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 注意事项: 1.共12页,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2.答案均写在答题卡对应区间内,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 26 -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 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 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 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 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 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海权得以强化,中国就不一定要壮大海军实力。 C. 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D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 - 26 - 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 26 - 图2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干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娈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祟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 26 -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图书阅读率却增长缓慢。 C. 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 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走向困境。 B. 书店不仅购买商品的价值,还承载了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品位的社会价值和故事、人生、回忆的情感价值。 C. 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陆续关张,由此看出,个性化、特色化并非实体书店生存之根本,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 D. 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 【答案】4. C 5. B 6. 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让其更好地为全民阅读服务。②实体书店要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营销之路,创新运营模式。③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④增加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 【解析】 【4题详解】 - 26 -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的“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图表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我国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时高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有时低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故选C。 【5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选项和阅读材料,在文中筛选出和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比对,判断正误,本题A项,“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走向困境”说法错误,根据材料,是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选项说的是有些人的观点,并不是材料的观点。C项,“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牵强附会,有特色的文化书店关门,并不能说明特色不如政策扶持重要。D项,“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就会陷入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故选B。 【6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概括第一点;根据“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概括第二点;根据“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概括第三点;根据“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概括第四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 26 -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 26 -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 26 -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8.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9.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7. B 8. ①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②鞋是守明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9.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错误。原文中没有出现对比,“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属无中生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物像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 - 26 - ①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由“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可知,主人公的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 ②以“鞋”为中心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由“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可知,“鞋”聚集着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 ③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由“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可知,鞋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题目,作答本类题型,考生要么同意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要么同意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观点要旗帜鲜明,说明理由时,可围绕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具体说明得出观点的理由。 观点:“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 26 - 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B.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C.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D.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以后除秦朝外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 26 - B. 顿首:古代跪叩礼仪,跪地,头短暂触地即起。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太牢:古代诸侯、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 皇帝:文中秦皇帝指统一天下后的的秦王嬴政。他创造了“皇帝”一词,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丹怀有公心和私仇。他说燕秦不两立的原因,一是担忧燕国被秦吞并,二是怨恨做人质时欺侮他的秦王。 B. 燕丹有抗秦的勇气,敢收留秦之叛将樊将军;但没有抗秦的正确谋略,嫌太傅“西约南连北讲”的策略太旷日持久,因而派遣荆轲去刺秦。 C. 燕丹为人仁慈,没有听从太傅的建议将樊将军灭口,能为田光之死痛哭流涕;礼贤下士,能为田光、荆轲行跪拜礼;对秦国的贪欲和燕国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 D. 燕丹与荆轲一样,都有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抗争的宁死不屈的精神。选文是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前传和后记。课文中荆轲死前“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说辞照应了选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一句。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因此(这就像)委弃肉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一定不能甩掉(避免)了! (2)田先生不知道我没有本事,让(您)能够来到(我)面前,希望(您)有教导的(话)(给我说)。这是上天以此来哀怜燕国,(表明)不抛弃他的后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诸侯服秦”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合从”亦作“合纵”,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丹之私计”,翻译为“我私下里的计划”,为完整句子,排除A。 - 26 -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太牢:古代诸侯、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错误。太牢专指帝王祭祀所用祭品。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C项,“燕丹为人仁慈,没有听从太傅的建议将樊将军灭口”错误。由下文“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可知,此处的“灭口”并非杀死樊将军的意思,而是消灭秦攻打燕国的借口。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是以,因此;委:弃置;蹊:小路;不振:不可挽救。 (2)不肖,没有本事;得,能够;所道,所字结构,教导的(话);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判断句,翻译为“……是……”。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 26 -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了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了。太子丹为此而担忧,太子丹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秦国出兵胁迫韩、魏、赵三国,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土地未必能保得住。您怎么为了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太子丹说:“既然这样,那该用什么办法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日子,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劝他说:“您不能收留他。秦王暴虐无道,一直怨恨燕国,本来就很让人害怕的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婴那样的谋士,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并且向西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这样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要实现所需的时间太久,我心里忧闷烦乱,恐怕等不及了。而且不只是这样。樊将军在诸侯中走投无路,投靠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便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推到匈奴去,现在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希望太傅重新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遵命。”鞫武出来去见田光,传达太子的话说:“想跟先生商量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丹。 …… 荆轲拜见太子,说田光已经死了,以此来表示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太子拜两次跪下来,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之后说:“我所以请田先生不要说出去的原因是想要通过他来实现一件大事,如今田先生用表示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难道是我的本意吗?” - 26 - 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获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抗,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如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旧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歌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判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秦王赐给夏无且二百镒黄金,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在这时,秦王对燕国更加愤怒,他增派兵力开往赵国,下令王翦部队进攻燕国。十月,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都率领精兵往东退过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迫,便采用赵国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准备把头献给秦王。秦兵还是继续攻打燕国。五年以后,终于灭了燕国,并俘虏了燕王喜,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后来,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借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又用筑去打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没有击中,被秦始皇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风(诗经·邶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 26 - 注释:终风:长风。敖:通傲莫往莫来:不往不来。曀:日色昏暗。愿言:期望。言,衬词,无义。虺虺:雷鸣声。怀:永远怀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章,在终日的大风天气里,她想起了曾经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他是那么的亲近或者轻薄),不由得心生感伤。 B. 第二章自问自答。他爱不爱我?肯不肯来看我?他终究没有来。对方的不往不来使她开始思念起他来。 C. 第三章中“愿言则嚏”意思是:(“我”)期望(如果你在想“我”),那么(就让“我”)打个喷嚏。这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尾联一样。 D. 这首弃妇诗以第一人称角度、女子口吻写女子的爱情遭遇与心情,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 15. 此诗使用了较多的表达技巧,请选取两个加以简析。 【答案】14. D 15. ①采用“比”的表现手法。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②对面着笔。“愿言则嚏”、“愿言则怀”从对面着笔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D项,“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错误。《氓》表达了女子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此诗明显没有决绝主题。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点明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对手法进行解释并对技巧效果进行分析概括。 ①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②对面着笔。“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从对面着笔。 - 26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他蔑视权贵的一句是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________;________表明鲁迅对反动派屠戮和中伤青年学生愤怒至极、艰于视听。 (3)女子通过鸠醉桑葚得出的婚恋劝诫是________,________。(《氓》) (4)《诗经·蒹葭》中,男子要顺流而下去找寻伊人,因为她________。 【答案】 (1).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3).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4). 总角之宴 (5). 言笑晏晏 (6). 宛在水中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粪、侯、尤、宴、晏。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美国社会的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紧要问题,人们不能再对它________。军人团体连连攀升的自杀率,更是让寻找自杀干预措施的任务________。研究自杀的新一代科学家正试图把自杀从藏身的角落里揪出来,让它得到应有的关注以挽救更多的生命。这也意味着人们要和自杀正面对抗,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从发病到康复________地对它进行研究。而传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在这方面显然________。为此,( - 26 - )。当然,有的诊疗方法技术含量看起来比较低,如布莱恩的清单疗法,直接告诉寻求帮助的人能够做什么;直截了当地针对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是纠结于背后的原因。但也不乏高科技,比如有人采用计算机学习的算法对患者的病历和思维模式进行分析。相信终有一天自杀率上升的势头会得到扭转。当然挑战也很艰巨,人们需要把想法转化成现实,优化改良之后再让临床医生认可和接受。2016年,约书亚在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自杀问题马上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以为然 迫不及待 全始全终 力不从心 B. 不以为然 迫在眉睫 自始至终 力不能支 C. 熟视无睹 迫在眉睫 自始至终 力不能支 D. 熟视无睹 迫不及待 全始全终 力不从心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需要研究人员展现出更大的勇气、恒心和智慧。 B. 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有的研究人员应用了新的技术。 C. 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并应用了新的技术。 D. 新的诊疗手段必须高效有力。 19.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约书亚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自杀问题马上被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 B. 在自约书亚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自杀问题被列为他马上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 C. 约书亚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把自杀问题马上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 D. 约书亚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马上把自杀问题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①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然侧重于不同意,含轻视意味。 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熟视无睹侧重于不关心。 - 26 - 由“美国社会的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紧要问题,人们不能再对它”可知,对这一现象应为“熟视无睹”。 ②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迫不及待侧重于心情急切。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迫在眉睫侧重于事情紧急。 由“军人团体连连攀升的自杀率,更是让寻找自杀干预措施的任务”可知,此处应为事情紧急,应选“迫在眉睫”。 ③全始全终,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全始全终侧重于从头到尾很完善。 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指一贯到底。自始至终侧重于从头到尾的过程一贯。 由“这也意味着人们要和自杀正面对抗,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从发病到康复”可知,此处应取全过程之意,故选“自始至终”。 ④力不从心,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力不从心侧重于心有余。 力不能支,力量无法达到所需要的程度。力不能支侧重于力不足。 由“而传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在这方面显然”可知,此处侧重于力不足,故选用“力不能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AD项,都只考虑了前面的“正面对抗”“从头到尾”“传统效果”。 B项,拆分思路和技术,与后文每个方案都含技术不符。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在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作状语,前半句只剩主语“约书亚”,后半句“自杀问题马上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主语为“自杀问题”,故“约书亚在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之后,自杀问题马上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偷换主语,排除A;“自杀问题马上列为他最优先处理的三项事务之一”语序不当,时间副词“马上”应在对象状语前,排除BC。 故选D。 - 26 - 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9日在图书馆401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方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期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方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9年4月17日 【答案】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期望”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性。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语言使用的场合,然后把握语言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接着圈出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按照要求进行修改。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通知,故应使用书面语体。 第一处,“牵涉”错误,“牵涉”,连累,关系到,多指不好的事情,此处是说讲座的内容的范围很广,不合语境,应改为“包括”。 第二处,“应邀”错误,“应邀”,接受邀请,是从被邀请方的角度来说的,而此处是从邀请方来说,使用不当,应改为“邀请”。 第三处,“抛砖引玉”错误,“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说对方,谦敬不当,删去。 第四处,“期望”错误,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此处是学校对学生说的,应改为“希望”。 第五处,“莅临”错误,“莅临”,敬辞,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是对学生说的,不当,改为“到达”。 21.仿照示例,利用所给词句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 26 -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愁云惨淡万里凝”,“芭蕉不展丁香结”,“野哭千家闻战伐”。 材料: 明天 今天 万国衣冠拜冕旒 清风吹空月舒波 弄潮儿向涛头立 日月照耀金银台 山红涧碧纷烂漫 上林繁花照眼新 【答案】①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清风吹空月舒波”,“上林繁花照眼新”,“弄潮儿向涛头立”。②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日月照耀金银台”,“山红涧碧纷烂漫”,“万国衣冠拜冕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型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本题特殊之处在与题干提供了材料,学生需对材料进行分组。例句“中华民族的昨天”,对应中华民族的“今天”、“明天”。“可以说是‘愁云惨淡万里凝’,‘芭蕉不展丁香结’,‘野哭千家闻战伐’”中“可以说是”后面接三个语意情感相似的三句诗。可根据句意划分两组“清风吹空月舒波”,“上林繁花照眼新”,“弄潮儿向涛头立”一组,“日月照耀金银台”,“山红涧碧纷烂漫”,“万国衣冠拜冕旒”一组。学生自行整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26 - 生存的智慧 沙漠中骄阳似火,而仙人掌和沙漠大黄仍昂首挺胸向世人展示生命的不屈与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如沙漠般恶劣的环境,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顿时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令人惊讶的是最后坐上龙椅的竟是一个痞子刘邦。刘邦何以坐上皇位,这其中大半是依靠他手下那个传奇似的武将韩信。正是这位淮阴少年摆下四面楚歌,设下十面埋伏将西楚霸王逼得乌江自刎。 是什么让韩信拥有如此神通?是经历耻辱苦难后练就的从容智慧。当市井无赖用胯下之辱激怒韩信时,他放下了自尊,为了自己的将来,他蜷缩内敛,缓缓地钻了过去,而后在众人的嘲笑中从容站起。在困境中,韩信收起了男子汉的自尊,蜷缩内敛如同沙漠中的仙人掌,于是他学会了宠辱不惊的从容,而这份从容也成就了他“汉初三杰”身份。 西晋时期,朝廷混乱,谋臣篡位,众人皆俯首称臣。唯有嵇康仍然我行我素,不受召唤,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纵使深处险境,他也从来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仍然日复一日潇洒饮酒抚琴。张扬生命,向世人昭示着不屈,纵然友人来劝,他也要站在山林之中,绝不会去朝廷中阿谀逢迎。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以让世人见识到他的清高人格,生命即使短暂,嵇康仍然要张扬自然的人格,低头不是他的态度,内敛更不是他的作风,于是世人记住了他如花般灿烂的生命。 在困境中,嵇康就如同沙漠大黄一般,舒展生命,张扬自我,纵然面对死亡,也要在世间潇洒走一遭,舒展张扬,嵇康活得灿烂。 面对困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司马迁忍辱负重,蜷缩内敛,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屈原不同流合污,在困境中舒展张扬,于是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千古绝唱。 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飞过,但我已留下痕迹。”历史的长河中,生命的长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在困境中无论蜷缩内敛还是舒展张扬,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纵使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只要走过必会留下一番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 26 -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恶劣,环境,生存,方式。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需着眼于共同点: 角度1: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适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 角度2:智者生存,水分稀少,肥大叶子会蒸发浪费掉生命之水,仙人掌就把叶子变小,再变小,即是懂得怎么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懂得怎么改变也是因为懂得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知己知彼。沙漠大黄与之相反,它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保证生命的给养。 分别看(正): 角度3:适者(智者)生存。仙人掌可能拥有过美丽的叶片,也可能绽开过灿烂的花朵。当环境发生变化,褪去繁华(花),再收敛叶片,此时生命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下去。所以,当良田演变为沙漠,当千万种植物悲哀地死去,沙漠中留下了傲人的仙人掌。 角度4:智者更好地生存。沙漠大黄保持肥硕碧绿的叶片,美丽保持着;通过叶片上遍布的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保证了生命的给养,不仅活了下来,更开出了让仙人掌们羡慕的娇艳的花朵。 分别看(正): 角度5: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仙人掌的生命之水来自根部,水分来自于其不断壮大的发达的根系,它以最大的可能性在地下,从四面八方汲取水分;在地面之上,它又以最大限度蜷缩自己的叶片,所以它总体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是内敛安静平和的。而降雨多数是落在地上渗入地下的,仙人掌充实根部,得到的水分相较沙漠大黄而言,更有保证,更为持久。所以说它活得从容淡然。 角度6: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当困境来临的时候,怎么镇定地活下去,可以看看沙漠大黄。依然舒展肥大的叶片,理智进化自己的纹理,搜集到每一滴水,输入到自己的根部,活下去,并开出娇艳的花。 分别看(反): 角度7: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委屈。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是否曾经辉煌。何况沙漠大黄的生命也不比仙人掌短暂。 角度8 - 26 - :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会活得持久吗?如果沙漠一年内(一段时期内)没有降水,沙漠大黄的叶片不可能有水分流过,根部的吸收会受到影响,从而沙漠大黄的生命会受到威胁。仙人掌会依赖地下的水分活得更为持久。生命奈不住张扬的美丽。 【立意】①适者生存,改变自己。 ②智者生存。 ③从容淡然。 【素材】1、在干旱恶劣的沙漠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的生存智慧是:珍惜使用拥有的虽不多的水分来供己所需,而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的生存智慧正好相反:争取每一分上天将要赐予的养分并充分利用。 2、它们如同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一种在逆境中减少损失,将“每一分本钱花在刀刃上”,一种在困厄中舒展身体以获得更多养分,并开出当下最美丽的花。有人说,前者活的从容,可我好想问,这样的“蜷缩”、“沉潜”的生活真的从容吗?在我看来,舒展张扬的生命活得灿烂,却更从容。 3、大黄一般的生命总是开着娇艳的花朵,人们很难从它的生命的热烈中看出它正面临苦难,下一刻的它或许就再难开出这样灿烂的花。它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生命之水的枯竭和自己所处的困境,但它依然坚持在当下开出最美丽的生命,即使已是弥留之际。就像徐志摩在众人的嘲讽与不支持中,依然用每一分钟热烈的生命挥洒在他追寻真爱的旅程之中;瞿秋白在囹圄之中,用解剖刀在剖析自己的同时又让自己的生命重活了一次。面对生命养分的枯竭,他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等待下一刻可能天赐神助的“生命之水”,同时让自己的花开得灿烂些,再灿烂些。 4、当汪曾祺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农场改造,他没有露出一丝愤慨、无奈,反倒是热爱上了农活。葡萄藤上,庄稼地里,哪里都有他的热爱。这就是生活,在苦难困境中继续保持着热爱,如生命的火焰炽热不息,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够从容?或许有很多人会嘲笑他们,嘲笑沙漠大黄,说:“你不如学学那仙人掌,干吗把来之不易的养分花在开花上,要是下一刻再没水滴滋润,这花将枯萎,你也要面临死亡。”这些人不懂,有一刻呼吸就应展现出自己生命的美丽,要只为了苟活,为了生命的长久而丢失生命最宝贵的热情和激情,生命便将徒有虚名而苍白无光。 5、无论环境如何艰苦,起码这一刻,我也要活得灿烂,活得热烈。或许明天我终将枯萎,今天的我也要为生命唱一支赞歌,用上我在弥留之际的全部力气,告诉他们,我开心而热烈的活着。我的每一步舞步都彰显我的美丽,你看,难道这轻盈亮丽的舞步不从容? - 26 -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生存的智慧”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