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八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八一学校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 语文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理性的,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它将外在的、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心理欲求,力求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个人 的诉求。道家提出的“逍遥游”力求自然无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 儒家强调实践理性,提出以道德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游”, 提出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自然无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了约束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鲜明对比。然而,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 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二者的互补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从理性到超理性的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核心要求是“仁”,孔子给“仁”下了定义,把“仁” 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仁”的出现使得旧制度更具人性化和人道化,它强调人的重要 性,认为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奋发图强,力求进步,事在人为;范 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以天下立心,积极进取。儒家将强烈的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为的高贵品格。 道家追求“圣人不仁”,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道法自然”。宇宙万 物的生息运转只在一个自然之中,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强调一切顺应自然,顺应“道”, 超然物外。道家的“自然无为”观点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呈现,他将政治生活看作是“牢笼”, 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这是典型的道家文人 的心态,通过恬静的生活来自娱,泰然处之。 对理想人格的不同追求,使得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主张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以此来担当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重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反之,强调放弃社会责任,推崇“游”的人生态度,放弃功 名、放弃利益、乃至放弃一切,只为追求人的理想而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理想,一种“事在人为”,一种“无为而治”,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给迷途中的人们提出了选择,指明 了道路,像是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士人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点。 (取材于张子玉《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1. 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援木求鱼 踌躇满志 沂水弦(xuán)歌 讷(nè)言敏行B.世外桃源 春秋笔法 见(xiàn)素抱朴 音声相和(hè) 4 C.截然不同 游刀有余 曲肱(hóng)而枕 仁者乐(yào)山 D.攻成弗居 淋漓尽致 挟山超海(xiáá) 靡(mǐ)不有初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在人生态度方面,儒家重理性,道家强调逍遥游B.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强调事在人为 C.道家追求“圣人不仁”,主张“道法自然” D.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 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论语》强调的“立功,立德, 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思想。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 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 无可奈何,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 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 能达到完整的人格。 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统治的现象。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 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 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围绕“言志”和 “缘情”两方面发展,儒家主张的言志要求文学作品应有所寄托,道家主张的缘情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 4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如出一辙。 4 1.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取材于朱哿的相关文章) 4 A.《论语》既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有道家思想的存在。B.儒道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C. “言志”侧重形式的华美,“缘情”侧重内容的实用性。 D. 无论是文人,还是一个朝代的文学,抑或是文论的发展都存在儒道互补思想。 2.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下列诗句体现的儒道思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 B.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家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儒家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 3. 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唐代出现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现象的原因(3 分)。 4. 《红楼梦》也渗透着儒道等思想,请分别写出一个具有儒家、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并结合情节简要说明理由。(4 分) (1) 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2) 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 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②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有删减 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2 疾首蹙頞(cù è):疾首,头痛;蹙頞 ,愁貌病容。 7.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 分)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B.今 王 田 猎于此 田:打猎 乐.乐 乐:喜欢,欣赏 C.及.寡人之身 及:等到 入以事.其父兄 事:侍奉 D. 坚 甲.利兵 甲:甲兵之士 谁与王敌. 敌:匹敌 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南辱于.楚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 王 之.好乐甚 王之.不王 B. 臣 请 为.王言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D. 何 以.利吾国 臣以.神遇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了治国看重仁义而轻视利益的观点,这与《论语》所说“放于利而行, 多怨”的思想是一致的。 B. 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过多谈论利益会导致身死国亡,因为不讲究仁义单纯追求最大利益会刺激大夫、士庶人等交相争利、抛弃仁义。 C. 孟子以王好乐问,王却说不喜好先王之乐只喜欢当今的俗乐,表现出了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抵触。孟子却说无妨,因为古今之乐的本质都是要与民同乐。 D. 兵败丧地的梁惠王要报仇雪耻,孟子建议国内兴兵革之利去征伐那些无道之君,则无人能敌。 4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万乘之国被千乘之家夺取,千乘之国被百乘之家夺取,(这种情况)不是不多啊。 B.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他们侵夺了人民耕种的时节,使得来百姓不能耕种供养他们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 兄弟及夫妻分离。 C.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寡人认为这是很羞耻的,愿意为这些牺牲的人报仇雪耻,应该怎么办才好? D.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齐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11.根据文章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3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第 12-13 题。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12. 用自己的话解说这则语录体现的治国之道(3 分)。 13. “节用而爱人”句,杨伯峻注释说:“古代‘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是狭义”。敦煌本《论语》此句是“节用而爱民”。你认可哪个版本并说明理由。(4 分) 三、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4. 浴乎沂,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5. “ ,魂魄毅兮为鬼雄”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敬意。(屈原《国殇》) 16.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7.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18.李煜的《虞美人》中的 , 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效果相似。 四、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 上善若水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 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 1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 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 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 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⑧好在都江堰有。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取材于张笑天的同名散文) 19.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2 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精髓. (2) 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荷着黎.庶.的厚望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作者开篇连用三个问句,目的是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 作者将都江堰和杜甫、岑参、陆游等人的诗文作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C. 本文和余秋雨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表明修造都江堰所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智慧。 D. 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表达对都江堰及其建造者的思索, 是一篇文化散文。 21. 结合原文和下面的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善”体现在哪些方面?(3 分)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21. 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丰富主旨。(3 分) 五、名著阅读,共 11 分。 22. 下面是《红楼梦》和《呐喊》中的插图,请按要求作答。每空 1 分,共 4 分。 图 1 图 2 (1)图 1 的主人公是《红楼梦》中的 ,插图表现的情节是 。 (2)图 2 选自《呐喊》中的 (作品名称),插图中的主人公是 。 23. 《红楼梦》或《呐喊》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不少于 150 字。(7 分) 六、作文,4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面子”,聊天办事时,经常说“看我面子”“给点面子”;交朋会友时,穿衣用餐力求体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可以撑足面子;请人吃饭,宁愿剩下倒掉也要多点几个菜,这样才有面子;人们指责那些贪婪无耻或丧失人格的人,往往会说:这种人什么都要,就是不要面子! 你如何看待“面子”或“面子现象”?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合理,不得套作和抄袭。 10 2021届高二语文期末答案 1. B【A援木求鱼——缘木求鱼 弦xián C游刀有余——游刃有余 肱gōng D挟 xié 攻成弗居——功成弗居】 2.D【说反了,应是“儒家思想压抑个人诉求,道家消极避世”】。 3. C【言志和缘情说反了】。 4. A 5.(1)材料一:儒道思想各有特色,都存在片面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1分)。 (2)材料二:唐代国力强盛,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条件(2分)。 【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分数减半】 6.(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薛宝钗 理由: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贞淑娴静,品格端方,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儒家人格理想。 居所——朴素理念: 宝钗衣着和居所的素朴与儒家主张的“节用而爱人”一致,正体现了她对节俭和朴素的推崇。 功名——积极进取,求取功名 她曾劝谏过贾宝玉,要么就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要么就多与官宦人士谈讲些“仕途经济”;薛宝钗在大观园咏柳絮词时,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了高远的志向。这种积极入世、求取功名事业的志向,正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 平儿:仁者爱人,行事规范奉行“中庸之道”,待人友善,心有仁爱。 贾政、探春等人身上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贾宝玉、林黛玉等,理由:宝玉和黛玉厌恶功名,渴望自由生活;热爱怜惜自然之物;黛玉率性自然,任情任性等; 宝玉陷入湘云与黛玉争吵的两难境地, 深感疲惫, 阅读《南华经》 【只有人名没有理由不得分,人名与理由对应不起来不得分】 注意:道家不等于道教,儒家学说不等于礼教。 7.D 【坚甲利兵中的“甲”是盔甲。】 8.A【A. 介词,被;介词,比。B. 取独 C. 介词,替,给 D.介词,用】 9.D【错在“孟子建议国内兴兵革之利去征伐那些无道之君”】 10 B【妻子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11. 仁政思想(1)先仁义后利益(2)与民同乐(3)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使民以时,行孝悌忠信的教化思想。 12. (1)敬业讲诚信(2)节约用度爱护民众(3)驱遣民众不违背农时 13. 第一种认为通行本“节用而爱人”更好。(1)因为“节用而爱人”指的是节约用度爱护士大夫以上的这些治国理政的百官。【2分】 10 (2)语言形式上,后文已经有“民”,如果本句再用“民”会形成文意重复,用“人”能够形成对文关系。思想内容上,千乘之国的人君实施仁爱的对象是士大夫以上的人,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一般的庶人民众是不参与国家管理的,所以对士大夫以上的国家管理者实行仁爱之心,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论语》“仁者爱人”也是讲的“爱人”不是“爱民”也可以为证。【2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答其一即可) 第二种观点认为敦煌本“节用而爱民”更好。(1)因为“借用而爱民”,指的是节约用度,爱护一般民众。【2分】(2)思想内容上,这种对民众实施仁爱的思想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就直接使用的是“民”,而不是“人”。可见儒家思想非常看重君主对民众的态度。使用“民”更加符合儒家思想本义。 【2分】 14-18略 19.精髓 :suǐ; 黎庶:百姓;民众 20.C【“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有误,二者都没有大篇幅提及建造过程】 21.①对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生态环保②对百姓:造福百姓,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③建造者和继任者勤于政务,不求名利。 22. ①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建造者及其继任者勤于政事,淡泊名利的赞扬; ②表达对以上善若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思索; ③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④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每点1分,答出三条即可】 23. (1)薛宝钗 宝钗扑蝶 (2)《白光》 陈士成 24. 人物名称【1分】+理由充分【至少两条理由,每个理由包括情节概括和分析,一个理由2分,共4分。理由可以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创作目的,对自己的启发等】+结构层次清晰1分+语言1分。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