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了,是否意味着它只能被淘汰呢?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本身还有没有革新的内在契机呢?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型,独立发展,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在今天乃至未来仍将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但很快又转为昌盛。这种经久不绝的文化奇观使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内部必有维系其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就是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 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的集中表达是《易传》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体、日月、星辰,昼夜运行。人应该像自然界的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永远前进。“厚德载物”是说大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人也应该胸怀广阔,无所不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虽数经劫难而终能“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伟大生命所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表现在民族关系上非常明显。一方面,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不向任何外来势力屈服,坚决保卫民族的独立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往来、共同进步,反对外来扩张,进而“协和万邦”。前者表现为炽烈的爱国主义,后者表现为和平的大同主义。这两种主义如果说在古代是崇高的、令人仰止的,那么,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的现代世界,不更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吗?‎ 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互补是明显的。比如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以人力征服自然。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和谐的一面。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已任,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也随之出现过工业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工业病。中华文化由于缺乏征服自然和戡天的思想,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然而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于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从而保护人类自身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今天,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更需要人类的保护。因此人们应该自觉地利用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 另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其实,每一个人都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而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思考。‎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独立发展,源远流长,经五千年历史而仍然延续,这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堪称文化奇观。‎ B. 中国文化表现为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虽历经劫难而经久不绝,近代相对落后,但很快又将昌盛。‎ C. 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有维系其内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就不会被历史淘汰。‎ D. 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它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较发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B. 文章所引《易传》中的两句话,是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重要理论依据。‎ C. 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 D. 第5段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巧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创造更美好的和谐生活,在文化取向上应该用“亦中亦西”的“互补”思考取代“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 B.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强调人应该自强不息、勤勉向上,永远前进又决不停止,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 C. 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长足进步,但这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生态失衡等工业病。‎ D. 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独立与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错。原文说“中国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但很快又转为昌盛”,据此可知“昌盛”是长期的现象,“衰微”只是偶尔而已。‎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错。纵观全文可推知,原文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但它是通过论证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论证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错。原文“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涉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说“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属扩大话题范围。‎ C项,“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错。原文只说“比如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以人力征服自然”,并没有说以它为核心内容。‎ D项,“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错。原文最后一段说“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没有涉及“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的话语出现,属强加因果。‎ 故选A。‎ ‎【点睛】选择题答题技巧:‎ ‎1.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存在承接、递进关系,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项只能在上述选项之外去寻找。‎ ‎2.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内容相近或类似,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 ‎3.单项选择题中,一旦出现一对内容互相对立的选项,则正确选项往往由这两个对立选项中产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萌芽,2020年1月起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公众在疫情中急需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其他信息,甚至也包括与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 调研数据显示,47%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关注疫情信息,43%的被调查者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关注疫情信息,其余1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周至少也有2-3天在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生活。相关调查显示,10%的被调查者感觉很焦虑,另外25%感觉比较紧张,51%的被调查者觉得稍有紧张感,只有14%的被调查者感觉没什么影响。‎ 了解疫情的各种动态,成为特殊时期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不同载体关注着不同渠道发布的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和抗疫防疫相关的各种话题。‎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冠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 材料二:‎ 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最容易出现焦虑与恐慌,而这恰恰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次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的“负面推定”与“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情期间广为流传。‎ 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现实中,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却已然形成。换言之,谣言可以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影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的焦点与难点。‎ 从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看,根据造谣者动机,可以把谣言大致分为三类: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牢骚性谣言常常是针对政策、团体、环境等的,当公众的某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埋怨就会产生,或借题发挥,或“合理想象”,引发共鸣,传播开来成为谣言。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研究了攻击对象情况及其薄弱点,然后有一定逻辑性、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令其传播开来成为谣言,以此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摘编自媒体清华《谣言治理:给舆论场“消毒”但不宜过度》,有删改)‎ 材料三:‎ 此次疫情发展与应对完全处在社交媒体高饱和度传播的环境中,信息充分带来了治理的高效,信息过载也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影响,焦虑、恐慌、对抗、戏谑等社会情绪皆有出现、蔓延。在社交媒体时代,疫情带来的舆情引发公众心情的变化,既要治疫病也要治“心病”,成为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治理特别是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重大难题。调节社会情绪,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 在疫情治理中,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在防范疫情的科学传播、健康传播、危机传播中,科技界、学术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面对各种风险性,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科学防疫才能理性防疫。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 在疫情的爆发期,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尽管确诊人数相比全国人口而言比例很小,但全体国民无疑都受到巨大影响。不仅是停产、停学等行为约束,更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等情绪的积累。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口号与浮躁无用,唯有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医治每一个病例,设计每一项举措,开展每一次沟通,为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日积月累,方可积累社会信心。‎ ‎(摘编自媒体清华《理性涵养:传播知识与真诚》,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疫情中,为了获取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相关信息都保持着高度关注的状态。‎ B. 疫情发生期间,公众滋生种种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以及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C. 图一显示,95%的公众至少会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手机则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最主要载体。‎ D. 图二显示,公众对官方权威发布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包括疫情发展实时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抗疫防疫的决策部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防护科普”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针对疫情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得到受众欢迎,公众转发此类信息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科学防疫的认知水平。‎ B.‎ ‎ “抗疫感人事迹”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抗疫线的暖人信息更能激发公众情感;民众自发进行二次传播,强化了相关信息的正向传播力。‎ C. “疫情带来的影响”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公众对疫情的影响有切身体会,也体现出网络时代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D. 疫情中的谣言都会有意误导公众,任其传播将带来不良情绪出现乃至蔓延,给疫情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努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6. 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 B 5. D ‎ ‎6. ①要充分发挥官方权威平台的引领作用;②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传播的必要监管;③要通过信息传播载体,提供事实,普及知识,传播真诚的态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根源在于……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错,材料一原文为“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生活”,“公众出现‘心病',滋生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疫情本身。‎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疫情中的谣言都会有意误导公众”错误,材料三说“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误解性谣言并无有意误导公众认知的主观意图。‎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材料一的图表二中,人们对官方权威发布、防护科普和一线医护的信息关注度和转发率都较高,但对于真假难辨的信息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再结合材料二“在此次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可见,疫情期间要加强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就不能放任公众从未经社交媒体个人化传播中获取未经证实的信息,而要发挥官方权威媒体的作用,发布可靠信息;同时需要监管个人信息传播,避免谣言产生;‎ 根据材料三“调节社会情绪,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要提供事实、普及知识,还要传播真诚的态度。‎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衔春来 吴昌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里的小燕子,飞过了童年的天空。后来,坐进教室的我,惊喜地看到,燕子娇俏的身影竟然跃动在语文课本的一幅插图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字里行间,燕语呢喃,恰似那首儿歌的和声,让春天的课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 那幅画里的村子,比我居住的村庄要大,地势要平坦。湛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风梳开的一根根绿辫子,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大地朗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新芽。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我突然发现,搬进画中的小燕子是如此楚楚动人。‎ 燕子亦是玲珑的迎春花,燕子归来,万物算是真正有了春的眉眼。‎ 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村庄的上空倏然传来燕子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鸣叫,好似一群归乡的游子,打开翅膀拥抱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拥抱着抬头送出笑脸的乡亲。它们和父老乡亲问好,并自由翻飞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轻声耳语----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燕子和农人一道进入春忙。它们要趁着春光,在屋檐下垒出新巢,要赶在秋收时节,将村里丰收的喜讯带给南方,带给更远的天空。“燕子垒窝,好事多多”,乡间人认为,燕子是和气的鸟,吉瑞的鸟,勤劳的鸟,垒巢在自家屋檐下,一定是衔着春风的口信而来的。紧跟农事的燕子,比农人起得更早一些。东方泛白,就开始忙活起来,它们结伴飞向临水的稻田,或者离山泉不远的水塘边,用乖巧的小嘴将泥土和流水搅拌匀称,然后朝着家的方向,一趟接着一趟街回早春的新泥,仿佛沾染在舌尖上的这抹土香,也能咂摸出浓浓的花香、麦香、稻香。‎ 它们事先在屋檐下,或者农家房屋的横梁上,选准一处向阳的宅基,要用膏脂般细腻的泥土,完成一个三面临空的建筑。一双衔泥的燕子,就是一对春天的情侣,彼此默契地将豆粒大小的春泥裹着绒细的草木,一圈绕着一圈,完成泥水和光阴的针织。它们心中一定装着家的模样。小燕子扑棱着双翅,鹅黄的巧嘴熟稔地反复垒砌、夯实、涂抹、熨帖,那些新鲜的、泛着大地原香的泥土,照着花瓣的模祥紧紧簇拥在一起。起初是一个弧形的轮廓,渐渐织密,好似五指并拢半握的拳头,更像一只风干的葫芦,居中剖开掏去瓜瓤后浑然天成的一只水瓢。一只只燕子,俨然是手法娴熟的木匠、瓦匠和泥匠,让低垂的巢穴悬空紧扣在屋檐下,并用短喙在巢身雕刻出波浪般细密的底纹,如紧裹着鱼鳞的外衣。‎ 犁铧般穿梭在天空的燕子,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春耕春播。这些带着春讯和使命归来的精灵,不就是天空自南向北撒出的一粒粒种子吗?它们落脚在这片广袤丰腴的土地上,翻种每一寸光阴,并迎着春光在农家屋檐下生根发芽。它们衔来的不仅仅是筑巢垒窝的一草一泥,亦是复苏万物的春风春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和它们一样玲珑的燕窝里,燕子们很快就会哺育出新的生命,并一一送上季节的天空,就像大地为春天送上的漫天礼花。‎ 春深,燕子的新巢在屋檐下落成。此时,枝头卸下百花的妆容,一枚枚青涩的果实褪去花衣,露出毛茸茸的小脸。此时,忙碌了一个春天的情侣,终于可以在土墙泥屋里孕育爱的果实。在春天的最深处,它们出入相随,爱的私语如屋檐下的铃铛,是那祥清脆悦耳,亦是那般打动人心。‎ 它们时常从巢穴里探出头,望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深绿的田野,望着和农人齐腰高矮的庄稼,望着被果实压低的枝头,禁不住再次张开翅膀,贴近这片即将被知了的喷呐迎进夏日的土地飞翔。此刻,仿佛有一片无边的麦浪在它们视线里翻滚,就像它们来途穿越的那片大湖,翻越的那座高山,在金黄的阳光下汹涌着、起伏着、铺展着-这是良田里的大江大河, 是被春天高高托起的又一个丰年。‎ 它们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用呢喃的燕语传递口信----春天被我们衔回来了,在大地之上,在每一个老农紧握的手心里,就像归来时,天空紧握着我们那样,生怕从云朵的指缝间滑落。‎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体以时间为序对燕子的活动进行叙写,层次清晰;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刻画了燕子的形象,抒发了情感。‎ B. 文章从燕子的视角直接描写了眼前的深绿田野、果实压低的枝头和无边的麦浪,表现了燕子对大地的深情,角度新颖独特。‎ C. 文章详细描述燕子筑巢的过程,表现了它勤劳能干,而“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春耕春播”就使读者联想到勤劳的农民。‎ D. 文章末尾写燕子“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深情歌咏。‎ ‎8.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燕子衔春来”的含义。‎ ‎9.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绘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燕子衔春来”的本意是燕子每年都会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飞回,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飞回与春天到来的关系。②它的言外之意是,辛勤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③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燕子的赞美和对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讴歌。 ‎ ‎9. ‎ ‎①表明燕子的形象早在作者童年时代就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借此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欢悦的感情基调。②照应题目,并在内容和时间两方面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这一处是虚写,与后文的实写相互补充,拓展了文章的意境。④突出燕子的楚楚动人,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项,“直接描写了眼前的深绿田野、果实压低的枝头和无边的麦浪”错。“无边的麦浪”,并非眼前景象,是虚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标题的作用有: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的线索。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语带双关。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需要注意的是: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意后再分析作用。3.文章的题目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标题为“燕子衔春来”, “燕子衔春来”的本意是燕子每年都会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飞回,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飞回与春天到来的关系,燕子飞回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标题“燕子衔春来”,结合原文“它们和父老乡亲问好,并自由翻飞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轻声耳语----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回来了”的描述,可以看出它的言外之意是,辛勤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标题寓意美好幸福;‎ 结合结尾“在金黄的阳光下汹涌着、起伏着、铺展着-这是良田里的大江大河, 是被春天高高托起的又一个丰年”“ 它们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用呢喃的燕语传递口信----春天被我们衔回来了”的描述可得出:“燕子衔春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燕子的赞美和对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讴歌,作者坚信这样美好的时代就在我们身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重要情节的作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那幅画里的村子,比我居住的村庄要大,地势要平坦。湛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风梳开的一根根绿辫子……”“我突然发现,搬进画中的小燕子是如此楚楚动人”,表明燕子的形象早在作者童年时代就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借此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欢悦的感情基调,这样引入后文会更深入人心发人深思。‎ 插入的这段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作者在内容和时间两方面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读来更顺畅更真切。‎ ‎“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 大地朗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新芽。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都是虚写,这与后文的实写相互补充,拓展了文章的意境,使文章更富有画面感。‎ ‎“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大地朗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新芽”“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这些描写突出了燕子的楚楚动人,引发了读者的共鸣,给我们以生动的画面感。‎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累迁太常丞。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顷范仲淹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清臣请外,为两渐转运副使。太湖有民田,豪右 据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不敢诉。尝建请疏盘龙汇、沪渎港入于海,民赖其利。以右正言知制诰,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脱戎马猖突,诸城非可以计守也。”时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权三司使公事。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薄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 清臣与宋庠雅相善,为吕夷简所恶,出知江宁府。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甚言多劇切权贵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以为权三司使皇祐元年春,帝御便殿,访近臣以备边之策。清臣上对,略曰:“先朝置内帑,本备非常。今为主者之吝,自分彼我,缓急不以为备,则臣不知其所为也。夫能俭啬以省费,渐致于从容。比日多以卑官请厚奉,赐予无艺,若率循旧规,则物力宽弛。”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卒,赠左谏议大夫。‎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其言多劇切权贵/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以为权三司使/‎ B. 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其言多劇切权贵/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以为权三司使/‎ C. 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其言多劇切权贵/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以为权三司使/‎ D. 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其言多劇切权贵/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以为权三司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常,古代朝廷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之官,地位很高,太常丞是其属官之一。‎ B. 豪右,古代的豪门大族。古代以右为上,豪门大族多居于所在地之右,故而得名。‎ C. 永兴军,指北宋时驻扎永兴的军队,隶属兵部;作为长官,叶清臣专门负责军务。‎ D. 天章阁,宋朝珍藏真宗御制文集、御书的藏书阁名。官员有天章阁学士、待制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清臣正直敢言。入朝任职后,他就范仲淹被黜一事上疏,希望皇帝纠正人们不敢言事的状态,终使范仲淹等人调到京城附近。‎ B. 叶清臣善政济民。他做两浙转运副使时,曾亲率百姓疏浚盘龙汇、沪渎,百姓获利;后又疏浚三白渠,使六千余顷田得到灌溉。‎ C. 叶清臣重视边备。他掌管制诰时,建议储将练兵,以防不测;皇祐年间又上疏请求皇帝重视边防储备,不要滥赏。‎ D. 叶清臣仕途不顺。吕夷简憎恶他,曾经把他赶出京城做江宁知府;陈执中把他调到永兴军,后又被贬为侍读学士。‎ ‎13.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善应来集也。‎ ‎(2)比日多以卑官请厚奉,赐予无艺,若率循旧规,则物力宽弛。‎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1)希望陛下深深地责备自己,允许招纳忠诚正直敢于进谏的人,或许吉照到来了。‎ ‎(2)近来多出现卑微的官职请求丰厚赏赐的情况,皇帝赐予没有限度,如果全都按旧规办事,那么财力就能宽裕。‎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第一处, 如果在“出手”后断开,则皇帝要求的是公卿出手,出手做什么?语意不明。“手诏"是一个词,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 第四处,“条对”作“为”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论”作“时政阙失”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永兴军,北宋行政区划名,不是军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曾亲率百姓”。从原文“尝建请疏盘龙汇、沪渎港入于海”看,他只是做了请示,并未亲自率领百姓疏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愿:希望;自咎责:责备自己;许:允许;延:请,招纳;庶几:或许;善应:吉兆。‎ ‎(2)中,比日:近来;卑官:卑微的官职;奉:同“俸”,俸禄;无艺:没有限度;率:全都;宽弛:宽裕。‎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是苏州长洲县人。幼小时聪明异常,喜爱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后做到了太常丞。这年冬天,京城地震,叶清臣上疏说:“‎ 不久前范仲淹因为言事而被黜免,天下之人,闭口不敢议论朝政的情况,就快两年了。希望陛下深深地责备自己,允许招纳忠诫正直敢于进谏的人。或许吉照到来了。”奏章呈上去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被调到了近处。叶清臣请求调到京外为官,担任了两浙转运副使。太湖有民田,豪门大户占据了水的上游,水流不下来,而百姓不敢告状。叶清臣提出建议,请水疏浚盘龙汇、沪渎港,使水能够流进大海,百姓靠此获利。以右正言的身份掌管制话,当时陕西正发生战争,他上疏说:“当今,将领没有在平时储备,军队没有在平时训练,如果敌人猖獗进攻,各城是不能够用计守住的。”当时朝廷在经费上十分紧张,中书省向皇帝呈上拟任三司使的名单,叶清臣当初没有在被选择的名单中,皇帝说:“叶清臣的才干可以使用。”提升他为起居舍人,暂任三司使公事。他就开始奏编前后的诏令,使官吏不敢欺骗,那些繁杂多余的账簿,统统删去。‎ 叶清臣与宋庠一向感情很好,被吕夷简厌恶,叶清臣被逐出京城做了江宁知府。父亲去世,进谏的人认为清臣懂得军事,请起用他守卫边境。等到他守孝期满,宰相陈执中因为一向不喜欢他,就把他调任永兴军知府。他疏浚三白渠,灌溉田地超过六千顷。宋仁宗驾临天青阁,召来公御,拿出手诏询问当代的紧急事务,叶清臣闻说后,分条上奏,对时政的缺失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其言论切责了众多权贵。恰逢黄河在商胡决口,北方缺乏粮食,又让他担任了三司使。皇祐元年春天,皇帝驾临便殿,向近臣咨询防卫边疆的策略。叶清臣上疏回答,大致是说:“先朝设置皇室仓库,本来是防备非同一般的情况的。如今因为主管者的吝啬,自己分出了彼此,紧急的情况下也不肯作准备,那么,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且,能够节俭而省下费用,才会渐渐财富宽裕。近来多出现卑微的官职请求丰厚赏赐的情况。皇帝赐予没有限度,如果全都按旧规办事,那么财力就能宽松。”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可是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弹助贾昌朝专横跋扈不像臣子。宰相正要把两人都予以中伤,就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左谏议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 独孤及 家司方慎选,剧县①得英髦。‎ 固是攀云渐,何嗟趋府劳。‎ 楚山迎驿路,汉水涨秋涛。‎ 騫翥②方兹始,看君六翩高。‎ ‎[注]①剧县:政务繁重,不易治理的县。②窝翥(xian zhu);高飞貌。亦用以比喻仕途腾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表示,全少卿是由丞相非常慎重地挑选出来的官员,“英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B. 领联是说,朋友此去赴任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规劝朋友不必为政务辛劳而叹息。‎ C.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取得卓越政绩、仕途腾达的期许,首尾呼应,总括全诗。‎ D. 这首送别诗把叙事、议论、写景有机地交融于一体,语言直白浅显,情感真挚动人。‎ ‎15. 诗歌颈联想象了朋友赴任路上的景象,试分析它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答案】14. D 15. ①寓情于景,形象地表达了对全少卿才华的认可与对他仕途顺利的祝愿。②舒缓诗歌全篇的结构,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转向写景抒情,使全诗节奏更富变化。更有韵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项,“语言直白浅显”错。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第三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从这些可以看出本诗语言很委婉,并不直白浅显。‎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需要分析情感、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安排。‎ 颈联“楚山迎驿路,汉水涨秋涛”,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借眼前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对全少卿才华的认可与对他仕途顺利的祝愿,“迎”字更是对当地人民欢迎他到来的直接表达。‎ 颔联说“固是攀云渐,何嗟趋府劳”,由议论转向写景,舒缓了诗歌全篇的结构,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转向下文的写景抒情,使全诗节奏更富变化,更有韵致,读来更耐人寻味。‎ ‎【点睛】‎ 赏析诗歌某一联,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借加高帽子与加长佩带来表现自己的服饰与众不同,从而表达修身洁行的心愿。‎ ‎(2)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素湍绿潭的句子“回清倒影”,与柳宗元《小石潭记》写鱼儿游动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表现了水的清澈。‎ ‎(3)《阿房宫赋》写阿房宫“__________”,与《逍遥游》写大鹏借六月息而起时“___________”,都极尽夸张之能事,前者突出面积之广,后者突出飞翔之高。‎ ‎【答案】 (1). 高余冠之岌岌兮 (2). 长余佩之陆离 (3). 潭中鱼可百许头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5). 覆压三百余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冠、岌、兮、陆离、潭、覆、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央指导组的推动下,作为武汉收治新冠肺炎确诊轻症病人的关键举措,在武汉三镇大地上,一批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如雨后春笋般,紧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步伐,抓紧建设_______。为更直观地反映武汉方舱医院的建设进展和筹备情况,记者前往目前最大的一家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进行采访报道。在武汉客厅广场上,医用帐篷________,医疗车辆穿梭往来,这是方舱医院整体运行的重要医疗保障。在医务人员的工作间和治疗准备间,各式各样的医用设备已经__________。武汉客厅占地约1500亩左右,建筑规模庞大,主题展馆共分四个馆ABCD, 建好了可容纳2000人同时接受住院治疗 ‎。这天下午, 正有200名轻症患者在_________地排队等候检测、然后入住。不同社区的患者正陆续入住方舱医院,全国多地的医疗支援力量汇聚武汉。众多抗疫人员家庭“小别离”的背后,是全国抗疫力量的“大团聚”。走进去,一面面鲜红的国旗和党旗交相辉映,“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海报分布各处,给期盼着战胜病毒的人们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7. 下列对于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中有五处使用了引号,其作用各不相同。‎ B. “等候检测、然后入住”中顿号应改用逗号。‎ C. 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具体内容。‎ D. 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表现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启用 参差错落 配齐 井然有序 B. 起用 鳞次栉比 齐整 井然有序 C. 起用 参差错落 齐整 有条不紊 D. 启用 鳞次栉比 配齐 有条不紊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武汉客厅占地1500亩左右,建筑规模庞大,主题展馆共有ABCD四个馆,届时可容纳2000人同时接受住院治疗。‎ B. 武汉客厅建筑规模庞大,占地约1500亩,主题展馆共有ABCD四个馆,建好了可容纳2000人同时住院治疗。‎ C. 武汉客厅建筑规模庞大,占地约1500亩,主题展馆共分ABCD四个馆,届时可容纳2000人同时住院接受治疗。‎ D. 武汉客厅占地1500亩左右,建筑规模庞大,主题展馆共分ABCD四个馆,建好了可同时容纳2000人住院治疗。‎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的理解分析。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补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A项,“各不相同”错。“生命之仓”中引号表特殊含义;“武汉客厅”中引号表特定称谓;“小别离”中“大团聚”中引号都表示强调;“众志成城、同心抗议”中引号表完全引用。其中有两处引号作用相同。‎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本题,第一空,“起用”多用于人,“启用”一般用于物。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方舱医院”,所以选用“启用”。‎ 第二空,“参差错落”指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语境错误。“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多指静态。语境说的对象是医用帐篷医疗车辆很密很整齐,所以选用“鳞次栉比”。‎ 第三空,“齐整”,重在摆放整齐。“配齐”,指说配备齐全。语境说的是医用设备配备齐全,所以选用“配齐”。‎ 第四空,“井然有序”,有条理,有秩序。“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语境说的是200名轻症患者有条有理地排队等候检测、然后入住,所以选用“有条不紊”。‎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本题,原句错误有二:一是语序不当,“武汉客厅占地约1500亩左右,建筑规模庞大”应改为“武汉客厅建筑规模庞大,占地约1500亩”,这样排除A、D项;二是语序不当,表述不准确性,应把“共分四个馆ABCD”改为“共分ABCD 四个馆”;三是语体色彩不当。把口语“建好了”改为书面语“届时”。排除B项。‎ 故选C。‎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内容与要求补写句子,每处字数在6-15字。‎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走过了五季,产生了五位总冠军。‎ 第一季:殷怡航,出生农村,自由生长。‎ 第二季:武亦姝,国民才女,家风淳厚。‎ 第三季:雷海为,外卖小哥,偷闲学诗。‎ 第四季:陈更,理工博士,摇曳诗情。‎ 第五季:彭敏,北大才子,两获亚军。‎ 尽管( ),但是( ),且用诗词浸润自已的成长,从这些角度看,他们获得冠军绝非偶然。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 ‎【答案】 (1). 他们出身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 (2). 他们都钟情中国诗词 (3). 成功需要兴趣与努力(成功离不开兴趣与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①处,后文“但是……且用诗词浸润自已的成长”,写的是他们的相同点,可见此处应该总结他们的不同点,结合人物介绍可见,有出生农村,有书香门第,有外卖小哥,有名校学生等,可概括为“出身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 ‎②处,他们能够获得“诗词大会”的冠军,可见他们都对中国诗词深感兴趣,可该概括为“他们都钟情于中国诗词”;‎ ‎③处,既然是启示,就应该从更普遍性的角度来看,把“获得冠军”看作是取得“成功”;而“绝非偶然”,那就是经过了准备;结合前文“钟情”“浸润自己的成长”可见,他们是有兴趣并努力学习,才有了成功,可概括为“成功离不开兴趣与努力”。‎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概括5G网络的特点,不超过20字。‎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技术的发展,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这些领域要求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而5G网络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短,完全可以为高速运行提供支持。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充电一次,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为万物互联的大家庭增加更多的设备。‎ ‎【答案】速度更快,时延更低,功耗更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提到的5G网络,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其次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概括5G网络的特点。本语段划分为三层,第一句话为第一层,是说5G网络下载速度快;第二三句话为第二层,是说5G网络能够达到1毫秒甚至更低的时延应用于多个领域;最后一句话为第三层,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充电周期延长,强调能耗低。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写出三个四字短语,对5G网络的特点进行概括。‎ ‎【点睛】“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特点是“化繁为简”。“压缩语段”的题目,注重体现思维的外化,也就是说,不论何种形式的语段压缩,其本质都是对语段主旨和内容的准确把握。其中,‎ ‎1、叙事性语段的压缩: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来概括信息。记叙的要素主要指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描写性语段的压缩: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景与物的主要特征,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 ‎3、议论性语段的压缩:要抓住议论的话题、中心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得出的结论;‎ ‎4、说明性语段的压缩:要抓住被说明的事物的主要特征、范围、说明的目的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之前,兴华中学要举办以“自律与他律”为论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是“自律比他律重要”,反方观点是“他律比自律重要”。‎ 正方认为: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条文与社会道德,以此约束个人行为,从而做到“处闹市而心安,居乱境而有序”。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强大的自律意识,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抗疫战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同样是面对疫情,某些国家的民众不能严格自律,导致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说,自律比他律重要。‎ 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写一篇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楚,论辩得体,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 我方观点是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定义,“自律”就是德治,“他律”就是法治。我们并不否定自律,只是认为他律更重要,在强调“自律”,提高每个公民道德素质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他律”,采取法治手段。 ‎ 每个人,总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就像自己的后背,如果不借助他人或者工具,是看不到的。我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同学们很活跃,有的同学是无法做到完全自律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他进行他律是正确的。要明白一点,他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是让同学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为我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句话说得好,纪律是成功的前提,是胜利的保证。 ‎ 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为什么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陋习?为何诸如此类的小事总是禁而不止呢?如果自律更重要的话,就不会禁而不止,成为几千年的陋习。相信大家都知道花园城市——新加坡。据说,新加坡法治多用重典,政府规定,凡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小便不冲等,只要被巡警发现,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处以罚款外,还要穿上号衣上街扫马路,甚至挨鞭刑,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76%的国民是华裔的新加坡,街道清洁干净,没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等现象。 如果新加坡没有他律,那怎么会有现在的花园城市?这难道不是他律的重要性吗?‎ 自律承诺再惊天地泣鬼神,无非是制度外修补而已,我们认可它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自律必然要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没有严格的监管与严厉的处罚制度,仅仅靠自律就幻想天下太平,其后果可想而知。 ‎ 如果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国家为什么还要有法律?学校、班级为什么还要有校规校纪、班级文明公约?法律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比如严禁酒驾的交通法规出台之前,难道酒驾者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重要吗?可是多少交通事故是由酒驾造成的。正是其后果严重国家财出台了严禁酒驾的法律。都知道军令如山这个词吧,靠军人自律不行吗?再如,学校为什么要成立学生会,在学生会的监督下,学校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变化,抄袭作业的现象少了,乱扔纸屑、方便袋等垃圾的现象少了,这正是他律重要性的体现。 ‎ 综上所述,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审题】‎ 本题要求写一篇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楚”;首先明确反方观点是“他律比自律重要”,接着要理解“他律”指什么,指由他人来束缚规范自己的行为,即通过外在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个人品性修养来看,“自律”确实作用巨大,如果人人能自律,社会会清静不少;但关键就在于“人人自律”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是无法达到的;材料中正方说“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强大的自律意识,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其实概括并不全面,因为事实上也有不守规矩之人冲撞卡口,试图扰乱秩序给私人谋利,而能够制止这些行为的,恰恰来自于“他律”——国家的法律与其他民众的阻止;由此可见,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想建立“道德社会”,不如建立“法治社会”,如此才能兼顾“人人”,而不至于让一部分不够自律的人破坏秩序。况且,即使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存在着“他律”,如社会公德,其实不只是个人素养,还有公众的看法、谴责等倒逼人们规范自己行为。由此可见,“他律”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比“自律”起的作用大得多。在书写过程中,可以先亮观点,再阐述他律的优点,并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以体现辩论稿的特点。‎ ‎【立意】1.缺少他律,社会将失去秩序。‎ ‎2.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克己”君子。‎ ‎3.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律。‎ ‎4.他律的好处。‎ ‎5.他律是群体社会的必须手段。‎ ‎【素材】1.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交通规则的约束,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会更多,如果没有学校校规校纪的规范,我们怎么能够安静的在班里上课和学习呢?中国的煤矿事故一次次的震惊全国,难道是由于工人或管理者没有自律、缺乏安全意识甚至不要命所导致的吗?据报道,根源在于高额经济利益腐蚀了某些矿主、政府官员的自律对于这些不良矿主和官员,只有严格的他律才能督促他们开展安全生产。‎ ‎2.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如果抛开了社会,人怎么还能称之为人呢?社会是由人和人组成的,如果没有道德或者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学校的校规校纪的约束,我们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自律所依据的标准是人的内心准则。在当今社会,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分散的个人如此,社会本身也如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自律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上课睡觉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老师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确实做到了自律,对于这种现象,又如何用“自律”比“他律”重要来解释呢?‎ ‎3.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只能是无律。大家都知道球赛,为什么要有裁判?不能说所有球员都很不自觉,都不懂得自律,但是一旦比赛激烈起来,自然看不清球是否出界了,看不到自己或者别人是不是越位了。因为球员的精力,都在球上,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裁判的他律,比赛是肯定进行不下去的。球员们的自律当然重要,但是,单单依靠“革命靠自觉”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相反,只有有适当的他律存在,就能确保大家都在规则之内进行比赛,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的顺畅。‎ ‎4.道德的发展阶段应该先是他律(诸如权威,他人对我们的约束)起作用,而后慢慢这种外在的规矩内化(比如说我们记住规矩之余,并且对这种规矩有了个人的理解内化,进而以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约束,即自律)。‎ ‎5.‎ 他律有以下几个好处:他律由他人引导,约束,有一定的标准,不像自律可波动性大,不能确保文明习惯的养成。 他律对中学生的文明习惯的保持有可靠性和长久性。他律具有权威性。‎ ‎【结构】本文先亮出观点,接着阐述“自律”“他律”的概念,并强调“他律更重要”;接着,分别从他律对个人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的角度阐述他律带来的好处,正面论述;又反驳“自律比他律”重要的观点,反面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