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13课 张衡传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13课 张衡传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3课 张衡传 记一记 一、字音 属(  )文 辟(  )公府 逾侈(  ) 邓骘(  )‎ 算罔(  )论 辄(  )‎ 候(  )风地动仪 篆(  )文 蟾蜍(  )(  ) 合契(  )‎ 驿(  )至 河间相(  )‎ 帷幄(  )(  ) 乞骸(  )骨 答案:zhǔ bì chǐ zhì wǎng zhé hòu zhuàn chán chú qì yì xiàng wéi wò hái 二、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    ,    ‎ 答案:圆 圆形 ‎2.一时收禽“禽”通    ,    ‎ 答案:擒 捉住 辨一辨 三、一词多义 ‎1.征 ‎(1)公车特征拜郎中    ‎ ‎(2)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 答案:(1)征召 (2)应验 ‎2.因 ‎(1)因入京师    ‎ ‎(2)伺者因此觉知    ‎ ‎(3)因以讽谏    ‎ 答案:(1)于是 (2)因为 (3)用 ‎3.观 ‎(1)因入京师,观太学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 ‎(4)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答案:(1)游 (2)景象 (3)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4)看 ‎4.属 ‎(1)衡少善属文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忠之属也    ‎ ‎(4)司命之所属    ‎ - 15 -‎ 答案:(1)连缀,写作 (2)通“嘱”,嘱托 (3)种类 ‎(4)隶属 ‎5.就 ‎(1)连辟公府不就    ‎ ‎(2)金就砺则利    ‎ ‎(3)荆轲遂就车而去    ‎ 答案:(1)就任 (2)靠近 (3)登上 ‎6.于 ‎(1)游于三辅    ‎ ‎(2)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3)故燕王欲结于君    ‎ 答案:(1)在 (2)对,对于 (3)跟,同 四、古今异义 ‎1.举孝廉不行 古义: ‎ 今义:不可以 答案:不去(应荐)‎ ‎2.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答案:特地征召 ‎3.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 今义:周到而细密 答案:四周严密 ‎4.振声激扬 古义: ‎ 今义:激浊扬清;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 答案:高亢清远 ‎5.寻其方面 古义: ‎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叫一个方面 答案:方向 ‎6.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 今义:从车上下来 答案:官吏初到任 ‎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古义: ‎ 今义:多指死人的骨头 答案:身体 五、词类活用 ‎ 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 15 -‎ 答案:认为……奇特 六、特殊句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句式:    ‎ 译文: ‎ 答案: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2.举孝廉不行句式:    ‎ 译文: ‎ 答案:被动句 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去应荐。‎ ‎3.连辟公府不就句式:    ‎ 译文: ‎ 答案:被动句 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句式:    ‎ 译文: ‎ 答案:宾语前置句 从古籍文献的记载来看,还从来没有这样灵验的。‎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    ‎ 译文: ‎ 答案:状语后置句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6.验之以事句式:    ‎ 译文: ‎ 答案:状语后置句 用事实来检验。‎ ‎7.果地震陇西句式:    ‎ 译文: ‎ 答案:省略句 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 填一填 七、作者 ‎   ‎ 简介:范晔(398~445),字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时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擅写文章,通晓音律。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触怒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 作品:《    》。《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答案:蔚宗 后汉书 八、文化常识 ‎1.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 15 -‎ ‎2.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4.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箭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        。‎ ‎5.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6.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7.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8.郎中:中国古代官职。本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隋唐到清朝,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之下的高级官员。‎ ‎9.两都:西汉的都城    和东汉的都城    ,也称“二京”。‎ ‎10.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1.下车:官吏初到任。‎ ‎12.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征]君征聘臣。‎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职。‎ ‎[擢]提升官职。‎ ‎[陟]提升,提拔。‎ ‎[升]升迁。‎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免去官职。‎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退]撤销或降低官职。‎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徙]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调]调动、调迁。‎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答案:4.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易》《乐》《春秋》 9.长安 洛阳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 15 -‎ 答案:品格文才 科学成就 政治才干 十、主题提炼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等方面的贡献,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突出他一生中辉煌的科学成就,赞扬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佩。‎ 感悟体会  ‎ ‎ ‎ ‎ ‎ 想一想 张衡为河间相的时候“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可是在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的时候却“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更在为河间相三年之时,就“上书乞骸骨”。如何看待张衡的这些行为?请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 张衡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并非表明他的软弱,而是表现出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明的政治手腕。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作《二京赋》是为委婉讽喻,作《思玄赋》是“以宣寄情志”。而一旦掌握了实权,他就大力铲除奸徒败类。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正直、真实的张衡。‎ 观点二 张衡的这些行为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先是不想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了官场。他洞察当时的社会,认为政治旋涡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的,因此“常思图身之事”。他在狠狠地打击了河间王的势力后,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官员内心的苦闷,在无力除恶、无法避祸的情况下,只好独善其身了。‎ 我的观点: ‎ ‎ ‎ 答案:这与张衡的为人有关,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他的仕途是有影响的。作为有责任感的官员,在其位谋其政、除恶扬善是必然选择;但他个性谨小慎微,“不好交接俗人”,所以“乞骸骨”也成为张衡的必然选择。‎ ‎[文本细读]‎ - 15 -‎ 一、整体感知 ‎1.课文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 答案: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在政治上的作为。‎ ‎2.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答案: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②“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③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①“善属文”,作《二京赋》;②“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③“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④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③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体现在科学著作与科学发明两个方面。‎ 二、细节探究 ‎1.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答案: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2.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答案: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3.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材料的?‎ 答案:不是。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三、思维发散 本文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 - 15 -‎ ‎(2)另外,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3)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启示:从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 [素材化用]‎ 话题一 全面发展 张衡,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时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话题二 术业精神 地动仪的横空出世震惊了四方,使历史长河中的天文星宿更加璀璨夺目,张衡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天文学家又引起了世人的沉思:要在怎样的环境下研制,使用怎样的仪器,又怎样进行那烦琐的计算。种种猜测虽然包含着世人的惊羡钦佩,但最让世人铭记的是他那刻苦勤勉的术业精神。古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应是对张衡的最好诠释,也是留给后人最具魅力的财富。‎ 话题三 创新 东汉时期,地震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张衡凭着在天文阴阳方面的优势,敢想敢做,经多次测试,终于在阳嘉元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够精确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一伟大科学成果的诞生与张衡的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应该铭记张衡这种精神,力攀科技高峰,勇创科技辉煌。‎ 颁奖词 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才的风范。‎ ‎○尝试练笔 请以“淡泊名利”为话题,运用张衡的素材,写一段优美流畅的文字,不少150字。‎ 答案: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常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为此,他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安帝慕名求贤,派了公车特征张衡,授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潜心研究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做官期间,从不趋附权贵,所任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也不在意。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张衡便是明证!‎ ‎[技法指导]‎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 15 -‎ 具体表现为: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积累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1)行:去应荐。‎ ‎(1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征召。(“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 ‎(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衡下车”)‎ ‎(18)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19)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0)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语言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西鄂(è) 属(zhǔ)文 征辟(pì) 逾侈(chǐ)‎ B.研核(hé) 动辄(zhé) 篆(zhuàn)文 算罔(wǎng)论 C.雅(yǎ)闻 合契(xiè) 蟾(chán)蜍 驿(yì)站 D.帷幄(wò) 阉(yān)竖 骄奢(shē) 骸(hé)骨 解析:A项辟bì;C项契qì;D项骸hái。‎ 答案:B ‎2.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②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④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⑤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⑥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⑦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⑧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A.①②③ B.④⑤⑥‎ - 15 -‎ C.①④⑥ D.②⑦⑧‎ 解析:①“员”通“圆”;②“傍”通“旁”;④“尊”通“樽”;⑥“禽”通“擒”。‎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妙尽璇玑之正 B.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C.单于壮其节 D.大王必欲急臣 解析:C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C ‎4.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句式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C项为被动句。‎ 答案:C ‎5.下列各句全能表现张衡人品的一组是(2分)(  )‎ ‎①才高于世  ②无骄尚之情 ③善属文 ④不好交接俗人 ⑤衡不慕当世 ⑥衡下车,治威严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①表现才干,③表现文学才能,⑥表现治理严明。‎ 答案:D ‎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遂通五经,贯六义 贯:贯通,通晓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拟:打算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解析:“拟”应为“模拟”。‎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举孝廉不行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公车特征拜郎中 解析:B项“不行”文中是没有去(应荐),现代汉语中表示不允许。C项“方面”文中指方向,现代汉语中指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D项“特征”文中指特地征召,现指可供识别的特殊征象或标志。‎ 答案:A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并称为“四史”。‎ B.“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 15 -‎ C.《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和两都皆指长安和洛阳。‎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解析:B.“转”“徙”是调动官职,“拜”是授予官职,“迁”是升官;C.《二京赋》作者是张衡,《两都赋》作者是班固;D“五经”中没有《左传》。‎ 答案:A ‎9.下列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张衡小时候就很有文学才华,后经广泛学习,学业精通,才能卓异,只是性格内向,不爱交往,也无心做官,更不关心俗人俗事。‎ B.张衡有多方面的成就,他擅长术数,精通天文,设计制作了浑天仪等测天仪器,主要著作有《两都赋》《算罔论》和《灵宪》等。‎ C.张衡共三次出任太史令,其后又做过河间王刘政的相,他敢于和骄奢的刘政作斗争,一举剪除了刘政的党羽,使河间政事清明。‎ D.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是前无古人的创造,经实践检验,显示出非凡的性能。由于这一仪器的问世,才开创了地震方位的纪录。‎ 解析:A.“不好交接俗人”不等于“不关心俗人俗事”;B.是《二京赋》;C.应是“两次任太史令”,“党羽”之说也牵强。‎ 答案:D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14分)‎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 解析:引:请。‎ 答案:B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 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 C.因以讽谏。‎ 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 D.果地震陇西。‎ - 15 -‎ 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 解析:A项应为省略主语“顺帝”,省略宾语“张衡”。‎ 答案:A ‎1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解析:详写科学成就,略写政治成就。‎ 答案:C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2分)‎ 译文: ‎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2分)‎ 译文: ‎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2分)‎ 译文: ‎ ‎(4)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2分)‎ 译文: ‎ 答案:(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曾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应召。‎ ‎(2)宦官怕张衡讲自己的坏话,都给他递眼色。‎ ‎(3)张衡不羡慕高官厚禄,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 ‎(4)当时朝政逐渐混乱,权力被大臣把持,张衡就上疏陈奏这些事。‎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 15 -‎ 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解析: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 答案:B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解析: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故选A。‎ 答案: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解析:B项,理解错误,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故选B。‎ 答案: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译文: ‎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译文: ‎ 解析: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2)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动词,毁谤伤害。‎ 答案:(1)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2)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 15 -‎ ‎【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担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 - 15 -‎ 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解析: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答案:D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解析:“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作用。原文第三段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答案:C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 15 -‎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解析:A.“只有……才能”太绝对;B.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C.无中生有。‎ 答案:D 作文审题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他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茶壶往茶杯里倒水,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我的审题: ‎ ‎ ‎ ‎ ‎ 思路点拨: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呢?是一直把自己放在茶壶的位置高高在上,还是把自己放在茶杯的位置虚怀若谷呢?‎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