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大数据时代的健康革命,在技术形态上,取决于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建立。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是其先锋。这种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凸显了三大伦理道德难题。 第一,个人隐私及安全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医疗行业面临保护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双重困扰。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之一,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 IT 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这是恶意软件侵入的最薄弱环节,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此外,还面临医疗大数据或精准医学模式自身带来的问题,比如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等。与此同时,医院利用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某患者的敏感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 政府机构和企业对个人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分析处理是否符合隐私规则? 第二,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据共享遭遇的基准层面的伦理挑战。建立在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医疗技术实践,其本身就预设了一条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由于人体及其健康状态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存储和传播,因此形成了与实体人相对应的镜像人或数字人。失信或失真的数据,导致被预设为可信的精准医疗变得不可信。如何治理或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一种伦理挑战,它构成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课题。 - 24 - 第三,数字鸿沟或价值鸿沟带来的挑战。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只有缩小价值鸿沟,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个人健康革命,是一种将个体与总体进行融合的医学变革,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这个医学变革所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形态,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 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连通最小行动者和最大数据计算之总体,这是现代医疗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展现的伦理特质。大数据对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提供了在一个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结合方式,迫使个人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 (摘编自田海平《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是指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 B. 镜像人、数字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直面一种伦理挑战。 C. 数字化时代下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就是让病人真正成为医学的中心。 D. 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特质,展现在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等方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医学道德形态建构所凸显的伦理道德难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B. 文章列举了医疗行业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时,说理严密,逻辑清晰,有层次,有理论性。 D. 在总结中心之后,文章最后又补充强调了背景,即大数据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数据时代健康革命技术上的首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 B. 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在缩小,而价值鸿沟越来越突出,二者呈反比例关系。 C. 要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中,就一定要缩小价值鸿沟。 D. 个人要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自带设备’难题是指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二节“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之一,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 IT - 24 - 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这是恶意软件侵入的最薄弱环节,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可知,“自带设备”难题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 B项,“镜像人、数字人的出现,是伦理挑战”表述错误,由第三节“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据共享遭遇的基准层面的伦理挑战”可知,“直面”伦理挑战的是“数据失信或失真”; D项,“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特质,展现在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等方面”表述不严谨,忽略了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医学道德形态建构所凸显的伦理道德难题”理解错误,首先,应该是“大数据时代”的医学道德形态;由文章第一节“这种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凸显了三大伦理道德难题。”可知,文章论述的是“医学道德形态重构”,不是“建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二者呈反比例关系”理解错误,由文章第四节“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可知,不能直接推出反比例关系。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2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 24 -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 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6.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4. C 5. A - 24 - 6. ①新媒体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结合文本内容“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分析可知,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错误。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结合文本内容“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分析可知,“‘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内容分析,“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 - 24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贼 欧阳明 在考取大学之前,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包括他的狗。我明明就在他们眼前,树也在动,都看不见,不是傻子又是啥?哈哈。 大山说的,是他十岁那年偷向有田家李子那件事。大山偷向家的李子,并不全是因为嘴馋。一是生产队只有他家有两棵李子树,二是大山家和向家有仇。那仇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却不共戴天。事情起因于大山和向有田的大儿子向老大之间的口角。本来是小孩间,玩玻弹子争个输赢,不料竟因为几句口角,升级成了双方大人之间的打斗。双方先是恶言相向,继而大打出手,直到队长赶来了,才善罢甘休。那次事件,向有田和大山的父亲都挂了彩。两家从此结怨,不相往来。 - 24 - 大山偷李子的那天夜晚,一片漆黑,没星星,也没有风,只有叽叽喳喳的虫鸣。李子树在向家的院坝边,离房子10多米远。向家人正在屋里吃晚饭。他悄悄溜到树下,猫一样轻脚轻手地爬上去,把身子隐藏在稠密的枝叶间,小心翼翼一个一个地把李子摘下来,放进挂在脖子上的书包里。正当大山摘得开心的时候,向家的狗突然从屋里跑出来,望着树汪汪汪叫。大山一惊,脚一软,竟差点掉下来。好在狗叫了几声就停下了,大山断定狗是漫无目的地乱叫,自己并没暴露,就轻声嘘了口气,继续摘。可刚一动手,狗又叫了。难道真的被它发现了?大山开始心慌。怎么办?干脆跳下树一趟子跑了!可就在这时,向有田竟端着碗从屋里出来了。大山不敢轻举妄动,急忙屏住呼吸,努力把自己藏好,可手脚不住发抖,弄得枝桠也跟着颤动。 是不是哪个在偷李子?老子打断你的腿!向有田望着树子说,人却没继续过来。真的被他发现了!完了,完了!大山一个劲儿地后悔。幸运的是,向有田吼了几句,就回屋了,还骂了狗几句:没事你叫啥,跟老子回屋去!大山松了口气,跳下树,一口气跑回家里,好半天才平静下来。 几年后,大山被推荐上了高中。那时上高中要政审,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不能上,政治上有问题。有偷摸扒窃行为的也不能上,品行有问题。高中读完,高考制度恢复,大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县城工作。靠自己的努力,他从干事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局长,仅仅只用了15年时间,给父母挣足了面子。 刚参加工作时,大山还时不时要回老家乡下。知道向家由于向有田害病,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他当上办公室主任后,就把父母接到了县城,每年除了清明,就几乎没回去过了。自然,就见不到向家的人,对向家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听来找他办事的老乡说,向有田的病越来越严重,向老大外出打工,也挣不到什么钱。 再次见到向老大,是一个夏天的晚上。那天,大山刚吃过晚饭,就有人敲门。有点事求你。向老大见面就说。什么事?大山问。我爹住院了,需要手术,能借点钱么?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什么手术啊?大山问。左下肢切除,需要一万多,找人借了些,还差两千。不得已,只有来求你了。向老大眼巴巴地望着大山。 大山工作后,不断有老家的人来借钱。开始,大山觉得乡里乡亲的,不帮说不过去。可一些人有借无还,大山老婆很冒火。后来,不管是谁来找,大山都借故推了。可这次,大山没推,不仅背着老婆偷偷地借了钱,还在第二天,去医院看望了向有田。向有田感动得老泪纵横,嘴不停地蠕动,却说不出话来。 几个月后,向老大来还钱,说,拖久了,不好意思。大山坚决不收,说,乡里乡亲的,还啥呀。向老大不明白大山为何不收,执意要还。但却始终说不过大山,只好作罢。 向有田知道这事儿后,也很纳闷。心想,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于是他对儿子说,你再跑一趟,必须把钱还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啦!向老大直点头,说,爹,你放心! 大山还是坚决不收,对向老大说,你爹他对我有恩。 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是在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那天很多人都来家里祝贺。向有田也来了,却院坝都没进,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 看着还是一脸疑惑的向老大,大山诚恳地说,回去告诉你爹,那晚我谢谢他! - 24 - 向老大回去就原句原样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向有田听了微微点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 (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两家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结下嫌怨,意在对当时人们的野蛮好斗行为进行批判,突显本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 B. 大山偷李子时,“没有风,之听见叽叽喳喳的虫鸣“的描写,表现了环境的静谧,为向有田其实已经发现有人做贼的事实埋下伏笔。 C. 大山背着老婆偷偷借钱给向老大,一是因为向有田确实病重,需要帮助;二是因为向老大“语气近乎哀求“,使其产生了怜悯之心。 D. 文章最后一段,向有田“我早就知道他有出息”的慨叹,表达了其对大山仅仅有15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努力就干到了局长这一工作成就的肯定。 8. 小说以“做贼”为题,有什么作用? 9. 小说开头部分说“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结尾部分又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引起大山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答案】7. B 8. 做贼”这一情节是小说情节展开的基础和关键,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此为题,能够突显这一作用。“做贼”一事事关大山的前途命运,如何对待彰显处事艺术和人品;小说以此表现了向有田的善良宽容,又表现了大山的感恩图报,以此为题,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 9. “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偷李子时破绽百出而向有田却没有发现;大山考取大学后,“向有田也来了”,表明了他同其他人一样的祝贺之意,却因为两家的嫌怨“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把持有度;这种处事方式同大山偷李子当晚,向有田只是远远吆喝却没近前来捉贼一事如出一辙。两相对照,表明大山做贼一事向有田早就知晓却一直未揭穿,所以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意在制造小说矛盾冲突,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C项,主要是因为大山要报答偷李子时向有田的不抓之恩。D项,肯定的主要是大山知恩图报的品行。故选B。 【8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答题时,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手法等角度思考分析。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情节由“做贼”这一情节展开。文章后面的情节,诸如大山上高中、上大学,借钱给向老大,不要向老大还钱等情节都是以这一情节为基础,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做贼”这件事关乎大山的前途和命运,假如当时向有田揭发大山,大山就不可能上高中,更不可能上大学。向有田并没有揭发大山“做贼”这件事,表现了向有田的善良宽容。后来向有田生病,向有田的儿子向大山借钱,大山借钱给他,并不要其还钱。表现出大山的感恩图报。突出二人的人物形象。也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开头部分说“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结尾部分又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引起大山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加以分析。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抓住大山偷李子和上大学时向有田的表现进行分析,揣摩大山的心理,即可得出答案。通读文章,可知“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偷李子时破绽百出,而向有田却没有发现。但是当大山考取大学后,“向有田也来了”,表明了向有田也和其他人一样,是来向大山祝贺的,但是因为两家有仇怨,就“只是站在院坝边远远地看”,把持有度;这种处事方式同让大山想到自己偷李子当晚,向有田只是远远吆喝却没近前来捉贼一事如出一辙。两相对照,表明自己做贼一事向有田早就知晓却一直未揭穿,所以说“大山知道向有田不是傻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24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B.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C.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D.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东,古时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B. 南海,在古代泛指南方海域,也指南方近海地区。文中南海指的是前者。 C. 高祖,指远代的祖先,历史上也称开国的君主,本文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D. 夷越,古国名,即于越。古代也是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的称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恃才自傲,不敛锋芒。平时不谦虚,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且待刘备三顾后才接见,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B. - 24 - 诸葛亮善用先例,佐证自己。以高祖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醒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胸有天下,分析透彻。他在分析天下形势时,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性。 D. 诸葛亮才能卓越,赢得信誉。他凭借自身才能赢得了刘备的信赖,并以此也化解了关、张二人的对他的不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⑴这个人只能您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⑵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倾颓”是一个合成词,作“汉室”的谓语,不能拆开。据此排除A、B两项。“而”是连词,表转折,应在下一句句首,所以应在“而”前停顿。“遂”是连词,于是,后接结果,应放在句首,所以在“遂”前停顿。因此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中南海指的是前者”说法有误。文中原句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本文中应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平时不谦虚”“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说法有误。“以管仲、乐毅自比”是为了吸引君王,“三顾”是为了打消自己的疑虑,对刘备进行深入地了解。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就”,动词,靠近、趋向;“屈致”,委屈招致;“枉驾”,屈驾,称人走访的敬辞;“顾”,动词,拜访。 (2)“此用武之国”,判断句;“用武”,使用武力、用兵;“国”,地方、地域;“殆”,表推测的副词,大概;“所以”,用以、用来;“资”,动词,帮助、救助;“岂”,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并且人马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成就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 24 -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 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 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 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字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15. 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答案】14. B 15. 月亮总会隐去,因为天空都是云的影子。月亮总是倾慕,白云飘舞的婀娜,却千年不曾追逐,因为她和星星在一起才是永恒的风景。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说法有误。应该为“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主要是针对所给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描写和抒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题干中所给物象的特点、含义、作用,确定描写内容及情感主旨;最后组织语言,描绘画面。 首先,明确月亮和白云的特点和含义。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还用来伤感生命、岁月的流逝;月还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传达哀愁;月皎洁明亮,也可表现高洁品质。自然界的白云形状不一,变幻不定,舒缓悠闲、轻逸飘渺。然后,结合物象的情感内涵确定表达的主旨,可以用其中一个物象作为主体,另一个为衬托来构思立意。比如以月为主,表达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向往等。再展开联想与想象将二者联系起来,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注意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流露出同样的情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善用典故,他先用___________一句写出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那个寻常巷陌的败落之景,又用___________一句写活了刘义隆潦草举兵北伐,被打败后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形象。 【答案】 (1). 书生意气 (2). 挥斥方遒 (3). 世间行乐亦如此 (4). 古来万事东流水 (5). 斜阳草树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意、遒、赢、仓、皇”等字。 - 24 -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一个租的地方搭售文创产品、咖啡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 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中国正在提倡全民阅读,每年的4月,媒体都会讨论中国人均阅读不足的问题。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着 的坚持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为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 ,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 的,而是(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重若轻 集腋成裘 津津乐道 鼎鼎大名 B. 无足轻重 锲而不舍 津津乐道 声名鹊起 C. 无足轻重 集腋成裘 沾沾自喜 鼎鼎大名 D. 举重若轻 锲而不舍 沾沾自喜 声名鹊起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B.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 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D.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 经过漫长的积淀,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 24 - C. 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 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提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国难的问题。第一横线处语境是说书受到轻视,故选“无足轻重”。 集腋成裘:比喻东西积少成多,强调积累。锲而不舍: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用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强调坚持。第二横线处形容坚持,故选“锲而不舍”。 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是说个不停,强调有兴趣地谈。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强调得意。第三横线处有关谈论,故选“津津乐道”。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强调名气大。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第四横线处强调知名度的提高,故选“声名鹊起”。 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各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前边,“一个城市”应在全句之前;语意重复,“更”“再”语义重复。 B项,语意重复,“更”“再”语义重复。 C - 24 - 项,语序不当,各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前边,“一个城市”应在全句之前。 “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 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是”“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等分析,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语意的变化。“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前面应该是讲“积淀”,排除B项、D项。 “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承前,“靠一个个文化人”是在前文意思上的发展,“经过漫长的积淀”启后,排除C项。 故选A。 20.读下面一首说理小诗,在横线上补出合适的诗句: 如果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___________。 【答案】 (1). 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2). 沉默不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补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诗歌,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补写的诗句在内容上的地位、作用;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确定所写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并确定所写诗句的内容,要考虑手法修辞相同,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等;最后,检查所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 24 - 整体阅读可知,这首诗的主旨是鼓励人要相信自己、自强自立;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形成排比,两句一组;从内容上看,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第一处,结合语句“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可确定句式为“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动词+名词性对象”。从内容上看,“峰峦”与“平地”是相对的事物,所以要选一个与“大河”相对的事物,比如“小溪”。第二处,所填内容与“静静地微笑”都是描写“你的情态”,与“静静地微笑”相对应,应该是“沉默不语”。 21.下图是“剪纸京花”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图案,请写出该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 【答案】上部由六个“京”字剪成一朵雪花,雪花不仅象征冬天,也是亿万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体现;六个“京”字底部相连,六个“口”字中心对称,京口合一,完美诠释了北京与张家口共享办奥、精简办奥的合作理念;下图“Beijing2022”和奥运五环标志呈现的是会徽主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徽标类的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细观察,按由总到分的顺序观察,宏观把握会徽的外形特点,看全各组成要素;其次要巧想象,结合会徽名称,抓住信息点思考分析其寓意或创作意图;最后要善表达,采用规范的说明性语言,按顺序,准确、简明、平实、清晰的进行介绍。 首先认真审读题干,注意关键提示信息:会徽是“‘剪纸京花’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图案”;答题的具体要求是“请写出该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然后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认真观察图形,图形由三部分构成,按由上到下的顺序看,构图要素包括六个“京”字剪成的一朵雪花、Beijing2022、奥运五环。思考寓意时注意徽标名称、雪花的象征意义、“京”字的象征意义,围绕主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思考。难点是六个“口”字代表张家口,与“京”字相合,代表两地合办。最后组织语言,按要求回答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4 -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绿水青山图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你踏着微湿的土壤,淡绿色的裙摆轻拂过大地的发梢,轻转回眸,身后一片碧绿,硕果生机。望着自己的杰作,你展颜一笑,皓眸红唇,晃得娇美的樱花在微风的渲染下,静静飘落在你的头顶,在你柔顺的发丝里,留下一抹清香。 他们说,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总会牵着春姐姐的手,漫步在山间田野里,嗅着花儿的芬芳,用晶莹的露珠涤尽尘埃;你也会跟在夏哥哥的身后,左瞧瞧又看看,用红唇亲吻娇艳欲滴的荷,为受太阳炙烤的蚂蚁遮挡阳光;你常常伏在秋姐姐的肩头,趁她不注意掀起一群落叶,或是在红彤彤的果子里择一个吮着汁液的美好;当冬哥哥来了,你总会整个身子倒在雪地里,享受着冰凉与纯洁的雪,从指尖划到耳畔……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用文字来雕饰你的美丽。自幼酷爱书卷的你,当然是喜去采撷。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的范本。 春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词调闯入了你的梦境,你忽地醒来,轻嚼着诗的韵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心随着白居易的步伐闯入春的世界。读多了诗,你渐渐学会了体味其中的意境。心潮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高兴得意时,你会吟一句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伤感时,你会用袖子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微微笑着诵一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慨着世事变迁,你呢喃出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的诗作感染了你,让你不自主地投入,高兴他们的高兴,悲痛他们的悲痛。 - 24 - 夏夜,你感慨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世美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画卷,你吃吃的笑了起来。夏夜的湖水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为镜,目视着自己姣好的容颜。你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你常在无形中与诗人进行交流,渐渐有了心灵的联系,你默然蔡确的“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嘴角又带着酸酸的絮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的悲怆。不得不说,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你就是自然。 秋午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让你颇为赞服,而秋天本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使得留下的名篇更加数不胜数。“红藕香残玉簟秋”你静静的来到李清照的身旁,为她系好外衣的扣子,说是自然赠予的礼物。“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为李煜挽好了发髻,回给他一个恬淡的笑,说是自然的馈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你亦来到欧阳修的身边,搀着他,游历风水美景,又上一楼。 冬黄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景划过你的视野,甚美。可此时的你依然注意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悲凉场景,人在画中,画在诗里,诗在情中…… 你爱着自然,感叹着自然,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性,还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事实,都深深震撼着你。金圣叹曾说过“名山大河、奇树妙花者,其胸中所读之万卷之书之副本也。于读书之时,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对奇树,如拈妙花焉。”有诗,有意境。正如你,走入了万千诗人的心中。 其实,你是谁。 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亦是人类。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也要重视审题,注意认真结合背景材料,准确理解命题的含义,要抓住题眼,明确写作的重点。本题背景材料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及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考生要注意围绕生态对人类的意义来描写、记叙。作文的标题是“绿水青山图”,“绿水青山”是生态的高度概括,“图”体现美好。如何找好切入点来反映博大而深广的问题,便成了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本题要求是要写记叙文,在记叙文中考生要注意展开联想,写人、记事、写景要有真情实感,要适当的运用记叙文的写人状物的手法,这样才能让作文吸引人,才能使得作文升格。 参考立意: 1.生态文明意义重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人们渴求并守护绿水青山; 3.美好环境影响人的生活和身心; 4.自然可以熏陶和启迪人的心灵; - 24 - 5.回顾历史,创造生态文明很艰难;展望未来,优美生态如诗如画 可用素材: 1.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国内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高楼大厦早已经司空见惯,站在高处远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云朵似乎触手可及,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个个全都成了小不点儿玩具,像极了乌龟在爬行。于是这些年,城市的人们都爱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尽情感受绿水青山之美。因为见识了绿水青山的好,所以对“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感觉很是亲切。的确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留住绿水青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共同努力。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我认为,信念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怀自然,善待自然,少说多干,积极行动,绿水青山就决不会只是一个奢侈的梦。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就是我家乡的真实写照。这个山区的小村落,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路通往外界,这里就是我印象里的天堂。一家人坐在屋子里吃饭,抬头便可看到不远处的绿水青山。家家户户饮用的都是深山里的山泉水,甘甜无比,此情此景想想都好美!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是充满快乐的。那时候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远远看去就像一大片绿色的海洋。树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它们都跑出来打打闹闹。枝头的鸟儿,在叽叽喳喳的唱着动听的歌曲。河流像围巾一样围绕着大山,画面温馨极了。河水倒映着树木,变成了一幅绿色的油画。 3.还记得小时候秋天充满丰收的喜悦。山上的梯田里,可爱的村民在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庄稼,仿佛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粮食伴着喜悦,一车一车的满载而归。农民伯伯一丝不苟地埋头耕田,喊牛摔鞭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中,夹杂着叮咚的河水,奏出了一曲丰收的乐歌。大片田地都被翻了个身,农民伯伯坐在田头,拿出烟袋,美美地抽上几口,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你看,老牛都馋的流口水了!哈哈……在这个秋天,绿水青山都笑了!希望家乡的绿水青山依旧,希望祖国处处是绿水青山。 - 24 - 4.曾经在书中便读过:“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未曾想过,有一日竟能亲眼目睹:远处矗立的群山因植满了绿树而呈现出一片青翠,清晨的雾让那抹翠绿变得有些朦胧。眼前的这座山经过了开发,再加上本就不是很陡,三五人家便在此定居。我被邀到人家里做客,走出门槛,漫步于林荫小道上。以清风为伴,与百花为友,远眺山下美景,聆听鸣声上下,那些在空中疾行的鸟儿只留给我一道道影子,唯有三五六七只立于枝头的,叽叽喳喳,方可观其容貌。曾经以为鸣声上下图空余一场梦,但此情此景,就在此处,就在眼前,不必怀古,无需想象。 5.曾经在书中便读过:“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未曾想过,有一日竟能亲眼目睹:躺在空旷的草坪上,一阵阵凉爽的风从身上拂过,送来些许清爽。仰望星空,看着那些繁星点点,多半是叫不出名字来的。友人在一旁躺着与我分享着他今日有趣的经历。就这样,伴着友人的话语,借着微风的轻抚,怀着星空的银辉,我就此睡去,那一夜,安静如斯,寂静如斯,脑中浮现着那河汉浅浅,星辰清秀,挥之不去。 6.蕾切尔·卡逊曾这样描述我们现在的春天:“树木不再抽条,鸟儿不再歌唱,动物四散奔逃,春天虽然降临,但却万籁俱寂……”我希望逃离寂静的死水荒山,来到一方真正的绿水青山。 山脚下,芳草鲜美;水积处,落英缤纷。山腰上,暗流深邃;水流边,名花璀璨。山顶上,云海朦胧;水源边,滴水汇流。人在山峰上,一览山下余景,豪放之气顿生胸。望山下云海,朦胧一片,回首望去,见得一汪清水,不断汇流。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是山峰处的阵阵小流,哪来的山下一片清水?滴滴水珠如小珍珠般耀人眼目。这就是我眼中的绿水青山。如果我们努力保护环境,珍爱自然,我相信,这绿水青山定会成为我们的家园! 参考结构: 绿水青山图 文章设置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母女,以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写人类于绿水青山中感受美好诗意。 第一部分,引《论语》中的句子,引出人物,提示主旨。四季运行,万物生长,“你”(人类)感受到大自然青山绿水的美好。 第二部分,概括描述作为自然女儿的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第三部分,以四季为序,具体描述你用文字感受着自然的诗意,用真情爱着自然。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首先总结全文:你爱着自然,感叹着自然,自然有诗,有意境,走入了万千诗人的心中。然后明确:你是自然的女儿,你亦是人类。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