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6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曹阳:高考考生写作文有 8 个易丢分点, 1 、没按要求自拟题或拟题不当; 2 、大段复述原材料; 3 、另立话题; 4 、偏离题意; 5 、想象不丰富、不合理; 6 、思想意识欠健康; 7 、病句和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 8 、文字量不合要求。 这些丢分点大多在“基础等级”上,今年考生应引以为戒。如果我们在这些项上少丢分,作文的成绩就会明显提高。 高考作文哪些方面易丢分? 为什么反复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何永康 : 多少年来,许多考生不把“审题”当回事,投入的注意和心力很不够。结果,年年有许许多多考生“走题”故江苏阅卷点上有句顺口溜:“年年有高考,年年话走题。” 我在这里强调一下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就是为了敲一敲警钟。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若无平时的艰苦磨练,考场上是不可一下子目光敏锐、穿透命题内核的。但有一些具体的审题“技巧”,考生们还是可以在短时期内掌握的。这些“技巧”是: ( 1 )不能匆匆“扫描”考题,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能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 ( 2 )这么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 ( 3 )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不止一个,要尽可能都找出来。“宁可错杀,不可漏网”! ( 4 )先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忘四;然后,一 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写完了,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以免做“记号”之嫌。 ( 5 )细读命题中的“ [ 注意 ]” 。 一般说来, 2000 年高考作文 不太会走题,但是还是有少数考生把“话题”搞歪了,为什么? 细细揣摩,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把命题的关键词句咬准、咬牢。该题的关键之处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对题目只作粗粗扫描,是不容易抓住关键词语的;只有一字、一词地细读,才能“强迫”自己把命题的主要“指令”搞清楚。不少考生,高考审题只有 1 到 3 分钟,匆匆下笔,容易跑题。有一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在考题里添加了关键词,提示考生务必联系自己,写一写自己。结果,仍有七八万考生只写他人不写自己,严重走题。 这话我在许多场合强调过,今天再郑重地说一次。 抓牢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不够,还必须向该“话题”的“前因”和“后果”开拓。所谓“前因”,主要指: ①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②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后果”,主要指: ①丰富多彩的答案中有正确和不正确的; ②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③正确的答案又分最佳的、好的、较好的,等等; 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中的最佳答案; ⑤找寻最佳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造。 请看,这么一拓展,文章的思路就开阔了,可说的、该说的、有分量的话就多了。否则,你就只能平面展开,罗列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来应付了事。这种“罗列”,是肯定不能提高作文档次的。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 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善于选点, 首先要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作文话题所供材料,从而把话题“化大为小”。如果把材料当作铁板一块,考生作文很难避免“千人一面”,很难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 其次要注意避免“选点过多”,“贪多致滥”。还要注意避免“选点偏狭”、“选点肤浅”等问题。 仔细推敲“提示” " 杂 " 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 " 杂 " 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 2000 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仔细推敲“提示” 2000 年上海高考作文 题要求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主题,并加以论证和谈谈有关设想。 2001 年 的高考作文题是以“文化遗产”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前者,不少考生对世博会不甚了解,虽有话题文字作说明,但仍不得要领,故而作文“主题”不明、不新,“论证”和“设想”也就言不及义。后者,没紧扣题目的要求,大多写文化遗产是什么,而对“认识和思考”也即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怎样辩证地对待等,缺乏深刻的论述。同样,写 2002 年 的命题作文 《 面对大海 》 ,许多考生由于对大海的本质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又不善于联想和感悟,再加知识储备匮乏,因此只能就海的“大”和“深”说些肤浅的道理,而不能就大海的比喻义、象征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作深层次的阐述,也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大海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 1999 年 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 700—800 字的文章。考生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 1 、认识偏狭,不得要旨。材料的重点在母亲说的话:“ …… 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而有些考生却关注孩子与小山的对话,或谈不应“骂人”,或说“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这就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2 、理解表浅,言不及义。有不少考生虽然看懂了寓义,但不能就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作深层次的论述。 3 、囿于一点,不善联想。很少有考生突破待人接物的范围,联想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闭锁,人云亦云,自然写不出创见和新意。 1998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材料是新华社发的一则消息:日本反动影片 《 自尊 》 美化战犯东条英机,否定侵略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不少考生不理解写此文应针对 《 自尊 》 的谬论进行驳斥,同时阐述正面的观点,却写成由此及彼地引申型的读后感,没有触及 《 自尊 》 的反动本质,这当然是严重的失误。有的考生虽然对谬论有所批驳,但抓不住要害,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意义,显现不出驳论的思辨性和战斗力。 对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来说,孤零零的几个字,其实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提示,因此必须对其中关键词语的含意弄懂弄通,万不可疏忽大意。 如 1996 年作文题 《 我的财富 》, 根据题意,“我的”是“财富”的限制词,文中必须写出什么是我的财富,为什么是“我的”财富,即“我”同自己拥有的“财富”之间的情缘或一段动人的故事,显然,这是一篇要求写出个人情感体验的文章,但有的考生把“书籍”、“时间”作为“我的财富”,就不符合题意,因为“书籍”、“时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如果把书籍中的一本书如 《 鲁滨逊飘流记 》 作为“我的财富”,从中引出故事,写出“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既扣住题意,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因为此书就他人来说,未必成为“财富”,而你却情有独钟,文章就有了“我”的个性色彩。此外,一本照相册,一叠剪报本,一枚邮票,乃至一双草鞋,都可作为“财富”来写,关键是要写出为什么是“我的财富”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谈财富”,这就是 《 我的财富 》 蕴含的要求。 1996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 《 我的财富 》 。有些考生不理解“财富”的含义,把祖国、时代、伟人视为财富,显得牵强附会。有的考生避“实”就“虚” ( 尤其怕写“钱” ) ,尽说些令人生厌的大话、假话。有的考生开头写“我的财富”,如时间、健康等,可中间却以许 多篇幅写“我们的财富”,丢失了“我的”个性。更多的考生,重在写“我的财富”是什么,而没有突出说明“为什么”,即没有阐述我的“财富观”,这样文章就失去了灵魂的价值,成为意浮文浅的庸作。 金志浩:关注“新话题作文” 有一种作文题型,名叫“话题作文”,实际上是材料作文。也就是说,写这类作文,不能把所附的材料纯粹看作话题内容的“提示”,而不去顾及,像 2000 年写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 2001 年写“文化遗产的思考”那样,必须扣住所附的材料进行写作。这类作文题型姑且称之为“新话题作文”。 一位白宫的著名人士在回答“母亲对自己影响”的问卷调查时,说起一件令其终生难忘的小事:“我上有大我一岁的姐姐,下有小我一岁的弟弟。一次母亲把我们叫到院中,指着盘中放着的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说,我已把草坪分作三块,你们每人各剪一块,完成得最好的可以得到这个大苹果。这事使我知道,你要得到最好的,必须争到第一。” 另一名在押女诈骗犯在回答同样的问卷时,也提到小时候分苹果的事:“母亲的托盘里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我本想要大而红的那个,不料弟弟抢先说了,妈妈批评他,说遇事要先替别人着想,要有忍让精神。我连忙说,我想要小的,大的给弟弟吧。妈妈很高兴,把大的奖给了我。这使我知道了撒谎可以得到实惠,以后我的这种技术越来越高明, 26 岁时因在金融活动中欺骗了一名大客户,被起诉、判刑。” 都是分苹果,都想要大苹果,结果却相差很远。 请以上述故事为话题作文,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 1000 字。 分析:如果“记叙经历”,也许可以按材料的意思,叙述经历的不同教育所产生的不同后果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可以不去涉及分苹果的具体事例;但要发表议论,能不去联系分苹果而空发议论么?请注意材料中最后一段文字:“都是分苹果,都想要大苹果,结果却相差很远。”这个“结果”隐含了什么道理,值得引发人们去思考什么,正是文章议论的着眼点,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文章的针对性和价值所在。 可见,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分苹果的事例。完全可以说,分苹果的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分苹果造成的后果对比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理解的“话题作文”,可以置材料于不顾;恰恰相反,必须分析材料发表议论。 显然,此类“话题作文”已无异于材料作文了。对这类挂名“话题作文”的材料作文,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实, 2004 年春考作文题要求“以‘忘忧草’为话题,写篇千字文”,已隐约有了“新话题作文”的影子。 春考作文题的提示是这样的:“有人想研制一种新药,借古代的‘忘忧草’来命名。希望服用后,能解除忧郁,忘掉烦恼,增加勇气和自信心,甚至使人变得富有创造力 ……” 文章的角度不外乎我们需要“忘忧草”、世上没有““忘忧草”、人生不能无忧愁等,同所附的“提示”的关系密切,即写作角度是从“提示”的文字中提炼的,正如从材料中提炼写作角度那样,这就和以往的“话题作文”有了区别,同材料作文拉近了距离。就这一点而言,这篇“话题作文”同“正统”的话题作文相比,不是已有点变味了么? 说到底,是告诫我们:作文的题型会发生变化,对作文题意和要求的把握,决不能掉以轻心。 2003 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比以前的高考作文的话题模糊多了,没有明显的指向性,这是今年审题难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话题导向还是有的,就是告诉学生写作的中心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关系,偏离了这一点就属于偏题、跑题,而扣住这个中心,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允许的、扣题的。 再看材料“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的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偷的。” 材料告诉我们富人对自己的儿子和对邻居老人的看法是因为感情亲疏远近不同造成的,考生的写作就不能离开这个范围。 在材料之后,命题者又加了引导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事;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明确告诉我们可以写相同的,也可以写不同的情况。这就扩大了写作的范围。引导语又说:“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又一次告诉我们可以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来看,今年的作文审题是并不困难的,只是考生没有把握审题方法,故而造成了审题难的局面。这就要求考生要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 审题,实际上是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分析,唯有正确地理解,深刻地认识,透彻地分析,才能把握题目的要旨,才能在限制中获取写作的自由。审题之“审”,要求考生务必持审慎、缜密的态度,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随意,万不能草率看题,匆忙下笔,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悔之晚也! 立意 王大绩: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立意方面,选材方面,应该有四个方面作为标尺。 一个应该关注社会热点 ,因为古人就说,文章合为时而作。尤其同学为准备高考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长的时间是比较远离社会,远离实际生活的,就和高考作文发生了矛盾,因为作文是反映生活的。因此,还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写出有时代感的,时代价值的东西,不是说写出政治口号。 99 年考场中的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学就设想了一个记忆移植公司,在这个记忆移植公司里可以感悟人间万种风情,就写了两位移植他人记忆的顾客,一个是资产过亿的企业家,移植了失学儿童的记忆,这是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希望工程。第二位顾客是一个下岗两年的职工,移植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的记忆。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下岗再就业,这个同学写了两个都是有时代价值的社会热点。 一个偏重于学校,青少年的,另外一个偏重于社会的,偏重于成年人的,在立意和选材方面都高人一筹。 如何把握作文的中心思想? 另外一方面,要 写我们中学生熟悉的事情 ,立意要是你自己熟悉的观点和感情。就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对科幻不熟悉就不要写,不要对它发表见解和观点,写熟悉的。第三个,应该考虑一下,这篇考场作文读者只有一个人,就是阅卷老师,高考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获得高分,只有这篇作文具有这个特征,而不是像你给别人写信,写日记,或者你向报刊投寄文章,当然要投其所好,考虑阅卷老师是否能够认可。阅卷老师作为你的老师,当然希望你是 光明、健康、积极向上的, 要写出灰暗的、灰色的东西阅卷老师不会任课。第四个, 以小见大 。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要就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这样才是深刻的作文。这四点标准,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标尺。 金志浩:高考时要稳妥一点,但是文章过于求稳就流于平庸,缺乏新意了。还是以高考的题意的要求把握这个度比较好。比如 《 对文化遗产的思考 》 ,有个同学选的文化遗产是圆明园废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他既选了一个符合提议的内容,又选择了一个很有新意的思考角度,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既稳妥又有新意的好文章了。在高考中千万不要把写的稳妥和文章平庸画上等好,既要稳妥又要有新意,这样才算是一篇漂亮的文章。 高考是标新立异能得高分呢?还是求稳能得高分? 王大绩:量力而为。当然我们希望创新,创新不要有误解,创新不只是说文章的文章的立意方面的创新,也包括文章的内容、选材、语言、结构形式多方面都可以创新,当然能创新是好的,但是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要创新一定能够合情合理,我有一个新的想法,要说得合情合理,如果不能说得合理,被读者接受,创新就没有落实。爱因斯坦说过,创新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新颖的,但是同时又是能够实现的思想品质。如果不能实现,就好比说,要想造一架飞机上天,这是创新的,但是飞机飞不起来,创新就没有实现。无论是在立意上,还是选材上,结构,语言上,都是这样,都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做一个前滚翻,没有什么新颖,可以给你两分,如果做创新的前空翻,可以给你四分,如果你前空翻做好了,给你四分,如果没有做好,就给你零分,还不如做前滚翻。一定要正确理解创新,不只是有一个新的想法,新的想法也包括你的语言方面,同时要对它负责,要说得合情合理。再有就是量力而为。 高考作文是新一些好还是稳一些好? 王大绩:当然是应该积极向上的,任何大学,就是你将来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不希望你是一个消极的人。 当然我估计这位同学的意思不是这个,你所说的消极和积极,是说是写生活中的光明面还是不好的方面呢?这都是可以的。写生活中的光明,发现生活中的美,赞颂它,使更多的人学习,使社会更进步,当然是积极的。如果写生活中的阴暗面,发现它,批评它,引起人们的警戒,立意还是积极的,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对于同学来说,你应该更多的还是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的事情,而同学中恰恰比较欠缺的,往往是对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熟视无睹,对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敏锐。比如你从小长大,十七八岁,你的爸爸妈妈为你做多少事情,付出多少辛苦,你视而不见,是理所当然。如果一句话说得不好,一件事做得不如你意,就感到很不满意。如果你从爸爸妈妈身上看到某种自私,就可能义愤填膺,甚至可以绝交,是很片面的。 在你的班级中,从高一到高三要正常运作下来,有多少同学,还有老师,包括你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你可能觉得很平常,根本视而不见,班里如果有一个同学,或者老师表现出一点不太好的地方,你可能马上就会觉得非常敏感,而且滔滔不绝地去议论。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应该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尤其在高考的考场上,要想到阅卷老师的心理,当然他希望是一个感情美好的,能够给他一些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热天,给老师填堵不太好。 是不是一定要思想积极,才能得高分? 王大绩:一个就是你没有一个清晰的目的,你忘掉你是在高考,你是在写考场作文。考场作文嘛,前面一再说过,你的目的是高考,你的读者就是老师一个,现在你把它混同于其他的形式了,例如你在考场的作文当中很理智地就是要把你美好的形象展示出来,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发现和赞颂生活中的美好,描写和赞扬生活中的美好。但是有的同学不是,他写作文就要做自我检讨,要写自己龌龊的,不堪的一面,你是想上大学吗?你写自己不好的一面,是很不明智的一种方式。再有是选材方面,他不考虑阅卷老师的需求,他要写出阅卷老师不喜欢的一个方面,例如象消极、颓唐、灰暗,甚至写出一些政治上有问题的,当然这些都是很不理智的做法。 因此文如其人,要通过这篇作文展示自己的美好,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生活,希望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这样的作文才能充分地把你的写作水平展示出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高考作文最忌讳什么? 该不该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立意不要和公共道德观相悖 日前,四川有一名考生以 《 潘金莲的选择 》 为题作文,从潘金莲的立场分析了选择武大郎和西门庆的利弊,最后还是作出了选择西门庆的选择,这与传统的道德观格格不入。最初该文的得分仅为 20 多分 ( 满分为 60 分 ) ,但因文章本身表达流畅、构思巧妙,二评时改判为 40 多分,第三次经评卷组讨论后,又给了一个相当高的分数。 但是这并不是鼓励考生在作文时 " 离经叛道 " 。高考时考生面对类似的话题时,还是不宜冒险。还有一些人认为,高考作文,考生所写的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相去甚远,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而不得不戴着一副 " 面具 " 写作。那么应考时该不该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呢?考生的价值观和老师的价值观相冲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一点可能会影响老师评分。虽然面对五花八门的 " 选择 " ,要求评卷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以个人的喜好来判分,但考生在行文时,还是应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起码不要超出社会道德的底线。为了避免损失,考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标新立意而令立意和公认的道德准则相悖甚至格格不入。 选材 金:从这几年的命题来看,就是引导我们去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热点,同时也要把小事和大事结合起来,把自己中学生的身份结合起来,高考题目也不会脱离我们中学生的身份特点。 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是怎样的? 从小学到高三,同学们已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除语文外,还在历史、地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提笔作文前,不要眼睛光盯着作文题就题想题,而应该尽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六个“想一想”:( 1 )想一想学过的有关课文;( 2 )想一想读过的课外书刊;( 3 )想一想掌握的哲学原理;( 4 )想一想老师介绍过的佳作;( 5 )想一想自己的某段经历;( 6 )想一想周围发生的事情。真能如此“想一想”,你就不会无事可写、无理可说,只要上述所想的能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服务,就尽可能用到文章中去。就是利用某些语言,过渡到你熟悉的领域中去,这是话题作文的特点。 一、展开联想,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给了题目,脑子里没有素材,怎么办呢? 二、如果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癖好。你不是喜欢体育吗?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不是喜欢听 ×× 的歌吗?看 ×× 的书吗?爱好上网吗 …… 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何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呢? 三、临场写作时可以根据题意和你的表达需要想像一个或一类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像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像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你要知道,你的文章的惟一读者是那位跟你的语文老师非常相似的人。 选材是考试作文中最为自由的乐土,考生可在这一乐土上充分展现才气、体现学养。自身经历、日常感受,阅读所及、趣闻轶事,眼前现实、未来发展,正面反面、古今中外,格言警句、比喻数据 …… 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我们尽可能多的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高考作文容易在构思和选材上撞车。 1998 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结果,有 10 万考生选择了“考试”,作文内容都是紧张复习,考分出来后,老师叹气、同学嘲笑、父母责骂,然后,面对痛苦,我选择坚强等。高考作文撞车后,考生原来可以拿高分的,结果只能拿中等分。 写失去亲人后自己如何如何地悲痛,又如何如何地化悲痛为力量,最终战胜了脆弱;其灾难性的结果当然是同样数量的父母因为自己脆弱的孩子必须走向坚强,极其惨烈的“牺牲了他们无辜的生命”。真是“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分数故,二者皆可抛”。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高考作文撞车现象及其所反映的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避免撞车的方法显然是:主动分流,另辟蹊径。何老师已经教给了你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你在左冲右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还要注意保持头脑冷静,这样才不至于在急于寻找出路的时候错过了秘密通道的入口。 金: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一般都是在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比较大气,而有的同学习惯描写身边的小事,写大气的文章就比较肤浅。那么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热点问题,去思考和感悟身边的生活,我们的同学们要胸怀祖国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当然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像 01 届的高考题目 《 对文化遗产的思考 》 ,有个考生以 《 梦里的曲调 》 为题,从自己小时候所听到的民谣等曲调写起,长大以后却再也听不到这些曲调了,那在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样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写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比较大气,这样就不失为一篇佳作。因为,同学们要把身边的小事和国家大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现在高考作文的空间比较大,到底是写国家大事好呢,还是写自己身边的事好呢 ? 吃松子,以前都是把硬壳咬开,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开头自己咬感觉很香,后来松子变成工业流水线弄好口了,很容易咬口,就感觉没有以前那么香了,以后就都是松子仁了,不用自己去皮了,可以一把一把往嘴里装,失去了吃松子的乐趣。最后他得出,松子的香是包含在硬壳里,如果没有自己去咬破硬壳,怎么品尝到松子的香味呢?就是很小的生活中的事情,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什么事情,如果不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经过自己的亲身尝试,什么成果也不会感到其中的幸福和欢乐。 如何以小见大? 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要就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这样才是深刻的作文。 文体 王大绩:议论文未必不能拿高分。例如北京市高考,以前从来没有给过满分, 1980 年,第一次评了一篇满分作文,当时这位同学写的是一篇议论文,就是读达芬奇的画有感,我觉得这位同学可以找历年的作文优选,看一下,他是第一次打满分,那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满分多了。立意和别人的不一样,别的同学说,这位同学的立意是名师出高徒,他的前几句我记得很清楚,他说自古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在不假。开门见山,分成两半。依我看,起码分成两条,一是师之教有方,二是徒之学不殆,离开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第四句扣住原材料,著名画家福罗基奥手下出了达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四句话符合议论文的语言要求,论点鲜明,而且分论点,和后面的整个论证是结为一体的。这位同学爱写议论文,也擅长写议论文,找 1980 年当时高考的优秀作文选,都有这篇作文,你可以看一下,对你是有启发的。 议论文比较容易上手,不太容易拿高分,怎么才能写好议论文呢? 在不限制文体的情况下,就给每个同学提供了机会,你可以写你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 有想象能力的同学,可以写出很好的记叙文,编很好的故事的,可以编故事,有缜密的思考,并且擅长于议论文的文风的,可以写议论文, 许多考生动不动就编故事,而且编的都是外国人的故事,试想,中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少实际体验,文字也许很花哨,但内容的虚假度增大了。 记叙类文章要注重构思。构思要“机智”。“机智”者,即王蒙先生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 2000 年出现的记叙类佳作,都有一两处“拿”人的地方,闪光的地方,令阅卷者拍案叫好的地方。譬如 《 四幕剧 》 、 《“ 我爱你” 》 、 《 剃头记 》 、 《 诊断书 》 等篇,就不时有“火花”爆发,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记叙文的三定律 定律一:明确点题。古人说:“人贵直,文贵曲”,但后者不一定适用于“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你的书写不是很工整,语言并不是很老到,故事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阅卷者一般不会去细细辨别和品味,所以你的文章的“含蓄”就可能被阅卷者认为是“含混” —— 主题欠明确,得分偏低就在所难免。 定律二:写身边事 ( 或人 ) 。笔者在参加高考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喜欢编成人故事, 但中学生对成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了解难免肤浅,所以所编的故事往往老套而漏洞百出,很难得到高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考生还在试卷上注明:“我曾经在 XX 报纸 ( 或 XX 电视台 ) 看到 ( 或听到 ) 这样一个故事 ……” 这等于告诉阅卷者 —— 我这作文是“借”来的。“身边事”毕竟为我们最熟知,所以叙写起来也最驾轻就熟,用不着胡编乱造。另外,即使是写寓言、童话、戏剧、科幻之类,也应该以我们熟知的生活为蓝本。 定律三:写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说老实话。”这句话是针对老师的教学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我们学生。因为只有写真情实感,我们的文章才具有个性,才具有感染力;只有个性和感染力才能打动阅卷者,才能得高分。 表达 首先要迅速入题。这里说的“入题”,是指文章的主体内容要尽早地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可以尽量发挥每一个字的效力。高考作文因其事件、篇幅限制,更要求写作尽早进入主体内容。记叙文,要尽早进入主要事件。为什么有的同学好犯“入题慢“的毛病呢? ① 生怕交待不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一番,结果,概述太多,挤占了描述。 ② 开头好发一通议论,以为这叫先议后叙。其实,要看看有没有必要非得发这番议论。最好让人物自己去表现,让事情本身去感染人,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非要画龙点睛,也要讲究“精当”二字。记住:“让电影早点开演吧!”“枪一响,鬼子进庄了”迅速把读者领进情境之中。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 何教授指出,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有三个不同。第一个不同是,批改时间不同。平时作文,老师一般花 5 至 10 分钟看一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平均 120 秒看一篇。因此,高考作文绝对不能弯弯绕,要刺刀见红,不能搞含蓄。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摔掉琵琶,一开始就亮相。作文开头第一段、第二段,考生就要把看家本领拿出来,让阅卷老师刚看就叫好。有很多尖子生的作文考不过普通生,原因就是太弯弯绕,没有做到一开头就切入主题。何教授打了个比喻,高考作文不是“需要慢慢品的碧螺春”,它是“二锅头”,要让阅卷老师看第一眼就感到有劲。 有的同学把原材料大段照搬,这是造成“入题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摆代议”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摆存在的问题,摆当前的形势,结果造成不知不觉以“发牢骚’为主,分析说理被冲挤了。当然,更深入一步说,有不少同学由于不会说理,于是拿摆材料来充数,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理,要说具体的理,别绕那么多弯子。有的同学好“黄河之水天上来”,动不动就从远古洪荒说起,这可要不得,人家等不及,就不听你说的大道理了。所以,说理不要打外围战,要干脆利落,扣住话题,直捣要害,这是考场作文的要求。 语言 王大绩:就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说,口语有口语的好处,赵树理,孙犁都是用口语写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脍炙人口的小说,书面语有书面语得好处,比较凝重、郑重。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如果说我们只对非常狭隘的,应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你的书面语的运用没有达到很纯熟的程度,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应该是以书面语为主,如果你写成描述性的文章,里面有人物的对话,里面有穿插一些口语的色彩,也未尝不可。 比较担心的就是同学口语的运用不是很纯熟,所谓口语的运用不是平时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作家运用的口语写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提炼的一种艺术加工之后的口语,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这话怎么说,到作文里就怎么写,那样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的。因为作文终究是一种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以书面语为主,如果有哪个同学是真正的口语运用非常纯熟,不流于过于圆滑的样子,不妨用你熟悉的语言来写。但是对于多数同学来说,应该还是注意一下,这终究是一种书面语的表达形式。 高考作文是应该更加口语化还是书面化一点? 王大绩:老师给你的提醒是对的,晦涩难懂是高考的大忌,如果你的作文作为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上是可以的,你作为爱好,写出自己的文集,在朋友当中流传,当然也会引起很多大家的遐想,大家可以开一个沙龙,就这个事争辩一下,也是人间乐事。但是在考场上,如果你写的很朦胧,很晦涩,阅卷老师不能接受,或者没有看懂,你不能怪阅卷老师,文章是用来交流的,让多数人看的,阅卷老师的水平应该是社会平均值之上吧,他都看不懂,你的作文可能就有问题,因为你的作文并不是大家长期去探讨、思考,去争论,而且没有你进一步向老师说明的可能,如果当面谈这个问题,你再解释一下,人家也可能接受。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同学,老师说我写的作文不明白,我解释一下就明白了,但是阅卷的时候你是不能解释的,希望这位同学不要浪费了或者辜负了你纯熟的文笔,用你纯熟的文笔写出非常明朗的考场作文,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我的作文据老师说十分晦涩难懂,但是文笔比较熟练,怎么样才能扬长避短? 我前几天看到一篇作文,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青鬓转白,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乃良将块垒。这就是具体说的,尤其是尚能饭否?都是我们每个人学过的,辛弃疾的作品,写的是廉颇,包括了廉颇,也包括了辛弃疾自己,也包括了古往今来的很多的这种有匡复国家报复的良将。这就是很具体化的,这位同学就是把他的才学识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把他阅读过的文章和诗歌这种语言,和他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融合起来,他写不出乃良将块垒这五个字。这篇文章要有具体的内容,我们经常说,古典诗词里要用典故, 我们作文里为什么不能用典故呢 ?具体地讲,当你想神秘梦幻般的世界的时候,你就想想,什么东西让你有了神秘梦幻般的世界的概念呢?是安徒生的童话,是一千零一夜的小说,还是蒲松龄的故事啊?如果写出来,表达梦幻般的世界,不是就是具体的内容吗?一些同学老是泛泛地写,不能具体地联想到某事,就写出空泛的文章。 王大绩:空发感慨也是我的学生常犯的毛病,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怎么叫空发感慨,怎么叫具体化。 例如这位同学写,这是今年考试杂志上的一个作文题,题目要有我和精采两个字,他写我渴望精采,他开头说,象烟花只有被点燃的时候才能放出最灿烂的光彩,这是抒情的语句,也不是特别空,但是他为什么不具体写出来,例如每个节日,例如千僖日,后面写,象作家,只有经历磨难的时候才能写出最精采的文章,作家是很泛泛的,为什么不具体一点呢?象巴金还是曹雪芹,你不是马上就可以把曹雪芹的事迹写进去了吗妈?曹雪芹著书黄野村,家里连喝的粥都没有,但是他十年辛苦不寻常,象人们只有享受暴风雨之后,才能看见天空中美丽的彩虹,你为什么不写我们中国人民呢’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焕发出的生机,这就是具体化了,但是这位同学就没有具体化的意识。 老师说作文不能老是空发感慨,请问如何将感想和理论联系起来? 这个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在高考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作也在其中。这个准备有长期的,也有临近考试的,都是自然而又平常的。那么为什么考前构思几篇文章要那么羞羞答答的呢?如果反过来问,我们在临近高考的时候,能否停止包括构思训练在内的作文训练呢?显然不能,因为古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写作也是一样,讲究笔耕不辍,可以说越写越熟练,越不写越手生。体育比赛讲究“热身赛”,我们在进行高考写作前,也要“热热手”。有经验的教师会告诉即将走进考场的学生,构思几篇文章,不是为了在考试时照搬,也不是为了改头换面仿写,而是整个作文训练的一部分。当然,这时的训练会有特定的目的,但这个目的绝不是为了“照抄”,而是为了“强化重点,拾遗补缺”。 考前需不需要构思几篇文章? 当然有。这正好说明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复习到位,这是天大的好事情,所谓的“占了便宜”,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能算作“照抄”,因为“抄的是自己的”,表现出自己有这份才能,和高考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与“生拉硬拽的宿构”甚至包括“套写或仿写”没有任何关系 , 因为考场作文和自己平时准备的作文“和榫”,这正是准备充足和理解正确的表现,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同样是一种阅读功夫和写作功夫的表现。 有没有考试作文正好用上考前所准备的作文的情况呢? 周宏:高考作文语言 —— 准确贴切规范典雅。当深刻的立意和新颖的构思了然于胸时,成就一篇优秀作文的基石已经奠定。但实际上不少学生有了这块基石却仍然得不到高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语言运用。概而言之,语言和思想不相匹配。 具体而言,有的词句重复;有的口罗嗦唠叨;有的片面绝对;有的贫乏单调;有的华而不实;有的词不达意。最常见的是华而不实和片面绝对。前一类属文风不正,读过些书籍便按捺不住,时不时要拿出来炫耀一番,结果却以文害义。后一类属思维偏激,想了些皮毛便一挥而就,动不动会走向极端,结果则以义伤文。 也许,文风不正和这几年过于推崇华美的语句有关。大部分的高考一类卷,以语言朴实清淡见长的十分鲜见。抢人眼球的多为名句迭出排比铺陈的“美文”。殊不知真正让人注目的是优美畅达的语言背后流淌的思想之源。而且去年的评分细则已经注意到这种倾向,特别提出关注朴素平实的作文。所以,倘若再“为优美而优美”,缺少思想的源头活水,想得高分,困难。 思维偏激的同学,其作文语言爱用“必然”、“绝对”、“总是”等不留余地的词语。由于学生下笔前考虑不周,评阅读者常会有“未必然”、“不绝对”、“不总是”之感。试想,一个人在阅读他人作品时几次摇头置疑,还会给予高分吗?例如,为了证明“要善于从正确中发现错误”,就说“错误总是隐藏在正确背后”,能不让读者质疑吗? 考生应当明白,除了语言积累不足外,表达的欠缺亦由思维方式单一所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更动了文字,同时也更动了思想。也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外衣的美丑固然会影响人们对“穿衣者”的影响,但前提是“得体”,一味求美而失了得体,美会向丑转化。如果思想是个婴儿,穿着成人外衣,再美也会给人以“家庭贫困”之感;如果思想是个男子,穿着女性外衣,再美也令人作呕;如果思想是具僵尸,套着绫罗绸缎,再高贵你也不会多看一眼。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追求语言的优美。毕竟,在表意明确妥帖的前提下,力求完美高雅,会提升作文的档次。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么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 (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 《 文心雕龙 · 情采 》 ) 书写 用黑水笔,写规范的简体字,尽量不要涂抹,万一写错用一条横线划去 。标点一般不在行首出现(“”除外),文题不能用书名号。 字数 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高考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在高考评卷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每少 50 字扣 1 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了。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 考前将写过的作文看一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