ‎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 生理反射的哭 ‎(二)哭的发展 应答性的哭 ‎ 操作性的哭(社会性的)‎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恐惧的发展 ‎ 1.本能的恐惧 ‎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 3.怕生 ‎ 4.预测性恐惧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气质 托马斯 切斯 ‎ 1. 容易型 40%‎ ‎ 2. 困难型 10%‎ ‎ 3. 迟缓型 15%‎ ‎ 4. 混合型 35%‎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 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 1. 安全型 依恋 ‎ 2. 回避型 依恋 ‎ 3. 反抗型 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主体我的发展 (5~15月)‎ ‎(二)客体我的发展 (15~24月)‎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 ‎ 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 ‎ 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 练习论 重演论 娱乐论 认知论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 1.婴儿的游戏特点 ‎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象的特点,如骑竹竿。‎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平行游戏 幼儿初期的游戏。‎ ‎3.联合游戏 一般属幼儿中期和末 ‎ 期的游戏。‎ ‎4.合作游戏 始于幼儿中期。‎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 (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 词汇量的增加 ‎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意的深化 ‎ 词类的扩展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1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子;‎ ‎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 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三)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 记忆容量:先快后慢 ‎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 1.无意识与有意识记 ‎ 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互相联系。‎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而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三)记忆策略形成 ‎ ‎ ‎ (1)记忆策略的发展:‎ ‎ 一. 没有策略:5岁以前的儿童;‎ ‎ 二. 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 ‎ 三. 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 视觉复述策略 ‎ 特征定位策略 ‎ 复述策略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三、思维的发展 ‎ 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 表现在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 ‎1.提问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 幼儿末期开始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动物、水果等。‎ ‎ 5岁~6岁儿童开始具有某种推理能力。‎ ‎ 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 ‎1. 成人---独立 ‎2. 外部---内在 ‎3. 简单---具体 ‎4. 主观---客观 ‎ ‎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 ‎ 运动抑制 ‎ 情绪抑制 ‎ 认知活动抑制 ‎ 延迟满足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对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工具型攻击: ‎ ‎ 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型攻击: ‎ ‎ 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职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儿童一出生,父母首先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性别。‎ 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 ‎2岁时,儿童能说出自己的性别。‎ 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形成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理论:‎ ‎ 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 ‎ 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 ‎ 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 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是同伴世界。‎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 一、记忆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 1、复述 ‎ 2、组织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2)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关于记忆的自我的知识是指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是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 2.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2.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一)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 ‎ 是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自我评价: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  1.受欢迎的儿童 ‎  2.不受欢迎的儿童 ‎  3.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的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小学儿童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 2.单向帮助关系 ‎ 3.双向帮助关系 ‎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 五、欺负与被欺负 ‎ 性别差异:‎ ‎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 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 “竞争假设”理论 ‎ ‎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 依恋理论 ‎ 儿童“心理理论”  ‎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 一、学会学习 ‎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 1.在学习态度上 ‎ 2.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16,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   1.身高 ‎   2.体重 ‎   3.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   1.性器官发育 ‎   2.第二特征的出现 ‎   3.性机能成熟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 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的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 ‎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 第二反抗期表现要求人格的独立 表现:1.硬抵抗 ‎ 2.软抵抗 ‎ 3.反抗的迁移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 1.生理方面 ‎ 2.心理方面 ‎ 3.社会因素方面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 (一)同伴关系 ‎ 青春期以后交往范围开始缩小,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 ‎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 ‎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 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 3.以友相待。‎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青春期的一般特征 青年期年龄范围17、18~35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 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 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自我意识的修正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  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 2.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  3.属于个人因素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亲密感的建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核心关系指恋爱和婚姻 安托露丝“人生护航舰”:‎ ‎ 1.恋爱和结婚 ‎ 2.家庭成员的关系 ‎ 3.与朋友的关系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 五、职业的适应 ‎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因素有4个方面:‎ ‎  1.家庭因素 ‎  2.教育和智力水平 ‎  3.性别 ‎  4.人格 六、人格的变化 ‎ 在20~40岁之间,一个人的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都有上升趋势。‎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 中年期一般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中年期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期。‎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 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一般持续8~12年 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 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 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三、创造力的发展 ‎1、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 ‎2、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 ‎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 三、职业的发展 ‎  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在 ‎  1.工作的满意度2.工作绩效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第五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一、老年丧失期观 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毕生发展观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 第二单元 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驶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分为4个时期:.1.期待期2.退休期3.适应期4.稳定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夫妻关系 ‎(二)与子女的关系,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三)与朋友的关系 朋友数量减少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三、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四、死亡的来临 库伯勒-罗丝 死亡过程 ‎ 1.否认 ‎ 2.愤怒 ‎ 3.讨价还价 ‎ 4.抑郁 ‎ 5.接受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但其侧重点不同。‎ ‎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等。‎ 变态心理学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大脑受损所致。‎ ‎ 1793年法国医生比奈尔;‎ ‎ 1907年比尔斯《自觉之心》;‎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 2、行为主义的解释 ‎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 精神分析理论:人的生物本能 可以是人类心理动力之一,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 行为主义:人类无论是在进系进化中,抑或是个体发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或称认识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 ‎ 人本主义:把握住了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依附本能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在依据和初始动力。‎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 ‎ ‎ 1、生物属性:适应环境 ‎ 2、社会属性:人际交往 ‎ 3、精神属性:信息交换 ‎ 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 ‎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 ‎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 ‎ 1、统计学角度 ‎ 2、文化人类学角度 ‎ ‎ 3、社会学角度 ‎ 4、精神医学角度 ‎ ‎ 5、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 ‎ 1、医学标准 ‎ ‎ 2、统计学标准 ‎ ‎ 3、内省经验标准 ‎ ‎ 4、社会适应标准 ‎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 ‎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 ‎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 ‎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知力: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与批判能力。‎ ‎ 1、知道自己有症状 ‎ 2、知道为何有症状 ‎ 3、有求治的愿望 ‎ 三条:自知力完整 ‎ 二条:大部分自知力 ‎ 一条:小部分自知力 ‎ 0条: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丧失 感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及脑外伤恢复期。‎ ‎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 ‎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黯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纠正。多见的为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临床上常与妄想合并存在,根据不同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幻觉的种类 ‎(1)幻听:‎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2)幻视 ‎(3)幻嗅 ‎(4)幻味 ‎ (5)幻触 ‎(6)内脏幻觉,‎ A.按幻觉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空间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患者叙述可以不用眼睛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 B.按幻觉产生条件分:‎ ‎ 1.机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如机能性幻听,多见于S和心因性精神病 ‎ 2.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3.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内容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人或事物在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产生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光隧道中,外界世界变化异常的快;或感到时间凝固,岁月不再流逝 非真实感:患者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如隔了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房屋、树木是纸板作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像没有生命的木偶,患者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又称为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指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思维破裂,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形式障碍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时出现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称为思维插入;如果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为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意识支配,一种被强行塞入的感觉。患者体验到脑子中强制性涌现大量毫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病理性赘述,谈话时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而且觉得必不可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 ‎1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转换,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13、逻辑倒错性思维,特点是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题也无根据,不可理解 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 ‎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 ‎1.关系妄想 ‎2.被害妄想 ‎3.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 ‎5.夸大妄想 ‎6.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7.疑病妄想 ‎8.嫉妒妄想 ‎9.钟情妄想 ‎10.内心被揭露感 ‎11.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思维内容障碍2‎ ‎2、强迫观念: 称强迫思维,指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经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不同于强制性思维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性障碍,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注意障碍 ‎1、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 ‎3、注意增强:可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抑郁症等,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注意别人一举一动;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的注意增强 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2、记忆减退,记忆三个过程普遍减弱,近记忆、远记忆、即刻记忆减弱,‎ ‎3、遗忘 ‎ 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 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 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5、虚构: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见于各种痴呆。‎ 智能障碍及自知力障碍 ‎ ‎ 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 ‎2、痴呆:一种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无意识障碍,分全面痴呆和部分痴呆 四、自知力障碍 ‎ 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自愿就诊;重型精神病患者很早期丧失自知力,不承认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的恢复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缺乏是重型精神疾病特有的表现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符合的过分愉快、欢乐。表现可理解,带有感染性的情感高涨,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称为欣快症,多见于脑器质性或醉酒状态 ‎2、情感低落:表情忧愁、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为,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以及生理功能的抑制,最常见于抑郁症 ‎3、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感,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恐惧常导致回避,常见于恐惧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 ‎1、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 ‎2、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见于慢性或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3、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 ‎1、情感脆弱:常因小事伤心或兴奋,无法克制 ‎2、易激惹性:极易为小事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常见于疲劳状态、躁狂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性精神病 ‎3、强制性哭笑:不明原因、无法控制的哭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 意志行为障碍1‎ 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 ‎ ‎ ‎ 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 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如始无终;‎ ‎ 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被害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证据”到处控告。‎ 意志行为障碍2‎ 二、意志缺乏 ‎ 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卫生极差。严重时甚至连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 ‎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痴呆患者。‎ 意志行为障碍3‎ 三、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 ‎ 1. 抑郁状态患者 ‎ ‎ ‎ 2. 意志减退可见上文所述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意志行为障碍4‎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 常区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 谵妄状态。‎ 意志行为障碍5‎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 6. 刻板动作.‎ ‎2.违拗 7. 模仿动作 ‎3.蜡样屈曲 ‎ ‎ 8. 意向倒错 ‎4.缄默 9. 作态 ‎5.被动性服从 ‎ ‎ 10. 强迫动作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特点: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无自知力。‎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 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本病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妄想常 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 荒谬。‎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点: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 ‎ 2.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 ‎ 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 4.在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思维 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轻型躁狂 无精神病症状躁狂 有精神病症状躁狂 复发性躁狂。‎ ‎ ‎ 二、抑 郁 发 作 ‎ 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 情绪低落:抑郁障碍特征性症状(约占90%以上)。‎ 情感的基调是低沉的、灰色的,有的病人形容是带着深色墨镜看世界,到处一片灰暗 程度:心情不佳 悲观绝望。‎ 病人常能体验和过去不一样。生活没有意义提不起精神,高兴不起来。‎ 时间定向障碍,时间拉长了。‎ 焦虑、激越症状,多见于年长女性。‎ 二、抑郁发作 丧失兴趣: 常见并有特征性 既往的嗜好丧失。‎ 对家人、孩子失去了往日的亲情。‎ 对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丧失兴趣,‎ 闭门独居,回避社交。‎ 精力丧失: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 轻者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 重者无精打采,精疲力竭 既往简单的事情现在不会作了,或者虽然知道该怎么作,但感觉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 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是抑郁心境的一种加工性症状 ‎ 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病人总以批判的眼光、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神运动性迟滞: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有或轻或重的 迟滞 思维联想迟缓 记忆力减退 语音低,语流慢,语量少。‎ 动作迟缓,可达到木僵或亚木僵的地步 自杀观念及行为:‎ 长期追踪因自杀身亡着约为抑郁症的15%~25%‎ ‎ 抑郁症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20倍,具估计约占自杀总数的1/2~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逐渐产生,观念强烈,方法隐蔽,成功率高 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病人往往诉述吃饭如同嚼蜡 性功能减退 睡眠障碍,一般以中后期睡眠障碍为主。早醒常见,较平时可早醒2~3小时以上 昼夜变化,抑郁症病人症状可有昼重夜轻的变化,一般以晨起症状最重,下午和傍晚 可减轻。约见于50%左右的病人 抑郁病人大多有自知力 三、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 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单程度较轻,不符合抑郁或躁狂的诊断标准 一段抑郁后出现一段躁狂,然后恢复正常心境状态 一般正常的间歇期可达数月,其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心境不稳 抑郁躁狂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关系不大,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又称“环性人格”‎ ‎2、恶劣心境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有求治要求,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影响 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缓解,缓解期不超过2月,与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关系密切 躯体主诉多见,睡眠障碍,疼痛症状 无早醒、晨重夜轻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改变 抑郁性神经症(CCMD-2)‎ ‎3、混合发作 一次发作中同时有抑郁和躁狂症状,一般是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中出现的 活动明显增多,话多,同时有消极抑郁的想法 混合状态较短,很快转入抑郁相或躁狂 易误诊为分裂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第三单元 神经症 ‎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为:‎ ‎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属功能性非器质性障碍 ‎3、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 ‎4、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 ‎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8、自知力充分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总的来讲,神经症的病因是多源性的,至今仍无定论,关于生物学研究目前无肯定的发现,一些遗传学研究虽然发现某些类型有家族聚集倾向,但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的只是一种个性特征或易感素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是神经症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两者缺一不可 ‎ 素质因素 ‎ 患者的个性特征首先决定着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许多研究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 ‎ 不同的个性特征决定着患某种特定的神经症亚型的倾向,如:表演型人格—癔症,强迫人格—强迫性神经症 ‎ 精神应激因素与生活事件 ‎ 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比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遭受精神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另一方面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而导致生活中更多的冲突和应激。‎ 精神应激因素与生活事件 引起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有以下特点:‎ 应激事件的强度一般不十分强烈,往往为多个日常琐事事件的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这区别于反应性精神障碍。‎ 应激事件对神经症患者往往有独特的意义,神经症患者对此特别敏感,往往造成内心的冲突,而对健康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患者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将理念化解为行动,不能将自己从困境和冲突中解脱出来,致使应激持续存在,最终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而发病。‎ 神经症患者的应激事件不但来于外界,更多地来自患者的内心的需求。因此,患者的许多痛苦实质上来源于患者的个性 ‎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 ‎ 精神分析的神经症基础 :‎ 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神经症最核心的症状,这基于S.Freud的两个基本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当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一些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时,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的冲突。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就表现为恐惧症;被隔离开时,就表现为强迫症;被直接体验时,则表现为焦虑症 ‎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 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 :‎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 由于神经症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出现不合理的反应,当这种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 ‎ 他们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有:非此即彼、灾难化、以偏盖全、选择性(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先入为主、情绪推理、个人化 ‎ 部分神经症的认知特征 抑郁症 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 焦虑症 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 惊恐发作 灾难性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 恐怖症 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 强迫症 认为总是不放心、怀疑、唯恐不恰 ‎ 当、穷思竭虑 疑病症 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潜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致使个人的性格形成与认识格局出现歪曲和畸变。神经症的根源,是自我完善潜力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 ‎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 森田的神经症理论 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心身变化特别敏感,过于消极地评价;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易于陷于慢性挫折状态,自信心不足,常为自卑而苦恼;自以为是,对事物作出主观片面地评价,不做冷静地分析。神经症地本质纯属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地产物,患者总是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对自身的细微变化特别关注和敏感,使他们对一些微不足道、常态下可以忽略的、生理范围的变化感受十分强烈,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又会强化注意,使注意愈发集中固着于这种不适感,从而形成神经症症状(精神交互作用) ‎ 森田治疗的核心问题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 发病的生物学基础 ‎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5-HT能活动的增强、γ-氨基丁酸功能不足可能于焦虑症有关 ‎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HT的减少则可能与抑郁的发生有关 ‎ 一些强迫症患者的脑CT和MRI有发现双侧尾状核体积的缩小 ‎ 但这还只是一些假说,尚无定论 ‎ 一、恐怖症 ‎1、广场恐怖症是处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很难得到帮助时会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因此常伴发于惊恐障碍。焦虑常导致患者回避许多害怕的情境。这些情境通常为:独自离家、单独在家、喧闹拥挤的地方、乘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小轿车,在电梯里或桥上。‎ ‎2、社交恐怖症: 在一个或较多的社交或操作情境中显著和持久地害怕被人审视。即害怕自己会有窘迫或丢脸的表现(包括表现出焦虑症状)。暴露于害怕的情境会引起焦虑,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明知这种害怕是不合理和过分的。这种害怕导致在暴露于社交情境时出现明显的痛苦,或导致回避社交情境。‎ ‎3、特定的恐怖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和不合理的担心 ;当接触恐怖情境时,即刻有焦虑反应;回避恐怖情境或在此情境中出现极度焦虑;恐惧、回避或痛苦妨碍了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自己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合理的或过分的。 ‎ 二、焦虑症 ‎1、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以持续、全面的、过度的焦虑感为特征,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没有关系 。典型的表现常常为担心自己或亲戚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地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GAD患者的焦虑症状是多变的,可出现下列症状:‎ ‎ 神经质或不安、肌肉紧张、震颤、易疲劳、大祸临头、情绪易激惹、出汗、头晕或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警觉、心悸、气急、尿频、抑郁心境。‎ ‎ 诊断GAD必须是至少几个星期内的大部分时间有焦虑症状,通常已持续6个月。焦虑症状有:‎ 忧虑(如:担心未来,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 运动紧张(不安、头痛、震颤、不能放松)‎ 其他高警觉症状(如出汗,心率加快,口干,胃不适,眩晕,头晕)‎ ‎2、惊恐障碍,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在惊恐障碍中,发作不限于发生在特定的可预料的情境中,而可在任何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 ‎ 常见症状气短,心脏剧跳,头晕或轻度头痛,手麻、足麻,胸部压紧或疼痛感,窒息感,晕厥,出汗,震颤或颤动,潮热或寒战,不真实感,迫切想逃脱,口干,恶心,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肌肉紧张,视物模糊,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 ‎ 根据ICD-10诊断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经历数次惊恐发作并有以下特点: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在惊恐发作间隙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亢)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三、强迫性障碍 是一种观念、冲动、或行为反复出现,自知不必要,却无法摆脱,内心十分痛苦 ‎ 强迫思维:有强迫思想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情绪;强迫意向 ‎ 强迫行为与动作: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清洗,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 ‎ ‎ OCD也有持续的、不能控制的要进行某些行为(仪式动作)的强制冲动或愿望。通过进行特定的仪式动作可暂时减轻这种不安。这些仪式动作通常与强迫思维有关。大部分常见强迫仪式动作是清洗或检查,其他仪式动作包括对事物的计数,排列,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 四、躯体形式障碍 ‎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 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同样如此。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性)的行为。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 ‎1、躯体化障碍 ‎ 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 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 。‎ 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申诉也很常见。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病程呈慢性波动,有多年就医检查或手术、用药的经历,患者可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 ‎2、疑病症 主要特征是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 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 ‎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有相信上述器官或系统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优势观念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 ‎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 主要特征是突出申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常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 五、神经衰弱 ‎ 1869年Beard首先提出神经衰弱的病名,被认为“文明病”。他认为神经衰弱是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除了重精神病、精神发育迟缓、某些类型的忧郁症之外,几乎包罗万象。在19世纪后半世纪及20世纪早期是一个最常见最流行的诊断名称。‎ 临床表现:‎ ‎1、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能量不足,精力下降,工作少久就感疲惫不堪,注意力很难集中且不能持久,思考问题很困难,患者常称“力不从心”。做事常丢三落四,茫然无绪 ‎2、精神易兴奋,表现在三方面:回忆增多,特别在睡眠阶段;不随意注意增强;患者感受阈降低 ‎ 精神易兴奋与精神易疲劳的同时存在,持续的兴奋导致能量的耗竭,最终的结果为易疲劳 ‎ ‎3、易激惹,包括易发怒、易伤感、易烦恼、易委屈、易愤慨,这是情绪启动阈和情绪能力都降低的结果 ‎ ‎4、慢性疼痛、头昏、自主神经症状群 ‎ ‎ 5、入睡困难、多梦,有睡眠丧失感,醒后不解乏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 ‎ 一、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 三、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 明显应激引起的焦虑障碍 ‎ 障碍 症状和特定的表现 急性应激反应 继一次创伤事件后短期内(数天)出 ‎ 现定向障碍、焦虑、遗忘、 激越和 ‎ ‎ 退缩。‎ 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忆以往严重创伤事件时有持久的焦 ‎ 虑,可有恶梦、闪回、 回避能勾起 ‎ 创伤事件回忆的情境。‎ ‎ 适应障碍 继一次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后出现 ‎ 短暂的痛苦和情绪障碍(如居丧、离 ‎ 婚、失业、生病)。‎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一、人格障碍:‎ ‎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 ‎ ‎ 人格障碍的分类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 ‎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 ‎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 ‎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 ‎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 ‎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 ‎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 ‎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 ‎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 ‎ (九)循环性人格障碍 ‎ ‎ (十)边缘性人格障碍 常见人格障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表现为:1、敏感多疑;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4、易于记恨、委屈;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当,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所限;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6、可有奇异感知体验。‎ 常见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此类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偷窃、斗殴、赌博等。表现为:1、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2、缺少道德观念,无善恶是非判断,不能吸取教训;3、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反社会性人格与违法犯罪有较密切关系。‎ 常见人格障碍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表现为:1、情绪不稳,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但事后后悔;2、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亦可有自杀、自伤行为;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常见人格障碍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和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3、任性、心胸狭窄;4、自我中心,需要不能满足时表现强烈不满;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6、富于幻想,常自欺欺人,凭猜测和预感做出判断,言语不可靠;7、喜欢寻求刺激,过分参加社交活动,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常见人格障碍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慎小心、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表现为:1、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过严,按部就班,拘泥细节;2、过分讲究卫生,甚至家人也感到劳累和疲惫;3、常有不安全感,做任何事唯恐出现疏忽或差错;4、主观、固执,对别人做事不放心;5、过分节俭,甚至吝啬;6、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缺乏工作后的满足感和愉快感,反而常有悔恨和内疚,过于关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常见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感及自卑为特征。表现为:1、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纳;2、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3、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以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为特征。表现为:1、自我感觉孤独无助和笨拙;2、总是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听从他人决定,让别人为其承担责任;3、怕被人遗弃,独处时会感到极大的不适。‎ 常见人格障碍 ‎(九)循环性人格障碍:又称为情感型人格障碍,包括情感增盛型和情感低落型两个亚型。以心境良好和悲伤相交替为特征。表现为:1、心境良好和悲伤的转换并非由外部因素引起;2、一般发生于青少年阶段,但随着年龄增大,往往加重。 ‎ ‎(十)边缘性人格障碍:以高度冲动性、情绪不稳定、身份识别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1、自我形象、目的和内心偏好往往是模糊不清或扭曲的;2、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3、经常卷入紧张的和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情感危机;4、有自伤、自杀未遂行为;5、容易引起一过性精神病发作。‎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 ‎ 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碍。 ‎ ‎ 性心理障碍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 ‎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 一、进食障碍 ‎ ‎ 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 二、睡眠障碍 ‎ ‎ 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 三、性功能障碍 ‎ ‎ 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癔 症 ‎ ‎ 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本症多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自知力基本完整。 ‎ 一、分离性障碍。‎ ‎ 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 ‎ 二、转换性障碍。‎ ‎ 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但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 ‎ 1、运动障碍 ‎ 2、感觉障碍 ‎ ‎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癔症 癔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与多变,由于和病人的意念活动有关,所以患者可模仿任何疾病的症状,容易误诊。‎ 在作诊断时必须慎重。患者如果具有以下特点时,应首先考虑此病 ‎ ①具有比较明显的癔症性性格或人格缺陷 ‎ ②具有对癔症较特殊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转换性躯体症状、情节性片段遗忘、Ganser综合征、双重人格或附体综合征等等 ‎ ③第一次发病往往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但应注意与“急性心因性反应”鉴别 ‎ ④可单纯通过暗示、催眠、以及巫婆或神汉的迷信操作而使症状消失。‎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郭念峰)。 ‎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 体验标准、‎ 操作标准、‎ 发展标准。‎ ‎ 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 二、心理健康十标准 ‎:‎ ‎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 ‎ ‎(一)心理活动强度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 ‎(三)周期节律性 (四)意识水平 ‎ ‎(五)暗示性 (六)康复能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 ‎(九)社会交往 ( 十)环境适应能力 ‎ ‎ 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 常形: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 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涉及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 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许又新九分标准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一、概念的区分 ‎ ‎ “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 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 ‎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别使用“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 ‎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关于健康心理学 ‎ 健康心理学至今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1978年在美国诞生,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 《健康心理学》的早期定义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以下三个方面: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 健康心理学与心身医学的差别: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侧重于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2、心身医学的研究,则侧重与心身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 ‎ 患躯体疾病时,引起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首先,它取决病情本身的特点,也就是疾病本身是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脑的活动。其次,是取决于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1、不治之症的患者;‎ ‎2、某些躯体疾病的患者;‎ ‎3、长期住院的患者;‎ ‎4、重症患者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5、身心疾病患者;‎ ‎6、夸大疾病体验的患者;‎ ‎7、伴有急性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患者。‎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但现实中和神经症的某些症状间却混浊不清。这种情况一来造成咨询心理学对精神病学的依附,二来给咨询心理学的临床分类诊断和确定工作目标带来麻烦。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角度来确定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以及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进行分类。‎ ‎ 本节试图通过“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一、一般心理问题 ‎ ‎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 二、严重心理问题 ‎ ‎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 ‎ 在心理咨询临床上,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论述,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 三、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即可疑神经症)‎ ‎ 此类型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映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二、压力源的种类 ‎ ‎1.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2.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 。‎ ‎ 造成心理问题的压力源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在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时,必须把三种压力源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 三、压力源的测评 ‎ ‎ 1、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 3、知觉压力的测评(PSS) ‎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 1931年,勒温和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 ‎ 1、双趋冲突 ‎ 2、趋避冲突 ‎ 3、双避冲突 ‎ 4、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 一、压力的种类: ‎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 ‎(2)叠加性压力 ‎ ‎ A.同时性叠加压力;B.继时性叠加压力。‎ ‎(3)破坏性压力 ‎ ‎ 灾难症候群。其产生及特性有三个阶段:‎ ‎ A.惊吓期;B.恢复期;C.康复。 ‎ 二、压力的适应 :‎ ‎ 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塞利,1956年)。 ‎ ‎1、警觉阶段 ‎ ‎2、搏斗阶段 ‎ ‎3、衰竭阶段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 压力的临床后果 ‎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 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曾经有两种解释: ‎ ‎1、体质、压力论 ; 2、器官敏感论 . ‎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 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事件 。 ‎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 中介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是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二是消解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减低。‎ 认知社会生物三系统与压力 ‎ 一、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 A.认知、评估作用 ‎ B.调节控制作 ‎ 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的控制;环境的控制。‎ ‎ C.人格的影响作用 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 ‎ 二、社会支持系统 ‎ 包括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 ‎ 三、生物调节系统 ‎ 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 ‎ ‎ ‎ ‎ ‎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单元 测量与测量量表 ‎ 一、什么是测量 ‎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 测量的三个元素 ‎?事物?:(实际是事物的特征)‎ ‎?数字?:区分性、序列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 法则:IQ测验,根据智力理论编制,以得分多少衡量 ‎ ‎ 智力水平。心理现象难以测量,是因为我们很 ‎ 难设计清晰而良好的法则。‎ ‎ ‎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1.参照点:确定事物的量,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 叫参照点。‎ 绝对零点:(绝对参照点)重量、长度等,0即无,表示什么都测不到。‎ 相对零点:(相对参照点)人定的0,海拔高度,温度, 0?IQ=0? 0岁儿童一般的智力 心理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 ‎ 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 如:4岁与5岁的智龄差为1岁 ‎ 14岁与15岁的智龄差也1岁 ‎ 两个1岁数值等,实际是不等值(距)的 ‎ 又如: SCL90中的1~5级评定,1=没有,2=很轻,3=中度,4=偏重,5=严重 ‎ 1和2级的差与2级和3级的差也是不等值(距)的。‎ ‎2 行为样本 ‎ 在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时,只是对少数经过 ‎ 选择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来间接推测被试的心 ‎ 理特征。‎ ‎ 行为样本指有代表性的样本,即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人特定心理特质的 一组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如:气质 ‎ (气质的行为表现有哪些?如何选择一组来测?)‎ ‎ 抽血化验 黄河水污染的化验 ‎ 因此,心理测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 ‎ ‎ ‎ 补充:‎ 测验有标准参照测验:考试100是满分,60分是及格的标准,咨询师考试达到标准即可。(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受罪)‎ ‎ 常模参照测验:这里的标准就是常模,标准化样组的平均数。16PF中A因素得标准分8分,和100,60比显然不行,和标准十比,因为这是根据一组具有同样特征的人(标准化样组)的分算出的平均数为5,标准差为1.5的分数,8为高分,‎ 如MMPI测验 ,分测验的标准T分大于60,为病理性异常。‎ ‎ ‎ ‎ 标准化的内容:‎ ‎1 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的标准化。 ‎ ‎ 测验的刺激是客观、标准化的 ‎2 评分记分原则、手续标准化 。 ‎ ‎ 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公正的 ‎3 分数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 ‎ 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 ‎ 人格测验一般分两类:‎ ‎1问卷法:MMPI, 16PF, EPQ ‎2 投射法:罗夏测验(墨渍测验)‎ ‎ 主题统觉测验(TAT)‎ ‎20个我是谁?‎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我是—————————— ‎ 优点:短时间搜集大量资料,主试不必接受严格训练即可。‎ 缺点:被试的行为不易控制,结果不及个别测验可靠,临床应用少。‎ 团体测验也可以个别方式实施,但个别测验材料不能以团体方式进行 ‎ ‎ 二、树立正确的测验观 ‎1 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 ‎ 策的辅助工具。 招飞行员 ‎ ‎2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 防止乱编和滥用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 ‎ 智力的定义,代表性的有100多种 既要承认心理测验的不完善,又要科学地自信地 使用测验 ‎2 卡特尔 (James M.Cattell)‎ ‎ 冯特的学生,高尔顿的朋友,在人体测量实验室工作。1889年,28岁时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第一人。‎ ‎ 1890年,在《心理》上发表 Mental tests and their measurement?,首次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一术语;编制了一组测验,测人的感觉能力,提出测验要有统一的规范和常模。‎ ‎“心理学如果不立足与实验与测量,决不可能有自然科学之准确”‎ 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并要有常模加以比较。‎ 常模的选择包括:如:郑大女生的心理健康常模 确定一般总体: 郑州大学女生,无限,无法选 确定目标总体: 郑大在校女生,可实施的对象 确定样本:根据总体性质(年龄,专业、家庭背景)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代表目标总体,也代表一般总体。这样的样本才能叫常模样本。常模团体不只一个 ‎ ‎ 三 、 取样的方法 随机取样原理:每个人或抽样单位被抽取的机会 相等 ‎1 简单随机取样: ‎ ‎ 如1000人中抽20,编号,第一个被抽取的概率为2%,若不放回,第二个被抽取的概率20/999,不是2%,必须放回第一个再抽。随机表,或编号进行抽取 ‎2 系统抽样 ‎ 总体为N,抽取n个样本,K为抽取样本占总数的多少,K=N/n,如4000人中抽取200人做样本则K=4000/200=20,即抽取总数的1/20,K做组距,每隔K抽取1人,如上面将学生编号1~4000,第一个取号是随机的如果是3号,第二取23,第三取43……‎ 思考:抽取1/2的人为样本,第一个取5号,第10个取?号,‎ ‎ (答案23) =( n-1 )k+n0 ,n为第几 ‎3 分组抽样:总体数目较大无法编号,且群体具有多样性,先分组,再在组内随机取样。‎ ‎ 一般行政区域分组 ‎4 分层抽样:最常用,将目标总体按照某种变量(年龄、职业或文化程度)分成若干层次,从各个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人,最后把各个层次的被试组合成常模样本。‎ ‎ 避免简单随即抽样中样本集中于某种特征或缺 ‎ 少某种特性的现象,使各层次差异显著,同一层次保持一致。‎ ‎ 分层抽样分为:分层比例抽样,分层非比例抽样 ‎ ‎ 四 常模分数与常模 ‎1 常模分数: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2 原始分数:被试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而得到的测验分数叫原始分。‎ ‎3 导出分数:由原始分数构成的分布转换而来的分数叫导出分数。‎ 如:EPQ, 用套版记分,得出P=8,E=20,N=12,L=7, 这就是原始分,是什么意思?E=20说明什么?‎ ‎ 需要一个参照标准。必须根据原始分的特点转 ‎ 换,T=50+10Z,‎ ‎ X - X ‎ Z=‎ ‎ SD 转换后E的导出分数为70,便可解释为标准外向。‎ ‎4 常模 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说的常模,‎ 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一般常模:测验手册上列出的常模 特殊常模:小团体建立的常模。如郑州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常模。‎ ‎ 公式中的PRh 这次考试代表最高分的百分等级100,PPh代表最高分的百分点数; PRL最低分的百分等级1,PPL最低分的百分点,PR插入的某个要求的百分点的百分等级, PP要求的百分点。如高考最高分695,最低分103,要录取20%的学生,即录取的百分等级为80的学生的百分位数?‎ ‎ (85,5 575‎ 为了让大家理解标准分,需要额外补充标准差的 概念。如某次考试,甲班50人,乙班50人参加,‎ 作为老师或管理者你除关心最高分外,最关心的 是平均成绩是多少,若知甲平均80,乙平均80,‎ 你还会关心什么?各班中的同学差别大不大 ,如 何算呢?该是每位同学的分数减去平均数再加起 来,即(x1-x)+(x2-x)+……+(x50-x),但这样会有正 负抵消了其差异,若不让其抵消,一是加绝对值 后求和,二是先平方再求和。统计上采用的是后 者(x1-x)2+(x2-x)2+……+(x50-x)2/50=SD2, 开平方 ‎ ‎ ‎ 后叫SD称为标准差, SD2叫方差,表示一组数 据的离散程度。若甲班的SD=2,乙班的 SD=8,则一般的分数集中,大家差异不大,‎ 而乙班的同学间分数差异特别大。‎ ‎ ‎ 非正态分布到正态分布的转换称为常态化 或正态化。具体做法:‎ 计算原始分的累计百分比(在正态曲线上)‎ 在常态曲线面积表中求出对应于该百分比的 ‎ z分数 常态化标准分的几种形式:‎ ‎1. T分数 ‎ 纪念Terman和Thorndike。‎ ‎?T=50 + 10z ‎ 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 四 、 智商 ‎ 1 心理年龄(智力年龄)MA ‎ 最早用心理年龄表示智力的高低。 1908比内-西蒙量表 以题目的难度按年龄将测验题目分组:‎ ‎3岁儿童中50%能通过的题目作为3岁组的题 ‎4岁儿童中50%能通过的题目作为4岁组的题,依次类推 甲实际6岁,MA=8岁;乙实际5岁,MA=7岁智力发育超 常,谁更聪明些呢?用MA难以断定。‎ ‎ 2 比率智商 比-西量表传入美国后,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在1916年将 其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用智商表示智力高低 ‎ ‎ 计算公式 ‎ MA/ CA ×100 ‎ ‎ IQ= 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IQ=100,即MA=CA,智力平常 ‎ IQ>100, 发育迅速,IQ<100,发育迟缓 ‎ 但是,CA每年增加12个月,MA却增长慢且到了一定年龄停止,因 ‎ 此比率IQ不适合年龄较大的被试。‎ ‎ 3 离差智商 韦克斯勒提出 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来的标准分,进行转化 ‎ IQ = 100 + 15z z的计算公式 实际运用中可根据年龄查常模表查出智商 ‎1960年修订斯--比量表,也采用离差智商 ‎ IQ = 100 + 16z ‎3 测量的标准误 ‎ 测量一次,得到一个分数的同时,便有一个误差,测多 少次就有多少次误差。误差组成了一组数据,其标准差 就是标准误 ‎ SE=SX√1 – rXX ‎ ‎ 测量的标准误和信度是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标 准误越小,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 ‎ ‎ 差异分数的标准误 ‎ SEd=S√1 – rXX- r yy 再求出差异比较的临界值:‎ ‎ Xα=1.96 SEd, (95%的置信区间,或0.05的显著性水平),如果两个数的差大于临界值,则认为其实际存在显著差异,否则差异不显著 例:某人韦氏测验VIQ=102,PIQ=112,言语与操作测验的信度分别为)0.87和0.88,操作智商是否显著高于言语智商?‎ 解:求出SEd=S√1 – rXX- r yy ‎ =15 √1 – 0.87- 0.88=7.5‎ ‎ 求出 Xα=1.96 SEd=1.96×7.5=14.7‎ ‎ 实际的差为112-102=10< Xα, 所有两者差异不显著 贾斯朋多系列相关: 测验分为连续变量,效标为等级评定。‎ ‎(2)区分法 测验→工作→效标测量(工作成绩)‎ 按工作成绩分高低两组,如工作成绩高,测验得分也高;工作成绩低,测验得分也低,说明该测验是有一定效度的。‎ ‎ 第三单元 效度的功能 一 、 预测误差 决定性系数=rxy2 ,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以决定性系数表示。‎ 表示测验正确预测或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如:效度=0.8,则决定系数=0.64,表明测验的总方差中有64%的方差是测验分数的方差。即测验分数正确预测的比例是64%,其余36%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测。‎ 高考英语测验成绩与入大学后第一学年的英语成绩的相关为0.6‎ 则, rxy2=0.36,即入大学后第一学年的英语考试成绩中有36%的方差是由高考成绩来加以解释的,即36%由高考来预测的。‎ ‎ ‎ 效标完美时, rxy2 =1,估计标准误=0,测验分数可以 完全代替效标。当rxy2 =0时,估计标准误为效标分数的 分布标准差相同,测验无异于猜测。大多少情况下预测 误差介于二者之间。‎ 二 、预测效标分数 知道一个人的测验分数,带入回归方程即可对效标分数 做出估计。‎ 三 、预测效率指数 E=100(1-K),E的大小表明使用测验比盲目猜测能减少多 少误差。 r=0.8,则k =√1 – rXy2 =0.6,E=40,表明预 测误差仅为随机猜测所产生误差的60%,即由于测验的 使用,估计被试的效标分数时减少了40%的误差。‎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咨询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历史上几种理论观点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程序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 ‎1 高尔顿:个体差异 自由联想 ‎2 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 ‎3 韦特默:儿童行为矫正诊所 ‎4 比内-西蒙: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5 大卫: 学生行为指导 ‎6 帕林斯: 职业指导运动 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韦特默是心理咨询学的启蒙者。‎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三、关于心理治疗 ‎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第四单元 我国心理咨询的 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展望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关于心理结构 二、关于人格结构 三、关于心理动力 四、关于心理发展 五、关于适应问题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 华生: R= f(S)‎ 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沃皮(沃尔甫): 行为治疗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埃利斯 合理情绪疗法 ABC模型 贝克/雷米 认知疗法 梅肯鲍姆 认知行为疗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人本主义哲学理念为基础 以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中心 以无条件积极关注为前提 以平等、温暖、真诚等技术为重要手段 以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为目的 ‎ ‎ ‎ 代表人物:罗杰斯 马斯洛 人性心理学 心理咨询的对象 发展性咨询 心理健康咨询 限制性咨询 心理咨询的任务 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 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 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 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 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发展心理咨询 ‎ 健康心理咨询 ‎ 限制性心理咨询 按咨询的规模:个体咨询 ‎ 团体咨询 按咨询里程: 短程咨询 1~3周 ‎ 中程咨询 1~3月 ‎ 长期咨询 3个月以上 按咨询形式:门诊、电话、互联网心理咨询 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分析 综合评估 诊断 鉴别诊断 咨询方案的制定 幼儿、儿童的心理咨询 对3岁以前的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 安全感 得不到满足。‎ 儿童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遭受惊吓后,情绪易泛化。‎ 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 ‎ 多动、多余动作、攻击、退缩行为等 ‎ ‎ 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女孩在12~14岁,男孩在13~16开始有 独立意识, 萌发性爱。‎ 最需要成人的理解,同伴的友谊。‎ 最需要父母师长的爱、温暖、关心和爱护。‎ 青年期的心理咨询 主要问题:适应不良 主要特征:为进取而处在不断的焦虑中 主要原因:升学压力、就业压力、‎ 感情困惑、人际关系等 ‎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主要问题:焦虑 抑郁 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家庭、事业、自我的 重负和压力。 ‎ 老年人的心理咨询 主要问题:‎ 更年期精神症状 记忆减退 性格改变 ‎ 对老年人来说,心理咨询效果大多不理想,‎ ‎ 原因在于:难以改变老年人的认知。‎ 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爱情 是同时满足人类三种基本需求,‎ ‎ 并得到体验的过程。‎ 性爱 性的满足,生物的需要 情爱 心理的满足,精神的需要 恋爱 依附体验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 如何把握婚姻的质量 抛开细节,锁定三个要点: 情爱 ‎ 理解 ‎ 相互依附 对婚恋问题的咨询原则 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依据爱情的定义判断爱情的质量 以理性警示求助者走出“爱的旋涡”‎ 恋爱是利人利已的事 追求性、情、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 ‎ 才是正确的 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 结婚动机 恋爱过度情绪化 角色适应 心理相容问题 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 小心判断“破裂家庭”、“死亡家庭”‎ 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以求助者的观点为核心来展开讨论 任何时候都不替求助者做决定 严格保护求助者的隐私 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 性心理咨询 依据严重程度:‎ 性行为失调 性行为障碍 性行为变态 心理诊断技能 (三级)‎ ‎ 岳晓亮 联系方式:13781808212‎ Emal:yuexiaoliang2005@yahoo.com.cn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 ‎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2、摄入性会谈;‎ ‎3、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4、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5、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 ‎ 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第一单元 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 ‎ 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 ‎ 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礼貌接待和礼貌用语。 ‎ ‎3、间接询问,避免直接询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 ‎ 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1、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 ‎2、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 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不仅涉及咨询内容,同样也涉及心理诊断。包括收集到的有关求助者的资料、心理测量结果等。‎ ‎3、危机的处理 ‎ 在咨询过程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 4、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步骤一、确定是哪方面的问题;‎ 步骤二、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步骤三、对原因进行初步分类;‎ 步骤四、进一步寻找具体原因。‎ ‎ 四、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速适中,语调平和,语言清楚,‎ ‎ 语义清晰。‎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咨询时的仪态。‎ 第二单元 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 ‎ 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 ‎1、 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 参照点如下:‎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 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中所 发现的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 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2、确定提问方式 要点:‎ ‎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特殊情况下可使用半开放式提问。但如果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也可使用封闭式提问。‎ ‎ 选择哪种提问方式要依据会谈目标、收集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 ‎3、倾听 要点(1)全神贯注,不打断、不评论;‎ ‎ (2)用耳、用心、用脑; ‎ ‎ (3)找关键点最重要。‎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 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方法有:释义、中断、情感的反射作用、引导等。‎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三、相关知识 会谈法要点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2、持非评判性态度 ‎3、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A程度鉴别、B真伪鉴别、C因果鉴别)‎ ‎4、会谈法的种类包括:A摄入性会谈、B鉴别性会谈、C治疗性会谈、D咨询性会谈、 E危机性会谈。‎ 附一:桑德伯格提纲 ‎ 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其他任何材料。‎ 附二:马隆—沃德提纲 ‎ 1、外表和行为 ‎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 3、思维内容 ‎ 4、认知过程及功能 ‎ 5、情绪 ‎ 6、灵感与判断 ‎ 5、怎样提问题 A.多提开放性问题;‎ B.提问不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 括与说明 附:凯利关于不好的提问性质的归类 ‎ 1、“为什么……”的问题 ‎ 2、多重选择性问题 ‎ 3、多重问题 ‎ 4、修饰性反问 ‎ 5、责备性问题 ‎ 6、解释性问题 ‎6、会谈内容的选择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帮助求助者改变态度、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积极作用。‎ ‎ 7、会谈法的有效性 A.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B.会谈法亦有其局限性;‎ C.如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会谈结果的诊断价值更大。‎ 四、注意事项 ‎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 2、提问中避免失误;‎ ‎ 3、不讲题外话;‎ ‎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第三单元 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一、学习目标 ‎ 学会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二、工作程序 ‎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3、测量结果如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不一致,应重新进行会谈和测评。‎ 三、相关知识 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 ‎ 2、为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用人格问卷,以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 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 ‎ 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 四、注意事项 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3、不知信度、效度及常模的时限等资料便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5、不按程序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6、主观、随意地对测验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 ‎8、使用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 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1、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将各种心理测验工具一起实施,以此来寻找临床线索。这种抛弃摄入性会谈法、调查法和观察法,只依靠测验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2、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第四单元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一、学习目标 ‎ 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 二、工作程序 ‎1、按如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2)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9)其他。‎ ‎2、按如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 ‎(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 ‎(4)青年期;‎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3、按如下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交往状态:‎ ‎(1)精神状态;‎ ‎(2)身体状态;‎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4、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 ‎(1)如果是来自亲友或中介人所提供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予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 ‎(2)如果是来自心理咨询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应对其初步诊断性的结论进一步核实后方可使用。‎ ‎ 三、相关知识 ‎1、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及验证 A.资料可分为三大类:(1)个体方面;(2)环境条件;(3)他人评价。‎ B.面临资料时的思路:‎ ‎ (1)考虑与处置方案和治疗有密切关联的资料;‎ ‎ (2)找出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 ‎ (3)抓住“显眼和突出”的事件。‎ ‎2、验证资料的可靠性 方法:A.补充提问;‎ ‎ B.心理测验;‎ ‎ C.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的思路:‎ ‎(1)就事论事(现象描述)‎ ‎(2)寻找相关(关联事件)‎ ‎(3)迹象分析(原因推断)‎ ‎3、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1)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 ‎(2)同一咨询机构中,收集资料者如果也是后来的决策者,那么咨询师的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咨询决策。但如果一个人收集资料,另一个人做决策,又容易发生对资料的理解错误。‎ ‎(3)不能灵活的做出交谈计划。‎ ‎(4)对初期印象和后来新资料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 ‎4、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1)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自然的观察与评价。如:家属。‎ ‎(2)从医疗或病理学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求助者有病。如:精神科医生。‎ ‎(3)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或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求助者是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问题。如:行为、认知心理学家。‎ ‎(4)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倾向于求助者的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如:生物学家。‎ ‎(5)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求助者与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如:生态学家。‎ 四、注意事项 ‎1、一定要仔细、严格和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2、咨询师给出的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集体讨论,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 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一、学习目标 ‎ 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 ‎ 1、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 ‎ 2、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它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治疗)过程如何。‎ 三、相关知识 ‎ 1、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 2、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哪些是心理方面的,二者关系如何。‎ ‎ 3、对以往的诊断及咨询(或治疗)过程作详细地了解,不盲从。‎ ‎ 4、仔细区分既往史与现病史之间的关系。‎ ‎ 5、对以往曾治疗但效果不佳者应慎重对待。‎ 四、注意事项 ‎ 1、对曾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避免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 2、不可在求助者面前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这既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避免加大对求助者的伤害。‎ 第二节 初步诊断 ‎1、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 ‎ 关键点;‎ ‎2、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 ‎ 询的工作范围;‎ ‎3、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 ‎ 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4、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5、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6、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一、学习目标 ‎ 学习将各种方式获取的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学会将各种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的关键点。‎ 二、工作程序 ‎1、按下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临床资料.‎ ‎2、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表现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 ‎3、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关键点的内涵有二:‎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三、相关知识 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四、注意事项 ‎ 1、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 2、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一、学习目标 学会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 二、工作程序 ‎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从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3、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4、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 自知力标准有三条:A.知道自己有症状;‎ ‎ B.知道自己为何有症状;‎ ‎ C.有求治欲望。‎ ‎5、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第三单元 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 一、学习目标 依据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 ‎ 初步印象: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判断,称之为初步印象。‎ 二、工作程序 ‎ 1、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 2、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 3、在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相关知识 ‎1、关于“第一印象”问题 ‎2、关于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的内涵:‎ ‎ 是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来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心理诊断的外延:‎ ‎ A.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评工作被称为广义的心理诊断;‎ ‎ B.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心理测评工作被称为狭义的心理诊断。‎ 要点(1):广义的的心理诊断包含狭义的心理诊断。‎ 要点(2):因为“诊断”这一概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为更确切地说明治疗前的决策过程,目前多采用“心理评估---诊断”这一概念。‎ 要点(3):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要点(4): “心理评估---诊断”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一种手段,只适合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充其量也只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的诊断,对于精神病学只有辅助作用。‎ ‎3、心理诊断的科学性 ‎(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常模必须是通过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测验做出的。‎ ‎(2)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各单项测定之间须有内在逻辑性),而且与临床症状应有相对一致性。‎ ‎(3)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 4、心理诊断的目标 心理诊断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 5、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 1、避免贴标签,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 2、对难以确诊的案例,应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学习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二、工作程序 ‎ 1、把握主导症状 所谓主导症状,是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映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3、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者 ‎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叫可疑神经症,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四、注意事项 ‎1、采集资料属于基本功,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 ‎2、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对个人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操作中应主动地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第五单元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学习目标 ‎ 学会对严重心理问题作出诊断 二、工作程序 ‎ 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三、相关知识 ‎ (案例举例)‎ 四、注意事项 ‎1、健康心理咨询的心理诊断,力求与典型的神经衰弱、神经症相鉴别。‎ ‎2、心理冲突的性质,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第六单元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一、学习目标 ‎ 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 二、工作程序 ‎1、临床资料的核实。‎ ‎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 A.症状诊断;B.原因诊断。‎ ‎4、综合以上三项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三、相关知识 对案例进行心理评估的程序:‎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3、问题的严重程度 ‎4、相关资料 ‎5、资料的可靠性 ‎6、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 ‎8、原因分析 ‎ 心 理 咨 询 技 能 (三级)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立咨询关系 ‎ 尊重 热情 真诚 共情 积极关注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 确定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方案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 1参与性技术 7阶段小结与效果巩固 ‎ ‎ 2影响性技术 8咨询关系的结束 ‎ ‎ 3识别和处理阻抗 9咨询效果的评估 ‎ ‎ 4识别和处理移情 10案例记录整理与保管 ‎ ‎ 5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11咨询关系的匹配 ‎ ‎ 6合理情绪疗法 12必要的转介 不同流派下不同的咨询关系 ‎ 精神分析流派——如侦探 ‎ 行为主义流派——如教练 ‎? 人本主义流派——如朋友 ‎? 理性情绪流派——如律师 咨询关系的重要性 ‎ ‎ 求助者信任咨询师,才能畅所欲言,才能采纳咨询师的意见。‎ ‎ 咨询师接纳求助者,才能更尽心尽力地为求助者服务。‎ ‎ 良好的咨询关系具有助人效果,也为求助者提供了建立良好关系的榜样。‎ ‎ 良好咨访关系是咨询的第一步,也是咨询顺利进行的保证。 ‎ 主要内容 ‎ 尊重 ‎ 热情 ‎ 真诚 ‎ 共情 ‎ 积极关注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 第一单元尊重 含义: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应当体现为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无条件的尊重”。‎ ‎“尊重”的要求:‎ ‎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 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 3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 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 咨询师积极、乐观的人性观和人生观,应当成为咨询氛围的基调。‎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 第二单元热情 热情与尊重的区别:‎ 尊重更多点平等、礼貌,想保持距离,偏理性成分。‎ 热情更多点友好、热情,想减少距离,偏感性成分 只有尊重,显得有点客气,甚至公事公办。‎ 只有热情,显得过于友好,让人不知所措。‎ 提示:‎ 热情与尊重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但要因人而异。‎ ‎“热情”的要求:‎ ‎ 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 ‎ 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 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 第三单元真诚 含义: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 意义:‎ ‎ 1可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 ‎ 2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真诚”的要求:‎ ‎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3真诚应实事求是 ‎ 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 ‎ 4真诚应适度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 第四单元共情 含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 多种译名:投情 神入 同感心 同理心 通情达理 设身处地 意义:‎ ‎ 1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 ‎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 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第四单元共情 缺乏共情的后果:‎ ‎ 1求助者会感到失望 ‎ 2求助者会觉得受到伤害 ‎ 3影响求助者作自我探索 ‎ 4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映 要求:‎ ‎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对方的参照框架 ‎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 6表达共情应考虑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第五单元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 积极关注涉及到对人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情感。首先必须抱有一种信念,即受助者是可以改变的。‎ 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 使用积极关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盲目乐观 ‎2、反对过分消极 ‎3、立足实事求是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第一单元 确定咨询目标 ‎ 工作程序:‎ ‎(一)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 资料围绕问题:who/what/when/where/which/why/how 会谈考虑因素:年龄、性格、问题、文化 思路:‎ ‎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 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 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避免先入之见、偏见和成见,多听。不清楚前不轻易下结论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先主后次,先易后难 ‎(四)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 ‎ 1具体 2可行 3积极 4双方可以接受 ‎ 5属于心理学性质 6可以评估 7多层次统一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五)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注意事项:‎ 求助者不能提供有效目标 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错误观念 ‎ 完全中立、传授正确价值观、注重来访者快乐、以适应环境否作为咨询目标 不同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第二单元 制定咨询方案 ‎ 工作程序:‎ ‎(一)划分咨询阶段 ‎ 1诊断阶段 ‎ 建立关系、收集信息、进行诊断、调整动机 ‎ 2咨询阶段 ‎ 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 ‎ 3巩固阶段 ‎ 结束、回顾、总结、实践 ‎(二)制定咨询方案:P74‎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一):‎ 倾听 讨论:‎ 为什么说心理咨询中,听比说更重要?‎ 心理咨询中的“听”与日常生活中的“听”有什么区别?‎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如何倾听 ‎ 1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适当表示理解,不带偏见和框框,不做价值判断 ‎ 2不但用耳,而且用心 ‎ 3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对方感受中 ‎ 4不仅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事例分析 孩子对妈妈说:“我渴了。”‎ 有多种可能的意思:‎ 我想喝水;‎ 我想买汽水;‎ 我不想在这玩儿了;‎ ‎……‎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 1急于下结论 ‎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 3干扰、转移求助者话题 ‎ 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 ‎ 5不适当运用咨询技巧:‎ ‎ (1)询问过多 ‎ (2)概述过多 ‎ (3)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 倾听时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 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在于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比如,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求助者继续说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的前倾、相呼应的点头等等。‎ 倾听更重要的是理解求助者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位置上来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心理咨询首先是倾听,其次是倾听,第三才是讲话。‎ 倾听不仅用耳朵,还要用眼睛,更要用头脑和心灵。‎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二):‎ 询问 开放式询问:收集资料 ‎ 词语:什么、如何、为什么、怎么样 ‎ 注意:方式、语气、语调、态度 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求助者自由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的信息。‎ 封闭性询问:确证资料 ‎ 词语: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要不要 ‎ 注意:不过多运用 封闭式提问 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 功能:这种询问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用来适当地终止其叙述。‎ 若过多地使用封闭性询问,就会使来访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会压制求助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使之沉默甚至有一种压抑感和被讯问的感觉。‎ 花费时间而且不得要领。‎ 想当然地猜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原因,却又总是不到位,会导致求助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 特别是对暗示性较高、对自己问题把握不准的求助者,封闭性询问会产生误导作用。‎ 开放式提问 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说明。‎ 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求助者自由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的信息。‎ 封闭式询问与开放式询问各有长短,咨询中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三):‎ 鼓励和重复技术 含义:直接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说下去”等,来强化对方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 意义:促进会谈继续、促进会谈朝向某一方向深入 举例 求助者说,“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可我父母不赞同,反对我大学谈恋爱。我很苦恼,睡觉也不好,不知怎么办好?”‎ ‎ 咨询师可作不同选择:‎ ‎“你说你们相爱半年了?”‎ ‎“你父母不同意你们恋爱?”‎ ‎“你父母不赞同大学里谈恋爱?”‎ ‎“你说你很苦恼?”‎ ‎ 重复求助者不同的内容,可以引导求助者朝不同的方向作深入阐述。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四)(五):‎ 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 内容反映 ‎ 含义:也称释义或说明。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 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 ‎ 意义:使求助者所述内容更加明朗化 情感反应 ‎ 含义:对求助者现在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反应 ‎ 意义:捕捉求助者的瞬间感受 最有效的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 案例 求助者:“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可我父母不赞同,反对我大学谈恋爱。我很苦恼,不知怎么办好?”‎ 内容反应:“你认为你和女朋友彼此相爱,可父母认为大学谈恋爱不好,反对你们,是这样吗? ‎ 情感反应,如:‎ 咨询师对求助者说:“你刚才的言行似乎表明,一方面你对相识不久的男孩颇有好感,另一方面,似乎还有些不满,是这样的吗?”‎ 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的结合就是初级“通情达理”。‎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六):具体化 含义: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又叫澄清。‎ 意义:澄清求助者所表达的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问题;帮助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 运用条件:‎ ‎ 1问题模糊 2过分概括 3概念不清 如 ‎“你说你觉得……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 ‎“你说的……是指什么?”‎ ‎“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七):‎ 参与性概述 含义: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参与性概述可用于一次面谈结束前,可用于一阶段完成时,也可用于一般情况下。‎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八):‎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 ‎1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涵义 ‎ 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 ‎2全面观察非言语 ‎ 注意背景因素 ‎ 不要轻率表露不成熟看法 ‎3注意言语内容和非言语内容的不一致 八种参与性技术 倾听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 鼓励和重复 内容反应 情感反应 具体化 参与性概述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二单元 影响性技术(一):面质 含义: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常见矛盾:‎ ‎ 1言行不一 2理想与现实不一 3前后言语不一 4咨访意见不一 目的:‎ ‎ 1促进对方深入了解自己 2促进对方放下防御 ‎ 3促进对方自我统一 4咨询师为对方树立榜样 运用注意事项:‎ ‎ 1要有事实根据 4以良好咨访关系为基础 ‎ 2避免个人发泄 5可用尝试性面质 ‎ 3避免无情攻击 ‎ 例(案例摘录):‎ 访:如果她主动向我道歉,我才会与她和好。‎ 咨:你的意思是她如果先提出道歉,你才会与她和好。‎ 访:是啊。她伤害我太深了……‎ 咨:所以你难以原谅她,对吗?‎ 访:是啊。作为好朋友。她怎么能说出这种话……‎ 咨:但是。你刚才提到。是你先伤害了她。‎ 访:虽然是这样,但她不应该这样对我。‎ 咨:假如你是她,你会怎么想?‎ 访:(沉默)……‎ 咨:你有没有感到你好像把责任都推给了她,难道你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吗?‎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二):解释 含义:即运用某一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 意义:使来访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注意事项:‎ ‎ 1解释要根据具体情况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 2解释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和理解 ‎ 3解释不能强加给来访者 如:‎ 心理咨询师: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引起你情绪反应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一些事件,而是你对这些事件的看法。要改变你的情绪,不是去改变外界的事件,而是改变你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有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三):指导 含义: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法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技巧。‎ 注意事项:‎ ‎ 1咨询师十分明确自己要指导的内容和效果,同时让对方理解。‎ ‎ 2咨询师不能以权威身份出现,不强迫对方接受 ‎ 3所指导内容和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对来访者了解的基础上。‎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四)(五):‎ 内容表达和情感表达 内容表达 ‎ 含义:是指咨询师传递消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 ‎ 注意:不强迫,不认为自己唯一正确。‎ 情感表达 ‎ 含义:咨询师告知对方自己的情绪、情感状况,让求助者明白。‎ ‎ 注意:目的是有利于咨询进行和对来访者进行帮助,不能进行纯粹个人意义的发泄和表达。‎ ‎ ‎ 内容表达,如:‎ 咨询师说“我希望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刚才我的解释,如何你能那样去做,我想会有效果的。”‎ 情感表达,如:‎ 咨询师说,“听了你的话,我很难过。”‎ 比较起来,作为影响性技术的内容表达和情感表达比作为参与性技术的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前者的影响力更公开,主动、直接,也更大。‎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六):自我开放 含义: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的提出自己的情感、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 意义:‎ ‎ 1建立并促进关系 2让对方感到有人分担自己的困扰 ‎ ‎ 3让对方感到咨询师是个普通人 4促进对方更好开放 形式:‎ ‎ 第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对方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 ‎ 第二种是分享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注意:简洁、为有助于来访者服务、自然、建立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七):影响性概述 含义: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中间或结束时使用。‎ 意义:使整个咨询过程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利于帮助求助者把握咨询全局,加深印象。‎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影响性技术(八):‎ 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 ‎ 1加强言语 3实现反馈 ‎ 2配合言语 4传达感情 主要的非言语行为 ‎ 1目光注视 4声音特质 ‎ 2面部表情 5空间距离 ‎ 3身体语言 6衣着和步态 八种影响性技术 面质 解释 指导 情感表达 内容表达 自我开放 影响性概述 非言语的运用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三单元 识别和处理阻抗 阻抗的含义: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 阻抗的表现形式:‎ ‎ 1讲话程度上的对抗:沉默、寡语、赘言 ‎ 2讲话内容上的对抗:‎ ‎ 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 ‎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 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 ‎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 不认真履行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等 第三单元 识别和处理阻抗 ‎ 阻抗的原因:‎ ‎ 1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 开始新行为和结束旧行为伴随的痛苦 ‎ 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 从失调行为中获益和掩盖更深一层次的痛苦 ‎ 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 想得到赞同、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也对自己无能为力、没有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 应对阻抗的要点:‎ ‎ 1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态度对待阻力 处理沉默现象:怀疑、茫然、情绪、内向、反抗 调整多话状态:宣泄、倾吐、癔症、表现、表白、掩饰、外向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四单元 识别和处理移情 移情的含义: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移情的类型:负移情、正移情、反移情 ‎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五单元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工作程序:‎ ‎ 1明确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行为疗法基础理论:‎ ‎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认知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 行为习惯后天养成也能后天去掉或减轻 阳性强化法的实施: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六单元 合理情绪疗法 工作程序:‎ ‎ 1心理诊断阶段 ‎ 2领悟阶段 ‎ 3修通阶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家庭作业(RET和RSA)、其它方法 ‎ 4再教育阶段:‎ ‎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有各种技能训练,如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社交技能训练 ‎(一)心理诊断阶段:‎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 ‎(二)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咨询师的任务和前一阶段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在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 ‎(三)修通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方法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 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 当涉及到求助者对周围的人或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可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 黄金规则是指“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 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 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 ‎ 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变化,如何变化的。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 ‎(3)家庭作业 ‎ 它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 ‎(4)其他方法 自我管理程序,这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 另一种方法被称为“停留于此”,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四)再教育阶段 ‎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三、相关知识 合理情绪疗法(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基本原理:‎ ‎ 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即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所造成的。‎ A-B-C-D-E治疗模型。‎ ‎11类不合理信念:P123‎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六单元 合理情绪疗法 主要目标:‎ ‎ 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为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包括即时的症状改变和更长远深刻的变化。‎ 注意事项:‎ ‎ 1人有不合理思维方式的倾向性,所以无法根治;‎ ‎ 2属于重认知趋向的方法,对某些人有局限性;‎ ‎ 3咨询师本身具有的不合理信念对治疗有阻碍作用。‎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七单元 阶段小结与效果巩固 小结每次咨询效果 商讨下次咨询任务 布置家庭作业 正视与处理咨询中的反复现象 处理咨询失误 ‎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八单元 咨询关系的结束 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 全面回顾和总结 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 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九单元 咨询效果的评估 评估的时间点 评估的维度 ‎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 3求助者周围人特别是亲人、朋友和同事的评定 ‎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 5咨询师的评定 咨询效果的阶段性、全程性分析 ‎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九单元 咨询效果的评估 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 ‎ 1咨访之间和谐、信任的关系 ‎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准确共情、不求回报的真诚和诚恳 ‎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善 ‎ ‎ ‎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十单元 案例记录整理与保管(P138)‎ 第十一单元 咨询关系的匹配 选择合适的咨询对象 ‎ 1智力正常 5动机正确 ‎ 2年龄适宜 6信任度高 ‎ 3内容合适 7行动自觉 ‎ 4人格正常 8匹配性好 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咨询师尽量适应求助者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十二单元 必要的转介 判断求助者是否适合自己咨询 ‎ 不相适宜的咨询师类型: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无法匹配下的情况下进行转介 ‎ 咨询师如果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明显不相适宜,或发现自己不善处理时,就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给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推荐其去寻找更有效的帮助。‎ ‎★建立关系的五种态度 ‎★咨询目标的七个W、四条思路、七个要素、两个目标、四个错误观念、七个流派的目标 ‎★咨询方案的七项内容 ‎★咨询实施的十六种技术 ‎★阻抗的四个表现形式、三个产生原因、三个应对要点 ‎★沉默的六种类型 ‎★多话的七种类型 ‎★移情的两种类型、正移情与依赖的六点区别 ‎★阳性强化法的四个工作程序、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工作程序、ABC理论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效果评估的五个纬度 三级心理测验技能 ‎ 心理测验技 能 三级心理测验技能 概 述 心理测验 :‎ 心理评定量表 心理测验与心理评定量表如何理解 原始分如何记分——记分标准 三级心理测验技能 第一节 智力测验 测验的实施(2)‎ 适用范围 ‎ 本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的被试,分农村和城市用两式。凡较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县属集镇以上的人口,称之为城镇人口,采用城市式;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于农村的称农村人口,采用农村式。 ‎ 测验的实施(3)‎ 施测步骤 首先填写好被试的一般情况、测验时间、地点和主测人,然后按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测验 。‎ 在完成成人测验时,一般按先言语后操作的顺序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改变;‎ 测验通常都是一次完成,对于容易疲劳或动作缓慢者也可分次完成;‎ 测验的实施(4)‎ 各分测验的具体实施方法 言语部分 包括知识(I)、领悟(C)、算术(A)、相似性(S)、数字广度(D)和词汇(V)六个分测验。‎ 操作部分 包括数字符号(DS)、填图(PC)、木块图(BD)、图片排列(PA)和图形拼凑(OA)五个分测验。‎ 掌握每个分测验具体实施方法 总结:‎ ‎ 共6个言语测验,5个操作测验,每个测验掌握的要点是:‎ ‎(1)有多少道题 ‎(2)从第几题施测 ‎(3)连续多少道题不做,停止测验。‎ ‎(4)每个分测验是否有时间限制 ‎(5)计分方法是什么?0—1 0—2 0—4‎ ‎(6)功能是什么?‎ 测验的记分 测验的记分方法 ‎1、原始分的获得 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 对于有时间限制的项目,以反应的速度和正确性记分;不限时间的项目,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 ‎2、原始分换算量表分 分数的转换:‎ ‎3、结果的解释 按照智商的高低,智力水平可分为如下若干等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见表3-2、表3-3)‎ b韦氏智力量表的缺点:‎ ‎  ○1韦氏智力量表的三个独立本的衔接欠佳,表现在同一被试用两个相邻量表测验如WAIS和WISC时,其智商水平在WAIS的系统性高于WISC.‎ ‎  ○2测验的起点有点偏难,有的分测验(如相似性测验)对低智力者难以说明,故不便测量低智力者。‎ ‎  ○3有的分测验项目过多(如词汇测验),增加了测验时间。‎ 联合型瑞文测验 学习目标:掌握联合型瑞文测验的施测、记分及结果解释的方法。‎ 工作程序 测验的实施 测验的记分 结果的解释 相关知识 注意事项 测验的实施(1)‎ 测验材料 本测验为非文字智力测验,由李丹、王栋等(1989)根据原瑞文(J.C.Raven)的渐进矩阵测验的标准型与彩色型联合而成。测验材料是72幅图案构成的72个测题构成的一本图册,内分六个单元(A、AB、B、C、D、E),每单元12题,前三单元为彩色图案,后三单元为黑白图案。 ‎ 测验的实施(2)‎ 适用范围 ‎ ‎5至75岁以内的幼儿、儿童、成年、老年皆可借此测验粗评智力等级。幼儿以及智力低下者和不能自行书写的老年人宜个别施测,一般可团体进行。此测验可用于有言语障碍的智力测量,亦可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工具。‎ 测验的实施(3)‎ 施测步骤 正常三年级以上的儿童与65以下的成人以团体施测,其他则以个别施测;‎ 示范测试方法;‎ 本测验40分钟内交卷,测验进行到20分钟及30分钟各报一次时间;‎ 幼儿及弱智者在个别施测时,A、Ab、B系列全部完成,C、D、E三单元如连续3题不通过,则该单元不再往下测。‎ 测验的记分 原始分数:本测验题一律为二级评分,即答对给1分,答错为0分。 ‎ 本测验的量表分数是先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IQ分数。‎ 智商(IQ)‎ 结果的解释 瑞文智商分级标准 类别 IQ 理论分布 极优 ≥130 2.2‎ 优秀 120~129 6.7‎ 中上(聪明) 110~119 16.1‎ 中等(一般) 90~109 50‎ 中下(迟钝) 80~89 16.1‎ 边缘 70~79 6.7‎ ‎ 轻度 55~69‎ 弱 中度 40~54‎ 智 重度 25~39 2.2‎ ‎ 极重 ≤24‎ 相关知识(1)‎ 关于瑞文测验 瑞文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渐进方阵三套测验。‎ 标准型(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用于6岁到成人被试,有5个黑白系列,共计60个项目组成;‎ 彩色型(CPM)编制于1947年,适用于5.5岁到11.5岁的儿童及智力落后的成人,分为三个系列,共计36个测验项目组成。‎ 高级型(APM)包括渐进矩阵I型(12题)及II型(36题),类似于瑞文标准渐进测验,但难度更大,可对在标准型测验上得分高于55分的被试进行更精细的区分评价。‎ 相关知识(2)‎ 瑞文测验的理论基础 ‎ Raven(1927)认为笼统地用智力一词还不足以描绘人的多种认识能力,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即再生性能力(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和推断性能力(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Raven用他自己创制的一套全部由图片组成的非言语测验测量推断性能力,这就是著名的瑞文测验。 ‎ 注意事项 主试逐字照读指导语,对被试提问可以重复指导语,不应擅自补充或修改。‎ 团体施测时特别要防止相互抄袭或交谈,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座位分开。‎ 团体施测对象如超过30人,除主试外应增加主试助理1~2人。每次施测团体应不超过50人。‎ 主试和主试助理在被试进行前5题时,应进行巡视,对不能理解解题方式或前5题不能正确回答者,单独重复指导语。‎ 比内测验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比内测验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工作程序 测验的实施 测验的记分 结果的解释 相关知识 注意事项 测验的实施/适用范围 本测验适用于2~18岁被试,农村和城市被试共用一套试题。 ‎ 测验的实施/施测步骤 让被试或替被试填明记录纸上的简历,并签上自己的姓名。‎ 根据被试者的年龄从测验指导书的附表中查到开始的试题,然后按指导书的实施方法进行测验。‎ 熟读各试题的指导语,要求能在指导被试做每个试题时,自然而准确地说出。‎ 被试者连续有五题不通过时,停止测验,并对他说:“好了,就到这儿吧,谢谢你”。 ‎ 测验的记分 实得分:通过1题记1分。‎ 总分:实得分+补加分 智商(查表):根据被试者的实足年龄和总分,从指导书的智商表中即可查到相应的智商。‎ ‎ 实足年龄的计算是用测验的年、月、日减去出生的年、月、日,结果计年和月份,凡超过15天或整15天的日数按一个月计,不足15天的一律不计。‎ 相关知识(1)‎ 比内-西蒙量表的发展 ‎ 该量表的最早版本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 Binet)和医生西蒙(T. 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 ‎1908年,比内发表修订后的比内-西蒙量表,删掉了1905年量表中不合适的测验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验项目,使总数达到59个。此外,在此次修订本中他将测验成绩用“智力年龄”表示,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 相关知识(2) ‎ 斯坦福-比内量表 在1916年的量表中,首次引入了比率智商的概念,以IQ作为比较人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1960年,推蒙和梅里尔再度合作,将1937年量表L型和M型中的最佳项目合并成单一的量表,称L-M型。此次修订除对样本的代表性较1937年时更广泛外,重大的改革是采用了韦氏量表的离差智商替代比率智商,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 相关知识(3)‎ 中国比内测验 ‎1924年,《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陆志韦修订),适合于江浙儿童使用;‎ ‎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发表了第二次修订本,使用范围扩大到北方;‎ ‎1982年,吴天敏教授对比内量表又进行了修订,称《中国比内测验》。‎ 测验对象扩大为2~18岁;‎ 基本上每岁3个试题,共计51个题目;‎ 放弃了比率智商,而采用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来求IQ。‎ 此外,吴天敏教授考虑到教育、医疗实际部门对智力测验的需要,又编制了〈中国比内测验简编〉。‎ 注意事项 按“测验必备”备齐物品。‎ 主试对被试者必须保持一般的和善态度。‎ 测验时主试与被试对坐,主试可将指导书立在面前,以免被试者窥视主试的记录,思想受到扰乱。‎ 主试必须按照各题的时限控制时间,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 第一节 人格测验 ‎ b经验效标法:测验项目的选择完全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也就是说只保留那些能够将效标组与控制组区分开的项目,而不管其内容看起来是否合理。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和加州心理量表。‎ ‎  c因素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为基础,首先以大量的测验题目给大量的被试施测,然后找出相关的题目构成一个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包括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  d综合法:首先采用逻辑分析法经由推理获得一大批题目,然后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出若干同质量表,最后将同质量表中没有效标效度的题目删掉。包括杰克逊人格问卷。‎ 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 ‎  1.是非式:提供一个陈述句或文句,并列出“是”和“否”两种选项,要求被试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 ‎  2.折中是非式:提供一个陈述句或文句,并列出“是”、“否”和“不一定”三种选项,要求被试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 ‎  3.选择式:每题陈述两种个性特质(A、B),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意见选择其中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一种。‎ ‎  4.文字等级式:提供一个问句,同时列出几个程度不同的文字描述,让被试选择。‎ ‎  5数字等级式:实际上是文字等级式的变式,只不过是将文字式选项改为数字式选项。‎ 自陈量表的特点 ‎  a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大,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 ‎  b自陈量表通常采用纸笔测验。‎ ‎  c自陈量表的计分规则简单而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获得解释。 ‎ 第一单元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 一、学习目标 掌握MMPI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二、工作程序 ‎(一)测验的实施 ‎1、测验材料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和麦金利根据经验效标法编织成的。我们选用的是宋维真教授1989年修订的中文版本。‎ MMPI共包括566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实际上为550题,其中16个为重复题,如果只为精神病临床诊断使用,可做前399题。‎ ‎2、适用范围: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均可参加此测验。13-16岁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测验.‎ ‎3、施测步骤 MMPI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 卡片式:适用于个别施测。‎ 手册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用于团体。‎ 目前使用更广泛的是人机对话形式的计算机施测方式。‎ ‎(二)测验的记分 记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微电脑记分;一种是模版记分,需借助14张模版。‎ 如果566题版本中,Q量表原始数据分数超过30分,或者399题版本中Q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 在下列5个量表的原始分数上分别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 Hs+0.5K、Pd+0.4k Pt+1.0k Sc+1.0k Ma+0.2k 各量表的原始分应转换成T分。‎ ‎6、某被试者MMPI剖析图示意图。(P176)‎ ‎7、结果的解释:‎ ‎  美国常模 70分 ‎ ‎ 中国常模 60分 ‎ ‎8、关于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一)临床量表:‎ ‎ ① Hs 疑病量表 ‎ ‎ ②D抑郁量表 ‎ ③Hy癔病量表 ‎ ‎ ④Pd精神病态量表 ‎ ⑤Mf男子气\女子气量表 ‎⑥Pa妄想狂量表 ‎⑦Pt精神衰弱量表 ‎ ‎⑧PC精神分裂症量表 ‎⑨Ma轻躁狂量表 ‎ ‎⑩Si社会内向量表 ‎(二)效度量表:‎ ‎ ①Q不能回答的问题,或用“?”代表。‎ ‎ ② L说谎分数 ‎ ③ F作弊分数 ‎ ④ K校正分量表 ‎9、MMPI的量表及其意义 ‎   MMPI共有14个量表(研究量表未计算在内),其中临床量表10个,效度量表4个,均集中在1—399题。‎ ‎(一)临床量表的解释。(P178)‎ 临床量表:国内宋维真等认为T60作为区分健康人与偏离者的个性较为恰当,T分超过60分即属异常范围。‎ ‎  ○1疑病(Hs):33个题目,它反映被试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 ‎  ○2抑郁(D):60个题目,它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分数太高可能会自杀,得分高者常备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最能反映对生活不平、不满的表现)‎ ‎  ‎ ‎○3癔症(Hy):60个题目,得分高者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若是精神科患者,往往被诊断为癔症(转换性癔症)。‎ ‎○4病态人格(Pd):50个题目,可反映被试性格的偏离,高分数的人为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 ‎ ‎○5男子气-女子气(Mf):60个题目,反映性别色彩。高分数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缺乏对异性的追求。‎ 高得分的妇女被看作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在极端的高分情况下,则应考虑有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 ‎○6偏执(Pa):高分提示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极端的高分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和偏执性精神病。‎ ‎○7精神衰弱(Pt):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 ‎○8神经分裂症(Sc):高分者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9轻躁狂(Ma):高得分者常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高昂、情感多变。‎ ‎○10社会内向(Si):高分数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得分者表现外向、爱交际、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使用MMPI测验时的注意事项(P180)‎ ‎(一)进行测验之间,一定要让被试者知道这个测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他的好处,以便得到他的合作。‎ ‎(二)如果被试遇到什么问题不能回答,可以空下来,但不能空的问题太多。‎ ‎(三)回答问题时应该以目前的情况为准。‎ ‎(四)如果一个人焦虑或情绪不稳定,可将测验分成几次完成。‎ ‎(五)在使用MMPI的临床量表时,最好用英文缩写字母,或者数字符号而不要直接用中文全译名称。‎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 介绍卡氏 ‎ ‎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 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我们这里选用的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中文版由戴忠恒和祝蓓里于1988年修订完成。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 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使用记分模版只能得到各个量表的原始分数,尚需要通过查16种人格因素常模表将其换算成标准分数(标准10分)。‎ ‎ (三)结果的解释:‎ ‎  1—3分为低分   8—10分为高分 ‎ 图3-9 16PF示意图(P182页)‎ 三、相关知识 卡特尔的人格理论:(特质理论)‎ ‎ a、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中,他把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称之为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一集团的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 b、卡特尔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十分重要的。‎ C、卡特尔还认为,在16种根源特质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称之为素质特质,有的起源于环境因素,称之为环境铸模性特质。这两中特质又都同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有关。‎ ‎8、16个因素的名称和高分、低分人格特征。‎ 因素A-乐群性:低分特征:缄默,孤独,冷漠。高分特征:外向,热情,乐群。‎ 因素B-聪慧性:低分特征: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高分特征: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思考敏捷正确。‎ 因素C-稳定性:低分特征: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高 分特征: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因素E-恃强性:低分特征:谦逊,顺从,通融,恭顺。高分特征:好强固执,独立积 极。因素F-兴奋性:低分特征:严肃,审慎,冷静,寡言。高分特征:轻松兴奋,随遇而 安。 ‎ 四、测验的注意事项 ‎1、不得改变任一测题所规定的语句,或者超出允许的范围给予被试者以帮助。‎ ‎2、本测验共有187个问题,都是有关个人的兴趣和态度等问题。‎ ‎3、测验时,先完成答卷纸上的四个例题。‎ ‎4、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和严格遵守时间的限制。‎ 第三单元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介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 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 ‎ ‎(一)测验的实施 ‎1、测验材料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艾森克教授和其夫人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的,最早于1975年出版。我们选用的是龚耀先教授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问卷中文版本。‎ EPQ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均为88个项目。‎ ‎2、适用范围:‎ 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适用于7—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的被试者均可使用。‎ ‎3、施测步骤 ‎“是”“否”选一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二)测验的记分 根据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换算出标准T分。‎ ‎  在中国修订版的报告单上一般有两个剖析图,一个是EPQ剖析图,一个是E、N关系图,据此可直观地判断出被 试者的内处向性、精神质以及情绪稳定性,还可判断其气质在型。 ‎ ‎ 剖析图1(表3—11) 剖析图2(表3—12)‎ ‎(三)结果的解释:‎ 中间型T分 43.3——56.7‎ 倾向型 T分 38.5——43.3或56.7——61.5‎ 典型型 T分 38.5以下 61.5以上 三、相关知识 ‎ 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 ‎ E、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 ‎ N、神经质(情绪的稳定,与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 P、精神质(思维的现实性与遗传和成长过程的各种因素影响有关)‎ ‎ 量表的构成与解释 ‎ EPQ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 ‎  ○E(内向-外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 ‎  ○N(神经质):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缓,很容易恢复平静,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  ○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 第三节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就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诊断量表、症状量表和其他量表。按其病种分为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躁狂量表,就其评定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自评量表与他评量表。‎ 第一单元 90项症状清单(Scl—90)‎ ‎(一)测验的实施 ‎1、测验材料  ‎ ‎ 90项症状清单,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有时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 ‎?? ?SCL—90在国外应用甚广,引入我国后随即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较受欢迎的自评量表。   本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 ‎2、适用范围(P192) ▲‎ ‎①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或受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②在综合性医院中常以Scl—90了解躯体疾病求助者的精神症状,‎ ‎③应用Scl—90调查不同职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种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 ‎④适用于成年人,轻性精神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者,不适用于重型精神病。‎ ‎3、测验的施测步骤▲‎ ‎ ①采取的是5级评分制 ‎ ②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 ‎(二)测验的记分 ‎  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1)总分 ‎  总均分:总分/90,表示从总体情况看,该受检者的自我感觉位于1~5级间的哪一个分值程度上。‎ ‎  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现受检者在多少项目表现有“症状”。‎ ‎  阴性项目数:单项分=1的项目数。表现受检者“无症状”项目多少。‎ ‎  阳性症状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 ‎ ‎(2).因子分 ‎(三)结果的解释 ‎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各因子的名称所包含的项目及简要解释。P193‎ ‎ 1:躯体化 ????该因子主要反映被试者的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 ‎3:人际关系敏感: ????主要指个人不自在感,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 ‎4:忧郁: ????主要指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5:焦虑: ????主要指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反映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主要指恼怒,发脾气和冲动的特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 7:恐怖: ????主要反映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 ‎8:偏执: ????主要指对他人不满和无中生有的程度,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 ‎ ‎9:精神病性: ????主要反映神经质的强烈程度,其有中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10:其他项目: ????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等情况。 四、注意事项 ‎1、量表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 ‎2、筛选阳性只能说病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一定患有心理疾病。‎ 第二单元 抑郁自评量表(SDS)‎ ‎1、测验材料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张(w.k.zung)编制于1965年,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 ‎2、适用范围 本量表可以评定为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特别运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其评定对象的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 ‎3、测验的计分。‎ 四级评分标准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分乘1.25以后取整数总分,就得到标准分(Y)。‎ ‎(三)结果的解释 按照中国常模 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 ‎ ‎▲ 轻度抑郁53—62‎ ‎ 中度抑郁63—72‎ ‎ 重度抑郁72分以上 相关知识 ‎1、关于抑郁症自评量表 ‎  SDS由20个问题条目组成,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的四级特异性症状:  ‎ ‎1.精神性-情感症状 2.躯体性障碍 ‎3.精神运动性障碍 4.抑郁的心理障碍 四、注意事项 ‎(一) SDS主要是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它对心理咨询门诊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精神病人均可使用。对于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病人评定有困难。‎ ‎(二)量表分值仅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 第三单元 焦虑自评量表(SAS)‎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测验的实施 ‎1、测验材料: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张( w.k.zung)编制于1971年编。本量表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方向评分。5个为反方向评分 ‎2、适用范围:本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用于疗效评估,不能用于诊断。‎ ‎3、施测步骤:评定的时间范围是自评者过去一周的实际感觉。‎ ‎(二)测验的记分 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 ‎(三)结果的解释 ‎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 50—59分为轻度焦虑 ‎ 60—69分为中度焦虑 ‎ 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三、相关知识 ‎1、关于焦虑自评量表 ‎2、SAS的条文及所希望引出的症状(见教材P198)‎ 四、注意事项:‎ ‎(一)由于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故SAS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 ‎(二)关于焦虑症状的临床分级,除参考量表分值外,主要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要害症状的程度来划分量表分值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 第四节 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第一单元 生活事件量表 ‎1、测验材料 生活事件量表,有多个版本,我们这里选用的是杨德森、张亚林1986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LES共分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庭生活方面(28条)‎ 二是工作学习方面(13条)‎ 三 涉及及其他方面(7条)‎ 第四节 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2、适用范围▲‎ LES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3、施测步骤 时间范围为一年内 ‎(二)测验记分 一过性事件记录次数 ‎ 长期性事件:不到半年为一次,超过半年记2次 影响程度分为5级:0、1、2、3、4分 影响持续时间:三月内1分,半年内2分,一年内3 分,一年以上4分 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见教材P200)‎ ‎(三)结果解释:‎ LES总分越高反映个题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不超过32分 第二单元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测验的实施 选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 ‎ 客观支持(3条)‎ ‎ 主观支持(4条) 三个纬度 ‎ 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 ‎2、使用范围:‎ ‎ 了解被试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 ‎(二)测验的记分 量表的统计指标:‎ ‎(1)总分:既十个条目评分之和。‎ ‎(2)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 ‎(3)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 。‎ ‎(4)对支持的利用度:8、9、10条评分之和 。‎ ‎4、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p203——204)‎ ‎5、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第三单元 应对方式问卷 ‎1、这里选用的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的。‎ ‎2、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6个量表:‎ ‎ 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3、适用范围 ‎(1)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 ‎(2)年龄在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3)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求助者。‎ ‎4、“应对方式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 ‎5、各分量表的意义:(P207)‎ 退避 幻想 自责 求助 合理化 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求助” 成熟型 ‎ ‎(2)“退避——自责” 不成熟型 ‎(3)“合理化” 混合型 ‎6、量表的应用价值(见教材P208)‎ 心理咨询师习题集 三级案例 案例一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等1个多月。‎ 一、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下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对他在学习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的成绩,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的考试非争取第1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 太紧张,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在学习上,‎ 二、心理测试结果SOS:40,SAS60,EPQ:N:65,P:40,L:30.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3)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4)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为集中、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殶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程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天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1个多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农业国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的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 ,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找工作失败、大公司录用。家庭教育 中父母对他要求高,对的教育也不准确客观,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分配到好工作。同时该求助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工作,认为只有大公司才算是好工作。(2)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模式,自己没被 录用不知道怎样去解决。(3)被 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4)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5)个性特征: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案例二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唐某,女,离异,某国家机关公务员。‎ 二、求助者主诉 主诉:心情紧张,烦躁,爱发脾气,睡眠差等3个月。‎ ‎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是独生女,相貌一般,衣着整洁,神情紧张,咨询合作。父母均是国家干部,母亲要求更严。自幼性格活泼、外向,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大学期间与同班同学确立恋爱关系,大学毕业后结婚,婚后1年离异,无生育史,现与父母同住。求助者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尊心很强,人际关系很好,能胜任工作,工作成绩优秀。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3个月前一位男士向求助者示爱,求助者不知道如何对待,一想起这个事情就紧张、心烦,对婚姻担心、畏惧,不想吃东西,工作中也出现了差错,被领导批评。求助者感到痛苦,曾向家人及朋友诉说自己的苦闷,但仍无法解决问题,希望咨询师给予帮助。‎ 参考答案:‎ 一、根据求助者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紧张、恐惧。痛苦,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兴趣下降,意向下降。在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是:疲惫感、睡眠差、食欲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如下:‎ ‎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的现实性的刺激。‎ ‎2、分析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 ,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三、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询其病理人格特征以及做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 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以评估其在抑郁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90测验,以了解其对自身症状的评估以及程度。‎ 四、可以从如下 五个维度评估本案的咨询效果:‎ ‎1、该求助者的主观体验,求助者对焦虑 、烦躁等症状改变方面的主观 体验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有效的指标。‎ ‎2、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能否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3、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其家人、亲朋好友及对该求助者改变情况的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4、心理测验结果,根据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前后对比,可了解求助者在症状及程度方面的改变,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5、咨询师的观察,咨询师可根据观察,评估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症状改变等情况,这也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案例三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黄某,女,32岁,已婚,大学毕业,某公司会计。‎ 二、求助者自述 自述:心情不好,烦躁,内心苦闷,爱发脾气等3个月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 求助者进入 咨询室时,衣着整齐 ,举止得体,愁眉苦脸,烦躁不安。说话时思维条理清晰,说到伤心处,情绪激动,多次哭泣,求助愿望迫切。‎ 出生在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是家里最小的。妈妈脾气大,爸爸很和气。家教非常严,妈妈对孩子们交朋友、出门和回家的时间严格控制,但在吃穿用上很溺爱。性格外向活泼,但好朋友不多。与丈夫经同事介绍认识、结婚,两年前生有一子。从怀孕开始,夫妻之间的矛盾起来越激烈,经常 为生活中的琐事争吵。3个月前,发现丈夫有外遇,想离婚,被家人劝止。‎ 参考答案:‎ 一、求助者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情绪不稳、意向下降,兴趣下降、焦虑、紧张。‎ 二、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应与如下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意向下降,兴趣下降 ,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程度不严重,也无自杀倾向和自我评价低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跃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三、咨询师收集的该求助者的资料如下:‎ ‎1、该求助者婚姻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测的项目及测验结果。‎ ‎2、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的资料,家庭中的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的现状与过去的比较。‎ ‎3、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4、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的特点。‎ ‎5、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6、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7、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8、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案例四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李某某,男,汉族,28岁,未婚,某外企公司职员。‎ 二、求助者自述 ‎1个月前开始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总感觉焦虑、紧张,晚上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眠,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介尚能入睡,早晨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酸痛。‎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中未发生过重大变故。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由于是独子,很受父母宠爱,同时管教也很严厉,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名列前茅。‎ 参考答案 一、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如下的资料整理。‎ ‎1、精神状态:(1)注意力不集中;(2)紧张不发,焦虑 。‎ ‎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体异常感觉;头痛、疲劳、全身酸痛、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效率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由于工作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后悔、自责、紧张、焦虑。‎ ‎2、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三、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时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救命内容。‎ ‎2、心理咨询师居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终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谈话。‎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四、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1)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开完成双方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家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1)尊重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燕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材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案例五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钱某某,女,汉族,35岁,已婚,大专,某中学教师,经济善良好。‎ 二、求助者自述 近3个月来一直处于低落状态,经常 ‎ 感到委曲,有时独自落泪,认为现实是冷酷无情的,觉得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工作生活没有意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悲观失望,认为夫妻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终日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父母要求较严格,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24岁时与现在的丈夫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融恰,自己感觉很幸福。3个月前她突然发现丈夫与一年轻的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就感觉天要塌下来,非常气愤悔恨交加,与丈夫大吵一场。在与丈夫的矛盾冲突下,日渐憔悴,情绪低落,脾气变得暴躁。感到别人谈论婚姻问题时,就特别第三、脆弱,后来甚至看到年轻人谈恋爱都感到受不了。虽然还能坚持工作,但积极主动性较前降低,生活的兴趣也在不如此前了。自己也想通过一些途径改变现状,如向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却难以解脱,故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答案:‎ 一、对该案例的初步分析印象是:严重心理问题。‎ 理由:‎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圈套的现实刺激。丈夫的外遇使该求助者有着痛苦情绪体验,如悔恨、恼怒、情绪低落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大,反应强烈。有短暂地推动理性控制,如气愤、争吵;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都难以解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被最初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二、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如下:‎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7、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三、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在接待、提问、倾听的过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咨询师的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调、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谈话的哪些类内容感兴趣,不然可能有暗示和诱导因素介入到摄入性谈话中,从而使求助者的报告产生偏离,丢失客观信息。‎ ‎2、提问中失误。‎ ‎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必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估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四、结合本案例,对咨询效果评估时间和方法如下:‎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案例六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杨某,汉族,28岁,未婚,大学学历,公司职员,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二、求助者自述 近2个月来总是批复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洗水果时多用一点水好,还是少用一点水好”、“削带皮的蔬菜如黄瓜时,是去皮厚一点还是薄一点好”,等等。虽然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还要想。继而出现洗衣服时总担心洗不干净而反复洗涤,直到自认为洗干净为止,为此耽误了许多时间,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逐渐的脾气变得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火,经常感到疲惫,做事情的兴趣也不如从前,还出现了睡眠不好,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入睡。故感到很苦恼,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2个多月前,求助者在报纸上偶然看到这样一条报道,现在许多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大量的农药,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食用前最好多洗几遍或去皮食用。自此,求助者在洗蔬菜和水果时就变得很紧张,总是担心农药去不干净而反复洗,情况逐渐加重而不能自控,甚至只要是洗的东西都要反复洗。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想法,走过街天桥时总想着跳下去,为此感到害怕,尽量避免走过街天桥。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求助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影响,但尚能坚持应对,只是感到苦恼,希望尽快解决,因此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答案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洗涤、强迫意向、回避行为、易激惹、兴趣减退、睡眠障碍。‎ 二、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神经性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3、精神痛苦程度难以解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心理冲突的内容泛化。‎ ‎5、本案例虽有强迫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考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 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四、在与该求助者制定咨询目标时,判定咨询目标是否有效,应具有以下要素:‎ ‎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目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孤立的具体目标。‎ ‎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性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 ‎3、积极。目标的有效性在于目标是积极的,符合人们发展的需要。‎ ‎4、双方可以接受。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的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中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 ‎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 ‎  ‎ 案例问答题模板 ‎1? 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 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敏感)‎ B.情绪、情感表现(经常委屈,哭泣,情绪较低,脾气暴躁,烦闷,心烦,感觉活着没意思)‎ C.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工作劲头不足等)‎ D. 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 身体状态:‎ A. 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 B. 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C、既往病史 ‎3) 社会功能状态:‎ A. 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 B.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回避,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夫妻关系紧张)‎ ‎2?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认知方面:如感觉过敏、思维迟缓等。‎ 意志方面:如意向缺乏、强迫意向等。‎ 情绪情感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 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 行为方面:如回避、强迫、退缩等。‎ 社会功能方面:如与不敢和人说话,与同事关系较差工作效率下降、学习、人际、家庭、夫妻关系、娱乐等。‎ ‎3?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1、心理测验的结果 ‎2、既往病史、家族史、教养史等:性欲发展情况,躯体、精神检查是否正常,有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疾病史。‎ ‎3、案例有关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等方面缺乏的资料。‎ ‎4、婚姻家庭状况及重大事件 ‎5、个人成长史、早年的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重大的变化及评价 ‎6、个性特征,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7、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交往情况 ‎8、对未来的希望 ‎4? 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5? 你对本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1)使用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中的可疑点。精神分裂症除外。‎ ‎2) 初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6?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下诊断:‎ ‎1、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恐怖症……)‎ ‎2、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诊断神经症:‎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4—5分为可疑病例,不小于6分为确诊神经症。‎ ‎3、症状符合**症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主导症状……‎ ‎4、(如果已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7? 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可能需要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重性精神病鉴别:根据三原则,无妄想、无幻觉、自知力 ‎2)与其他神经症进行鉴别:以主导症状鉴别,冲突是否是道德性的 ‎3)与其他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进行鉴别: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冲突不强烈,时间不长、未泛化 ‎8? 引发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生理原因:‎ a) 生理功能改变 青春期、更年期 b) 躯体疾病 c) 生物年龄 d) 性别因素 认知原因:具体案例可从认知、行为(缺乏策略和技巧)、情绪(不能自行解决)、个性(求完美、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a) 认知能力及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b) 对现实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c)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 d) 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e) 有无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f) 经验系统中有无不利因素(老眼光)‎ g) 价值观有无问题 h) 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原因:‎ a) 生活事件 家庭学校教育、负性生活事件 b) 社会支持系统 c) 人际关系 d) 社会文化 ‎9? 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表现 ‎(2)求助者的自知力 ‎(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4)求助者本人的痛苦 ‎(5)问题持续时间 ‎(6)问题是否泛化 ‎(7)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10? 如何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即对心理不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3、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 ‎ 11 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   量表选择的原则:‎ ‎   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 ‎   2)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 ‎   3)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 ‎   4) 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 ‎ 测验的种类:‎ ‎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   可选择……量表 ‎   MMPI——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严重程度;病前人格,用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偏执、神经症以上 ‎   EPQ、——了解人格特征及认知;神经症及以下用 ‎   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咨询效果 ‎   社会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因素 ‎   SAS—— 神经症 焦虑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 ‎   SDS——神经症 抑郁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 ‎   12 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1) 、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 、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 、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 、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 、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 、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   ‎ ‎   13 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效的咨询目标。)‎ ‎   ‎ ‎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 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   14 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   ‎ ‎   (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   (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 ‎   (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   (5)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的;‎ ‎   (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   ‎ ‎   15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   ‎ ‎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   ‎ ‎   16 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   ‎ ‎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   2、根据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   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   4、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 1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 ‎   1) 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   2) 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   3) 方法选择与理由:‎ ‎   a) 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是:‎ ‎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   4) 矫治的操作原则:‎ ‎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   5) 具体操作步骤:‎ ‎   (一)心理帮助阶段:‎ ‎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述:‎ ‎   a)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   (二)巩固提高阶段:‎ ‎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   6) 咨询效果的评估 ‎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   ‎ ‎   18 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   ‎ ‎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   (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 ‎   (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 ‎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   ‎ ‎   19 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 ‎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   (2)提问中避免失误 ‎   (3)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 ‎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预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   (6)结束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 ‎   20 你在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 ‎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   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   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1、请写出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 或:你认为应当怎样根据该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你的诊断?注意初步印象、初步诊断与本案例的诊断的区别。‎ ‎(1)、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 ‎(2)、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 ‎(3)、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 ‎(4)、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5)、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6)、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   2、如何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史资料进行整理?‎ ‎* 婴幼儿期 ‎* 围产期、出生时的情况,包括母亲身体状况、服药情况、是否顺产 ‎* 童年生活 ‎* (1)生长、发育状况 ‎* (2)有无特殊事件,对当时的记忆 ‎* (3)既往疾病史 ‎* (4)家庭环境 ‎* (5)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行为 ‎* 少年期生活 ‎*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有无挫折发生;‎ ‎* (2)最值得骄傲和羞耻之事;‎ ‎* (3)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对待;‎ ‎* (4)有无严重疾病发生;‎ ‎* (5)与成人的关系中,有无不愉快事件发生,有无仇视、忌恨的事或人;‎ ‎* (6)兴趣何在,有无充足的游戏时间,与同伴的关系如何 ‎* 青年期 ‎* (1)青年期最崇拜的人是谁 ‎* (2)爱情生活状况 ‎* (3)最喜欢读的书 ‎* (4)学习或升学有无挫折 ‎* (5)就业有无挫折 ‎* (6)婚姻有无挫折 ‎* (7)有无最要好的朋友,朋友状况如何(职业、道德、法律意识)‎ ‎* 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  3、你在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 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  4、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2)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3)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 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 ‎6) 咨询费用 ‎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  5、摄入性谈话的注意事项 a) 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b) 提问中避免失误;‎ c) 不讲题外话;‎ d) 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e) 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f) 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   7、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 在于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 ‎2) 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里来面对自己。‎ ‎3) 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建设性的活动。‎ ‎4) 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的统一理想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5) 使求助者明了自己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6) 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做面质 ‎8、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产生阻抗的原因是什么?‎ 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  9、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阳性强化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  10、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进行转介?‎ 求助者不相适宜的三种类型 ‎* 欠缺型 ‎* 忌讳型 ‎* 冲突型 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 咨询师如果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明显不相适宜,或发现自己不善处理时,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给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推荐其去寻找更有效的帮助,以免贻误时机、加重病情,酿成不良后果。 ‎ ‎* 对转介的新咨询师,应详细地介绍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的隐秘。 ‎ ‎  11、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为?‎ 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 ‎1) 、智力正常 ‎2) 、年龄适宜 ‎3) 、内容合适 ‎4) 、人格正常 ‎5) 、动机正确 ‎6) 、信任度高 ‎7) 、行动自觉 ‎8) 、匹配性好 ‎  12、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效的咨询目标。‎ ‎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 ‎* Who, 他是谁?‎ ‎* What, 发生了什么事?‎ ‎* When , 什么时候发生的?‎ ‎* Where, 在哪里发生的?‎ ‎* Why, 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何在?‎ ‎* Which, 与哪些人有关?‎ ‎* How, 事情是如何演变的?‎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四个思路 ‎*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 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自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 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2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 ‎*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3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 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 ‎*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4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七个基本要素 ‎* 具体 ‎* 可行 ‎* 积极 ‎* 双方可以接受 ‎* 属于心理学性质 ‎* 可以评估 ‎* 多层次统一 ‎(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 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是辩证处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关系的准则。‎ ‎ 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  13、作为咨询师,你应如何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求助者 ‎ ‎ 责任 ‎ 1.向咨询师提供心理问题有关真实资料 ‎2.主动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 ‎ 权利 ‎ 1.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了解咨询具体方案、过程和原理 ‎3.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 1.不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任何关系 ‎2.遵守咨询机构相关规定 ‎(不是责任)‎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4.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 ‎ ‎ 咨询师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个人资料 ‎2.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证件 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 ‎  14、在本案例中,对咨询目标的有效性如何评价 有效咨询目标的七个基本要素 ‎* 具体 ‎* 可行 ‎* 积极 ‎* 双方可以接受 ‎* 属于心理学性质 ‎* 可以评估 ‎* 多层次统一 ‎  15、在本案例中,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心理咨询效果评定并不是一定到结束才做,在咨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总结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但是结束前的评定时对整个咨询过程成效的评价,更全面、更重要。‎ 咨询效果 评估的五个维度 ‎*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 5、咨询师的评定 ‎  16、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1) 、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2) 、正确判断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3) 、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 、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进行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  17、在本案例中,还应收集求助者那些方面的资料 ‎* 附一:桑德伯格提纲 ‎ 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其他任何材料。‎ ‎* 附二:马隆—沃德提纲 ‎ 1、外表和行为 ‎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 3、思维内容 ‎ 4、认知过程及功能 ‎ 5、情绪 ‎ 6、灵感与判断 ‎  18、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  20、结合本案例,你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说明原理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 2、监控靶行为 ‎*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 4、实施强化 行为疗法基础理论 ‎* 行为疗法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和霍尔 ‎* 1、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 ‎*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 3、认知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 行为主义理认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 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因为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只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求助者一般都可接近目标。‎ ‎* 以阳生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阳性强化法。‎ ‎:合理情绪疗法 ‎* 工作程序(四个阶段)‎ ‎ 1、心理诊断阶段 ‎ 2、领悟阶段 ‎ 3、修通阶段 ‎ 4、再教育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 ‎*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 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 ‎* 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 ‎* 合理情绪疗法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合理情绪疗法的局限性 ‎* 1、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 ‎* 2‎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于那些年纪轻、智力和文化高的人更有效果。‎ ‎* 3、合理情绪疗法能否得到满意的效果,也与咨询师本身有关。咨询师也要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  21、请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 精神状态 ‎* (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 (2)情绪、情感表现 ‎*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星等)‎ ‎* (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 身体状态 ‎* (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 ‎* (2)近期体检报告 ‎* 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 (1)工作动机及考勤状况(学生学习动机和考勤情况)‎ ‎* (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   24、请撰写本案例的咨询方案?‎ 制定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2.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3.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 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 ‎6. 咨询费用 ‎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   25、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   咨询效果 评估的五个维度 ‎*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 5、咨询师的评定 ‎  27、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 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 ‎* 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  31、对该求助者的目前状态进行整理?‎ 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 精神状态 ‎* (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 (2)情绪、情感表现 ‎*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星等)‎ ‎* (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 身体状态 ‎* (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 ‎* (2)近期体检报告 ‎* 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 (1)工作动机及考勤状况(学生学习动机和考勤情况)‎ ‎* (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   32、针对本案例,你认为应当选用什么疗法并请写出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或者请写出XX疗法的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工作程序 ‎(一)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目标过大,将难以操作。‎ ‎(二)监控靶行为 评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 ‎(三)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设计新的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四)实施强化 继续记录靶行为,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标准应是现实可行的,可达到的。要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朝期望方向发展。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一)行为疗法基础理论 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第一种成分是经典条件反射。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最初是通过华生等人对儿童的动物恐怖脱敏发展起来的。根据这一原则而建立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是50年代由沃尔甫提出的,称为交互抑制的系统脱敏法。‎ ‎   ‎ 第二种成分是操作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称为行为矫正(斯金纳)‎ ‎   ‎ 老鼠学习压杠杆获取食物。‎ 例:被开水烫伤的猴子 一个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通过不恰当的模仿﹑学习而产生的,通过行为治疗可以使之恢复正常。‎ ‎   第三种成分称为认知行为治疗。‎ ‎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其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情感到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或情感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有关。咨询师的工作就是与求助者共同找出这些不恰当的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的机会去改正它们。‎ ‎(二)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叫阳性强化法。‎ ‎ 合理情绪疗法(RET)‎ 二、工作程序 ‎(一)心理诊断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二)领悟阶段 通过对ABC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   合理的信念与不合理的信念区别表 在确认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等。‎ 另一方面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三种领悟:‎ ‎①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非典)‎ ‎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 ‎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不是咨询师给他们“灵丹妙药”,而是他们自己领悟问题。‎ ‎   ‎ ‎(三)修通阶段 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所谓修通,是指工作透入的过程。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 ‎   ‎ 常用的方法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辨论 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例如:绝对化、以偏概全及糟糕至极P117。‎ 当涉及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时可用:‎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像你希望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是理性观念。‎ 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我爱他,他就应该爱我!多次失恋的男孩)是非理性观念。‎ ‎   ‎ 一般求助者不会简单的放弃自己的观点,他们会找各种理由辩解。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其理屈词穷。‎ 但不能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生活的指导者。‎ 目标明确、不留情面。‎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首先,使求助者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然后,帮助改变这种情绪体验,是通过改变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 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会了哪些观念。‎ ‎(3)家庭作业 认知性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方法。‎ ‎(4)其他方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四)再教育阶段 巩固前面的效果而进一步使用上一阶段的内容,还可应用技能训练,自信训练,放松训练等。‎ ‎(一)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RET)是美国的埃利斯(A.ELLIS)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又称理性情绪疗法。‎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P 123‎ ‎   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三、注意事项 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取向方法,对年纪轻,智力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 ‎   一.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精神状态、身体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20分)‎ ‎  精神状态(2分):情绪低落(2分),内心苦恼(1分),焦虑(2分),整日没精打采(1分),闷闷不乐(1分),觉得自己没有希望(1分),记忆力已大不如前(1分)。‎ ‎  身体状态(2分):头昏(1分)、头疼(1分)、晚上入睡困难(1分)、全身疲惫不堪(1分)。‎ ‎  社会功能状态(2分):学习效率下降,已无法上学。(1分)‎ ‎  二.对本案例的诊断及诊断程序是什么? (30分)‎ ‎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20分)‎ ‎  程序:1、由现实刺激引起(2分)‎ ‎  2、内心冲突属于道德性质(1分),有求治愿望(1分)‎ ‎  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分)‎ ‎  4、无明显器质性病变(2分)‎ ‎  5、排除精神病、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2分)‎ ‎  三.对该求助者的遭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些什么?(25分)‎ ‎  1、 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5分)‎ ‎  2、 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4分)‎ ‎  3、 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分)‎ ‎  4、 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4分)‎ ‎  5、 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4分)‎ ‎  6、 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4分)‎ ‎  四.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咨询师应该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25分)‎ ‎  咨询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  1、 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5分)‎ ‎  2、 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5分)‎ ‎  3、 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5分)‎ ‎  4、 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分)‎ ‎  5、 咨询师的评定。(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