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第9课兰亭集序学案鲁人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第9课兰亭集序学案鲁人版必修

兰亭集序 云无心出岫 说我懦弱,说我逃避现实皆可。只要能离开那一片烦嚣,背上任何罪名,我都愿意。 我不敢以文学家自居,也从不敢狂言追求什么真善美,毕竟那太抽象、太迷茫。我所要 的是抓住目前的刹那,使它成为永恒。上帝造人既有不平之处,那么人总有权来为自己挣扎, 超脱这不平的缺陷。 人既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我为何要活在别人为我摆设好的模子里,去过着“你 必须这样,你不该那样”的生活?人既有权选择自己该走的途径,那我为何要踏着别人为我 铺设的路,去过着“你必须往这方发展,你不该走那条路”的日子?说我是叛逆,说我顽劣 乖戾都可以。走出你那个世界,我已不活在别人评判的眼光下了。 “宁静致远”是我渴求的。一杯淡淡的茶,一本清新的小品,足够让我喜悦一天。走一 道无人的小径,想起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忆起了柳宗元的“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份联想的雀跃,是在那霓虹灯管下所能得到的吗?午后的 阳光,总是这般的缱绻温煦,抱着满怀的暖,使那些烦人的琐事升华成烟影。傍晚的夕阳, 变化诡谲的云彩,排列成览不尽的图案,远山近树染成一片金黄……一切恬静得像一幅画。 晚风徐徐,夜幕低垂,每一颗星星都会构成一份联想,也会勾起几许往事尘烟,几分憧憬, 几分惆怅……人的一生这片刻不就是永恒吗? 你说我懒得退化了,你说我丧失了原本的积极,你说我放弃了我该争取的,你说……够 了,够了!云既无心出岫,何必再说这些,离开我吧!等到下次,我们再碰面时,让我告诉 你这片云的行径吧! 微感言: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赏读: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 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赏读:天冷了,方知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赏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 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赏读: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确立了一个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要轻易向现 实妥协。 一、作者视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 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 后公推一个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很有代表性,从 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千古兰亭帖 山自醇厚,水自性灵,千古兰亭。 那日惠风和畅,曲水流觞,雅士聚集,空气中时时溅起酒香。人生得意,知音陪傍,把 臂言欢,诗情飞扬。那风雅化作当空皓月,今日仍然高悬在心的上方,那诗文永载不朽的纸 张,今日仍温暖着读书人的目光。山和水皆秀美怡人,此间的人傲岸不群,飘逸出尘,悠然 而开心。仿佛是造化刻意安排,铺排满眼的翠绿,高扬满天的蔚蓝,扯来最舒爽的风,弥漫 最净洁的空气,并且还引来了自此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于是,一方兰亭帖横空出世, 仿佛一道请柬,把后世的目光邀请到东晋。 长袖飘飞,笔走风云,把那山寓入筋骨,把那水逸于毫末,清风流泉豁亮的阳光自成一 缕缕清逸,旋入笔底,挥洒笔画之间。字是冰肌,宛如云起,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毫不拘 泥。凝视兰亭帖,任思绪在古今翻飞,胸中浊气一时吐尽,顿觉心旷神怡。 二、写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 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共赋诗三十七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 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癸.丑( ) ②会稽.( ) ③王羲.之( ) ④流觞.( ) ⑤激湍.( ) ⑥修禊.事( ) ⑦形骸.( ) ⑧晤.言( ) ⑨娱.( ) ⑩虚诞.( ) ⑪嗟.悼( ) ⑫趣.舍万殊( ) ⑬彭殇.( ) ⑭若合一契.( ) 2.辨形组词 ① guǐ 丑 kuí 花 ② qì 约 qiè 而不舍 ③ chóng 高 鬼 suì ④ 驰 chěng 应 pìn ⑤ 会 wù wù 性 wǔ 盖子 抵 wǔ ⑥ huì 存 huì 心 huì 兰 huì 星 ⑦ 举 shāng 相庆 国 shāng ⑧ dàn 生 垂 xián 三尺 yán 席 ⑨ 厌 juàn 缱 quǎn ⑩ 气 gài 慷 kǎi ⑪ tuān 急 zhuì zhuì 不安 chuǎi 测 chuǎn 气 chuán 返 3.通假字 ①虽趣.舍万殊: ②亦由.今之视昔: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古今异义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 今义: ②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 ③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 ④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 ⑤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 ⑥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今义: ⑦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 5.一词多义 ①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②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⑤期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致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⑦之 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与 极视听之.娱 ⑧夫 悲夫. 夫.人之相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词类活用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足以极.视听之娱: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词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鸿门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季氏将伐颛臾》)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 (3)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 7.文言句式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8.名句默写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⑤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故列叙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9.文白对照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篇序文,作者通过绘声绘色地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触景生情,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 的无限感慨,在深沉的慨叹之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小组合作 1.第一段在行文风格上有何特点? 答: 2.本文先叙事,后抒怀。叙事末以“信可乐也”结束;抒发议论中,发出“岂不痛哉”之感 慨。试结合原文简析“信可乐也”“岂不痛哉”的深刻含意。 答: 3.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答: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 三、师生探究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致吗? 答: 一、文本审美 (1)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共 324 个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 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 如下: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 16 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 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 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 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产 生共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 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 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词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 自然有致。 文章写兰亭景色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 山间水渚,绿树相映,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 竹、天、风而已。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 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 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的 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语言清新,朴素自然,一切尽显淡雅。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 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 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二、写法迁移 【我来练笔】 文章说:“死生亦大矣。”你是怎样看待“生死”的?请以“我的生死观”为话题写一段文 字,300 字左右。 答: 9 兰亭集序 自主积累 三、 1.①ɡuǐ ②jī ③xī ④shānɡ ⑤tuān ⑥xì ⑦hái ⑧wù ⑨yú ⑩dàn ⑪jiē ⑫qū ⑬shānɡ ⑭qì 2.①癸 葵 ②契 锲 ③崇 祟 ④骋 聘 ⑤晤 悟 捂 牾 ⑥惠 慧 蕙 彗 ⑦觞 殇 ⑧诞 涎 筵 ⑨倦 绻 ⑩概 慨 ⑪湍 惴惴 揣 喘 遄 3.①“趣”通“趋”,往,取 ②“由”通“犹”,像 ③“固”通“故”,所以,因此 4.①古义:把它作为。今义:认为。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次要的。③古义:万物。今 义:物品的种类。④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仰头。⑤古义:思想抱负。今义:胸 前。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⑦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 5.①处所,地方;编次;驻扎 ②修长,直而高;长;整修,修建;维修,修理 ③面对; 站在高处;接近 ④数词;整个;把……看作一样;一样,相同 ⑤约定时限;限度;期望, 企求;满、周,一周年;期限 ⑥表示,表达;到达;获得,得到;招致,引来;致使,使 得;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 ⑦动词,到达,往;代词,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⑧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语气;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议论;指示代词,那 6.①均为使动用法,使……游;使……驰骋 ②形容词作动词,尽 ③形容词作动词,感到 高兴 ④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⑤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7.①状语后置句 ②定语后置句 ③省略句,“以为”省略“之” 8.①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②惠风和畅 ③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④或取诸怀 抱 晤言一室之内 ⑤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⑥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合作探究 二、 1.第一段层次清晰,外在的特色是简练。作者“摹山范水”,真是惜墨如金。但简练常人亦 可做到,而其内在的特色,还在于其格调之淡雅。三月江南,想那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 争艳,真是“姹紫嫣红开遍”!但在此处,这些浓艳之物却不见姿影,入作者之目者,唯山、 水、林、竹、天、风而已。即使绘竹,亦足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亦足言其清而弃其碧。 一切过于浓厚之色彩不用,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 齐臻,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不逾度,笔势始终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世人对王羲之 其人的性情,有“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之评。文字格调之淡雅,正是作者性 情的体现。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满心喜悦地记载了与诸多名人雅士在风景秀丽的兰溪江 畔的聚会。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文人雅士流觞曲水,列坐 其次。虽然没有管弦丝竹,但朋友们饮酒赋诗,尽抒雅兴,加之天朗气清,和风阵阵,上观 天空宇宙之广邈,下看自然万物之繁盛,观赏、抒情尽释胸怀,抛却人世之烦扰,尽情陶醉 于此境中。作者此时怎能不发出“信可乐也”的感慨呢?这境界是作者所欣赏和向往的。 第二部分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先总起一句,人生在世皆在人与人交往、周旋、应 付中度过一生。有人倦于尘世烦扰乐于静室畅谈胸中抱负,又有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爱 好的事物中,胸怀豁达不受约束地生活。此两种人虽爱好不同,静动有异,但他们对所接触 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得,这又是一致的。他们在这种快乐中不觉岁月消逝,青春不再,老年 已至,等到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亦随之发生变化,感慨自然而生,原来所 乐道的事情已成往事。人的寿命或长或短终归于尽,难怪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议论至此, 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深切苍凉的人生感叹。 3.从全文看,“兴尽悲来”是主线: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新旧朋友,来到山水胜地, 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由衷地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 得的欢聚与快乐后,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面对生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慨叹“死生 亦大矣”。王羲之是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感到“死生亦大矣”。所 以,这种悲伤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加强了对长生的企慕。可见,文中的缠绵悱 恻不过是贪恋而不得的怅惘而已。 作者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不能说毫无 影响。因此,作者在提出“死生亦大矣”的基本观点的同时,也出现了“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的低调,这是难以苛求的。 4.“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 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在生和死 上,活了 800 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 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二段郑重引出庄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 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 子的“一死生”“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不一致。老庄认为“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其实就 是主张“清静无为”,“逃避人世”。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 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 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 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 老庄的“一死生”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本拓展 二、[示例] 诚然,有很多人都害怕死去,我也不例外。不过,你再怎么害怕再怎么不想死,那一天还是 要到来的,或早或晚。你可以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你永远也不可能阻止死亡。我们唯一 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意思 就是只有肉体死亡,而精神不灭。精神即是理论,就是“道”,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道” 理解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足够了,要有正确的生死观。可以为 本国家本民族做点贡献,可以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努力去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 事业,好好孝敬和赡养父母,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这 就可以死而无憾了。故善养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个善于养生的人,一个珍惜自己生 命的人,也要善于对待死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