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试卷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史记》记载“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孔子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论语》中记录的很多孔子语录,如 ,也是孔子热爱读书的最好见证。 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五柳先生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史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⑤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⑥修身的“身”主要 指生理的躯体, 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 心里未必认可。 ,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⑦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人有一个“小我”开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⑧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的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⑨我注意到,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很多前辈学者往往从读优秀传记中受益,这一点给我们带来启发。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之一,可是据他自己讲,青年时对他影响特别大的是富兰克林的自传——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总之,回过头来看,这些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仅仅因为他们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出版界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个现象,不仅仅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⑩此外,需要发掘经典阅读的实践形式。现在提倡“经典重读”“书香社会”,这些追求非常好,但不能局限在书斋里读书。经典阅读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变化。我认识一批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读传统经典,比如他们自己编选了一本王阳明的书信小册子,加上一点简单注释,就开始读,然后把心得体会发布出来,一起讨论交流,而且还强调学以致用。这些人中有的人在经营企业,是很忙碌的,却仍然发奋读书,而且读了就要用,用在提升自己身心的修养。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留心观察,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更多的读书方式,这方面是我们以往关注不够的,却应纳入到“经典重读”的思考里边来。 1. 将下列《论语》中的选句填入第②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C.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将下列副词依次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是 而是 但是 然而 所以 B. 不仅 而且 因此 然而 因为 C. 不仅 也是 但是 因此 所以 D. 不是 却是 可是 因此 因为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回是孔门中唯一的“贤者”。《论语》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B.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C. 史迁即司马迁。所著《史记》被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D. 朱熹与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他读书时的感悟。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强调的修身指人们的精神行为要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B. 作者倡导只读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 C.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多加强经典阅读,减少文学作品的阅读。 D. 作者既提倡“书斋里”读书,也鼓励多种读书方式。 5. 下列对作者肯定的读书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有“无功利”的态度,乐在其中。 B. 读书要摒弃“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陋习。 C. 读书最好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D. 读书要成为一种修养个人心性的活动。 6. 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远大,请简要概括。 7. 第⑩段,作者提倡发掘多种经典阅读的实践形式,结合你阅读《论语》的做法,谈谈你的经验。 【答案】1. D 2. A 3. A 4. D 5. B 6. (1)读书可以收心去除杂念,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2)读书有利于我们今天建构学习型社会。(3)读书,特别是读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 7. 参考答案:在阅读《论语》时,因为有些地方不是特别好理解,可以采用一人主讲,然后大家讨论、补充、完善,首先要弄懂《论语》中每句话的含义。俗话说半部《论语》知天下,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谈《论语》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最后将心得形成书面材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通过“也是孔子热爱读书的最好见证”可知,所填的句子应是体现孔子热爱读书。而D项,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体现了孔子热爱读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关联词的用法,然后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 首先“修身中的‘身’”指的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所以不是指生理的躯体,前后句子表示转折关系,选用“不是”这一连词,排除B、C;和“虽然”相搭配的关联词为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所以选用“然而”;并且前面提到的是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的原因,所以最后一处选填“所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唯一的”是错误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确实能体现颜回是一个贤能的人。但孔子的弟子中贤能的人很多,而不是仅仅有颜回一人。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信息,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指人们的精神行为要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错误的。由原文“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可知,修身是一个过程。 B项,“只读”是错误的。由原文“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可知,应“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而不是“只读”。 C项,“减少”是错误的。由原文“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可知,作者认为在加强经典阅读的同时,也要多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者肯定的读书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项,由原文“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可知,作者认为读非专业的书,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所以并不是要摒弃这种读书方法。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可知,读书的意义在于可以收心去除杂念,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由原文“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的读书传统”可知,读书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建构学习型社会。由原文“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可知,读书的意义在于读书,特别是读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白文章的内容,然后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做个性化的解读,解读时要言之成理。 本题让结合自己阅读《论语》的做法,谈谈阅读经典的实践形式。作答时可结合文章第⑩段所提到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在结合自己阅读经典的经验作答。比如,因为经典历经的年代很久远,有很多地方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所以可以让学时渊博的人主讲,然后其他人做补充、完善,从而对《论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所以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中的经典,更要谈谈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最后为了理解更深刻,还可以把这些心得形成书面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 ①⑥ B. ③⑤ C. ②④ D. ⑦⑧ 9. 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 B. 而况于明哲乎?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 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 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 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 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 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 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 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12.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13. 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答案】8. B 9. D 10. A 11. C 12. ①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②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13. 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①中“根本”,指树根;②“当”,处在……(位置);④“说”,通“悦”,喜悦、喜爱,;⑥中“为”,作为;⑦中“就”本义是接近、靠,这里是取用的意思;⑧中“是”,这样;只有③⑤正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求木之长者”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制诸侯之术也”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而况于明哲乎”中“而”连词,表递进,何况;“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中“而”,连词,表并列。意义不同; C项,“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中“则”是连词,表顺承,那么;“今取人则不然”中“则”,连词,表转折,却。用法和意义不同; D项,“所以”都表示“用来……(的方法)”,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 A项,“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整句的意思是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A项,说法过于绝对,曲解文义,魏征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不是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B项,“委婉地询问”说法不对,是直接设问。 D项,“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说法错误,应该是事实论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中“斯”,这;“以”,表目的,来;“塞”,堵塞;“流长”,泉水流得远。②“非”,不是;“去”,离开;“为”,表表判断,是;“逐”,驱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一般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考生在作答时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析即可。如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最后推演到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对比中突出利害关系,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第二段文字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点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释: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附刘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慨叹自己只能徒作楚囚,为国家沦丧而伤心,“真成”“遂无”流露出极大的哀愁与无奈。 B. 颔联写“飞鹊”“拙鸠”,由对国事的伤感转而写自己的处境,在格调上与前句完全不同。 C. 尾联写诗人漂泊落魄,想要有所作,却又“无枝可栖”,由此徘徊低迷,心怀郁郁之感。 D. 全篇以家国之慨起,以身世之叹收,起得突兀,收得自然,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15. 下列诗句与“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情感基调相似的一项是( ) A.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B.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唐•刘禹锡《秋词》) C.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宋•苏轼《定风波》)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16. 颈联“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为人称道,试进行赏析。 【答案】14. B 15. D 16. 修辞上,运用了双关,“秋风秋雨”既可以是路途中凄冷萧瑟的自然环境,同样也可比喻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结构上,承接首联无计克服神州,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进一步抒写忧国之情。语言上,看似格调轻快,却情深意长,在流动婉转中包含沉重的感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在格调上与前句完全不同”说法错误,诗用了两个比喻,一说自己像盘旋绕枝的乌鹊,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示惆怅与不平。一说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自叹无能,在格调上与前句是保持一致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本题考查情感基调,情感基调是指文章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是赞美还是批判,是歌颂还是针贬、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沉等等。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审题,其次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各选项诗句的情感基调。题干“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前句说自己像盘旋绕枝的乌鹊,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示惆怅与不平。后句说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用鸠不会营巢的典故,自叹无能,没法为自己谋个安乐窝,对中原沦陷后,由于自己不善逢迎,没人援引,从而生活困难表示不满。情感基调是愤懑不平的。 A项,《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后,去看这带着雨的娇美红艳的花朵,整个锦官城变成了沉甸甸的鲜花盛开的世界。情感基调是喜悦的,与题干不同,所以A错误; B项,诗意为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歌颂其情操清白,基调是昂扬的,与题干不同,所以B错误; C项,诗意为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表达的是诗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情感基调是旷达豪放的,与题干不同,所以C错误; D项,诗意为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情感基调是悲愤的,与题干相同,所以正确。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干为“颈联‘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为人称道,试进行赏析”这样的题型问得比较“含蓄”了,考生需要审清题干,看要求是某一联(某一句)还是对整首诗赏析,这里是对颈联的赏析。然后结合思考和诗歌本身所呈现的特点,来组织语言应答。虽然问的方法变了,但是作答的要求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可以从表达技巧之常规类的基本“模式”入手作答。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结构、语言、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颈联直承首联,写忧国之情。过江诸人对泣新亭,叹神州陆沉,是往事,也是眼前的实事。首联写了无力挽回国家倾覆的命运,颈联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如今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是何等的凄清,自己又怎能长久淹留这里呢?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这一联格调轻快,在流动婉转中包含沉重的感伤。这样造语,显得情深意长,是曾几诗的特长,也是他最喜欢用的句型,如他在《发宜兴》的第三联也这样写:“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直接学黄庭坚名句“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由此可见曾几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关系。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借“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今人”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登岳阳楼》中,杜甫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用“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 (4)在《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嗤笑子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六朝旧事随流水 (2). 但寒烟衰草凝绿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7). 为国以礼 (8). 其言不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鉴”、“坼”、“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有一个鲁迅。书都是单行的薄本,牙白的封面,上面印着鲁迅的浮雕像。比如《呐喊》《彷徨》《野草》《华盖集》或者《二心集》等等。翻开一看,遇见的又是“某君昆仲”或“消息渐阙”,不懂其意,就觉得读来无趣,便失去了往下读的耐心和勇气。 ②后来上大学中文系,自然要面对鲁迅了。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的是方铭老师,一位鲁迅的研究者,虽然按那时的风气,很大篇幅在讲鲁迅的思想和革命,但毕竟也涉及到鲁迅作品的文学性。我记得有一次讲到“排出九文大钱”,方老师说“这个‘排字’,实在是太传神了!”这很对我的心思,我面前立即就出现了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时候学校也经常外请一些鲁迅研究专家来作讲座虽说谈论最多的也还是鲁迅的思想性、革命性或作品的国民性,比如“救救孩子”“阿Q精神”“忧愤深广”之类。但是,对于鲁迅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研究,毕竟多了许多,——我开始喜欢乃至再后来是喜爱鲁迅的小说了。 ③1981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全国搞大学生文艺汇演,我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个叫作《前哨》的独幕话剧,不仅自编,还自导、自演———我主演鲁迅,彩排那天,还专门请了省艺校一位化妆师。扮上之后,围观者一阵惊呼———哎呀,真的很像啊!我现在把剧照拿出来示人,观者还是咋舌,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位二十四岁的学生扮演的。《前哨》汇演一等奖,我本人也获得了表演一等奖。不久,应省电视台邀约,我将话剧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当年便由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那个晚上,学校的操场上摆放着几台电视机,让各系的同学观看。当主持人报出节目预告——“19点35分,电视剧《前哨》”,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藏在人群里的我一阵窃喜,也羞涩。我想自己接下来就是要再好好研读鲁迅作品了。 ④随着对鲁迅阅读的展开,接触的资料也日益增多,鲁迅的故事、传说、绯闻、争议,纷至沓来。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重读,欲罢不能地反复品读后,鲁迅的形象由平面而立体:作家的鲁迅和男人的鲁迅,是大不一样的。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我成为一个作家后,我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当我暂别案头不写小说时,我依旧相信,鲁迅的文字是我心中最好的文字。一次和日本的学者谈到鲁迅和现当代作家的关系,我说:中国现当代作家和鲁迅的关系是一枚惊叹号——鲁迅是那一点,其他人排成一线;鲁迅是唯一的,其他人和鲁迅之间永远有段距离,无法弥补!其他人和鲁迅一比,就不免会露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种小,在我这里首先是格局的小,其次也是文字的小——我说过,我只立足于鲁迅的作品;具体地说,我迷恋他文字的魅力、叙述的味道,更是欣赏他的写作姿态———那是一种从容的优雅,宠辱不惊,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没有人可以塑造阿Q这样的艺术形象;没有人可以虚构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在沸腾的鼎炉中彼此追咬这样的情节;也没有人可以写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平白有趣的句子。所以今天看到陈丹青文章里只认鲁迅是“大先生”,认为这位大先生不仅样子“好看”而且人也“好玩”,我是十分赞赏的。 ⑤这些年浪迹四方,无论落到哪里,大先生的书我都是要随身带着的。我有两套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通读了四回,每读一回都有不同的心得,即便是阅读本身,面对那些令人迷恋的文字和叙述,也觉得是非常的享受。安徽大学王达敏教授曾将我的两部中篇小说《重瞳——霸王自叙》《三月一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作比较,认为我这种超现实主义文本,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⑥有一次朋友这样问我:对于鲁迅和胡适,你最敬重哪位?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谢泳编过的一本集子《胡适还是鲁迅》,显然这是个漫无边际的题目,但我还是回答了。我说,我喜欢鲁迅的文字、胡适的为人。这种归纳是即兴的,却也是发自内心,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鲁迅的为人或者讨厌胡适的文字,而是二位前辈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方面有所不同。我之所以不喜欢那部叫作《黄金时代》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迫使我去接受一位大相径庭的鲁迅。 ⑦在我最初二十年的记忆里,“鲁迅”和“胡适”这两个名字,是完全对立的。鲁迅的形象如同当时流行的一幅叫作《永不休战》的油画,横眉冷对,大义凛然,手执一管匕首投枪般的毛笔;而胡适的形象却永远只能出现在漫画中。他也有一支笔,但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架到了耳朵上。很多年后,当我终于看到了胡适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时,才觉得他与我记忆中的某位老师相像,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那是“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和蒋中正的一次合影,老蒋正襟危坐,胡先生则翘着二郎腿——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文化人和最高统治者如此合影过?这张照片让我心热,胡适的这份倜傥,让作为胡适同乡的我很骄傲。 ⑧学者孙郁著有《鲁迅与胡适》这本书,其中开篇一章就说,鲁迅和胡适,虽然长期以来一个被当作“左翼文化”的旗手,一个是“右翼文人”的主帅,“一个充当了社会与政府的批评者,另一个成了现存政权的诤友”。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孙郁“看到了两个人在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自由主义与精神的现代化”,这很触动我。作为“五四”那一代文人的代表,鲁迅和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两座不可动摇的丰碑,某种意义上就在于这种“精神气质的一致性”。 ⑨我读胡适的作品有限,但读到过不少他的事迹或者传说,譬如当年留学美国的胡适日记,其中关于麻将的记载——周一,麻将;周二,麻将;周三,胡适之啊胡适之,你再这么麻将下去可就彻底废了!但是周四,还是麻将!于是我眼前顿时就浮现出一张“我的朋友”式的笑脸,亲切无比。再譬如1929年的某一天,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机智化解了一起女学生的投诉指控——劝作为学生的张兆和嫁给老师沈从文。这是多么幽默与慈爱?即使是后来台湾岛发生轰动一时的“雷震案”,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胡适没有采取迂回的态度,而是挺身而出,援引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作答:“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这又是多么坦荡与凛然? ⑩1999年季羡林先生去台北讲学,特地前去谒见胡适先生墓。回来之后,写出了饱含深情的散文《站在胡适先生墓前》。季先生这样写到: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我站在那里,蓦抬头,适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显现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缩为一刹那,历史仿佛没有移动。 (选自潘军同名散文,有删改) 18. 下列对成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B. 宠辱不惊:不以得失而动心。 C. 大相径庭: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D. 正襟危坐:严肃又拘谨地端坐。 19. 下列对文中引用句出处的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君昆仲——《狂人日记》——《呐喊》 B. 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彷徨》 C. 救救孩子——《明天》——《呐喊》 D. 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朝花夕拾》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课堂对鲁迅作品艺术性的研究,引发了作者对鲁迅小说的喜爱。 B.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者,其他作家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C. 作者认为,胡适与鲁迅既有一样的精神气质,又在形象上各有不同。 D. 本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意,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和胡适两位大师的尊敬。 21. 作者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结合全文做简要说明。 22. 作者在文中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胡适有“‘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胡适的性格特征。 23. 作者说鲁迅手执的毛笔“匕首投枪般”,结合《呐喊》篇目中的具体情节,举例说明。 【答案】18. A 19. A 20. B 21. ①刚接触时因为看不懂觉得无趣;②大学后,大学课堂对鲁迅作品艺术性的研究,引发了作者对鲁迅小说的喜爱③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欲罢不能,迷恋、欣赏他的文字,感觉是一种享受。 22. ①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②倜傥,与作为统治者的蒋介石合影很从容;③让人感到亲切,他也有常人的缺点,比如爱打麻将;④幽默、慈爱,机智化解女学生的投诉指控;⑤坦荡、凛然,挺身而出,为轰动一时的“雷震案”发声。 23.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投枪匕首”般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成语。解答本题要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同时要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A项,文中说“接触的资料也日益增多”,关于“鲁迅的故事、传说、绯闻、争议”了解地越多,“纷至沓来”在文中更强调“纷纷到来”的意味,而不是强调“连续不断地到来”的意味,故A错误。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考生对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明确每部著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要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对于本题要注意短篇小说选自哪部小说集。 B项,《孔乙己》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B错误; C项,“救救孩子”一语出自《狂人日记》,故C错误; D项,《一件小事》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D错误;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B项,由原文“我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可知这是作者个人的观点,表述的时候应加上“作者认为”这样的字眼。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作者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作者阅读鲁迅作品的不同感受,关键词是“无趣”“喜欢”“喜爱”“欲罢不能”“迷恋”“欣赏”“享受”等。从全文来看,作者刚开始接触鲁迅作品时,“不懂其意,就觉得读来无趣,便失去了往下读的耐心和勇气”,因看不懂而觉得无趣,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和勇气;后来上大学中文系,随着对于鲁迅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研究的增多,作者开始喜欢乃至再后来是喜爱鲁迅的小说了。《前哨》的创作成功让作者决定好好研读鲁迅作品。作者欲罢不能地反复品读鲁迅作品后,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鲁迅的文字是他心中最好的文字。再后来作者浪迹四方,随身带着《鲁迅全集》,面对那些令人迷恋的文字和叙述,也觉得是非常的享受。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文中“才觉得他与我记忆中的某位老师相像,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这张照片让我心热,胡适的这份倜傥,让作为胡适同乡的我很骄傲”“于是我眼前顿时就浮现出一张‘我的朋友’式的笑脸,亲切无比”“这是多么幽默与慈爱”“这又是多么坦荡与凛然”,这些语句是解读胡适性格特征的切入口,考生提取关键词语,再结合文本阐述即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要求结合《呐喊》篇目中的具体情节,举例说明鲁迅手执的毛笔“匕首投枪般”。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弄清“匕首投枪”的意思,“匕首投枪”是指鲁迅深刻揭露社会现象,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文字“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然后从《呐喊》中选择篇目,概括情节,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揭露黑暗的社会现象的。考生可以选《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社戏》等。 语言基础运用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认识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之一,为世界艺术增添着绚丽的光彩。 24.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一方面说明汉字本身除了作为语言符号外还具有造型审美价值。 ②虽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从实用书写中发展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 ④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同,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25.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结构混乱,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答案】24. C 25. 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有时需要结合中间语句的衔接。④句“文学、绘画、戏剧、音乐”承接上句的中国传统文化,宜放在最前面;②句是与世界各民族比较,进一步证明④句“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所以应紧接④后。剩下的①、③句,从“这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正确排序为①③。另外④②是摆现象,①③是析原因,所以也应该是④②在前。综上,只有C符合。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本题中“一个途径之一”,句式杂糅,语义也重复,可以删去“之一”。 26.微写作。①晴雯和袭人是贾宝玉身边两个性情迥异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要求:结合原著,陈述理由。 【答案】示例:再读《红楼梦》,我义无反顾地地喜欢上晴雯。我喜欢她的美丽,宝玉说她“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我无端地认为,大观园里,晴雯的俏丽,独占鳌头,甚至可以将园外的尤三娘比下去。“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着实美得让人嫉妒。我喜欢她的刚烈。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与宝玉永绝之时,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何等地决绝刚烈!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至死都反抗不屈,直行依旧,就算鸳鸯都有所不及。大观园中,晴雯一殁,“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的刚烈誓言从此不闻。晴雯,不得不爱。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微写作,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在题干指引下答题。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而言,题干问的是“晴雯和袭人是贾宝玉身边两个性情迥异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要求:结合原著,陈述理由”,这里要抓住“性情迥异”这一信息,然后回顾与二人相关的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以此作为自己欣赏这一形象的理由。 与晴雯相关的情节有晴雯撕扇、勇补雀金裘等等,在这些情节之中,展现出晴雯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如“晴雯撕扇”这一情节中,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平日坏了多少宝贝也不心疼,今儿一把扇子惹发了这么大问题”“今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调好的使”“我是一个蠢材,那里陪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盘子,更了不得”,这里足见她的反抗精神;而袭人的好心劝解又被她冷嘲热讽地反驳一翻,可见她的直率;她又以撕扇子来取乐,不顾他人的看法,尽由自己开心,事后会做何评论,造成何种影响,她都不去理会。这样的晴雯让人不得不爱。 和袭人相关的情节,如对宝玉的照料,对宝玉的劝谏等等。书中的袭人处处表现温柔宽厚、忍辱负重、仁至义尽、谦虚谨慎,可以说是难得的贤良女子。从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主子奴才对袭人平时的为人处事来看,大家总体上对她是认可的。“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王夫人一口一个‘我的儿’,并且含着眼泪说:‘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还有薛姨妈对袭人“行事大方”的评价,王熙凤与袭人交谈称她是个“省事的人”,宝钗称赞她“倒有些见识”,那些奴才服役们无一不对她敬爱尊重,我们从这些语句描写中都可以看出,袭人所得到的尊重和认可,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这样的袭人让人不得不爱。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陈述自己欣赏的理由。 27. 微写作。“定格”指电影、电视剧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是影视作品常用的叙事手法,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震撼。如果你来导演《边城》或《老人与海》,会选择其中哪个画面“定格”?请对你“定格”的画面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原著,描写具体。 【答案】《边城》“定格”画面:孤独等待的翠翠。 天空中的薄云被染成了浓浓地桃花色,晚风中夹杂着草莺和小虫的歌声,河水潺潺地流着,河上的船不见了,爷爷累了,睡了。翠翠默默地坐在爷爷的坟旁,“爷爷,一个人太冷清了,我来陪你说说话。昨天晚上我梦见半夜里有人唱歌,好像是傩送。爷爷你说他是不是不回来了?”翠翠在等待着那歌声,能带她到处飞的歌声。可是山上静静的,只有温柔的风。月光也静静地泻了下来,翠翠的身影被月光映得孤单。 《老人与海》“定格”画面:面对大海的勇士。 一片蔚蓝的大海,海浪拍打着两壁的礁石,发出一阵阵悲鸣声,老人望着深沉的大海,朝阳泛出淡淡的金黄色。老人缓缓地闭上双眼……时间像水一样慢慢地从每个人身上覆盖过去,变化着每个人的模样,也记忆着所有的勇敢和智慧。老人睁开那双海水一样蓝的眼睛,面对与他战斗了一辈子的大海,嘴角微微上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属于微写作,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准确把握命题人考查方向。如本题要求学生以导演的身份,从指定作品中选出“定格”的画面并进行描写。然后结合作品人物、内容、主旨,确定自己印象深刻和震撼心灵的场景作为“定格”画面,从而确定描写的中心内容。比如《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面部特写,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比如《边城》中,翠翠在渡船上遥望远方,等待傩送归来。最后注意抓住特征,紧密结合原著内容,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段。此外,注意尽可能使用多种手法,语言力求简洁流畅、生动形象。 28.微写作。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物象,作者常常赋予它深刻含义。请从《边城》的“白塔”和《老人与海》的“狮子”中选择一个物象,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的情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答案】读过边城,念念不忘的是那座白塔,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掉的白塔。那一夜,爷爷的去世和翠翠的眼泪都随着白塔倾塌。白塔介于人类生命的脆弱短暂与自然山河的宁静永恒之间,是人类造出的一个超越自己生命的建筑,即使守护它的人不在了,白塔终还是要建起来,如小溪山崖一般漠视人间的美好与幸福,所有的欲望和悲剧。 只有具有勇敢、自信精神,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的人,才能与狮子这个兽中之王相匹配。狮子是桑提亚哥硬汉精神的催化剂。它徘徊在老人的梦中,融合在老人的生命里。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中,在孤独无助的绝望境界中,狮子是桑提亚哥身上渴望战斗,渴望征服自然,征服自我的雄心,是人类对胜利的热烈向往和永不休歇的战斗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微写作,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准确把握命题人的考查方向。如本题要求选择指定物象,写一段抒情性文字。然后从物象入手,找好抒情的切入点,确定中心内容。要结合作品内容,把握所给物象特征,理解物象的象征意义;要结合作品主题,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老人与海》中多次写到老人梦见狮子,狮子共出现了五次,狮子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有力的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边城》的“白塔”,由石头筑成的,象征着简朴与坚定。白塔是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也是茶峒人的精神寄托。最后组织语言,进行写作。注意可适当采用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此外,还要注意情感要真挚。 29. 2020年春节,湖北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席卷全国。抗疫期间,有人驰援武汉一线,做了逆行者;有人下沉走入社区,做了志愿者;有人呆在家里自我隔离,做了顺行者……你在防疫期间是如何做的呢? 请以“我的‘抗疫’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我的“抗疫”故事 2020年,既是精准扶贫的结束之年,也是“20后”出生的开始之年。然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序幕,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突如其来,但中国并没有就此倒下,十四亿中国人民心连着心,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斗疫情作出贡献。我作为其中一员,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即使我不能够上战场,但我愿意献出绵薄之力,书写我的抗疫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中学生,更是北京这个城市的一个公民,疫情期间首先要做好卫生管理。出门倒垃圾时我会先戴好口罩和手套。因为难得出去一趟,我会格外注意做好防护,并注意垃圾分类,这倒是一次锻炼社会实践的好机会!坐电梯时,我用小区专门按电梯的纸巾来按按钮,看到小区自动申报身体健康情况和每半小时消毒一次的公告,我感到很放心。有了严格的物业管理,才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即使这里工作人员和我一样平凡,但他们仍然像医护人员一样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 到了垃圾分类站点,一位叔叔全副武装,穿戴着防护服,只能透过面罩看到他一双细长的眼睛,以及那含着笑意的慈祥目光。他说:“特殊时期,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呀,你们可是我们的未来啊。”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疫情期间,虽然大家在居家隔离,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更加融洽了。我在清洁工叔叔的指点下做好分类,叔叔还是如以前一样热心帮助业主进行垃圾分类,严格记录。他笨拙的身子在站点内不停走动,或者指导我们分类,或者整理一下垃圾袋。他就是千千万万抗“疫”战士中的一员。虽然我们的战场是在家里,在社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但是这个时候,坚守就是最好的行动。 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还是坚守本职,为民付出的警察们,勤劳热心,无畏辛苦的清洁工们,都在为抗击疫情而努力。想到这,我更加坚定了意志,更加希望作为北京人,能将这些人为我们所做的事表达出来,化作动力! 其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并不一定要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只要坚守本分,做好防疫工作,增强锻炼,不被病毒侵害,书写自己的“抗”疫故事就是对战疫最大的贡献吧。因此,我更应该每天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与家人和谐相处,时时关注疫情动向,同时和家人互相督促,做好卫生管理;写出属于自己的抗疫故事,传承北京精神与京人风采! 虽然病毒传染得很快,但是爱比病毒传播的更快,更广!隔离病毒不隔心,致敬那些战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们,你们屹立,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的满腔热血和强烈的民族魂,足以让世界震惊,这场战争我们一定会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一切人、事、物,只要是目之所及,均可纳入写作范围,让每个考生都有写作的空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审题:本次作文命题为“我的‘抗疫’故事”。考生需要抓住的关键词有“我”,也就是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写疫情期间“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二是“抗疫”,即要写“我”在疫情期间做了哪些抗击疫情的事。作文前面的导写材料给了一些提示,比如“有人驰援武汉一线,做了逆行者;有人下沉走入社区,做了志愿者;有人呆在家里自我隔离,做了顺行者……你在防疫期间是如何做的呢?”,也就是要定位自己的身份,是“逆行者”,是“志愿者”,是“顺行者”,当然这只是导引,也可以有其他身份。写作中为了使内容充实,不但要写“我”,还要写“别人”,即通过“我”的见闻来以小见大,来展现疫情期间人们的表现,从而突显主题。记叙文要注意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正如材料要求的那样,要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参考立意: 1.家有“逆行者”,用自己的故事生动展现逆行者的伟大; 2.写自己做社区志愿者,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表达对普通志愿者的赞美; 3.写自己如何劝说爷爷奶奶分餐,以及出行戴口罩等,书写“顺行者”的不易; 4.说一万次“加油”,不如一次真正的行动。 参考素材: 1. 走进小铺,随着一声“叮当”的门铃提示,老板娘便带着口罩的从里屋迎出来,轻声询问顾客的意愿,并时不时地推荐小店的新品,特别是那些时鲜的水果糕点,不时地给客人塞上一个、两个,让购买的客人倍感温馨。倘若所买物品小店暂时没有,店主人都会一一记下,并提醒说等货到了,把消息发在“皇御苑天雅小铺——生鲜、水果”微信群。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差点什么菜呀、水果啦,都只需在群里发条信息,一会儿功夫老板就把所需物品送到家门口。就这样,疫情期间,天雅小铺小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无尽的信赖。 2. 在抗战疫情的路上,我们为日益增长的感染人数忧心,也为我们身边人的作为烦恼。但世间有大爱,光明永远能让黑暗无所遁形。黑色里也许有偏见和歧视,但我们始终追求文明与自由;黑色里也许有无知和误解,但我们始终追求智慧和理智;黑色里也许有自私和无良,但我们始终追求奉献和大爱。也许黑幕暂时遮挡了阳光,却不影响我们追求美好的彩色。 3. 今天是线上学习的第一天。用电视上课,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熟悉的教室?是课堂上紧张的提问?是课间的欢声笑语……通过新闻,我知道疫情在白衣天使们的努力下慢慢好转,心总算放下了一半。我站在阳台上,望着那条曾经人来人往如今空无一人的小路,那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啊!唉,待在家里,不给祖国添乱,就是我能做到的最大的努力了。 4. 楼下一个人也没有,我终于敢出去倒垃圾了。我戴好帽子和口罩,全副武装走下楼去,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遇到一个熟人跟我打招呼,我可害怕他们口中的飞沫。那条熟悉的小路啊,从小我多少次背着书包慢慢从那里走过,那段辛苦的上学时光,现在想起来回味无穷。我多想回到从前,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 5. 无法出门的日子里,我深知作为一名学生,我无法去一线,我只能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为祖国减轻负担。我阅读书籍,每天坚持跳绳,背古诗,做作业,这原本该是我们在学校快乐学习的时光,但如今却被疫情阻挡了前进的脚步。作为一学生,我必须约束好自己,不出门逛街,不去人多的地方,响应政府的号召。爷爷平时喜欢去农贸市场卖菜,疫情发生后,我耐心地劝导爷爷不要去人多的市场卖菜,避免交叉感染,一旦染上,不止一人,全村都要跟着受害,爷爷听了我的劝导,再也不去市场卖菜了。隔壁二奶奶家有时会有人来打牌串门,我找了一块牌子写上了:谢绝人多聚集,今天的不聚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再聚。把牌子挂在了二奶奶家的门边,那些来玩的大人们看到牌子后,也不好意思来玩了。我还给家人们宣传了要勤洗手,勤通风的小知识。药店里口罩紧缺,我让妈妈用棉布,保鲜膜做了一些口罩,让家人们每天都戴着,做好安全防护。 参考结构:题目是“我的‘抗疫’故事”。文章讲述了疫情期间“我”去楼下扔垃圾这样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反映出疫情时作为公民的“我”的正确做法,以及以清洁工叔叔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疫情中所做的努力。比如写到“我”戴口罩,用小区专备的纸巾按电梯按钮等,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我”作为“顺行者”的履行职责。而对清洁工的描写则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他“穿着防护服”“一双细长的眼睛”“慈祥目光”,以及他对“我”说的话,表现了“隔离病毒不隔心”的主题。而后作者运用议论抒情的手法,歌颂了那些白衣天使、警察、清洁工等人的贡献,并表示要以此为动力,坚守本分,做好防疫工作。最后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查看更多