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1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 25 -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要想毁了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吧!”当问到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时,郑州市民张钊既生气又无奈。张钊的儿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今年是“小升初”的关键年,但孩子对网络的沉迷令张钊十分忧心。 “有时孩子玩在兴头上连吃饭、睡觉都给忘了,现在只好把家里的手机、平板电脑密码全都换掉,但这样也不行,孩子会给你讲条件,看两小时的书要玩半小时的游戏。”张钊很无奈,玩手机成了孩子学习的唯一动力,成绩却直线下降。 - 25 - 除了荒废络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家长忧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太沉迷手游了,感觉要废了。”“我宅了几天一直玩手机感觉快瞎了。”“我也是,而且熬夜玩得脸色差。”“我手指打出了一个泡,现在都要贴创可……”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现实问题:过度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自新华社《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观察:网络旋涡魅力多大?》 材料二: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材料三: 日本的教育部门围绕中小瘾问题根据不同程度主要采取两类措施:第一类作为预防性手段在瘾的讲座、演讲以及公开课等。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让学生、监护人、教师等都参与其中。一些学校在寒暑假时还以网瘾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自主预防认识和能力。除学校内的活动外,日本国家电视台NHK还专门制作了很多与网瘾相关的电视节目,其中也包括中国、韩国等国家在应对该问题时的对策等内容。除电视外,国家级报纸、杂志以及普通出版物、DVD等也向社会宣传网瘾的毒害,从而进行预防。第二类是面向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如果程度尚轻一般采取集中野营的方式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训练,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络的过度使用。而对于网瘾严重的学生则采取住院治疗,由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治疗。 摘自全球华语广播网 材料四: - 25 -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去年底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 但就目前来看,面对屡见不鲜的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如何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体制机制?如何加强对网络游戏视频等产品的监管审核?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把好防范网络沉迷的关口?这些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 摘自《人民日报·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 4. 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州市民张钊的例子,证明网络会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影响。 B.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中国网民人口越来越多,每个年龄阶段网民人口占比有增加。 C. 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D. 日本采取的集中野营的方式,可以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有效治愈网络成瘾者。 5. 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列举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网络沉迷已有所觉悟。 B. 材料表明,随着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网络游戏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C. 日本经验告诉我们,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就可以提高瘾的认识和能力。 D. 从材料看,青少年网络沉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6. 综合四则材料,就我国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提几点建议。 【答案】4. C 5. D 6. ①家长要加强监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②国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网络游戏市场;③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预防认识和能力;④加强舆论宣传,协调各个部门,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 【解析】 【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结合文意和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本题A项,“郑州市民张钊的例子,证明网络会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影响”曲解文意,材料一中原文表述为“过度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选项中缺少限定性条件“过度沉迷”;B项,“每个年龄阶段网民人口占比有增加”,不合题意,根据材料二图表信息可知10-19岁、20-29岁、60岁及以上均减少,并非“每个阶段”都增加;D项,“日本采取的集中野营的方式,可以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有效治愈网络成瘾者”,不合文意,材料三中表述为“如果程度尚轻一般采取集中野营的方式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训练,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络的过度使用”,强调的是“程度尚轻”,并不能治愈“所有”网络成瘾者。故本题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本和自己的认知对应选项分析。本题A项,“材料列举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网络沉迷已有所觉悟”不合文意,三则材料均未涉及“已有所觉悟”;B项,“网络游戏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无中生有,材料四中“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去年底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这些句子说明国家出重拳正在治理网络游戏,并不能证明“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C项,“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就可以提高瘾的认识和能力”,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中只有“而对于网瘾严重的学生则采取住院治疗,由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治疗”这样的表述,文章只强调过程,不涉及结果。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综合四则材料,就我国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提几点建议”,然后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答案要点,分条作答。材料一写的是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和家长的担忧,可以建议为“家长要加强监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材料三写的是“日本的教育部门围绕中小瘾问题根据不同程度主要采取两类措施”,可以借鉴经验,概括为“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预防认识和能力”;材料四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可概括为“国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综合全文,网络监管协调各个部门,各方面积极参与,全社会行动。 - 25 -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 25 -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以及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B. 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 25 - C. 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情景,妥帖而有情味。 D. 文中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8. 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9. 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含义: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好处: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 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表述错误,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心里“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故选B。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对于标题作用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点明写作内容;设置悬念;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本题中,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以“父亲的东篱”为题有什么好处。从修辞来看,“父亲的东篱”意思就是“父亲菜园子的篱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这个题目,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加了文化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文中“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可知,“东篱”象征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由“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可知,作者通过赞美父亲,赞美的是他一生侍弄的菜园所代表的诗意境界,找寻到的是丢失已久的心灵的归属。所以从技巧上看,该题目一语双关,不仅实指父亲菜园的篱笆,还代表了诗情诗韵,代表作者追寻的精神家园;作者对土地和田园的真正含义的理解都是通过父亲的东篱引发的。具体作答时,据此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方面进行把握,解答时,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段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本题中,本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详细描写菜园“风光”有什么用意。从内容上看,通过“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等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菜园的生机和热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看,作者写这段文字是承接上文,解释自己对田园的错误理解,认为只有这样的院子才能培植“安稳的朴素意境”,从而为下文赞美父亲一样的农人“温厚淳朴的感情”,赞美他们对“延续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做出的贡献作铺垫。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25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 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 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 - 25 - 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 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赵括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不能驳倒他),可是并不称赞他。 (2)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闻”的宾语应是一直到“故”,“奢曰”代表人物说话,应在“故”后断句,排除AC;“即已”修饰的是“使赵不将括”,要连在一起,排除D。这段话翻译为: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表述有误,门客并不一定都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很多都是为名为利,不一定是正义的。 故选D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分析有误,据原文“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可知,这里廉颇是代理相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尝”,曾经;“兵事”,名词作动词,用兵之事;“善”,认为……好,称赞。第二句中,“既”,……以后或已经;“悉”,全部;“易置”,更改设置、撤换。 【点睛】参考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 - 25 -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赵国)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围困。 自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王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们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了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廉颇)把它攻克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 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 25 -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中“千村杵”是作者想象,不是实写眼前之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情感赏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诗歌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情感,可以根据对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得出。诗人在首联第二句直接使用情感关键词“寂寞”,表达了因自然变换季节产生的忧伤;颔联诗人独上高楼,听见孤雁之声,萌生思乡之情,颈联想象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加深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尾联出句用一“愁”字表达了为生计而愁,用“年年星鬓”感慨每年白发增加,年华老去。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 25 -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至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采集荷叶、荷花来制作自己的衣服,以此表明自己高洁品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制芰荷以为衣兮 (6). 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贰”“犹”“芰”“芙蓉”。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B. 在到基层调研之前,王院长再三强调工作要求:专家团务必严守纪律,秋毫无犯,用质朴的形象和专业的精神展现科研人员的风貌。 C. 每晚六时许,城市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绝如缕,一些马路志愿者们站在路口,面带微笑地提醒那些准备“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D. 在中国南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A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通过原句“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拥堵依旧”可见句子想表达的是治理措施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用该词不正确。 B项,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此处形容“专家团”,错误。 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形容“车辆”,错误。 D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原句的语言环境是“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表达各国对中国的支持。正确。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以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亿的故事为中心,向读者传递了学会改变敢于拼搏的道理。 B. 尤瓦尔·赫拉利写作的《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C. 社会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传媒行业将会很快将其淘汰掉。 D.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 项,“紧紧围绕以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亿的故事为中心”句式杂糅,应该是“围绕……”或“以……为中心”; - 25 - C项,“新闻工作者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语序不当,“新闻工作者”和“如果”互换位置; D 项,“家中皆妇孺及孩童”成分赘余,“孺”即小孩。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根据语体,排除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生硬,不礼貌;C项,身体欠安,文言性质太强,用来向母校说自己也不适合; B项,“光临”是敬辞,不适合说自己,“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词,排除B;C项,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也不适合用在自己身上;D项, “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 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 - 25 - 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20.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答案】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然后浏览文段,摘取信息点,进行整合。本题中,从“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可提炼出其中一个关键词“天津新地标”,“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突出了其特点“融合中西文化元素”,表时间的“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应保留。题目要求拟一句话新闻,所以句子应该是单句,有一套主谓宾,融合这些关键信息词,整合在一起,即“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21.下面是出自四大名著的四副对联,已经打乱了顺序,请根据要求选择四句组成两副对联。要求:所组对联须与名著内容相关,不得重复使用语句,将你选择的对联写在相应位置。 - 25 - ①钗于奁内待时飞 ②金翠飘香煮酒浓 ③玉盘堆积青梅满 ④踏破梁山捉宋江 ⑤长生不老神仙府 ⑥玉在椟中求善价 ⑦填平水泊擒晁盖 ⑧与天同寿道人家 (1)《三国演义》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浒传》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游记》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玉盘堆积青梅满 (2). 金翠飘香煮酒浓 (3). 玉在椟中求善价 (4). 钗于奁内待时飞 (5). 填平水泊擒晁盖 (6). 踏破梁山捉宋江 (7). 长生不老神仙府 (8). 与天同寿道人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本题属综合性学习的题型,题目具体考查了对联知识和四大名著中的有关内容。对联,其基本特点有:第一,对偶,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第二,内容相关,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第三,避免重复,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第四,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 本题中,学生可运用对联知识和四大名著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题中④⑦句句中有“宋江”“晁盖”,可知出自《水浒传》; ⑤⑧句句中有“长生不老”“与天同寿”,可知出自《西游记》; ②③句句中有“煮酒“青梅“,可知出自《三国演义》,从对联上仄下平的特点分析,可知上联为③,下联为②;①⑥句中有钗于奁内“玉在椟中”,是贾雨村不得意之时所吟,从对联上仄下平的特点分析,可知上联为⑥,下联为①,此两句出自《红楼梦》。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读,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经历程。 - 25 - 透过文字,我们聆听历史,敬闻先哲;透过文字,我们涵泳情思,启发智慧。 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欢快或哀伤、幽默或沉痛中,生活丰富了,生动了。 合上书页,俯瞰大地,仰视苍穹,观察世事,读也可以成为体味自然与人生百态的一种方法。 关于“读”,你拥有过怎样的故事?获得过怎样的思考? 请以“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答案】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要想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我们每天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补足自己的不够。因为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是道听途说。 我们可以从书籍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我们的前进指引方向;我们可以从名家名著中或者精神的营养,为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品味的营养;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一句谚语这样说:“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介;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我们广大的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书达礼。 - 25 - 读书,我们应该学习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书,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读”为题目命题作文,材料中有几个点必须要注意:其一,读什么,怎么读;其二,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其三,读完后有什么思考。在作文时只要搞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里的“读”指的是读书,而读书是我们人人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当然,也可以写阅读自然、阅读人生……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使人生多姿 阅读,是成长的必经历程 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可用素材: 我爱阅读。阅读可以让我燃烧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熊熊大火。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不可能会如火如茶的顺利,总会一波三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让我意识到即使已失去某些东西,但也不能放弃生活。“世界末来之解”让我知道,在茫茫的宇宙中。不是一切都能靠科学来解开。“十万个为什么”让我懂得为什么纸折成W形可以承受得住比白纸本身还要重的物品的原因。 - 25 - 享受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阅读,我们为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而叹息,为王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友谊而感动,为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易碎而怜惜,这些都使我们的新为之一颤,被他们所感动。享受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或许,有人会说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是在喝苦口的中药。其实,阅读就像蜜蜂飞翔在花丛中一样欢快的哼着歌儿、大口大口的汲取其中的营养。享受阅读,便会改变自己无知的看法,真正享受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乐趣。享受阅读,阅读便像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我们知道“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五柳先生的故事,但谁能真正理解他被贬是的无奈与凄凉?那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有才能却无用武之地的愤懑难平之心又有谁能够了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已经给我们塑造出一位儒雅飘逸的文人形象,但他的意气风发、聪明智慧又何以体现呢?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本好书,无需刻意追求豪华精美的包装,当你崇敬地把书名和熟悉或陌生的作者名字默记心间,再极虔诚地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黑白分明,嗅到的是馨馨墨香,而耳朵早已跨越尘俗,窃听器一般藏匿在书中主人公身上。这个时候,造物主赐予你的某些器官已经失灵,你用不着再为追逐名利而烦心,更不必因目迷五色而烦躁。只要你拥有执着和投入,美丽的书韵就会化成一首悦耳的提琴曲,在你脑海里高山流水般地奏响;或者化成一杯醇酒,令你沉醉不知归路;合书掩卷之余,更让你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读书,可以和你的过去娓娓叙谈。探视成长的痕迹,重温生命的过程,更能与未来神交忧欢,同悲同喜。你可以饱览你不曾目睹的一切,还可以抵达你神往已久的乐园,甚至登临你梦寐的巅峰。聆听领袖哲人的对话,净化你的心灵;躬闻作家、学者的讲座,开启你的心智,开掘你的潜能;目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感受难民或乞丐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艰辛。刀枪剑戟,古战场的风雨骤起,旌旗猎猎,风烟滚滚;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意趣相投,情韵味相依;你可以走进历史的殿堂,缅怀它所供奉的叱咤风云的英雄,或义愤填膺唾弃那被打入史册、遗臭万年的奸相佞臣;可以漫步自然科学的沃野,采摘你喜欢的奇葩异卉;遨游文学的海洋,捡拾耀眼的珠贝……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从古至今,多少人对“读”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一中心论点从“名人名句”“谚语”“苏轼、诸葛亮、周恩来”等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点睛】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 第一,就是如何审读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 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 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既然是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 - 25 -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