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地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兵地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新疆兵地十校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卷面分值: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了“黄河”和“孤城”,这曾引起过疑问,因为凉州城(今武威县城)离黄河还远,两者为什么会同在一起出现呢?最近又有人怀疑当时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并不是单指凉州城说的(当然凉州城也无妨称凉州),而且最早的凉州城也不在武威。两汉以来凉州本指当时陇右一带,《后汉书》卷三十三,凉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陇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所以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据《后汉书》所载,陇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凉州所属总计约八十城,城不可谓不多。三国以后凉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为重镇,因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唐书》凉州都督府、姑藏(即武威)条下,又载置有阜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而《唐书》兰州条下则载:“贞观六年又督西盐州,十二年又督凉州。”兰州(即金城郡)是黄河边上的重镇,又是陇西与河西的通道,所以与凉州关系密切。凉州都督置皋兰府,这说明凉州东南郡是直达黄河边上的,其东北部又置贺兰州,也是直临北部黄河西岸的,然则黄河西岸均属凉州府,岂非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河西一带,而这里既设有州府,又岂能没有大小城堡,这是毋庸置疑的。‎ - 25 -‎ 凉州一带说来即河西一带,而《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唐人的许多《凉州词》都可以说明这个,虽然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诗中写这一带边塞时,其区域则往往更偏东些,首先陇西与河西就时常是分而不清,这是由于古凉州原是横跨黄河的,而陇西一带又是古凉州的中心,长久以来即在边塞诗中出现,形成一种传统的概念。如王维的《陇西行》写陇西而远到了凉州的酒泉郡,而耿津的《凉州词》歌凉州实际上是描写了陇西一带,然则唐代地理分区上虽划为陇右、河西两道,而陇西与凉州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则是近似的,陇西在河东,凉州在河西,诗人笔下的凉州因此并不是远离黄河的,薛逢的《凉州词》所以说“黄河九由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凉州与九曲黄河是同其命运的又岂止是某处沾上点边而已。至于当时的某些城堡,则夸天可能不复存在。王之涣的诗大约是写在初入凉州境时,不禁会想象着整个凉州,因而提到玉门关,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从诗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来,城大约也不甚大,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这就难作具体的考证。但是《凉州词》之可以写黄河边上的风光景物以及城堡,则是无可怀疑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说凉州》,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凉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凉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个包括凉州城在内的广泛的地区,最早的凉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国以后凉州才移治武威。‎ B. 两汉以来凉州指的是当时的陇右一带,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由此可见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C.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代凉州刺史下辖多个郡,每个郡又都有多座城,凉州所管辖的城总计约八十座,数量很多。‎ D. 从《唐书》的记载来看,唐代凉州的东南部一直达到黄河边上,东北部直临北部黄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带都属于凉州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由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出问题: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B. 文章引用《后汉书》 《唐书》的记载,以翔实的史料说明了黄河附近有凉州辖区的城。‎ C. 为了说明凉州与黄河之间的附属关系,作者列举了不少写凉州、黄河的唐诗作为例证。‎ D. 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史料记载和唐人诗歌来论证凉州有临近黄河的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州地处黄河边上,是连通陇西与河西的重镇,与凉州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河西一带设有凉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 - 25 -‎ B. 唐代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许多《凉州词》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而是泛写河西一带边塞的。‎ C. 虽然唐代地理分区上陇西和凉州分处河东和河西,但是它们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是近似的,诗人笔下的凉州并不是远离黄河的。‎ D. 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所以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凉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写“凉州”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本题中, B项,“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是说“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并非专指“黄河以东地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C项,“为了说明凉州与黄河之间的附属关系”表述错误,从文中来看,凉州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不属于附属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D项,“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所以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表述错误,从文中来看,王之涣《凉州词》里的“孤城”难以考证,是因为“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而不是“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5 -‎ 材料一:‎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10时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时作为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港珠澳大桥所承载的意义非凡。‎ 早在先行工程招标阶段,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就曾明确提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三大目标:第一是建设世界级的跨海通道;第二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第三是成为地标性建筑。‎ 日本著名桥梁学者伊藤学在《桥梁造型》中写道:“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使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这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在《港珠澳大桥》杂志纪念刊的卷首语中的引用,亦是他所在的团队对大桥的期望。‎ 如今,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由建设转入运营。余烈认为,这座大桥会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必将在综合运输、经济贸易、旅游观光、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推动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摘编自2018年10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将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这座大桥如巨龙腾跃在伶仃洋的上空,将港珠澳三地紧密相连,打开一个全新的时代。届时,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 该消息在21日于深圳举行的以“凝聚创新力量打造世界湾区”为主题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峰会上引发热议,与会的学者与行业人士称,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将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但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港珠澳大桥开通将使得粤港澳经济联系不断提升,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发展来看,离中央的期待和“自由化”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关键在于是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与体制对接。‎ ‎(摘编自2018年10月23日经济观察网)‎ 材料三:‎ - 25 -‎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5日文章,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深化香港、澳门与邻近的广东省众多城市的联系,努力打造一个能与旧金山和东京的大湾区相匹敌的经济集群。‎ 从经济观点讲,有很多理由要实施这项工程。香港为资本市场提供技术,深圳科技中心挤满急需现金的初创企业,澳门是博彩业中心。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会得出繁荣发展的结论。里昂证券指出,该地区总人口只占中国的5%,却创造出超过12%的GDP。‎ 但障碍也是巨大的。港澳仍将保留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这包括他们自己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各自的护照和海关控制、法律制度。光凭港珠澳大桥或高铁不足以消除这些分割。此外,尽管北京已采取措施让港澳同胞在内地生活更容易,但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等问题令内地吸引力降低。与此同时,内地人涌入香港引发一些当地人不满。健康保险和食品安全等担忧,也令香港人更愿移居世界其他地方,而非内地。‎ ‎(摘编自2018年9月17日《环球时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既满足了现实需求,又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B. 港珠澳大桥的顺利运营必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C.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深化粤、港、澳三地的联系,努力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经济集群。‎ D.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珠港澳大桥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交通枢纽,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引擎之一。‎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珠港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C. 从政治意义、建造工艺、经济价值等方面来看,珠港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都影响深远。‎ D.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但要依托地理位置的互联互通,也要倚仗政治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衔接。‎ ‎6. 以上三则材料中,《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网、《环球时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 ‎6. ①《21世纪经济报道》侧重介绍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突出了港珠澳大桥承载的非凡意义;②经济观察网侧重介绍了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③《环球时报》侧重介绍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个世界级经济集群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 ‎【解析】‎ ‎【4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项,“又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分析错误,原文是“这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在《港珠澳大桥》杂志纪念刊的卷首语中的引用,亦是他所在的团队对大桥的期望。”并非指港珠澳大桥。‎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析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 “将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分析可知,材料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报道了大桥的开通时间、仪式过程,建设时间,国外专家评价,以及大桥建成后的重大意义。侧重介绍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突出了港珠澳大桥承载的非凡意义。材料二,经济观察网的文章是一篇新闻观察,在新闻报道后,对报道内容的深度分析,侧重介绍了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材料三,《环球时报》的文章具有国家视野,侧重介绍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个世界级经济集群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 - 25 -‎ 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参加完王孟养的公祭大会,翁朴园和雷委员一同回到公寓。‎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叹了一口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欠身转向朴公,脸上充满了敬意地说道,“恩师对朴公和仲公二位一向推崇备至。我记得恩师提过:他和朴公、仲公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同学。”‎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敢死队’,耳垂上都贴了红做暗记的,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满·倒满革命’。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陆纷纷入鄂。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 - 25 -‎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加上几个袍哥同志,吹吹打打便混进了正阳门。那晓得一进城,里面早已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了。原来文学社的几个同志走漏事机,总督下令满城捕人,制台衙门门前已经悬上了我们革命同志的头颅了。我们马上接到胭脂巷十号的命令:事出仓猝,提前发难,当晚子时,以炮鸣为号。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献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的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的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猝,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 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两人对面唏嘘片刻,雷委员起身告辞,朴公叮嘱说:“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强然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院子里的兰花已接盛开过了,一些枯竭的颈梗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的发着一些冷香。可是那些叶子却一条条发得十分苍碧。‎ ‎(有删改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小说开篇用翁宅书房作为对话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将翁朴园与雷委员的话题引进战火纷飞的历史。‎ B. 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口,反映了他还沉浸在刚刚参加完公祭大会的悲痛中,对老友“狂狷”的评价则是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 C. 小说注重用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以朴公作为见证人,讲述了“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的故事,引发读者共鸣。‎ D. 文章最后提及王孟养把“灵柩移回家乡”的遗愿,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愿望,流露出作者期盼回白的情绪。‎ ‎8. 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 ‎【答案】7. B 8. 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侧面通过朴公的讲述,“吃亏吃在‘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烘托出了王孟养的刚烈;“辛亥革命起义运军火将炸弹都藏在在花轿里”,表现了王孟养的机智;又从正面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如“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表现王孟养的勇猛无畏,果断异常。 ‎ ‎9. 深化作品主题。结尾“冬日的暮风”“西天的一抹落照”“兰花已接盛开过了”写出了对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揭示了辛亥年间勇不可当的革命英雄王孟养也如这眼前的暮风、西天的抹阳、开过的兰花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年老,也会死亡,令人悲痛。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与前文写王孟养的公祭大会形成照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做这类题一定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联的信息仔细对照比较。注意有无时态问题,程度、范围等细节方面的差别,总之一字不可忽视。关于艺术特色,主要看对于相关修辞的准确把握能力。‎ B项,“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错误。根据原文“‘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可知,“狂狷”是王孟养的好处,吃亏是在“刚”字上,并不是说其不知进退。‎ 故选B。‎ - 25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解答时需要首先通读全文,了解与人物相关的段落,其次找准描写角度,仔细揣摩进行作答。本题中,题目已经给出了王孟养的形象特点:刚烈勇猛、机智果敢。接下来就是认真研读文章内容,仔细把握文章情节,本文情节的再现,都是通过朴公的讲述来展现的。在讲述中又有王孟养的具体描写,所以首先明确采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通过朴公对王孟养的评价:“‘狂猬’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可以得知王孟养是狂狷刚烈的。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起义经过时,又说到:“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加上几个袍哥同志,吹吹打打使混进了正阳门”可知,王孟养的聪明与灵活。通过叙述王孟养在起义中和起义后的一些语言、动作,如“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中的“跳”“抢”“拖”等动作和喊话的内容,都可以看出王孟养敢说敢干,勇猛无畏,果敢异常、不拖泥带水的性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本题中,要赏析的是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首先,位于文章的结尾,可以说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冬日的暮风”“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兰花已接盛开过了”这些都暗示曾经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英雄也走到了末路,这些冷的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悲凉。另外,又与文章开头写到的王孟养的公祭大会形成对照,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抒发了虽有才却“没能进展”的壮志未酬之感。‎ ‎【点睛】小说题的一些阅读技巧平时应该做好储备,比如常见题型,以及思维路径、答题技巧、模板等等都该有模板或者套路,若对题干做到心中有数,答案自然如成竹在胸。段落作用题答题思路包括: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理解含义题学会灵活应变,若使用了修辞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若内容丰富,则按照由浅入深由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的思维路径来作答。‎ - 25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很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25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候,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2)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 ‎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所以说胸怀才智聪慧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的心愿、德行使统治者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这样吧!‎ ‎(3)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 25 -‎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表述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故”,所以;“比”,合乎;“合”,使……满意;“征”,通“能”,能力。(3)至,十分;拔擢,提拔;宠命优渥,恩宠优厚;盘桓,犹豫不决;希冀,非分的企求。‎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25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 25 -‎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铁门关[注]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B. “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C. 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D. 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15. 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4. A 15. 诗人登楼远眺,为展现在眼前的奇危险峭、惊心动魄的景象所触动,头发都要白了。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为铁门关前面道路的险峻而十分忧愁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错误,从诗中来看,题目“题铁门关楼”中的“题”应是动词,意思是“书写”。故选A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然后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指出使用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诗句是说试着登上西楼远望,望见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狭窄,一下子头发都要变白了,“一望头欲白”使用夸张的技巧,再结合前面写铁门关的内容来看,“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说明这个地方偏僻,山路陡峭险峻,这是直接来写铁门关,而“头欲白”夸大人在铁门关前的表现,更加强调突出道路的险峻,流露出为此而忧愁的心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言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借用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的典故,表达自已怀才不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谁家今夜扁舟子 (2). 何处相思明月楼 (3). 钉头磷磷 (4). 多于在庾之粟粒 (5). 怀帝阍而不见 (6). 奉宣室以何年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扁、磷、庾、粟、阍。‎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的40年间,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 ,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 单一的录取标准,高屋建瓴制定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 问题,是这次改革的真正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 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培养和选拔 的考生,“多元录取标准”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 、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途径 破解 千人一面 开放性 B. 思路 打破 同出一辙 主动性 C. 思路 破解 同出一辙 开放性 D. 途径 打破 千人一面 主动性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正源于形势发生了变化 B. 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形势也随着变化 C. 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 25 -‎ D. 然而,正是形势的变化,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 B. 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C. 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D. 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圈。‎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途径:路径,多用于比喻。思路:思考的线索。根据语境“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分析,此处是讲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途径”。‎ 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破解:揭破;解开。根据语境“单一的录取标准”分析,和“录取标准”搭配,此处应用“打破”。‎ 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人物,都是一个样子。同出一辙:指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致。根据语境“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修饰“考生”,此处应用“千人一面”。‎ 主动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相对于被动性来说。开放性: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相对于封闭性来说。根据语境“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分析,语境主要讲高校录取的主动性,此处应用“主动性”。‎ 故选D。‎ ‎【18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让数以亿计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分析,括号前面说的是高考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后面说高考要进行改革,所以中间括号的句子应从形势变化说到出现弊端,排除A项、B项。‎ D项,表述绝对化,“形势的变化”是“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打破”“形势”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 C项,搭配不当,“消除”“局面”搭配不当;“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表意错误,不合语境。‎ D项,搭配不当,“打破”与“怪圈”搭配不当。‎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 - 25 -‎ ‎_____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答案】 (1). 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2). 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3).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飞机大炮、 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要求: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点赞,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试拟出三点来。每点不超过30字。‎ ‎【答案】①短片弘扬社会主旋律(展现家园情怀),传递正能量,使观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②从普通边防军人的日常工作入手,以小见大,更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③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材料,分析网友点赞的原因,应从内容、效果和形式三个方面分析,注意字数限制。本题要求分析点赞的原因,先抓住材料阐述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条概括。结合这段材料,《家国与边关》的短片具体内容可概括为“深刻的国防教育,展现家国情怀”;从短片放映效果上“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可概括成“以小见大,引起共鸣”;从最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可为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的说法。可以得知采用的形式得当,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一“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南仁东的故事给了你哪些触动和思考?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勇于创新 当代社会,处处充满着挑战,奋斗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它的内涵。我认为,它改变的只是它的名字,并没有改变其现实意义。在传统和当下的奋斗中,抓住“机遇”和勇于“创新”才是新时代最好的奋斗。 ‎ 机遇为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创新又会为机遇凝结时间。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如此的残酷,此时抓住机遇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没有机遇的人就像用茶壶煮饺子,什么也倒不出来,所以说,要抓住机遇,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条出路。之后便是创新了,通过创新,你能把自己的“招牌”打出去,首先让别人看到自己,然后自己才能为之好好的奋斗一番。如果说奋斗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抢先的机遇;如果说奋斗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勇敢的创新。 ‎ - 25 -‎ 以机遇为基,创新为台的奋斗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什么这么说呢?究其原因还是与时代有关。现代社会一切都进行得十分迅速,全世界都在忙着赶路,忙着快速苍老。诚然,这不能以偏概全,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然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流。因此,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便是一个人能够在新时代奋斗出彩的重要原因。 ‎ 没有机遇和创新支撑的奋斗不算好的奋斗,让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进入人们的生活才是对奋斗最好的诠释。要抓住机遇,就要先向外界推销自己,因为在这样的时代,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有用。一旦抓住机遇,即使荆棘满路,亦不能放手。要勇于创新,不仅个人要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创造出利于社会的创造性物品;而且国家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呼吁更多人创新,为社会提供一份绵薄之力,将奋斗进行到底。 ‎ 只有扎根于机遇和创新的奋斗才能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美丽。回溯历史,诸葛亮抓住了刘备抛出的机遇,又自己创造了木牛流马,奋斗出一番令人惊叹的大事业;纵观当下,马云抓住了互联网抛出的机遇,又自己创造了阿里巴巴,一番奋斗后钱多的令人咂舌。在抓住机遇后,只需略施以创新,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 ‎ 海明威说:“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去努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先在社会中立足,而后不断奋斗。让机遇一袖芬芳,让创新之花开遍大地。‎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写作、表达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从“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可思考创新;“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可思考坚持执着、耐得住寂寞、科学精神;从“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可思考“淡泊名利”“忘我奉献”;从“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可思考“团队协作”“攻克难关”;从“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可思考“实现梦想”“精彩人生”等。‎ ‎【立意】敢于创新;团队合作精神;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敢于攻克难题。‎ ‎【结构】‎ - 25 -‎ 标题就是观点《勇于创新》,第一段根据现实得出观点“在传统和当下的奋斗中,抓住‘机遇’和勇于‘创新’才是新时代最好的奋斗”。第二段论述两者之间关系,“机遇为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创新又会为机遇凝结时间”;第三段进一步论述,“以机遇为基,创新为台的奋斗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异彩”;第四段围绕“没有机遇和创新支撑的奋斗不算好的奋斗,让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进入人们的生活才是对奋斗最好的诠释”论述。最后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先在社会中立足,而后不断奋斗。让机遇一袖芬芳,让创新之花开遍大地”。‎ ‎【素材】1.这隐形的翅膀是信念。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队因接连失利而与冠军失之交臂,随之而来的是民众的不理解,媒体的斥责。这无疑在他们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得去面对、承受和思考。在2008年,他们用成功的泪水写下了这4年来辛苦的战绩,证明了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气馁过,也从未受到过外界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更努力地完成2008年的奥运会。”信念犹如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曾经失败的人寻找成功的路。‎ ‎2.团结。载人航天技术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这是一项高精尖技术,也是复杂而系统的技术。一次载人航天实验的成功,意味着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也意味着一个庞大团队长时间的紧密合作。因此,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实际上是我们科研团队和保障队伍团结进取的展示,也是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的写照。团结进取,是未来我们不断迈向“中国梦”的保证。‎ ‎3.让民族精神之美绽放太空。航天科技,美国、苏联等大国起步较早。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薄弱。但载人航天作为综合国力的一大支撑点,不可能忽略。无数中国人艰苦探索,他们肩负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勇攀科技高峰,让我国载人航天科技成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技术的国家。早在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召开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就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韧性,是胜利的力量之源。‎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 25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