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03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03 新人教版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3‎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ī) 召(zhào)唤 粗犷(guǎng) 觑(qū)了一眼 B.泥淖(nào) 墓冢(zǒng) 下载(zài) 酒阑灯灺(xiè)‎ C.叱咤(chà) 烘焙(péi) 亘古(gèn) 沧海一粟(sù)‎ D.赭(zhǔ)色 迷惘(wǎng) 不啻(chì) 方兴未艾(āi)‎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到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 B.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汽来,老翁小孩子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C.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谴”,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自己,使我们对于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 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B.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香港蕞尔小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对大陆都表示出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D.由于对AC米兰队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中国足球队此次出征意大利虽然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还是铩羽而归。‎ ‎4.下列各句没语病的一项是 A.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扼住了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B.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C.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把医生喊破喉咙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D.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挥斥方遒(遒:强尽有力)‎ - 9 -‎ B.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际:交会)‎ D.君子不齿(不齿:不以……为羞耻) 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C.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熏陶了中华民族,使华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请选择你熟悉的一部中外文学名著,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4分)‎ 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排列下面的语句,使其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正确顺序为: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 9 -‎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10.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11.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 9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3.开头作者为什么说“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15.就文中划线段作简要的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19分)‎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衣帛:名词作动词,穿丝绸衣服。‎ B.既而归,其妻请去 去:离去。‎ C.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即小看的意思。‎ 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盖:印章。‎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②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①解左骖赎之 ②久之,越石父请绝 C.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D.①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②其夫为相御.‎ - 9 -‎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B.①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 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荐为大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自己的国相风度。‎ ‎22.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23—24题。(6分)‎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23.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 ▲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 9 -‎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苏轼《赤壁赋》)‎ ‎(4)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子曰:质胜文则野,▲ ,▲ ,然后君子。(《论语》)‎ 四、作文(60分)‎ ‎26.请以“记忆中三个有趣的片段”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9 -‎ 参考答案 ‎1.A 2.A 3.C 休戚相关 4.D 5.B 6.D 7.A ‎8.(4分)答案示例1:品《红楼》,识假意真情。答案示例2:览《论语》,知古圣今贤。‎ ‎[联句完整,对联要求完全符合,方能得满分;联句完整,对联要求部分符合,酌情扣分;联句不完整,不得分。]‎ 9. 正确顺序:③①⑤⑥②④(解这类题型的试题应首先找准起始句。从这一组句子看,句③是全组句的开头,其他句子都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看到的景色。“推窗望去”看到的景色是由“雨”而“云”而“雾”,由“雾”而“树”而“花”,其视线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全组句子以空间为序。)‎ ‎10.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11.C(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12.B(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13.“瓦蓝”是乡村的瓦特有的一种蓝色。.‎ ‎14.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5.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片瓦偶然被带入城市遭拒绝和抛弃的经历,生动地表现了瓦在城市的迷失,委婉批评某些人对乡村的背叛。‎ ‎16.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17.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18.【答案】D 【解析】盖:伞盖。 19.【答案】A 【解析】A组,都为介词,在,表处所。B组,①之:代词,他,指越石父;②之:助词,起拼凑音节的作用。C组,①而:转折连词,却;②而:连词,表顺承。D组,①为:动词,待为,当作;②为:介词,替。 20.【答案】A 【解析】B项,①是说晏子的节俭;②是说晏子荐贤。C项,①是说晏子对君主的忠心厚义;②是说晏子的名声大。D项,①是说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②是说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 21.【答案】D 【解析】解救、尊重在囚禁中的石父,这是晏子求贤的表现;提拔推荐知过自改的车夫,这是晏子荐贤的表现。 22.【翻译】(1)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解析】得分点是:危言: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有道:国君能行正道。衡:权衡、斟酌。 (2)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     【解析】得分点是:诎:通“屈”。诎于不知己:状语后置,即:于不知己诎。信:通“伸”,伸展、伸张。‎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当上齐国宰相后,仍然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有才德,却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并让他一同坐车回去。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了,进了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于是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虽然没有才德,但是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 - 9 -‎ 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对我无礼,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府待为上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宽大的伞盖下面,用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后来丈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车夫问她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身为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刚才我看见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如今你身高八尺,不过替人当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其中的言论详细极了。读了他们的著作后,还想看看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难道这是说的管仲吗?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就想到竭尽忠心,退朝就想到弥补朝政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二)、诗歌鉴赏。.‎ ‎23.第一问:归雁、篱菊、渚莲。第二问: 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评分建议:第一问,写出两个景物得1分,答对三个得2分,答到其它景物不给分也不扣分。第二问,特色、诗句分析每点1分。共4分)‎ ‎24.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评分建议:手法1分,情感2分,共2分。‎ ‎(二)、默写。(8分)‎ ‎24.(1)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 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