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A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A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 命题人:印道红、王衡保 审题人:皮访贫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社会儒学”的概念,李维武认为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哲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信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而他所说的“社会儒学”是指儒家的礼学,“礼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儒学,所考虑的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懦学,是以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的,但它又包含着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诸罗层面,儒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也由此而更为广泛。。”‎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儒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怎么进行现代转换?首先,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信学这一维度,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近30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传统文化热,兴办私垫、兴建书院、举行会讲等社会化组织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家学者也走向民同,普观信学,专播道德,教化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修身传统仍然需要重新强调。现代人不懂修身,不讲修身,已经基露出诸多弊端:从个体生命来讲,出现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生命失去意义,人生价值不能彰显;从社会来讲,人们不讲修身为本,社会乱象丛生。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于,希贤希圣,将会提升人们的道 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第三,侍承齐家之道,重视家庭建设。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有的基础。 ‎ 第四,传承传统社群组织,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百年来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如行会、公所也被破坏了,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因此,需要重建某些社群组织。同时,我们处在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必须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今天,在社会儒学的新发展中,应创建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管利继织,以儒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充实其中。使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 第五,历史上儒家的大同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浸涧其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归宿,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摘编自韩星《社会儒学的逻辑展开与现代转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儒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 B. “社会儒学”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涉及国人生活世界的诸多层面。‎ C. 社会儒学包含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但仍以儒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在现代社会仍有需要。‎ D. 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生儒学,打开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需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可以理解为如何用传统儒学思想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B.‎ ‎ 许多有识之士和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儒家学者,在社会上掀起的一些关涉儒学思想的普及活动,显示他们对社会儒学的重视。‎ C. 齐家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D. 在社会儒学的新发展中,创建了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并以儒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充实其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子,希贤希圣。‎ B. 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也被破坏,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因此需要重建这些社群组织。‎ C. 借鉴西方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被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某些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 D.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这些精神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项,“应该重视人生儒学”错误,偷换概念,原文“应该重视社会信学这一维度,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项,“创建了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错误,混淆范围,原文“应创建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管利继织”。‎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概括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需要重建这些社群组织”错误,混淆范围,原文“需要重建某些社群组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王阳明,幼名“云”,五岁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十岁时,父承王华高中状元而被授予輸林院修撰之职。次年,王阳明随祖父竹杆翁赴京,过镇江金山寺,竹轩翁与客人饮酒赋诗,尚未成篇,王阳明却已经赋诗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船客大为惊异。大家又叫王阳明应景赋诗,出口成章,诗惊四座。‎ 阳明十二岁,拜师读书,一天,他突然问书垫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紧”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十六岁时,他按照父亲的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词章之学,又沉浸于佛、道二教。他二十一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回到余姚结诗社,驰騁于词章,长时间出入于佛老之学。‎ 十八岁,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举进士出身。次年六月,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三十四岁时才开始真正归本儒学。‎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三十五岁。御史薄彦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结党营私的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簿、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抗疏力救,刘瑾遂逮其下狱,延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獄后赴谪所,刘谨派人尾随意欲加害,王阳明设置投江自尽假象,并作《绝命诗》迷惑阉党。经过一番曲析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到达龙场驿。‎ 他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突然大御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告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美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本理于心,而非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王阳明经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以民为本而推行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氏众拥护。王阳明在政务繁忙之余,坚持讲学。主张“静坐”以“自悟性体”的修养方式,“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这是摆脱纷纷世务而涤除私心杂念的一种道德实践,也是王阳明确立良知心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震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王阳明正在奉命到福建的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他精心调度、策划,“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他被封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在江西齄州和南昌,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 嘉靖六年(1527),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军务平乱,平乱后他向朝廷提出了多项安定民心、巩固治安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前后经历一年多,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等到战事全胜,他己病入膏肓。嘉靖七年,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自叙“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朝廷准他回乡养病,言辞悲切,但朝廷未回文。由于病情日重,他等不及朝廷的批复,班师北归。从广西抵达江西南安府(今大余县),停舟于青龙铺水面,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其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4月30日06版)‎ 相关链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因此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被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世桢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摘编自佚名《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水远不灭的心灯》)‎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幼承家学,十六岁时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攻读朱熹著作,而立之年后才信奉儒家思想,并确立了自己的事业方向。‎ B. 在祖父和客人饮酒赋诗的时刻,王阳明应景赋诗,使船家和客人都很惊讶,说明其具有过人的才华。‎ C. 王阳明井不认同书塾老师所说的“(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官的观点,他认为应当是读书学贤。‎ D. 经过读书、求理等钻研思考,王阳明因思劳成疾,从而深感圣贤难做,转入了词章之学,并沉浸于佛、道两教。‎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因为科举考试之路一直坎坷不断,王阳明在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前,不再研读儒学著作,转向词章和佛道之学。‎ B. 王阳明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因薄彦徽、戴铣等人受刘瑾迫害,就为他们辩护,遭受杖罚和贬官,在赴任途中险被谋害。‎ C. 任庐陵知县时,王阳明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行德政,还坚持讲学,主张“静坐”,以道德实践的方式体悟自己所提出的心学。‎ D. 由于宁王朱宸潦起兵造反,王阳明接到了朝廷的调令面率军迎击,因为作战取胜面实现了人生“三不朽”中的“立功”。‎ E. 心学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自成体系且在明以后的思想界地位重要,使王阳明同以前的儒家大师被并称为“孔孟朱王”。‎ ‎6. 王阳明为何能够完成从凡人到圣贤的转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AC ‎ ‎6. ①少年时代立下志向,认为学做圣贤是人生第一等事。②历经读书格物求理而思劳成疾,身在官场遭受苦难和挫折。③追求“立德”“立言”“立功”,成就人生“三不朽”④平叛时安定民心并鞠躬尽瘁。‎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A项,“而立之年后才信奉儒家思想”错误,曲解文意,原文“阳明三十四岁时才开始真正归本儒学”。‎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五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A项,“因为科举考试之路一直坎坷不断,……不再研读儒学著作,转向词章和佛道之学”错误,“不再研读儒学著作”文中无据,“转向词章和佛道之学”的原因是“感叹圣贤难做”;C项,“以道德实践的方式体悟自己所提出的心学”错误,原文“这是摆脱纷纷世务而涤除私心杂念的一种道德实践,也是王阳明确立良知心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实践”和“确立”良知心学的阶段。‎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王阳明为何能够完成从凡人到圣贤的转变”,注意概括传主的人生的几个阶段和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注意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物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回到余姚结诗社,驰騁于词章,长时间出入于佛老之学”“经过一番曲析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到达龙场驿”“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平乱后他向朝廷提出了多项安定民心、巩固治安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概括答案,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立下志向”“思劳成疾”“遭受苦难和挫折”“三不朽”“安定民心”‎ 点睛:该哭偶余姚信息筛选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只涉及一个段落,摘取关键词语作答,综合信息筛选涉及文章的一部分或整体,注意筛选的同时要整合,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 吕啸天 竟陵城西湖之滨有一座千年古刹龙盖寺,住持智积大师擅制葱油饼,寺中僧人每日必食,竟陵葱油饼由此成为当地的美食。智积大师更擅长的是煮茶品茗,每有高僧来访,智积大师就会取来珍藏的茶中珍品,用化开的积雪之水烹煮,端坐于禅房之中品茗论禅。竟陵城中的达官贵人对此很是神往,把能与智积大师围炉品茗视为人生一大幸事。‎ 竟陵城北天井山北峰有一棵珍稀的山茶树,长在悬崖上,要采摘非常艰险。曾有当地茶农腰绑绳索前去采茶,但是脚下的万丈悬崖让其不得不放弃。也有茶农甚至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临到采茶时节,来到山上,猴子面对那万丈悬崖也吓得落荒而逃。‎ 清明前的一天,智积大师给大弟子广教留下音讯后,径自朝天井山北峰而去。‎ ‎“师傅冒着巨大的艰险前去采茶,这该如何是好?”广教大惊失色,召集众弟子商议对策。但是面对师傅做出的如此决策,众人也无计可施,只有暗暗祈求佛祖保佑。‎ 半个月后,衣衫褴褛的智积大师回到了寺里,大笑宣布:“采到了山茶。”那高兴万分的样子就像得到了世间的珍宝。智积大师说完给大家展示了放在陶罐里的一点儿茶叶:叶片厚实鲜艳,通体金黄,外形细嫩而卷曲,芽肥壮匀齐,香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师傅,你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摘这点儿茶叶?”广教忍着热泪,半是责怪半是不解地问道。‎ 智积大师又是一笑,道:“在老衲眼中,禅事与茶事都是天下第一大事。能采到如此珍稀的茶叶,真是令人高兴。”至于他是如何千方百计在悬崖采到茶叶的,他闭口不谈,众人也不敢细问。‎ 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也喜品茗。得知智积大师冒着生命危险采到珍稀山茶的消息,派管家前来,愿出百两银子来购买这点儿茶叶。智积大师一口回绝,笑道:“在老衲眼中,再多的银子也换不来品茗的乐趣,别拿银子败了品茗的兴致。”‎ 百两银子买不到一点儿茶叶,让珍稀山茶叶名声大振。竟陵城中人在猜测智积大师将会如何处置这些珍稀山茶叶的时候,智积大师在寺中贴出了一张告示:中秋节当天将在寺里举行品茗盛会。‎ 中秋节当晚,皓月当空,众人云集在龙盖寺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中央,智积大师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之后走上广场中央的品茗台上,令人从藏在地窖里的一个黑色陶罐中取出三块泉水结成的冰块放在铜炉里,化开之后再用文火煮开,然后再从陶罐之中取出珍稀山茶叶放进紫砂壶中,冰泉化茗,奇香四溢,聚集在广场中的人们不由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老衲采下珍稀山茶叶,不敢独享,邀请众人前来闻香品茗。”智积大师朗声道,“老衲穷尽二十余年的时光研究茶道,品茗的精髓就在一个‘品’字。今日举行品茗盛会,一杯为量,老衲只沏茶一杯,能说出茶中智事、乐事、趣事、妙事者,最有资格品用。”‎ 智积大师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位富态的中年男子,迫不及待地说:“在下正是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商贾之余最喜品茗。曾经为求茶中极品白毛猴,花费过三百两银子。不知这算不算趣事妙事?”‎ 智积大师尚未答话,人群中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只见他朗声道:“在下左正南,湖州人氏。本来生在富裕之家,最喜品茗。只因生不逢时,家中遭遇灭顶之灾,左某沦为乞丐,纵是如此,还以品茗为乐。竟陵城每有茶事,左某必赶去观摩。年前得知竟陵城南富豪钱府花重金购买了名茶白毛猴,左某不顾身份赶去只想讨一杯香茗。”‎ 人群中有人就问钱万有:“如此名贵之茶,钱老板一定不舍得吧?”钱万有闻言脸红耳赤,无言以对。当日他得知有一乞丐上门乞讨,不求一饭,只为一杯香茗,很是生气,叫仆人连骂带赶把左正南轰走。‎ ‎“行乞亦不忘茶事,左施主奇志可嘉。”智积大师哈哈一笑,令人弹琴,再请左正南来台前品茗。‎ 左正南端起茶杯先闻香,再慢慢品味。一杯香茗勾起了他无尽的往事,不由得泪流满面。许久他擦干眼泪,感慨道:“月下品茗,人生百年。杯茗万里路,壶中乾坤大。品茗可怡情养性,可寄高风雅韵,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杯香茗尽藏清、寂、廉、俭、美、乐、静的要义。”‎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成了竟陵城谈论了许久的话题。‎ 又过一个月,这天的早上,智积大师正在做早课,左正南匆匆赶来,告诉他在西郊一座小桥旁边发现了一名被遗弃的婴儿。智积大师就把婴儿带回寺中精心抚养,并教他品茗之道。‎ 许多年后,这个婴儿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 婴儿名叫陆羽。‎ ‎(选自《珠江时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曲折的情节中,推进故事一步步地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 文中对左正南的品茶细致描写,极写品茶之用心。因用心,故而才会道出品茗的真谛,说尽茶之要义。‎ C.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煮茶品茗的动人故事。‎ D.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用茶农和猴子的畏惧和智积大师最终采到山茶,钱万有与左正南追求茶道的不同方式等对比。‎ ‎8.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智积大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9. 文中结尾处提到,多年后,弃婴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陆羽。有人认为多余,有人认为必须有,你觉得呢?‎ ‎【答案】7. C 8. ①做事肯钻研勤动手,做葱油饼成为当地美食,煮茶品茗水平高超。②为了追求不畏险阻,成功采集了珍稀山茶。③不贪图财富,拒绝百银购茶。④追求茶道的极致精神,采到的珍稀山茶没有独享,而是召开品茗盛会,与同道交流,探求茶道极致。 ‎ ‎9.‎ ‎ 不多余。①从情节发展来看,文章从智积大师煮茶品茗的高超,到冒险采山茶,拒百银卖茶,成功举办品茗盛会,再到品茗宗师陆羽诞生。层层推进,构成整体,完善了情节。②从文章主旨来看,智积大师与左正南,为品茗不畏生死,无视财富,看淡荣辱,追寻极致的精神,以此作基础,才会有后面陆羽这位宗师的产生。而宗师的产生,又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追求极致精神的成功,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大的褒奖,从面极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小说的情节,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人称,D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小说情节较为平直,没有波折;B项,强加因果,要真正品出茶之要义,只用心是不够的;D项,不是对比,应是衬托手法。‎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此题通过文中的情节“做葱油饼成为当地美食,煮茶品茗水平高超”“成功采集了珍稀山茶”“拒绝百银购茶”“采到的珍稀山茶没有独享,而是召开品茗盛会,与同道交流,探求茶道极致”概括其“肯钻研勤动手”“为了追求不畏险阻”“不贪图财富”“追求极致”的性格特征。‎ 点睛: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重点考核语段的作用,以能否删除的角度设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极爱杜分析,此题如回答不能删除,然后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文章从智积大师煮茶品茗的高超,到冒险采山茶,拒百银卖茶,成功举办品茗盛会,再到品茗宗师陆羽诞生。层层推进,构成整体,完善了情节,如少了后面的情节回事小说缺少结果,情节不完整;从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智积大师与左正南,为品茗不畏生死,无视财富,看淡荣辱,追寻极致的精神,以此作基础,才会有后面陆羽这位宗师的产生,后面交代结果是对这种极致精神的肯定,升华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 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 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 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 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 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 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谕”“矢石”“第”)‎ ‎(2)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 “默计”“致于人”“虚”)‎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深入敌境”是“帅兵”的结果,不是并列,不要断开;“戍卒”“辎重”都是“取”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项,“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迁”是调动的意思,多为升职,“授、拜、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C项,“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错误,原文“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不听”是“意见没有被皇帝不被接受”,意思是“接受恩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谕:告诉,矢石:冲锋陷阵,第:只,默计:暗自考虑,致于人:被动句,被敌人调动,虚:薄弱,示之以虚: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西上閤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閤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 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閤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敏。‎ 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5.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BC 15.‎ ‎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两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项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其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和诗歌的主旨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围绕“水”“塘”“蒲”“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会概括意境,在分析作用,作用注是景物描写,其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田间小路纵横、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可以听到的情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阡陌交通 (2). 鸡犬相闻 (3). 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用心躁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句子中的“田间小路纵横、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可以听到”“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提示,同时注意“蟹”“螯”“鳝”“躁”的写法。‎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一个月。中方表示,印度将为本次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危言危行负全责。‎ ‎②现在一些大学生制作简历时,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然而华而不实的简历投到用人单位不过是泥牛入海,起不到实际作用。‎ ‎③为弘扬中华秀传统文化,央视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④这个天才少年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善于学习。虽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但是数干字的文章常常一挥而就,被传为佳话。‎ ‎⑤小李大学毕业到工厂工作,他踏实肯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可谓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⑥吴京自导自演的军事动作片《战狼2》上12天后,票房达34亿元,大爆荧屏,其他同步上映的电影与之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此处望文生义。泥牛入海: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与语境不合。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同“与之相比”重复。‎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 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往往要逐渐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C. 对引进到基层事业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的限制,到岗即聘。‎ D. 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是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统计”后加“制度”;B项,语序不当,应为“往往要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逐渐体现出来”;C项,成分赘余,应删除“对”。‎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A中心语残缺,选项C成分赘余。‎ ‎1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逐渐开给从生命意义上来认识围棋的价值, 。围棋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登入了“国艺”的殿堂。‎ A. 围棋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人们把它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 B. 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井把它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 C. 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并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D. 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围棋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是“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和体会围棋的价值”的进一步阐释,语意上紧承线前句,并且主语与划线句前一句的主语“人们”保持一致。A项,话题主体变成“围棋”,与上文衔接不紧密。C项和D项“把围棋纳入士 族名士必备的艺技”语意上未能紧承线前句。‎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买际上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回。惊些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 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案】 (1). 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关 (2).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3).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处结合后面原因分析,此处是对为什么惊蛰前后有雷声的解释;③处结合“南北跨度大”分析,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21. 读下图这幅漫画,根据要求补全后面的三首打油诗。‎ 置身于漫画所描写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出抱怨(见下面第一首打油诗)。针对这个学生的抱怨,请分别以校长、老师、家长的不同口吻,按照括号里的内容,补全每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注:需要补全的诗句,韵脚统一规定为“笼”和“门”。)‎ 学生抱怨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何曾有假日?天天关在笼。‎ ‎①校长开导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学习本来如图摔笼振翅,没有逍遥自在的时候。)‎ ‎②老师激励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要想摆脱现状,除非考上大学。)‎ ‎③家长警告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现在给你自由,将来恐怕一事无成。)‎ ‎【答案】 (1). 学习本是(笼) (2). 哪有逍遥(门) (3). 要想冲出(笼) (4). 努力跳龙(门) (5). 今天若无(笼) (6). 事业便无(门)‎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注意提高的要求,是形成打油诗,就要求字数相同,内容符合后面括号中的提示,同时注意说话的对象和目的是校长、老师和家长,目的是开导、激励和警告,重点注意“门”的不同意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此题重点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和目的。‎ 四、写作(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两年,有几档电视节目亮相荧屏,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朗读者》将个人访谈、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结合,以达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大国工匠》既展示了工匠们功劳的成果,也歌颂了“敬业、责任和技术”的工匠精神。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请就其中一档或几档电视节目深受欢迎、广受好评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中国制造需工匠精神 古代匠人雕琢的铜车马光彩夺目,现代工人制造的圆珠笔令人唏嘘。中国先前的精湛工艺和技术,难道随着铜车马辘辘远去了吗?‎ 不,中国急需立足之本的工匠精神。‎ 铜车马的辉煌,来自原料的精挑细选、工艺的精巧极致和工匠的精心雕琢。可以说,是古代冶金业的精益求精和不断进步,锻造了铜车马的“青铜之冠”,而当前圆珠笔的制造,核心技术靠“山寨”,核心材料靠进口,暴露出我国圆珠笔行业核心工艺的缺失和工匠精神的缺位。而埋头造笔、看重于“多销”,满足于“薄利”、不思探索、甘为他人“打工”,更暴露该行业甚至社会上重量不重质的心理弊病。圆珠笔的叹息,应当引起全民族的扪心自问。‎ 其实,中国制造业值得叹息的不仅是圆珠笔,人人谴责游客远赴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疯狂。但细想,若国内的马桶盖也如此智能舒适、电饭煲烹出的饭也如此粒大饱满,又有谁会远赴千里疯狂抢购呢?反观国外,人们推崇国产。韩国人偏爱现代,德国人喜爱奔驰。中外对比,可悲的是国人无处安放的消费安全感,可叹的是中国制造业令人担忧的质量和前途。‎ 李克强总理倡导“工匠精神”,其内涵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我认为,中国制造业欲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将这“工匠精神”注入每个人的灵魂里。‎ 首先是管理者,必须摆脱重量不重质的短视和功利。就如“超级稻”遭遇质疑事件,人们沉醉于超级稻惊人的产量,却不去考察稻米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问题。大数量带来的镁光灯和赞许声令人眼花缭乱,高产量带来的利润令人志得意满。这时更需要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管控好产品的质量,提高行业的内涵。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一个行业终将走向衰落。‎ 再者便是劳动者,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和不甘人后的精神。农民不是驱赶牲畜的牲畜,工人不是操作机器的机器。劳动者应有一种使命感,那是对产品的负责和对技艺的追求。而技艺的提高,终是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品质。把产品做到极致,不依附国外,赶超强国,立足国内,十年磨一剑,亦有大作为。就如华为,能生存并发展,最终成为与苹果、三星相提并论的手机品牌绝不是幸运,是华为精神——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才是行业的活力所在。‎ 铜车马与圆珠笔的差距,其实就是中国“智造”与中国制造的差距。我相信,中国的工艺神话不会随着铜车马绝尘而去。重拾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的金车马定会奔驰而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时评类作文,注意选准角度明确观点,可以选取的角度有“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对书信的看法”“对工匠精神”的看法。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