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淖;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文化相对观下的文化多样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 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和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 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 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 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和存在价值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 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2段“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一句,可知是拿生物多样性来类比,两者间没有直接联系,属强加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说法错误。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3段、文化相对论和进化论只是观察角度不同,文中并无哪个更为进步之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说法绝对。文章第1段只是说“以某些大国……文化多样性的倡导”,并未说“倡导文化多样性”一定“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项,“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说法错误。文章第3段原文强调了一个前提:“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 D项,“同等的发展”说法错误。由文章第4段“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可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其主导性文化和先进性文化之分。‎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 汤序波 汤炳正曾说,自己不仅“在小学方面受太炎先生的教益,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给我以巨大的影响”。1937年7月,他从苏州返荣成探亲,不虞被困故乡达六年之久。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他送挽联:“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里面当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但汤炳正并没有想到,他当时开始的这项研究工作,日后竟会使自己成为这门学科的领衔人物。‎ ‎1985年6月,“中国屈原学会”在楚故都江陵成立,汤炳正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关于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李诚概括为:“如理史迁《屈原列传》之惑、破屈子生辰之谜、辟‘《离骚》乃刘安所作’之妄,论《楚辞》一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倡‘神话演化常以语言因素为其媒介’之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皆有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个别著名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先生知道后,一方面鼓励黄中模将日本学者原著译出,并撰文讨论,一方面着手筹办“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以推动屈原研究的健康发展。‎ 汤炳正奔走呼吁,克服重重困难,于1984年5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召开屈原问题讨论会。他向与会者拟出:“(一)对日本人的意见,应当纳入中日文化交流的范畴之内,而决不是声讨或挞伐。(二)措词命意,都应当以学术探讨的姿态出现,摆事实,讲道理,而决不是什么批判。”“对当时国内外所吹起的那股意图把屈原从中国历史上抹掉的不正之风,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与评议。”通过辩论,维护了屈原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由于汤炳正及有关学者的努力,这次讨论会收到了预期效果。有学者说:“这次大会的论文质量、讨论情况、社会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全国性屈原讨论会。”《光明日报》等三十家报刊“发表了近五十篇文章,讨论与报道了屈原问题论争,遂成为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注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汤炳正也因此赢得日本汉学界同人的尊重。在这件事上,他体现出章门那种“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的气概。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学术追求。‎ ‎(节选自2017年9月25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汤炳正生前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研究,知名度逊于他的几位师兄,实则在学术研究上有不少开拓性贡献,也是“章太炎晚年在传人黄侃先逝后最属意的弟子”。‎ ‎(戴明贤语)‎ ‎②正如太炎晚年一样,汤炳正晚年在学术研究之余,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不遗余力的奖掖后学上。他生命的最后近二十年,留下了大量为年轻学者的著作撰写的序言以及同他们的通信论学。 ‎ ‎(李浴洋《汤炳正:“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章太炎先生的门生,汤炳正不仅在学术上受恩师教益,更在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上深受其影响。‎ B. 汤炳正自抗战后期开始研究屈原及楚辞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危机使汤炳正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 C. 正是因为汤炳正的筹办和积极奔走,屈原问题讨论会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召开,在汤炳正及有关学者的努力下,大会收到了预期效果。‎ D. 汤炳正在屈原问题讨论会上向与会者提出的两点建议,体现了他尊重知识、包容并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汤炳正听闻日本有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并没有声讨或挞伐,而是鼓励多翻译一些日本著作,为中国作借鉴。‎ B. 汤炳正是章太炎晚年继黄侃后最属意的弟子,因为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40年的研究,使他成为了屈原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C. 汤炳正把章门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作为毕生的学术追求,也像章太炎先生一样积极奖掖后进。‎ D. 材料以表现汤炳正的学术精神为目的,讲述了他从事屈原及楚辞研究的时间和原因,以及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 ‎6. 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答案】4. B 5. C ‎ ‎6. ①具有民族责任感。1937年向抗日阵亡将士赠送挽联,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的责任;‎ ‎②有一颗爱国之心。抗战后期,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共鸣,开始了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 ‎③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荣誉。筹办召开“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通过辩论,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维护了屈原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汤炳正自抗战后期开始研究屈原及楚辞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危机使汤炳正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错误,选项对汤炳正研究屈原及楚辞原因的分析去全面,从文中来看,汤炳正开始研究屈原及楚辞的原因还有其师章太炎先生的潜在作用。故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鼓励多翻译一些日本著作”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翻译日本学者有关“屈原否定论”的原著。B项,“因为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错误,从文中来看,汤炳正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D项,“以表现汤炳正的学术精神为目的”错误,选项的分析有误,应是以表现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为目的。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以及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能体现汤炳正“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内容,最后分条概括即可。如第一段“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他送挽联:‘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表现出汤炳正的民族责任感;如第二段“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里面当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这表现出汤炳正的爱国之心;如第四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个别著名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先生知道后,一方面鼓励黄中模将日本学者原著译出,并撰文讨论,一方面着手筹办“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以推动屈原研究的健康发展”,第五段“汤炳正奔走呼吁,克服重重困难,于1984年5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召开屈原问题讨论会。他向与会者拟出……通过辩论,维护了屈原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汤炳正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荣誉的做法彰显出他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 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8.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 ‎9. 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7. B 8. ①体贴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 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 ‎9. 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④制造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错误。‎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等情节中概括出老夏“体贴善良”的性格特征。从“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等情节中可以概括“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具体的情节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小说的艺术性、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三个方面作答本题,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本题可以作答为,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张夔察侃为孝廉 ‎,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无忤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与同乘见中书郎顾荣,荣甚奇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凡器也。”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人或非之,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出兵御之。随郡内史扈瑰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又加侃为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于是击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忧去职。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时人异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列传》)‎ ‎10.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荣甚奇之 奇:感到稀奇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独特 B. ①与太守吕岳有嫌 嫌:不合,有矛盾 ②扶辇下除 除:殿阶 C. ①使与诸军并力距恢 距:拒,抵御 ②连辟公府不就 辟:通“避”躲避 D. ①后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由此,趁此 ‎1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范晔《张衡传》)。‎ B. 除,授予官职。“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指南录后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中的“除”与文本中“除”的意思相同。‎ C.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办法和名额相同。‎ D. 视事,指官员到任工作。“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侃有执着坚定的精神。他多次拜见张华,让张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至张华后来授予他郎中职位。‎ B. 豫章国郎中令杨晫赏识人才。他认为陶侃是一个固守正道、能圆满地办好事情的人,他曾与陶侃一块坐车去拜见中书郎顾荣。‎ C. 武库令黄庆很知人善任。黄庆认为陶侃终究要才能大成,在自己当了吏部令史后,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后来还将陶侃推荐给乐广。‎ D. 刘弘不听信谗言。随郡内史扈瑰在刘弘跟前挑拨离间,刘弘回答说:“陶侃的忠诚和才能,我了解得已经很久了,哪里会有这种事!”‎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班固《苏武传》)‎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陶侃私下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儿子陶洪以及哥哥的儿子陶臻到刘弘处,来表现自己的坚定。‎ ‎(2)苏武已经到达北海上,公家发给的粮食没有到来,掘野鼠,收藏野生果实来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A项,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的意思是“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所以“特”的意思是“只不过,只是”;‎ C项,②“连辟公府不就”的意思是“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所以“辟”的意思是“征召,这里是被征召”;‎ D项,①“后以母忧去职”的意思是“后因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所以“忧”的意思是“指父母的丧事”。‎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办法和名额相同”错误,晋时推举孝廉的制度办法和名额与汉代不尽相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在自己当了吏部令史后,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后来还将陶侃推荐给乐广”错误,根据“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可知,黄庆“将陶侃推荐给乐广”,这是他当吏部令史之前的事情,举荐陶侃是当吏部令史之后的事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潜”,私下;“遽”,赶紧;“诣”,到;“固”,坚定。(2)中,“既”,已经;“廪食”,公家发给的粮食;“去”,通“弆”(jǔ),收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夔举荐陶侃为孝廉,到洛阳后,陶侃多次去拜见张华。起初,张华认为陶侃是远方人,并不怎么礼遇他。可陶侃每次去拜见他,表情都没有露出反感抵触的情绪。后来张华与他交谈,对他感到大为惊异,授陶侃郎中之职。伏波将军孙秀因为是亡国将领的后代,家族的门望不高,中原士人耻于任他的幕佐,他便因为陶侃是低级官吏出身,将他召为舍人。当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是陶侃的同乡,受到当地舆论的推崇。陶侃去拜访他,杨晫说:“《易经》称‘固守正道就足以能够圆满地办好事情’,陶士行(陶侃)就是这样的人。”他同陶侃一块坐车去拜见中书郎顾荣,顾荣感到很惊奇。吏部侍郎温雅对杨晫说:“你为什么同见识浅薄的人一块乘车呢?”杨晫回答说:“这人可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尚书乐广想要会见荆楚人士,武库令黄庆就将陶侃推荐给乐广。有的人认为陶侃不合适,黄庆说道:“这人终究要才能大成,还怀疑什么!”黄庆以后当了吏部令史,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在任期间)因为与太守吕岳不合,就辞官归乡,当了本郡的小中正。适逢刘弘担任荆州刺史,将要赴任,就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派遣他先去襄阳讨伐叛贼张昌,陶侃击败了张昌。刘弘到任后,对陶侃说:“我以前任羊公的参军时,他说我以后会到此担任与他一样的官。从现在来看,你以后也必定会继任老夫的官职了。”陶侃后因立有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陈敏之乱爆发后,刘弘让陶侃担任了江夏太守,另加封鹰扬将军官号。陶侃带着随从仪仗,将母亲接到官署的住宅,乡里人对此感到很荣耀。陈敏派遣他的弟弟陈恢来进犯武昌,陶侃派出军队前去抵御。这时随郡内史扈瑰在刘弘跟前挑拨离间,说道:“陶侃与陈敏有同乡的交情,他现在任大郡长官,统领有强大的军队,倘若他有二心,那么荆州东面就无险可守了。”刘弘回答说:“陶侃的忠诚和才能,我了解得已经很久了,哪里会有这种事!”陶侃私下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儿子陶洪以及哥哥的儿子陶臻到刘弘处,来表现自己的坚定。刘弘选拔他们做参军,给予资助后又派了回去。另外又给陶侃加官为督护,让他与其他各路军队合力抵御陈恢。陶侃于是就将运输船只改装为战舰,有的人说这样做规定上不允许,陶侃说道:“使用国家的东西讨伐国家的敌人,只需一一说明来由罢了。”就这样,陶侃领兵进攻陈恢,势如破竹。陶侃治军严谨,所有缴获的物品,全部分给士卒,自身没有私取。后因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居丧期间)曾有两个客人来吊唁,没有哭就退了下去,变成了两只鹤,飞上天空离去。当时人们都感到很惊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15.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诗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还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从全词营造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渣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锦瑟无端五十弦 (6). 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默写能力。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理解名篇名句,在考试中注意分析语境,找出适合的古诗文名句。此题中注意积累和理解荀子《劝学》、李白《蜀道难》、李商隐《锦瑟》中的名篇名句,以及注意“受”“砺”“湍”“豗”“砯”“壑”“弦”等字的正确书写。‎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_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______。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________,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_________,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 和其他词人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二十一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雄视两宋词坛,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杳无音信 B. 比比皆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暗淡无光 C. 俯拾即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杳无音信 D. 比比皆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暗淡无光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 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 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 集北宋南宋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B.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文人之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C.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D. 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先看第一空,“俯拾即是”的意思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第一空强调“大人物的名字”之多,应使用“比比皆是”,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盛或流行;“煊赫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第三空强调有的大人物凭借权势或时运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盛,应选“煊赫一时”,排除D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杳无音信:没有一点音信。暗淡无光:形容失去光彩。 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从结构上来说,括号中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重在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而非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代名家的,故排除A、B两项。前文指出诗人的成名是以时代的洗礼为基础的,所以括号中的内容应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故D项最恰当。‎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从“绝无仅有”与“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的语意关系来看,正确的语序应是“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据此排除A、D两项。“不但”应放在“在文人之中”的前面,据此排除B项。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自己老师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爱的老师:您好!您今天专程来看望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明天我会抽时间光顾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著作请您垂问。‎ ‎【答案】(1)日理万机——事务繁忙; ‎ ‎(2)光顾——前往; ‎ ‎(3)寒舍——家中/宅邸; ‎ ‎(4)著作拙作/拙著; ‎ ‎(5)垂问——斧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扬起,如本题“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自己老师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这就要求考生圈出表达不得体之处,然后进行修改。“我今天日理万机”中“日理万机”不当,‎ 大词小用,“日理万机”,一天之内要处理成千上万件的事。形容政务繁忙(多用于高级领导人),句中形容自己,不当;“明天我会抽时间光顾您的寒舍”中“光顾”不当,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此处说自己,不当;“寒舍”不当,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句中说对方的家,不当;“并带上我的著作请您垂问”,“著作”不当,“著作”专指创造性的文章,此处说自己的作品,可以使用谦辞“拙作”;“垂问”不当,敬辞,称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是请求修改文章,可以改为“斧正”。‎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文字,为“唐三彩”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内容完整,不超过50个字。‎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兴盛,文化艺术群芳争艳。这一时期,有种盛行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而“唐三彩”出现,才有了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运用的实例。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造型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多变,有原色、复色、兼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唐三彩成为馈赠亲友的良品。‎ ‎【答案】唐三彩是一种在唐代盛行的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以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为主要造型的多彩陶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先找句子主干,即“唐三彩是陶瓷。”其次,确定“唐三彩”的特点,作为定语来修饰“陶瓷”,通过分析这个特点应该包括什么样的釉色和什么样的造型两个方面。最后把这些信息组织到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气者,人之根本也。”做人做事,都应该有那么一股子气。这股气有不同表现形式,如大气、才气、勇气、骨气等。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得住岁月冲刷的,往往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那些能让后人启迪思维、浸润心灵的,大多是清正风气、嘉言懿行。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种种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一代代人标定了精神坐标。‎ 你最欣赏哪股气?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谈骨气 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 骨气是什么?骨气是一种不屈于他人的精神,是一种折不断,压不弯的精神,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有时甚至是一个国家国格的标志。‎ 梅汝璈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东京审判时,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梅汝璈面对外国人的刁蛮行为,始终不卑不亢。在审判的座位排序上,他坚持要求按受降书签定的顺序来排位,否则“无颜去见中国人民”。在事关中国的正当权力方面,他没有屈服,始终据理力争,直至赢得尊严。梅汝璈在外国人面前,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骨气,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他的行为,让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纵观古今,像梅汝璈这种有骨气的人难道还少吗?晏子出使出国,不从“狗洞”(小门)入,义不受辱;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李白不愿“事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子墨在美国打拼,面对外国人的刁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普通工人孙天帅,不给韩国女老板下跪,高挺胸膛,饭碗被砸,却站得笔直。这些人,不都是有骨气的人吗?因为有骨气,他们不卑不亢;因为有骨气,他们不畏强势;因为有骨气,他们活出尊严,赢得尊重。‎ ‎“铮铮铁骨”固然值得景仰,先忍而后起,忍辱负重,也是大丈夫,也是有骨气的人。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掳进宫中为仕多年。勾践为夫差尝大便,做马夫,博得夫差信任,得以回归故里。他卧薪尝胆,苦心建国,三千越甲,吞灭强吴,除去心头恶气,成就一代霸业。我们能说勾践是没有骨气的表现吗?不能。骨气,有时候不是挺出来的,是人忍出来的。那份忍辱负重的精神,那份压不平,折不断,吓不倒的精神,同样称之为骨气!‎ 然而,生活中却不乏得了“软骨病”的人。他们整天谈论韩国、日本的某影星,“帅呆了!”、“酷毙了!”挂在嘴边,却不知我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事什么职业;他们迷恋于“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是哪一天;他们以穿外国名牌为荣,以吃洋快餐为美,以用日货、美货为傲,“月亮是外国的圆”,却把国货贬得一文不值。更可恨的是,个别人居然把讨好洋鬼子、取悦洋鬼子当作一种荣耀,甘愿低声下气做了一条哈巴狗。这些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的做法只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都不爱的人,一个没有骨气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铮铮傲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有骨气的中华儿女,曾经为中国的屈辱抗争过,曾经为中华的崛起奋斗过。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铭记: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段关于“气”的文字。材料中列举了气的种种表现形式,大气、才气、勇气、骨气等;然后说经得住岁月冲刷的,大多是清正风气、嘉言懿行,并列句了一系列名人名言,最后说这些正气,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一代代人标定了精神坐标。可以说材料基本就定下了文章的基调,那就是围绕某种气的表现形式,如志气、意气、勇气、侠气等展开,需展现出人物身上的某股精神气以及作者的欣赏之意。所以可以写才气、骨气、勇气、正气、大气等等,要表现对这种清正风气的赞美向往之情。‎ 参考立意:‎ 有骨气 养正气 做人要大气 有才气,做人才大气 浩气永流传 做人要有志气 一定要争气 参考素材:‎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 ‎ 梅兰芳蓄须明志:芦沟桥事变、日军轰炸占领上海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梅兰芳极度气愤,拒绝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要其演戏的要求,离开上海移居香港。日军轰炸香港时,梅兰芳蓄须明志。日寇占领香港后,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软硬兼施几次要梅兰芳登台,均遭到梅兰芳的拒绝,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6.姚明拒拍丰田汽车广告。姚明大家都知道丰田汽车找姚明拍广告的事吧,但你知道丰田为占领中国市场愿意出多少广告费吗?丰田最终出到了2000万美元,相当于1亿6000万多人民币,姚明的反应是什么?‎ 日本丰田公司几次三番找到火箭队的老板亚历山大,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他帮忙跟姚明牵上线,让姚明出任丰田的形象代言人。丰田公司一直是火箭队的球场赞助商,火箭队的主场球馆就叫“丰田中心”,所以,老板自然也愿意成全这桩美事,更何况,谁都可以想象,丰田公司在开始行动之前,已经为姚明准备了一份多么丰厚的广告同。但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姚明几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是两个字:不行。而且,不提供任何解释。‎ 宁死也不低头的洛阳县令。洛阳令董宜将为非做歹的湖阳公主管家荣元捕获。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求情,皇上下旨传洛阳令进宫。董宜正在堂上审讯荣元,忽报“圣旨到”,董宜到可能与荣元案有关,当机立断,将荣元斩首,然后接旨。面对光武帝。董宜面不改色 ,直陈利害,光武帝闻言,下令免去其罪。‎ 孙天帅——“不跪的中国人”。1995年3月,孙天帅打工所在公司———珠海瑞进电子有限公司,一位中国女员工因过度疲劳在工作台上打盹,为惩罚这名“违规”女工的行为,外商女老板金珍仙突然让正在生产线上拼命干活的全体中国员工站队集合,大发雷霆地要求每个中国劳工双手举起做投降状,然后就地跪下,并声称若有一人不从就罚其余人“永远跪着上班”。许多工人迫于无奈,犹豫中淌着泪水跪下了……但来自河南南阳的打工仔孙天帅就在工友们一个接一个跪下时,却像青松般一动不动地挺立在原地。“跪下!”女老板向他凶狠地咆哮。“请问,我为什么要跪下?”孙天帅强压住心头的愤怒。“不跪你就滚蛋!”“我是中国人,死也不在洋老板面前跪下!”孙天帅昂首挺胸,甩下每月1300元的饭碗,大步从韩国女老板身边走过,并且永远离开了那块耻辱的地方。孙天帅,这位“不跪的中国人”,从此成了千千万万打工族传颂的英雄,被亿万同胞所称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拒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 屈原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 ‎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 顾炎武饱经忧虑,坚持抗清。 ‎ 郑成功历尽艰险,收复台湾,大振台湾,大振国威。 ‎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本文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自行选择。下面以议论文“谈骨气”展示写作示例:首先开门见山,点出中心: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然后对骨气进行阐释,并用梅汝璈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具体论述;接下来具体论述有骨气的事例,一种是不畏强权有傲骨,一种是忍辱负重压不倒,都是有骨气的表现;再接下来,转入反面批判,生活中很多人得了“软骨病”,崇洋媚外,低三下四,并对此进行无情揭露;文章最后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收尾,并再次点明中心: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让文章浑然一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