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36 - / 36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 36 - / 36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B.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C.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 - 36 - / 36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B.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B.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一带一路”虽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但它不仅是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活跃之地,还是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 - 36 - / 3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文中可知,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有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并没有“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都是这样。 3. - 36 - / 3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错误,第四段说“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可见还为了“经营西域”。C项,“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D项,“是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活跃之地”错,是“将是”,文章最后一段说“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 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 36 - / 36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 深化改革。 附图: 材料二 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 36 - / 36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 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 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 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 36 - / 36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 36 - / 36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4. B 5. AC 6.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 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 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分析可知,“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 36 - / 36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家政策引导扶持;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分析,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 36 - / 36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 36 - / 36 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④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⑤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 36 - / 36 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7. 以下对文本的理眸和分析不恰刍的两项是 A. 开篇写到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表达对托尔斯泰真正的喜爱和粜敬作埔垫。 B. 文章既评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作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 C.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自己对托尔斯泰认识的变化过结构;结构上引起了下文对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的阐铎。 D. 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而否定了海明戒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因为他们不注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E. 作品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 8. 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出有哪些? - 36 - / 36 【答案】7. AD 8. ①托尔斯泰的作品鉴于对人的深深的爱;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或:总是不懂声色地通过人物来追求真理);④托尔斯泰始终不忘与人民联系。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的概述,也考查语言的品味,同时还考查主旨的概括。考生应先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A项,“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不是“欲扬先抑”,应是借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来衬托对托尔斯泰的喜爱和崇敬。“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D项,“因为他们不注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由此可知他们“只注重语言、细节、叙述手法”。 8. - 36 - / 3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如第三段“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第四段“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净化人类的灵魂。……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第五段“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等。找出这些内容,然后注意从托尔斯泰的人格;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始终不忘与人民的联系,作品艺术感染力: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总是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的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 36 - / 36 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B.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C.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D.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砑语的植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6 - / 36 布政司,明淸两代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长官为布政使,掌営全国的民政、田陚、户籍。 B.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奴隶社会还可称为太了、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C. 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明清定溢属礼部。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成孔武有力,忠勇可嘉。他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善于骑马使槊。攻打镇江时,与十名勇士转战被捉,但他最终逃脱而归。 B. 顾成审时度势,受到燕王赏识。顾成讨伐燕王被俘却被释放,并被邀请辅助世子留守北平。北平被围之时,城中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 C. 顾成镇守贵州,政绩卓著。他善于用兵,恩威并用,屡次平定诸蛮叛乱,以至当地人还为他建立生祠来祭祀。 D. 顾成性情忠诚,谨慎从事。他在贵州时常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统兵,赏赐兵器也不接受。后来受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婉言谢绝。 12. 把下面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 【答案】9. C 10. A 11. D 12. 顾成在贵州总共十余年,讨伐平定诸苗洞寨数以百计,都只诛杀了他们的头领,而安抚残部。 - 36 - / 36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这句话的含义是“太祖渡过长江,前来归顺,因为英勇被选为帐前亲兵,为太祖出入撑举华盖。曾经跟随皇上出征,船陷在沙中,顾成背负船只前行”,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太祖”“江”“帐前亲兵”“上”“舟”“沙”等,断句时要注意专有名词,可以利用语法来点断,“来归”的主语不是“太祖”。前面断开;“亲兵”做前句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布政司,……掌管全国的民政、田赋、户籍”错误,布政司之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他在贵州时常出谋划策……”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一段说“成……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可见应是在北平而不是贵州的时候。 - 36 - / 36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出谋划策”“不肯统兵”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最后一段,从文中来看,该事件应是发生在北平时,故选项中“贵州时”一说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凡”,一共;“以”,用;“数”,计算;“渠魁”,首领;“抚绥”,安抚;句首应添加主语“顾成”。 参考译文: - 36 - / 36 顾成,字景韶,祖先是湘潭人。他的祖父以操舟为业,架船在长江、淮河之间往来谋生,于是就在江都安了家。顾成年少时身材魁伟高大,臂力超人,善于骑马使槊,文身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太祖渡过长江,前来归顺,因为英勇被选为帐前亲兵,为太祖出入撑举华盖。曾经跟随皇上出征,船陷在沙中,顾成背负船只前行。跟从攻打镇江,和十名勇士转战入城,被俘,那十人都死了。顾成跃起挣断绑绳,打倒持刀要杀他的人,逃脱回来。引导众人攻城,攻下了城池,授官百户。他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都有功劳,进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跟从讨伐蜀地,攻打罗江,擒获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军招降汉州。蜀地平定后,改任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获重庆的妖贼王元保。 洪武八年调任驻守贵州。顾成在贵州总共十余年,讨伐平定诸苗洞寨以百计,全都诛杀了他们的头领,安抚其余众人。广泛布施恩德信义,蛮人顺服。这年二月,被召回京。 建文元年,任左军都督,跟随耿炳文抵御燕军,在真定作战,被俘。燕王解开他身上的绑绳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啊!”送往北平,辅佐世子守卫。南军围困城池,防御、调度全都听从于顾成。燕王即位,论功行赏,封为镇远侯,俸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文书。任命他仍旧镇守贵州。 永乐元年,顾成上书,请求严防西北边疆,及早建立东宫太子。皇帝褒奖答复他。永乐六年三月召到京城,赐与金帛遣回。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交战,下令顾成率兵五万前往镇压,田琛等人被擒。于是划分思州、思南的土地,重新设置州县,就设置了贵州布政司。 - 36 - / 36 顾成性情忠诚谨慎,广泛阅读史书。当初在北平居住时,多出谋划策,然而始终不肯统率军队,赐给他兵器也不接受。再次镇守贵州,多次平定播州、都匀的叛乱蛮众,威镇南中,当地人建立生祠祭祀他。他被召回到京师,命令辅佐太子监国。顾成叩首说:“太子仁德圣明,朝中大臣都是贤才,辅导的事情不是我所做到的,请准予我回去防备蛮人。”当时有些奸臣阴谋改立太子,太子心中不安。顾成到文华殿向太子辞行,趁机说:“殿下只要竭诚孝敬皇帝,兢兢业业体恤百姓。万事在天,小人不值得忧虑。”永乐十二年五月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赠为夏国公,谥号为“武毅”。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鲁酒”:《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齐歌”:语出《孟子·告子下》“齐右善歌”。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但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 B. “我来竞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C. “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两句渲染出沙丘城外萧索沉寂的气氛。 D. - 36 - / 36 “鲁酒”“齐歌”两句,表明由于诗人“思君”情深,只能借饮鲁酒赏齐歌才能排遣心中的愁绪。 E. 最后两句是说恨不得乘舟汶水之上,随浩荡流水与朋友一路南行。 14. 诗中李白思念友人,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答案】13. DE 14. ①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花镜描写,表达了对有人的思念之苦。②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有人的思念之深。③七八句运用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借景抒情。“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更令诗人思念友人。五六句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思君若汶水”,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诗人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寄情于流水,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 36 - / 36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写到,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靑史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 (4)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我决起而飞 (2). 抢榆枋而止 (3). 无可奈何花落去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7). 但愿人长久 (8). 千里共婵娟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第一句中“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第二句中“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第三句“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靑史的民族气节”,第四句“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考生可以借助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抢榆枋”“燕”“汗青”“婵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明是冯至一生中最怀念的地方。在那里,以冯至为纽带的文化沙龙为风雨如晦的抗战年代点亮一盏明灯。 ②美国哥论比亚大学拉美问题学者克里斯多夫•萨巴蒂尼表示,委内瑞拉的退出可能导致美洲国家组织面临重大分裂。曾经代表世界半壁江山的组织将分崩离析。 ③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不过也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 ④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 36 - / 36 ⑤有专家称,WIFI电磁辐射值随距离变大递减,超过1米时辐射值微不足道。但无线路由器最好也要放在卧室外,不用时关闭电源。 ⑥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票、期货、基金市场,不利于金融稳定,政府应采取必要政策使游资百川归海,脱虚入实,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风雨如晦”,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句中形容抗战年代,使用正确。“半壁江山”,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句中说“世界”,对象不当。“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句中说名句解读美学很轻松,使用正确。“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句中大词小用。“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句中形容辐射值小,错把该词理解成“小”,不合语境。“百川归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句中使用正确。 - 36 - / 36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微不足道”,从句中来看,错把该成语理解成“小”,而忽略了该成语的意思是“意义、价值小”。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以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 B. 截止14日10时30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己监测到被“永恒之蓝”勒索软件感染的IP地址数量近3.5万个之多。 C.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础。 D. “—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答案】D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这是不争的事实”中“这”指代不明,可能是指“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这一情况,也可能是指“玄幻剧”存在的问题。B项,“近3.5万个之多”不合逻辑或重复赘余,可以删除“之多”或“近”。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是介宾短语,不能做句子的主语,故句子缺少主语。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B. 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 东宫:太了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了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 【答案】D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错误,应为“嫡长子继承制”。 19. 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 《齐谐》这本书,是记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B. 原文: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C. 原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又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D. 原文: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答案】C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考生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最后与提供的译文进行比较。C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使动用法,使……遭受委屈;“非”,不是,“无”,没有;“窜”,使动用法,使……逃匿;“于”,到;“海曲”,海滨;“岂”,难道;“乏”,缺乏,不是;选项中“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又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错误。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20. 下边四句诗的顺序已打乱,请排列出该诗的正确顺序。 ①借问行人归不妇②杨柳青青着地垂③柳条折尽花飞尽④杨花漫漫搅天飞 答: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②④③①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排列出该诗的正确顺序”,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题干给出四句诗,故这应是绝句,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韵,可以先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归”“垂”“飞”,只有③句不押韵,因此确定③句第三句。然后再确定第二句,可以利用平仄来确定第二句,③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①、②、④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①句是“仄平仄”,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④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④句是第二句。最后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②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②句是首句。答案由此可知。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_____,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矛肩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_____。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但这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它扪本身,而是在为“情思”导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答案】 (1). (1)(都)是主客观的统一 (2). (2)更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高考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构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本题第一处,前面给出对象,即“意境与意象”,后面说“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即”的意思是“就是”,这是对横线内容的具体解说,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是主客观的统一”;第二处,“即”意思是“就是”,可见横线内容应是对前面内容的解说,“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再结合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更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 22. 以下五个情境话语中有二处表述不得体,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 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游览,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名,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三 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斿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四 —条请柬:“我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五 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珍藏。 【答案】(1)“笑纳”改为“收下”;(2)“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3)把“府上”改为“家中”。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五个情境话语中找出二处表述不得体的句子,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情境一中,“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能用于自己,而句中是赵东来收下陆亦可所送诗集时说的,不当,应改为“收下”;情境三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可望”,有希望,用法本没有问题,但这是“广播稿”,“可望”与“渴望”音同,会造成歧义,应改为“有望”;情境四中,“特于府上备下薄酒”,“府上”,敬词,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不能称自己家,而此处应在请柬上,指自己家,故错误,应改为“家中”。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 23.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36 - / 3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含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大地之志。——舍得酒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譬如手机,譬如游戏。是在诱惑的漩涡中沉沦,直至丧生,还是紧盯目标,战胜诱惑,创造辉煌?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放弃 要想获得清凉的甘泉,必将放弃杯中的陈水;要想获得丛中的蔷薇,必将放弃手中的玫瑰;要想获得小雨的清凉。必将放弃溫热的阳光。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幼的孔融懂得谦让,在大一点的梨子和小一点的梨子中选择了小一点的梨子留给自己,把大一点的梨子留给别人。虽然孔融放弃里美味的大梨,但他却得到了千古传颂的美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 36 - / 36 官场是非多。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心怀大志,立志报效祖国。但由于官场腐败,自己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他放弃了仕途,归隐田园。才有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叹,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田园生活。陶渊明虽然没有在官场上得到重用,但放弃官场选择融入自然,坐看日出日落,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一片心灵净土。 规矩固然重要,但打破规矩也不是件坏事。美国总统林肯在大选时遇到了很多强大的对手,他们有权有势,在政界都有强大的后台撑腰,只有林肯什么也没有。强大的对手争相到全国各地做演讲,说得天花乱坠。在这种情况下,林肯毅然决然的选择放弃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站在台上面对台下的国民,亲切的说:“我只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一件办公桌和两把椅子,其他什么也没有。当然,我还有你们。”台下掌声经久未息。最终林肯打败了对手们,当选了总统,并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得到的远比放弃的多。 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这也是我们面对着许多诱惑。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本应该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但面对缤纷虚幻的网络世界的诱惑,我们还是“缴械投降”了,所以要想得到骄人优异的成绩,必然要放弃网络的诱惑。 占有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自古以来鱼和熊掌不能得兼,选择一方必然要放弃一方。得,故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学会放弃。放弃了繁俗,我们得到的便是最好,最适合我们的。 - 36 - / 36 ........................ 点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提示考生立意范围,题目是立意的关键。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谈一谈舍弃的是什么,表达看法。(2)“为什么”的角度: 可以从“为什么要学会舍弃”,舍弃与不舍弃会产生的什么样的不同结果这个角度来写。(3) 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层层深入谈“学会舍弃”的益处。 - 36 - / 3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