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鹤壁高中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语 文 命题人:李荣兵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 文化 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 ‎ (《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 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 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 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 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 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曲解文意。原文内容为“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D 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 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 “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既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5.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4. C 5. 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 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应是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人物形象特征。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主人公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中主人公对主人公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结合文本内容“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分析,可得出张自忠治军严明;结合“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分析,可得出张自忠关爱士兵;结合“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分析, 可得出张自忠忍辱负重。结合“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分析,可得出张自忠英勇爱国等。‎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 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尚:娶公主为妻。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假:宽恕,饶恕。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李世民。‎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B.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C.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D.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及谢曰:“……,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冀,希望 B. 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 少,稍稍 C. 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 让,劝说 D. 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目,用眼睛示意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士及深得皇帝信任。隋炀帝曾将女儿嫁给他,让他随从巡视江都;后太宗又把宗室之女许嫁给他。‎ B. 宇文士及深有远虑。他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宇文化及兵败之时,曾劝其归附唐朝,但未被采纳。‎ C. 宇文士及卓有战功。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后随同秦王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多次得到提拔。‎ D. 宇文士及通变谨密。常被太宗征召入阁,却终不曾向妻子解释;面对太宗的故意为难,常能从容应对。‎ ‎9.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答案】6. D 7. C 8. B ‎ ‎9. ①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来镇摄炫耀边境。‎ ‎②朝廷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情,任命我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宗”“阁”“夜分”“休沐”“士及”“妻”“事”,虚词“其”“所”“卒”,‎ A项,句中“语”的地点是“阁”,意思是“太宗把他带进内宫交谈”,“阁”与“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B项,“益自谨”的主语是“士及”,意思是“宇文士及更加谨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C项,“至夜分”作“出”的状语,意思是“到了半夜才出来”,中间不要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太宗把他带进内宫交谈,有时半夜才出来,碰上他在家休假,往往派人催马召见他。宇文士及更加谨慎,他妻子曾问朝廷催他去干什么,他始终不应声。句子可以断开为: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的意思是“高祖责备他说:“你兄弟二人率领要求打回京城的人马确定了进攻关中的方略……”,所以“让”的意思是“责备”。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宇文士及深有远虑。他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宇文化及兵败之时,曾劝其归附唐朝,但未被采纳”说法错误,宇文士及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是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女婿,宇文化及没有告诉他这件事,并非是他的深谋远虑。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时”,当时;“数”,多次;“寇”,动词,侵犯;“以”,目的连词,来;“边鄙”,边境。(2)句省略主语“朝廷”,翻译时补齐;“特下”,特地下达;“拜”,授官,任命;“寻”,不久;“除”,授予官职,任命;“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京兆长安人。父亲宇文述,在隋朝官至右卫大将军。隋文帝开皇末年,凭借父亲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文帝杨坚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人才。他按诏令娶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任尚辇奉御,随从炀帝巡视江都。因父亲去世守孝离职,期满复职任鸿胪少卿。他哥哥宇文化及秘密策划叛乱时,由于他是炀帝的女婿,对他严守秘密,弑杀炀帝后,才封他为蜀王。‎ 从前,宇文士及任奉御,李渊任隋朝的殿内少监,平素和他有密切交往。在跟随宇文化及到黎阳时,高祖亲写诏书邀请他去。宇文士及也暗地派遣仆人秘密赶到长安,表白心迹,并进献了一只金环。高祖高兴地说:“我曾和士及共事,今天进献金环,这表明他要来了。”‎ 宇文化及的军事形势一天天紧迫,宇文士及劝他归附唐朝,宇文化及不听,他就和封德彝借口要求去督运军粮。宇文化及很快失败了,(宇文士及)就和封德彝等人主动投奔长安。高祖责备他说:“你兄弟二人率领要求打回京城的人马确定了进攻关中的方略,那时如果打败了我李家父子,还会放过我们吗?你现在能到哪儿去安身?”宇文士及道歉说:“按我的罪过是该处死,但是我从前在涿郡,曾经和陛下在半夜里议论时局,后来又进献金环,希望用这个办法赎罪。”高祖笑着对裴寂说:“他和我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至今六七年了,您诸位都在他的后头。”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宇文士及受到亲近尊重,进授仪同三司头衔。‎ 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新城县公封号,娶宗室女为妻,提升为秦王府骠骑将军。随同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晋封郢国公。武德八年(625),代理检校侍中,兼任太子詹事。秦王即位后,拜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并且以中书令的身份到凉州任都督。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来镇摄炫耀边境,每当出入(边境),都要摆列气势浩大的兵士卫队,又深切地降低身份礼待士人。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离京任蒲州刺史。主持政务崇尚宽松简略,人人心情舒畅。后来回京升任右卫大将军。‎ 太宗把他带进内宫交谈,有时半夜才出来,碰上他在家休假,往往派人催马召见他。宇文士及更加谨慎,他妻子曾问朝廷催他去干什么,他始终不应声。太宗有一次观赏宫中一棵普通的树说:“这是一棵珍贵的树!”宇文士及就在旁边大加赞美起来。太宗板起脸来说:“魏征经常提醒我疏远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我还不知道指的是谁,现在我可相信他的话了。”宇文士及道歉说:“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宰相们冒犯威严直言劝谏,弄得陛下手足无措。现在我有幸在您身边,不稍微将就一点儿,您虽然处在尊贵的天子地位,又有什么意思?”太宗的不满消失了。又有一次切肉,用饼揩手,太宗多次用眼睛示意,宇文士及佯装不知道,慢慢地吃着。他的机智颖悟都像这样。过了很久,又任殿中监。去世后,追赠左卫大将军,安葬在太宗预先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墓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常征君 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见及:前来问候。‎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策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 颔联叙写自己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也显得又宽又长。‎ C. 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黯然神伤。‎ D. 此诗前几句自叙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1.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 (1)意为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 ‎(2)诗人以浮萍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以及对别后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由于久病无力,近期很少梳洗白发”不正确。“白发少新洗”意为发白且越来越少,极言衰病之甚。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这两句诗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这两句诗中的“逐萍”意为追逐浮萍,以浮萍为喻,写出了作者和朋友就像那浮萍一样四处漂泊,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细作行”意为“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表达了别后希望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点睛】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9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本图宦达”,为了打消晋武帝疑虑,说自己在名誉方面“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赤壁赋》中客人感慨只能驾着小船,互相劝酒消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茕茕孑立 (4). 形影相吊 (5). 诵明月之诗 (6). 歌窈窕之章 (7). 不矜名节 (8). 驾一叶之扁舟 (9).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舳舻、旌、茕、窈窕、矜、匏樽、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 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 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 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 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 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 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答案】13. A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排除D项;二是 “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排除B项、C项。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A 项,从关联词看,“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B项,从语境看,“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重复;“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结合语句内容“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为人诟病”“的责任”“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等分析可知,A项正确。故选A。‎ ‎16.阅读下面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应分析题目要求,并根据所给句子分析中心意思、修辞特点和句式要求,并进行仔细分析要求。本题要求散句变整句的句式转换,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其中的一个句子为句式基准句,然后把其它的句子按照此句的句式形式进行改写,最后,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合理排序。本题可以选择“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基准句,而把其他的句子按照这个句式的形式改写即可。‎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选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当有所惧 ‎“勇者无敌”“英雄无畏”,古往今来,似乎拥有了无畏精神的人皆被冠以英雄的称号,周处降虎斩蛟,荆轲舍身刺秦,关羽单刀赴会,……据此,有人提出,人应当是无所畏惧,应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气魄。‎ ‎“未是江头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曾经勇猛如虎,率领几十号人冲入敌营擒获叛贼的辛弃疾,面对人生艰难也不由得感叹。长坂桥一声大喝,吓得曹操 ‎ “冠簪尽落,披发奔逃”的莽张飞面对一个“病”字居然“作不得声”。人生有所不畏,也有所畏。‎ 人应畏惧客观。客观规律,这是为人之应敬畏的,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二郎担山等神话传说,从思想根源上说恰恰是人们对自然宇宙充满敬畏:既然人事无能为力,那就寄望于“神”吧。所谓“天不怕,地不怕”“人定胜天”,实实在在是“无知者无畏”而已。因为畏惧,我们才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会节制贪念,收敛行为。‎ 畏惧客观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不要夸大主观作用。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什么“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什么“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都是玩玩文字游戏尚可。无所畏惧有时候固然是好事,有时候却必定是坏事,没有降虎的能力,为了表现自己“无畏”而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那是要给老虎送一顿人肉早餐的节奏!‎ 人应畏惧对手。也许会有人质疑:畏惧岂不是胆怯吗?岂不会不战而败吗?其实畏惧对手,是正视对手的实力,不盲目自大,不目中无人。面对对手,我们应多一丝畏惧,从而更客观地进行优劣分析,少一份骄傲,多一份谨慎,多一些取胜的机会。狭路相逢,羸弱的勇者往往死得更惨。‎ 人应畏惧自己。怕自己无志而空活百岁,怕自己无知而坐井观天,怕自己无能而苟且偷生,怕自己无德而节操碎了一地,怕自己无良而恣意妄为、伤天害理。如果没了良心,失了灵魂,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人,那似乎是再无可怕的了。可是就算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鬼不知,你自己知呀。周处“杀蛟降虎”,自然是无所畏惧的,可是在乡亲们为“三害”已除而庆贺时,明白了自己是三害之一。周处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怕。还好有陆云及时指点、劝勉,周处改恶修善,才终为忠臣孝子。所以要怕自己——怕自己良心发现得太迟而后悔莫及。‎ 有所畏惧是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备,如履薄冰的冷静;是思想智慧,是生活艺术,是行为策略。你可以不怕累,但要怕徒劳无功,所以你要深思熟虑;你可以不怕苦,但要怕苦海无边,所以你要知难而退;你可以不怕死,但要怕死得冤枉,所以你要眼明心亮。‎ 人,应该有所畏惧 在当今大谈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时代,“人定胜天”这一信念似乎早已深入人心,让人总感觉只要努力,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远方,不用畏惧、顾虑一切,因此许多人心里早已没了“怕”这个字。然而我认为,人应当有所畏惧。‎ 几年前北大登山队山鹰社五名队员在一次登山中不幸遇难。经仔细分析,当时所有的条件都不适合攀登,而这些学生“无所畏惧”的攀登行为是酿成悲剧的最终后 果。山鹰社团的精神是要“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颠”,虽然有着如此的雄心壮志,但终究应对不了山峰的险恶,这种“毫不惧怕”的勇气竟让前途似锦的 学生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难道还不够警示我们应当有所畏惧吗?‎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技术工具越来越发达,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频率也愈加提高,大片森林被砍伐了,众多河流被污染了,野生动物快濒临绝种了;然而贪婪的人们无视这些,怀着“人定胜天”的想法进行着更大规模的破坏。于是,大自然终于发怒了,印度洋海啸一个浪打来,几万人丧生,几千万人流离失所,这无 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一场无法预言,无法计量的灾难。汶川大地震,让千千万万的人们为遇难者哭泣。的确,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太渺小了。倘若大 自然要报复人们对它进行种种破坏的行为,那人类必定处于无限危险之中。因此,我们都须有有所畏惧的心态,而不是肆意地任意妄为,最终落得两败俱伤。‎ 当然,人所畏惧的,并不是金钱、权利,而应是因对生命渺小而脆弱的畏惧,这也是真正对生命敬重的体现。‎ 已故的著名作家,学者戴英在遗篇文章中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人,应当有所畏惧。”他认为这是一种对自我理性的约束。畏流言蜚语,从而提高自身修养;畏落魄苦难,从而不断勉励自己奋勇前行。我认为这是对自身真正负责的体现。‎ 能有所畏惧是一剂良药,它在很多时候,抑制了我们冲动卤莽的行为,让我们保持头脑的理性和清醒,在不断的自我警示和自我约束中提升自我价值,远离某些不必 要的伤害。倘若北大学生对生命,对自然能再“有所畏惧”一点,那他们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不会只给亲人流下无限的痛苦;倘若整个人类对大自然存有一分畏 惧和敬重的态度,那我们的家园才能永远常青下去而不是蓄意地被无限污染,只有这样,我想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吧。‎ 因此,人应当有畏惧之心,把“怕”这个字时刻揣在心里,才是真正对自我,对生命,乃至对自然的负责和敬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本题作文材料有三则,第一则——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就是说世界令人害怕的东西太多了,在天间地,人力是渺小的,人生天地间,应有畏惧。也就是人对待万事万物要存有敬畏之心;第二则——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这则材料是说人居于天地间,要做到无畏无惧,什么都不怕,要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第三则——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是说作为人,居于天地间,如果没有令其畏惧害怕的东西,就会肆无忌惮,无所畏惧,这样反而更令人害怕。所以作为居于天地间的人应该有所惧怕,有所不怕,我们要辩证看待“怕”与“不怕”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一下立意:①人应有敬畏之心;②人要勇敢无畏,人应有勇敢无畏之心;③辩证地看待“怕”与“不怕”;④有所畏、无所畏兼得,才是理性地面对世界、人生的方法;⑤在畏惧中勇敢面对,在无畏中有所敬畏;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在文体选择上,题目已经明确给出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首先给文章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生当有所惧”,开篇由古往今来具有无畏精神的英雄谈起,分析这些英雄人物在勇敢无畏的人生道路上也有所畏惧,得出中心论点——人生有所不畏,也有所畏。然后才去并列式结构,从“人应畏惧客观”“人应畏惧对手”“人应畏惧自己”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人生应该有所畏;最后得出有所畏是思想智慧,是生活艺术,是行为策略,人生要有所畏,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圆合。‎ 相关素材积累:‎ ‎1.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可是,有人给他送鱼,他都不接受。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郑相的不受鱼,我想不是因为他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是心存敬畏感,对法律的敬畏,害怕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手中一有权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腐败的机会;人,从人性本身来说,都有腐败的倾向,关键是能否自律。而自律,有道德因素,更来自敬畏感。敬畏是一种情感,一种因惊讶、恐惧而生出尊敬的情感,甚至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怀。它让人有所顾忌、让人遇事三思而后行,让人检点自己的行为,让人在自我膨胀的时候知道收敛,让人憎恨犯罪、远离邪恶。‎ ‎2.清朝于成龙怕被陷于腐败的泥潭,用“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锁”来警醒自己。然而,现如今个别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抱着“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把手中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资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纪国法抛诸脑后,为所欲为,甚至蜕化变质。‎ ‎3.敬畏之心,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戒,是保持清醒头脑的“清醒剂”,是医治胆大妄为的“良药”,是警醒决策者正确用权的高明之举。敬畏不是惊恐,也不是畏惧,它让人们警醒,让人们懂得利害、懂得自律,让人们的情感变得丰富、变得深沉,让人们唤醒自己的天良,让人们学会认真做人。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一个人心存敬畏,有所畏惧,就能按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无所畏惧,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 ‎4.现实生活中,那些违法乱纪之徒,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他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把道德、良心、人格,以及党纪国法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为私利所驱使,或“利令智昏,昧心贪污”,或“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或“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最终走进了自掘的坟墓,其结果是一害社会、二害家人、三害自己,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心怀一颗敬畏之心。‎ ‎5.一个人敬畏法度,胸中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事有标准,面对金钱、美女、权力的各种诱惑,就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不动心,不伸手,始终保持平静心态。对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不敢为,从而保持革命气节,创造美丽的人生。‎ 敬畏之心不可无。当人类不敬畏自然的时候,自然就奉还给我们瘟疫、灾害;当贪官不敬畏人民和法律而贪污腐败的时候,等待他的必然是人民的审判和法律的严惩。‎ 慎独,敬畏自己的良心,是高尚的境界。‎ ‎6.人是复杂的生命个体。独立于天地之间,汲万物之精华,可以毫不言惭地说,人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然而,倘若就此认为人可万物不惧,就不免有失偏颇。人生在世,总有些东西是怕的。‎ ‎7.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功勋或统领多么大的局面,都无法逃离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命题。再显赫的声名、再豪华的官邸,和韶光流逝、岁月难返、长幼对视、生死交错相比,也都只能成为皮相。因而人是怕岁月、怕时光的,怕自己某日晨洗照镜理冠时耳鬓多生几根白发,更怕自己在另一个城市为生计奔波、而后返乡白雪满头。物是人非、生离死别之感,是每个人心头致命的死穴。究其本因,还是这些命题涉及生命的本质与核心。它剥离了人外在的雕饰和外壳,让不同阶级、不同收入的人都心头一颤。‎ ‎8.当然,除去这些人生在世不可缺少 基本关卡和坎坷所带来的“怕”,人还有一样要怕的东西就是自然。人们惧怕自然的力量,更怕这种力量倘若不为己用便可招致毁灭。在我国,有社稷之说,将谷、粟这些原本只和农务有关的字眼和祭祀联系起来,分量就重了不少。它在国人心头的地位甚至让诸多古代帝王即使国库不济,也不能误了春社和秋社的大日子,在天坛地庙前稽首求福,这不是“怕”又是什么?此外,北京的小吃也能让人管中窥豹般地对老北京人的敬畏自然略晓一二。北京名菜麻豆腐,所用食材是平常不为人注意的大俗之物。可即使是大俗之物,老北京人也不舍得扔掉、不愿意浪费,而是费心地用精致的手艺去烹饪,直到这自然的一草- -木都化为桌上的佳肴珍馐。这不就是得益于敬畏自然的哲学智慧吗?可以说,敬畏自然而后尊重其中的一草一木、一雨一露铸成了北京诸多小吃的独到风味。这门充满人间烟火的学问,是人敬畏自然的完美展现。‎ ‎9 在各种敬畏之中,国人孕育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他们在华夏大地上休养生息,遵守各种规矩边界,对自己怕的事物敬而远之。然而,生活中要怕的事虽多,人却不可因其束住手脚,在强调“怕”的同时更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独立于所怕事物,才可以提高自我的主观性,不为其所束缚。‎ ‎10.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它正是泯江泛滥成患、殃民数以万计的重灾区。人们也怕自然,整天到水神庙供香拜佛,以求神佑。然而泯江水的凶闹并没有减少。再看如今都江堰旁的庙宇,供奉的早已不是水神,而是成都太守李冰。人们从盲目惧怕自然到之后靠人力改变现状、改造自然,并从中获益,将泯江水引入万顷良田,这便是“怕”之后,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到的巨大功效。‎ ‎【点睛】新材料作文是指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的作文。主要有材料和要求构成。材料又可分为文字和漫画两大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整体把握。从材料中心意思出发立意,不能简单照搬材料,要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第二,合理筛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角度。材料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写作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最适合你的,即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的、有别于众生俗论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三,联系变通。纵横联系、化大为小、变生为熟。具体作文时,可采取由因溯果法、多向辐射法、领会寓意法、抓关键词句法和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几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