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教案:第1讲 走进名家——龙应台及其作品阅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讲 走进名家——龙应台及其作品阅读 教学内容 1、熟悉著名作家龙应台作品及其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与细腻情感; 教法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给到的文章,根据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感悟与思考,通过龙应台的温柔笔触描写出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感受其温柔纤细,深情动人。 给河马洗澡(节选) 龙应台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 那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夜晚,安德烈。多年以后,在我已经很老的时候,如果记忆还没有彻底离开我,我会记得这样的夜晚。无星无月,海面一片沉沉漆黑。可是海浪扑岸的声音,在黑暗里随着风袭来,一阵一阵的。猎猎的风,撩着玉兰的阔叶,哗哗作响。在清晨3点的时候,一只蟋蟀,天地间就那么一只孤独的蟋蟀,开始幽幽地唱起来。 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清晨3点,你点起烟。 中国的朋友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意思是──他他他,怎么会在母亲面前抽烟?你你你,又怎么会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 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我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儿子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我只能说,你得尊重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好,他就不在室内抽烟。其他,我还有什么管控能力?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我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我心里默念了3遍。 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我看着你……是的,安德烈,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烟,在那无星无月只有海浪声的阳台上,突然安静下来。 然后你说,“你会失望吗?” 海浪的声音混在风里,有点分不清哪个是浪,哪个是风。一架飞机闷着的嗡嗡声从云里传来,不知飞往哪里。蟋蟀好像也睡了。你的语音轻轻的。这样的凌晨和黑夜,是灵魂特别清醒的时候,还没换上白天的各种伪装。 我忘了跟你怎么说的──很文艺腔地说我不会失望,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也许那晚葡萄酒也喝多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1、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2、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类似的和长辈谈话的经历?请用描述你们聊的话题,以及谈话对你的启发。 教法指导:初步介绍名家经历、写作特色及社会评价,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文本,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讲解阅读方法,并通过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 【知识梳理】 一、名家介绍 龙应台,台湾著名学者、作家。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讨论,并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深入探讨,秉持客观的精神,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描写了诸多生活中的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龙应台履历 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原“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龙应台是在2012年2月出任“文建会主委”,同年5月台当局组织改造,“文建会”升格“文化部”,她成为首任“部长”。 2014年12月5日,龙应台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二、创作特色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着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三、社会评价 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新华网评) 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典型例题】 阅读下文,回答5—11题。(17分) 十七岁 龙应台 ①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细雨打在撑开的伞上,白色的鸽子从伞沿“啪啪”掠过。走过一栋又一栋16世纪的红砖建筑,穿过一片又一片嫩青色的草坪,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②两只鸳鸯把彼此的颈子交绕在一起,睡在树荫里。横过大草坪是一条细细的泥路,一排鹅,摇摇摆摆地往我的方向走来,好像一群准备去买菜的妈妈们。走近了,才赫然发现她们竟然不是鹅,是加拿大野雁,在剑桥过境。 ③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一个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等候的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④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⑤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⑥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⑦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汨汨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飘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⑧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⑨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蕃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他看着我。 ⑩“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做‘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 ⑾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 ⑿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⒀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⒁从中世纪的古街穿出来,看见几个衣着鲜艳的非洲人围成一圈在跳舞,立牌上贴着海报,抗议津巴布韦总统的独裁暴力统治,流亡国外的人数、经济下跌的指标,看起来怵目惊心。我说,我只注意苏丹的杀戮,不知道津巴布韦有这样的严重独裁。他说:“你不知道啊?津巴布韦本来被称为‘非洲的巴黎’呢,经济和教育都是最先进的,可是木盖博总统的高压统治,使津巴布韦现在几乎是非洲最落后的国家了,而且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 ⒂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gān gà) 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 5、一部《诗经》,俨然是中华民族永不凋谢的植物志。龙应台在遥远的康河岸边发现了“蘼芜”,收获了旅途中的诗意;我们在《诗经·秦风》中发现了________(填入植物名称),体会到了秋水伊人的意境。(1分) 6、根据拼音,在第⒂节的两处空格内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7、概括文章写了“我”和儿子之间的那几件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很幸福地等待着儿子,但是儿子的言行只能让我感受到遗憾和失望。 B.第②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剑桥过境的加拿大野鹅成群结队步履蹒跚的姿态。 C.第⑧节描写睡着了的白天鹅旁边有一只小鸭子在玩水,宁谧和谐的景致令人向往。 D.第⑤节递伞的细节表现了母子两代人交往中,儿子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叛逆性格。 E.文章体现了龙应台一贯的犀利畅达的语言风格,对母子关系的思考深邃独特。 F.文章中母亲对儿子流露出的爱意流淌在字里行间,含蓄而感人。 9、第⑤节划线处连续用六个句号,你认为好吗?请结合句意阐述理由。(2分) 10、简析第⒂节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1、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十七岁”不妥,你是否认同,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5、蒹葭 6、尴尬 7、①儿子拒绝“我”递给他雨伞。 ②儿子对“我”感动于康河中的天鹅与小鸭子和谐相处的画面显得很冷淡。 ③儿子不屑于“我”对“英式早餐”的解读。 ④儿子反感“我”用手指着“苹果树”和“栗子树上的长尾山雉”。 8、A、E 9、好。六个句号组成生硬的对话,可见母子间话不投机。表现出儿子处于青春叛逆期,对母亲的好意不领情。 10、结构上,呼应前文“小孩”“像小孩一样”等语句;内容上,强调儿子对母亲行为的反感;形式上,在语气加重情绪爆发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思考如何处理孩子青春期的问题。 11、不认同。以“十七岁” 为题,寄寓了父母对子女长大成人的一种满足和幸福,同时也希望父母与即将长大成人的子女之间能够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消除一些本不该存在的隔膜,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幸福感。 【选做篇目】(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与进度,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选做此篇文章)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 星夜 龙应台 ①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②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料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③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凡·高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至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凡·高”。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凡·高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衩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④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⑤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⑥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⑦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⑧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⑨我赶忙上网去看凡·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⑩凡·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⑾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⑿三十七岁的凡·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凡·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⒀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⒁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绘声绘色地写自己与卖家讨价还价的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凡·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解释这句话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⑧节“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作者这样说的意思是,眼前这颗星星,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天体,更是蕴含着美丽传说及人们美好感情的文化载体。 B.揭露文化骗子,痛斥文物领域赝品充斥的乱像,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副主题。 C.作者认为被寂寞、痛苦的煎熬,被无可释放热情的冲击到了一定的程度,凡高才会发现夜的活与热烈,远胜白天。他笔下的《星夜》才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D.作者说“三十七岁的凡·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作者的主要意思是凡高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太过可惜,否则,他将给世界画坛留下更多瑰宝。 E.本篇散文语言平和亲切,叙事从容,议论委婉,但这并不妨碍作者追求艺术,追求美的热烈的情感在文章字里行间激荡。 4、阅读全文,分别概括出三类人对《星夜》的态度。(3分) 观光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句的使用时本文的一大特色,试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与原文形成对比,开头的所谓凡·高的《星空》只是一个逼真的仿作,因而只能是一个商品,被我和卖家讨价还价,无艺术上的价值。引出下文对仿作由来的叙述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凡·高原作的感触。(2分) 2、《星夜》表现了寂寞中的凡·高为挣脱痛苦,冲破压抑,为释放热情而苦苦求索的心路历程。(2分) 3、BD(B文章探讨的重点在于审美趣味,且仿品不是赝品。D作者对凡高的死,表达得更多的是崇敬,作者认为那是凡高艺术追求的一部分。可惜在文中无着落。)(4分) 4、观光客的态度:当作装饰类商品,买来点缀生活。(1分) 仿制者的态度:出于功利目的,追求形式上的逼真,因而不可能体会作者的激情, 制品也不能感人。(1分) 作者的态度:用自己的体验去尽力理解凡高,感受作品,引起感动和共鸣。(1分) 5、(3分) (1) 形式上,用问句串联起整篇文章,前后呼应,行文连贯紧凑。(1分) (1) 内容上,反复设问,体现作者思考的深化:前一次思考,怀疑自己能否被赝品打动,同时留下悬念(1分);第二问回应前面的提问,表达作者观点:艺术品是否具有感染力在于其是否包含着涌动的激情。第三问进一步含蓄地表明主题:作品可以复制,感情不可复制,感动不可复制。(1分)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最后的下午茶 龙应台 ⑴从一月十三日开始,我每个星期日到大理街去。冬日的下午四点,常常下着小雨,带点寒意。我们总是开了暖气,燃起灯,泡好了热茶,才开始谈话。 ⑵一辈子拒绝写回忆录、不愿意被采访的余先生对摆在桌面上的几部录音机有点儿不习惯,也不让我把小麦克风别在他襟上。好,不要就不要,你别怕录音机,我不也在作笔记吗? ⑶讲到东北战争的细节,情感的冲动使他忘了录音机的威胁,抓起麦克风当道具:喏,这是沈阳,这是长春,公主岭在那边……,更激动的时候,就把笔从我手中拿去,直接在我的笔记本上画起作战地图来。 ⑷我们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谈,窗外夜色越来越黑,到了晚饭时刻,管家把饭菜摆上了桌,渐渐凉掉,凉掉了再热。有一晚,起身去用餐时发现已是夜里九点,他已经口述了五个小时,却一点也不想停止。我坐在那儿发慌:回忆像甜苦的烈酒,使他两眼发光,满蓄的感情犹如雪山融化的大河涌动,我们谈下去谈下去,彻底谈下去不要停。可是他猛烈地咳嗽,不得不硬生生地煞住:好,今天就到这里吧。 ⑸他很虚弱,从回忆的缠绵迷宫中抽身而出,显得不太舍得。到了饭桌上,他又开始叙述起来,我于是干脆将收好的录音机又取出来,把盛饭声、喝汤声、咳嗽声、笑声和历史的空谷回音一并录进。 ⑹好几个下午和夜晚,风雨无阻地,我们坐在灯下工作。有时候我带来一把乱七八糟的糖果,问他吃不吃,他总是说“吃”。于是我们一人一个,剥糖纸吃糖。我放纵自己想喝浓咖啡,问他喝不喝,他总是说“喝”,于是我们一人一杯滚烫的咖啡,慢慢儿喝,就在那冬日暖炉边。我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究竟容不容许吃糖果喝咖啡,但是他兴致盎然,好像在享受一场春日的下午茶。糖果纸是花花绿绿的玻璃纸,剥起来发出脆脆的声响,灯光照着,泛出一团绚丽。 ⑺有一天晚上在叙述中碰到一个细节,“这我说不清了,”他说,“可是白先勇知道,你打电话给他。” ⑻算算时间,是美国西部的清晨两点,我犹豫着,他也犹豫着。 ⑼然后他下了决定,说:“打吧!” ⑽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⑾电话不断地拨,总是传真的声音,试了许久,只好放弃。他露出孩子似的失望的表情,我也垂头丧气。 ⑿他又拾起一颗糖,慢慢地在剥那五彩缤纷的糖纸。房子静悄悄的,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⒀我看见一个眼睛清亮的四岁孩子在北京的胡同里吃糖,溥仪刚退位;我看见一个十岁的学童在江苏的村子里看《史记》,直皖战争爆发;我看见一个十来岁奶声奶气却故作老成的少年在上海读《饮冰室文集》被梁启超深深震动,“五卅惨案”正在发生;我看见一个英气逼人的二十岁青年在南京街头追打误国的外交部长,“九一八”事变震惊了全世界;我看见一个心里藏着深情、眼睛望向大海的年轻人忧郁地踏上驶往伦敦的轮船,怀里揣着姊姊给的手帕,蒋委员长正在进行对共军的第四次围剿,毛泽东的部队遭到胡宗南的突袭,损失惨重,我看见…… ⒁我看见一个文风郁郁的江南所培养出来的才子,我看见一个只有大动荡大乱世才孕育得出来的打不倒的斗士,我看见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典型——他的背脊直,他的眼光远,他的胸襟大,他的感情深重而执著,因为他深信,真的相信: 。 ⒂我看见一个伟大光明的人格。 ⒃可是鲸鱼也有浅滩的困境。动完剧烈的手术再度出院,他在思索静养的地方。我说,太湖边吧!你是水乡的孩子,到湖边去休息,看看水和柳树,放一箱线装书在柳树下,线装书书目我提供,从陆游《入蜀记》到苏轼诗集,我帮你准备。 ⒄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 ⒅半晌,他回过神来,深深叹了口气。 ⒆我知道,我知道那叹气的意思。余先生,我平和地说,没有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一位九十岁的人回到他故乡的权利。 ⒇我很平和地说,可是心里有说不出的痛楚。 (21)他没有去太湖,他去了日本,去了新西兰,风光明媚如画的地方。但是,那里没有一个龟头渚,渚上有小屋,屋中曾有一个一九三二年,男女同学在星空水光中流着眼泪唱着歌,谈抛头颅洒热血、谈救国家救民族…… (22)从新西兰休息回来,我发现,他已经衰弱到无力叙述的程度。从新西兰一路抱回来的绒毛黑狗,他说:“送给你”。黑狗明显的是只婴儿狗,幼稚可爱得令人难以抗拒,我抱着上班。可是他怎么会买玩具狗?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23)在病房里,握起他仍旧温暖的手,我深深弯下;眼泪滴在他手背上。江南的孩子啊,带着我们的不舍和眼泪,你上路吧。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浪拍岸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原载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二OO二年四月十一日 附记:余纪忠先生(1910—2002),台湾《中国时报》创始人。 7、文章第⑹段和第⑿段三次出现剥糖纸这一细节,请分析其作用。(3分) 8、赏析第⑿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其作用。(3分) 9、第⒁段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士,不可以不弘毅。 B.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C.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2分) 11、根据文章内容,介绍余纪忠先生其人。(不超过100字)(4分) 12、下列选项中,哪两项最能体现文章题目中“最后”的内涵,请指出并作分析。( )( )(6分) A.余先生非常反感录音机和小麦克风,但在接受采访时却忘记了录音机的威胁,甚至拿小麦克风做道具。 B.在饭桌上,因为余先生的讲述,“我”又把录音机拿出来,“把盛饭声、喝汤声、咳嗽声、笑声和历史的空谷回音一并录进”。 C.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余先生犹豫过后,还是坚决要求“我”打越洋电话向白先勇求证,尽管可能影响他休息。 D.余先生动完手术后,没有听从“我”的劝告回到故乡太湖休养,而是去了“风光明媚如画”的日本和新西兰。 E.余先生从新西兰休养回来,已经衰弱到无力叙述的程度,将自己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一只绒毛黑狗送给了我。 参考答案: 7、第6段第一次写到“我”在采访中和余先生剥糖纸吃糖,那是在余先生激烈地讲述曾经的历史时,使他在沉重的历史回忆中,得到暂时的自我放松,那糖,给他在苦涩的回忆后加入一丝甘甜。 第6段第二次写到糖纸,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赋予糖果纸温暖和美丽的感觉,和余先生的兴致盎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余先生对讲述这段历史的热情。 第12段第三次写到糖纸,那是在打白先勇电话求证某段历史而不得时,余先生慢慢地剥糖纸,糖纸仍然很美,但剥的动作缓慢,写出了热情依旧的余先生得不到及时求证时的失望心情。(3分)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时光流逝迅速,让人难以抓取瞬间(1分);并由此引出下文对历史片断的回忆。(1分) 9、A (2分) 10、余先生虽然人即将离去,但他绝不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事迹将永久地留在历史的史记中,他的精神也将为后人所称道传颂。(1分)当我们在历史的史记中看到他留下的痕迹时,就是我们与他重逢之时。(1分) 11、出生于大陆,先后在江苏、上海等地求学(1分);参加过爱国示威,后赴英国留学(1分);回国后参加过抗战和内战,后随国民党到台湾,创办《中国时报》。(1分)从一位充满理想的热情爱国青年。成长为具有远大胸襟和执著情感的一代报人。(1分) 12、选B(l分),简析:“我”之所以将所有的声音都录进去,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让虚弱的余先生在对于历史回忆的缠绵和执著中叙述他的过去。(2分) 选C(1分),简析:犹豫之后作出这样的决定,既反映出余先生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更表现出他内心的急迫感,不愿让自己的回忆中断,来日无多,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等待。(2分) (如选E,酌情给1分: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无法像以前那样进行交流,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 本节课我收获的重点知识内容: 1、作家龙应台相关文学常识 2、龙应台作品写作特点与常用艺术手法 3、阅读常见题型总结等 一、 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寂寞 龙应台 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刀光剑影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冰箱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枫香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滚滚启动、深巷寒犬交吠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他一时无语。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寂寞”可以分为两类,即 和 (2分) 8、从第3段到第6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独居山庄的生活,其目的是 (3分) 9、第6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3分) 10、张岱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作者认为他是“不觉寂寞”,其依据是什么?(3分) 11、下列说法属于“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的“寂寞”的两项是( )( )(6分) A.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四周一片翻腾暴烈,而“我”却感四周一片死静。 B.“我”独居在山上,偶有好朋友上山探视,带点牛奶面包,像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 C.蛰居山庄,足不出户,记录落日下山的分秒和移动,看着迷航的小鸟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D.除夕聚会,大伙儿午夜前一哄而散,赶下山与家人相守,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 E.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看着云朵飘来飘去。 F.张岱国破家亡、人事全非,为自己写墓志铭,“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12、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崇尚自然、真朴的审美意趣,试结合文本中选段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7、(2分)可以用外物来派遣的 独自面对、无边无际的 8、(3分)表现独居生活的清幽,引出下文对寂寞的状态和分类的思考。 9、(3分)用拟人(类比)的手法,老鹰的独立、 沉静面对的姿态,也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达了作者深处自然之中,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0、(3分)依据一: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依据二:西湖观雪景,清朗的意境,作者清高、孤芳自赏之情,一份自得溢于文字之中。 11、(6分)A F 12、(3分)描摹事物多用白描的手法,如“一白”、“一痕”、“好美食”、“好骏马” 等,无论是西湖雪景的描写还是早年生活风流倜傥,简洁传神;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墓志铭中回首往事的奢华纨绔与晚景的落魄潦倒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国破家亡、人事全非的伤感;语言表达上多短句、四六言相间,雪景的描绘、早年生活的留恋、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走进名家——莫泊桑及其小说阅读》 2、预习作业: (1)查找资料,整理一份作者介绍 (2)查找资料,收集莫泊桑的写作特点与艺术手法。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