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冲刺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固原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冲刺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固原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冲刺考试试题 2020/06/19‎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 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体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 14‎ 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 B.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C.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 D.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 C.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D.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需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B.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C.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D.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对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结果表明基于移动设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研究者发现,利用移动设备支持协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互动行为频率和交互质量,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学习绩效。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 14‎ 活动中,实验组学生在博物馆中进行移动学习,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学习,结果表明在场馆中开展移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并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有研究者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的学生通过PDA学习本土文化,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方式即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本土文化,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把知识水平相当的62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使用平板电脑(嵌入电子学习单)、使用纸质学习单、自由参观(既不使用平板电脑也不使用纸质学习单)三个小组中,结果显示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摘编自郑兰琴《移动学习能促进学习绩效吗?》)‎ 材料二:‎ 学生每日线上学习课程数情况图(《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材料三:‎ 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四:‎ 有研究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脑科学研究也告诉我们,‎ 14‎ 在人类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而线上教学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单向的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信息技术进军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技术在一定范围的滥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在一些学校,老师们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每个孩子做题时间都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只看数据而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做法因失去了育人的意义而遭到非议,这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摘编自《疫情之下,网络之上,在线教学的挑战究竟是什么?》,《网经社》2020年03月10日)‎ ‎4.下列表述不能直接说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的一项是( )(3分)‎ A.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 B.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实验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C.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D.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发现知识水平相当的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没有显著差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数可知,每日开设5课时的比例最高,而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 ‎ B.研究显示,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辅助学习手段,有的能够促进学习绩效,有的学习绩效反而更低,而有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C.家庭在传统教学中是学生的“次要习得空间”,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后则变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并担负起完成社会化的重担。‎ D.信息技术的滥用使得对学生考试分数和做题时间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了非议,也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6.与传统授课相比,在线教学主要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茶  干 ‎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 14‎ 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 要说他的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14‎ ‎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 后记 ‎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 ‎ ‎ 一、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4‎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4‎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5分)‎ ‎ ‎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 徙倚【注】 ‎ ‎ 陆游 ‎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2)李白的《蜀道难》中,“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 ”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 ‎ 14‎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之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 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14‎ ‎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夏季暑湿,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是家中常备药,尽管这两种药物仅一字之差,① 。虽然表面看起来两者都是液体制剂,但从生产工艺到口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② ,藿香正气液不含乙醇。藿香正气水的制法是将药材用60%乙醇做溶剂,浸渍后进行过滤,合并过滤液,混匀。而藿香正气液的制法是将药材加60%乙醇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中的乙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其实,不论对什么药物,还是不妨花些时间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而避免③ 。‎ ‎21.仔细观察下图,用一句话概括该图反映的现象,然后针对此现象拟写一则能够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宣传标语。不超过50字(5 分)‎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4‎ 固原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冲刺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06/19‎ ‎1. 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A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是“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不是必然。‎ 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希望建立起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并不是已经建立了。‎ C项无中生有。依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废除科举制的评价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的,废除科举制客观上造成了今天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废除科举制,其目的是否出于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考虑,则于文无据。‎ ‎2. C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 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尤其缺乏自信,但究竟他们有何观点文中未提及。‎ ‎3.B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B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依据原文内容“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据此得出“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的判断,这是合理的,但“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并非是“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因为依据原文内容,尤其是“从此以后”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应该是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所引发的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 ‎4.B(选项只是说明了两个组的学习方式,并未得出研究的结果)‎ ‎5.A(“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的说法不准确,其中每日2课时和3课时、每日9课时和10课时的比例均相同)‎ ‎6.①关注教学场景(教学情境)的变化。电脑和手机中的各种负面信息容易妨碍学生的学习,家长相应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的缺失也难以把学生成功引入教学情境中。‎ ‎②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师生因需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导致干扰因素变多,使得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③关注师生关系问题。单向的线上教学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不能相提并论,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④关注技术的滥用问题。一些学校的老师因太过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而使育人意义缺失而遭到非议,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每点2分,答到3点可得满分)‎ 评分细则:‎ ‎1.补充答案“课时安排”这个角度,分析这部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2.答对5点中的任何3点都可以得满分。这5点的分析能自圆其说都可以酌情给分 ‎3.写移动学习不给分。‎ ‎7.C(3分)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 ‎ ‎8.(6分)参考答案: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 ‎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雄厚; ‎ ‎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 ‎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 ‎ 14‎ ‎(每要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从情节角度分析,酌情减分)‎ ‎9.(6分)参考答案:‎ ‎( 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 ‎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节链,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 ‎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 ‎ ‎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 ‎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 ‎(每要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散文化特点”不计分)‎ ‎10. A(在此之前,救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11.B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朔,表示方位时指北方。‎ ‎12.D(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之语,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13.(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容纳。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 14‎ ‎“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4.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 ‎15.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分)②“坐念”两句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两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4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6.(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7.B; 18. A;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悠然自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 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 “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 “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 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文中强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B。‎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 D、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A 。‎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20. ①其实并不同 ②藿香正气水含乙醇 ③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 ‎ ‎(第一空,根据上下文信息,所填内容应为两者不同;第二空,根据后面两者的制法可推断出这里可填”藿香正气水含乙醇”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面"从而避免"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不阅读说明书之后的结果,应为"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之类的内容。每处2分,共6分)‎ ‎21.现象:本图反映了人们不爱护眼睛,高度近视者越来越多的现象。(2分,关键信息:高度近视越来越多)‎ 标语示例:爱眼护眼始于心,科学用眼践于行,把梦想点亮,用光明导航;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睛"彩;观天下,挤秋毫,爱限护眼很重要;欲穷千里目,更惜一分限。(3分,标语要求简洁、朗朗上口,因为挂在校园内,用语不宜过俗)‎ ‎22.评分标准 材料以拼图这种隐喻式语言方式进行题意表达。‎ ‎1、寓意解读准确:“整图与单片”隐喻类比 “群体与个体”“群与己”或“青年和民族复兴(国家)”的关系。作文中本题和喻体都要出现。‎ 单片——单片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个性特点);单片与单片之间的融合性(相互关联);单片在整体中各得其所和各尽其能(价值实现)。‎ 整体——由单片拼接而成(构成);为单片提供位置(义务);融合而产生整体性价值(价值)。‎ ‎2‎ 14‎ ‎、关系阐释清晰:单片与整体关系,宏大图景与拼图单片的关系,共生共存,生成意义与价值(关联与价值生成);‎ 定义:整体拼图追求完整、宏大、完美;单片拼图追求独立、独特、恰当的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 关系:整体拼图离不开单片的恰当拼接,因而对拼图单片有义务,提供恰当位置,并使之得其所、尽其能;而拼图单片也有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彼此恰当拼接,获得恰当位置,实现其不可替代价值,也成为拼图整体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独特的一部分。‎ ‎3、“知”与“行”合一:“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知”:如何做一个个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独特的个体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行”:如何做独特的自己?如何和他人融合生存?如何成为整体图景的重要个体?(怎么做)‎ ‎4、“结合材料+联系现实”:‎ 结合材料:材料某个方面、多个方面,甚至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联系现实:整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时代发展的宏伟大蓝图,奔向小康,健康中国等;单片--自我发展的目标,目标追求,价值追求,职业定位,奋斗目标,人生理想等,‎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