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3课 *囚绿记 记一记 一、字音 ‎1.单音字 涸辙(  )        移徙(  )‎ 淅沥(  )(  ) 爱抚(  )‎ 镶嵌(  ) 葱茏(  )(  )‎ 瞥见(  ) 孔隙(  )‎ 婆娑(  )(  ) 蕈菌(  )‎ 嫩叶(  ) 茁出(  )‎ 答案:hé xǐ xī lì fǔ xiāng cōng lóng piē xì pó suō xùn nèn zhuó ‎2.多音字 纤 禁 度 提 答案:xiān/qiàn  jīn/jìn  dù/duó  dī/tí ‎ 二、字形 ‎  答案:茎/径/泾 壁/璧/嬖 缘/椽/掾 络/恪/烙 猗/漪/绮 娇/矫/骄 辨一辨 三、词语 ‎1.留恋·流连 同:二者都有“舍不得离去”的意思。‎ 异:“留恋”是动词,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也是动词,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但二者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一样。“留恋”,侧重指不忍舍弃或不愿中断某种联系,其对象多为祖国、故乡、亲人及宝贵的时间、生命等。“流连”‎ - 26 -‎ 多指玩乐时留恋不止,因而其对象多为名胜古迹、风景区或其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从语法上讲,“留恋”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十分”等)修饰,可以带宾语(如留恋故土),而“流连”就没有这些用法。‎ ‎[例句] (1)毕业生朗诵《我们毕业了》,以此回顾了大学四年的点滴经历,深情地表达了他们的    与不舍。‎ ‎(2)这些具有浓郁桂北民族风情的建筑,已成为该县亮丽的风景,令人    忘返。‎ 答案:(1)留恋 (2)流连 ‎2.装饰·妆饰 同:二者都可表示有所修饰。‎ 异:做动词时,“装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妆饰”是打扮的意思,侧重指人。做名词时,“装饰”是指装饰品,而“妆饰”是打扮出来的样子。‎ ‎[例句] (1)本报记者乘坐直达电梯来到广州国际金融会展大厅,看到    一新的办公区以银、白、黑、灰为主色调。‎ ‎(2)职场女性可以牢记这两条健康法则,把匆匆前进的脚步放慢,保持午睡半小时,晚上11点前入睡,以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相信即使不做    ,也会天天光彩照人。‎ 答案:(1)装饰 (2)妆饰 ‎3.度过·渡过 同:都有“经过”之意。‎ 异:“度过”主要是指时间性的经过。“渡过”主要指的是由此岸到彼岸,是空间的经过,最初是指涉水的空间转移,现多用于比喻义的通过。‎ ‎[例句] (1)为帮助新兵顺利    “断乳期”,这个师广泛开展了“尊重新战友、理解新战友、帮助新战友”的活动。‎ ‎(2)中央红军    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 答案:(1)度过 (2)渡过 四、成语 ‎[识记]‎ ‎1.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 ‎2.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 26 -‎ ‎3.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运用] ‎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以行政化思维主导高校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以“计划”的方式加以规划,和揠苗助长一样,都是不尊重规律发展的典型做法,即使暂时没有被废除,日后也终将消失。(  )‎ ‎(2)一旦股民成为涸辙之鲋,监管层可能暂时搁置类似引西江之水救鱼的长期规划,先以“升斗之水”让股市“喘口气”。(  )‎ ‎(3)岁末将至,网贷平台各种活动让投资者急不暇择,目前各大P2P平台还是处于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节日的狂欢让他们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 答案:(1)√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 ‎ (3)× (“急不暇择”指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应改为“目不暇接”)‎ 填一填 五、作者 ‎   ‎ 陆蠡(1908~1942),有“神童”之称。1936年秋,陆蠡第一本散文集    出版。1938年3月,第二本散文集    出版,被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    ,被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风格是    、    、       。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 26 -‎ ‎1942年4月,陆蠡因        被捕,日寇对他施以酷刑,但他坚贞不屈。1942年临刑时,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答案:《海星》 《竹刀》 《囚绿记》 凝练 质朴 蕴藉而秀美 出版抗日书籍 六、背景 ‎   1937年,        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平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    时,窗外的    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后被“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成嫩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全面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囚绿记》。‎ 答案:卢沟桥事变 北平 常春藤 ‎ 七、文化常识 ‎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      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    活动,一直到1941年12月日军侵入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人们把他们在这段时期内的文学创作称为孤岛文学,其中以    和    最为突出。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 答案:上海租界 抗日文学 杂文 戏剧 象征手法 象征是借用一些       来表现    、      ,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形象化。象征手法可以           ,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营造深沉、阔大的意境,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使用象征,应着力刻画象征物,突出      与    的相似特点,力争做到意境开阔、立意巧妙、平中见奇。运用象征时要注意民族的传统习惯,如人类对绿有着普遍的热爱,已赋予它     、     、    、    等象征意义。“红花”象征    ,“火炬”象征    ,“黄河”‎ - 26 -‎ 象征         。‎ 答案:具体可感的形象 概括的 抽象的事物 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象征物 被象征物 生命 和平 希望 幸福 光荣 光明 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 理一理 八、思路归纳 ‎ ‎ 答案:怀念期待 深情爱怜 喜悦满足 九、主题提炼 ‎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说法。‎ ‎1.以常春藤来象征    以至    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 。‎ ‎2.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        ,即是       。‎ ‎3.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        ,抒发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         。‎ 答案:作家 整个中华民族 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适合的环境 一种真爱、最爱 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沦陷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感悟体会  ‎ ‎ ‎ ‎ ‎ - 26 -‎ ‎ 想一想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答案: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也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2.这篇散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答案:作者对绿深深的喜爱之情。‎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课文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但为什么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答案:选定“囚绿记”来给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从文章的行文思路上看,“寻绿”“观绿”写对“绿”的感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做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爱的程度,才有了后面理解之后的“放绿”及分别后的“怀绿”。‎ 总之,不论是作者的感情触发,还是文章的行文结构,都与“囚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2.本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本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词语的移用。比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葱茏”“猗郁”本来是写物的词语,移物于人,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2)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比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是比喻,作者将“我怀念着绿色”(本体)与“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喻体)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绿”的热爱和渴盼;比如“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这是拟人,作者赋予常春藤“固执”的性格,将常春藤人格化,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 26 -‎ 二、细节探究 ‎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答案: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2.试分析作者“喜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 答案:(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放绿”。‎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性格特点 描写 它具有美的特点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它是青春、爱 和幸福的象征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它是倔强的、‎ 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的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 26 -‎ 三、思维发散 ‎“绿”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能归纳一下吗?‎ 答案:观点一: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的一般象征意义)。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但作者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作者联想到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让他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所以在作品中,“绿”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如果作者对“绿”的认识到此为止,也就毫无新意。‎ 观点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绿”的深层象征意义)。忽然,作者心中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从破窗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当作者开始对绿产生怜悯之心时,他一定认为,是他掌握着这绿的命运。绿在他心中的形象大大打了折扣,作者对绿的感情由高峰转向低谷。当作者临行时开释这片绿,他看到这片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是“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并向它致以诚挚的祝福。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再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展示了“绿”的深层象征意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文章情感又起了一个波澜,由低谷冲向高峰。‎ ‎[素材化用]‎ 信念 ‎《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有着“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 26 -‎ 的坚定信念。作者巧妙地借助自己爱恋的绿色这生命的象征,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正如他笔下的“绿”那样,有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骨气和强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 坚定信念,收获梦想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的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写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陆蠡在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踏实、乐观地前进着,正如他笔下的这“绿”,有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骨气和强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海伦·凯勒说:“信念是命运的主宰。”青春之程崎岖,命运之路坎坷,愿我们所有的青年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收获青春的梦想。‎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信念的典例: ‎ ‎ ‎ 答案:(略)‎ 关于信念的名言 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假如我的信念随着我的心脏的跳动而动摇,那是可悲的。——席勒 信念之所以宝贵,只是因为它是现实的,而绝不是因为它是我们的。——别林斯基 以利益为主的阵营总是会动摇的,但以信仰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巴尔扎克 ‎○即学即练 任选上面的素材,以“坚定信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80字。‎ ‎ ‎ ‎ ‎ ‎ ‎ ‎ ‎ ‎ ‎ 答案:‎ - 26 -‎ ‎(示例)在陆蠡笔下,渴望自由、光明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禁,哪怕只有一线的光明与希望,也要坚定信念倔强地向上生长。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人都渴望生命的怒放,更何况在生命不得自由的时候!‎ 陆蠡,一个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这份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精魂。‎ ‎[写法借鉴]‎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全面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故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蕴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陷,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陷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技法指导]‎ 巧辨象征手法,形象含蓄表达 - 26 -‎ 象征是一种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概括抽象的事物的手法。‎ 象征与比喻容易混淆,二者是有区别的:‎ ‎(1)①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象征物虽然是具体的,但是被象征的物体却往往是抽象的。比如,白杨树象征着坚持抗日的延安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②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虽然有时本体也有抽象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春水,但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2)①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常常通篇运用,即使有时只在文章局部出现,也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②比喻一般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3)象征手法一般用于抒情性强的作品,而比喻可以在各种文体中使用。‎ 象征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形象化。具体说来,象征手法的作用有二:第一,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第二,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尝试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 ‎ ‎ ‎ ‎ ‎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于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处处借石灰象征体,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26 -‎ 语言应用 ‎1.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爷家门前的那片林子里,鸟儿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那鸟类聚会的盛况虽说不上百鸟朝凤,也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了。‎ B.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地提上议事日程。‎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D.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解析:“门可罗雀”是形容宾客稀少,门庭冷落。这与A项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下里巴人”用来借指通俗的文艺作品,C项属望文生义。“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D项也属望文生义。‎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战前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并驾齐驱。‎ B.卢沟桥事件发生后,陆蠡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采,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 解析: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的缘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掉“的缘故”。‎ 答案:C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26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    ,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整个森林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中心意思,然后借助横线前后的内容来确定选项。因为前面说“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故首先要考虑紧跟后面一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太阳或它的复指代词,这样前后语意更连贯;其次注意前面语境中“清新”“刚”“露”和后面“甜美的倦意”等词或短语对选项的制约。‎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活动策划案初步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目的就是要把这次的活动办好。‎ B.张华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拿到书的那天,他送给朋友一本,他的朋友说:“我一定拜读并雅正。”‎ C.李欣对他的同学张红说:“你存有家父的手迹吗?”张红说仅存一封信,是她上中学时收到的家书,一直保留着。‎ D.“感谢您鼎力相助,解决了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大伙给您做了一面锦旗以表敬意。”他激动地说。‎ 解析:A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用于本句表达不得体。B项,雅正,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用于本句表达不得体。C项,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用于本句表达不得体。故选D。‎ 答案: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自我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一切功能。其次,① ,‎ - 26 -‎ 并且输入和输出能够保持平衡,在能量的运动中保持系统的正常秩序。能量来源既可以是类似于人类的食物,也可以是电能。最后,② 。‎ 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同时能够分辨自身与外界的区别。具备了这三点,③ 。‎ 解析: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语境进行。本题,①处,根据横线后“并且输入和输出能够保持平衡,在能量的运动中保持系统的正常秩序。能量来源既可以是类似于人类的食物,也可以是电能”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这个系统要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后“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同时能够分辨自身与外界的区别”,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这个系统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自我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具备了这三点”,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意思的句子。‎ 答案:①这个系统要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②这个系统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 ③就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 ‎6.下面文字是对“绿道”的阐述,请简要概括“绿道”的三个主要特征。‎ 从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于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引用查理斯·莱托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随后,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1) ‎ ‎(2) ‎ ‎(3) ‎ 答案:(1)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 - 26 -‎ ‎(2)绿道的最主要特征是连接。‎ ‎(3)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4)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5)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②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③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④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⑤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 26 -‎ 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⑦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⑧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⑨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7.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囚绿”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 B.“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一句中,一个“总”字强调绿枝条无论什么时候都向着窗外,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C.文中插叙“我”对从前住的乡下小屋的“草芽”“蕈菌”的“不忍拔除”,以凸现“我”对“绿”的执着钟爱,对“绿”的持之以恒的追求。‎ D.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解析:A项,“好奇心理”说法不当。‎ 答案:A ‎8.常春藤的枝条被囚前后各有哪些外在特征?请概括说明。‎ 被囚前: ‎ 被囚后: ‎ 答案:被囚前:颜色青苍,浆液丰富,枝条舒放。‎ 被囚后:颜色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 ‎9.文末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说说作者为什么怀念“绿友”。‎ - 26 -‎ 答: ‎ ‎ ‎ 答案:①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希望、快乐的象征,给予了我精神安慰。‎ ‎②绿象征爱、幸福和抑郁的年华,它装饰了我的心情,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③绿永不屈服于黑暗,执着追求光明,给予我们一生的希望。‎ ‎10.有人说,全文都围绕着“绿”来写,作者没有必要详细交代离开北平的具体原因,如果删去,文章语言会更简洁,线索会更清晰。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 ‎ ‎ ‎ 答案:不能删去。原因:①这是散文的社会环境描写。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使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②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本文赞美的是“绿”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坚韧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需要的精神。‎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 26 -‎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 26 -‎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B项,考查范围在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与文章内容不符,原文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答案:B ‎1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 ‎ ‎ ‎ 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意象,文章中“窗子”的含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回答时,既要答出表层含意,又要结合文章挖掘出深层含意。‎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1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 ‎ ‎ 解析:“我”是第一人称,是作者直接述说自己的想法;“你”是第二人称,是作者站在旁人的角度的表达。但实际上,在文章中作者说的都是自己,只是角度有变化。作者在文章的前部说的是“我”,后来变成“你”,表明了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但这“你”其实都是“我”,表现了作者的自嘲。‎ - 26 -‎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 - 26 -‎ 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6 -‎ A.陆蠡思想进步,坚持斗争。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出版了很多洋溢着爱国热情的书籍。‎ B.陆蠡营救同事,挺身而出。他在得知同事被抓走后,直接出面找巡捕房去交涉。‎ C.陆蠡与敌人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面对日寇的逼问,他敢于直接回击,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尽管我们对他已很熟悉,仍需大力宣传。‎ 解析:“我们对他已很熟悉”不当,原文表述为“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 答案:D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 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解析:此类题目需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原文具体的语句,对选项进行分析辨别,作出判定。A项,陆蠡是在13岁考入高中后才“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世界的”。D项,巴金的原话是“见得不多”,不是“再无第二个”。所以,正确选项是A、D。‎ 答案:AD - 26 -‎ ‎16.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他的人格魅力感动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 ‎ ‎ ‎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选择一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结合选取角度的具体特点来分析。如选取的角度是人格魅力,就要把他的正义感、爱国热情;忠诚善良,淳朴厚道;讲义气,挺身而出;注重实干等性格特征结合起来谈。如要选取他优美的散文,就要结合他散文的内容、主旨、风格等来谈。‎ 答案:观点一:他优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 ‎①散文的内容:多是故乡山水,童年回忆。②散文的情感:字里行间涌动着特有的激情和深挚的眷恋。③散文的主旨: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④散文的风格:奇丽明朗,清新可诵,充满乡土气息。‎ 观点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①富有正义感,充满爱国热情,面对巡捕和日寇,他都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忠诚善良,淳朴厚道。保有一个地道山乡人的本质,这是他能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③热心肠,讲义气,挺身而出,营救同事,不惜牺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实干,沉默寡言,不趋时媚俗。‎ 观点三:两者兼而有之。‎ 写作训练 ‎17.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根据尹正义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6 -‎ 我的审题: ‎ ‎ ‎ ‎ ‎ ‎ ‎ ‎ ‎ ‎【审题立意】‎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漫画。画中有四棵大树,四棵大树分别写着《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树上枝叶稀疏,只长着几片树叶,每棵大树分别有一片叶子,上面写着“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策略学”。‎ 结合漫画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漫画的整体内容可表述如下:四棵代表着古典文学经典名著的大树长出了“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策略学”等一些与众不同的枝叶。本幅漫画,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可有不同的立意。‎ 角度一:对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有个性化的认识,《儒林外史》看到“营销学”,《西游记》看出“管理学”,《红楼梦》里有“公关学”,《三国演义》里学习“策略学”等等。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作品里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收获。‎ 角度二:古典文学名著博大精深,本身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营养。即使是在新时期,也可以从多个方面给当代人提供借鉴,产生新的实用价值。可据此立意,谈古典文学名著的实用价值问题。‎ 角度三:对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范畴,可以进行学科的跨界和贯通,体现出名著解读的新思维和新角度,让名著在新时期产生新的价值。可据此立意,谈如何利用新思维,从新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古典文学名著的问题。‎ 角度四:与角度一、二相对,也可以对这种跨界解读的方式持否定态度。一部分人仅从狭隘角度出发对古典文学名著进行理解或肢解,断章取义,管理学的只看见名著的管理学,策略学的只看见名著的策略学……抛弃了名著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以上角度和立意,只要言之有理,均符合题意,彼此间没有优劣之分。‎ 除围绕漫画内容阐释观点外,还可以从漫画的含义出发进行适当的拓展。‎ - 26 -‎ 角度五:从古典文学名著的实用价值出发,可以拓展到书籍、学科乃至学习的实用价值,强调读书、学科学习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还要结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实用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角度六:从古典文学名著解读的新思维、新角度出发,可以拓展到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难以实现自我突破,可以考虑在其他方面另发新芽,获得新的生长空间。‎ 不能无视材料(漫画)的存在,全文毫不提及漫画内容,不能全文不联系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