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9课 赤壁赋 赤壁之下,有多少英雄往事随流水,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驻足于此,抒发感慨。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更显意境悠远,令人神醉。《赤壁赋》中对江山美景的赞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只是,那夜的清风与明月,已随岁月而消散。苏子留给我们的是那豁然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合卷闭目,静心坐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希望必然就会有失望,高处不胜寒,我们只有秉着一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才能在世事的沉浮之间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5‎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他中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后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潮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诗词开豪放一派,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在书画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摘出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书李端叔诗后》)这是其被贬生活的真实写照。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附近有赤鼻矶,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赤壁。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舟游长江,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鼻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随即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1.赋 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骈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风格,叫作“文赋”。《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七月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十六称“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而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3.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即斗宿和牛宿,为星宿名。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为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神),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15‎ 北方玄武七宿 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4.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或生命渺小。‎ 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苏子:苏轼自称。泛:漂浮。兴:起。属(zhǔ):通“嘱”,劝人饮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说指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窈窕(yǎo tiǎo)之章:《月出》首章中“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层解 点出泛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 星宿名。斗,也称“南斗”;牛,也称“牵牛”。横:笼罩。纵:任。一苇:像一片苇叶,指小船。如:往。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遗 层解 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写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 15‎ 段解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 层解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倚:循,依。和(hè):同声相应,唱和。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长。舞、泣:使……起舞,使……哭泣,都是使动 层解 写客人悲咽低回的箫声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段解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层解 主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客的感慨。‎ 15‎ 武昌:今湖北鄂城。缪(liáo):缭、盘绕。周郎:周瑜,“吴中皆呼为周郎”,后世一直沿用。孟德之困于周郎:指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于,表被动。方:当。破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破,占领。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长坂坡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名词作动词,攻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舳舻(zhú lú):船的后面掌舵的地方叫舳,船前安棹的地方叫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shī)酒:斟酒。槊(shuò):‎ 层解 写客人俯仰古今,感叹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已经风流云散。‎ 一只小船。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寄:寄托。蜉蝣(fú 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粟(sù):米粒。须臾:片刻。挟:偕同。‎ 层解 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跟江水和明月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 段解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这一段是客人解释上段所描绘的箫声所传达的悲情苦绪,但它的目的却在引发下面一段作者对人生哲理的议论。‎ 15‎ 夜。’”逝,往。斯,这,指水。盈虚:盈,满,指月圆;虚,缺,指月缺。彼:指示代词,那。卒:到底,最终。盖:在句首表假设语气。曾(zēng):副词,表出乎意外,简直,竟然。一瞬:‎ 层解 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万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zàng):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子:对人的 层解 苏轼认为我们应该尽情地享受清风明月之美,因为这是上天的创造和赐予。‎ 段解 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正面表现自己的人生哲学。‎ ‎“狼藉”。相与枕藉(jiè):互相枕着垫着。藉,用草编的垫,这里作动作“垫着”讲。既白:已经显出白色,即天亮了。‎ 段解 写客听了主人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通假字 15‎ ‎1.举酒属客(通“嘱”,文中指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二、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美貌的女子。‎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答案 1.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2.旷远的样子。3.白茫茫的水气。‎ 三、一词多义 ‎1.望 ‎2.属 ‎3.如 ‎4.而 四、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歌唱、朗诵)‎ ‎2.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9.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文言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即“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游”)‎ 15‎ ‎3.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即“月于东山之上出”)‎ ‎4.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即“相与乎舟中枕藉”)‎ ‎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即“凌茫然之万顷”)‎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即“有吹洞箫者客”)‎ ‎7.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即“予怀渺渺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9.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10.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何羡”即“羡何”)‎ ‎11.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刚去过黄州,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不管赤壁之战是否是在黄州打的,我还是想去看看,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15‎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竟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都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在进行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选自《苏东坡突围》,有删改)‎ ‎[鉴赏点评]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我们真的很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人生价值?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苏东坡学习,学习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乐观心态,实现自我价值。‎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秋夜泛舟 议论说理 悲 乐 15‎ 二、内容把握 本文以文赋的形式,记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    ”的形式,透露出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    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着,及    的生活态度。‎ 答案 主客问答 宇宙人生 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 ‎1.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答案: ‎ 答案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即“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2.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我的答案: ‎ 答案 本文一开头先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飘飘欲仙之乐便油然而生。接下来写客人吹起箫来,声音悲凉,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人生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然后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由此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3.第三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我的答案: ‎ 答案 对比。‎ ‎①由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生悲。‎ ‎②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生悲。‎ ‎③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生悲。‎ ‎4.文章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我的答案: ‎ 答案 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写曹操不是仅仅为了说明他是英雄,而是为了引出重心“而今安在哉”这一句,借此突出了像曹操这样既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而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15‎ ‎5.朗读第四段并思考: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的答案: ‎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 ‎(2)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我的观点: ‎ 答案 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 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读写能力』‎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赤壁赋》采用了汉赋普遍采用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文中的“苏子”与“客”看似两个人,实为一体,是苏轼借客人之口表露自己思想的一个方法。‎ 在“主客问答”模式中,“主”是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虚设主客都是为“主”申述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的。‎ ‎『针对练笔』‎ 15‎ 请借鉴本课中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一段对话,阐释某一哲理或表达某一见解。对话的人不必局限于“主客”之间,200字左右。‎ 答: ‎ 答案 (示例)一位在一家农场做客的生物学家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就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它是在鸡舍里长大,我也一直喂它鸡饲料,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客人又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飞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第三天,客人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终于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冲向天际。‎ ‎『直击高考』‎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5‎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答案 B 解析 “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国君充分信任后的结果。‎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回答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系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处置。’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裁决。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 15‎ ‎“主将接受任命后,上拜而回答君王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外作战时争先冲锋,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时,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安定好宿营地,将帅才进入自己的住处休息;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鸣金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外作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素材迁移』‎ 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苏轼可以算是比较“倒霉”的一位: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对其影响最大、创伤最巨的是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偏偏被贬到黄州做一个徒有虚名的“武官”。不论是新党当政,还是旧党得势,无罪的他却总是越贬越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能坦然地“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清风明月,他能“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心胸?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人格?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运用方向] “挫折改变人生”“转向”“面对逆境”“穷则独善其身”“永不言败”“人要适应现实”等。‎ ‎[运用示例] ‎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疼痛穿越漆黑的荆棘丛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15‎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