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华师大二附中高三3月模拟试卷 语文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谢公宿处今尚,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劝学》中,以金、木为喻来阐明学习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渌水荡漾清猿啼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香雾云鬟湿 (4). 故木受绳则直 (5). 金就砺则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渌”“吟”“鬟”“绳”“砺”。‎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按要求选择。‎ ‎2. 小明独自居家学习期间,经常一边想着学习,一边想着游戏。他想选一则座右铭来警戒自己,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B.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C.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D.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3. 下列推理有效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人持有当场门票,那么,他就被允许进入比赛场馆;此人不持有当场门票,所以,此人不会被允许进入比赛场馆。‎ - 27 -‎ B. 如果资料是在运输途中散失的,那么木箱肯定有破损;但木箱完好无损,可见,资料不是在运输途中散失的。‎ C. 如果书包的影子在,那么,书包就在;既然书包在,所以,书包的影子在。‎ D. 如果一个人患肺炎,那么,这个人就会发烧;此人未患肺炎,可见,此人不会发烧。‎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A项,“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是说“善于统治别人的人,能够管理好自己”。强调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当善于“自治”,否则便治理不好国家。与题干的语境不符合。‎ B项,“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是说“是由于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与题干的语境不符合。‎ C项,“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是说“(竹子)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无惧色”,可以联想到人们与人相处和独处的原则。与题干的语境不符合。‎ D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强调做事要专心。与题干的语境符合。‎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并进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推理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武断。‎ A项,一个人不持有当场门票,也可能被允许进入比赛场馆,比如他是工作人员。‎ C项,书包在,书包的影子不一定在。因为物体的影子的存在跟光照它的角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D项,由此人未患肺炎,不能推断此人不会发烧,因为人会发烧的原因有很多。‎ 故选B。‎ ‎【点睛】平时要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注意加强积累。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 27 -‎ 二、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失误,还是失格 单跃进 ‎①近期,有位说相声的出名了。他叫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接着,言语之猥琐,就不能描述了。视频在网上一露头,即引来众口批评,也有竭力维护的。其中有貌似公允的批评,认为这是相声演员在热心京剧传播时出现的失误。言下之意,出发点是好的,如果不帮着京剧“蹭热度”就没事了。我倒以为,这个糨糊捣不得。很显然,这不是因传播京剧招来的失误,而是这位演员对相声艺术的失格。两码事,不能混淆。‎ ‎②我们不妨看看,张云雷这一脚,究竟“崴”在哪里了。‎ ‎③或许,这个年轻人对京剧程派是爱好。这很正常。因为相声与戏曲曲艺本来就密切,尤其是京剧。比如,相声始祖朱绍文就是京剧丑行出身。比如,相声将学唱太平歌词作为其四门功课之一。比如,众多相声艺人以学唱京剧为能事。为什么会这样?这与相声的形成历史有关。‎ ‎④相声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像生”,是一种伴生的滑稽表演。而相声作为独立艺术样式的生成,是在19世纪下半叶。那时,当红的文娱是京剧、莲花落等。流行红火到什么程度?就连宫中的老佛爷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地召艺人进宫演戏唱曲。有记载说,艺人赵星垣进宫演唱莲花落,老佛爷观之赞赏有加,言其“唱文武忠勇,扬国泰民安”,遂赐名莲花落为“太平歌词”。这般火热和流行,处于艰难成长中的相声艺人自然是要“蹭”其热度的,生存需要嘛。就像朱绍文,从京剧扭过身来,说起相声,竟成了相声始祖。那时,相声艺人若不会唱太平歌词,不学点儿京剧,就是没本事。久而久之,戏曲曲艺就成了相声本体性的传统和必要技艺。梳理这层关系,不是说相声蹭了京剧的热度,而是说相声拿京剧为题,是它的传统,并且是很好的传统。侯宝林先生的作品,就有不少关于京剧的。上世纪80年代,侯先生领衔,京津相声名家几乎“全梁上坝”演出麒派《萧何月下追韩信》,堪称相声界的盛事。‎ - 27 -‎ ‎⑤可见,张云雷拿京剧说事儿,没毛病。至于“蹭热度”,谁蹭谁都可以。以他的精灵,断然不会拿不红不火的京剧演员来说事的。所谓“蹭热度”,无非是紧跟热点,提升关注度的意思,就是主动寻求与观众趣味的链接。按接受理论来讲,即调动受众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审美经验,拉近与受众的认知和感知距离,进而使受众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认知。说白了,就是对观众的趣味要有所迎合,才能吸引观众、娱乐观众。‎ ‎⑥问题来了,相声应该怎么迎合和调动观众?‎ ‎⑦这个问题,本身不复杂,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态度。一代代相声艺人已经在发展相声的实践中,做出了明白无误的回答。就是:既要迎合,更要引导。‎ ‎⑧这方面的典范,是侯宝林大师。侯先生的相声,现存的至少也有上百段吧。无论什么话题,或砸挂开涮,或现挂开逗,竭尽诙谐机趣之能事,却从来不脏、不腻。反而,观众在开怀尽兴之余,可意会些许浅近平常的道理。而像《关公战秦琼》之类的,其讥讽效应还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今天听来依然有趣。可见,杰出的相声艺人往往是在对观众的迎合中实现对观众的引导。这样的相声,听者不厌。‎ ‎⑨当然,相声是直接娱乐观众的,这是它的基本属性。照本宣科不是相声,即兴灵动才是相声。所以,相声被认为是需要智慧的活态的语言艺术,其核心是包袱设计和抖搂。而演员之间相互砸挂嘲弄,或应变现挂,则是惯常的表演手段。艺人的智慧高下,才艺深浅,乃至性情冷暖,甚至人格尊卑,都在这方寸刹那间或隐或现。其即兴的、充满不确定的舞台行进状态,对观众有迷痴般的魅惑;而演员或自嘲自黑,或装傻充愣,或故弄玄虚,或夸张错会,在几无穷尽的喜剧(乃至闹剧)手法的挥洒搬弄中,领受观众的痴情与追捧。相声没有了这样的特质,有失鲜活。但这样的特质,若没有边界和戒律,容易使演员迷失,掉进无节制无限度的玩笑深渊。这就是对相声艺术的失格和沉沦。‎ ‎⑩对此,相声业界对此早有警惕。就砸挂本身,也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禁忌的。一般看来,相声界对砸挂的禁忌约定是遵从并受制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尤其体现在谨防失尊伤雅,维护人伦德性方面。而张云雷,恰恰就是在拿人砸挂时逾越底线,猥琐之语脱口而出,从而激起公愤。人们愤怒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人伦德行,无视社会公序良俗,无视相声业界职业规范。那一刻,张云雷背离了相声,让相声艺术失格了。他这一脚,狠狠地“崴”在对相声艺术的背离。‎ ‎(11)本来,张云雷是有机会避免此次失格行为的。视频里,捧哏演员已经递话提醒了,“她,可是女的”。但凡他有点意识,转而自嘲,尚可化险为夷。然而,他忘形了,手舞足蹈,一意孤行地猥琐着。可以想象,此时捧哏的心里泛起一句“救不回来了”。再则,有人翻旧账,类似情形在张云雷并非首次。显然,就不能用“失误”为其搪塞了。‎ - 27 -‎ ‎(12)话语至此,不能不说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这两者间,确有相互造就的内在关联,但主动方还在演员。这种关系,不惟相声,其他艺术门类也是如此。文艺界有共识,怎样的演员造就怎样的观众,艺术家的品性决定艺术的品质。倘若艺术家对自身艺术的品性操守失去尊重,甚至自我作践,那么就不必指望观众会尊重与呵护你理应挚爱的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门类,更需要同仁们的自我审视意识,需要艺术定力和文化自信,无论欣盛,无论落寞。‎ ‎2019-12-19解放日报 ‎4. 第②段“崴”在文中指的是 ‎5. 对第④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回顾相声发展历史,证明了相声艺术的历史悠久。‎ B. 借赵星垣宫中演出,说明了老佛爷对戏曲的喜爱。‎ C. 借侯宝林相声特点,说明拿京剧为题是相声传统。‎ D. 以相声借助于京剧,说明没戏曲基础难说好相声。‎ ‎6. 根据文本,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相声借助于戏曲曲艺既推广了戏曲,也丰富了相声的逗趣手段。‎ B. 相声艺术要受到欢迎,需要调动观众,让观众建立起崭新认知 C. 相声演员或自嘲自黑可以,但要知所禁忌,否则就会失格沉沦。‎ D. 演员与观众是相互制约的,某些演员的失格与观众脱不了干系。‎ ‎7. 第⑧段写侯宝林大师的例子,请分析其写作意图。‎ ‎8. 本文的题目是《失误,还是失格》,作者是怎样论证其观点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 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存在问题。 5. C 6. C ‎ ‎7. 以侯宝林大师为例,是为了论证“相声艺人对观众既要迎合,更要引导”,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与张云雷的不当表演形成对比,突出相声表演要具备积极的社会意义。 ‎ ‎8. 首先,以张云雷调侃京剧演员语言失当,网友的不同态度,引出文章的论题——张云雷的表演是失误,还是对相声艺术的失格;接着,回顾相声历史,借侯宝林相声特点,说明以京剧为题是相声传统;接着又以侯宝林大师的例子,论证相声在迎合观众的同时,更要引导观众:然后,指出相声即兴灵动的特点容易使演员迷失,有一定的禁忌约定:最后得出结论,张云雷的表演是对相声艺术的失格,并呼吁艺术家要有艺术定力和文化自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27 -‎ 联系前文“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接着,言语之猥琐,就不能描述了。视频在网上一露头,即引来众口批评”,第②段“崴”在文中指的是“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引来众口批评”,即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存在某些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论据的位置,一般先考虑对本段分论点的作用,其次考虑在上下文结构方面的作用。‎ 联系第④段得出的结论“久而久之,戏曲曲艺就成了相声本体性的传统和必要技艺。梳理这层关系,不是说相声蹭了京剧的热度,而是说相声拿京剧为题,是它的传统,并且是很好的传统”,C项,“借侯宝林相声特点,说明拿京剧为题是相声传统”,符合本段要表达的观点。‎ A项,“回顾相声发展历史,证明了相声艺术的历史悠久”,不是本段要表达的观点。‎ B项,“借赵星垣宫中演出,说明了老佛爷对戏曲的喜爱”,不是本段要表达的观点。‎ D项,“以相声借助于京剧,说明没戏曲基础难说好相声”,不是本段要表达的观点。‎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武断。‎ A项,“也丰富了相声的逗趣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戏曲曲艺就成了相声本体性的传统和必要技艺。梳理这层关系,不是说相声蹭了京剧的热度,而是说相声拿京剧为题,是它的传统,并且是很好的传统”。‎ B项,“需要调动观众,让观众建立起崭新认知”错误,原文是说“相声应该怎么迎合和调动观众?这个问题,本身不复杂,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态度。一代代相声艺人已经在发展相声的实践中,做出了明白无误的回答。就是:既要迎合,更要引导”。‎ D项,“某些演员的失格与观众脱不了干系”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这两者间,确有相互造就的内在关联,但主动方还在演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论据的位置,一般先考虑对本段分论点的作用,其次考虑在上下文结构方面的作用。‎ - 27 -‎ 第⑧段写侯宝林大师的例子,“这方面的典范,是侯宝林大师……可见,杰出的相声艺人往往是在对观众的迎合中实现对观众的引导”,论证了上段的观点“一代代相声艺人已经在发展相声的实践中,做出了明白无误的回答。就是:既要迎合,更要引导”,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以侯宝林大师为例,与张云雷的不当表演形成对比,突出了相声表演要“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第一段回顾张云雷在节目中调侃京剧艺术家引来众口批评的事情,并且明确提出观点——这“是这位演员对相声艺术的失格”;然后由第二段提出“我们不妨看看,张云雷这一脚,究竟‘崴’在哪里了”,引出分析论证张云雷对相声艺术的失格的表现,在第十段明确“张云雷,恰恰就是在拿人砸挂时逾越底线,猥琐之语脱口而出,从而激起公愤。人们愤怒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人伦德行,无视社会公序良俗,无视相声业界职业规范。那一刻,张云雷背离了相声,让相声艺术失格了。他这一脚,狠狠地‘崴’在对相声艺术的背离”。接着第十一段进一步论证“有人翻旧账,类似情形在张云雷并非首次。显然,就不能用‘失误’为其搪塞了”;第十二段总结全文并解决问题,提出“艺术家的品性决定艺术的品质。倘若艺术家对自身艺术的品性操守失去尊重,甚至自我作践,那么就不必指望观众会尊重与呵护你理应挚爱的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门类,更需要同仁们的自我审视意识,需要艺术定力和文化自信,无论欣盛,无论落寞”。‎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回家,回家 高明昌 - 27 -‎ ‎①我总是在母亲重复了几次“你回家吧”之后,才走离老家的。此时,天色已经大黑,门口亮如白昼,黑夜在路灯的照耀下,宅前依旧是黄昏的光景。母亲说,车子慢慢开。我说,一直开得很慢的。母亲笑笑,顺手递来一只大花袋,里面全是水落小菜,有茄子、黄瓜、豇豆,还有红色的秋葵,以及一小包装在保鲜袋里晒干的蒲公英草。母亲说,隔开你上次吃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可以吃了。我诺诺——母亲是算计好日子的。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转过车身,向北一路驰去。‎ ‎②我再也没有侧转脸看老家。看什么呢?母亲一个人的身影。下午三点半,在南桥,把“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唱完,后三字改成“回家转”,再唱一遍,感觉韵脚收得好,气也倒得转,味也真切,想来汤老先生不计较。嘚嘚笃笃,下楼,像个小年轻。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老家在奉贤的南方,莫名的骄傲与欢喜。就在老家,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 ‎③母亲永远在田里。‎ ‎④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 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 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那日回家,又不见母亲身影,不知道她在田里忙什么。我不去田里,去了后面的叔叔家、西边的阿娘家、东边的婶母家,说道季节和农事。回到宅前,井里打水洗车。洗着洗着,母亲回来了。‎ ‎⑤后来,母亲每日下午三点过后总在家了,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 ‎⑥看见菜篮里拣洗过的菜,有鸡毛菜、扁豆,还有褪去皮的土豆。母亲问,烧哪个? 答,全烧,少烧一点。母亲笑笑,她打理过的菜全部派上用场,这才是本愿。荤菜呢? 是儿子的任务。母亲知道儿媳会买好,儿子带转家;偶尔没买,儿子看一眼碗橱,便去钱桥镇买。母亲拦不住,便有了谈资——与我的姊妹们买重复了,母亲会说浪费,但语气已没有了我们年少时的较真。上灶烧饭。母亲问,好烧吗?‎ - 27 -‎ ‎ 我说,好烧,我烧。母子争执几下,争执里,母亲的脸上充满惬意。白天的日子更长了,打理蔬菜得在向晚。我到家,母亲要我换鞋(鞋子已经放好),娘俩就一起去看菜园。傍晚的阳光还亮堂着,缓缓地滑过身上,刚落过的雨水已经钻进了土里,土地上飘着些许白色烟气,水洼里的积水冒着泡泡。母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母亲说,当心水。又关照,此地好下脚,此地要绕过,把我当不会走路的孩子。也是,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她的孩子,虽然年过六十。母亲走路,像一艘小船平稳地驶在河面上,菜园地上的脚印很浅、很匀,一如母亲轻盈的身段。母亲悠悠地给我说着蔬菜的事情。‎ ‎⑦今年的秋葵是红色的,母亲说,好看是好看,铁锈红,看久了,像是血水,气息沉稳、浓郁,一煮后泛绿又泛白。这秋葵高挑细长,可产量很低哎。母亲又讲起,你忘记了去年的秋葵,天天吃也吃不完吗? 红秋葵只在干上长,枝上不长,明年不种了。说完,母亲用剪刀剪下一根秋葵,第二根让我来剪。我剪秋葵,风吹草动,母亲剪秋葵,却像是人的胳臂被蜜蜂蜇了一下,秋葵树一动不动。轻手轻脚,我是在城里开会的会场学到的,母亲是在田野里学到的。‎ ‎⑧我惊奇于眼前的一切,变化只在刹那间。‎ ‎⑨那日下午,二妹根据母亲的想法,将种西红柿的土地翻了个个儿,把发酵的鸡鸭狗粪全部深埋了下去,再晒了几个钟的太阳,而后盖上碎泥,削平。现在的西红柿便一溜溜挂在枝上,风一吹,窸窸窣窣地晃动着,母亲说,连生吃的味道都不一样,你先吃吃。我没有吃,这待遇应该让给母亲,尽管她可能吃不掉一个西红柿。蔬菜的丰收、轮作是必须的,但轮作是不够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人吃的物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做,坐吃山空。以为这是老套话了,不加评论,母亲则不管我们听不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她的想法。‎ ‎⑩每天,母旁都去田里手工除草,回到客堂,手里捏的总是一把青草,像是捏着一把人参一样高兴。菜园里的草,永远喜欢与蔬菜长在一起,蔬菜长高它长大,今天拔掉了明天又长出来,永远拔不完。这也是对的,蔬菜在,草就在,草在,蔬菜在,母亲就永远有事情做。但有一种草母亲从来不拔,而且还好好地护着。‎ ‎⑪菜园里的无花果实已经如麻雀蛋一样大了,又一个夏天如期而至,晚饭已经摆在场地里。刚吃完,来家里陪母亲说话的人都到了,摇头电扇对准了他们,他们说不热。母亲说,人凉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看绿色。大家觉得对,就一起眼望菜园,议论菜园。有人说到一半,就与母亲一起走进菜园,她们站在曾经出产过不知多少蔬菜的地上,开心地比划着。一阵风刮过,蔬菜地里发出了声响,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 ‎⑫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这里是真的好。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这里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 ‎(《解放日报》2019.7.18)‎ ‎9.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 27 -‎ ‎10.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11. 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12. 文末写“蒲公英”很有韵味,请分析作者写此的意图。‎ ‎【答案】9.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看着”,突出了母亲看着我离开时的情态,只是简单的目光注视。同时与第2段“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形成照应,表现了母亲的质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很具有感染力。 ‎ ‎10. 第二段划线句写了我回老家的过程,连用多个短句,省略主语堆叠动词罗列地名,突出了我回老家的动作的过程性与方向性。语言表达简洁明快,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回家过程中欢快、急切的心情。 ‎ ‎11. 画线句不能删除。第⑤段画线句子与前文“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相照应,反复出现,并与下文母亲展现的生活智慧相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质朴。 ‎ ‎12. 作者写蒲公英,实则在写母亲,蒲公英是母亲唯一留在田里没拔的草,作者以蒲公英象征母亲,母亲将这片田牢牢地掌控,在这片田,有母亲的家。有母亲的生活,有母亲的智慧,所以母亲深深的扎根于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转过车身”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了五个“看着”,表现母亲一直注视着我离开。突出了母亲看着我离开时的情态,只是简单的目光注视。同时这句话与第2段“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形成照应,表现了母亲的质朴,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第二段划线句写了我回老家的过程,句中省略了主语,堆叠动词,罗列地名,突出了我回老家的动作的过程性与方向性。连用多个短句,语言简洁活泼,节奏明快,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回家过程中欢快、急切的心情。‎ - 27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表现主题等方面分析语句的作用。②要注意分析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及其对表达的作用。‎ 首先鉴赏画线句的作用,回答第⑤段画线句不能删除。然后具体分析画线句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照应了前文“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母亲永远在田里”“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 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 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母亲“没有倚门而待”反复出现,并与下文母亲展现的生活智慧相对比,突出了母亲质朴的性格。‎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文末作者写“蒲公英”,实则用其象征母亲,“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就像前文提到母亲“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母亲永远在田里”,‎ 表达出“不打算离开这里”的原因是“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这里有母亲的生活,有母亲的智慧,母亲深深的扎根于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各题。‎ - 27 -‎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到江边渡头送朋友光禄卿刘孺时所作②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城闉(yīn):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13. 这首诗与下列作品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黄庭坚《登快阁》 B. 陶渊明《饮酒》‎ C. 白居易《琵琶行》 D. 左思《咏史》‎ ‎14. 能用于评价该诗特点的一项是 A. 清新明丽 B. 慷慨豪迈 C. 含蓄蕴藉 D. 缠绵哀怨 ‎15. 本诗紧扣“不及”而写,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13. A 14. C ‎ ‎15. 先写作者站在江边,没能赶上与友人分别,只能在渡口远望离去的行船;接着写鼓声渐息,白帆似要与云相邻,运用夸张,表达了作者的不舍;然后写行船原来停泊的地方现在只有飞鸟,停中送行的人也已散去,只有落叶和收线归去的钓鱼人,都暗示了时间已晚送行“不及”;最后作者对两人各分东西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的不舍、遗憾与怅惘。‎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是一首古体诗。‎ A项,黄庭坚的《登快阁》是一首近体诗。‎ B项,陶渊明《饮酒》是一首古体诗。‎ C项,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古体诗。‎ D项,左思《咏史》是一首古体诗。‎ - 27 -‎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赏析语言特色,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这首诗是作者到江边渡头送朋友光禄卿刘孺时所作。但是诗人迟到了,当作者赶到时,友人已经乘船启航,只好引领远望,久久伫立,目送航船远去。此时开船的鼓声已绝,征帆渐渐靠近了天边的白云,船停泊的地方只剩下鸟儿的身影,送别的亭子早已空无一人,天色将暮,落叶飘零,垂钓者归去。诗人借景抒怀,表达的惆怅与懊恼之情,更加显得含蓄蕴藉。‎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诗前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描绘了一幅诗人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赶“不及”送别友人内心是何等懊丧!“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两句是电影长镜头中的远景,写船已经远去的情状。紧接着的四句可以看作近镜头,诗人回过头来写自己身边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刚才离去的那个地方。“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这个泊处是朋友离船所泊之处,离亭是朋友离去前曾经逗留过的亭子,其中有睹物思人的意味。诗人写鸟、亭的实有,更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散落。“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承上二句,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当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飘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最后二句是说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城曲。“如何相背远”,其中透露出作者深深不舍和无奈,是对江津送友不及情状的续写,更可见出诗人对朋友思念之深、之切。‎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四)‎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汤兆京传 - 27 -‎ ‎(侯方域)‎ ‎①汤公名兆京,字伯闳,宜兴人也。为孝廉,有族人抵法者,赂以田,求为解之,不应。既而察其诬,乃力为解,而却其田。壬辰,登进士第,官丰城令。丰城岩邑,公下车期月,立变其俗。有巨盗范绍九者,劫掠袁、临、吉、赣之间。令之左右皆其耳目,辄捕辄先闻。公则密计,而单骑掩之,擒绍九,豫章数千里之患以平。报最,征拜御史。‎ ‎②神宗帝将杀建言御史曹学程,命公临决。公争曰:“学程不当死。必杀学程,臣愿同日死。”沈相国一贯倾其同官沈鲤大兴妖书狱,为罗织计,属会审。公独以其事坐曒生光,狱得解。又尝特疏请福王之国,寝夺嫡谋。‎ ‎③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讷讷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乡人皆曰:“汤公,长者。”及居御史,则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诤。尝论柄相烦,天子谴责,同事者惶恐喘息汗下,公意气自如。或今日谴责,而明日更言之。公父家居,叹曰:“吾儿向循循书生,今乃能强项如此哉!”‎ ‎④初,汤宾尹有盛名,群小欲拥戴之为相。宾尹尤鸷悍,阴制朝权。京察未榜之前一日,犹聚其党招呼,思有所挟持。迨明,公独袖出一单于吏部堂,罗列宾尹狼戾状。当事者错愕,公昂首曰:“今察典欲黜幽,宾尹不黜,谁当黜者?”宾尹故不识公,一日朝会,问人曰:“孰为汤伯闳?”人指示之,宾尹悚然。既废而叹曰:“吾目中空无人,向独睹汤公意动,今果为所中矣。”‎ ‎⑤先是,沈一贯欲杀天下贤士大夫,分立门户,报复私怨。传至宾尹,为高弟子,卒未及有所为而败。其后,屡起屡仆。又四十年,至思宗任温体仁,其党始得志。则前此持之者,公力也。公以论太宰赵焕擅权,挂冠归,病卒,年五十。后天子知其贤,常思之,赠官太仆卿。‎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公下车期月 (2)京察未榜之前一日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而单骑掩之 A遮蔽 B.袭击 C.抹杀 D.关闭 ‎(2)寝夺嫡谋 A阻止 B.罢免 C.丑陋 D.睡卧 ‎18. 请用“/”为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 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讷讷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 - 27 -‎ ‎19. 将第④段画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迨明,公独袖出一单于吏部堂,罗列宾尹狼戾状。当事者错愕,公昂首曰:“今察典欲黜幽,宾尹不黜,谁当黜者?”‎ ‎20. 简析第⑤段“又四十年”在文中的作用。‎ ‎21. 根据①②③段相关事迹,概括汤兆京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汤兆京的品质 求解不应 擒范绍九 争不杀曹 面折廷诤 ‎【答案】16. (1)上任(2)张榜公布 ‎ ‎17. (1)B(2)A ‎ ‎18. 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讷讷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 ‎ ‎19. 等到第二天早上,汤兆京从袖中拿出一张纸交给吏部堂,上面罗列了汤宾尹如狼狠戾的行状,主事的人十分错愕,汤兆京抬头说:“现在察典要罢黜人,不罢黜汤宾尹,又该罢默谁? ” ‎ ‎20. 以温体仁及其党人,突出汤兆京的勇于直谏。 ‎ ‎21. 不徇私情、有谋略、勇于劝谏、直言不讳。‎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公下车期月”是说“汤公上任满一个月”,“下车”:上任。‎ ‎“京察未榜之前一日”是说“京官考核结果尚未张榜公布的前一天”,“榜”:张榜公布。‎ ‎【1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而单骑掩之”是说“(安排)一名骑兵突袭范绍九”,“掩”:突袭,袭击。‎ 故选B。‎ ‎(2)“寝夺嫡谋”是说“平息了(福王)废长立储的阴谋”,“夺”:废止,阻止。‎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孝谨和易”是对“公为人”的评价,其后要断开;“常为孺子欢”是对汤公“事父母”的情形的描述,其后要断开;“讷讷不出口”是对汤公“与乡人言”的情形的描述,其后要断开;“尤”字表递进,其引导的内容和上一句构成递进关系。故断句为“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讷讷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汤公为人孝顺恭谨谦和平易,侍奉父母为讨其欢心常常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和乡人说话时则言辞迟钝不善表达,尤其不参与公府的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迨明”应理解为“等到第二天早上”;“袖”是名词作状语,应理解为“从袖中”;“状”应理解为“行状”;“当事者”应理解为“主事的人”;“黜幽”,应理解为“罢黜考绩劣下的官员,罢黜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 文中提到“又四十年,至思宗任温体仁,其党始得志。则前此持之者,公力也”,可见,作者是以温体仁及其党人的行为,突出汤兆京的正直和勇于直谏的品格。‎ ‎【2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求解不应”对应内容为“有族人抵法者,赂以田,求为解之,不应。既而察其诬,乃力为解,而却其田”,可见汤兆京非常正直,不徇私情;“擒范绍九”对应内容为“公则密计,而单骑掩之,擒绍九”,可见汤兆京非常有谋略,攻其不备;“争不杀曹”对应内容为“神宗帝将杀建言御史曹学程,命公临决。公争曰:‘学程不当死。必杀学程,臣愿同日死。’” 可见汤兆京勇于直谏;“面折廷诤”对应内容为“及居御史,则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诤。尝论柄相烦,天子谴责,同事者惶恐喘息汗下,公意气自如”,可见汤兆京性格耿直,直言不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汤公名兆京,字伯闳,是江苏宜兴县人。(汤公)做孝廉的时候,有犯法的族人,用田地贿赂汤公,请求他为自己解决此事,汤公没有答应。不久以后查明那位族人是被诬陷的,就极力为他解罪,而拒绝他所奉送的田地。壬辰年考中进士,任丰城县令。丰城是一座地势险要的城邑,汤公上任满一个月,立刻改变了当地的民风。有一名大盗范绍九,把都村当作巢穴,在袁州、临州、吉州、赣州四州之间劫掠百姓,各地县令的身边,都是他的耳目,一有抓捕的消息范绍九总会事先得知,汤公就秘密筹划,(安排)一名骑兵突袭范绍九,擒住了范绍九,整个江西数千里之地的祸患得以平定。因上报治绩第一,被朝廷征召入京授任御史。‎ 神宗皇帝要杀建言御史曹学程,命令汤公亲自裁决,汤公谏诤说:“曹学程不应该死,如果一定要杀曹学程, 我甘愿同日赴死!”首辅沈一贯陷害次辅沈鲤大兴妖书狱,为了罗织罪名,交付会同审理。汤公只根据相关事情治罪曒生光,案件得以解决。汤公又曾专门上疏请求福王回到封地,平息了(福王)废长立储的阴谋。‎ - 27 -‎ 汤公为人孝顺恭谨谦和平易,侍奉父母为讨其欢心常常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和乡人说话时则言辞迟钝不善表达,尤其不参与公府的事情。同乡的人都说:“汤公,是忠厚长者。”等到官居御史时,却意气激昂地评说天下大事,多次当面批评指责、当廷谏诤。曾经议论当朝首辅,同僚们都惊恐不安屏息冒汗,汤公却神态自然。有时候今日谴责,到了第二天又提起。汤公的父亲在家闲居的时候,慨叹道:“我儿子过去是个遵规守矩的书生,现在竟然可以这样刚强不屈!”‎ 起初,汤宾尹名望很大,众多小人想要拥戴他做内阁首辅。汤宾尹特别凶狠强悍,他暗地控制朝政大权,京官考核结果尚未张榜公布的前一天,仍然聚集党羽下达指示,想对控制朝政有所要挟。等到第二天一早,汤公在吏部大堂独自从袖子里取出一张纸,上面罗列了汤宾尹贪暴凶残的罪行,主持考核的官员惊愕不已,汤公昂着头说:“汤宾尹如果不被罢免,谁是应当被罢免的人!”汤宾尹因为不认识汤公,一天朝会的时候,问别人:“谁是汤伯闳?”那人只给他看,汤宾尹显出畏惧的神情。汤宾尹被罢免后慨叹道:“我目中无人,从前只察探汤公心中的动向,而今果然被他扳倒了!”‎ 此前,沈一贯想要杀害天下的贤士大夫,来分立门户,报复私人恩怨。传至汤宾尹,为高弟子,最终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失败了。那以后,其党羽又多次兴起多次失败。又过了四十年,到思宗任用温体仁,其党羽才得志。而在此之前主持公正的,靠的是汤公的力量。汤公因为谏诤太宰赵焕专权,辞官回乡,病故,终年51岁。后来天子明白他是个贤臣,常常想到他,追赠他为太仆寺卿。‎ ‎(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张荆州序 张栻 ‎⑴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①。”‎ ‎⑵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入司帝制,出典藩翰,议论风采,文章政事,卓然绝人。上流重地,暂兹往牧,所以寄任之意甚重,而天下士亦莫不引领以当世功名属于公也。夫以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 ?”‎ ‎⑶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邪?”‎ ‎⑷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②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轇轕③‎ - 27 -‎ ‎,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タ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盩④。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吾于天下之事无所厌,而事无以汩⑤我,皆吾心之妙用也。岂不有余裕乎?又岂有穷极乎?‎ ‎⑸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致君泽民,真古所谓大臣者矣。然则学其可忽乎?《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⑹某既以此告客,于荆州之别也,遂书以为献。‎ ‎【注释】①讲学:研习,学习;②画:止,停止;③纷沦轇轕(jiāo gé):杂乱、众多的样子;④盩(zhōu):乖戾,悖谬; ⑤汩:扰乱。‎ ‎22. 可填入第⑵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 也 B. 乎 C. 矣 D. 焉 ‎23. 对第⑴段的理解与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以客之言,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B. 以某之言,交代了本文讨论的话题。‎ C. 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D. 运用主客问答,自然而然引出下文。‎ ‎24. 第⑷段画线句中“是数者”指的是 ‎25. 简析第⑸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26. 结合第⑶到第⑹段的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的。‎ ‎【答案】22. B 23. C ‎ ‎24. 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 ‎ ‎25. 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证学习不能短暂忽行忽停,要长期的进行,具有说服力。 ‎ ‎26. 作者先指出学习的隐患在于“自足”,“自足”就会停止学习,接着论证讲学的作用,在于无厌于天下事无扰于天下事;然后,论证讲学他用,在于使德进业广;因此,学不可忽,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 - 27 -‎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使用常见的文言虚词的能力。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联系前文“夫以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是说“以他地位名声显达,责任大声望高,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这里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虚词应该是“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A项,“也”用在句末一般是表示陈述语气。‎ C项,“矣”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多用于陈述句。‎ D项,“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判断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C项,“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错误,本文是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 故选C。‎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等。‎ 首先要理解画线句中“是数者”中“是”为“指示代词,这”,结合本句的“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和前文“夫以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顾以讲学告之”可知,“是数者”指的是张荆州“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 ‎2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 划线句子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引申为在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是为了论证“然则学其可忽乎?”论证学习不能忽行忽停,要长期的进行。引用儒家的经典,可以使作者的论证说理具有说服力。‎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第三段作者提出问题“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邪?”并在第四段加以回答“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指出学习最大的隐患在于自我满足。自满就会停止学习;接着论证讲学的作用,在于“吾于天下之事无所厌,而事无以汩我,皆吾心之妙用也。岂不有余裕乎?又岂有穷极乎?”;然后第五段论证讲学他用,在于“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总结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⑴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 ‎⑵客人笑着曰:“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他在朝廷入掌管国家的法律制度,出京城掌管藩国,发表议论的风采,写作的文章和处理政事,都远远地超越了常人。上流重地,他这次暂时去管理国家重要的地区,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而天下的士人没有不伸长脖子认为当世的功名要靠张公。以他地位名声显达,责任大声望高,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⑶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 - 27 -‎ ‎⑷天下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自我满足。自满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方正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我对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会扰乱我,都是我心思巧妙的缘故啊。难道做事不是有余地吗?哪里会有穷尽呢?‎ ‎⑸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这样,能够做到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这真是古代所说的大臣呀。既然这样学习难道是可以忽行忽停的吗?《诗经》中说:“‘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说的就是这样。”‎ ‎⑹我把这些话告诉客人之后,向张荆州道别,就把这些话写下来献给他。‎ 三、写作(70分)‎ ‎27.作文。‎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向往着幸福,也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幸福。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幸福却常常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段话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去获取幸福。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触摸当下,幸福生活 - 27 -‎ 有些东西消逝后,人们才能看到它的光辉,这是种万幸,也是种不幸。万幸的是,我们认识到了曾经拥有过的东西的美好;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好好珍惜,错过了它。所以,珍惜现在的拥有,把握住当前的幸福吧。‎ 幸福,是一种很雅的氛围。触摸幸福,你会意犹未尽。幸福,是一种很淡的情愫,触摸幸福,你会心旷神怡。幸福,是一种很美的意境,触摸幸福,你会感到“味甘境又远”。‎ 触摸幸福的感觉是神奇的,美妙的。触摸幸福,是快乐时的自爽惬意,是痛苦时心味的淡淡,是缱绻回忆中的一丝甜蜜,是无尽遐想后的一份执着……‎ 问世间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着幸福,又有多少人在为逝去的幸福而黯然伤神。殊不知,幸福就在身边,伸手可及。幸福从未远去,只要你用心去触摸。‎ 有月的晚上,当月光洒下一院清辉。我席地而坐,让舒心的音乐盈耳,让眼光信意驰骋,望天地恢恢,观繁星点点,幻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颗。虽渺小也熠熠发光,虽平凡却也是独一无二。突然间你会豁然开朗:忙忙碌碌奔波一生,还不如平平凡凡找回自我。我是无可替代的一个,恣享当下可触摸到的幸福。‎ 触摸幸福,用心感受。那份淡定与自我的回归即是幸福。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说:“从现在开始,触摸幸福。即使背对大海,依然春暖,依然花开。”既然想做一个幸福的人,却为何要等到“明天”?“现在”岂不更好?从现在开始,触摸幸福。那将不仅仅是“春暖花开”,美艳四季。‎ 汪国真曾说:“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嫁给”幸福。只要你伸出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双手,勇敢地去触摸,其实它近在咫尺。就像独走一条陌生的小路,那虽然模糊却绵绵不绝的足印,引领你到达了目的地,回望来处,我感觉已经触摸到了幸福。‎ 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很多时候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发现它的光辉吗?触摸当下,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吧!再多感慨都无益,逝去的难以追回,不如善待生活,珍惜拥有,把握当下静享美好。‎ 触摸幸福,是贫寒时的一缕阳光,是孤独中的一丝慰藉;是暗夜中希望的火光,是无力时坚实的臂膀。触摸幸福,淡淡的生活中感受与众不同。这本身就是幸福。‎ 朋友,放慢匆忙的脚步吧,用心欣赏路旁的风景,享受眼前的美丽,触摸当前,幸福生活。‎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这段话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去获取幸福”分析,这是一段哲理性的材料。结合“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向往着幸福,也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幸福。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幸福却常常离我们越来越远”,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幸福”,理解“幸福”的内涵以及其对于我们的生活、事业等的作用进行立意作文。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幸福”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追求,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和谐圆满是幸福 ‎2.活着就是幸福 ‎3.在奉献中感受幸福 ‎4.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收获幸福 ‎5.在奋斗、挫折、成功、坚持中体悟幸福 可用素材:‎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杯热茶,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老师给你的赞许的目光,幸福是同学给你的一声喝彩,幸福是你对别人的一次帮助;幸福是你走近自然,感受山川风物的美好;幸福是你遨游书海,叩响作者的心灵的得意忘言……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种种体验。‎ ‎“你幸福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将如何回答呢?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父母的一份关爱,朋友的一声问候,爱人的一个拥抱。幸福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感受。有些东西消逝后,人们才能看到它的光辉,这是种万幸,也是种不幸。‎ - 27 -‎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两只老虎的启示:如果你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你就获得幸福了。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却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我们不是神,没有人能掌控生老病死。因为生死是自然的常态,与其纠结于生死,倒不如快乐幸福地过好每一天。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 有时候,人生即使达到了完美的高度,却达不到幸福的深度。任何人的人生都可能有缺憾,但是缺憾只是愚人的桎梏,终不是智者的束缚。缺憾带给智者的是智慧与希望。人生因在不圆满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寻找光明而接近圆满幸福。‎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有了月亮的缺失,才带给了我们对月圆的渴望;有了人的离散,才有了对重聚的期盼。而人生正是有了不圆满,才让人充满希望,更加珍爱幸福生活。‎ 触摸幸福,是早晨日出的美好,是中午携手并生的惬意,更是夕阳融金的炫美。如青山滴雨后的空明,琴瑟齐名的和谐,是物我相忘的淡泊,更是弹指一挥间的感动。久已劳累的心是否有所厌倦,久已疲乏的身体是否还在辛劳,久已不见的微笑是否藏匿的太久?那么,就请用心触摸幸福吧!‎ 喜欢伫立在阳光之下,张开双臂,拥抱更多的温暖。心灵的某处微微荡漾,那是孩提时的棒棒糖熔化成七彩的虹,跨过天际,却不曾远去。携一缕春风,舞一段妖娆,驱散久久麻木的情。快乐幸福不曾忘却,绝不忘却。忧伤痛苦,随风而逝,烟消云散。触摸心灵,只想静静地做,放声地笑,幸福地过!‎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触摸当前,幸福生活。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7 -‎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