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间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个。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 - 21 -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到: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写着: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查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 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 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创新和个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也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清华大学2018年以来的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2020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色紫色为主色调,提取校河、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大礼堂、日晷,体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形成。通知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永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 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 (节选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 材料二: 8月19日,三峡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 - 21 - 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还可保存,并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 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摘编自《光明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地学习,也为了扩大科考影响。 B.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 C. 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 D. 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它的便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 B. 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较繁,州试则相对简单。 C. 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 D. 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却少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 引用论证 B. 事例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4. 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 ①泥金帖子—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⑤录取通知书—⑥________。 5.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 21 - 【答案】1. D 2. A 3. C 4. (1). 金花帖子 (2). 捷报(报帖)(喜报) (3). 版印捷报 (4). 电子录取通知书 5. ①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②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③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在则运用了科技手段。④寄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在则邮寄或网上领取。⑤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在则没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错误,由原文“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可知,古代没有用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官府在张榜公布的同时,还会制作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B项,“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错误,由原文“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可知,宋代主要的录取通知书是“金花帖子”。 C项,“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错误,由原文“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可知,古代的通知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和意义。 D项,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错误,由原文“‘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可知,“泥金”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而“泥金帖子”是官府所作,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 - 21 -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可知,最早为泥金帖子。由原文“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可知,唐宋时期称为金花帖子。由原文“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可知,明朝时称为捷报、报帖或喜报。由原文“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可知,明清时期为版印捷报。由原文“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可知,现代为录取通知书。由原文“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可知,现在有电子录取通知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 - 21 - 由原文“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可知,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由原文“8月19日,三峡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可知,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由原文“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可知,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在则运用了科技手段。由原文“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可知,寄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在则邮寄或网上领取。由原文“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可知,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在则没有。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紛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 21 -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 21 -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错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懂憬。 B. “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 文中“山谷”“群山”“深山”等词语,表现了台儿沟所处地区的地形与地貌,暗示了这里的贫弱、偏僻、落后和封闭。 D. “短暂的一分钟”变成“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五彩缤纷”既指外部世界新鲜绚丽,也表现了姑娘们新奇复杂的感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每天只停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的特点。 B.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 C. 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8. 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 21 - 8. 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9. 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情节曲折多变”概括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情节也散文化,就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多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 21 - 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要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又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21 - 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藩邸,指漕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 爵赏,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 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 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C.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陆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14. 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14. ①得到宝物不计其数;②朝廷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 - 21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排除A项、B项。 “宣天子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断开。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赐”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错误。爵赏,爵禄和赏赐。“爵”在此处应为动词加封官爵;“赏”在此处应为赏赐,也是动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郡县”,意动,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一日日,日渐(名词作状语)。(2)“凡”,凡是;“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14题详解】 - 21 -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郑和下西洋得到宝物不计其数,同时朝廷也耗费了不可胜计的财物。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炫)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 - 21 - 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阽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16. 尾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尾联运用典故,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名满天下,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表达了词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以及虽思报效国家却最终抑郁不得志的愤慨。 【解析】 - 21 -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错在“今日的意志消沉”,诗人只是愤,并未消沉。“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用典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时,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其原因是心思浮躁,与蚯蚓的心思专一形成了鲜明对比。 (2)古人常在诗中借助鸟的意象来写景抒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从师风尚失传及其后果。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鳝”“莺”“惑”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 21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仿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8. 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两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B. 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 C. 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D. 一点小事,何必自寻烦恼?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使用了比喻和反复,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20. 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结合“爸爸,你要出门”“让我出门”内容分析,此处为一般疑问句。 A项,结合“去”“不去”分析,属于选择问。 B项,结合“还有谁呢”分析,属于反问。 - 21 - C项,是一般疑问句。 D项,结合“何必”分析,属于反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分析,使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结合两个“欢快地”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结合“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欢快地”“兴高采烈”“奔跑”等分析,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语句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需要分别分析原句和改句的内容、手法、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原句,先是“抚摸了它”,然后发现“它浑身冰凉”,符合逻辑顺序。“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为两个短句,一个是写“抚摸”这个动作,一个是写“浑身冰凉”的感觉,分别强调动作和感觉。改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基于智能技术提供无人值守服务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②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已在不少大中城市落地。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5.6万家,④今年以来均增长约30%左右。⑤由于“无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⑥人工智能、5G等技术及其应用使生产过程智能化成为可能,⑦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⑧无人经济在服务业也大显身手,⑨增强了新旧职业转换速率。 【答案】③删去“根据”或“显示”;④删去“约”或“左右”;⑤删去“由于”;⑨“增强”改为“加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 ④语义重复,“约”“左右”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 21 - ⑤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由于”。 ⑨搭配不当,“增强”“速率”搭配不当,把“增强”改为“加快”。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服贸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城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2020年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会议将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高峰论坛、成果发布等7类活动,从而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 【答案】示例: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2020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来写。结合“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服贸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分析,交代活动的主办方、时间、地点等。结合“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城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分析,可以压缩为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结合“2020年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分析,概括出本次展会的主题。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半份菜,小份菜,提倡“光盘行动”……一些餐厅通过这些举措倡导文明就餐、节约粮食。 家庭备餐做到定人定量,一些市民在家庭中营造节俭氛围,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然而,在一些喜宴、聚餐上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宴席剩下的饭菜很少有人打包。 请综合以上材料,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 21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自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粮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急速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 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真是太浪费了!有的人以种粮食为生,当我们的粮食不足时,是从哪里获得粮食呢?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减。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难道真的等到我们沦为饥饿贫困交加的弱国时,我们才会对随手仍掉的馒头米饭略待珍惜吗?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节约粮食。 我们要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上的态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其实不是的,参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实现的。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从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一位节约粮食的高尚人!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 21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材料主要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等。还指出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本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内容可写。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并未意识到浪费,也许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发言过程中,可以呼吁同学们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成为一个真正的节约小卫士。 参考立意: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以节约为荣,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等。 【素材】1.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2.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3.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4.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行文结构: - 21 - 开头可以明确发言的主题。然后可以用一些关于“粮食”的精彩语句,如“人是铁,饭是钢”“民以食为天”等,强调粮食的重要。然后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引起反思。还可以在论述应该怎么做,如“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份粮食”“可以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在饭店点菜不浪费,剩余的带回家”“不攀比,以节约为荣”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如“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这些劳动果实,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等。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