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艺术有非常独特的趣味,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格调和趣味。 上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曾在其著作《宽容》中讲,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知道“透视”对于中国人的造型能力,他评价说中国人画东西是“画不像”的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地步,但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论画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这和房龙所说截然相反。 中国画叫“丹青”,丹青就是以色彩来呈现的意思,王维之后水墨画出现,在千余年的发展中,竟然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水墨画是一个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在我们的色相系统中是一个无色的世界,然而中国艺术家认为“无色而具五色之绚烂”没有色彩,却可呈现色彩也无法呈现的生命真实,苏东坡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这句话中包含的意义也非常深邃,在黑白世界中,在枯木寒林中,在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世界中,可以追踪隐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它成为中国艺术的命脉之所在,也是造成中国人趣味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19世纪末期,西方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甚低,认为中国人喜欢病怏怏的东西——盆景,一段枯根放在盆子里,中间有几块石头,几片绿叶点缀在枯朽的枝上——这是种病态的存在,其实完全不是如此,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槁来评价。它所追求的是跟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性依托相关联的。就像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他要排除“目”——仅仅通过外在感官获得知识的途径。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东西是不够的,老子所讲的“腹”不是吃饱了就算的,而是整体的生命,你要用整体的生命去体会世界,而不是用眼晴看世界。中国人讲写意,讲形神结合,就是以此为思想根源,因为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心而造”的。 中唐到北宋时期,中国的艺术越来越往人的心灵和感觉上发展,走向了一种重视人心灵依托和生命感觉的新境界,我把它叫做“宋元境界”,我们讲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讲的是宋元以来的近千年的趣味。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特有的格调和趣味是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中国艺术的趣味非常独特。 B. 黑白世界在色相系统中是无色的世界,然而中国艺术家认为没有色彩却具有五色一样绚烂的效果。 C.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认为中国人画东西还没进入艺术的地步,而苏东坡的认识却和房龙所说截然相反。 D. 在枯木寒林中,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世界中有隐藏的真实,这个真实造成了中国人的趣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了观点,接着以美国历史学家房龙的观点作为靶子,又用苏东坡的话加以反驳。 B. 文章以中国画为例,论述了在黑白世界中可以追踪隐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真实,这是中国艺术的命脉。 C. 文章又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例,阐释了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心而造”的,讲写意,讲形神结合。 D. 文章论述观点时,很注重引用中国古代名人的言论作为佐证,这些论据都论证了中国艺术的独特趣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丹青是以色彩来呈现的,而水墨画是一个黑白世界,王维之后水墨画竟然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B. 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槁来评价,在盆子里放一段枯根、几块石头,这就是美的呈现。 C. 西方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甚低,认为中国人喜欢病快快的东西,这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偏见。 D. 中国的艺术有非常独特的趣味,自中唐到北宋以来走向了一种重视人心灵依托和生命感觉的新境界。 【答案】1. C 2. D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因果倒置。依照原文应是“中国有非常独特趣味的艺术,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格调和趣味”; 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没有色彩,却可呈现色彩也无法呈现的生命真实”,而非简单的“具有五色一样绚烂的效果”; D项,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在简单的无色世界中追踪隐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的真实,成为中国艺术的命脉之所在,是造成中国人趣味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文章第二段引用苏东坡的话,论证的是论画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和房龙的观点截然相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过于绝对。文章是说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盆景是一种病态的存在,作者认为完全不是如此,他认为“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稿来评价”,但是不能据此反推出所有的随意搭配的盆景都一定是美的。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经过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发展,确实到了要解决垃圾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反感垃圾,但是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能否推行,仍有犹豫。2018年7月公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垃圾分类”处理这一栏非常刺眼,它比上一年下跌了9.4% 意味深长的是,就在2017年,北京刚刚开启了新一轮“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五花八门的试点措施在各条胡同和街道里轮番上演。这个调查表明,如果方法不当,“垃圾分类”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垃圾问题。 说到底,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居民的事,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产业链垃圾分类之后,还要进行运输和专门的处理。《人行道王国》一书写那些纽约第六大道上摆掉的人,他们所卖的杂志大部分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从垃圾桶找出来,这也得益于有效的垃圾分类。 最终,在社会层面,垃极分类需要一个成熟的分工和处理体系;而在人的层面,则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成熟社会”,一个国家在经济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面临这个问题。 (摘编自张丰《各种段子横飞,垃圾分类考验上海人》) 材料二: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家属院位于赵登禹路西侧,小院不大,仅有两栋楼房,住着400多户居民。可是在西城区,乃至全北京市,这个深藏在核心区里的小院名声在外。“这里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院落,大伙都把这叫作“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说起“垃圾分类第一院”的名头,大乘巷老住户,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带头人的崔湘文告诉记者。 从最初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仅为15%,到如今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起85%,崔湘文和小院里的400多户居民坚持了23年。裁至目前,在“垃圾分类第一院”的带动下,西城区已先后创建了383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占到了小区总数的80%以上。与此同时,区市政市容委还在15个街道组建了一支由2000余人组成的、覆盖全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 (摘编自2019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3年,这里炼成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 材料三: 在奥地利,几乎所有的街区和公共场所,例如火车站或飞机场,都严格执行分类要求。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每一类有专门的垃圾箱:塑料,倒如空饮料罐、塑料包装等;废纸,包括报纸、杂志、产品广告宣传单、书籍以及纸质包装或纸板盒;玻璃制品,有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而且玻璃瓶在丢弃前要去除瓶盖,因为瓶盖属于其他废弃物;生物垃圾,仅回收有机的、可制成堆肥的垃圾,如剩饭菜、蔬果皮等厨余垃圾,也包括花园废弃物;其他杂类垃圾,特指既不包含有害物质,又不包含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垃圾,包括吸尘袋、橡胶废料、卫生用品、皮革和人造皮革等;有害垃圾,例如废旧电池和蓄电池。 收集到的垃圾均采用机械化、密闭式的专用车辆进行运输。奥地利环卫系统可根据不同运载的需要提供多款车型,运输车辆密闭性很好,主体外观格局为橙色,与工作人员着装颜色相统一。奥地利的垃圾填埋场对技术要求很高,设有各种防泄漏的措施,保证这些填埋的垃圾能够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从而保障地下水和土壤的洁净。同时他们还认为未来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后,这些垃圾或许还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摘编自焦授松《奥地利:垃圾分类全民行动科技先行》)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开启了“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一年之后,北京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推进的并不顺畅,相关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还明显下跌。 B.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家属院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院落,因为起步早,居民参与率高,被称为“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 C. 北京市西城区非常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使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达到总数的80%以上。 D. 奥地利在街区和公共场所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要求,他们认为这些垃圾经技术处理后或许是可利用的资源,在收集和运输方面有科学的处理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一个成熟的分工和处理体系,这是经济到了定阶段之后一定要做好的事情。 B. 经过20年迅猛、粗放式的发展,中国城市急需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可从调查情况看,由于方法不当,问题更加严重。 C. 垃圾分类要成为居民自己的事,北京西城区这一家属院的成功经验表明,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作的进程。 D. 奥地利在街区和公共场所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要求,在收集和运输方面有科学的处理方式,他们认为这些垃圾经技术处理后或许是可利用的资源。 6. 奥地利的垃圾分类工作给我们在解决垃圾问题上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垃圾分类要具体明细,在街区和公共场合各以专门的垃圾箱来收集。②环卫系统要规范,运输垃圾时要分类运载并保证车辆的密闭性。③填埋场建设规格要高,以保证垃圾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曲解文意。“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是区市政市容委组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进行的活动,并不是“北京市西城区”所为;另外选项中“达标小区达到总数的80%以上”与原文中“西城区已先后创建了383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占到了小区总数的80%以上”也有出入。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材料一中“中国城市经过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发展,确实到了要解决垃圾问题的时候”,意思是说要解决“垃圾问题”,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另外,原文中“如果方法不当,……带来更严重的垃圾问题”属于假设关系,而选项中“由于方法不当,问题更加严重”属于因果关系。不合文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范围和角度;其次,阅读材料,划定区间,筛选有效信息;最后,分条分点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材料三可分为三层,说明了有关“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三个方面:第一段为第一层,主要说的是奥地利垃圾分类很细,而且执行严格,无论是在“街区”,还是在“公众场合”,“每一类有专门的垃圾箱”。第二段分两层,首先是奥地利环卫系统相当规范,运输垃圾时,“根据不同运载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机械化、密闭式的专用车辆”运输;下一层为“奥地利的垃圾填埋场对技术要求很高,设有各种防泄漏的措施,保证这些填埋的垃圾能够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奥地利的这些有关垃圾分类的做法都能给我们以启示。结合以上的信息筛选,分条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鬼手 杨海林 鬼手是个瞎子,叫商槐。 商槐读书未成大器,眼看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家里人这才慌了神,想让他好学一门手艺糊口。商槐说手艺倒是现成的,可惜我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恐怕是难以实现了。 商槐读过很多关于古器物鉴赏方面的书籍,自信凭一双慧眼,谋份差事应是小菜一碟。家人为他找了一个古玩店,叫怡雅轩,很小,只有一间门脸。家人的意思是让他先练练,是不是真有本事三五个月就看出来了。商槐袖着手在门外看了看,缩着脖子不肯进,嫌寒碜。怡雅轩的老板本来碍于他父亲的面子,有照顾他的意思,没料到商槐不识抬举,就说,先生如有真才实学,何不到聚珍斋见见大世面? 商槐拱拱手说,麻烦先生引荐一下。 怡雅轩的老板想看他的笑话,果真带他去了。到了聚珍斋门口,商槐伸头一望,道:好画呀! 聚珍斋老板李淳风正和怡雅斋老板寒暄,见商槐是个生脸儿,便回头看看墙上的立轴说,我也知道这是幅好画,可惜没有题款呀! 古玩界的规矩,没有题款,便很难知道作者是谁,卖不出好价钱的。 商槐说此画粗笔浓墨,略施杂彩,应是五代时徐熙的“落墨花”笔法。这种笔法,后世模仿者颇多,然而无一人能形神俱足。此画风格清逸,野趣横生,应是徐熙真迹无疑。 恰雅斋的老板说,这些话我们都会讲,关键是如何找到证据。 商槐便不言语,又看了一会儿,才指着一处污渍说,这下面隐藏有徐熙的印钤。 哦?李淳风伸过头去细细辨别,果真发现那处污渍下面有一点赭红,却不能断定是否真的是印钤。 这好办,用火烧。 烧? 对,唯有火才能焚去污渍。商槐从怀中掏出一个大腹长颈的瓶子,倒出一点红色粉末摊在纸上反复揉搓,直到完全渗入污渍之中,才拍拍手说,烧吧,烧坏了,我赔。 李淳风战战兢兢地划了根火柴,就有一点靛蓝的火苗蹿出,像纸上长出的一朵花。过了一会儿,污渍褪尽,果真露出一块印钤,竟是“臣徐熙印”。 商槐在聚珍斋做了二十年掌柜师傅,1923年,他替李淳风收了一件彝器,断定是周代礼器,后来被天津玩家以十倍的价钱买走。 李淳风请商槐喝酒,酒至半酣,商槐忽然说,李兄啊,我看走眼了呀,那件彝器,其实是个赝品。 李淳风一愣。 商槐说铜器入土千年,它的颜色应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午时翠润欲滴,子时稍淡。我早就知道的。 李淳风问,那你为何收下了? 商槐说那个人是革命党,我想帮帮他。 李淳风安慰道:纵然是赝品,不是也卖了个好价钱吗?先生不必自责了。 商槐说我和你不同呀,你是生意人,只要能挣钱,眼中并没有真假,我就不同了,我是把它当一门学问啊。商槐刺瞎了一双眼睛。 从此商槐闭门不出,偶尔有人请他鉴别古董,商槐便以手扪之。商槐说这样好,能与造物之人神交,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经他这双手鉴定过的东西,竟从未出过差错。因此,有人送给他一个“鬼手”的雅号。 这一年年底,清江浦来了两个日本人,带了一只瓷瓶请商槐鉴别,釉水棕眼,沙底铁足。商槐抚摩再三,叹息道:画是真的,瓶是伪造的。 日本人不相信。 商槐说瓶上的这幅画是倪云林的山水小品不假,但不是直接绘在瓶胎上的,而是先烧制了假瓶,再在瓶身贴上画,涂上药液,使画中颜料渗透到瓶体,再涂釉烧制而成。商槐随手从床下摸出一尽瓷瓶说,这种货色,我家里还有,你们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日本人弄不清真假,奸笑着说既然都是假的,留着便没有意义了,挥手,将两个瓶子全都打碎了。 日本人走后,商槐对将他们带来的李淳风说两个瓶子都是国宝,我是不忍心落入外人之手,才这么说的呀! 李淳风说你好糊涂呀,纵然落入敌手,我们还能夺回来,在成了碎瓷片,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整整一个月,商槐闭门不出。 年根岁末,李淳风去拜访商槐,却发现商槐已溘然而逝。 身边,摆着两只古瓶没有一丝裂痕。 再看,竞是被日本人毁坏的那两只。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某古玩店老板和掌柜师傅交往的故事。 B. 古玩店李老板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古董商,而掌柜商师傅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文化人。 C. “清江浦来了两个日本人”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它巧妙地将个人行为和抗战连接起来。 D. 小说两次写商槐闭门不出,一次是眼瞎之后,一次为补瓶期间,两次商槐都心有愧疚。 8. 为什么说在“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 9. 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商槐这个传奇人物的? 【答案】7. D 8. ①眼瞎之后的自我解嘲;②鉴宝这一行,有时候的确会被眼见表象蒙蔽;③自信能通过触摸鉴宝,“能与造物之人神交”;④鉴宝之人的心灵和价值选择更重要。 9. ①赋予人物鉴宝修复绝技,使之行事成竹在胸;②将人物置于高难度的工作情境和特定的历史情境中;③通过人物本身的特异言行(构造前后反差极大的言行)突出其传奇和崇高;④把人物置于真假善恶矛盾中,以商槐的抉择突出其崇高性格;⑤通过次要人物的惊讶或疑惑等反应来侧面烘托其奇特;⑥恰当留白,如就业之前如何度日,国宝是如何修复的,为何溘然长逝等略而不写,有神秘色彩。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没有用“第一人称视角”,将故事概括为“交往”也不妥。 B项,“惟利是图”说法太过,注意“安慰”“夺回来”等信息。 C项,“清江浦来了两个日本人”是故事第三部分的内容,说是“小说的叙事背景”错,关于“抗战”的说法也不妥。 D项,第一次愧疚于自己学术有亏,第二次愧疚于国宝被碎与自己有关,故说法成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阅读文章,抓住题干,找到有效答题区间,结合“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的表面原因是说鉴宝这一行,有时候的确会被眼见表象蒙蔽。 这句话的深层意思还要上下文情节回答。上文讲商槐替聚珍斋收了一件彝器,“商槐忽然说,李兄啊,我看走眼了呀,那件彝器,其实是个赝品”,后被天津玩家以十倍的价钱买走。“商槐说那个人是革命党,我想帮帮他。”“商槐说我和你不同呀,你是生意人,只要能挣钱,眼中并没有真假,我就不同了,我是把它当一门学问啊。商槐刺瞎了一双眼睛。”日本人让商槐鉴别一只瓷瓶,商槐抚摩再三说画是真的,瓶是伪造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商槐不忍心国宝落入外人之手。所以商槐说“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这句话,是商槐眼瞎之后的自我解嘲,这体现了鉴宝之人的心灵和价值选择更重要。“从此商槐闭门不出,偶尔有人请他鉴别古董,商槐便以手扪之。商槐说这样好,能与造物之人神交,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经他这双手鉴定过的东西,竟从未出过差错。”这就表明商槐作为鉴宝行家,他自信能通过触摸鉴宝,“能与造物之人神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描写的对象,可分为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写人,可以直接写头发、画眼睛,使其栩栩如生,这叫直接描写;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写人,如通过第三者的转述介绍某人,通过描写第三者来反衬某人,以写景状物来烘托某人等。根据描写人物的详略、轻重、着墨的浓淡,可采用白描、漫画式勾勒、浓墨重彩细描。还有细节描写。 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商槐这个传奇人物的。阅读全文,找到有关描写商槐这一人物的语句,然后再从多方面分析。这篇小说是把商槐置于高难度的工作情境和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刻画他鉴别宝物以及修复宝物的绝技。在鉴别聚珍斋墙上的立轴画的题款时,商槐就表现出高超的鉴宝才能,他大胆采用火烧找到题款,表现了他行事成竹在胸。他在鉴赏一件彝器时,把赝品说成是珍品的原因是他想帮帮他革命党,并为此刺瞎双眼,小说通过商槐这一人物本身的特异言行突出商槐传奇的经历和崇高的精神。尤其是在后来日本人让他鉴赏一只瓷瓶时,商槐不忍心国宝落入外人之手,于是说瓶是伪造的。小说把人物置于真假善恶矛盾中,以商槐的抉择突出其他一心保护国宝的崇高性格。此外,小说通过李淳风等次要人物的惊讶或疑惑等反应来侧面烘托商槐为人和鉴宝方便的奇特。“整整一个月,商槐闭门不出。年根岁末,李淳风去拜访商槐,却发现商槐已溘然而逝。身边,摆着两只古瓶没有一丝裂痕。再看,竞是被日本人毁坏的那两只。”国宝是如何本命商槐修复的,小说没有交代。商槐为何溘然长逝等略而不写,这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留白艺术。总之,回答此题时,每个要点既要概括具体方法,也要概括具体內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 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2)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10题详解】 这是一道文言断句题,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做出判断。 这段话大意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本题中“高颖”“高祖”是两个人,根据结构对称法,应为“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先排除A和D; 引入的宾语是“卧内”,二者应连在一起,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而非主管。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选项是对全文的提炼和概括,考生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应区域,一一对照。 D项,“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辞”,推辞。第二句中,“阙”,有缺点,缺失;“遽”,急忙。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辞谦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法令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销毁。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进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在接连不断的战争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酶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六子(重九即事呈徐倅·祖禹十六叔) 晁补之 喜秋晴。淡云萦缕,天高群雁南征,正露冷初减兰红,风紧潜凋柳翠,愁人漏长梦惊。 重阳景物凄清。渐老何时无事,当歌好在多情,暗自想、朱颜并游同醉,官名缰锁,世路蓬萍。难相见,赖有黄花满把,从教渌酒深倾。醉休醒,醒来旧愁旋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是词人在九九重阳节那天触景生情写给朋友的,属于离别述怀的怀人之作。 B. 开篇抒发词人即事的感受,意境与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有异曲同工之妙。 C. 寒露降临兰花凋萎,劲猛的秋风在柳林中穿行,导致词人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 D. 过片词人以一句“重阳景物凄清”既对上片的写景进行概括,又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15. 本词下片的抒情有一波三折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由凄清转入豪迈。过片凄清的秋景带给词人凄清的感触,但词人不愿将这种凄清传递给远方的朋友,于是他故作姿态地抒发“渐老何时无事,当歌好在多情”的豪迈之情;②由豪迈转入悲愁。多情当歌便自然联想起年少时朋友们携游同醉的情景,可惜好景不长,为仕途功名所牵绊,大家如同随风漂泊的蓬草浮萍一样各奔东西,再难见面,值此重九佳节,只得借酒浇愁;③愁情拓展拔高。词人期盼长醉不复醒,因为酒醒后那原来的忧愁就会复发,借此将自己的愁情拓展拔高一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导致词人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理解有误。这首词的上片,首句“喜秋晴”,晴的秋,自然人人喜欢,但“秋”毕竟是带“愁”的,也因“秋晴”,才让人看清“群雁南征”,而“露”也越“冷”,急风穿于柳林中,吹落的是满满的“柳翠”,如此意境,给人以“萧杀、凄清”之感,作者即景抒情,看此景,作者友人又不在身边,触此景,心中不胜凄凉,所以,这里没有感情的陡然转变。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内容;其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本题在表达技巧方面考查的是在结构方面作者如何表达自己情感变化的,所以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下片,首句“重阳景物凄清”,面对如此凄清之景,又加之友人不在身边,作者心情定是凄清伤感的,接着,作者因老去无所事事,当歌时应是多情,此时作者是如何的放得开、看得淡,凄清之情已不再于胸,传递给友人的当是“无事”的闲适和“当歌”的豪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有“暗自悲”,曾经“并游同醉”的友人,为“官名”所羁绊,如今各奔东西,不能见面,如同“蓬萍”,此愁唯有“渌酒深倾”方可消除;但作者又想,虽醉时此愁可消除,但酒醒之后呢?于是将凄清伤感之情推向高潮! 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三)名句名篇畎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要提高个人修养,就要时刻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得失。 (2)《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动作小心、神情恤恐侧面表现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向老师请教时,“________”,自己却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乃至于“__________”,等到老师高兴时再行请教。 【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或遇其叱咄 不敢出一言以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焉、扪参、胁、抚膺、叱咄。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 ,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 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 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艰难险阻的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B. 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 C. 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D. 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B. 蝉联 经久不衰 汲取 沸沸扬扬 C. 卫冕 经久不息 吸取 敲锣打鼓 D. 卫冕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答案】17. D 18. A 19. 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根据选项内容即可得出答案。A项和B项搭配不当,“艰难险阻”和“克服”不能搭配在一起,应该改成“跨越艰难险阻”。由此可以排除A项和B项。同时,需要填写的语句无须采用被动句式,由此可以排除C项。同时,D项语句通顺,符合逻辑,衔接恰当。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卫冕: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蝉联:指连续相承、连续不断获得,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蝉联一般不单独使用,后面需要加上宾语,如蝉联冠军。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卫冕”。 第二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一般用作谓语。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原文第二处形容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根据语意,第二处应该选择“历久弥新”。 第三处,汲取:指取水,引申为吸取,吸收。吸取:用不同方法吸收;采用,采取,得到。文中指从女排精神中获取力量,“汲取”和“吸取”都符合语境。 第四处,敲锣打鼓: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卢势,大肆进行舆论宦扬。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第四处所在的原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敲锣打鼓”更符合语境。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是“影响力”而不是“中国女排”,“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应该改成“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二是不合逻辑,“不仅更”表递进,文中强调的是“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应该改成“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故选B。 20.《红楼梦》第103回《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隐,说了一段话,下面是某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恳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 【答案】①“敬赠”改为“惠赠”(或“慨赠”);②“鄙乡”改为“贵乡”;③“封疆大吏”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④“老朽”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⑤“指教”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分析可知,“敬赠”,指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一般指谦辞。此处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改为“惠赠”(或“慨赠”)。“鄙乡”,谦辞,用于称自己的家乡。此处指对方的家乡,改为“贵乡”。“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一般指大官。此处应用谦辞,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词。此处应用敬辞,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此处指自己接受教诲,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21.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举两个例子。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答案】(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跋涉,那么家便是一个驿站,在跋涉中有了休憩。 (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在攀登中有了后盾。 (3)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在攀登中有了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举两个例子”,然后分析例句,例句本体是“人生”和“家” ;把握句式特点、内容特点,“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那么家便是一个……,在……中有了……”根据例句的句式进行拟写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形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写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篙橹浆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出“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立意。(2)自拟题目。(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走进生活遇见美 黄庭坚模仿苏轼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始终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无自己的创新,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韵。而后黄庭坚由看船工摇橹而大受撼动,创造出独属自己的“高提笔”,大获成功。这就是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所在了。 因为模仿的全部追求就是达到与被模仿者一模一样的境界。可是被模仿者演绎的是自己的风格,其风格源于其生活经验,并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没有接触到被模仿者的生活,获得同样的感动,单纯模仿其最终结果,注定失败。 真正美好的东西需要从社会实践生活中得来,走进生活中去,我们才能接受到美的最原始状态,这样的美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感染我们,而在我们读书或是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们接受到的是作者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经过文字或图像的组织、构造后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感受,这类或静止或平面的表达方式,缺少了真正走入生活时所能感受到的动感和立体感,给人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在无形中就大大减弱了。就如同黄庭坚通过感受船工撑篙橹桨的力与美的力与美有了深深的震撼,这才有了灵感,突破苏轼原有的格局。我们只有在感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直接的冲击与震撼后,才有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写文章亦是同样的道理,司马迁在年轻之时四处游历,考察古代圣贤的历史遗迹,近距离接触让他获得了一次次内心的震动。他走过韩信为母亲营建的墓地,敬佩韩信不凡志愿;他走过垓下古战场,为项羽的英雄末路而扼腕叹息。这些赞叹、悲叹使太史公笔下有奇气。而司马迁自身遭受到冤屈,那些苦闷、煎熬,更成为《史记》的精神来源。《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就因为它不是前代书本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入了自己生活的悲喜感悟。而我们的写作,只是对着稿纸生编硬凑,甚至于囫囵背下优秀作文选中的事例或描写。我们并没有真正被那些事物中的人物吸引和感染,写出的文字自然难以精准丰满。我们的文章里充斥着前人感叹过的风花雪月,但我们可曾体会过风花雪月究竟是值得欣羡还是值得哀伤? 我们下次提起笔时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在记录此时此刻的生活随想,还是复制出又一篇娇柔造作?走进生活吧,从生活中寻得你最初始最本真的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