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画,古称 “门神画”, 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 也是一种古老的编辑出版形式。起源可上溯到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抵御外敌入侵和鬼魅骚扰,祈求吉祥平安的风俗。年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印制的? 推测应在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木版水印年画逐渐兴起,这种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各种色彩的油墨。‎ 滩头是湖南惟一年画产地,因刀功细腻、色彩明艳、线条流畅、雕版耐用,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并称 “中国四大年画”。 滩头年画有“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美誉,集热烈、 奔放、 神秘、 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 作为少有的传统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作品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英、美、德、荷、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珍藏。目前,滩头年画的传统作品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 清版 《老鼠娶亲》 更是一路攀升, 每幅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元。‎ 滩头年画内容广泛,大致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题材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现存的二十几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滩头年画能名扬神州,也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滩头素称纸业之里,以土纸为原料的滩头色纸、香粉纸和年画,合称 “滩头三绝”, 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隆回及附近地区盛产枣、梨、梓木,这些质地较硬的木材特别适宜雕版;邻近的永州市则是出刻工的地方,不少永州刻工长期汇集在滩头;印制年画的颜料大多为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即使在南方梅雨季节也不易褪色,这是其他年画所不具有的。‎ 近几年,滩头年画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远去。 目前滩头仅剩下75 岁的钟海仙和70岁的老伴高腊梅还在执著地守护这一民间绝技。 四大年画的其他三家也日渐衰落,刻版、套印年画的传人都因市场萎缩而渐废技艺。‎ 滩头年画日渐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文革”期间 “破四旧”,当地政府以滩头年画宣传封建迷信为由,将几乎所有的画版收去当柴烧掉,致使现在很多年画版都已失传。19世纪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给传统手工年画带来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 24 -‎ ‎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滩头年画的衰落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印制年画用的木版一经雕成,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滩头年画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大众需要,年轻人对传统年画更不感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更加濒危。与年画一样,民间绘画、雕塑、戏曲、剪纸、皮影、烧造、服饰、装潢工艺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整体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亟待抢救。‎ ‎(摘编自 《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雕版印刷发明于隋唐时期,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不同于机器印刷所用的油墨。‎ B. 滩头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具有楚文化特征,被誉为 “中国民间美术一绝”。‎ C. 滩头年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共有二十几个品种,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D. 滩头年画的颜料都是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具有不易褪色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滩头年画的衰落原因,指出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是根本原因。‎ B. 对于滩头年画,文章先阐述其价值,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揭示出了它的发展困境。‎ C. 文章通过对滩头年画的多方面介绍,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和隐忧。‎ D. 文章以大量篇幅写滩头年画,最后引出对传统民族文化整体生存现状的忧虑和重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画起源于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避祸祈福的风俗,推测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印制。‎ B. 滩头年画因为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C. 滩头年画的雕版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它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失去实用性。‎ D. 年画日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其更加濒危。‎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的油墨”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的是“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木版水印年画逐渐兴起,这种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 - 24 -‎ 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各种色彩的油墨”,可见不是“雕版印刷”,而是木板水印年画这种雕版印刷,选项偷换概念。C项,“共有二十几个品种”错误,第三段说的是“现存的二十几个品种”。D项,“滩头年画的颜料都是”中“都是”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大多为”。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指出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是根本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六段说的是“19世纪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给传统手工年画带来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滩头年画的衰落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由此可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是外因。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滩头年画因为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错误,选项对滩头年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分析不全面,从文中来看,独树一帜的原因不仅是“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还有“集热烈、奔放、神秘、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等。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 24 -‎ 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1988年,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暗夜协会成立,致力于暗夜星空保护。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 我国目前有5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分别是西藏阿里、那曲、江苏野鹿荡、山西太行洪谷和上饶横峰县葛源,其中西藏阿里和那曲已经被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 阿里、那曲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大气通透度好,城镇化程度不高,光污染较少,夜天光条件比较好,因此在天文观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阿里的自然条件甚至达到了世界顶级天文观测数据指标。‎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还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甚至诱发癌症。‎ ‎(摘编自《“地球一小时”守护暗夜保护星空》,“新华网”2019年3月29日)‎ 材料二 ‎ - 24 -‎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曾提出“暗夜保护”的理念,但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主要意在保护尚未被工业照明污染的暗夜星空,而成都则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提出了“暗夜保护区”的概念。依据《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黑夜常与恐惧相联。工业革命之后,对电力的利用改变了这一切,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夜生活成为大都市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彻夜的商业和公共照明,也造成了光污染,夜晚的黑色逐渐淡去,而星空则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只要现代文明存在,人类的夜晚注定辉煌常驻。但“暗夜保护区”设想的提出也并非“逆流”。因为良宵虽好,却也经不住过度开发。因地制宜划定需“调暗”的区城,在商圈闹市有出彩的华灯,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满足最基础的照明,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这样的城市才更宜居。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止意味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 ‎(摘编自《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一片心灵栖居地》,《新京报》2019年9月15日)‎ 材料三 ‎ 如今几乎在每个城市,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看见的不再是璀璨星空,而是摩天大楼灯火通明,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城市景观灯、照明灯、LED显示屏等发光设施也是随处可见。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有人可能会认为,“暗夜保护”与眼下许多地方提出的打造“不夜城”、发展“夜经济”相矛盾。实际上,与“夜经济”相关的城市区域是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等消费行业聚集的区域。而成都要划定的“暗夜保护区”,则包括龙泉山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及其他自然生态区、居民集中区、工业区等,这些在夜晚该暗的地方,的确可以暗下来,让人们可以看到萤火虫、淡淡的树影,还有久违的星光。而这些,与发展“夜间经济”是两条并不冲突的平行线。‎ ‎(摘编自何勇海《暗夜保护与发展“夜经济”不矛盾》,《文摘报》2019年9月2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4 -‎ ‎ 西藏阿里、那曲拥有优越的资源,利于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等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 B. 成都市“暗夜保护区”概念的提出,和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提出的“暗夜保护”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C. 人类将夜晚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造成光污染,这使得美丽的星空在不少城市完全消失了。‎ D. 摩天大楼通明的灯火,城市景观灯、照明灯等发光设施,是城市“夜问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5. 下列做法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的一项是( )‎ A. 自然生态区实现基础照明 B. 闹市区打彻夜的霓虹广告 C. 路口减少安装LED显示屏 D. 适时关闭斑斓的城市景观灯 ‎6. 请结合材料,概括光污染的危害。‎ ‎【答案】4. C 5. B ‎ ‎6. ①污染环境,侵蚀美丽的星空,不利于天文观测。②危害人类身心健康。③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美丽的星空在不少城市完全消失了”错误,原文说的是“星空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做法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关于“暗夜保护”的内容,理解“暗夜保护”的概念,再结合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B项,“闹市区打彻夜的霓虹广告”,根据材料三“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可见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 - 24 -‎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光污染较少,夜天光条件比较好,因此在天文观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分析,污染环境,侵蚀美丽的星空,不利于天文观测。结合“光污染还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甚至诱发癌症”分析,光污染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结合“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分析,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 24 -‎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 24 -‎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B.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主要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C.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D. 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8. 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 24 -‎ ‎9. 小说画横线处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7. D 8. 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④揭示主题: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 ‎9. 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以及艺术手法能力。内容方面利用提取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来判断选项对错。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勾画答题区间,最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 A项,“神秘阴森的氛围”错误,应是突出一种冷寂有不失淡雅温馨。‎ B项,“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不准确,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 C项,“得到自己的真传”分析不当,应该是老宋和众人认可和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赏析。‎ 由“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刑于四海”、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脚步……”、“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可见,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 - 24 -‎ 由“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可见,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却不打搅他的生活,由“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最终为他送终。写出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由“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可知,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推动了情节发展;由“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可知,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 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的所见所为,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然后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处是“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写鲁老师的四合院,主要作用是表现鲁老师的生活环境。‎ 第二处是“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前文是“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了鲁老师的日渐衰老,表露了大家的担心。‎ 第三处是“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用比喻的修辞描写鼓声,而这鼓声表现的是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察方式花样繁多,但究其核心还是从以下五个母题出发设问:‎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二)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小说主题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五)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所以考生一定要逻辑清晰,抓住小说的命题的四个核心关键词:‎ ‎(一)环境: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24 -‎ ‎(二)情节: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三)人物: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四)主题: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深入分析探究这四个核心关键词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反衬故事结局,暗示故事情节。‎ ‎(二)环境对人物: 塑造人物外在, 衬托人物内在,暗示人物命运。‎ ‎(三)情节对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人物形象。‎ ‎(四)环境、人物、情节对主体:帮助表达主题、突出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铨选一般是集吏考试量人授官。‎ B. 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 痒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痒。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问。‎ B.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紿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百姓一日不吃饭,就有饿死的人,的确是来不及向你报告,然而官府的账簿都在,可以查证。‎ ‎(2)赎回时,嫂嫂喜爱这件首饰,欺骗弟弟说被盗贼偷去,弟弟多次申诉不能断明,(于是)前来宁海县向胡长孺申诉。‎ - 24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做此题,考生可先从名词或是代词入手,因它们可做主语,如民、胡长孺、向扶者、戟手,据此可排除B和D两个选项,然后在A和C两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结合语境,“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是两个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此句大意是: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中“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表述有误,原文“长孺方逊辞以谢”,正确地表述应是“胡长孺正恭顺地来谢罪(求情)”,陈述对象是胡长孺,而不是强盗。‎ 故选B。‎ - 24 -‎ ‎【13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采分点:“闻”,使动用法,使之闻;“具”,都;诚,确实;“征”,通假字,通“证”;特殊句式:诚不及以(之)闻。‎ ‎(2)采分点:“爱”,喜欢;“紿”,欺骗;“屡”,多次;“亡”,丢失;“紿以亡于盗”,状语后置。‎ - 24 -‎ ‎【点睛】胡长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闹大饥荒,戊申年,麦子也没有收成,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补给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托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转往别处去了。胡长孺看出脱欢察有占有这笔钱的样子,便全都散发给了灾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来了,(向他)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把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很恼怒,说:“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谁命你干的,而敢这样放肆!”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案卷都在这里,可以证明这一点。”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再责问。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地形)很险要,(有一伙)年轻恶棍在暗中窥伺,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绝。胡长孺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而跟着他,暗中命令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当胡长孺到达时,强盗们突然出现索要胡长孺等人(的财物),胡长孺正恭顺地来谢罪(求情),骑马的士卒即刻前来集合,(强盗们)都被抓捕,(胡长孺)派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人们)在夜晚行走不用担忧了。曾经有农民挑着尿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而离开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永嘉县有一平民,弟弟(将一串)步摇珠抵押给哥哥,想赎回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爱它,拿珠子被盗贼偷走了来欺骗他,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开。不多久,在惩处盗贼时,胡长孺教唆(指使)盗贼诬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摇珠作为赃物,(役卒)将哥哥逮捕来到衙门,(他)极力争辩数次也得不到释放,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件首饰,怎么说是诬告?”那位哥哥惊慌地说:“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长孺)催促(他)拿来检验,叫他弟弟来,说:“这不是你家的东西吗?”弟弟说:“是”。(胡长孺)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方岳大臣给郡二千石,聘请招引到学校,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乡试选取士人,多次掌管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看中朴实的文字,鄙贱华丽的辞藻,当时的文风因之而发生变化,(去世时)衣冠整齐,盘坐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2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3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 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 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 24 -‎ ‎15. 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融情于景。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③视听结合。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表述错误,“雪声偏傍竹”一句所言雪落竹丛之声并非诗人梦中听闻之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题中,“雪声偏傍竹”,雪落竹林的凄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暗示诗人长夜难眠,写出诗人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从听觉来写,是实写;“寒梦不离家”,虚写回归故里的寒梦,“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目光短浅的斥编曾嘲笑大鹏鸟,认为自己腾跃而起后,“______,______”,也是一种飞翔的极限。‎ ‎(2)《离骚》中表现作者宁愿以身殉道,也不屑于世俗小人那种卑劣行径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24 -‎ ‎(3)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面对自己破陋的茅屋时,曾发出一声带有浪漫色彩的喟叹“______,___”,表现了他心忧天下苍生的本色。‎ ‎【答案】 (1). 不过数仞而下 (2). 翱翔蓬蒿之间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仞、翱、蒿、溘、厦、俱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事的高度大于数量。数量再大,如果没有高度引领,就是堆砌而已。( )先有建筑蓝图,搬砖才有意义;先有思想境界,文章才有启发。‎ 人的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读很多书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人最需要的,是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质胜过量。高手不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寸之间,就能为生命玩出大千世界。‎ 人,不能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自己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发展应该像登山,尽管脚步重复,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登上思想的山顶,心旷神怡。‎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 B. 就像不管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C. 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传世佳作也并不是由写字的数量决定的。‎ D. 就像传世佳作并不是由写字的数量决定的;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18. 文章中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 24 -‎ B. 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 C. 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D.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 B. 人在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而是要读很多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C.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读书应该以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深邃、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成熟为目的。‎ D.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根据后文“先有建筑蓝图,搬砖才有意义;先有思想境界,文章才有启发”可知,括号内应是先谈建筑,再谈写作,由此排除BD;从结构对称角度来讲,C项分号前后的语句,结构不对称,排除C。‎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 24 -‎ 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句号应去掉。如果引用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句尾标点符号应去掉。‎ B项,“却未必能看透人生?”问号改句号。“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作的是整个句子的宾语,整个句子是陈述句,而非疑问句,结尾处应用句号。‎ D项,几处逗号应该为顿号,即: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并列短语作主语、宾语,中间用顿号。‎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搭配错位,正确搭配应该是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B项,“不是……而是……”关联词语误用,应用“不仅……而且……”;‎ C项,“读书应该以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深邃、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成熟为目的。”句式杂糅,应去掉“为了”或去掉“以……为目的”。‎ 故选D。‎ ‎20.下图是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庆典仪式上,从天安门驶过的代表湖南省的彩车设计图:‎ 请根据上图提示,从第①~⑩处元素标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或者3个元素,结合湖南的特色,综合解读其寓意,要求字数不能超过65个字。‎ ‎【答案】(示例一)工程机械:以“刷新纪录的起重机(吊臂)、泵机(泵臂)、盾构机”为原型,寓意湖南不断擦亮工程机械行业这块金字招牌。‎ ‎(示例二)科技创新:以“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这三“超”为原型,寓意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 24 -‎ ‎(示例三)青山绿水:以“张家界群山、水纹”为原型,寓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建设美丽新湖南。‎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此题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答题:准确有序,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题干要求“从第①~⑩处元素标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或者3个元素,结合湖南的特色,综合解读其寓意,要求字数不能超过65个字”,明确自己选取的标记,结合题干“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庆典仪式”“代表湖南省的彩车设计”等分析寓意。要素主要包括“泵臂”“吊臂”“天河二号”“盾构机”“十八洞村”“红旗”“水纹”等。可以围绕“村寨”“工程机械”“科技创新”“青山绿水”“红色基因”等方面分析,如村寨:以“十八洞村”为原型,寓意“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红色基因:以“红旗”为原型,寓意湖南传承红色基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前进。‎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_______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________,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③________,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 ‎【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 - 24 -‎ 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 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质渗透;‎ 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四、写作 ‎22.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与思考?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种子与阳光 ‎  人生好比一朵花。是它的种子决定了这是一树飘扬的繁樱还是一朵墙角暗芳的夜来香;然而若没有阳光的哺育,春雨的润泽,它一辈子或许都不会生根发芽。如果幸运得多,遇见春阳与甘露,那么它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  人们说的都没有错。“你是谁”即为人的本质,是蕴藏在种子里的品种;而“遇见谁”则是外部条件,是阳光和雨露。你脚下踏着的路昭示着一路将会遇见的人,然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无法在两个时刻作为同样的一人。遇见了,无论经历的是欢声笑语亦或是憎恶泪水,分别之后,你就总会汲取些什么,而有别于原先无知的懵懂的自己。‎ ‎  一切都要回到那颗种子说起。初心决定着你是谁,你要走怎样的路。梵高在心中埋下一颗色彩的种子,罗丹在心中埋下一颗线条的种子,尼采在心中埋下一颗唤醒的种子……正是有了种子的扎根,才会绽放这样一位天才的后印象派大师,这样一位敢于把真实赤裸裸呈现于世人的艺术家,这样一位敢于用“雷霆与火焰”向人类说话的神我论者。先驱者往往怀着探索的种子,才会选择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才会遇见最黑暗的夜和最美的黎明。‎ ‎  种子发芽,雨水、阳光的到席便尤其重要了。中国诗文化的种子从《诗经》中发芽,倘若没有魏晋古体诗的浸润,汉乐府的四六尝试,唐代诗语言最灿烂的话又怎么会绽放呢?然而于其生长中,却总是有不断的创新和失败罢了。‎ - 24 -‎ ‎  这样想来,或许只有艰难的环境才更能促成人生的绚烂吧?‎ ‎  杜甫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凄苦中才极致地表现了文学的人道主义关怀。倘若没有那场安史之乱呢?他是否还是那位能看到路边冻死骨的“诗圣”?‎ ‎  我想,他依旧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却不会有如同现在的惊人动魄之作。从岩缝中破顶而出的苍松愈加雄起苍劲;在冰雪中傲然绽放的梅愈加冷傲凄美。温室的气候培养千篇一律的娇贵,只有在风霜雨雪中磨砺过的花才饱含生之热情。‎ ‎  现代人却往往贪欲太甚,补习近平了自己的心性,而眼巴巴盼望多遇见些权势之人。伸长了枝干往空气混浊的暖气棚里探头探脑,最后也只微微开出皱纹满面的枯花。‎ ‎  要谨记于心得便是相信我就是我,在命中无数次巧合的遇见之时,接受苦难也接受阳光,避开污浊不染淤泥。请攀紧冬日的阳光,让种子开出风姿绰约的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从思维角度看,本题关涉范畴思维与辩证思维,有一定难度。抓住材料中“你”、“谁”两个词语,“你”是指内因,“谁”是外因。事物的发展有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提高一步就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尔后再谈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你是谁,便遇见谁。唯有安于心,才能创造出最好的自己,遇见那些对的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才能决定自己是谁。遇见谁,你便是谁。实之不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外界的人与事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只能加快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内在。因此,遇见谁,并不能决定你是谁。安于心,无论遇见谁,你还是你。不难看出,并不是你是谁,便遇见谁,也不是遇见谁,你便是谁。最主要的是寻到那一方净土,做好自己,做对自己。‎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