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说 本课话题——尊师 一、从课本中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 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一、作者简介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 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15 二、背景回放 倡导尊师之道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2.文化常识 (1)“巫医”指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即巫师和医师,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 (2)“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5 3.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今之众人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 1.师 2.而 3.道 4.之 5.传 6.其 7.于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 师: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 师: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吾未见其明也 明:高明的地方 ②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15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现代汉语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2.状语后置 耻学于师(现代汉语语序:耻于师学) 本文通过对从师学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从而鼓励大家多向老师学习,多向圣贤学习,要“不耻相师”。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B.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结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观点直接指向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同时也具有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D.文段以“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批评了“而耻师焉”的谬误。 解析:选B B项,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士大夫之族其智反不能及。 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 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3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解析:选B B项,“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不是作者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的那样的老师。 二、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问题。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出举世公认的大圣人孔子从师的事实,并以此提出打破门派偏见的主张。 B.韩愈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 C.第4段全段都只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本文的论点。 解析:选C C项对第4段的总结不全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明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解析:选C C项,“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 [] [] 15 [ ] [ ] [ ] 15 [ ] [] [] [] [ ] 15 ] 1.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这样作者的观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 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席,只要你来过,你就必然要留下痕迹。 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兼收并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 15 韩愈堪称一代宗师。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好为人师今天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沉、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韩愈好为人师,成就了历史,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自己。 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 600年的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像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甜枣,一棵结酸枣。 一棵甜枣,一棵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 有人把他敬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单枪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一生和柳宗元是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崛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 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 (文章有删节) [佳作赏析] 在中国文坛,人们关注韩愈的历来的是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韩愈对教育的贡献角度,歌颂和赞美韩愈。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评价韩愈扭转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风气及其成就,结尾部分化实为虚,写韩墓的树,间接表达敬仰之情。写法独特,耐人寻味。 15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解析:选A 无:无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解析:选B A项,“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随,“而”是连词;今义“从而”是一个词,连词。D项,“众人”古义是指普通人;今义指大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选A A项,都是语气词,表句中停顿。B项,连词,表转折;副词,就是。C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D项,介词,相当于“于”;疑问词。 4.下列各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选C C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其余为一般陈述句。 5.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15 B.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流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选C C项,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译文: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答韦中立①论师道书(节选)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④ 15 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⑤。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注] 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 ③挈(qiè)挈:急切貌。 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 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 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⑦呶(náo)呶:哗闹貌。 ⑧咈:乖戾。 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 ⑩荐笏:古代做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 1.“仆道不笃”中“笃”解释为深厚。 2.“甚不自是也”为宾语前置句。解释为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不敢自信)。 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中“怪”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怪,对……感到奇怪。“目”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使眼色。 4.“幸大雪逾岭”中“幸”解释为有幸。 5.“不以病乎”中“以”通“已”。 6.“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中“衒”通“炫”解释为“炫耀”。 7.“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中“望外”解释为“意料之外”;“齿舌”解释为“口舌”,指闲话,是非。 8.“应之者咸怃然”中“咸”解释为都。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辱书云,欲相师 相:xiānɡ,互相 B.虽常好言论 好:hǎo,美好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 为:wéi,写作 D.如是者数矣 数:shù,几次 15 解析:选C A项,“相”,代词,偏指一方,指“我”;B项,“好”读音为“hào”,意为“喜欢”;D项,“数”读音为“shuò”。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B.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C.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D.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解析:选B 解答此题,主要注意句子的内容与语气词的标志作用,如“哉”“也”“者”等。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从孟子生活的时代起,世风就非常不好,人们耻于从师学习。 C.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自己也不愿像他那样做。 解析:选C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书信开篇的自谦之语,故A项错;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且文中有“由魏、晋氏以下”的明示信息,据此可判断B项错;文中作者对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的精神明显是肯定的,故D项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4分) 译文: (2)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6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 (2)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 15 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假设我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做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像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分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可是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太令人难堪了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我自从因罪被贬以来,更加少用心思。在南方住了九年,多了脚气病,逐渐不喜欢吵闹,怎可让那些唠叨不休的人,不分早晚常在我耳边讲些我不喜欢听的话,来干扰我平静的心呢?那么,不来往就神智混乱苦闷心烦的日子,就更加不能过下去了。平时也会意外地受到别人不少议论和指责,就只欠做人家的老师了。又听说古时候重视加冠礼,用来要求成人之道,这是圣人所特别注重的礼节。数百年来,世人不再举行。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定决心,振奋精神,举行此礼。行过礼后,隔天上朝。到了外庭,把笏板插入绅带,向众官员们说:“我的儿子行完冠礼了。”听到的人都非常诧异的样子。京兆尹郑叔却生气地放下笏板,退后站住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廷上的人都大笑。天下的人不去指责郑叔行为的不是、称赞孙昌胤作为的得当,为什么?因为他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现在自命为师的人,大都和这情形相同。 三、语言表达专练(12分) 11.下图题为《标签国的教育》,请写出图的寓意及你的观点。要求语言鲜明、得体、准确。(6分) 15 标签国的教育 答: 解析:此图是对为各类学生贴各种标签的讽刺。关键看标题《标签国的教育》,再看图,确定人物的身份与特征。结合标题思考其寓意。 参考答案:(提示)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中,为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比较常见。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2.学过《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6分) 答: 参考答案: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