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第3讲 走进名家——王安忆及其作品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3讲 走进名家——王安忆及其作品阅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3讲 走进名家——王安忆及其作品阅读 教学内容 ‎1、熟悉著名作家王安忆作品及其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与细腻情感;‎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给到的文章,初步了解名家王安忆;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进一步探讨熟悉名家。‎ 一、名家风范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 舒晋瑜 ‎  若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来诠释,那么王安忆因其书写,可以说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上海的世俗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演绎出活色生香。‎ 上海给王安忆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人自然要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上海恰恰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我的写作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辩证的关系。”《长恨歌》描写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人生;《富萍》关注的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新加坡人》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新贵;到了《天香》,她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直写到明朝灭亡,所写虽始自大家族,最后仍回归市井。‎ 她把日常生活的精致繁杂表现到精妙,上海的气息由弄堂、流言,甚至由某个女人婀娜的步态弥漫开来。在王安忆看来,这沪上的清雅就杂在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而她的文字则在经历了华丽堆砌的繁复之后,亦回到这清雅的平白简洁,就像冯梦龙编辑整理的《挂枝儿》。‎ 虽然写的是这琐细的市井生活,王安忆的笔下却时常透出她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在《遍地枭雄》中,书中人物目睹各地的变化,强势发展的痕迹仿佛在地上凿出一个个窟窿,满目疮痍。在小说集《乌托邦诗篇》中,王安忆写道,“我晓得这世界无论变到哪里去,人心总是古典的。” 她担心城市变化太急剧,担心人们对物质的抵抗力越来越弱。‎ 而她,就距离这喧嚣与繁华咫尺之遥,安守宁静寂寞。她一向觉得写作是诉诸内心的,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曾经挂职到文化局任局长助理,却只待了两个半天。在上海,她大概是最晚装电话的作家,也 从不上网。到现在,她仍然用笔写作,产量不是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多——每天只写一点儿。王安忆说,她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养蚕的小说。下乡时在安徽农村看到养蚕的情景,至今留在她记忆的深处。这或者也可被视作王安忆的创作写照: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始终严丝合缝地裹住自己,最终破茧而出。‎ 她本来也不怎么喜欢太多的人关注自己,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让我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写。”她曾经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原始部落”形容自己缓慢的写作。恰如《天香》绵长遥远的由来,自有一种秩序隐藏在时间深处,想快也快不了。还是在很多年前,王安忆心生好奇地想去了解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于是,她跑到图书馆和藏书楼里翻检。她何尝不知网络检索的快捷?只是在她看来,到故纸堆里翻检固然缓慢,但这自会生出一种经历。‎ 慢的写作追求与生活节奏,让王安忆的日子生出些许诗意。即使是到安徽农村插队时,在给母亲茹志鹃的信中,王安忆写到当时孤独无助又艰难的生活也是如此动人:“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 很多知名且成熟的作家,愿意划清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若以此区分,毫无疑问,王安忆要归到前者。可是她向来不排斥对畅销书优秀元素的吸纳,尤其喜欢推理小说。“生活的逻辑是很强大严密的,你必须掌握了逻辑才可能表现生活。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你要不断问自己,这是很严格的事情,这就是小说的想象力,推到多远就看你的想象力的能量。”过去,她曾经诚实地表示自己是“比较笨的写作者”,如果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经验过的事情,她很难去想象。即使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她最不满意的也是完全凭借想象的第一卷。可是到了纯粹信赖想象的《天香》里,她却渐入佳境,左右逢源。‎ 每次见到王安忆,总见她头发挽在脑后,清清爽爽,说话简洁,语速很快,举手投足都是高雅的气质。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她,似乎不太容易亲近。而这在外人看来的疏离与冷静,掩盖了她丰富热忱的内心。在熟悉她的人眼中,王安忆是个坦率真实又细腻体贴的女人:她织好送给史铁生的毛衣,史铁生去世后,被妻子陈希米珍存着;她给病中的陈星儿送去自己熬的鱼片粥;陈世旭要买藤椅,她跑到家具店亲手一笔笔画下(不允许拍照)寄给他……30年前,她在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遇到不会写的字便转过身问:“陈世旭,‘兔zǎi子’的‘zǎi’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 她让我想起她的《长恨歌》,“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 二、请大家展示分享关于王安忆及作品特点的预习成果。‎ 教法指导:初步介绍名家经历、写作特色及社会评价,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文本,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讲解阅读方法,并通过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 ‎【知识梳理】‎ 一、名家介绍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写作特色 王安忆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那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可以说,在王安忆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她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在王安忆对上海的城市文化进行书写时,弄堂是一个核心舞台,弄堂意象的反复出现,决定了王安忆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人。她透过上海这座城市声色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弄堂传统生活的精致诗意以及弄堂平常百姓的坚韧顽强。这体现了王安忆创作中的一种日常生活意识,而这种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感性层面上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理性层面上的历史意识。王安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优美、诗意的提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精神视野。‎ 用她自己的话说:“上海在我的嗅觉中始终是混杂着多种气味的综合体:油烟气、菜香气、油酱气,还有个气,就像上海弄堂里常有的那种,我是闻着这种气味长大的。所以在写作时,还可以依稀闻到它。衡山路的确很浮华,可是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平凡温馨的狭窄的家里。”‎ 但另一方面,著名文学批评家肖鹰在评点王安忆时说:“我曾经很欣赏王安忆和张炜这两位作家,他们的作品,比如《小鲍庄》、《九月寓言》等曾经令我觉得他们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两位作家。但是现在,我对他们后期的作品却十分失望。以王安忆来说,自从《长恨歌》之后,她就沉入到上海小女人式的自爱自怜的自我重复之中去了。”‎ 三、人物评价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忆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梁永安评) ‎ 当你刚刚根据她的一部新作用一个理论术语去概括它,并且自以为把握了它的时候,下一部作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她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不断地在跟你玩捉迷藏。(王纪人评)‎ ‎ ‎ ‎【阅读典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凹坑)。‎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 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1、第②段“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 ‎ ‎ ‎ ‎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过去的生活”的特点。‎ ‎ ‎ ‎ ‎ ‎ ‎ ‎3、说说第⑥段“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这句话中加点词“细嚼慢咽”在文中的意思。‎ ‎ ‎ ‎ ‎ ‎ ‎ ‎4、作者写过去的生活,为什么又要写现在的生活?‎ ‎ ‎ ‎ ‎ ‎ ‎ ‎5、作者表达了她对过去的生活的留恋,也批评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你对她的看法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看法。‎ ‎ ‎ ‎ ‎ ‎ ‎ 参考答案:‎ ‎1、交代两位老人生活的背景(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引出下文对过去生活的叙述。‎ ‎2、简单淳朴、省吃俭用、爱惜财物、物质虽匮乏但健康环保(答对其中两点得全分,如只答“具体而仔细”得一半分)。‎ ‎3、在文中是“细细品味”的意思,过去的生活节奏慢,人们有时间仔细品味生活,现在人们应该多寻求精神生活,才不会感到太粗糙无味。‎ ‎4、采用和现在生活相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过去简单淳朴生活的怀恋,同时也表明作者对现在粗糙生活的不满。‎ ‎5、留恋过去的生活中那些节俭,惜财的美德,值得肯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充分肯定,对不足的地方应该指出并加以改进。(言之有理即可)‎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放松和力度 王安忆 ‎①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却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放松了。”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声音始终立不起来。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看定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等。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 ‎,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如何结构,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深而新颖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等,也许不必多想。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好比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个语句的含义?‎ ‎ ‎ ‎ ‎ ‎2、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 ‎ ‎ ‎ ‎ ‎ ‎3、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 ‎ ‎ ‎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习大提琴的体会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苦苦学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C、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真谛的道理。‎ D、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生活实际,不要高高在上。‎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义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5、作者说:“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 ‎ ‎ ‎ ‎ ‎ 参考答案:‎ ‎1、内心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的感悟,就要用笔表达出来了。‎ ‎2、为了揭示“力度来自放松”的道理,点明题旨;以拉琴作比,引出下文;说明文学创作也需要通过放松达到一定的力度。‎ ‎3、要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自然地表达心中的情感。(照抄原文最多给1分)‎ ‎4、C E ‎5、文学创作中,越是想从生活中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生活越是容易从身边溜走;越是想要告诉人们一个哲理、达到一种社会效果、追求一种风格,就越是会妨碍心中情感的表达,甚至有可能表达出面目全非的东西。相反,如果放松下来,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创作时不必多想,灵感自然地流于笔端,那么就能够写出真正好的作品。就像我们平时写作文,越想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越想要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有时就会出现写了一半又重新立意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不知道怎样下笔的窘境。这都是“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意对即可)‎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 本节课我收获的重点知识内容:‎ ‎1、作家王安忆相关文学常识 ‎2、王安忆的写作特点与常用艺术手法 ‎3、阅读常见重点题型总结 二、 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巩固练习 街景 王安忆 ‎①我要写的这条街,名叫江苏路。我对它其实并不熟悉,在它附近仅仅居住了数年。只是当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它的街面房子拆除一空,露出身后楼房白森森的山墙,它的街景一下子跃出在眼前。‎ ‎②所以我对它不熟悉,还因为我很少去那里。我只是有时候走过它的,与愚园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因为从我居住的弄堂后头,可穿入它的某一条弄堂,这样大约可节省一站汽车路的光景。上海的弄堂在马路后面就像一张网,阡陌纵横,有许多近道可抄。我穿过弄堂走过它的路口,它的气息便漫了过来。这是一种很缠绵的气息,它洇染了我的记忆。‎ ‎③我记得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挺闹的。但不是闹心的那种闹,而是一种忙碌。这种忙碌又不是紧张,只是手脚勤快,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挺造孽的。这种闹,有点明清的意思,哗然里总带着些节制,不那么铺张。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人的手脚。比如刀在砧板上剁卤鸡和卤鸭;锤子敲打铁皮畚箕,铝锅铝壶;脚踩搅棉花糖机的嘎啦啦响;磨石走在玻璃边缘的吱吱声。从这声音听,就听得出是些什么营生在撑世面。‎ ‎④‎ 印象中,街面总是漉湿的,太阳也是潮热的,是南方黄梅天天气。街两边大都是板壁的房子,顶上铺着黑瓦。太阳就从两边的瓦檐之间照进来。二楼窗户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头就搭在行道树的树杈上。窗户钩子上,就吊着一只风鸡,或者一条腌肉,还有洗净的拖把,绞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水就是这样来的。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开水的水瓶大都塞不严瓶塞,一路滴滴答答地过去。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下轱辘辘的送水车,热气腾腾地浇过去。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顺了街沿流淌。阴沟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阴沟的工人拖着长长的毛竹片,哗啦哗啦地来了。这里有一种裸露的风情,腌臜,邋遢,粗鄙,性感。‎ ‎⑤像它这样南北向的马路,往往不是主要的交通干道,所以就难免是散漫的。行人安详自若地在马路中间行走,车就不敢开快。自行车紧按着铃,也白搭,人们置若罔闻。这里的居民又特别喜爱在街面活动,老人坐在小凳上剥豆,小学生搭一张方凳写作业。打牌的,吃饭的,乘凉的,晒太阳的。生活就从门里蔓延出来,摊到了这里。这条马路就有些烟熏火燎的,人气特别重。连阴了几天,再出好太阳,只见那家家户户的被褥枕头都摊出来了。铺在竹榻上,搭在窗台上,晒到下午三四点往里,藤拍噼里啪啦一打,满世界都是干燥松爽的人味。有点狎昵的,但是清洁的气味。‎ ‎⑥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头,背静的弄堂里,也蛰居着一些文雅的狷介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还有天井墙上,月光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默的门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街景是要用一些皮实的东西做的,要经得起捶打。别看是些破墙烂壁,却为那后面的娇嫩生活挡着风雨。它其实是豁出去的决心,抹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也磨出了一层皮,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粗糙,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在那些灯火辉煌的街景之下,江苏路就显得温柔了。不是服小抑屈,而是生性厚道,沉得住气。看起来是寒酸,连扎拖把的布条,都专门开出一个铺子来卖,内里是沉着和耐心,处变不惊。说它是街景,谁又知道它的心呢?它也是活的,有着自己一心一意的生计。‎ ‎⑦现在,它被扩展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车辆飞速地行驶,发动机声盈耳。那挤挤挨挨的街面房子,所形成的绵密的屏障拆除一净,高大的山墙便矗立两边,本来在弄堂深处的庭院也面街而立。从我居住的弄堂穿往江苏路,那马路对面弄堂里的一幢房子,据说是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旧居。一九六六年,他和他的妻子,在家中引颈自尽。如今,这弄堂正向着开阔的长安街风的马路大敞着弄口,没有任何景物的遮蔽。我想到,那临街的落地窗里,会不会就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弃世的悲恸之地?据说,那一晚,他们一一处理完身后琐事,嘱女仆早些歇息,然后关严门窗,拉上窗帘,从容携手,赴黄泉之路。现在,窗幔被扯开了,大亮于光天化日之下,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 ‎1、第②段加点词“洇染”在文中指的是 。‎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作赏析。‎ ‎ ‎ ‎ ‎ ‎ ‎ ‎3、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 ‎ ‎4、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对“江苏路”并不熟悉,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第④段画线处使用逗号将四个形容词断开,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C、第⑥段写到钢琴声,稍加点染便勾画出文雅人生的“娇嫩生活”。 ‎ D、第⑦段开头与第③段开头形成对照,透露出对时代进步的欣喜。 ‎ E、文章由街景写到文雅狷介的人生,表达对后者遭受践踏的剧痛。 ‎ F、文章以描写、叙述为主,不追求词采华赡,有一种平实的深邃。‎ ‎5、文章以傅雷夫妇从容离世的故事作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 ‎ ‎ ‎ ‎ ‎6、文章以“街景”为题,选材的视角颇具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 ‎ ‎ ‎ ‎ ‎ ‎ 参考答案:‎ ‎1、市民生活气息渗透并长久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意对即可)‎ ‎2、用“铺”、“搭”、“打”等动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市民晴天翻晒被褥枕头的情景,细致绘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市井生活图。‎ ‎3、采用比拟(设问)的修辞,一方面点明市民生活的沉着、耐心,一方面道出街景遮挡“娇嫩生活”的执着与决心;同时,为下文写因街景被拆除一净而心里剧痛做情感上的铺垫。(对“心”的理解和结构上的作用。大意相同即可)‎ ‎4、A D ‎5、照应前文,再现一段文雅、狷介的人生。以故事作结,引发读者联想和深思,含蓄蕴藉;表达因“文雅、狷介”遭粗暴对待的剧痛,使立意更加鲜明。(答出两点即全分)‎ ‎6、作者忠实于“我的记忆”,“我”的感受,采用的是日常生活视角,选取了街面“剁卤鸡”、“通阴沟”、“剥豆”等琐细材料,突出了“街景”的粗糙与皮实,表达了对市井生活、狷介人生的怀念。这种选材视角也有助于从“人的生活”这个角度来表现城市风貌。‎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立足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2、预习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静夜听风 姜琍敏 ‎(1)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2)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3)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4)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5)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6)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4分)‎ ‎ ‎ ‎2、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4分)‎ ‎ ‎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4分)‎ ‎ ‎ ‎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6分)‎ ‎ ‎ ‎1、思考:根据上述题干进行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一般包括哪些?‎ ‎ ‎ ‎ ‎ 参考答案:‎ ‎1、题干有明确的主旨词,即答题的重点。‎ ‎2、某些题干明示了作者的态度或思想倾向。‎ ‎3、题干有清晰的答题方向和区间指引。‎ ‎4、题干有明确的答题要求。这些答题要求又可指导我们如何答题,包括应采用怎样的角度切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述,采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等。‎ ‎5、分值。‎ ‎2、找出关键词,填写下表空格处:‎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2‎ 请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3‎ 联系全文,分析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4‎ 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1)答题主旨词:概括静夜听“风”、心境。‎ ‎2)答题方向和区间: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3)答题要求:用两个词、概括。‎ ‎4)4分,一个词2分。‎ ‎2‎ 请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1)答题主旨词: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2)答题方向和区间: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3)答题要求:分两点,概述。‎ ‎4)4分,一点2分。‎ ‎3‎ 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1)答题主旨词:悲欤、喜欤、为什么。‎ ‎2)作者态度和倾向:悲欤、喜欤。‎ ‎3)答题方向和区间:联系全文。‎ ‎4)答题要求:分析原因。‎ ‎5)4分:“悲”的原因2分;“喜”的原因2分。‎ ‎4‎ 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1)答题主旨词:分析、语言特色、作用。‎ ‎2)答题方向和区间: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 ‎3)答题要求:修辞角度、句式角度、分析。‎ ‎4)6分:修辞1分、作用2分;句式特色1分、作用2分。‎ ‎3、以《静夜听风》为例,找出每段关键词和关键句,填写下表空格处:‎ 段落 关键词 关键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参考答案:‎ 段落 关键词 关键句 一 静夜听雨 诗意 美妙 二 前者宛如 后者浑似 心境 何况 凄凉 心惊肉跳 黯淡的心境 ‎①静夜听风可就不同 三 别有一番滋味 ‎②当然也有例外的人。‎ ‎③因为我与风曾经有过一段独特的因缘。‎ 四 休假前夜 假毕 高空作业 苦味 自豪 欢悦 激动 气势 ‎④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 ‎⑤……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 ‎⑥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即使那时……‎ 五 ‎⑦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哪去了?‎ 六 记忆 故事 ‎⑧悲欤,喜欤?‎ ‎⑨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