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苏教版必修1.必修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看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終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生与活有别,生只是生物性的,动植物均有生,但只有人才能活。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波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西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 人们不仅要“过”生活,要“活着”而且要“享受”生活,要“生存”。 - 27 - 按照法国哲人列维纳斯的主张,在西方世界,对古人来说,存在指的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存在指的是“最内在的主体性”;对当今的人们来说,存在指的则是“生活”,也就是一种与自身、与事物的直接私密关系。 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 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生活美学”之所以指向了“幸福”的生活,是因为,过生活就是享有生活,并去寻求生活的幸福与幸福的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美学问题,而非伦理问题。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在这个意义上,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生活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光明日报》2019年7月1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关注对象不同,前者聚焦生活,而后者更关注艺术。 B. 中国美学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 C. 作者认为,存在对古人来说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内在的主体性”。 D. 生活美学关注“幸福”的追求,为生活立“美之心"。致力于让生活过得美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B. 文章主体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层层推进,清晰地阐明了东方生活美学的内涵。 C. 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名言,是为了阐释“‘活’则指生命的状态”。 D. 文中多处运用了因果分析法,或先果后因,或先因后果,分析准确,论述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审美注重体味生活,生活也强化了审美方式。 B. 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和“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C. 中国的“美学”拓展了学科维度,不仅是感性之学,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 27 - D. 中国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中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乐”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关注对象不同,前者聚焦生活,而后者更关注艺术”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 B项,“中国美学”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中国古典美学”。 C项,“作者认为”错误,原文是“按照法国哲人列维纳斯的主张,在西方世界,对古人来说,存在指的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存在指的是‘最内在的主体性’”,这是列维纳斯的主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虽有中西方比较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比较,但并非正反对比。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生活也强化了审美方式”错误,文中无依据。 故选A。 - 27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线式智能设备。智能手环运动监测功能通过重力加速传感器实现。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很成热的技术,手机也罕有应用,比如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翻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传感器通过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教据,再结合用户之前输入的个人身体体征的基本信息,根据一些特定算法,得到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监测数据,诸如运动步数、距离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从而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由于每个人运动随个人身体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用户在使用手环进行监测前需要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信息自动同步到手环中,通过传感器监测运动动作,经过特定算法最终实现运动监测的功能。睡眠监测也通过相同的传感器技术实现。人的睡眠接照脑电波信号可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在不同的阶段人的脑电波可以迅速改变,有意思的是,重力加速传感器并不具备直接探测脑电波的功能,所以它是将人在眼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作为衡量睡眠的标准,来判断睡眠处于哪个阶段,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会在快速动眼期将用户唤醒,因为在快速动眼期睡眠者会出现与清醒时相似的高频低幅的脑波,比较容易喚醒,如果此唤时醒,睡眠者会感到神清气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效果。 (摘编自沈丹(智能手环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 材料二: 智能手环主体一般采用医用橡胶材质,天然无毒,外观设计高档时尚、大方,不仅具有运动健康秘书的功能,还具有时尚装饰的功能,有流线花环,颜色也是多样,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手环的设计风格堪称百搭。而且、别看小小手环个头不大,功能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它可以说是一款高档的计步器,具有普通计步器的一般计步,测量距离、卡路里、脂肪等功能,同时还具有睡眠监测、高档防水、蓝牙4.0数据传输、疲劳提醒等特殊功能。 - 27 - 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接,可以随时随地设置身高、体重、步幅等信息和上传运动数据。另外,智能手环还具备社交网络分享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将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以及心情记录等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分享。 在使用时间上,由于智能手环内部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续航能力还是很强的。 摘编自(智能手环有哪些特点及特性)》) 材料三: 几年前,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視野,以实现健康管理、运动监测、手机交互等功能为目标被炒得火热。功能看似高端,门槛实则低,一时间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数设各厂商。 然而近年全球可穿戴行业态已显,智能手环炒作红利期已退湖。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出现疲软态势,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只,较2015年同期的560万只下降了51.6%。预计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 真正随着热潮成长起来的智能手环企业少之又少,早期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的经营状况也很惨淡。种种迹象都表明智能手环遇冷是行业的现状,我们需要思考智能手环在脱离炒作红利期后,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它的降温。目前来看,智能手环的需求依然存在,也非纯概念炒作,并且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手环作为能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其实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虽然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已过,但是寻找到智能手环的刚需,依然能成为它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摘编自沙水《智能手环春天已过,未来出路在何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7 - 在手环进行监测前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目的是通过个性化数据来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 B. 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睡眠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来实现的,在探测到出现高频低幅的脑波时唤醒睡眠者。 C. 智能手环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运动数据,也可以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端分享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等。 D. 几年前,智能手环被炒得火热,由于门槛低,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戴设备厂商,如今智能手环炒作热潮已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智能手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来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数据。 B. 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连接;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 C. 从材料三图表中可知,2015年是智能穿戴设备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此后虽然市场规模还处在增长中,但增速已放缓。 D. 智能手环虽遭遇到发展困难,但目前智能手环已找到市场的刚需,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成为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6. 根据材料,请用三句话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句话不超过20字 【答案】4. B 5. D 6. ①智能手环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监测功能。②智能手环外观越来越时尚,功能更加强大。③智能手环行业市场遇冷,期待下一次热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在探测到出现高频低幅的脑波时唤醒睡眠者”说法错误,原文“重力加速传感器并不具备直接探测脑电波的功能”。故选B。 - 27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但目前智能手环已找到市场的刚需……热潮的引爆点”错误。原文“但是寻找到智能手环的刚需,依然能成为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表示的意思是一种推测。故选D。 【6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分析语言特色,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文意作答。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抓住关键句“智能手环是一种穿线式智能设备。智能手环运动监测功能通过重力加速传感器实现”分析可知,主要讲智能手环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监测功能。结合材料二的关键语句“智能手环主体一般采用医用橡胶材质,天然无毒,外观设计高档时尚、大方,不仅具有运动健康秘书的功能,还具有时尚装饰的功能,有流线花环,颜色也是多样,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别看小小手环个头不大,功能还是很强大的”等分析可知,主要讲智能手环外观越来越时尚,功能更加强大。结合材料三的关键语句“真正随着热潮成长起来的智能手环企业少之又少,早期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的经营状况也很惨淡”“虽然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已过,但是寻找到智能手环的刚需,依然能成为它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分析可知,主要讲智能手环行业市场遇冷,期待下一次热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 27 -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①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①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 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 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 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9. 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7. C 8. ①增加亲切感,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②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9. ①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②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③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能够自我净持,自守律令,坚持操守和气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故选C。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分析不同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明确不同人称有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你”反复出现,如“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你”,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拉近作者和朱自清的距离,仿佛朱自清先生就在对面,便于情感的交流,亲切自然,更能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认真阅读原文,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筛选相关段落或语句,综合分析。文章1-6段写“我”来到清华园的荷塘,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介绍了荷塘及四周的景色,如文中 “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表达了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第7段由荷塘写到朱自清先生,如“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表达了对朱自清坚守民族气节、维护尊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第10段,联系现实,升华主旨,通过文本“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表达了作者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能够自我净持,自守律令,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情感。 - 27 -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7 - 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知名于世。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阳王荆,因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众,欲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众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不受。松复讽众以“长者意,不可逆”。众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太子及荆闻而奇之,亦不强也。及梁氏事败,宾客多坐之,惟众不染于辞。 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朝议复欲遣使报之,众上疏谏曰:“臣伏闻北单于所以要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之众,坚三十六国之心也。又当扬汉和亲,夸示邻敌,令西域欲归化者局促狐疑,怀土之人绝望中国耳。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驳议者不敢复言。”帝不从,复遣众。众因上言:“臣前奉使不为匈奴拜,单于恚恨,故遣兵围臣。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氈裘独拜。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损大汉之强。”帝不听,众不得已,既行,在路连上书固争之。诏切责众,追还系廷尉,会赦归家。 其后帝见匈奴来者,问众与单于急礼之状,皆言匈奴中传众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乃复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迁左冯翊,政有名迹。 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众执之不移。帝不从。在位以清正称。八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郑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 B.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 C.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 D.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相传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B. 和亲,汉朝为了缓和汉、匈的民族矛盾,稳定边疆,选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 C. 中国,古指京城或国都;也指我国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D.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军事;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7 - 郑众天资聪颖,学习专心。他十二岁时,就开始随从父亲阅读《左氏春秋》;读书时,他能专心致志,受到同时代人们的称赞。 B. 郑众遵守律令,颇有远见。太子想与之交往,曾派梁松转告,他明确拒绝;等到梁氏出事,许多人受到牵连,惟有他没有。 C. 郑众威武不屈,气节凛然他出使北匈奴,匈奴想让他下拜,郑众毫不屈服;后来,单于多次威逼利诱,也没能使他屈服。 D. 郑众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建初六年,肃宗有意恢复盐铁官,他上书劝谏;肃宗多次下诏责怪他,直至被弹劾还是坚持不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帝见匈奴来者,问众与单于急礼之状,皆言匈奴中传众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 (2)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此后皇帝见到从匈奴那里来的人,询问郑众与单于争执礼仪的情况,他们都说匈奴中传说郑众意志坚定气概勇武,即使是苏武也不过如此。 (2)正赶上匈奴威胁车师,包围戊己校尉,郑众发兵救援他们。皇帝又提升郑众为武威太守,他认真地整顿加强边防,匈奴不敢侵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单于大怒,派兵包围了郑众的住地不许他们出入,也不供给他们饮用的水和取暖生火的工具,想威胁使郑众屈服。郑众拔刀发誓不屈服,单于怕郑众自杀,便停止威胁,重新派使者跟随郑众回到京城。” “单于大怒”“围守闭之”,前后因果关系,因大怒,所以包围,之间断开,排除AD; “不与水火”,句意完整,目的是“欲胁服众”,之间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 27 - D项,“掌军事,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错误,廷尉,古代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后来,单于多次威逼利诱,也没能使他屈服”错误,原文,“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即“正赶上匈奴威胁车师,包围戊己校尉,郑众发兵救援他们”,没有“利诱”。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急礼之状”,争执礼仪的情况;“意气壮勇”,意志坚定气概勇武;“不过”,不过如此。(2)中“会”,正赶上;“谨修”,认真地整顿;“虏”,匈奴。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27 - 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十二岁时,向父亲学习《左氏春秋》,学习得专心致志,闻名当世。建武中,皇太子和山阳王刘荆,通过虎贲中郎将梁松用细绢聘请郑众,想让他担任通义,可出入宫中。郑众对梁松说:“太子是储君,没有与外人交结的礼仪,汉有从前制定的防备措施,藩王不应该私下与宾客交往。”便推辞没有接受。梁松又暗示郑众这是“上司的意思,不可违背”。郑众说:“违反禁令触犯刑律获罪,不如坚守正义而死。”太子和刘荆听说后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便也不强迫他。等到梁氏出了事,有许多宾客受到牵连,唯有郑众没有遇到麻烦。 永平初年,郑众被司空府征辟,因为明经被任命为给事中,再升迁至越骑司马,又留任给事中。此时北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八年,显宗派遣郑众持符节出使匈奴。郑众来到了匈奴,匈奴想让他下拜,郑众毫不屈服。单于大怒,派兵包围了郑众的住地不许他们出入,也不供给他们饮用的水和取暖生火的工具,想威胁使郑众屈服。郑众拔刀发誓不屈服,单于怕郑众自杀,便停止威胁,重新派使者跟随郑众回到京城。朝廷商议想再次派使者回报单于,郑众上疏劝说道:“臣听说北单于之所以要向汉派使者,是想要分离南单于的部下,坚定三十六国的决心。又宣扬与汉和亲,向邻近的敌国夸耀,使西域想归顺汉的人窘迫疑惑,留恋本土的人不再向往中原之国。汉使者一到,他们便傲慢且充满自信。如果再派使者去,他们必然自认为计谋得逞,那些劝单于归顺汉的大臣们不敢再说话。如果这样,南匈奴就会动摇归汉的决心,乌桓会产生背叛的心思。南单于长久居住在汉地区,完全了解地形及控制情况,一旦他们背叛汉朝廷,马上就会成为边境的祸害。如今幸好有度边将军的军队威震北部边疆,因而虽然我们不派使者去,北单于也不敢背叛而成为祸害。”帝没有听从,又派郑众出使。郑众藉此表明自己的意见说:“我上次奉命出使不向匈奴下拜,单于十分愤恨,因此派兵包围了我。如今我又奉命而去,他必然要欺凌刁难我。我实在不忍心持着大汉的符节地向匈奴下拜。如果匈奴能使我屈服,将会损害大汉强大的名誉。”帝不听从,郑众不得己,便出发了,在路上他接连上书与帝坚持力争。帝下诏书狠狠地责怪他,把他追回来交给廷尉处理,正赶上大赦,便让他回家去了。 此后帝见到从匈奴那里来的人,询问郑众与单于争执礼仪的情况,他们都说匈奴中传说郑众意志气概雄壮勇武,即使是苏武也不过如此。于是再次召郑众为军司马,派他与虎贲中郎将马廖攻打车师。到敦煌后,升郑众为中郎将,出使护卫西域。正赶上匈奴威胁车师,包围戊己校尉,郑众发兵救援他们。帝又迁升郑众为武威太守,他们谨慎地整顿加强边防,匈奴不敢侵犯。 - 27 - 建初六年,郑众代替邓彪为大司农。当时肃宗正在与大臣商议恢复盐铁官,郑众劝谏说不行。帝多次下诏书狠狠地责怪他,直至被弹劾,郑众坚持不改变。帝仍不听从。郑众在位期间以清正廉洁著称。八年,死在任职期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送邢桂州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前。邢桂州指邢济。按唐人惯例,邢济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上任,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取水路前往,王维去送别,目送孤帆碧天,想象风波洞庭的气势,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原产珠宝,因官史搜刮珠宝渐移他地,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在道上,东汉官吏孟尝调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③使臣星:即使星,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称帝王的使者为“使星”或“屋使”。典出《后汉书》,诗中指邢桂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铙吹喧京口”以视觉形象来写听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热烈壮观的送别场面。 B. “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远去,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 C. 颔联紧承上联,想象路途所见“击汰”“扬舲”勾勒出一-幅昂扬奋发的画面。 D. 颈联写落日的余晖使江湖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来时整个天地染成了青色。 15. 请简析尾联的艺术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①这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孟尝等人的典故。(1分)②意思是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2分)③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保民爱民,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2分)显示了王维的政治理想。(1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以视觉形象来写听觉形象”错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 - 27 -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这二句也显示了王维的政治思想。诗人表示相信,其实是鼓励,是要求朋友当个为民作主、保民爱民的清官。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译文: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全诗借助想象友人此行一路击水扬帆所见风光,描写从镇江经洞庭到桂州沿途所见的景物。颈联两句犹为精彩。诗人通过变幻的色彩表现湖海的浩渺和潮水的涌猛,衬托出一幅宏阔壮美的天地背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结尾连用两典,饱含对朋友的殷切期望和清明政治的执着追求。“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这二句也显示了王维的政治思想。诗人表示相信,其实是鼓励,是要求朋友当个为民作主、保民爱民的清官。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三)名篇名句考查(本题共1小题,6分) 16.人教版 (1)《离骚》中,写自己不被理解,但只要自己本心美好的两句是 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B.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比喻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两句是 - 27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赤壁赋》中,写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两句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C.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教版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相似的句子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A.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英雄难寻的句子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人教版(1)C;(2)A;(3)D。苏教版(1)A;(2)C;(3)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题干的条件,选择恰当的句子。比如苏教版第三题,题干“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英雄难寻的句子是”,关键词“孙权”“英雄难寻”,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 27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闻着花香,行走在花浪之上,有红瓦白墙被桐花拱于高原之上,在花海间_________,犹如海市蜃楼,这便是三堡街了。每逢街日,只见人们_________,货物东来西往,至大约两百米处,就到了三堡街的了字路口。从街口向西至三堡广场,整条大街不过数百来以上,但是宽也就二三十米;但街两边门面商店_________,柜高货丰。街中间则是两行杂铺地摊,南北相对,荤肉粗粮,针线布匹,林果山珍,琳琅满目。 三堡男女老少以蓝为美,喜穿自织自染的蓝色衣裤。青年妇女的衣裤套裙更_________,犹如嫩叶绿与睛天蓝调配出来的衣裙,绣上花鸟虫木,配以银制饰品,头上盘着一方白色头巾。低调又不落俗,秀雅而又灵动,实在美不胜收。所以,如果你在谁家楼上向大街望去,嘿,不是一般的壮观,( ),和风一送,层层涌动,刚才东进,这会儿西退,花海之上,仿佛另一个花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若隐若现 纷纷攘攘 星罗棋布 别具匠心 B. 若即若离 纷纷攘攘 鳞次栉比 别出心裁 C. 若即若离 三五成群 星罗棋布 别具匠心 D. 若隐若现 三五成群 鳞次栉比 别出心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街口向西至三堡广场,宽也就二三十米,整条大街不过数百米长 B. 从街口向西至三堡广场,整条大街不过数百米长,但是宽也就二三十米 C. 从街口向西至三堡广场,整条大街不过数百米以上,宽也就二三十米 D. 从街口向西至三堡广场,整条大街不过数百米长,宽也就二三十米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女人们的白头巾装满眼睛,像是桐树下的落英匝地 B. 那桐树下的落英匝地犹如女人们的白头巾装满眼睛 C. 女人们的白头巾和桐树下的落英,装满眼睛 D. 女人们的眼里满是白头巾,像桐树下的落英匝地 【答案】17. D 18. D 19. A 【解析】 - 27 -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若即若离: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第一空的语境描述的在花海间的状态,应选“若隐若现”。纷纷攘攘:形容人群杂乱。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第二空根据文中人多的内容,应选“三五成群”。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第三空根据街两边门面商店的信息,要选“鳞次栉比”。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第四空描写的是妇女的衣裤套裙的别致,应选“别出心裁”。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A项,语序不当,“宽也就二三十米”应放在后面;B项,不合逻辑,“长”与“宽”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去掉“但是”;C项,词语赘余,“数百米”与“以上”表达的都是概数。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要注意句子的前后成分和句式特点。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本体应为“女人们的白头巾装满眼睛”,喻体是“桐树下的落英匝地”,这里本体和喻体反了;C项,根据语境,没有“桐树下的落英”,且和下文的“层层涌动”“仿佛另一个花海”也不相符;D项,“女人们的眼里满是白头巾”与上文“你在谁家楼上向大街望去”不相符,是“你”眼里满是白头巾。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难以捉摸的谜团之一,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约占宇宙质量的80%,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形成的?①______。 - 27 - 据物理近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暗物质可能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存在。尽管人们对暗物质的起源知之甚少,②_____,暗物质在星系和星系团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能直接观测到,但通过它们对可见物质在空间运动和分布的引力作用,③__________。 【答案】 (1). 一直是未解之谜 (2). 但天文学家已经证明 (3). 可以知道有暗物质存在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第一个空根据“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难以捉摸的谜团之一”“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形成的”,填入“一直是未解之谜”;第二个空根据“尽管人们对暗物质的起源知之甚少”,人们知道的少,但是天文学家知道的相对多一些,填入“但天文学家已经证明”;第三个空根据“虽然不能直接观测到,但通过它们对可见物质在空间运动和分布的引力作用”,填入“可以知道有暗物质存在”。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下面是某牛仔裤售后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10 字。 - 27 - 【答案】客户收到货物后如果满意,就确认收货,给予好评;如果不满意,不管是不是质量问题,都可联系我司退货或换货,物流发回后,我们进行售后处理,或退款,或换货配载;需换货的给客户再次发货,客户确认收货后给予好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明、得体的能力。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本题属于解读流程图,流程图类试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按照流程图的顺序,要注意看清流程图的主题。例如本题流程图的主题是“某牛仔裤售后服务流程图”,根据对主题的把握,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中要特别注意流程图的分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满意怎么做,一种是不满意怎么办;还需要注意不满意的还有两种情况“质量问题”“非质量问题”;注意“售后处理”后的“确认退款”“换货配载”等要素,结合箭头指向,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HO月,我国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70 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教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20年翩然而至,回望过去,你对祖国70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一定有所见闻,有所感受……。请以“致敬伟大祖国”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向伟大的祖国致敬 - 27 - 自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爷爷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七十年了。这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七十年的沧桑巨变,验证了一条真理,这就是学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一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书名叫:《话说中国》。通过这套书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也知道了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国耻。 我们祖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牺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国六十年来,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见平五代领导集体,把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新中国。 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贫穷。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列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也正在向小康迈进;富裕的国家财政使社会保障系统已经覆盖到城乡各地,更具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经济实力。 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落后。“嫦娥一号”奔月,“神州七号”实现太空行走,“天空一号”空间站顺利升空。发达国家能够办到的事,我们同样能够办到。 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任人宰割。我们顺利的收复了香港、澳门主权,洗刷了百年国耻;我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的人民海军远涉重洋为我国的商船护航,陆、海、空三军从利比亚立体撤侨……我们强大的祖国,用实力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崇。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祖国母亲七十岁的生日,大街小巷到处传唱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祝福您!我的祖国。因为您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辉煌。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学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来把您建设得更富强、更美好。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从主题看,应表达对伟大祖国赞美热爱之情。既可以从大处着眼,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勤力同心,战胜困难,取得的卓越成就; 也可以从小处落笔,通过特定对象(一家一户、一人一事) - 27 - 的发展变化,折射祖国天翻地覆的巨变,即以小见大。既可以把笔触向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发明创造、重大突破性贡献的记述,也可以指向个体(英模人物、科技尖兵、大国工匠、普通建设者)的内心,展示其为祖国奉献心路历程。既可以展示国家发展的辉煌业绩,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可以回顾伟大祖国历经的磨难,突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浴火重生,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立意】你好,祖国;致敬伟大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七十年变化之大;点赞,我伟大的国等等。 【结构】题目切题《向伟大的祖国致敬》,第一段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第二段回忆以往屈辱历史,第三段现代建设变化。四五六段,针对第二段内容,以并列式表达对祖国的敬意,“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贫穷”“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落后”“向您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从此不再任人宰割”。最后一段祝福祖国,“祝福您!我的祖国。” 【素材】1. 我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点赞。祖国母亲从来都是风景秀丽、秀色可餐,有杭州的西湖,有万里长城,有北京故宫,有桂林山水,有台湾日月潭……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作家用博大精深的汉语赞美过她;有多少古诗词曲描绘过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中,把西湖比作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充分说明了西湖的景色之美丽,令人憧憬。 2.我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点赞。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种艺术和不计其数的艺术品。而我们这个新时代,更是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有捏糖人捏面人,有陶瓷,有剪纸,还有戏曲……还有很多的传统艺术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古代的艺术品有《清明上河图》、四羊方尊……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发现、探索。 3.我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点赞。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新现代,家家户户能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已经不再是梦,我们已经走上了信息高速路,网络把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连,祖国成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用智能手机可以上网聊天,查询资料,查阅新闻,便捷的购物订餐;祖国的军队拥有了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中国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强大到我们自己都惊讶不已! 【点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 27 -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