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 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 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 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 一件往事。 ③20 世纪 80 年代,他还不到 20 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 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 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 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 20 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 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 22 元,正 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 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 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 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 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 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 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 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④30 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 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⑤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⑥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 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 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 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 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 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 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 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 “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 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 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 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 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 30 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 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答案】 ①比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 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 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 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解析】 题干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一句”,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案例什么情感。 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划线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 美丽的图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 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时抓住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 赏析即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时须注意: 1.避免囫囵吞枣,要把握句子的基本意义; 2.要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殊意义; 3.学会审美鉴赏,体会语句的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卧 铺阿 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 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 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 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 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 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 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 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 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 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 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 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 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 “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 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 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 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我说:“你吃。” 我急忙也拿出一个苹果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 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 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 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 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 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 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 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 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 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 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 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 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 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苹果让大家吃。 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我问河南兵:“你的刀呢?”河南兵 以为是说昨天的事,就说:“武器离了部队就收,不方便哩。”老者扭脸对姑娘说:“洗洗吃吧, 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 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有删节) 小说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耐人寻味,请欣赏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答案】 ①从情节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在情节的继续发展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 间。②从人物形象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写出了姑娘对“河南兵”情感态度的变化,使 得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③从小说主题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结尾让不同人物走向 融合,有利于表达对真情之美、温情相处的赞美的主题。(对于主题的概括,基本正确即可。) 【解析】 小说结尾写姑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这说明姑娘对待河南兵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上文河 南兵战友来看河南兵时,“姑娘使劲动了一下”表现出姑娘的不耐烦,姑娘睡觉醒来嫌弃河南兵 的大衣,“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这里 是一种嫌弃,而小说最后姑娘吃苹果体现出态度的变化;姑娘对河南兵态度的变化也给了读者 想象的空间,如姑娘和河南兵会不会有情感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情节上的效果;从主题上来看, 上文在“卧铺”这一环境中写了众多的人物,有文化的姑娘显得与众不同,且格格不入,小说结 尾姑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显示出不同人物之间的融合,表现出对真情之美、温情相处的赞美。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考查情节,重在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综 合分析的。无论是哪个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对 于这一类题目,应把握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归纳概括。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 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 对待。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 或者因果关系。 第四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1.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 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2.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 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3.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闹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 侧是 100 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 130 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 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 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 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 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 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 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 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 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 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 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 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 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 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 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 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 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 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 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 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 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 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 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 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 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 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 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 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 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 ②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 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 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 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解析】 从结构上看,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 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 塑造上看,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 满;从主题上看,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 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1.要坚持记牢概念。先要熟记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的概念,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判断;然后就是注意这些概念的区 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准确选择答题的方向。 2.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布局谋篇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 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 容分析,不能就技巧谈技巧,要立足文本。 3.要坚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艺术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艺 术技巧时,也要与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4.要坚持答题时的两个原则。答题的基本原则就是“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这样可以 防止漏写,也可以使条理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 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 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 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 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 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 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 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 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 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 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 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 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 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 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 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 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 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伤疤。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老队 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 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 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 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 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 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 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 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 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 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 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 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 年第 2 期) 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启 示: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 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 【解析】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 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 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 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需要分 析形象和启示,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 民形象。谈启示,可以从山水的角度,从村民的角度来谈。从山水的角度来说,年轻时会说, 现在一点都不会了,这就启示我们要敢于坚持,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从 村民的角度来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 更不能一味地打击。 1.从描写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 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考生须要弄清一些描 写手法的作用,如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形象等。 2.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性格。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 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 而显露出性格。 3.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 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因此,欣赏人物形象, 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但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第二,注 意人物性格的复 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考生可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 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具体而言,考生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 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然 后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 “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 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 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 岁峰下,面对高 10 米、周长 43 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 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 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 “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 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 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 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 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 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 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 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 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 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 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 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 的 “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 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 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 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 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 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 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 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 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 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 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 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 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 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②大禹以 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 【解析】 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 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 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治洪 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 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 而去’”“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 ‘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 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 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 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 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 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 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 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 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等信 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1.把握好角度。从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探究作品主题、思想意蕴类试题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限定角度的,解答这类试题,必须从试题设定的角度进行探究。另一种情况是只给出探 究目标,不限角度。解题时,首先就遇到了角度选择的问题,这类试题的探究角度往往不止一 个,可从人物、情节、主题、创作目的、艺术手法等角度发掘。 2.深层次发掘。一是对人物 活动细节深层内涵的把握,通过细节透视人物心理、情感、 思想等意蕴;二是对重要语句具体内涵的阐述,包括概括性强的抽象句、具体形象的描述句等; 三是结合作者创作背景、目的等,从更深的层次发掘作品的内涵;四是结合文章主题,具体把 握文中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张秋铧 1940 年 5 月 23 日,10 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 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 前 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 完 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 上 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 10 万 军民不 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 未轰炸 送葬的队伍。 那是 1929 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 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 200 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 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 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 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 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 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 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 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 个罪名, 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 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 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 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 阳、 鄂西一带。 5 月 1 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 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 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 月 16 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 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 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 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 11 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 2000 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 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 流 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 总 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 袜脚。 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 血如泉 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 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 冈 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 死 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 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 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 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 38 师 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 场面。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 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小说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有何不 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 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 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 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 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 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 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解析】 作答时要先分析文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其副官的叙述与日军的记载在内容和 叙述角度之间的的不同,然后再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或效果。其副官的叙述:“总司令猛 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 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 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 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 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 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这是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着重于叙述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日军的记载: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 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 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 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 然倒地。”这是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的,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 身躯。张自忠将军的副官和日军的记载,都有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这样安排无 形中让读者感受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并使张自忠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 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 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 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 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 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 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 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 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 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 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 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 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 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 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 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千,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 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 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 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 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 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 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 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 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 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 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 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 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 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 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 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 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 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 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 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 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 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 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 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 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滑 稽的画面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 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铜茶壶黄孝 纪 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 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镶 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把铜 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 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 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亲 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茶壶, 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荼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膛口的火 子上煨着。 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手 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当然 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时,一 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的生计, 自兹而始。 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痛 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了,也 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自己的病一 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喝。每餐我们 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们打招呼: “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浓茶。 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要 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每年 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的良药, 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交从田间地 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菊花茶,每年 秋冬,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水,金黄透亮, 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 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 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 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梁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品, 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 暖了乡音。 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饭 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也是用滚茶冲洗一番, 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才能缓 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 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 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铜茶壶”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借此表现母亲的 种种美好品质。 B.文章以“铜茶壶”为题旨在告诉读者,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事,从而显示 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平易通俗、俗中有雅,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感受到作品的平 凡人的平凡生活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文人气息。 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 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功能所在。 5.根据文中内容,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两? 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地斜阳张 恨水 天上的红日,有澡盆那么大,慢慢地沉下大地去了。沉下红日的大地上,有些如烟如雾 的浮尘了,和天上一些淡红色的云彩,这两样颜色调和起来,把眼前望见的一些人家,都笼 罩在那苍茫的暮色里。 因了误会,顺起挨了母亲的骂,一赌气便说:得!我这就走,我要挣不到钱,一辈子也不 回来。顺起离开了村子,来到北京城,遇见同村赌输了钱的姚老五,两人聊起当兵的事。顺起 说:我什么都可以干,当兵就当兵。给大炮打死了,二十年回来,还是一条好汉,我怕什么? 姚老五说:我陪你干,若是哪天当个什么队长,我想村子里那班瞧不起咱们的混蛋,就得改了 笑脸见咱们。两人当了兵,随军开赴前线。 大家饱餐一顿,团长就下了命令,排成了散兵线,向前面阵地里去。大家都提了枪,弯了 腰,半跑半走。顺起走到此地,知道已是火线,但还不觉得有何危险。不料,轰通轰通,大炮 就响起来。距自己不到一二丈路的地方,一阵飞尘,有一亩多地那么大,向天上直涌起来,顺 起赶快伏在地上,头也不敢抬。等那尘落下去时,只见前面,已躺下两个人,血肉模糊,像宰 了的绵羊一般软瘫瘫的,躺在地下。顺起整个心提在口里,糊里糊涂地向前走。所幸走不多路, 有一道战壕,就连爬带跳,向里面一滚。此时,敌人不住地向这边放炮,那炮弹落下来,只在 这战壕前后,吓得人动也不敢动。顺起拿了一管枪乱七八糟,向外放了一阵,胆子就大了些。 正歇了一口气,枪炮又响起来了。上面忽然发下命令,上刺刀,冲锋。那团长在后嚷着道:好 兄弟们,上呀,上呀!在战壕里伏着的人,一拥而上。 顺起爬出战壕,看见同营的兵士,接二连三地向地下倒。敌人放出的枪子,雨点一般,打 在面前的土地里,将浮土溅得乱飞。顺起想,到了这时,上前还逃得出命来,向后退,就非打 死不可。人一吓糊涂,也不管什么生死,手里托着枪,只管在烟雾弥天的弹雨里, 向前冲锋, 口里喊着杀。不知何时,肋下让东西打了一下。一阵心血沸腾,便倒地下,人就昏睡过去。及 至醒来,已听不见枪炮声,一片荒地,接住了天。那天如一只青的大圆盖, 将大地盖上。一 轮红日,向地下沉将下去。靠西的大半边天上,全是红云,那红光一直伸到半天空,连大地上, 都带着红色。看着睡的地方,左右前后,完全是死人。靠得最近的一个,浑身糊满黑土。看他 的脸,咬着牙,微睁着双眼,满脸都是苦相。两只手,扒着地,十个指头,都掐入土地去多深。 这不是别人,正是姚老五。顺起这才想起,自己是枪伤在战地里。一看身底下,摊了一块血, 已经都凝结成黑块。于是感到四肢酸痛,心里烧热,一点也不能移动。自己虽活过来,但这一 片荒地,四处都是血尸,哪里有人来搭救。看看远处,尘雾慢慢在地下升起,西边没有太阳, 只有一块红天。周围的浮尘和红云相混,成了朦胧的暮色。忽然想到离家那天,也是这样的情 形,再要回家,是万不能了。一阵风来,吹起一股血腥。两三条野狗,拖着一条人腿在远处吃。 好在那西方的红光也减退了,天色是昏昏暗暗,看不见这伤心的事。但是一想,我的腿,明天 恐怕也是狗的了。一阵心酸, 肝肠寸断,只叫出了一个字:妈!就在这夜幕初张的战场里, 安然长睡了。 (选自《中国现代小说精品 张恨水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叙述了顺起开赴前线,在炮火之下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流露出 作者 的悲悯情怀。 B.战场上,顺起不懂战术、胡乱开枪、盲目冲锋,同营伤亡惨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战争的反思。 C.姚老五战死在沙场的描写,寥寥几笔,透露出悲凉气息,与前文他光宗耀祖的理 想形 成强烈反差。 D.“就在这夜幕初张的战场里,安然长睡了。”小说结尾淡淡的笔调却蕴含浓浓的 悲伤, 意味深长。 8.小说中的顺起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开头段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A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 天真可爱”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C 项, “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不当。作品对马可瓦多是同情的态度,没有讽刺。D 项,“表现 了……轻松喜悦的心情”不当。“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表现的是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的“庆幸” 心情,“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也不能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 2.① 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 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 了铺垫。 ③ 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 首尾都 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 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找到句子,然后结合句 子在文中的位置从“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的命运和文章的主旨” 的角 度作答,此题句子在文章的小说开头和结尾,开头“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 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 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写出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从 结构看,“寒冷”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 展;结尾“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 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从人物的角度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 孤独和凄凉;综合看;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 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的主旨。 3.荒诞 : ① 情节荒诞 。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 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 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②笔法荒诞 。小 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 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 形的荒诞笔法。 真实: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 。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 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 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 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 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 。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 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探究作品的风格,题干中给 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如 情节荒诞,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内容,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 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 荒诞性。 其它同理。 4.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本文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 事”错误,本文是借铜茶壶来回忆母亲。所以选 B 项。 5.①母亲爱喝茶,铜茶壶陪伴她大半辈子;②铜茶壶造型十分漂亮;③刻有父亲的名字, 充满对父亲的感情;④是母亲花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 【解析】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作者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 的东西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找到答题的区位,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作答,此题答题的区位在 前三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 “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概括答题要点。 6.①勤劳能干:每天很早就起床煮茶,自己上山采茶,把茶壶洗得很干净;②热情好客: 亲友乡邻来了,用正茶招待;③顽强坚韧:生病时,只用夹痧或刮痧以及喝茶的方式处理;④ 纯朴多情:米饭少时让给家人吃,以茶壶纪念父亲;⑤俭朴节约:隔夜馊饭母亲不舍得倒掉, 生病时不舍得打针吃药。【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梳理 文中的情节,尤其是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然后概括形象特征,此题注意 根据文中的“每天很早就起床煮茶,自己上山采茶,把茶壶洗得很干净”“亲友乡邻来了,用正茶 招待”“生病时,只用夹痧或刮痧以及喝茶的方式处理”“米饭少时让给家人吃,以茶壶纪念父 亲”“隔夜馊饭母亲不舍得倒掉,生病时不舍得打针吃药”概括母亲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顽强 坚韧”“纯朴多情”“俭朴节约”等形象特征。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 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他光宗耀祖的理想”错误。姚老五只是希望被村人瞧得起,说他有“光宗耀祖”的理想不妥。 另外,不是“寥寥几笔”,而是详细描写。所以选 C 项。 8.提示:①顺起是一个意气用事、不怕死的新兵。②缺乏战斗经验。③勇敢胜过怯懦。 ④粗犷不失柔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 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得!我这就走,我要挣不到 钱,一辈子也不回来”“当兵就当兵。给大炮打死了,二十年回来,还是一条好汉,我怕什么?” 等分析可知,顺起是一个意气用事、不怕死的新兵。结合“顺起走到此地,知道已是火线,但 还不觉得有何危险。不料,轰通轰通,大炮就响起来”“顺起拿了一管枪乱七八糟,向外放了一 阵,胆子就大了些”分析可知,顺七缺乏战斗经验。结合“手里托着枪,只管在烟雾弥天的弹雨 里,向前冲锋,口里喊着杀”分析,勇敢胜过怯懦。结合“但是一想,我的腿,明天恐怕也是狗 的了。一阵心酸,肝肠寸断,只叫出了一个字:‘妈!’”分析可知,顺起粗犷不失柔情。 9.示例:①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 法,描绘出暮色笼罩下的苍茫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②与标题“战地斜阳” 相 照应,暗示人物悲剧命运和小说主题。③与后文中的多处景物描写相互照应。渲染战地血腥、 悲惨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联系 问题特征进行分析,注意修辞手法分析。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 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开头段的环境描写的妙处,结合“天上的 红日,有澡盆那么大”“有些如烟如雾的浮尘了”“慢慢地沉下大地去了”分析,运用夸张与比喻的 修辞手法,描绘出暮色笼罩下的苍茫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与标题“战地斜 阳”相照应。结合后面内容“那天如一只青的大圆盖, 将大地盖上。一轮红日,向地下沉将下去。 靠西的大半边天上,全是红云,那红光一直伸到半天空,连大地上,都带着红色” “看看远处, 尘雾慢慢在地下升起,西边没有太阳,只有一块红天。周围的浮尘和红云相混,成了朦胧的暮 色”等分析可知,与后文中的多处景物描写相互照应。渲染战地血腥、悲惨的氛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